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

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正确处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结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口问题,特别是老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在考虑下一步发展目标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时,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统计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我国65岁上人口达8872万人,占总人口126734万的7.0%,说明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早在1999年10月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老龄化现象不仅为老年人所关心,更是今天的青年人在未来要面对的现实,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方法

目录

摘要 (3)

1 前言 (4)

1.1论文研究背景 (4)

1.2论文研究内容 (4)

1.3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4)

2 世界人口老龄化 (4)

3 中国人口老龄化 (5)

3.1受高生育率的影响 (6)

3.2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 (6)

4 我国同世界人口老龄化相比有哪些不同 (7)

4.1人口老龄化基数大 (7)

4.2老龄化速度快 (8)

4.3老龄化使社会经济压力增大 (8)

4.4我国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 (8)

5 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思路 (8)

5.1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8)

5.2“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并举 (9)

5.3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

人问题 (9)

6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点采取的策略 (9)

6.1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物质基础 (9)

6.2积极发展老龄消费产品 (10)

6.3继续加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 (10)

后记 (11)

参考文献 (12)

1前言

人口老龄化已经不仅仅是我国社会的普遍问题,更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的社会化保障体系,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制度基础。

1.1论文研究背景

21世纪将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世纪,但是在我们中国,这一过程有许多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20世纪末,党中央、国务院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各有关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尽管如此,当全国性老龄化高潮到来之际,仍会有大量难以准确预料的情况发生,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对策。

1.2论文研究内容

对我国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正确处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的结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口问题,特别是老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在考虑下一步发展目标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寻找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1.3论文研究的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加强老龄问题的研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普遍问题,在国际上,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已经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是,我国的老龄化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和谐社会建设这样一个大的背景和框架下,研究老龄化问题,可以说是理论界和实际管理部门的一个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大有好处,同时也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2世界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长寿与低生育率是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的直接原因。19世纪许多国家的平均期望寿命只有40岁左右,20世纪末已经达到60至70

岁,一些国家已经超过80岁。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数量持续膨胀。生育率的下降则使老龄化指标的分母——总人口开始减少或者增长减速,老龄化现象因此更加引人注目。尤其是在高生育时代向低生育时代转变初期出生的大量婴儿,必然在数十年后形成老龄化的高峰。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1950年世界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8%,这项指标在经济发达国家为11.4%,在发展中国家为6.3%,相差近1倍。到2025年,这三项数字将分别为14.8%,25.3%和12.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2025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将非常类似于经济发达国家在1950年时的结构,因此,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不可避免地将在21世纪后期出现。

人口老龄化同时也意味着全部人口的平均年龄上升。随着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提高,老年的定义也有变化。20世纪初,一些研究人员还曾以50岁作为老年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疟疾等流行性疾病迅速得到控制,有的国家在一年内死亡率就下降了1/3,老年的定义也相应地提高到60岁以上。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以65岁作为老年的标准。现在,60岁和65岁都是国际通用的老年划分标准,一些专家还将60岁到69岁称为年轻的老人,70岁到79岁称中年老人,80岁以上才是真正的老年人。这样的年龄划分也反映了在处理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时不同的观念和原则。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人口出生率从19世纪起就已缓慢、平稳地下降。到20世纪初,近30个国家的生育率已下降到每对夫妇平均生育1.2到2个子女的水平,意大利南部还出现过每对夫妇平均生0.86个子女的最低记录。在出生率下降的初期,各国都经历了儿童、老人少,劳动力多的黄金发展时期,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为随后应对老龄化挑战积累了资源。20世纪中期以后,生育率长期下降的后果逐渐凸现。儿童比例的下降减少了家庭津贴、福利开支、学校费用和医疗支出,但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比例都在上升,由此而增加的支出大大超过儿童减少所节约的费用,许多国家正在通过推迟退休年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劳动年龄时期对养老基金的贡献等办法,努力维护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在许多国家中,采取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使本国财政不堪重负。即使有的国家采取了最高可达70%以上的累进所得税制度,但仍不得不大力削减社会福利支出,以保证经济运行的必要投入。除此之外,消费结构改变、家庭联系松散、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美国的一些研究人员预测,2030年美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20%,同时,拉美裔美国人到2050年可能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1/4,亚太裔美国人比例提高到8%,与50年前美国90%为白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的情况相比,将对美国社会许多方面产生强烈的影响。联合国就老龄问题先后通过《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老年人原则》、《世界老年人宣言》等文件,国际社会正在行动起来。

3中国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经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数量多,地区差别大。

按联合国统计,从上世纪的1950年到九十年代末,世界老人数量增长176%,中国的老人数量增长了217%;而在本世纪未来的25年中,世界老人将增加90%,中国的老人则将增加111%。有的人口研究机构统计,65岁以上老人从7%增加到14%所需的时间,在法国是115年,瑞典是85年,美国是66年,英国是45年,而中国只需要25年。

若以65岁作为进入老龄的标准,2005年中国老人总数将超过1亿人,2027年将超过2亿,2037年将超过3亿,最多时约为3.3亿人。若以60岁为老龄标准,15年前我国老人就已超过1亿,2014年将达2.03亿,2026年将达3.04亿,2039年将达4亿人,最高时可达到4.4亿左右。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将是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60岁以上老人数平均每年将增长4%以上,65岁以上老人数的年增长速度将超过5%,被称为老年老人或老老人的80岁以上人口数增长速度更快。也就是说,每12至13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就要增加1亿,相当于一个世界人口大国的总量。这样的老人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少有,甚至超过了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日本。这一增长的趋势及其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3.1 受高生育率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与全球这时期的“婴儿热”一样,结婚、生育出现高潮,当时每对夫妇平均生育子女数一度超过7个,出生率最高的年份超过40‰,这些婴儿在60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人口特别集中的部分就像一只被蛇吞吃的野兔,当它通过蛇的身体时,到达哪一段就在哪一段形成局部膨大。

3.2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

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10多年间提高到近60岁,每年增加1岁多。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0‰左右急剧下降至两位数,这就使得50至60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在我们庆贺社会发展、健康长寿的同时,也将迎来本世纪的银发高峰。

上述两个原因决定了21世纪中国老年人口数量,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与作为分母的总人口的数量有关。尽管这一比例对决定老龄工作的导向不起主要作用,但总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却使老龄化的过程突出起来,更加引人注目。

4我国同世界人口老龄化相比有哪些不同

4.1人口老龄化的基数庞大

200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5亿,占总人口的11%,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今后还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 2050年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9.8%以上。

4.2老龄化速度快

具体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老龄人口速度快于全国人口增长速度。1982年至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增长了1.78倍,年均递增3.25%;而全国人口增长了1.25倍,年均递增1.23%。二是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1980年至2000年),而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85年,美国60年,最短的日本也25年。

4.3老龄化使社会经济压力增大

具体表现是老年人口密度指标的减小和老年扶养比的增加。反映压力大小的老年人口密度指数由1982年的20.41下降到2003年的13.33,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负担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大。1982年我国老年人口扶养比指数为7.97,2000年上升为9.99。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负担系数(即每一个缴费的职工所负担的离退休人员数量),从1984年的0.185提高到2003年的0.331,增长了近80%。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社会经济压力会更大。

4.4我国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特点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式的步伐,是“先富后老”;在国际老龄化国家中,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且差距极大,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即使在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也仅为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已超过了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目前,在全球71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1万至3000美元的占28%。

5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思路

5.1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人口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而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源泉,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5.2“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并举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和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高潮,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上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整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

5.3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人问题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

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6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应该采取的策略

6.1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高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物质基础,才能为老龄人口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6.2积极开发和销售老龄消费产品,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

老龄消费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老龄消费具有明显特征,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

在积极开发老龄市场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和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要根据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以及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积极推进社区福利建设,建立和健全完善地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提供了上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6.3继续加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

养老金制度作为城市人口最主要的养老制度,虽然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特点,但受企业经营状况等影响,并且增幅较小较慢,甚至不增长。使老人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相对贫困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单纯的依靠“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我们必须尽快的建立并行的社会养老体制。这里说的养老基金与目前所指的退休金是两个概念,是指通过社会途径收集养老基金,以作为现行养老制度的补充。另外,低保制度有相对稳定的优点,不足之处是水平低、覆盖面有限,还有“保富不保贫”的弱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同时,如何改善社会保障管理的法律基础,保障养老金足额收缴;如何调整政策,延缓退休年龄;

政府在国家财政实力逐年增强的情况下,怎样加大养老福利的投入,这些都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实施的举措。

因此,应对老龄化挑战绝对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只有依靠社会所孕育的能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才有可能让事情的结果更令人满意。一方面,它势必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程度。另一方面如何充分调动民间的经济、文化资源则具有更为关键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要帮助非政府组织,甚至是商业机构介入老龄化服务建设都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而社会工作者和社区改革建设在这样的过程中无疑也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不管怎样,现在是该我们关注老龄化问题的时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关注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关注我们的历史和未来。作为曾经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作为至今仍发挥重要影响的群体,作为我们的长辈,老年群体理应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老年人的心声应该被倾听,老年人的要求应该被满足。他们曾经在我们之前创造了历史,今天在我们的协助下他们还将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创造出未来!而且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潮中还会继续发挥更大的力量。总之一句话:他们曾经创造了历史,他们还将创造未来!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问题及其对策 汤兆云 摘要: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例的快速提高,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越来越不堪重负,主要表现为:社会养老保险金支出的数额增大;社会养老保险金收缴困难;社会养老保险金管理制度不善,且增值困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本文提出了以下几个对策:出台社会保障法,征收社会养老保险税;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探索投资渠道,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能力;提高退休年龄,降低老年人口赡养率,减轻养老金发放的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趋势 按照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再生产必然经历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类型,再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这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由简单型转变为扩大型,扩大再生产又由外延变为内涵型这一客观趋势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数十年严格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调控,我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妇女平均生育水平的总和生育率1970年为5.81,1990年为2.31,1999年更下降到更替水平2.1以下,目前为1.8左右,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种变化趋势直接导致了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其绝对数量不断增多。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1、3.56、4.91、5.57和6.96;1953~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其中1953~1964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01%,1964~1982年为2.7%,1982~1990年为2.8%,1990~2000年为2.4%)。200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1953年的3.3倍,同期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增加了6.5倍。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 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 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4.37亿最大值。与“五普”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国务院新闻办,2006)这说明我国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快的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影响及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未来趋势 根据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2%。根据人口学专家预测,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按照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从2001年至2100年的100年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重度老龄化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过%,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过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第二时期(2021~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进入老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地。到2026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达

到30%以上,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达亿人,占总人口数的%,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第三时期(2051~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时期。 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时期,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人,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的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 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总量为世界之最。我国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占亚洲老年人口的50%。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从1980至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结构的转变,与世界发达国家比,速度十分惊人。而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学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人增长到目前的1300万人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人。高龄人

关爱老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关爱老人用心开始 关爱老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一、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是老龄化国家了。按照这一通行的国际标准,2006年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二十世纪末,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五大特点:那就是 1、老龄人口数量多。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6%。 2、老龄化速度快。我们国家从成年型社会过渡到老年型社会用了17年多的时间,而其他国家几乎都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 3、地区之间老龄化程度不平衡。上海市是第一个进入老龄化人口的城市,它在1979年进入老龄化,而西部地区,根据预测,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它可能要到2012年才能进入老龄化。最快和最慢相隔30年,就反映我们地区差异非常大。 4、人口“未富先老”。在1999年我们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多美金,而其他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10000美金才进入老龄化。 5、城乡老龄化倒置。绝大多数国家的城镇老龄化要高于农村,而我们国家正好相反,农村老龄化要高于城镇。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影响 这些特点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方面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使国民经济财富的积累和发展时期缩短,势必会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在社会方面,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显现出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上其他配套改革的滞后,因此社会化养老保障任重道远,社会服务支持系统急需健全;在文化方面,老年人群体出现被社会边缘化的趋势,一些老年人由此产生了消极、悲伤、孤独等失落心理。所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未雨绸缪,多管齐下,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借鉴国外和我国一些省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我们认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年论文 题目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专业XXXXX 班级XX 班级 姓名XXX 指导教师XX(讲师) 所在学院XX 学院 完成时间:2012年9月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 一、基本内容 (一)人口老龄化概念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其人口即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即称之为“老龄社会”。[1]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东德有15.6%的人超过65岁,在奥地利、瑞典、西德和法国,这个比率为13.4%或更高,英格兰和威尔士有13.3%,苏格兰有12.3%,北爱尔兰有10.8%,美国有9.9%。而中国是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低龄老人多,高龄老人增长速度快;人口转变迅速,老龄化进程快;人口老化与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目前,中国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第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学号:12604136 姓名:李鹏华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现象。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必然现象。人口老龄化和老龄问题,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口结构的变化将给中国社会带来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老龄化问题,城乡老年人口状况,影响,解决措施 正文: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 全世界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 亿, 有60 国家和地区的老年人口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中国虽然依然是世界人口大国,但其实也已经加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存在人口危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我国老龄化问题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拿出必要的措施已势在必行。 当今社会,城市中老年人口保障相对较好,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大量老年人生活得不到保障,城乡老龄人口保障的差距依然巨大。下面是城乡老年人口的一些状况: 1、老年人口基本背景情况 (1)老年人总数及城乡分布 城市老年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按户籍分类,非农业老年人口4019人,占27.5%,农业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 (2)老年人性别和年龄结构 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 按照年龄结构分组,全国60-64岁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30.3%,65-69岁占25.5%,70-74岁占20.6%,75-79岁占13.1%,80岁及以上占10.5%。 (3)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城市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16.4%,私塾占2.4%,小学占34.1%,初中占23.9%,高中(中专)占15.9%,大专以上占7.3%;农村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51.4%,私塾占4.1%,小学占34.7%,初中占8.3%,高中(中专)占1.3%,大专以上占0.2%。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 2、老年人收支情况 (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78.0%,农村为4.8%。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3、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 (2)医疗保障覆盖率

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 的影响与对策 学生专业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301 学生姓名(学号)张彤彤(20132240)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5.6.6 2015年6月6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张彤彤指导教师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二)造成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二、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的影响 (一)土地粗放经营,生产率下降(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农民个人负担加重,农业投入受到牵制三、农业人口老龄化时期下的农业发展对策(一)高度重视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二)继续实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三)创新农村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论文选题要符合公共管理课程论文要求,立题明确,论证要充分,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论文格式要符合规范要求。严禁抄袭,借鉴他人的观点,必须在文中进行数字标注,并在参考文献中进行相应标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搜集,进行论文的写作。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观点。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5.4.3 完成论文日期2015.6.6 教研室意见(签字) 院长意见(签字) 注:此表装订在课程论文之前。 浅谈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摘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女性化,农业兼业化的现象提前到来,但是我国农业却尚未实现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农村人口的结构性变化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重了农民的

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法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我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 第一,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 第二,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我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 第三,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本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 2、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 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 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 对策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 年,湖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7.47%,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2%,均超过了国际上7%和10%的标 准,这标志着我省已经步入老年型省份。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1、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越来越大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708.93 万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522.51 万人增加186.42 万人,增长35.86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老化系数)为11.2 %,比1990年上升了个百分点。从“四普”到“五普”的10 年间,湖南省的总人口增长了4.31 2.6 %, 而同期的老年人口增长了39.58 %,老年人口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增长 幅度,由此可见湖南人口老龄化势头的迅猛。 2、14 个市州均进入老龄化,但程度不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2000 年老年人口在60 万人以上的有邵阳、衡阳、长沙、常德4 市,其中:邵阳市达到76.84 万人,比1990年增长39.58 %,占老 年人口的10.84 %;老年人口在50-59 万人之间的有永州、怀化、益阳、岳阳4 市,老年人口在40-49 万人之间的有郴州、娄底、株洲 3 市;老年人口在20 万人以下的是张家界市,只有17.95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 2.53 %。老化系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市有:湘潭、益阳、张家界、常德、长沙、株洲、怀化。

表 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地区分布 单位:万人、% 3、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加快,比重上升 国际上常用低龄(60 — 69岁)、中龄(70 — 79岁)、高龄(80岁以上)老 人比重三个指标反映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状况。从表二可以看出湖南省老年人口 的年龄结构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表二: 湖南省老年人口年龄结构

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参政议政 [CanZhengYiZheng] 中国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26年将达到3亿,之后将一直维持在3亿-4亿。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64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到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预计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将在2030年到来,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好准备。 建议: 1、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让他们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且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国家的负担。其比例约占退休人员的5%左右。我国老人退休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年龄应当60岁甚至65岁。50~60岁退休的人不能享受养老金待遇,应当再就业。 2、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需求品的质量和数量,适当扩大中老年人商品市场。 3、各地区应由民政、劳动部门牵头,汇合教育和卫生部门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工作。一方面在社区创设“社区护工”职业培训基地,招收家政服务员,重点培训老年人心理学知识、公共卫生防疫和家庭医护常识与基本技能等。同时,国家要有计划地办一批“社会服务专科学校”,招收初中或高中生,培养高级别的护工,为空巢(子女在国外)家庭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 4、为了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在城市,要将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在农村,应完善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逐步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渡。尤其农村孤寡老人的生活费应当由政府财政拨款,由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直接送到老人手上,并随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5、积极开发老年人才市场,建立国家老年人才信息数据库和老年人才信息中心。凡符合条件的老年人(50~65岁),均可以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合格取得证书者按规定登记注册,再就业。 6、成立“爱心银行”,利用年龄差互相服务。将50多岁退休的人组织起来,首批可以采取由政府或社区补助每人200元,让他们服务比他们更老的人,并将他们的爱心存在“爱心银行”里。他们老了以后可以无偿地支取“爱心银行”的储存,享受社会的服务,同时也解决了国家财政问题。 7、加强社区联合,修建福利院。可以采取几个社区联合办高级福利院的方式或由国家或鼓励私人,根据不同的条件,修建各种类型的福利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条件老年人的需要。 8、建立规范化的老年大学或老年业余职业班,学习环境应优于一般大学。开设适合老年人的各类课程,如专业技术、外语、绘画、艺术、文学、烹调、服装、手工、摄影等,学制为1至3年,学费不低于普通高校。世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授) 关于采取有力措施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张俐娜 世纪行2007年3期 14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处于体制深刻转换、结构深刻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十分关键的时期。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处于老龄社会,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在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并将以年均3%速度增加。2020年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2%。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要净增1亿。之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50年前后提升到30%以上,进入重度老龄化。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 (一)规模大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达126583万人(这个数字是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口),而65岁以上老龄人口总数达8811万人,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二)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4.9%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四)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06-02-24)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

总人口的10.97%。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

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由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以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形势越发严峻。 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现状 1.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目前已接近1.32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问题,对亚洲和世界来说举足轻重。 2.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如上所述,由于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作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

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3.我国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N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4.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 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因此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家庭和社会抚养老人的负担加重。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老年人家庭代际结构的变化,由于每一个老人归属于各个特定家庭,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成员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子辈、父辈、祖辈的人员构成中,老年人增多。如果不考虑分离立户因素的话,受计划生育“一胎化”的影响。将出现大量的“4-2-1”家庭,不仅对家庭的伦理、道德、婚姻关系构成影响,而且养老、教子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如果老年人与子辈分开居住的话,又会产生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有老年人的家庭的比例会不断上升,还会存在一个代际沟通与和谐问题。人口老龄化会对传统的养老模式构成冲击。随着现代社会家庭规模的日益变小,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采取单一的模式都不是最佳的选择,并且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虽然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并不是说家庭成员就可以放弃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而是家庭养老的形式的社会化,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物质上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藉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因此如何取长补短,发挥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在养老资源上的混合优势,实行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把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地同一起来,建立起多元、多层次的供养体系和模式,是未来社会所遇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人口老龄化会使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变得突出。通常,老年人进入60岁之后,由于人体生物有机体的老化,免疫功能不断下降,身体的健康程度直线下降,“老有所医”问题变得突出起来。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需求增加,患病之后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治疗,会成为老年人乃至全社会最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广大的农村老年人,由于他们失去劳动能力之后,无固定经济来源,而且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是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 人口老龄化将使老年人的社会服务需求增大。在我国,家庭仍是养老的主要场所,在可能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老年人希望生活在家庭中,这是中国的传统习惯。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都有赖于社会针对老年人生活的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对居家养老来说,由于受子女时间的限制,老人对子女的依赖会逐步转向对社会寻求支持,特别是单身老人;对于不能实现生活在家中或不能完全生活在家中而居住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来说,如何针对其不同特点,提供相应完善的服务,使他们也感觉到好像生活在家中一样,以便安享晚年,这是当今老年人最急需的服务,并且,这部分人的比例将会不断上升,对相应的老年服务设施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内容摘要:在发达国家人口走向老龄化的同时,中国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面对未富先老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本文先介绍了中国老龄化的现状并分析产生的原因,然后总结了老龄化待来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既有与发达国家类似的方面,也有不同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数量多,地区差别大。 (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内地各大城市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规模大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总人口为52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 2速度快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快,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甚至半个世纪的时间,而我国老龄人口从1982年的%上升到1999年的10%,只用了18年时间,可以说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3底子薄 西方国家先进入工业化,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财富积累到人均大约1万美元的程度后进入老龄社会,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而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仅800美元时,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是“未富先老”国民经济制约着老龄问题的解决。 4负担重 我国是在没有社会保障积累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只能通过代际转移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一代人要负担两代人的养老保险,即在供养离退休人员的同时,必须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准备部分资金。 二.中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高生育率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过去在战争时期受到抑制的生育率产生反弹,出现了生育高峰,这些婴儿在60年后陆续在各个年龄段形成人口高峰,最终进入老年期。 (二).死亡率急剧下降,平均寿命迅速上升 解放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建国后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短短的10多年间提高到近60岁,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 所谓人口老龄化, 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 岁或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别超过10%和7%, 即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1.原因 ①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在这方面分析看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是客观事实。 ③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3.影响 不利影响 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人口老龄化对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二者此消彼长。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为劳动力人口提供税收的享受者,这样无疑形成税基缩小,税收减少,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单纯消费增加。当然从近期看,消费增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从长期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后劲,必须继续扩大积累,持续增加投资。 ②养老保险基金源于人们的工薪收入,因此劳动年龄人口的富匮与否,决定了基金筹集的可能规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发展,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 ④中国在经济欠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绝对数量大,社会供养矛盾突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绝大多数享有退休金,但其经济收入受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物价等因素影响较大,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农村老年人则主要依赖家庭成员资助生活养老,其生活水平不仅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受子女实际供养能力的制约。老年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还难以满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利益调整过程中,老年人贫困风险增大。 ⑤中国的老龄工作刚刚起步,基层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工作人员缺乏,老龄工作资源不足。城乡社区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覆盖面窄,老年人的参与率和收益率不高,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都将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 随着老年人口高龄化、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生活不能自理人数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但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的中青年夫妇常常难以兼顾对老人的赡养与对子女的抚养。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问题就更为突出。目前,完全需要由社会供养和照料的老年人约有200万,预计到2040年将超过1千万。所以我们不仅要给予老人经济上的赡养,而且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要格外给予他们安慰、体贴、照料、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策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策 杜鹏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前言 我国现在正在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做些什么准备?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对策。 一、人口老年化的基本认识 人口老龄化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挑战或者说问题,但是对于人口老龄化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也就是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成就,是一种胜利。它是在我们克服了许多疾病,降低了死亡率,使人类的生育率逐渐稳定在低水平以后,它才出现的。那么我们希望有一个健康长寿的这么一个生活,同时我们也不愿意再回到过去那样一种要生很多孩子才能够保障老年生活的一种环境里。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带来的是一种灾难,把它还是看作是人类发展的成就,只不过它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是我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比如说没有人口老龄化,我们老年人口比例没有提高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吗?其实也同样存在,比如说我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前,我们也同样有老年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是怎么解决的?是靠他的家庭。如果说我们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提高,在现代化社会里,这些老年人同样会面临社会保障问题、医疗保险的问题,这些问题依然会存在。所以说现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就是说把我们原来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使他变得更突出了。 在这种形势下,它就使我们要认真地思考,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未来几十年的老龄化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的老年人在成倍地增多,我们的高龄老年人到2050年的时候也会发展到将近一亿人,高龄老年人也是患病比较多,需要照料比较多的群体。这些形势我们都看到了之后,我们现在能够做哪些事情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二、解决社会老年化问题的措施 所以说,人类最开始关注老龄问题的时候,关注的都是个体的问题,没有提高到全社会来做什么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比如说从古代的时候就有怎么使人活得长寿,是要炼丹还是

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比较及其启示

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比较及启示 2014-11-24 16:50:42 显示字体:大中小浏览次数:2045 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比较及启示 作者:齐明珠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波及每一个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所特有。因为作为老龄化的主要原因,生育率的下降及平均寿命的延长是全球性的。即使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其平均总和生育率也从1950-1955年的6.44下降到2005-2010年的4.41,而同期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则从37.2岁上升到56.9岁。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①从1950年的5.2%上升到2000年的6.9%,标志着在新世纪伊始全球人口已接近老龄社会水平,到2010年该比例上升到7.6%,预计到2050 年将达到16.2%②。 在人口老龄化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中,最令人担忧的包括三个方面:劳动力市场,养老金计划和健康计划。具体来讲,一是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即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会损害经济增长[1][2];二是未来老年人激增可能导致养老金计划入不敷出,不仅在经济上不能支持未来的老年人,还会破坏下一代人会抚养上一代人的社会契约,引起社会经济动荡甚至价值体系的坍塌;三是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会对健康照顾计划造成庞大压力[3],进而拖累经济发展。很多国家事实上已经进行了应对老龄化的各种养老金改革、医疗健康保障改革,甚至在中国这样的劳动力供给大国,近期也在讨论是否需要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未来劳动力的不足[4]。 为应对这些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各国尤其更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政策。本文首先对全球主要的人口老龄化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进而对各国主要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最后提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