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涉合成孔径声纳新体制研究

干涉合成孔径声纳新体制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SAR)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 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2) 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2)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3) 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4) 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5) 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 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6) 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9) 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1) 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1) 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2) 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2) 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2) 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3) 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3)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4) 4.1 多参数SAR系统 (15) 4.2 聚束SAR (15) 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6) 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6) 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7) 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7) 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8) 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8) 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8) 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19) 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19) 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0) 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0) 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 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2) 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5) 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7) 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1) 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3) 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5) 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7) 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8) 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8)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简介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简介 机械电子工程 201028013919088 李 鹏 一.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的研究意义 高分辨率目标成像对航天遥感和军事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波动光学理论,传统光学成像系统角分辨率为[1]: 1.22/D θλ= 分辨率受波长和光学系统口径的限制。对于一定的工作波段,若要提高系统的角分辨率,则只能增大系统口径。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因素限制了系统孔径的增大。高分辨率成像需要长焦距、大口径光学系统,但其成本高、材料制备困难、制造技术难度大,这些因素制约着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孔径成像技术为提高分辨率提供了新的方法。如何用小口径系统来达到单个大望远镜的分辨本领,就是多孔径成像的目的。与传统的光学系统相比,多孔径成像技术具有如下特征和优点[2]:①降低了光学元件的加工制造难度;②光学元件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可以设计成为折叠式,有利于减小发射体积和重量,节约发射费用;③系统设计和组装灵活多变,特别适用于各种空间光学系统。为了提高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光学多孔径成像技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孔径成像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的成像领域。 二.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原理 1.光学成像原理分类[3] 光学成像原理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几何光学、像差理论成像原理,通常的光学系统设计按此理论基础进行的;一类是衍射成像原理,它以波动光学的衍射理论为基础,结合通信理论中线性系统的方法,把成像系统视为空不变的线性系统,成像系统的特性用相干传递函数(相干照明)或光学传递函数(非相干照明)来描述,衍射成像原理在像质定量评价和成像系统分辨率的研究以及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类成像理论是干涉成像原理,它认为成像过程本质上是干涉过程,像面上任何一点的光扰动必然是出瞳上各点光扰动贡献的

合成孔径声纳概述

合成孔径声纳 合成孔径声纳的研究起源于五十年代末期,但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合成孔径声纳的研究才逐步全面展开。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研制出了合成孔径声纳原型机并进行了海上试验。 合成孔径声纳是一种新型高分辨水下成像声纳,合成孔径雷达原理推广到水声领域,就出现了合成孔径声纳。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小孔径基阵的移动,通过对不同位置接收信号的相关处理,来获得移动方向(方位方向)上大的合成孔径,从而得到方位方向的高分辨力。从理论上讲,这种分辨力和探测距离无关。直观地说,距离越大,合成孔径长度就越长,合成阵的角分辨率就越高,从而抵消了距离增大的影响,保持了分辨力不变。 但合成孔径声纳作为一种水下成像设备,受水下复杂条件的影响,有不同于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首先是声传播信道的非理想性比合成孔径雷达中电磁波传播的严重;其次是声纳拖体的运动稳定性比合成孔径雷达要差得多;再者因为声速大大低于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速度,从而大大限制了拖体运动的速度;最后由于声纳中常采用宽带信号而使雷达中的一些窄带信号处理方法在合成孔径声纳中不再适用,需对已有的算法进行改进或研究新的算法。这正是合成孔径声纳研究极富挑战性之所在。 合成孔径声纳系统一般由三个分系统组成:1)声纳分系统,由合成孔径声纳基阵、发射机、接收机、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子系统、声纳信号处理机和显控台等组成;2)姿态与位移测量分系统,由姿态、位移测量系统和GPS等组成;3)拖曳分系统,由绞车、拖缆和拖体等组成。 合成孔径声纳可以用于水下军事目标的探测和识别,最直接的应用就是进行沉底水雷和掩埋水雷的高分辨探测和识别。在国民经济方面,可以用于海底测量、水下考古和搜寻水下失落物体等,尤其可以进行高分辨海底测绘,对数字地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声纳技术研究室"九五"期间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合成孔径声纳湖试样机。 合成孔径声纳成像算法 合成孔径声纳成像算法分为聚焦处理和非聚焦处理算法。这里只要介绍聚焦算法。聚焦处理成像算法较多,主要包括数字波束形成算法、距离-多普勒(R-D)算法、波数域(w-k)算法和调频变换(Chirp-Scaling)算法等。 波束形成算法 这种方法是一种逐点计算像素值的方法。根据声纳拖体运动过程中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传播路径的几何关系,计算出运动轨迹上各个接收位置的时间延迟或相位差,通过延时补偿后迭加的方法得出各像素点的值,从而得到合成孔径声纳的图像。这是一种逐点算法,计算量很大,适用于宽带信号的情况。 距离-多普勒(R-D)算法 这种算法首先对时域匹配滤波后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空间波数域变换,得到距离-多普勒域的结果,然后在距离-多普勒域通过数据的重排补偿时延的变化,最后实施横向空间压缩,从而获得最终的合成孔径的图像。这是一种逐线处理算法。 波数域(w-k)算法 这种算法把脉冲压缩后原始数据的图像经过二维付氏变换得到频率-波数域的图像,对这个图像进行适当处理后,在进行一种称作Stolt映射的变换,就得到了直角坐标的纯波数域的像,最后再经过二维逆付氏变换,就得到了最终合成孔径的图像。这是一种数据成块处理的算法,因而效率很高,适用于宽带信号的情况。

基础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基础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合成孔径光学系统与太空望远镜 2009级中法班学号: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三反消像散系统的大视场长焦子孔径合成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阅读本文,我学习到可通过将多块小口径子镜拼接成为合成孔径光学系统,实现单一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功能,使用此方法可制成高分辨率大视场的太空望远镜,相比于单一大口径望远镜,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口径大、分辨率高等优点。 关键词:光学设计;拼接镜面;非序列面;太空望远镜 随着对地光学成像观测要求的逐步提高,迫切需要效费比更高的高分辨率大视场太空望远系统。由多子镜拼接的合成孔径光学系统在空间观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形式的太空望远镜与普通光学系统在结构和成像性质上类似,其技术的关键是子镜制造、拼接和展开。子镜的面形误差、失调误差会大幅改变系统的光瞳函数,对像面复振幅分布和MTF 造成较大影响,且由于它的超大口径和超长焦距,相对于传统光学系统,从加工、检测到装配都成为瓶颈技术。因此,光学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拼接镜面对系统的影响,并对拼接镜面进行全面模拟,尽可能降低光学系统的加工和装调难度。 在NGST 光学设计中,曾考虑了同轴三反、四反等方案,最终采用了同轴三镜离轴,并形成JWST 的18子镜拼接三折叠方案,以获得较小体积、更大视场、更小次镜以及更小的加工难度。其三镜皆为二次曲面,在光学设计中考虑了系统的在轨自动装调和检测、波前探测和波像差校正等技术,其设计思想是通过微纳米主动光学技术来实现苛刻的公差要求。其光学设计则是在常规三反消像散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对主镜的拼接和模拟。设计过程中,没有把误差分析和像质评价的结果放在比常规光学系统设计更重要的角度来规划并指导整个系统的优化。 本文基于三反消像散系统,讨论了基于非序列面的光学设计和基于菲涅尔直接衍射积分对子镜出瞳波前进行像质评估,并通过误差分析结果修改原始设计,不断迭代以获得适于子孔径合成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 光学系统初始结构 三反消像散系统TMA(Three Mirror Anastigmatic)由于其独特优势,可满足空间相机在多光谱范围内,高分辨率、大视场、小体积、轻质量且为平像场等要求,以此为初始结构,使用矩形视场,可较好地满足空间相机的要求。 衡量系统成像质量的MTF 主要取决于光学系统的F数。F数越小,MTF 越高,但较小的F数会使增加相机尺寸和质量。因此光学系统应与接收器的像元大小相匹配,在适当留出公差余量后尽可能选择较大F数系统。目前国外采用空间三反系统的相机F数普遍在14-20,可有效降低相机质量和装调难度. 相关文献指出,即便使用探测灵敏度较高的TDI CCD型器件,光学系统的静止传函应在0.15-0.20左右才能使入轨后观测到的地面像元分辨率达到几何光学分辨率计算的结果。但此时,较大F数(14-20)的光学系统对应空间频率恰在下降幅度最大的中高频部分。选用较小F数的光学系统时,接收器对应的光学系统空间频率在中低频,系统可留较大的误差允限,有利于降低对系统结构的要求。考虑到目前使用的成像器件像元大小(10μm×10

三维合成孔径声呐成像系统

三维合成孔径声呐成像系统 所属领域:电子信息 完成人:张学武等 成果简介: 系统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湿端组件(拖体)、拖曳系统、信号处理机和控制台,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千兆以太网进行通信,协同完成超声波信号的发射、接收、声数据处理、和声图像的成像功能。控制命令由干端显控台发出,通过光纤传输到湿端组件,湿端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中心通过串口与传感器进行通信;采集获得的声数据通过光纤发送到显控 台进行处理。 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中心的硬件 平台包含两块数据采集传输模块和一 块控制中心模块。数据采集板与接收 机共用一个水密电子舱;控制中心板 与系统电源共用一个水密电子舱。 主要技术指标 本三维合成孔径声呐成像系统具 有数据采集、传输与控制功能,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同步触发信号最高支持256路16bit AD同步采样,采样频率等于100kHz。 (2) AD采集差分输入,输入信号动态范围-1.625~1.625V。输出通道幅度 不一致性小于1dB,相位不一致性小于3度,通道噪声小于1mV(有效值)。 (3)传感器数据、控制命令与AD采集数据通过千兆以太网信号经控制中心 电光转换后,进行单模光纤传输。 (4)湿端数据采集传输模块为+5. 7V直流电源供电,每个模块电流4A,电 源输出纹波峰峰值电压≤100mV。 (5)数据采集功能分为 两块电路板完成,每块电路 板完成128通道数据采集, 通过母板与接收机连接,每 块板配置温度传感器芯片。 (6)通过串口接收信号 采集板转发的显控台控制命 令,进行命令解析和分包, 再通过各串口分别发送各种 对应的控制命令和设置参数 给控制电机和各个传感器。 (7)提供3路线性调濒脉冲信号的发射信号源,DA频率大于200kHz。信号 形式:1路15kHz-30kHz正调频脉冲;1路6kHz-15kHz正调频脉冲;1路6kHz-15kHz 正调频脉冲或15kHz-6kHz反调频脉冲。信号幅度3.3V, 1.65V, 0.825V, 0.4125V可调,脉冲宽度5ms,10ms, 20ms可调。 (8)数据传输总数据率256路*100kHz * 16bit =409. 6Mbit/s,分两路传输。

一种快速干涉合成孔径声纳原始回波仿真方法

DOI :10.7495/j .i ssn .1009-3486.2017.05.006 一种快速干涉合成孔径声纳原始回波仿真方法 收稿日期:2016-05-18;修回日期:2016-06-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04015,61271015);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14AA 093405)。作者简介:黄 攀(1986-),男,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干涉合成孔径声纳图像处理。通信作者:唐劲松(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j insongtangwh @163.c om 。黄 攀1,唐劲松1,岳 军2,钟何平1,张 森1 (1.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430033;2.青岛理工大学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20) 摘 要:针对干涉合成孔径声纳原始回波时域仿真方法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参考信号平移方法的快速原始回波仿真方法。该方法是在计算各个接收子阵回波过程中,将因距离产生的时延转换为距离向上的平移量,并建立参考信号二维数组。点目标仿真和场景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关键词:干涉合成孔径声纳;回波仿真;时延 中图分类号:TB 5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486(2017)05-0025-04 Afastsimulationmethodofrawechofo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sonar HU ANG Pan 1 ,T ANG Jin -song 1 ,YUE Jun 2 ,ZHONG He -p ing 1 ,ZHANG Sen 1 (1.C 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aval Univ .of Engineering ,Wuhan 430033,China ; 2.S chool of Scienc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 .,Qingdao 266520,China ) Abstract:To cope with the low efficiency of time -domain simulator of raw echo fo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a fast raw echo simul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ference signal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easuring the echo of each receiver ,the time delay w hich depends on distance is translated into the translation along range and a two -dimensional reference signal array is established .Point target simulation and scen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confirm the availability of this method . Keywords: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InSAS );echo simulation ;time delay 干涉合成孔径声纳[1-3] (interferometric syn -thetic aperture sonar ,InSAS )作为一种新的水下高分辨成像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水雷的探测,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海底地质勘探,沉船沉物打捞和管道、电缆、光缆等的查找和定位等领域。 InSAS 是在合成孔径声纳[4] 基础上增加一个或多个接收阵,通过比相测高的方法得到场景的高度信息,进而得到三维的场景图像。InSAS 兼备了合成孔径声纳分辨率与成像距离和工作频率无关的优点和干涉测深精度高的优点,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 干涉合成孔径声纳信号处理包括合成孔径成 像处理[5]和干涉信号处理[6] ,其信号处理过程非常复杂。目前,干涉合成孔径声纳原始回波仿真[7]方法主要有时域仿真[8-9]和频域仿真两大类。时域仿真完全按照干涉合成孔径声纳的工作流程进行仿真,是最精确的仿真方法,但是它的计算量非常大,对计算机的性能要求很高。频域仿真方法效率比时域仿真要高,但其缺点是精度低。如何在保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提高速度是一个技术难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的干涉合成孔径声纳原始回波时域仿真方法。 第29卷 第5期 2017年10月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Vol .29 No .5 Oct .2017 万方数据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 蔡 Beautyhappy521@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 二OO八年三月二十三

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3) 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3)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4) 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5) 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6) 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6) 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7) 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10) 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2) 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2) 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3) 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3) 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3) 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4) 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4) 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4)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5) 4.1 多参数SAR系统 (16) 4.2 聚束SAR (16) 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7) 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7) 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8) 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8) 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9) 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9) 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9) 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20) 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20) 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1) 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1) 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1) 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3) 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6) 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8) 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2) 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4) 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6) 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8) 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9) 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9)

无人水下航行器声呐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人水下潜航器(UUV)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在发展初期,UUV主要用于深水勘探、沉船打捞、水下电缆铺设及维修等民用领域,后逐步扩展应用于水下声源探测、协助潜艇深水避雷、港口战术侦察等军事领域。近十几年来,随着平台、推进器、导航、控制系统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加上现代战争追求人员零伤亡的理念,UUV的军事应用得到高度重视,其在水下侦察、水下通信和反潜、反水雷作战、信息作战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空前发展。 美国国防部于2007~2013年间前后发布了4版《无人系统(一体化)路线图》,其中针对UUV的4个级别将任务按优先级扩充为17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级别UUV任务需求优先级

美海军于2000年和2004年分别发布两版《海军无人水下潜航器总体主规划》,将UUV(不分级别)的任务按优先顺序归纳为9类:①情报/监视/侦察(ISR);②水雷对抗(MCM);③反潜战(ASW);④检查/识别;⑤海洋调查;⑥通信/导航网络节点(CN3);⑦载荷投送;⑧信息作战;⑨时敏打击。

不论是《海军无人水下潜航器总体主规划》,还是《无人系统(一体化)路线图》,这几版文件中对于所有级别的UUV,情报/监视/侦察(ISR)、检查/识别和水雷对抗(MCM)这3项任务的排序都十分靠前,这也印证了在当今复杂国际环境下美国海军对于这3项UUV任务执行的迫切需求。 UUV执行各项任务无一不需要声呐的配合,尤其是对于ISR、检查/识别和MCM,声呐性能的优劣,往往是任务完成度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功能的不同,UUV声呐装备主要分为三大类:通信声呐、导航声呐和探测声呐,如图1所示。 图1 UUV主要声呐装备

合成孔径声纳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_张春华

合成孔径声纳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 张春华 刘纪元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京 100080 )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of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Chunhua Zhang,Jiyuan Liu (Institute of Acou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ing 100080,China)Abstract: The background,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of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Current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s described and special attentions are paid to SAS study in China. Moreover, the future of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is discussed. Keywords:imaging Sonar, 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image reconstruction 关键词:声纳成像,合成孔径声纳,图像重建 1. 合成孔径声纳的产生背景 合成孔径声纳(Synthetic Aperture Sonar, 简称SA S)的原理研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开始。美国Raytheon公司于1967年提出关于SAS可行性的报告,Walsh于1969年申请了第一个SAS专利。但当时主流观点认为有两个因素使得水下成像不适合合成孔径处理,这种观点在一段时间内对SAS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一个因素是水声信道,特别是浅海水声环境条件不理想,同空气中电磁波工作环境相比,是更为“敌意”的媒质,回波信号的相干性能否支持合成孔径处理是个问题。另一个因素是声波传播速度比电磁波慢得多,大大限制了装载SAS的载体的运动速度,进而影响载体的稳定性,并限制了测绘速率的提高。 Williams于1976年、Christoff等人于1982年、Gough和Hayes等人于1989年进行 了一系列水声环境实验,结果表明,水声信道的影响并不像预想的那么严重,尽管水声信道是时变的,SAS回波信号在较短时间内仍具有较好的相干性,水声信号的相干性一般能够满足合成孔径成像要求。声传播速度慢导致信号空间采样率低和限制SAS载体运动速度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多子阵的办法来弥补。 合成孔径成像在雷达(SAR)领域取得的成功,推动了合成孔径声纳技术的发展。由于 合成孔径成像的相似性,SAS可借鉴SAR中的技术成果,SAR中的成像算法可用在SAS中。 受SAR成功的鼓舞,一些国家自80年代以来进行了较多的水声环境和合成孔径声纳成像试验,并开始研制原理样机。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多个SAS实验样机系统。面向商用实用设备也已经出现。 六十至七十年代发表的少量SAS研究方面的文章,主要是探讨SAS基本原理[1][2]。八十年代SAS研究方面的文献也较少,主要集中在信号处理方法[3][4]、水声相干性测量[5][6]、及SAS原理样机[7][8] 的等方面。进入九十年代,SAS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有大量的文章发表。IEEE Oceanic Engineering 1992年第1期出版了SAS专辑, IEE Proceedings-Radar, Sonar and Navigation 1996第3期也出版了合成孔径成像专辑,内容涉及SAS系统设计和成像算法等方面。此外,每年的IEEE Conference on Ocean都有SAS文章发表,美国声学 会议、欧洲水声会议、欧洲水下防务会议等也常有SAS文章出现。九十年代文献中涉及较多的是SAS信号处理、SAS系统设计、SAS实验结果,SAS在猎雷等方面的应用等。水声环境对成像的影响也比七十和八十年代相干性研究更深化,并有专门的国际会议[9]讨论水声环境对SAS成像质量影响。

水声信号处理领域若干专题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水声信号处理领域若干专题研究进展 作者:李启虎, LI Qihu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刊名: 应用声学 英文刊名:APPLIED ACOUSTICS 年,卷(期):2001,20(1) 被引用次数:26次 引证文献(26条) 1.王成.王英民.陶林伟.甘甜等效试验法在双基地声纳试验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压电与声光 2010(3) 2.王永衡基于无线电的声纳浮标阵式水声定位系统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0(34) 3.郭良涛.黄建国.韩晶.阎振华基于DSP的小型数字语音通信平台设计[期刊论文]-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9(6) 4.綦辉.蔡云祥.宋裕农基于UUV支持的水下协同作战研究[期刊论文]-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9(3) 5.孙凤宇浅海水声语音通信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08(18) 6.何成兵.黄建国.张涛.阎振华单载波频域均衡高速水声通信仿真研究[期刊论文]-系统仿真学报 2007(23) 7.郑翠娥.孙大军.张殿伦.李想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安装误差校准技术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7(8) 8.周浩.蒋兴舟.袁志勇基于波束域MUSIC方法的高分辨方位估计[期刊论文]-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7(2) 9.刘林泉.梁国龙.吴波.周志强.李宏伟一种低能耗的水声通信编码方案的研究[期刊论文]-声学技术 2007(1) 10.陈家财超声水处理功率放大技术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7 11.李姗.江南.黄建国基于随机水面阵列构形的水下GPS定位算法[期刊论文]-仪器仪表学报 2006(z3) 12.韦周芳.黄建国基于MFSK的多载波水声通信系统及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无线通信技术 2006(2) 13.SUN Guiqing.LI Qihu.ZHANG Bin Acoustic vector sensor signal processing[期刊论文]-声学学报(英文版) 2006(1) 14.杨娟基于干涉谱分析的单水听器被动定位技术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5.徐复被动声纳仿真信号源研究与实现[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6.罗丹噪声目标广义互相关被动测距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7.陈勇水声远程通信的联合频率相位调制技术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8.尹力.仲顺安.陈越洋.党华水声通信系统中信号同步的一种实现方法[期刊论文]-信号处理 2005(z1) 19.马雯.黄建国.张群飞用MFSK调制实现水声远程信息传输[期刊论文]-电讯技术 2004(5) 20.李洪升基于计算智能的声呐盲波束形成算法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21.梁迅光纤水听器数据的网络传输及集群处理[学位论文]硕士 2004 22.赵羽矢量阵阵处理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23.宋新见数字式噪声目标被动测距声纳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4 24.马雯.黄建国基于时延编码的远程水声通信技术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9) 25.潘仲明.杨俊.王跃科超声波扩频测距及其信道自适应均衡技术[期刊论文]-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2(6) 26.马雯.黄建国.张群飞用时延编码实现远程水声通信[期刊论文]-电讯技术 2002(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Periodical_yysx200101001.aspx

PSInSAR(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处理流程

SARScape中PS InSAR处理转载自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summer_dew/article/details/7930925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summer_dew/article/details/7919912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summer_dew/article/details/7920083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summer_dew/article/details/7920351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summer_dew/article/details/79207672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4244546.html,/summer_dew/article/details/79306829

目录 0-Persistent Scatterers (1) 介绍 (1) PS模块介绍 (1) 1-Connection Graph (2) 工具详细参数 (2) 输出文件 (2) 目的 (2) 技术说明 (3) 帮助文档 (3) 2-Interferometric Process (4) 输入文件 (4) 输出文件 (4) 工具详细参数 (4) 目的 (5) 技术说明 (5) 3-Inversion:First Step (7) 输入文件 (7) 输出文件 (7) 工具详细参数 (7) 目的 (8) 技术说明 (8) 4-Inversion:Second Step (9) 输入文件 (9) 输出文件 (9) 工具详细参数 (9) 目的 (9) 技术说明 (9) 5-Geocoding (11) 输入文件 (11) 输出文件 (11) 工具详细参数 (12) 目的 (12) 技术说明 (13)

雷达干涉测量(崔松整理)

雷达干涉测量(崔松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雷达 SAR:使用短天线一段时间内不断收集回波信号,通过信号聚焦处理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1.1雷达及雷达遥感发展概况 ENVISAT 与ERS的SAR传感器相比,Envisat ASAR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扫描合成孔径雷达(ScanSAR)可达到500km的幅照宽度;(ERS只有100km) 可获得垂直和水平极化信息; (如果发射的是水平极化方式的电磁波,与地物表面发生作用后会使电磁波极化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旋转,形成水平和垂直两个分量,用不同极化方式的天线接收,形成HH和HV两种极化方式的图像。若雷达发射的是垂直极化方式的电磁波,同理,会产生VV和VH两种极化方式的图像。) 交替极化模式可使目标同时以垂直极化与水平极化方式成像; 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和数据率; 可提供7个条带,入射角在15°~45°的雷达数据。 RADARSAT 多极化、多入射角 ALOS ALOS采用了先进的陆地观测技术,能够获取全球高分辨率陆地观测数据。 该卫星载有三种传感器:全色立体测图传感器,新型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PALSAR不受云层,天气和昼夜影响,可全天时全天候对地观测,该卫星具有多入射角,多极化,多工作模式及多种分辨率的特性,最高分辨率可达7m。(ERS、ENVISAT是多入射角吗?) TerraSAR-X TerraSAR-X TerraSAR-X 是固态有源相控阵的X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具有多极化、多入射角的特性,具备4 种工作方式和4 种不同分辨率的成像模式。 高分辨率聚束式(High Resolution SpotLight(HS)) 聚束式(SpotLight Mode(SL)) 宽扫成像模式(ScanSAR Mode(SC)) 条带成像模式(Stripmap Mode(SM)) COSMO-SkyMed COSMO-SkyMed星座共包括4颗SAR卫星 工作在X波段,具有多极化、多入射角的特性,具备3种工作方式和5种分辨率的成像模式,作为全球第1个分辨率高达1 m的雷达成像卫星星座,COSMO-SkyMed系统将以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的能力、卫星星座特有的高重访周期和l m高分辨率成像1.2InSAR及发展概况 SAR的不足: SAR传感器获取的原始资料主要包含两种信息:一是地面目标区域的二维图像,二 是地面目标反射回来的相位 SAR成像没有利用回波相位信息。经过SAR成像处理后,对于地表三维目标,得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简述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其3种基本模式,并且对其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了概述。最后,还讲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主要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微波遥感影像 1.发展简史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二维成像雷达。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手段。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雨区,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微波遥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随着SAR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地质、水文、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农业、林业、气象、军事等领域。 L. C. Graham 于1974 年最先提出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三维成像的概念,并用于金星测量和月球观察。后来Zebker、G. Fornaro及A. Pepe 等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InSAR 处理系统中有关基线估计、SAR 图像配准、相位解缠及DEM 生成等方面的问题。自1991 年7 月欧空局发射载有C 波段SAR 的卫星ERS- 1 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有关星载SAR 的InSAR 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于有了优质易得的InSAR 数据源,大批欧洲研究者加入到这个领域,亚洲(主要是日本)的一些研究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日本于1992 年2 月发射了JERS- 1,加拿大于1995 年初发射了RADARSAT,特别是1995 年ERS- 2 发射后,ERS- 1 和ERS- 2 的串联运行极大地扩展了利用星载SAR 干涉的机会,为InSAR 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目前用于InSAR 技术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有:ERS- 1/2、SIR- C/X SAR、RADARSAT、JERS- 1、TOPSAR 和SEASAT 等。 1979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合成孔径雷达原理样机在实验室完成,并在试飞中获得我国第一批SAR影像。1989年起国家科委设立了“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应用实验研究项目”,拉开了大规模雷达遥感研究的帷幕。目前国内外许多部门和科研机构正积极从事着InSAR 技术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InSAR 技术的前景日益看好。 2.InSAR的基本原理 InSAR 技术是一门根据复雷达图像的相位数据来提取地面目标三维空间信息的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两副天线同时成像或一副天线相隔一定时间重复成像,获取同一区域的复雷达图像对,由于两副天线与地面某一目标之间的距离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概 述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 n S A R)简述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其3种基本模式,并且对其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了概述。最后,还讲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主要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微波遥感影像 1.发展简史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二维成像雷达。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手段。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雨区,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微波遥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随着SAR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地质、水文、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农业、林业、气象、军事等领域。 L. C. Graham 于1974 年最先提出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三维成像的概念,并用于金星测量和月球观察。后来Zebker、G. Fornaro及A. Pepe等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InSAR 处理系统中有关基线估计、SAR 图像配准、相位解缠及DEM 生成等方面的问题。自1991 年7 月欧空局发射载有C 波段SAR 的卫星ERS- 1 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有关星载SAR 的InSAR 技术研究与应用。由于有了优质易得的InSAR 数据源,大批欧洲研究者加入到这个领域,亚洲(主要是日本)的一些研究者也开展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