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线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无线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无线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无线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安全文献综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综述学生姓名:李嘉伟 学号:11209080279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姓名:夏峰二零一三年十月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攻击的主要方式,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加密;防火墙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空间,但公开化的网络平台为非法入侵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黑客和反黑客、破坏和反破坏的斗争愈演愈烈,不仅影响了网络稳定运行和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如何更有效地保护重要的信息数据、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及攻击的主要方式,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正文 1.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1]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也包括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如操作员安全配置不当造成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用户安全意识不强,口令选择不慎,将自己的帐号随意转借他人或与别人共享等都会给网络安全带来威胁。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这也是目前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敌手的攻击和计算机犯罪都属于这种情况,此类攻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攻击,它以各种方式有选择地破坏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另一类是被动攻击,它是在不影响网络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截获、窃取、破译以获得重要机密信息。这两种攻击均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机密数据的泄漏。三是网络软件的漏洞和“后门”。任何一款软件都或多或少存在漏洞,这些缺陷和漏洞恰恰就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绝大部分网络入侵事件都是因为安全措施不完善,没有及时补上系统漏洞造成的。此外,软件公司的编程人员为便于维护而设置的软件“后门”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一旦“后门”洞开,别人就能随意进入系统,后果不堪设想。

网络口碑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siness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2.53亿人,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有25%的网民青睐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以其价格低廉、产品丰富、方便灵活逐步得到网民的接受,跻身十大网络应用之列。据CNNIC报告,53.9%的网购用户表示买每种商品前都会看相关商品评论,已有78.9%的网购网民买大多数商品前都会看看商品评论,超过9成的网民在原购物网站商品下方发表评论。口碑在网络消费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旨在回顾传统口碑的基础上深入阐述网络口碑内涵,回顾了以往相关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以后的研究方向,希望可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 二、网络口碑的概念内涵 1、网络口碑的概念和要素 口碑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或服务的特性、使用经验及提供商等的信息的交换和沟通。传统口碑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沟通的。 因特网的出现,使顾客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收集其他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信息以及与此产品有关的讨论,并且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针对特定产品进行自身经验、意见与相关知识的分享,这就形成了网络口碑。网络口碑是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顾客对产品或者公司的任何正面或者负面的评论,该评论能通过网络传递给大众群体或者组织。网络口碑可以通过在线论坛、新闻组、BBS等方式传播。 网络口碑的要素包括: (1)传者,即发送者,指主动在网上发表对某产品或服务的意见和评价的消费者,也指在网上转载他人评论的消费者; (2)信息,指发送者在网上发布的文字、声音、视频等数字化的文档,能够被其他人搜索、获取和理解; (3)接收者,指主动搜寻或被动获取了口碑信息的消费者。 2、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的区别 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的核心概念不变,都是消费者之间对产品、服务或品牌等相关客体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的非正式沟通。但是二者又有所区别。 首先,相对传统口碑来说网络口碑具有更快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传统口碑的影响局限在一个本地的社会网络中[4],而网络口碑的影响范围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且容易被复制。其次, 二者内容形式不同。传统口碑主要以谈话为主,辅以肢体语言等。而网络口碑不需要面对面的与人接触,沟通的内容主要以文字为主,也有声音、图片、视频 网络口碑研究综述 付 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文章摘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 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网络 消费,网络口碑对人们的影响也日 益显著。本文梳理和归纳了网络口 碑的概念内涵,回顾了相关领域的 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 后对于网络口碑的研究方向,希望 可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 口碑;网络口碑;网络消费 等,方式多样且形象生动。第三,二者涉及的社会关系不同。传统口碑的信息源是熟悉的人,比如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然而,网络口碑来自陌生人。第四,网络口碑具有更好的可测量性。在传统口碑中,信息通过私人对话来传递,所以直接的观察不太可能。而绝大多数网络口碑信息是文字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它的质量和数量。第五,网络口碑具有相对可控性。一些类型的网络口碑信息,比如亚马逊网站上的用户评论,是可以控制的,因为营销人员可以决定是否显示消费者评论,并且如果显示的话,营销人员可以规定一个具体的评论模式。因此,营销人员可以针对网络口碑采取一些策略,但对传统口碑就很难。 三、网络口碑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和梳理,笔者认为,针对口碑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口碑发表动机、口碑搜寻动机以及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三个方面。网络口碑与传统口碑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媒介不同,因此网络口碑的研究框架与传统口碑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因素上会有所不同。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网络口碑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 1、口碑发表动机 口碑发表动机是口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Dichter(1966)提出了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四个动机:产品卷入、自我提升、其它卷入以及信息卷入。 Sundaram等(1998)认为参与负面口碑沟通与参与正面口碑沟通的动机是不同的,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正面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产品卷入、自我提升和帮助公司;参与负面沟通的动机有:利他主义、减轻焦虑、报复和搜寻忠告。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77

网络购物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研究分析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2009年调查报告指出,网上购物的网民是一群相对比较高层次的人群,在我国4640万网络购物人数中,拥有本科学历的网民进行网络购物的比例达到36.7%。在网络消费水平方面,有关研究也表明虽然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但其网络消费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加上现在拥有电脑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商品交易的频率不断增大。在网络购物渠道方面,三类网站是大学生的首选:主要进行网上零售的B2C网站、拍卖网以及门户网站。 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络购物的主流群体,在人数比例上占有绝对优势,在消费水平方面呈上升趋势。研究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我国网络购物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网络购物的研究,有很多关于我国网络购物的现状的研究,如呈雯(2006)通过对网络购物的优势以及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网络购物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网络购物在地域上发展相当不平衡;网站的功能设计和配套措施先对落后。她认为应该大力宣传网络购物优势,扩大网络购物的影响;整合传统实体销售,推动网络购物的发展;同时建立相关法律体系,保障网络购物中的权益。 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C2C网站如何在网络购物中得到每一个消费者信任,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在他们的网站上进行购物。在C2C网络购物环境下,如果网站能够提高消费者对网站有用性的感知,就能够帮助消费者快速有效地完成购买,从而在消费者心中有用性的评价就会提高。宋小玉(2007)从理论上构建了C2C网络购物买方消费者的信任模型,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传导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C2C网络市场环境

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综述

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网络安全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网络安全研究是伴随着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起初多从计算机技术角度分析保护网络软硬件及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20 世纪90 年代之后,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我国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社会科学介入这一问题的开端。国内关于网络安全的社会科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研究初期( 20 世纪80年代- 2000 年前) : 初期研究多以信息安全讨论较多,每年发表几十篇社科学术论文。二是发展时期( 2000- 2010 年) :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研究问题,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关注网络安全问题。三是兴盛时期( 2010 年至今) : 关于网络安全的研究迅速发展,以每年上千篇文献的速度增长,其中,以政治学、情报学、经济学出发的研究较多,尤其对网络空间政治与国家安全、全球网络安全及治理困境、网络安全威胁及态势分析、美国网络空间战略及启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对策探索等几个问题的讨论较多,成果也颇为丰硕。目前,国内社会科学领

域的网络安全研究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注重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基础理论研究; 二是以关照现实、制定方案为目标的对策研究。 1 网络安全文献统计分析 为了观察网络安全研究发展历程,统计其历年的文献是最好的方式。在中国知网数据库( 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 中,有大量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的文献资料,有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多种类型。在CNKI 数据库中全文搜索“网络安全”,截至2016 年1 月27 日( 本文数据搜集时间,下同) 共有3 869 646 篇文章。考虑到文中出现“网络安全”一词并不表示文章是关于这个问题的专门研究,随后又在CNKI 数据库中搜索了篇名、摘要、关键词三个要素中含有“网络安全”的文献数量,结果文献数量大幅下降,分别为39 989 篇、170 650 篇和60 200 篇。网络安全这一概念起源于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以诸多文献都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根据CNKI 对文献的归类,有自然科学( 简称“自科”) 和社会科学( 简称“社科”) 之分,在以上文献中,社科文献占比例并不高,从不同要素进行考察,分别通过全文搜索、篇名搜索、摘要搜索、关键词搜索“网络安全”的社科文献,数量为1 028 691 篇、6 569 篇、29 849 篇、

文献综述大赛—网络编码的发展和趋势

科技文献综述竞赛 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姓名:贾骐玮张丽韩改霞 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学号:130112038213011203801301120372 指导教师:张向东 2014年4月7日

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贾骐玮,张丽,韩改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西安710071) 摘要:网络编码是指网络中的节点参与编译码,它的提出对于网络信息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络编码具有提高网络吞吐量、均衡网络负载、节省网络带宽、降低节点能耗等显著优点。本文介绍了网络编码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原理以及其在无线网络、P2P系统、分布式文件存储、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文章最后对网络编码的研究趋势和热点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展望。 关键词:网络编码网络信息论P2P系统分布式文件存储网络安全 Research on Wireless Network Coding:A Survey Jia Qiwei,Zhang Li,Han Gaixia (XiDian University,Traff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ontrol,Xi’an710071,China) Abstract:Network coding refers to the nodes within the network involved to encoding and decoding,i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network information https://www.doczj.com/doc/74583927.html,work coding can larger throughput of the network,enhance network load balance,save network bandwidth and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nodes.This article describes network coding origin and development,as well as its basic principles and its latest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wireless network,P2P systems,distributed file storage,and network security and so on.Finally,we analysis the trends and hot spots for the research of network coding,and then raise its outlook. Keywords:Network Coding;Network Information Theory;P2P System;Distributed File Storage;Network Security 经典的信息理论指出,不论是互联网中的数据包还是移动网络中的信号,信息的传输都只是单纯的共享网络和链路资源,彼此互不相干、相互独立。数据的路由、存储、差错控制等等研究都是基于上述假设。直到网络编码的提出,完全打破了这一假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是一种融合了编码和路由转发的信息交换技术,在传统存储转发的路由方法基础上,通过允许对接收的多个数据包进行编码(如模二加、有限域上的运算等)信息融合,增加单次传输的信息量,以提高网络信息传输效率和整体性能。网络编码打破了经典信息论中商品流(Commodity Flow)[2]不能被压缩的结论,指出网络

口碑营销的发展现状(营)

口碑营销的发展现状当前,网络口碑营销方兴正艾,但是弊端也是显露无疑。在互联网呈现聚合式、大平台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SNS网络社区成为炙手 可热的互联网新宠,这给口碑营销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首先介绍网络口碑营销当前的发展状况,然后结合互联网的大平台化发展趋势,分析SNS网络社区与口碑营销的结合发展的方式,最后对两者的发展前景进行一个展望。 【关键词】SNS口碑营销病毒式营销 一、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 1.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点。口碑营销,是通过某种渠道吸引消费者、媒体以及大众的自发注意,使之主动的谈论你的品牌或你的公司以及产品,并且在谈资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一种良好效果,得到大众的一种认可,从而升华为消费者的一种谈论的乐趣。网络口碑营销则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平台的口碑营销,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碎片化到中心化的过程,首先在社区当中形成一个事件,一个观点,或一人物,然后慢慢放大,形成社会影响力,从碎片化,形成(次中心),在(次中心)基础上,通过一些意见领袖,通过一些主流的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这种媒体资源,使它信息进一步扩散,从而最终达到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包括一些这种方面的一些认知的一个扩散,作为一种品牌,形成品牌一个价值核心的一个释放。 传统的广告营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带来的是传播资源绝对的有限和

消费者广告接受度的日渐疲乏,商家要做的是抢占有限的媒体资源把受众从眼花缭乱的信息之中吸引过来,如此这般地“抢占”技术越加熟练和专业,也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受众对广告的信任度普遍性地降低。而口碑营销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解救广告低信任度的“良药”,,相传的传播方式让其具有较高的信任度,族群里的人们自发性地、,,精准到个人的说服力。 总的来说,从广告价值方面来看,网络口碑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成本低,传播速度迅速,广告投向精准,有着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和快速的传播速度,传播效果显著,有着不可比拟的发展前景。 2.网络口碑营销应用类别。 2.1口口相传与产品不相关:与产品不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包括事件病毒式传播,也叫病毒式营销,是基于有趣传播。营销方式是组织人员在各个网络的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发布,把与企业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信息发布出去,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不了解的,目的是通过高曝光率达成广泛认知,参与传播者出于新鲜有趣,不对内容负责,也不代表认可。 2.2口口相传与产品相关。产品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是指与产品相关评论传播,是基于信任主动传播,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了解并认可的,对内容负责。与产品相关的口碑营销的形式有几种,一种是博客收费口碑营销,主要是通过给予一定的费用让博主发表关于产品的报道,这个口碑营销模式存在争议,因为付费,就影响打开口碑营销的公正性和实际效果。还有一种就是体验式口碑营销,这是通过选取一定的发布试用品,让消费者试用,通过试用得的试用报告达到口碑营销的目的。

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综述 郑永强 2009-02-19 14:10:57 计算机网络作为20世纪人类最为重要的发明,不仅在技术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革新,而且直接导致了人类互动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乃至的社会结构的重新建构。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成为以技术为发端的社会变革的前沿领域,作为以社会结构与运行状态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对于网络技术对传统社会的深刻影响有必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把握和分析,而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审视变革中的社会的运作机理、特点与结构关系,并在一个广泛的交互作用的背景中对其加以分析,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和预测,更是社会学的历史使命。由是,网络社会学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期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回顾,进一步明确网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确立网络社会学的独有视角和发现社会学方法在网络社会学研究上的创新与突破,最终从网络社会学与传统社会学的交互中找寻网络社会学发展的清晰路径。 一、网络社会及其存在与发展 (一)网络作为网络社会的物理介质和现实基础 麦克卢汉(Mcluhan)曾经说过:“媒介即信息”。他揭示了技术媒介作为人类的延伸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基础性物质架构。人类历史上每次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一种新技术架构的形塑,通常都会导致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基本社会结构的转型,从而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形成新的生活经验。如今,互联网就是一项这样具有革命性的技术。 国际互联网(因特网)是一个以贯通全球的计算机网络、由众多的自主计算机和数以万计的服务器、网站和数据库等为要素所组成的信息采集、贮存的传输系统。

网络技术就是支持和维系网络运行的相关技术,是主要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集合体,构成了维系网络社会存在和运行的物质基础。从目前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来看,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技术、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数据组织技术这四大核心技术。 数字通信技术是将各种信息都被转换为数字的形式,高速传送到目的地,然后再还原为原来的形式。多媒体技术则是在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和图像等信息载体进行集成组合的一种信息处理技术;目前多媒体技术正在实现气味和动感的储存、传输的再现,以调动人的全部感观虚拟现实。数据组织技术的目的是让网上信息可以检索的易于检索。 物理上,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这样一些基本的特征: 数字化。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用数字“0”和“1”的组合进行记录,网络上所有的信息都经过了数字化处理。据估算,目前人类新生产的信息在部是数字化的信息,“原子”形态的信息正在以一个越来越快的速度数字化,有人估计数字化信息的总量已经超过非数字化信息的总量。 大容量。网络不仅可以大量存储各种各样的文本信息,而且还可以存储大量的图形、图像、声音、软件等各种类型的信息。由于不同的个人、组织、企业、政府部门以及各行各业的各种信息均能够存储在网络上,使得网络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容量巨大的信息数据库。 开放性。因特网不限制任何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接入,通过遵守共同的协议,任何网络和计算机都可以方便地成为因特网大家庭的一员,跨越现实社会的地区和国家疆界进行信息传输与获取。 智能化。智能化使得网络易于使用,可以为更多的网络互动者提供上网的方便,众多的网络互动者不断地对网络智能化提出新的要求,推动着网络技术的更进一步智能化。

简述网络语言研究现状与展望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研究??互联网??现状展望 论文摘要:综述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分别论述网络语言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语法、修辞、收集整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网络语言研究的展望。 互联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我国,迄今已有20余年。作为网民上网交际的重要媒介,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研究者对它的定义、性质、特点、词汇分类、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以及网络语言的收集整理、规范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 1.网络语言的定义 要研究网络语言,就必须先给它“正名”。只有解决了“何谓网络语言”的问题,研究者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加以介绍。 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语言与互联网》(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交互性的特征。[1]显然,Crystal对网络语言的界定是非常宽泛的,他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属于广义的网络语言。我国学者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 现在一般指后者。[2]2郑远汉提出网络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另一种主要是指网友们上网聊天时临时“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或特别用法。[3]刘海燕所研究的网络语言包括3类:技术专用语;网络文化词语;聊天室用语。[4]37-38秦秀白将网络语言界定为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它由3种语言成分构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术语;与网络文化现象相关的术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5]其观点与刘海燕的相似。张云辉将网络语言概括为4种情形:与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网络新闻使用的语言;网络文学使用的语言;网络聊天室以及论坛中使用的语言。[6] 国内学者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概念虽然措辞不同,细化程度不一,但其整体倾向是一致的, 即将网络语言的涵盖面作了广狭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所有出现在网络环境中的语言成分,而狭义的网络语言则多指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从笔者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刘海燕、秦秀白所给出的网络语言的定义接受度最高。很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采用了这一定义,并把计算机术语、网络文化用语、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统称为广义的网络语言,而将网络交际(BBS、网络聊天等)用语称为狭义的网络语言。国内学者大多以后者作为研究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性质 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展开论述:一是网络语言的语体特征;二是网络语言的社会属性。 美国语言学家Davis和Brewer在其着作中指出,在键盘上写、屏幕上读的网络交际用语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很多特征。[7]我国学者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4]55,是一种特定的功能语体[4]95,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表达方式[4]98。刘乃仲、马连鹏同样将网络语言的性质界定为新兴的网络社会方言,认为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诸多特点都可以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映射。[8]吕明臣指出,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9]孙鲁痕则认为,虽然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无论是从交际领域还是从语体风格来看,都更接近于口语语体而迥异于书面语体,因此网络语言应该属于口语语体。[10]从以上有代表性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关于网络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现状

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综述 研究目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个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国家军事部门,不管是天文的还是地理的都依靠网络传递信息,这已成为主流,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容易使它受到外界的攻击与破坏,网络信息的各种入侵行为和犯罪活动接踵而至,信息的安全保密性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及广大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21世纪全世界的计算机都将通过Internet联到一起,信息安全的内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仅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而且还从一种专门的领域变成了无处不在。当人类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时候,我国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特别是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技术指致力于解决诸如如何有效进行介入控制,以及何如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理安全分析技术,网络结构安全分析技术,系统安全分析技术,管理安全分析技术,及其它的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策略。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小至个人的利益,大至国家的安全。对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就是为了尽最大的努力为个人、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网络安全技术更好的为广大用户服务。 研究意义: 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体系实际上包括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平台.我国在构建信息防卫系统时,应着力发展自己独特的安全产品,我国要 想真正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最终的办法就是通过发展民族的安全产业,带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提高。信息安全是国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从系统的规划上去考虑它,从技术上,产业上,政策上来发展它.政府不仅应该看见信息安全的发展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部分,而且应该看到,发展安全产业的政策是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应该看到它对我国未来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口碑在社区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口碑在社区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 (一)概念界定 1、口碑 陈晓琴认为口碑指消费者之间关于产品、服务、品牌或组织等非正式、不含商业目的的人际传播。学术上对于口碑的界定,最早起源于Arndt,在他的研究当中,口碑被定义为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关于公司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意见、想法等的交流和沟通。王静茹认为口碑是群体之间(如产品提供者、独立的专家,家人和朋友,实际和潜在的消费者)进行的口头沟通,包含了正面的和负面的沟通。 2、互联网口碑 网络口碑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学者及专家对其研究并不多,企业和营销者也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对于网络口碑的概念,首先由国内第一家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 公司提出,网络口碑用IWOM 表示,即Internet Word of Mouth。Newman将网络口碑沟通定义为:两个或者多个消费者之间以电脑为中介进行的文本交换。Henning的定义为:潜在、实际或者先前的顾客对产品或者公司的任何正面或负面的评论,该评论能通过网络传递给大众群体或者组织。赵洁认为,网络口碑是信息的交流双方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产品或服务的使用、特性等进行交流,并且所有交流者都是消费者。 (二)互联网口碑的研究现状

到五年。以下是以往国内外学者们主要研究的几个方向,我对各方向研究现状作了如下分析和总结: 1、互联网口碑的测量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口碑传播,网络口碑比较容易测量,因为能够从网络上直接收集大量的信息,而不像消费者之间口耳传播那么难以捉摸和把握。比如在淘宝里的每个商品都有评价界面,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于此物的评价,不管好坏。 在网络上,相互讨论某一产品的消费者越多,消费者知晓某一产品的可能性也越大。王德利在研究网络口碑与电影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之间的关系时,选取了20 部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将雅虎网站电影板块上消费者对于这20 部电影评论的数量作为网络口碑量的一个代表来进行研究。 2、互联网口碑传播影响因素的研究 Mark Hughes认为消极口碑和积极口碑的动机存在差异,并指出了消费者交流的动机,其中有四项是解释消极口碑,他们分别是:利他、减少焦虑、报复和建议搜索[11]。Mizerski 在对一项不利产品的评价中指出,一个消费者在对公司或产品作推荐或评价时,他的消极口碑往往比积极口碑可信度更高,更具有概括性。表明消费者对消极口碑更敏感,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当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与消极口碑相一致时,这种情感更容易得到强化。 随着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影响日渐广泛和深人,而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口碑的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等特点,致使其与传统的口碑传播存在很大的差异。 3、网络口碑可信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陈蓓蕾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的可信度感知受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其中,消费者和网络平台的关系强度、消费者对于网络口碑传播平台的依赖程度、消费者感知的网站有用性、消费者风险感知程度和消费者的信任倾向都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的网络口碑可信度。而网站的易用性感知又会影响网站有用性的感知。 根据传播效果理论,说明效果和可信度密切相关。网络口碑的特点让网络口碑不再具有传统口碑所特有的可信度高的特点。学者们对于网络口碑的说服效果存在不同的观点。大部分研究认为网络口碑较传统口碑具有较高的说服效果。 4、网络口碑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系研究 Chatterjee在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网络口碑与消费者个体购买和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无论是对在线购买者以及实体商店购买者来说,网络上的负面口碑对于消

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综述

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综述 作者:指导老师: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共享网络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存在着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问题己成为当前网络技术研究的重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能够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和脆弱性,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 本文研究了系统安全漏洞,讨论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采用自下而上、先局部后整体的层次化评估方法来分析评估网络系统的安全态势。 关键词: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漏洞;威胁评估;脆弱性 1引言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快Internet得到迅速发展与此时我们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经济活动的融入,原本不平静的internet变得更加危险,各种病毒、木马、入侵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再加上现有数量巨大的黑客工具可以随意下载,这使得普通人也可能成为黑客,internet充满了陷阱和危险。不管是网络系统安全漏洞还是网络安全事件都在呈爆发式增长态势。面对如此严重危害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但是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在建立之初大都忽视了安全问题,即使有考虑,也仅把安全机制建立在物理安全机制上。随着网络互联程度的不断扩大,这种安全机制对于网络环境来说形同虚设。更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网络所采用的协议:TCP/IP协议存在先天的设计缺陷,对于在上面传输的信息毫无安全性可言,根本不能满足网络安全要求。 仅凭技术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的,更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待网络安全问题,风险评估在这项工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2 网络安全与风险评估概述 2.1网络安全概念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2]。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XX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抵赖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网络安全涉及的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技术方面主要侧重于防X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管理方面则侧重于内部人为因素的管理。 2.2网络面临的威胁及对策

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王 妍 同济大学 【摘 要】当前,网络口碑营销方兴正艾,但是弊端也是显露无疑。在互联网呈现聚合式、大平台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S NS网络社区成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新宠,这给口碑营销带来了新的转机。本文首先介绍网络口碑营销当前的发展状况,然后结合互联网的大平台化发展趋势,分析S NS 网络社区与口碑营销的结合发展的方式,最后对两者的发展前景进行一个展望。 【关键词】S NS 口碑营销 病毒式营销 一、网络口碑营销发展现状 1.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点。口碑营销,是通过某种渠道吸引消费者、媒体以及大众的自发注意,使之主动的谈论你的品牌或你的公司以及产品,并且在谈资的基础上,能够起到引人入胜的一种良好效果,得到大众的一种认可,从而升华为消费者的一种谈论的乐趣。网络口碑营销则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平台的口碑营销,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碎片化到中心化的过程,首先在社区当中形成一个事件,一个观点,或一人物,然后慢慢放大,形成社会影响力,从碎片化,形成(次中心),在(次中心)基础上,通过一些意见领袖,通过一些主流的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这种媒体资源,使它信息进一步扩散,从而最终达到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包括一些这种方面的一些认知的一个扩散,作为一种品牌,形成品牌一个价值核心的一个释放。 传统的广告营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带来的是传播资源绝对的有限和消费者广告接受度的日渐疲乏,商家要做的是抢占有限的媒体资源把受众从眼花缭乱的信息之中吸引过来,如此这般地“抢占”技术越加熟练和专业,也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那就是受众对广告的信任度普遍性地降低。而口碑营销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解救广告低信任度的“良药”,因为网络口碑营销中传播主体大多是有关系的人,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让其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又因为相似的兴趣爱好、同样的需求回归了人们的部落属性,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让同一族群里的人们自发性地、主动性地传播,这就带来了极高的传播速度,精准到个人的说服力。 总的来说,从广告价值方面来看,网络口碑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成本低,传播速度迅速,广告投向精准,有着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和快速的传播速度,传播效果显著,有着不可比拟的发展前景。 2.网络口碑营销应用类别。 2.1口口相传与产品不相关:与产品不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包括事件病毒式传播,也叫病毒式营销,是基于有趣传播。营销方式是组织人员在各个网络的各个方面进行信息发布,把与企业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信息发布出去,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不了解的,目的是通过高曝光率达成广泛认知,参与传播者出于新鲜有趣,不对内容负责,也不代表认可。 2.2口口相传与产品相关。产品相关的口口相传主要是指与产品相关评论传播,是基于信任主动传播,传播的内容几乎是传播者了解并认可的,对内容负责。与产品相关的口碑营销的形式有几种,一种是博客收费口碑营销,主要是通过给予一定的费用让博主发表关于产品的报道,这个口碑营销模式存在争议,因为付费,就影响打开口碑营销的公正性和实际效果。还有一种就是体验式口碑营销,这是通过选取一定的发布试用品,让消费者试用,通过试用得的试用报告达到口碑营销的目的。比如吆喝城的运营方式,就是先领取产品,再对品牌和产品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对于网民这种行为的激励措施有两个,一个是产品的免费领取,一个是积分奖励计划。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用户接触产品、分享体会、制造口碑,然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体验式营销对于口碑营销的重要性在于,它并不是由商家自己说出来,而是消费者自己亲身体验之后自己说出来。 二、网络口碑营销当前存在的问题 1.营销方式单一,难以造成广泛的宣传范围。网络口碑的效果取决于碎片的力量,但从网络口碑营销的传播效果报告上我们看到,口碑传播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心化的信息,比如高流量网站的首页,又或者某个十分有话语权的人说出的话。对于当前口碑营销一个尴尬的境地就是,由营销方式单一,网络口碑营销往往以量取胜,而非以质取胜。很多的失败的案例还没有到形成一个次中心,就已经被信息海洋所淹没。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宣传广度仍然是决定口碑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病毒式传播盛行,引起口碑的信任危机。企业进行网络口碑营销主要是以病毒性营销为主,以发布信息的数量作为衡量营销效果的标准,投入的营销费用转变为网络上海量的“灌水”。很多企业委托网络互动营销公司将企业信息不断地在消费者社区传递。这些信息往往侧重于厂商的诉求,广告色彩偏浓,在论坛、社区网民自由交流的地方很容易受到排斥,也容易被删除,这种让受众反感的传播手法导致的结果是南辕北辙。为了获得点击率和流量,扩大影响获得广告收入,很多网络互动营销公司雇用“水军”进行网络顶帖,通过枪手配合炒作,刷博客、博客流量作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为了吸引眼球,博客黄色、低俗内容,假消息、假新闻、恶意炒作事件在一定范围也存在。但最后,消费者却对企业发布的信息敬而远之,以信任度高为特点的口碑营销陷入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 3.传播层次单一,无法形成口碑营销链。一个完美的口碑营销链应该是通过一个能引起大家自发式传播的信息在相应的群体内快速传播,然后迅速抢夺注意力,获得正面的赞誉,最后直接推动销量的增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口碑营销仅仅以追求知名度为主,而忽视美誉度和产品营销的本质,后果往往会朝着反方向发展。很多火热的网络公关事件,确实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和众多眼球,但是却仅仅被大家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炒作事件,仅仅停留在抢占注意力这一个层面,对于品牌价值不大,对于销量的帮助作用更无从谈起。 4.口碑营销可控性不强,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口碑营销是一个很有效的营销方式,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企业行为。很多口碑营销的案例证明,口碑运作稍有不慎,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口碑营销是所有营销手段中最不可控的一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在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对于企业而言,即无法控制传播的渠道,特别是网络化、碎片化的互联网平台,更难控制渠道中所传播的声音和口碑营销间人与人的信任度。而很多企业的危机处理意识不强,做口碑营销的好意图到最后反而得不偿失。因此,如何控制渠道、控制声音、控制信任,成为了很多企业无法真正应用口碑营销的最大障碍。 三、互联网大平台化趋势下口碑营销发展前景 风云变幻的互联网时代,给危机四伏的口碑营销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和机遇,笔者主要从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下,针对当前口碑营销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作一个展望。 1.互联网平台化、社会化、聚合式发展趋势。一个典型的网民的生活是挂着几个聊天工具,泡着几个论坛,收藏几十个到几百个经常用的网站,装着无数个相同功能的应用程序。信息的繁多直接造成我们选择的过多,选择的过多却并不代表选择的精准。这种形势下,大平台化趋势渐渐显露,也就是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把我们选择变得更精准。搜索引擎的近两年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说以前搜索引擎主要担负着引导的作用,如今的引擎更像一个管家,不仅帮我们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还会分门别类,进一步的细化,让你一目了然。以视频为例,百度的视频搜索,你只需要键入你想看的电视剧集,百度会分集显示,在各个专业视频网站分集搜索。也就是说,提供一个大平台,让所有的分属于不同网站的东西分门别类地呈现在你的面前。 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发展的先头兵,在租房信息、地图、视频、图片、音乐等方面已经做出了应用良好的大平台。在其他方面,淘宝网已经提出了大淘宝的概念,也就是说,大淘宝上面的商户并不仅仅是淘宝网 603 电子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