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3《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3《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3《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3《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案(含答案)

学案3 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

[课程标准]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

1.商鞅之死

(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直接原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保护伞。

(3)表现:秦惠王继位后,保守势力诬陷商鞅“谋反”,后来商鞅被车裂,并诛灭九族。

2.秦法未变

秦惠文王和他的后继者,顺应时代的潮流,继续实施各项改革措施。

[历史认识]

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说明改革充满了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深化探究

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文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

(1)据材料,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2)商鞅虽死,秦法未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原因: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势力及其利益,遭到其反对;秦孝公死后,变法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持者。认识:改革要除旧布新,难免会触及旧势力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在改革的道路上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无畏的品质。

(2)商鞅新法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新法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二、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盛

商鞅变法是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

1.在军事上,商鞅实行的变法“教民耕战”,奖励军功,很快在秦国形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2.在经济上,商鞅变法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

3.在政治上,军功爵制的推行、县制的建立、什伍户籍制和连坐法的实施等,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瓦解了分封制,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强化了中央集权。

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赶上并超过东方六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统一了东方六国,为后来秦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百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岳麓版)

[重点精讲]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2)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采取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改革措施;(3)法律一经制订就坚决执行;(4)秦孝公重用、支持商鞅。

深化探究

材料一“夫秦卒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战国策·韩策一》

思考

材料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其成因如何?这一现象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说明:秦国已成为军事强国。

原因: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建立什伍组织又保证了国家的兵源。

影响: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提供了军事保障。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

(1)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2)“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哪些变法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

答案(1)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

(2)连坐制度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商鞅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影响。

三、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1.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商鞅变法通过重法措施,使秦国成为封建时代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

3.变法中的户籍制度,发展经济的措施,尤其是实行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等政策法令,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启示]

法家推行改革的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改革手段以严峻著称,不尊重他人生命,动辄采用过激的流血手段,用血腥手段镇压改革的人。人为地激化了改革的矛盾与斗争。二是为改革不择手段的做法和牺牲式的改革精神不值得提倡。改革者不仅要长于推进改革,而且还要善于保护自己的性命,珍爱上天给予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改革需要义无反顾,但也不需要献身。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运动?

(1)从结果看:①商鞅虽死,秦法未变。②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2)从背景看: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了生产力发展需求。

(3)从影响看:①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②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③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重点精讲]

如何认识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商鞅制定的刑罚非常严苛,只要违反,就要受到重罚。

(2)商鞅变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3)商鞅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数额不等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名师指津]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应该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深化探究

材料一2019年3月,《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在名家讲坛做报告,关于商鞅变法,他将其成功归结于对社会清醒而理性的认识,以及变革高层的团结和高度共识。他说,商鞅变法有着文化坐标的意义,成功涉及了国家运作的各个方面。

2019年3月,民“幽谷闲云”发表论:“商鞅的变法措施(如主张战争、将统治下的人民全都集中起来),在几千年来,许多新兴朝代在还尚未取得成功时几乎都是走商鞅的变法路线,其主要特点就是将统治下的物力、人力、财力全部由政府控制,主张集体主义,全民动员,一切只是为了战争,最后统一天下。”

思考

(1)两则材料都认识到了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一个侧重于“国家运作”方面,一个侧重于“军事扩张”方面。你能给他们分别找一找论据吗?

(2)自己试一试用一句话评一评商鞅变法的行为。

答案(1)①国家运作:重立法、明赏罚、奖军功、建制度,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各方面都将社会纳入国家有序有效的管理中,这种中央集权制为以后历代所效仿,影响深远。

②军事价值: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统一度量衡,移风易俗等措施有利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随着综合国力的上升,秦最终完成了统一。

(2)“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它合理的说法也可以,属于开放性设问)。

材料二请欣赏历史剧小品:

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国君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

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受到奖励了吗!

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

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

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

思考

(1)请你为上面场景定一个题目。从中可了解到商鞅变法实行了哪些措施?

(2)上面对话中涉及到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就?由此判断商鞅个人结局的悲惨是否意味着变法事业的失败?

答案(1)题目自拟。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位;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等。

(2)①成就:农业发展,国力壮大,对外战争连续胜利;社会稳定,成为七国中的强国。

②并不意味着失败,因为判断改革成败的依据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看目的是否达到,成果是否维持。

课堂小结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场封建改革。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井田制度、血缘宗法制度,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受时代以及阶级属性的限制,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商鞅变法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1.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答案 A

解析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智慧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告诉我们( ) A.改革者最终的命运是悲惨的

B.为统治阶级服务是改革的出发点

C.历史发展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D.策略是决定改革成败的根本因素

答案 C

解析商鞅被处死后,秦国仍然实行商鞅的变法措施。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顺应了封建制确立这一历史潮流。

3.史学界普遍认为,经过战国时代的各国的变法冲击,血缘宗法制度不复存在。商鞅变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直接否定了血缘宗法制度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B.建立二十等爵制

C.普遍推行县制D.“燔诗书而明法令”

答案 B

解析血缘宗法制度,是根据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处理统治集团内部各成员关系并确定其身份地位,享有政治权利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否定了世卿世禄制,是对血缘宗法制度的直接冲击。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国发动兼并战争

答案 C

解析结合商鞅在公元前356年、350年两次推行变法活动这一史实,可知答案为C。

5.商鞅变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 )

①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宗室地主的地位不断上升③军队战斗力不断提高④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商鞅变法采取奖励军功的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军功地主大量涌现,成为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宗室地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这就使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不可阻挡。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所述改革内容,总结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怎样给商鞅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答案(1)内容:废分封,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效果:秦国日益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被车裂而死的原因。商鞅变法是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执法公正、措施果断是当时激烈斗争的必然要求,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商鞅被车裂而死的最主要原因是保守势力的反扑,但商鞅的轻视教化、严刑峻法和文化专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资料浏览]

论商鞅变法

刘向的评论中,从变法的特点、积极作用上分析了秦国能称霸诸侯、统一六国的原因;李斯的评论,从变法的移风易俗、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方面极力赞扬变法,该材料可用以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其影响。

[探究与思考]

1.提示商鞅变法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了根本性变革,瓦解了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确立了封建制度和生产关系。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遭到了秦国贵族们的坚决抵制,他们千方百计破坏新法。下列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他们之口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C.“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D.“政必改革,礼岂因循”

答案 B

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商鞅变法决心的反映,C、D两项是对商鞅变法的赞颂。B项流露出对商鞅变法的反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历史上商鞅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 A

解析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3.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 )

①进一步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②促进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④使法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商鞅推崇法家思想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法家鼓吹严刑峻法,其偏颇导致秦朝的短命而亡。从汉代开始,统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④叙述不正确。

4.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明确“决定性的历史作用”,B、C、D三项都是A项的影响,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5.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答案 B

解析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秦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就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6.下列哪些做法或措施对秦国历史的长久发展不利( )

①废井田②普遍推行县制③连坐法④按军功大小赐爵位、赐田宅、赐奴婢⑤轻罪重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解题关键要抓住“对秦国历史的长久发展不利”,当没有战争时,军功从何而来?连坐法和轻罪重罚极容易引发阶级矛盾。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铜方升奖励耕织(砖画) 商鞅戟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划时代变革。虽然只是发生在当时的东周诸侯国之一的秦

国,但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大大加快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2019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在商鞅变法时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评价商鞅变法的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变法“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

答案(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2)与什伍相结合。直接目的: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控制。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实际效果。商鞅变法为秦朝的统一,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你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能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知道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展示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体会、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3.感受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何时?标志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互动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教师适时补充、纠正。 主要介绍: 1.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概念。 2.宪法的修正。 3.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及存在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详实的介绍,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喜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目录打印版 A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远古至589年) 中国历代王朝表(夏至隋)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开放与交流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 姓的来历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 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 立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 移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 活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 民族国家基业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 技成就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 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 治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 的英勇斗争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 民族的象征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 学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 关锁国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 危机 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 路线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581-1840) 中国历代王朝表(隋至清)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八国联军侵略战争 第5课画地图,讲历史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 步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 教育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2课社会历史小调查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兴起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 危险的时候”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 新的长城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 日救亡歌曲联唱”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第25课编辑历史小报--- “我们眼中的解放战争”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840-1949)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 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 擂台赛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 内战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 英雄”讨论会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 体事业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 潮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 化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 会生活 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 —古代世界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 的时候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 光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 月之乡”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 第22课人类三大人种的基 本特征 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 与文化成就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第24课昔日的辉煌 第25课世界古代科学魅力 的报告会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1949-2000) 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 (约500万年前至15世纪)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 门槛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 革命 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第5课为争取“民主”“共 和”而战 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 与动荡 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 革命 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 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 言” 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 一定要实现 第13课工业革命带给人类 的“礼物” 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 与终结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 内战 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 革 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 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 门 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 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 战火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一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北师大版习题精选 一 第1题【单选题】 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例无关( ) A、隋朝的繁荣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国封建社会多次出现盛世局面,下列盛世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贞观遗风④开元盛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饮茶习俗风靡全国的时期是( ) A、汉代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重选拔人才 ③都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高压政策④都注重发展经济生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开元通宝”开始铸造时的最高统治者是( ) A、唐高祖 B、唐玄宗 C、隋文帝 D、元世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唐朝诗人孟郊的著名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里的“线”绝不可能是( ) ①麻线②丝线③棉线④尼龙线 A、①② B、③④ C、④①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穿越时空隧道,今天北京的一个商人到唐朝的都城经商,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A、乘船经过永济渠 B、买曲辕犁 C、看颜真卿的书法 D、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假如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唐朝,不可能看到的画面是(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全部)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远古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下肢发展较慢,脑也在缓慢的进化,这些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工具上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_缝制衣服。 4、火的使用的作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群居。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2课氏族聚落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 多年,位于黄河流域,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半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彩陶,能够饲养猪、狗等家畜。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黑陶。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遗址位于山东大汶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最早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 第3课传说时代 1、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3、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3、兵器、衣裳。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4、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2)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3)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原始社会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禅让制度下产生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6、禹是传说时的治水英雄,被称为大禹。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_10

课题 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 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祖国统一 的历史大潮》教案北 师大版 本学期总 第7 本单元 第3 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预 设 复备 启动课堂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 看图 1.图片中反映的是什 么历史事件? 2.何时哪些条约的签 订造成了它的失去? 3.今天为什么五星红 旗能在这一方土地上升 起? 思考:此歌曲反映了什么 历史事件? 5 每班7组主持本 节课的学习 具体课堂的环节 见课件

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自学文本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 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 明了“一国两制”的科 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 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 共同繁荣和发展。通过 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 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 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 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 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 现国家的统一。 请回答: (1)“一国两制”的 构想最初是针对什么地区 提出来的?首先得到成功 运用是在解决什么问题 上? (2)香港、澳门回归 了,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 完成,请你谈谈自己的想 法。 与香港、澳门问题需要通 过外交途径解决不同,台 湾问题纯粹是我国的内政 问题。我们在台湾问题上 有哪些方针、原则呢? 10 1.什么是“一国 两制”? 2.“一国两 制”这一构想是 怎样提出来的? 有什么重大意 义? .从祖国大陆和 台湾经济文化密 切交往的史实中 认识和平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夯实基础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默 写并检查缩写内容 5 提高学习的效率 是一节课效率的 关键 交流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并对学 生在学习中的方法和内 容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 矫正 学生主持提问知识结 构并对预习提纲的内容进 行解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 深入得了解和掌握 15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那么,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历史后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的。 2、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总结北师大版初中历史pdf

文件编号: 43-31-C9-80-5F 整理人 尼克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4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 郝瑞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3—16课) 单元主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既有革命高潮的涌动,如第一次人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等,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艰辛,如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从时间断限上,它又包含了中国革命史上两次重要的转折——从大革命失败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学习单元力图反映的就是中国革命这一艰难历程。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内容标准: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要注意尽量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从五四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许多学生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来理解这一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几条结论。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内容标准: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每课一得:三大政策,反衬国民革命的起因与发展。 材料阅读:孙中山遗嘱。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内容标准: (1)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道路初创的历程(每课一得配合之); 红军长征——历程的艰难曲折。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 ——学习与探究之三 活动目标、准备、建议、说明 知识目标: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十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十篇 第1题【单选题】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的原形是( ) A、鉴真 B、玄奘 C、僧一行 D、怀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武则天在位时开创了科举的另一种形式,让各州每年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考试,其中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种形式是( ) A、进士科 B、武举 C、明经科 D、常科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马克·波罗行纪》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张骞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殿试开始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以下历史活动与隋文帝无关的是( ) A、建立隋朝 B、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C、灭陈朝统一全国 D、创立科举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300多年的政权分立时期,结束这种局面是在哪个朝代建立之后( ) A、东晋 B、西晋 C、陈朝 D、隋朝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而短暂的璀璨辉煌。它的都城在( ) A、北京 B、长安 C、洛阳 D、建康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戚继光抗倭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北师大历史学历年真题集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考研试题[历史系] 中国通史一,名词解释(5分×8=40分) 1,红山文化2,轮台诏3,驿传4,子口税5,光绪皇帝6,法币(11年考过)7,高等院校院系调整8,农业发展四十条 二,简答题(10分×3=30分) 1,评述两税法。两税法的内容和评价 2,简单论述二十世纪30年代的关于社会史的论战。 3,简单对比1954,1975,1984年修订的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异同。 三,论述题 1,论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术贡献以及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35分) 2,史料分析题(20分) 史料略(关于近代史的一部分,是武昌起义之后以及保路运动之后清政府的关员的奏折) (1)根据史料分析当时全国的局势(2)分析奏折中的建议并进行评价。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25分) 世界史(含世界当代史)一、名词解释(还有4个忘了,想起了在加) 晚期猿人大流士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俾斯麦魏玛宪法(11年考了魏玛共和国)莱克星顿的枪声 二、论述题 1、评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共和政治的异同(11年考过) 2、中世纪天主教的影响 3、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取得的决定性胜利 4、20世纪大国的兴衰(结合史实,以一国或几国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历史系和史学所全部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庄子、律令格式、百日维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汉谟拉比法典、1215年大宪章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辽和北宋的关系 2,简述洋务派兴办的军事、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3,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师姓名许丹萍单位名称平果县民族中学填写时间2020.6.6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难点名称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地方六部而且间接向天子担任,对上面上的奏折有票拟权(对事情处置提来由理意见),并有对天子旨意的封驳权(即可以对天子下达的下令予以支持,而且可以不予实行)。 明朝政治制度比以往历代都更完备,其中异于历代而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丞相制的废除与内阁制的设 立。历史上多有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明代丞相制的被永远废弃,是皇权对于相权取得的彻底胜利。 但是,偌大的政务丛杂,皇帝绝不可能凡事亲裁,只得设立内阁助理。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年×月×日学科语文年级/册五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难点名称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 为什么难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

北师大版、人教版及地图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

北师大版、人教版及地图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二)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 资料整理:青绍堂(福州屏东中学) 说明: 1.应广大参加初中历史学科会议与会代表的要求,将青绍堂老师发言内容放在网上与初三老师交流。 2。本份材料仅代表整理者的个人意见,只供交流。 3.本份材料是依据2006年考试说明要求制作的,因供2007届考生使用的考试说明尚未出台,在新考试说明出台后,应依据新的考试说明进行完善。 4.本份材料不完善之处,请大家自行补充调整。 5.除关注三套版本共同点外,还应关注自己使用的教材版本对考试大纲规定考点的表述。 [黑色字体为三套版本教材表述相同(相近)之处,红色字体为北师大版的表述,蓝色字体为人教版的表述,绿色为地图出版社的表述]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内容标准】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考试说明】 A.识记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B.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C.运用评价唐太宗。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共同点)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吸取隋亡的教训;善用贤能,虚心纳谏(魏征);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画像”。 (北P10)赋役制度;“三省六部”制;《唐律疏仪》。 (人P8)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地P8-9)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认识到,皇帝与百姓是舟与水的关系,皇帝好比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2、武则天 (共同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注重选拔贤才。“武则天画像”。 (北P14)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人P9)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地P10)统治期间,户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历史上说她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 3、“开元盛世” (共同点)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整顿吏治,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人P12)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P15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地P13)唐玄宗登基后,经过君臣努力,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他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憬等为宰相,裁汰冗员,强调以才以功授官,注意考核地方官,尤其基层县令的政绩。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