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

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

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

D. 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周人相互谦让,诸侯纷纷拥戴姬昌”说明姬昌的礼信公正影响大,故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公作周礼,此时西周及礼乐制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次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表为东汉邓禹家族和据《景君碑》记载部分官吏概况表,据此可知

A.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B. 朋党集团势力膨胀

C. 门第成为选官标准

D.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问题、宦官专权等政治经济问题,题中未体现此问题,故A项错误;东汉功臣邓禹家族封侯和将军者不可胜数,以及《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可知东汉时已形成家族集团、官吏集团等利益集团,故B项正确。《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不能体现“门第成为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专制皇权主要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此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

3.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B.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 均田制瓦解加剧小农经济破产

D.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松驰

【答案】D

【解析】

【详解】干描述了唐宋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由“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不能得出“政府鼓励土地买卖”,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偏离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均田制破坏于唐中期,宋代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人身控制趋向松驰,故D项正确。

4.明代李贽认为人的心性、才能各不相同,故为政者不能根据自身的标准去要求人民,而要“顺其性而不拂其能”,“恒顺于民”;使“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从而实现“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材料反映李贽

A. 反对用自身的道德标准束缚人民

B. 倡导私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批判君主专制反对思想压制

D. 主张弘扬发展人们自然之性【答案】D 【解析】【详解】“反对用自身的道德标准束缚人民”,以偏概全,脱离题干主旨思想,故A项错误;

题干不能体现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故B项错误;“批判君主专制反对思想压制”与题干主旨思想不符合,故C项错误;由“人的心性不同,才能各不相同,为政者要顺其性,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可推知李贽“主张弘扬发展人们自然之性”,故D项正确。

5.据《申报》载: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80年10月公布招股章程后,不到一个月“聚本银三十万光景”。开平矿务局100两的股票在上海价格竞涨到150两左右。电报局的股票在上海面额100两的股票上升到115两。这反映了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

B. 股价变动反映企业有利可图

C. 股份制企业模式受到官府认可

D. 新闻报刊可作为史料研究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描述洋务民用企业的发展概况,洋务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股价变动反映企业有利可图”仅体现后两句内容,以偏概全,偏离此题主旨,故B项错误;洋务民用企业招股及股票价格上涨,表明股份制企业模式受到宫府认可,故C 项正确;“新闻报刊讨作为史料研究依据”与题干要求不符,故D项错误。

6.1920年,有人撰文批评“增加富力开发实业”等救国主张,认为“中国人民已立在这劳工运动日盛一日的风潮中,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后组织经营实业不可”。这表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日益显著

B. 民族独立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C. 无产阶级已成革命主力军

D. 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萧条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中心在于撰文批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业救同主张,强调工人阶级铲除掠夺阶级后,由工人阶级组织经苕实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故A 项正确;题干强调工人阶级铲除剥削阶级后,由工人阶级组织经营实业,B 、C 项与题下主旨不符,故B 、C 项错误;题干批评发展资本主义的实业救国主张,不能体现一战后民族资本义工业萧条,故D 项错误。

【点睛】中国近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足高考的重点,要重点把握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把握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7.在重庆谈判之前,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驰电延安,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但第一封电报发来时,中共态度较为冷淡;收到第二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周恩来去重庆;收到第三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毛泽东亲自去重庆。中共态度的变化

A. 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

B. 体现国民党方针的变化

C. 说明国内和平得到保证

D. 反映了抗日局势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讲的是面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共不同的态度。由于蒋介石奉行其独裁政策,缺乏公正解决争端的诚意。为此,中共决定暂时中断与美蒋的联系,把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作为制止内战的主要手段。所以,当蒋介石第一封电报发来时,中共态度较为冷淡。后来斯大林此间曾两次来电促请中共接受蒋之谈判邀请。而中共中央在《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告》中也专门提到:“现在苏、美、英三国均不赞成中国内战”。可见中共态度的变化是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故答案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最后还是发动了内战,故排除B项;重庆谈判所签订的双十协定最后被撕毁,国内战争爆发,故排除C项;由时间“1945年8月14、20、23日”可知,日本投降,战争的局势己经稳定了下来,故排除D项。

8.下表为1952年—1960年苏联技术专家来华人数。(说明:表格中的数据截止到1960年1月1日。——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由表可知,当时苏联技术专家来华人数的变化

A. 有助于取得抗美援朝胜利

B. 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C. 反映了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D.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不能得出苏联技术专家对抗美援朝的影响,故排除A项;题干的问题强调的是人数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50年代中期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而中苏关系恶化后,援华的技术专家减少,虽然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援助不仅在工业方面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而且在政治制度的建设、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也进而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与问题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苏联来华专家人数由增加到减少,原因在于两国关系的变化,故答案选C项;技术专家包括工业、农业、教育等方而专家,因此D项只是其中一部分,故排除D项。

9.民主使人变成“政治的动物”,典型的例子就是苏格拉底之死。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们敬畏一个无罪的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死亡,后人将难辞其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苏格拉底以此迅速进入圣灵的位置”。由此可知,苏格拉底之死

A. 是多数人的暴政造成

B. 是公民高素养的特殊体现

C. 使人文精神得到传播

D. 体现了法律尊严不可亵渎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讲的是对苏格拉底之死对雅典民主制的反思,突出苏格拉底的个人魅力和素质,这是一个公民所具有的品质,故答案选B项,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人文精神,故排除C项;D项只是表象,故排除。

10.下表为德国、法国、英国成立的工人组织及时间。由表可知

A. 工人运动得到人民群众支持

B. 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本质

C. 全世界的工人已经联合起来

D.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己经爆发出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讲的是德国、法国和英国成立工人组织,但不能得出工人运动己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故排除A项;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主要是:对广大的劳动人民实行最广泛的

民主;镇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和一切敌对势力的反抗、破坏;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在此基础上消火一切阶级差别、重大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但是这时候工人阶级并没有认识到,故排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第一国际的成立,才能说全世界的工人联合起来,故排除C项;德国、法国和英国纷纷成立工人组织,随后又发生了工人运动,而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丁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也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巳经爆发出来,故答案选D项。

11.英国的贵族和乡绅属于既得利益者,成功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志在效仿的人士感到心满意足。但对劳苦者而言,工业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传统世界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动带来可以替代的东西。造成这种不同体验是因为

A. 不同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益不同

B. 历史研究者的视角不同

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 分析问题阶级立场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对不同阶级所带来的不同利益,因此,感受也不同,故答案选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历史研究角度,故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工业革命给不同阶级带来的影响,是属于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故排除C项;从材料不能得出立场的问题,故排除D项。

12.新兴市场平均购买力GDP占全球比重由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以平均5%的速度向前发展。而同期发达国家发展最快的年份为3.9%。这反映了

A. 发达国家经济衰落

B. 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 经济格局逐渐变化

D. 新兴市场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讲的是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比较,但是不能从数据分析出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落,故排除A项;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多极化格局己经形成,而是正在形成中,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新兴市场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而发达国家发展不及发展中国家,这说明了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发生变化,故答案选C项;目前依然是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D项。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早在18世纪末在大西洋沿岸建成了纽约等主要城市。19世纪初,又先后建成了芝加哥等一批中部城市。19世纪中期以后,又在工矿业区、交通枢纽及太平洋沿岸建成了旧金山等一批重要城市。1840年以前的美国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东北部及大西洋沿岸地区的增长;1840年以后的10年中,中部地区的都市化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太平洋沿岸从1850年至1860年,该地区城市化增长率陡增12%。这大致体现出了美国城市发展自东向西推进的过程。

——摘编自于云汉《近代城市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与美国城市化的比较》材料二据统计,1893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为6.0%,而长江下游区为10.6%;岭南区为8.7%;东南沿海区为6.4%。与东部沿海对照,内地城市发展停滞,如西安自近代开端至1920年,人口由上百万降至20万。东部沿海城市化进程是以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前提的。与之相伴随的是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及近代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政府调整政策,为城市化的到来营造了必需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据陶炎武著《试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化出现历史性转折

的因素。

【答案】(1)美国:特点:城市化自东向西依次推进;地区趋向平衡;城市化增长率高;城

市化速度快。

原因:民族独立,民主政治确立,社会相对稳定;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矿业发展;沿海港

口、铁路兴修,交通便利;美国西部开发,市场广阔原料丰富。

中国:特点:中国东部城市化发展快,中西部停滞;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率低。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东部开放,交通便利;东部自然经济瓦解早,商品

经济发达;东部近代丁业的发展;西部交通闭塞,工业化水平低。

(2)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变中国经济和阶级结构,为政治变革创

造条件;促进思想解放;改变中国近代生活习俗。

(3)因素:政府政策调整;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推进分权改革(国企改革),鼓励私营经济;开放市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

【解析】

【详解】(1)中美两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可以从城市化地域分布、城市化均衡性、城市化增

长率和速度等方面说明。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可以从民主政治确立、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发

展和西部开发等方面说明。中国城市化的特点,要从我国社会性质、列强侵略、经济发展水

平低且不均衡,交通发展不均衡等。

(2)由材料“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前提的”,可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由材料“与之相伴

随的是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可见提高人口素质;结合所学,还可以从经济和阶级结构、

促进思想解放和改变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等方面归纳。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化出现历史性转折的因素,要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我国政策调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户籍改革等方面归纳。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刊行于1617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

古代社会历史现象,戏剧梗概如下:

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睡梦中遇见一书生柳梦梅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梦

醒后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城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京城。柳梦梅在京城应试后考中状元,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皇帝感慨二人的旷世奇缘,于是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戏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1、情节: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魂游后园与柳梦梅幽会)

历史现象: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概述和评价:明中后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政治腐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淸之际进步思想出现,传统的理学思想开始松动,认识到对情的需要是自然的天性。

明代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冲击了封建礼教束缚,有利于推动社会思想解放;是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示例2、情节:柳梦梅赴京城应试考中状元历史现象:明代科举制(八股取士)选拔官吏概述和评价: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打击士族,笼络庶族,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完善于唐,发展于宋,完备于明清。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的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官吏任免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近现代文官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借鉴。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压制,不利于科技创新,阻碍了社会进步。

示例3、情节: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历史现象:明代封建理学(礼教)的思想压制概述和评价:隋唐之际,儒学面临危机,宋代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以后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理学走向世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但明清时期理学压制制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杜丽娘梦中在牡丹亭畔幽会的情节,可知现了明代个性解放,人文主义的追求。评价要从君主专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理学思想开始松动等方面解释,但也要指出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的不足。也可以以柳梦梅赴京城应试考中状元历史现象从科举制立论,既要指出科举制的沿革,还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和消极等方面评述。当然,还可以从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反映明代封建理学(礼教)的思想压制的事实。要阐释理学的发展,说明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乡绅治理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基层自治形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秦汉社会,各级行政权锐减且力有不逮,因此地方事务几乎由乡绅阶层负责。一般而言,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地理、交通、距离等客观原因致使乡村社会的治理并不依赖皇权!尤其是在秦汉大一统社会形态成型后,广阔的地域与层次分明的官僚结构使“皇权不下县”的思想流传下来。……中国古代乡绅在才学和名望上都是乡村中的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文化思想一直为士子们所恪守。因而乡绅成为普及知识,教化于民,淳民品性的中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教化、管理地方的行政开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是国之命脉,是国家赋税、兵源、徭役的重要承担者。

——摘编自毛光霞《秦汉转型时期乡绅治理功能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乡绅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乡绅治理的作用。

【答案】(1)原因:中央对地方管理力不从心;交通不方便;地域辽阔;郡县制的影响;权不下县”的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影响。

(2)功能:有助于教化,减少犯罪;有利于乡村建设,支援中央;有利于维系皇权稳定,成为皇权渗透社会,提取资源的手段;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模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容易导致宗族势力的强大;不利于中央政策的推广。

【详解】(1)由材料“各级行政权锐减且力有不逮”,可见中央对地方管理力不从心;由材料“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地理、交通、距离等客观原因”,可见交通不方便、地域辽阔的情况下需要乡绅治理。由材料“层次分明的官僚结构”,可见郡县制的影响;由材料“皇权不下县”,可见“皇权不下县”的思想的影响;由材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是国之命脉,是国家赋税、兵源、徭役的重要承担者”,可见小农经济的影响。

(2)由材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教化”,可见有助于教化,减少犯罪;由材料“普及知识,教化于民,淳民品性的中坚力量”,可见有利于乡村建设,支援中央;由材料“”,可见有利于维系皇权稳定,成为皇权渗透社会,提取资源的手段;由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央教化、管理地方的行政开支”,可见开创了基层治理的模式,既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又创造了社会财富;由材料“”,可见容易导致宗族势力的强大;由材料“皇权不下县”,可见不利于中央政策的推广。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战场上,中国伤亡的总数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还多。对此,日本也不得不承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中国一崩渍,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也许会有20个师腾出手来”。

——摘自编《论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材料二有些国外历史学家,或者由于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或者囿于“欧洲中心论”和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束缚,不能也不愿承认中国抗战的应有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陆学者只讲解放区的抗日战争,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否定多肯定少;台湾学者虽然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了不少研究,但诬蔑共产党游而不击。——摘编自赵文亮《20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国外历史学家这种态度的原因。

【答案】(1)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抗战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要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原因:对中国抗战的情况不甚了解;存在着政治偏见;西方“先欧后亚”战略,降低了中国战场的地位,大大限制了中国战场作用的发挥;中国学者忽视中国抗战地位的研究;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混淆了世人视线,淡化了中国战场的作用;长期的战争消耗,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抗战力相对衰竭。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中国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由材料“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可见中国抗战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的主要战场;由“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战场上,中国伤亡的总数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还多”可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由材料“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可见对中国抗战的情况不甚了解;由材料“不能也不愿承认中国抗战的应有地位”,可见存在着政治偏见结合所学,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势力习惯性把欧洲作为主战场,忽视中国抗日战争的作用;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见中国学者忽视中国抗战地位的研究;由材料“大陆学者只讲解放区的抗日战争,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否定多肯定少;台湾学者虽然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了不少研究,但诬蔑共产党游而不击”,可见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混淆了世人视线,淡化了中国战场的作用;再者,中国抗日战争经过长期的战争消耗,国力衰竭,影响力相对较小。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由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于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的《制造业报告》中。在该报告中,汉密尔顿阐述了美国政治独立后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提出了以加强国家干预和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保护本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限制重要原料出口,以免税等手段鼓励国内急需的原料进口,保证制造业投入的供应;限制国内先进生产设备的输出;政府以贷款等方式鼓励工业生产经营者;以补贴、退税等政策支持出口。

——摘编自戴军《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及其在美国的实践》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汉密尔顿提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评价汉密尔顿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答案】(1)原因: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或保护国家工业发展);保护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各强国对美国的威胁;巩固美国统治的需要;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汉密尔顿个人经历有关。

(2)有利于保护国内薄弱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体现了汉密尔顿具有预见性,该理论思想后来成为美国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也会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健康发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美国政治独立后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可见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或保护国家工业发展);由材料“以高关税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保护本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可见保护国内市场的健康发展;结合所学,各强国对美国的威胁,可见发展制造业是巩固美国统治的需要;由时间“1791年”可知,可见发展制造业受工业革命的影响;除此之外,与汉密尔顿作为美国财政部长的个人经历有关。

(2)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有利于保护国内薄弱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内容来看,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从实施效果来看,美国独立之初,经济缺乏竞争力,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体现了汉密尔顿具有预见性,该理论思想后来成为美国贸易保护理论的基础;但是只是立足于保护本国弱质产业,也会使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卿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察举制B军功爵制度 C宗法制D郡县制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动荡,“仁政”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开始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上的“大一统”作为根基 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3.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A.社会环境稳定 B.自然条件改善 C.政治重心南移 D.生产力大为改观 4. “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竟于学。”“此法”应为: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 B.心即理也C.格物致知D.致良知,知行合一 6.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7. 明清时期,江苏苏州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这表明: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而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9. 孙中山在《中国实业如何能发展》一文中说,“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渐变成资本之专制,致生出社会之阶级,贫富之不均耳……以国家实业所获之利,归之国民所享”。其主要观点是

018-2019学年上期高2019届高三年级模拟测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海淀八模 2019届高三文综模拟测试卷(二) 命题:北京京星教育中心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民本”二字出自《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历史上两者 A.都排斥君主在国家中的作用 B.都维护当时多数人的利益 C.都是宝贵的人类政治文化遗产 D.都持续影响各自社会几千年 25.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橘、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儒学地位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B.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C.正史比文学作品接近历史真相 D.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26.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这表明他旨在 A.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B.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C.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27.图示为“吴门四家”之一仇英(?一1552年)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了当时苏州的 社会生活场景,这幅画有助于人们 A.认识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B.看到当时摔跤运动发展 C.了解明朝的风俗与服饰 D.发现四轮驱动车的原型 28.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B.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C.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D.洋务企业的近代化因素增多 29. 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 A.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B.是近代自创报刊的开端 C.体现了晚清统治的腐败 D.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 30.有学者通过坐标的方式,以生产力发展为横轴,经济体制演变为纵轴,将古代自然经济、原始工业化经济、计划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四种经济类型定位。以下坐标属于计划经济的位置是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人相互谦让,非常惭愧。姬昌断虞、芮之讼,这一年称为西伯昌受命元年。诸侯纷纷拥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姬昌成功缘于他的礼信公正 B. 西周礼乐制在当时影响深远 C. 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 D. 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主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虞国、芮国发生纠纷,请姬昌仲裁。周人相互谦让,诸侯纷纷拥戴姬昌”说明姬昌的礼信公正影响大,故A项正确;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公作周礼,此时西周及礼乐制还没有建立,故B项错误;“姬昌已受到天命观念的影响”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故C项错误;诸侯拥戴是姬昌称王的次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下表为东汉邓禹家族和据《景君碑》记载部分官吏概况表,据此可知 A.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B. 朋党集团势力膨胀 C. 门第成为选官标准 D. 专制皇权受到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汉的社会危机包括土地问题、宦官专权等政治经济问题,题中未体现此问题,故A项错误;东汉功臣邓禹家族封侯和将军者不可胜数,以及《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可知东汉时已形成家族集团、官吏集团等利益集团,故B项正确。《景君碑》记载的门生故史不能体现“门第成为选官标准”,故C项错误;专制皇权主要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此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 3.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鼓励土地买卖 B.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C. 均田制瓦解加剧小农经济破产 D.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控制松驰 【答案】D 【解析】 【详解】干描述了唐宋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由“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不能得出“政府鼓励土地买卖”,故A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偏离题干主旨,故B项错误;均田制破坏于唐中期,宋代人身、土地关系的变化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唐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宋代更多来自雇佣;宋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人身控制趋向松驰,故D项正确。

2019高三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9高三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C.食具 D.货币 2.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 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6.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

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 C.知府D.枢密副使 8.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9.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10.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 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 B.木兰秋狝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1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5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l.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一国(诸侯)一天下的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这反映了 ( )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 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 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 2.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美(剩余、丰富)不足而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渗之乡,所乏粮耳…… (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做人村闯”。他们共同强调( ) A.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3.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加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4.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 A.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5.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6.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最主要的政治特征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并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向社会大众普及。对此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中华民族此时更加深重的灾难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B.“一系列运动”包括有抵制外货,收回利权的反帝爱国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其普及的结果 D.民族意识的普及与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 7.对于外来文明的入侵,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认为有两种态度,他命名为“狂信派”和“希律派”。其中“狂信派”指:面对一个更强大、更有生气的外来文明的进攻,采取显然消极的态度,试图挡住可怕的侵略者,依据材料,以下言论可以划归“狂信派”的是 ( ) A.“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不外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B.“隐忍自胜,徐图自强” C.“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上都不如人。” D.“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超衰振弱者”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9.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虽然世俗题材艺术品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对反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1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为防止这种“民主”出现,1787年宪法制定时采取的措施是 ( ) A. 规定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 C.在权利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11.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在《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 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政治行为的根源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 B.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C.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D.各国不同的政治理想体现出地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 12 A.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 B.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显著提高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届高三历史第十九次考试试题 24.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 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25.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 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 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 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 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 26.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已、礼让、仁恕等美德, 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7.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于2017年12月3日开播。第一期节目中的石 鼓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选送的“中华第一古物”,学术界基本认同“石鼓乃秦物”,石鼓文是中国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石刻文字,从字体看应该属于 A.小篆到大篆的过渡 B.大篆到隶书的过渡 C.小篆到隶书的过渡 D.大篆到小篆的过渡

28. 据材料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海军建制落后 B.中国海军力量分散 C.中国封建体制腐败 D.日本海军战斗力强 29.192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在民众暴动胜利的地方,应避免与列强发生直接冲突”,但 时隔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则主张“会师武汉”,并在与英美的海军冲突中受挫。该情形有利于 A.中共探索新型的革命道路 B.苏俄革命模式在华的传播 C.收回列强攫取的国家主权 D.改变列强在华的利益格局 30. 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 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 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31.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1(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2019年整理】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应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C.任人为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2.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发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页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茧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4.中国古代用官僚制度代替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管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 5.削弱相劝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与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6.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立有围墙B.“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C.“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晚上“市”门紧闭 7.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清廉,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内阁 8.“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立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9.《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 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④“击牺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0.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A.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B.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2019届高三历史24题训练 1.(2018·山西太原二模·24)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2.(2018·河南中原名校高三第四次质量考评·1)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A卷·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4.(2018·安徽高中十校发展共享联盟高三11月联考·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 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5.(2018·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西周时期,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这样做的目的是() A.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B.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C.构建家国一体的政局D.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6.(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前817年,鲁国国君鲁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爱公子戏,强令鲁武公改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史称“宣王干涉鲁政”。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权力仍在但其行为公然破坏周礼B.鲁公违反了分封义务但遵守了宗法制 C.在戏继位后括会成为鲁国国内的大宗D.由血缘关系决定的社会等级发生逆转7.(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10)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甄、屠等。 据此推理,宋、郑、吴、秦等都是() A.以氏族为姓B.以国名为姓 C.以居住地为姓D.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 8.(2018·广东佛山顺德一模·24)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9.(2018·江西百所名校高三10月阶段性诊断·1)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经历了夏商两代邦联式统一、周代分封制统一(联邦式统一)和秦汉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

四川省2019届高三9月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四川省2019届高三9月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 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是 A. 道家 B. 墨家 C. 儒家 D. 法家 2. 公元前 513 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 铸刑 鼎” 。孔子对此批评说:“ 晋其亡乎!” 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这反映了 A. “ 刑鼎” 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 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 贵贱无序” 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 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3.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4. 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 六条问事” 考查郡县长吏。第一条是诏问“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 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 怒则任刑,喜则淫赏” 、“ 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 恃怙 荣势,请托所监” 、“ 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 等行为。这一举措的主要 目的在于() A.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 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 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 D. 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 5. 读下图“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A. 竹简出土于汉墓,汉代制作 B. 竹简内容是《论语》,春秋时期制作 C. 书写材料是竹简,肯定不是汉代制作 D. 字体是隶书,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 6.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 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 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计48分) 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正如学者朱彦民所说:“如果破解了一 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大批甲骨文书,也就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但要破译这些甲 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 藏起来的历史。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3.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 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C.实现了家国一体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秦王嬴政读韩非子的书,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 此感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C.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 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 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 B.儒、道、墨、法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重庆市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4.(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综合测试卷

2019届高三历史复习综合测试卷 24.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 文王按照岐山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 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 25.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26.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表1可知 表1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27.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28.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慘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A.国际协商能保障华工的权益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29.曾经,在国人如何面对西方第三人称代词的性别区分这一问题上,有人主张用“伊”对应“she”,有人主张汉字拼音化。1917年,刘半农创造“她”字以对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1932年定音之后的“她”字一直沿用至今。这反映了 A.国人普遍因循守旧B.知识分子异常激进 C.汉字文化兼收并蓄D.西方文化霸权胁迫 30.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1.“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类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 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同一阵营国家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该会议上A.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32.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面对公 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儿子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33.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 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 B.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 D.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34.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 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 A.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9年全国一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9年全国一卷高考历史试题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8. 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 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精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1)

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 分) 本卷共35 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内服制度D.联姻结盟 25.西汉法律用死刑禁止铁器输出边境,这是因为 A.西汉外贸由政府垄断B.西汉冶铁落后,铁器紧缺 C.铁 器关系国家战略安全D.铁器出口影响丝绸贸易 26.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B.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世俗文化进一步发展D.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削弱 27.明代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雇农,有长年为地主佣工的长工,有按季佣工的短工,有按月受值的月工,有临时受雇的日工。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农村部分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 B.农村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农 村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D.农村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28.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变化 A.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B.主要出于抵制列强侵略的需要 C.推 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反映了清王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29.据《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记载“沈阳事件发生两年以后,人们已看清,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这反映出当时 A.日本侵华得到西方列强认可B.西方列强不愿日本独霸中国 C. 日本与西方列强达成侵华共识D.日本侵华直接威胁列强的利益 ”这一现象最有30.“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需要什么,供应什么;需要多少,供应多少。 可能发生在 A.1956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78年 31.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

辽宁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辽宁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与答案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3.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6.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