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一、术前准备

1 、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 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 1 天进流质; 术日晨口服芒硝。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5、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 10mg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

1 、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

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

配合。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3 、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 1.5cm 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

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效果较好。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三、术后护理

1 、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

2、胃肠道息肉套切后,患者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 年老体弱及创伤较大者,卧床休息时

间应保持2天?3天,一月内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或做屏气动作。不做重体力劳动。

3、饮食与休息:术后合理的饮食与休息是预防迟发出血的关键。息肉切除后一般先禁食24小时,其后24 小时内给予温凉流质,随后根据大便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肠息肉套切后无渣饮食 1 周,以后过渡到普食。少量多餐, 3 周内患者饮食仍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并避免剧烈活动。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

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 EMR ESD术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操作: 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风险: 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 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7.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中所取器官或标本将由院方处理。 8.医生已解释替代治疗方案利弊及其风险。 9.医生已解释患者预后及不进行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12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 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二)泄泻 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三)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注射(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回旋灸:以神阙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10分钟。 4.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6.红外线照射:运用红外线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完整版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 常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1天进流质;术日晨口服芒硝。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5、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 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 1、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3、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效果较好。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三、术后护理 1、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 2、胃肠道息肉套切后,患者术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年老体弱及创伤较大者,卧床休息时间应保持2天~3天,一月内避免长时间用力下蹲或做屏气动作。不做重体力劳动。 3、饮食与休息:术后合理的饮食与休息是预防迟发出血的关键。息肉切除后一般先禁食24小时,其后24小时内给予温凉流质,随后根据大便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肠息肉套切后无渣饮食1周,以后过渡到普食。少量多餐,3周内患者饮食仍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并避免剧烈活动。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胃镜发现胃息肉。 2.钡餐造影检查发现充盈缺损,提示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内镜学》(李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内、外临床、内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内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内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编码。 2.符合胃息肉内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内镜; (3)结肠镜检查。 (七)内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仅限借鉴)

内镜下息肉电凝电切术操作规范 1、目的: 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消化道息肉 2、适应症: 经内镜下确诊为消化道息肉; 禁忌症: 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仪器: 日本产Olympus-70型电子胃镜. Olympus-V70型电子肠 镜ERBEIcc80高频电发生器、电凝切圈套器、活检钳、内镜注射针等. 4、术前准备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血Rt ,肝功、凝血酶原时间、ECG、胃息肉常规胃镜检查,肠息肉使用硫酸镁清洁肠道(禁用甘露醇)。 5、操作方法 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根据息肉大小以及有无蒂来决定手术方法,由助手协助插入圈套器或活检钳,对直径小于0.5厘米的息肉,一般采用活检钳咬除或电凝灼除,使息肉发白,电凝指数为1.2、通电时间为3-4秒即可。直径小于2厘米的亚蒂或无蒂息肉,多采用圈套+电凝切除法;

圈套器钢丝在息肉基底稍上方为息肉切除的最佳部位,或在基底部注射盐水,使形成蒂,再切除;有蒂息肉采用圈套器+电凝切除法,尽可能保留残蒂 1厘米左右长;直径大于2厘米的无蒂息肉可采用圈套器法,但需先将高渗盐水或1:10000肾上腺素溶液在息肉基底部粘膜下注射2-4 点,每点0.5-1毫升,然后再行圈套电凝切除;凝切指数均为30-35,先行电凝再行电切,每次凝切时间均为3-4秒。大的息肉也可分块分期切除,2-3周后行第二次切除。切除的息肉用异物钳或经活检孔负压吸引连同内镜一块拔出后送病理检查。 6、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一、消化道息肉出血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迟发性出血是指发生于术后24小时的出血,文献报道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1%-2%,常见原因由于操作者的经验不足有关,迟发性出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凝不充分,电凝指数过小或电凝时间不足;(2)、电凝过度,电凝指数过高或电凝时间过长使创面过大过深,结痂脱落后出血;(3)、套切不彻底,残蒂过长;(4)、套切面位于大血管处;(5)、患者血管弹性差,PT 减少;(6)、创面继发感染;(7)、术后患者饮食运动未严格控制。一旦发现出血,需进行适当处理,即在内镜下行各种措施止血,及药物喷洒,硬化药注射,电凝、激光、微波等。 二、穿孔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 一、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息肉(ICD-10:K31.7/D13.1)。 行镜下胃息肉切除术(ICD-9-CM-3:43.41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胃镜发现胃息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科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2005年9月,第12版)、《消化镜学》(益农、陆星华主编,科学,2004年4月,第2版)等国、外临床、镜诊断及治疗指南。 1.科基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等)。 2.镜下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31.7/D13.1胃息肉疾病

编码。 2.符合胃息肉镜下切除适应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及Rh因子; (2)尿常规; (3)大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5)感染指标筛查(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 (6)凝血功能; (7)心电图、腹部超声、胸片。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肿瘤指标筛查(CA199、CA242、CEA等); (2)超声镜; (3)结肠镜检查 (4)胃放大染色镜。 (七)镜下治疗为住院后第3天。 1.术前完成胃镜检查和治疗同意书。 2.可使用镇静或麻醉药: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术后要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腹痛中医护理常规 1.按痛症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中。 (2)伴有发热、急腹症、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3)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以免加重疼痛。 (4)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或慎用麻醉止痛剂。 (5)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诱因与气候、饮食、情志、劳倦的关系。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的症状、药物疗效、毒副反应并应详细记录。 (6)饮食宜清淡素食及瘦肉类、蛋类等营养丰富食物。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心痛、胸胁痛忌肥厚油腻饮食;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7)稳定患者情绪,解除思想顾虑。尽快地为患者实施恰当的处理,减轻患者的疼痛,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自觉的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8)汤药一般宜温服,中西成药宜坐起服,使药物尽快溶解、发挥药效。 2.观察腹部三大症候群(腹膜刺激症、肠梗阻症、腹腔内出血),如有发生应立 即报告医师。 3.临证(症)施护: (1)按按外科有痛症应急处理。 (2)虚寒型腹痛,腹痛遇寒则发,宜保暖避寒,腹部可用腹带或置热水袋,忌生冷饮食。 (3)腹内有痈脓者,取半坐位,以防毒邪上壅。 (4)腹痛剧烈者,可遵医嘱针刺中脘、内关、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寒症可艾灸神阙、关元、中极,内服生姜糖水或用莱服子、生姜葱炒热慰腹部。 (5)腹胀痛者可耳穴埋籽大肠、小肠、交感穴,或针刺气海、足三里穴,也可行肛管排气。 (6)腹痛伴大便秘结者,遵医嘱给大黄30g煎水保留灌肠,或用番泻叶泡水代茶饮。 4.安慰体贴患者,避免精神刺激,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烦躁、恼怒不安等不 良情绪,积极配合查体和治疗。 5.饮食有节、宜清淡,勿恣饮酒浆、肥腻辛辣。急性腹痛未明确诊断时应禁食。 6.做好卫生宣教:养成饮食有节,温寒适宜的良好习惯。避免腹部受凉,注意 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 酒精中毒的中医护理常规 一.按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二.按中毒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分别安置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实施相应有效 的急救措施。

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 黄 艳

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黄艳 发表时间:2018-05-04T11:56:57.17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4期作者:黄艳[导读]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更多的诊断,也可以在内镜下用微创手术进行更多的治疗. (解放军第209医院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摘要: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生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更多的诊断,也可以在内镜下用微创手术进行更多的治疗,不但提高了检出率,也实现了多种疾病的早期治疗。本研究抽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采用尼龙圈套扎法内镜下治疗的63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宽基底或粗蒂息肉患者,对其实施的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护理干预效果。关键词: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治疗;消化道息肉;护理 消化道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国内医生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切除术。但该项技术对于宽基底或粗蒂的息肉进行治疗风险大[1]。为了提高内镜下摘除息肉的治愈率、降低出血和穿孔的危险性。抽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采用尼龙圈套扎法对63例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宽基底或粗蒂息肉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行内镜检查的消化道宽基底和粗蒂息肉的患者,经本人和家属知情同意后进行内镜下尼龙圈套扎术63例,其中男29例,女34例,年龄19~81岁。 1.2内镜检查结果 息肉位于食管6例,直肠12例,回盲部19例,贲门5例,十二指肠球部3例,乙状结肠7例,残胃吻合口4例,胃底7例。息肉大小1.2cm×1.5cm~3.0×4.0cm,宽基底26例,粗蒂37例。 1.3治疗方法 首先在内镜前端根据病变的大小和位置安装不同型号的透明黏膜吸套,选择适当大小的尼龙绳结扎环,并安装在结扎装置上,将结扎装置经内镜(钳)道插入达透明黏膜吸套后,调节尼龙绳结扎环使其嵌入透明黏膜吸套前端的凹槽中,进镜至病变处,负压吸引至病灶完全进入透明黏膜吸套内并见“红雾征”,逐渐收紧结扎装置手柄至阻力最大时释放尼龙绳结扎环,此时观察结扎情况,可见病变结扎后因缺血逐渐变成紫色,表示结扎成功。然后退镜,安置患者。 1.4结果 63例患者中60例(95.23%)一次操作成功,3例(4.77%)在结扎过程中结扎环与结扎装置脱离而退镜,重新安装后再行结扎。术后复查示62例(98.41%)完全脱落消失,1例(1.59%)病灶未脱落行第二次治疗。所有病例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尼龙圈套扎治疗的流程,为患者做心理疏导,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应症和处置方法[2]。让患者了解该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指导患者术中配合的方法,介绍同病案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 1)常规化验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术前2周禁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及其他抗凝血药物; 2)术前禁食8小时以上,肠道准备用和爽清理肠道,以保证视野清晰; 3)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状况和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4)检查器械是否齐全、性能是否正常,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2.2术中护理 套扎前先行内镜观察,确认病灶的位置及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尼龙绳结扎环安装在结扎装置上;按程序配合操作。操作过程中应全神贯注,双目注视显示屏,负压吸引时除观察镜下“红雾征”外,还宜注意负压吸引压力并告知医生,在恰当时机果断完成套扎,避免因过度吸引使消化道壁完全结扎造成正常组织缺血坏死穿孔;套扎过程中用力适当,不可过度结扎,以免造成钝性切割引起出血[3]。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胃息肉患者术后口服质子泵抑制剂1周。在此期间还宜注意患者大便通畅情况,便秘时给予缓泻剂。 2.3.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胃肠道息肉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穿孔,术后护理应加强巡视,重点观察,注意疼痛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3.3术后饮食指导 禁食期间采用静脉支持营养,一般术后第1天禁食,如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则第2天进全量流质,一次100-200ml,第3天进无渣半流质,以后根据症状逐渐过度到软食。 2.4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胃肠道息肉的基本知识,要合理饮食,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勿用力,必要时可适当给予缓泻剂,避免干硬粪便摩擦创面或致焦痴、止血夹过早脱落导致大出血。嘱患者定期内镜复查,腺瘤切除术后的患者可在6~12个月复查,如无变化,可隔2~3年后复查。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 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 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 2、6/D12、8/K62、1/ K6 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5)其它,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 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胸部X线片。 (4)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脾虚湿瘀证:健脾祛湿,活血化瘀。 2、外治:根据病情需要与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灸疗、贴敷、等治疗方法。 3、护理:辨证施护。

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护理常规

内镜下胃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术前应详细了解病情,询问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常规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年龄大于60岁或原有心脏病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2、按常规做好胃肠道的清洁准备,禁食禁饮8~12h。胃息肉治疗者,前一日晚进清淡饮食,行肠息肉治疗者,术前3天进无渣半流质,术前1天进流质;术日晨口服芒硝。肠道准备充分无粪水残留可使视野清晰,利于操作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腹部检查,向病人说明操作过程,消除顾虑,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4、仔细查看患者上次检查报告,根据息肉类型,具体情况做好仪器及附件的准备,选用合适的胃(肠)镜,高频电发生器、微波手术器,圈套器及氩离子凝固器导管等。术前妥善连接各导线,测试性能完好。 5、术前用药。胃息肉者,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ML,肠息肉者,术前30min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654-2 10mg,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前针的应用、咽部充分麻醉可使胃肠蠕动减慢,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二、术中配合 1、术中配合要默契,特别是收圈时要慢慢收紧,用力均匀,切忌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而引起机械切割导致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除与息肉的大小、形态,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否得当、还与操作者熟练程度密切相关。 2、按常规行内镜检查,发现息肉后,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和蒂的长短采用不同的摘除方法。有蒂、亚蒂和分叶状息肉宜用圈套器电凝电切。在合适的时机、部位放圈、收圈,和医生密切配合。在收圈过程中要逐步收紧,切忌用暴力和操之过急,同时要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和反应。 3、息肉摘除后,对残蒂观察数分钟,若出血,找准出血点,从血管侧面以肽夹夹住阻断血管以彻底止血,。宽蒂的息肉宜采取微波灼除。将微波探头先行预热,再接触到息肉组织,通电使表层组织发生凝固坏死。创面观察直到无出血为止,对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1.5cm者,经内镜活检孔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使导管头端距离病灶上方0.3~0.5cm,启动脚踏开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1~3s。效果较好。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若息肉数量多,可分次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开放静脉通道补液支持。 三、术后护理 1、术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有无呕血、便血、腹痛等症状,对于一般情况好,创伤小的患者平稳后方可离开,必要时留院观察1~3天。注意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如有发生,应进行对症处理。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包括内镜直视下金属圈套切断息肉,息肉蒂部注射 无水乙醇等药物或冷冻治疗,电凝电切术,电热活检钳术,微波和激光凝固术等。 本节重点介绍高频电凝电切术。该法是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主要方法。可将息肉整 体切除以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达到治疗息肉、预防恶变、解除临床症状(如出血、梗阻等)的目的。 [适应证]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全面考虑。 1.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 直径一般应〈2cm; 3.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 4.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个以内; 5.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禁忌证] 1.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治疗者; 2.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 正者; 3.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 cm或肠息肉>1.5cm者; 4.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1)检查出血凝血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试验;心电图描记;有条件者术前应用3止血药物。 (2)胃及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术前禁食12h。 (3)大肠息肉患者术前3d进无渣半流质饮食,手术当天早晨禁饮食,中午可进干食,少饮水,下午操作;术前1d晚饭后服用清肠剂以清洁肠道;忌用甘露醇导泻, 以免肠道内有易燃气体产生,导致通电时爆炸。 2.器械准备 (1)高频电流发生器 (2)各型治疗用内镜均可选用,以双活检钳管道更适宜,便于抓取息肉,协助操作。 这类内镜前端均为非金属,具有绝缘性,安全度高。 (3)电凝电切圈套器及其附件(三爪钳、圈套器、异物网篮等)最好用前端绝缘的圈套器。 检查高频电流发生器,确认功能正常,将电切圈套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连接,脚踩通电踏板,再将电切圈套器与电极板上的湿肥皂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可以进行操作。 严格按高频电流电凝电切等安全使用规定,将高频电源、内镜、电切圈套器按要求连接起来备用。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患者通常取左侧卧位。根据息肉位置、大小、外形等情况,可酌情改变体位, 但应以息肉不倒卧于胃肠壁、不下垂至与对侧胃肠壁贴近和易于观察为原则。

消化道微小息肉的内镜下诊治

消化道微小息肉的内镜下诊治 发表时间:2012-10-29T16:15:53.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熊艳艳祝志太吴细明[导读] 对消化道小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各种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的比较,探讨对无蒂小息肉的微创治疗。熊艳艳祝志太吴细明(鹰潭市人民医院江西鹰潭 335000)【摘要】目的对消化道小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各种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的比较,探讨对无蒂小息肉的微创治疗。方法基于本院临床病例 128例,根据其大小、生长位置、表面形态等分别行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圈套器高频烧灼等方法,并将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胃镜下发现微小息肉者36例,结肠小息肉患者88例,其中97例予以热活检钳钳除,22例予以活检钳钳除,9例予以高频电圈套器烧灼。术后有8例出血,无穿孔。【关键词】微小息肉高频电切热活检钳消化道息肉的病理诊断及内镜下的早期处理对消化道肿瘤的二级预防有重大意义。内镜下对于息肉的处理方法较多,但我们发现小于5mm的微小息肉因基底宽、体积小,操作后出血、穿孔的副作用较大。我院对暴露充分的息肉采取热活检钳钳夹送检效果较好,现总结近4年微小息肉的内镜下治疗经验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28例患者均因腹部不适、便血或体检等原因至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有消化道息肉,其中男性76例,女性52例。年龄22-82岁,平均53岁。 1.2 胃肠镜前检查准备患者行胃镜前空腹12小时。行电子结肠镜前1天少渣半流,检查当天提前6小时按说明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2盒,后口服2000ml糖盐水,直至肛门排清水。 1.3 检查仪器 OLYM-PUS CF260电子结肠镜及电子胃镜检查,UES型高频电发生器及FV-IL热活检钳。 1.4 操作方法胃肠镜检查均为退镜观察,对微小息肉,根据其位置采取不同方法。位于胃底、肠道皱襞间,暴露欠佳的粘膜光滑的微小息肉,予以高频电电凝:功率调为25V,镜头对准息肉,将圈套器由活检孔插入,对准息肉伸出1cm左右钢丝,电凝至息肉变白。如位置欠佳的息肉表面见少量糜烂,予以活检钳钳除并送病理。对于暴露良好的微小息肉均采用热活检钳烧灼后钳除。将热活检钳钳夹息肉,提拉至离开肠壁至其基底部形成以天幕状“人工假蒂”,将高频电发生器调为25W后予以电凝至息肉组织变白后钳除组织,并送病理活检。治疗后如出现渗血可予以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止血,或电凝止血。治疗后退镜抽气,病理示腺瘤性息肉患者半年后复查内镜,示炎症、增生等非肿瘤性息肉患者1年后内镜复查。 2 结果 本组患者128例,共发现微小息肉273个,其中有胃息肉48枚,结肠小息肉225枚。因位置、暴露欠佳,表面见少许糜烂予以活检钳钳除患者35枚息肉,钳除后有6例出血,予以去甲肾上腺素喷洒止血后未见活动性出血。有13枚息肉予以高频电凝,术后无一例出血、穿孔。有225枚小息肉予以热活检钳电凝后钳除并送活检,术后有2例患者钳除后出现渗血,予以电凝后出血停止。本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出血、穿孔。共送检260例标本,其中腺瘤性息肉142例(54.5%),增生性息肉9例(3.5%),炎症性息肉85例(32.8%),低-中度上皮瘤内病变21例(8.1%),高级别上皮瘤内病变3人(1.1%)。随访1年,未见原位息肉复发及癌变。 3 讨论 内镜下对所发现的息肉进行活检及内镜下处理是鉴别息肉病例性质的内镜室常规操作。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不典型增生性息肉,癌性息肉。据文献报道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29%-9.4%[2]。Khder等。据报道,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最高(76.5%),本组资料中为54.5%,较之比例降低(可能是本组均选取小息肉有关),仍高于其他病理分型比例。 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如:高频电切、电凝、微波、活检钳钳除、热活检钳等。而对于微小息肉有其特殊性,因体积较小,多为宽基,圈套器不易套取,且结肠息肉因大肠壁较薄,对其烧灼后有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病率增加。我院对暴露位置欠佳、表面粘膜光滑的息肉采用高频电凝。高频电凝对息肉的处理较彻底,但因不能取标本活检。如位置欠佳,暴露不充分的表面采取活检钳钳除并送检。活检钳钳除能将组织送病理,明确息肉性质,但对息肉组织的处理不彻底。对于暴露位置良好息肉,我们采取热活检钳烧灼后送检。将息肉钳夹后提高,使息肉下粘膜形成天幕状“人工假蒂”,并间断烧灼至息肉发白后钳除,高频电流通过假蒂局部电凝后组织变性坏死,热效应不会作用消化道全层,避免消化道穿孔。且电凝后创口组织变性,出血减少。内镜下通过热活检钳治疗消化道微小息肉操作简单、疗效较好,并发症少。操作时注意将息肉提拉离开胃、肠壁,并注意充气勿触及周围组织,电凝烧灼时短时间间断烧灼,避免热效应引起透壁损伤致迟发性穿孔,拔镜回抽空气,减少患者腹胀不适,降低胃肠道压力。 微小息肉的随访时间根据活检病理组织类型决定:病理发现腺瘤及上皮内瘤变患者半年随访,非肿瘤性息肉癌变率较低,本组一般1年随访,发现有残留或再发需反复活检,以期早期发现、处理癌变组织,改善患者预后。参考文献 [1] Morson B C. Genesis of corlrectal cancer. Clin Gastroenterol, 1976, 5:505-525. [2] Cov erlizza S, R is io M, F errai A, et al Colorectal adeom as conttaining invasive carcin om a pathologic assessment of lymph node metastatic potential [J].Cancer,1989,64(9):1973-1947. [3] Khder S A, Trifan A, Danciu M, et al. Colorectal polyps:clinical, endoscopic, and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Rev M ed Chir Soc M ed Nat Iasi,2008,112:59-65.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大肠息肉的分型及中医调理方法 分型 ㈠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㈡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㈢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㈣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辨证施护 ㈠腹痛 1、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予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穴位按摩、红外线照射、穴位注射等治疗。 ㈡泄泻 1、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2、可予艾灸(回旋灸)腹部,穴位按摩,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等治

疗。 ㈢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可予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食疗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健康指导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可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之欧阳光明创编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 欧阳光明(2021.03.07) 操作: 在(镇静/咽部局麻/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气管插管),内镜下进行(高频点凝切除治疗/黏膜切除治疗(EMR)/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ESD)) 风险: 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等并发症。 2.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 3.局部损伤:咽喉部、胃肠粘膜损伤、食管粘膜撕裂等。 4.消化道出血。 5.消化道穿孔。 6.心脑血管意外。 7.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需加做超声内镜检查。 8.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须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须治疗。 9.部分病例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查。 10.因各种原因(如患者疾病原因、解剖异常等)不能完成治疗或一次性完成治疗。 11.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1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

重,甚至死亡。 13.其他。 (以上内容为医师所告知患者的病情、所需手术/操作/治疗及其风险。)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替代治疗方案的风险: 外科手术治疗:优点:可以完整的切除病变组织,部分病例可以根治。缺点:(1)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2)费用相对要高;(3)并发症相对多。 患者声明: 1.医生已向我解释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内容。 2.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相关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带来的后果。 3.我同意授权操作相关医生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下一步或其他治疗方案。 4.我了解当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时,可能会抽取患者血样进行特殊化验。 5.我确认所提供之患者信息准确无误并且无所保留。 6.我确认本人具备合法资格签署本同意书。 7.我已了解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EMR/ESD术中所取器官或标本将由院方处理。 8.医生已解释替代治疗方案利弊及其风险。

息肉中医症候

对于息肉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曰: “肠覃如何? 岐伯曰: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对于文中的“肠覃”一词的认识,《证治准绳·杂病》云:“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根据大肠息肉的常见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的“肠覃”“泄泻”“肠癖”等病证范畴。各医家及文献报道对于大肠息肉病因病机及辩证分型的认识不一,朱萍[1]等人对148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的研究,将大肠息肉分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寒邪内阻、大肠湿热及血癖内停5种证型,韩玲[2]将大肠息肉划分为肾虚夹瘀型、气阴两虚型、脾虚湿热型湿热瘀阻型、气滞血瘀型五类,薛晶等认为脾肾阳虚是大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陈良荣[3]等人对450例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在形成大肠息肉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添文[4]等人对109例大肠息肉患者研究发现血瘀内停证在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中比例最高,其次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气滞证。 目前大多研究诊断标准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的中医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知情同意书

枣庄市立第四医院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内镜下粘膜切除/内镜下粘膜下层 剥离术知情同意书 尊敬的患者: 您好! 根据您目前的病情,您有此手术适应症,医师特向您详细介绍和说明如下内容:术前诊 断、手术名称、手术目的、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及替代医疗方案等。帮 助您了解相关知识,作出选择。 一、一般项目 患者姓名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 科室___________ 床号___________ 病案号___________ 二、医师告知 【术前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手术指征及禁忌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替代医疗方案】(不同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介绍) 根据您的病情,目前我院主要有如下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手术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手术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拒绝手术可能发生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者自身存在高危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术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风险】 1)局部损伤:胃镜检查时咽部损伤,肠镜检查时局部粘膜损伤,或因呕吐出现食管粘 膜撕裂;2)胃镜麻醉药物过敏、误吸等;3)心、脑血管意外发生,极少数患者由于胃镜、肠 镜检查时恶心、疼痛、不适、情绪紧张等情况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 衰竭以及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危及生命,当患者具有较大上述风险或出现上述情 况时随时终止操作,并在相应科室配合下给予患者及时治疗和抢救;4)出血:切除病变后少 数患者可导致出血,可通过局部注射、氩气、钛夹等治疗手段达到治疗或预防目的,不排除 极少数患者需要输血、手术止血等治疗手段;5)穿孔:极少数患者在操作过程中或操作完 成后可发生消化道穿孔,并可能出现腹腔感染、腹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并可能需 要手术治疗;6)因意外情况或病人特殊情况或其他原因不能完成治疗或不能一次性完成治 疗,可根据病人情况决定下一步治疗;7)术后组织病理为癌,并有浸润性,需要外科手术 治疗;8)部分患者治疗前因诊断需要而加做超声内镜检查;9)少数患者由于前次检查活检 等原因,病变缩小无需电切治疗或病变已自行脱落而无需治疗;10)部分病例病变切除后由 于之前病理诊断明确无需再次送病理检查或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切除标本无法取出送病理检 查;11)胃肠道准备所造成的低血糖、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可根据具体情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