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张竞琼

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张竞琼

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张竞琼
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张竞琼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23卷,第4期,2006年12月

Journal of Zhejiang Sc-i Tech U niv ersity

Vol.23,N o.4,Dec.2006

文章编号:1673-3851(2006)04-0422-05

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张竞琼,翟梅宇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从设计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动机三个方面说明和分析了民国服装在功能性设计方面所作出的探索与成就。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男装、女装与童装在使用功能上的弊端,并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探讨了改进的方法。

而西风东渐、破旧立新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主张这一切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服装;功能;理论;实践;动机;民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T S941.742文献标识码:A

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国时期的服装面临着旧貌换新颜式的巨大变革。因为这两者既是伟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新生活运动是紧接着新文化运动接踵而至的,而服装的变革正是新生活运动的一个方面。

在当时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下,服装的变革主要包含了/改良中装0与/改易西装0这两条基本线索。而服装的卫生与功能性要求便是这种改易、改良的具体实施内容。

1功能性设计理论

民国时期已经揭开了服装设计理论探索的序幕,尽管在当时还没有职业设计师与职业理论家,但是并不妨碍服装设计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如张竞生、启蒙艺术家如黄觉寺等都对服装设计理论颇有心得,并且著书立说,甚至摇旗呐喊,为处于动荡与变革阶段的服装与服装设计指点迷津。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就包括了服装在改良与变革过程中如何体现卫生性能的理论,通常表现为两段式:首先是指出问题的所在;其次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1针对男装的功能性变革

指出问题:首先认识到中国传统男装/不便于旅行0和/不便于操作0[1]两个缺点。因为从功能上考虑, /人的衣服无论汉式胡式皆取长袍宽大,居家非常适宜,旅行却是十分累赘。0[1]即传统古典的宽衣博袖有违于现代社会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要求,表明了中式男装在现代社会中非改革不可的立场。

解决问题:毛吟搓指出了男装变革的方向与标准,此标准包含了对于服装功能性的要求,并占据了三分之二,/服饰的式样应当有灵巧、美丽、简便三种。怎样会灵巧,就是要短小点,於旅行做事不觉累赘;怎样会美丽,就是服饰的颜色有幽雅的秀气;怎样会简便,就是要穿起来可以不多费光阴,旅行起来能携带便利0[1]。其中/灵巧0和/简便0都具有功能性的意义,而与/美丽0相并列,成为民国之后现代服装立足的基点。灵巧与简便的意义是相对的。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男子的生活方式对于服装机能的要求较高,而且这种要求源自于英国工业革命所建立的标准。因此民国时期男装的灵巧与简便已经深深烙上了西方服装审美的印记。所以,张竞生主张为改变/前时拖长衣的病夫状态,当一变而为雄赳赳的伟丈夫0[2],应当采用/学生装,又名操衣服,或名军人装,即扣领上衣与操裤。0[2]此学生装正是中山装的前身,其基本造型与西装如出一辙,

收稿日期:2005-11-15

作者简介:张竞琼(1965-),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服饰史与民间服饰史的研究。

装袖、吸腰、开袋、前开门襟,只是将开门的翻驳领改成了关门的立领。这样,变传统中装的前开包裹型为体形型,变传统中装的宽大离体型为紧体型,提高了穿用者的行动效率,也改善了穿用者的精神面貌。经宣传鼓动,由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率先穿用,风行一时,影响深远。

1.2 针对女装的功能性变革

指出问题:在外衣方面,认识到中式女装的里襟/有碍右面肺部的发达,于身体发育上大有妨碍的0,且/易感肩胛骨酸痛及两臂疲倦0[3]。在内衣方面,则认识到/普通女子用的小马甲,是缝得很窄很紧的,把乳部紧紧束着,同时胸部发展也不能舒畅0[4]。

解决问题:对于外衣,张竞生直截了当地表态:/我主张采用最简便的洋女装,因其费省而窈窕。0[2]这是针对中国古典女装的繁文缛节而言,又是针对其平面裁剪的造型结构而言。着重点在于褒西式女装的腰身结构,贬传统中装的礼教意义与宽大离体。其实造成肩胛骨与两臂酸痛的弊病与平面裁剪的宽大连袖有关,因为不是衣去适应人而是人去适应衣。张竞生还详细说明/於衣裳连合的内衣外,应加上一条环束腰背的围带,以保护腹背的温度又使腹部不膨胀及使腰背不弯曲,与支托乳部不下坠为目的0[2],这样既有视觉上层次丰富的心理意义,同时又兼有保温、收腹、支托等实用的生理意义,因此由/用0而/美0而/善0。对此,孙家奇亦有补充:/衣料应选择轻松不易太重,鞋子亦应适足,鞋跟不宜太高,0[3],即从服装材料的轻便性、从人衣关系的合理性两个方面指出了对于女装的卫生学要求。

对于内衣,则竭力推行西式乳罩。这是西方妇女淘汰紧身胸衣后的科学产物,现在直接移植过来为我所用,以取代束缚人体、妨碍发育的中式小马甲。为此,理论家们比较了/乳罩与小马甲不同之点0[4],总结出西洋乳罩所具备的美观、轻便、耐用、舒适等优势,又以欧美妇女都用乳罩的事实来佐证。其中轻便与舒适都是在功能性范畴之列。

1.3 针对童装的功能性变革

指出问题:张竞生质疑中国小孩/其天然直竖的骨骼已不免逐渐为衣服的格式所改变了0

[2]。解决问题:呼吁/参酌采用欧美式0[2]。

423第4期张竞琼等: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收腰的款式特征来不妨碍运动时的跑、跳、挥臂等四肢运动。这是当时女性户外运动的必需。并且一改传统女性柔媚娇弱之病态,具备了新时代新女性的新形象。(见图3)

2.2 功能性穿着

在启蒙思想家的设计理论与穿着理论的指引

下,民国/变服0确实在朝着注重功能性的方向发

生转折。以一袭经济便利,采办容易的旗袍来取

代/衣、裤、裙之繁杂0就是一个典型。相对于旧式

的上衣下裳而言,旗袍的功用相当于替代了上衣

以及作为下裳的裤、膝裤、裙、围腰等,变得十分简

化和功能化。同时对于旗袍的开叉与下摆,一直

试图为便于行走而改良而探索,试图就开叉的高

度与下摆的宽度在美观与适用之间找到一个利益

的平衡点,这项工作直至20世纪50年代仍未停

止。另由于20世纪40年代起流行无袖旗袍,于

是旗袍又与西服或毛线衣组成中西合璧的装束,

以取得良好的保暖效果,实际上也是在追求功能

性与舒适性(见图4)。

2.3 设计动机

作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与新生活运动的一部分的/破旧立新0是设计师们的基本设计动机。

破的动机:民国之前,中国汉民族服装不讲究穿用功能,讲究的是礼仪功能。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以服装

来/昭名分、辩等威0的繁文缛节。《周礼》、《礼记》与《舆服志》中均有中国古典服制的记载与要求,且依据都是儒家道德礼仪。官员及其配偶的服饰均以官位而定且不得逾越。这种以功名伦理来定服制的做法就叫作/服其命服,约之以礼0。民国之后的/变服0,破的就是这个以官、民之分、官员之间的等级之分为基础的服饰礼仪,在推翻了这个封建意识的基础上,在假定所有穿用者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前提下而进行的创作设计。尽管仍然存在因经济能力、职业特征或风俗习惯而形成着装的差异,但是,中国古典社会中按照人的等差来划分的/礼0的体系已经土崩瓦解。政治身份的淡化使服装的象征意义也淡化了,这样使设计师有了自由设计的用武之地。服装的审美功能与卫生功能才有可能成为设计动机的首选。

所以破/旧0的根本原因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结束。随着封建制度被推翻,支持服装礼仪的道德体系坍塌;

反过来说,这种繁文缛节失去了先前存在和滋生的土壤。于是,民国时期的思想道德与审美标准也随之发生了转折。其文化结构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0的纯粹的技术引进,深入为文化层次的观念变化。依赖于儒家学说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随着胡适的一声/打倒孔家店0而被淡化、削弱,使得女子/藏形0、/掩形0的形象要求也被弱化。这样,以平胸为美而收拢妇女胸脯的小马甲等旧式内衣作为封建意识的弊病之一而遭到批评与淘汰。封建主义把服装作为/礼0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把服装作为维护封建秩序的一种手段,所以人们着装的舒适性必须让位于政治统治的功利性。而/五四0新文化运动恰恰对数千年来封建传统对于人性的束缚进行了批判。这些以摧残人的天性、妨碍人的自由为美的观念和趣味,如缠足、辫子、粉底朝靴、凤冠霞帔等均被一一否定。

有破有立。随着封建主义道德观与审美观的削弱,科学与民主)))由民主精神引申而来的/人文主义0

被并列为现代服装设计的支点。

立的动机:理论家们从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生理需求两方面来阐释了衣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重要部

分,并由设计师付诸实践。在心理上,服装不是为等级观念而是为美观为时尚而存在,实际上也就是为人的情感需要而存在。在生理上,人的尺度已经是民国时期确定服装规格的根本。而在过去的宽衣型离体型之下,人的身体尺度甚至可以被忽略。历代中国妇女的裙子,由于从来都是围系上去的,在穿上人体之前就是一块矩形的布幅。因而根本不存在类似西式服装中/腰围0这种合体的概念。而民国之后不仅是西装,即使如旗袍这样中西合璧的服装也是必须合符人体尺度的。所以张爱玲曾经高瞻远瞩地比较了民国前后人与衣424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学 报2006年 第23卷

的关系:/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0[7]

这里的人,既区别于宗教主义的神,也区别于封建主义的官。而且是指个人,是指每一个人。实际上就是一种把人的需要作为设计师的自觉追求的崭新的设计理念。其具体落实就是:/美的服装不妨碍身体,而是帮助身体的发展0,明确了服装美的机能性基础,即/美0不能以牺牲/用0为前提。在叶浅予、梁白波、方雪鸪等人的作品中,都通过借鉴西式服装造型的途径,来改善服装对于人体舒适性的满足,来提升服装的使用功能。严芷容则把/舒服0与/时令0、/式样0、/颜色0、/面貌0等方面相并列铺陈,每一部分虽为一个独立的单位,但连属起来则构成了/服装美的基本条件0的整体系统。人的/舒服0明文成为中国服装审美的一个因素,这一点对于封建社会漫长的中国来说是一个突破。从这一层意义上讲,/破0与/立0实际上也正是民国/变服0的一个共同体。而且其后的历史也充满了反复与斗争,这验证了在中国反封建与建设人道主义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所以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0与/赛先生0带来的科学与人文意识,直接影响了中国服装的发展方向。愚昧与专制是束缚近代中国文化与生活的两副镣铐,而科学与人道正是解脱它们的两把钥匙。它们紧密围绕反封建这个历史主题,介绍与品评西方文化,重释与阐扬传统文化,以思想为武器来推动移风易俗的生活变革。李大钊说过:/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0[8]张东荪更加明确地指出:/西洋文化实在已不仅是西洋的了,已大部分取得世界文化的地位0[9],意思是学习西洋实际上就是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肯定了西洋文明的国际性和先进性。这些宏观上的西风,直接导致具体的/拿来主义0。于是西式服装的/合乎生理0与/便于操作0[10]便为民国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所称道,也为当时的实践者所采纳。

3 结 语

以/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0为主导的那一段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由古典走向现代的转型期。对于服装功能性的认识与实践,不但是这个转折的重要标志,而且在传统服装的改良与变革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当时的人们已经完成了这样的工作:首先,敏锐地指出了传统服装束缚人体、不利健康、有碍工作等诸多弊端;接着,积极研究并采纳西式服装的种种功能性设计优点;最后,采取/中西结合0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美用一体化0的兼具时尚与中国特色的服装。

在当今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往往沉溺于对服装形式美的追求而忽略了服装的功能性设计,事实上服装的功能性设计恰恰是/人文主义0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从继承人文主义精神并使之发扬光大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的服装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到底是要/唯美0还是要美与用相结合,到底是要人去适应衣还是衣来适应人,前辈们的探索经验不应当被忽视和浪费。这就是以史为鉴。

参考文献:

[1]毛吟搓.男子服饰应改的我见[J].家庭,1922(7):2-3.

[2]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 ].上海:北新书局,1925:21-23.

[3]孙家奇.妇女卫生[J].妇女月刊,1942(1):37.

[4]徐吴兰英.妇女必需的乳罩[J].玲珑,1932(8):580-581.

[5]叶浅予.新装[J].玲珑,1932(7):454.

[6]叶浅予.实用的装束美[J].良友,1927(13):34.

[7]张爱玲.更衣记[M ].上海:中国科学公司,1944:74.

[8]李大钊.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J].言治,1918(7):87.

[9]张东荪,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N ].时事新报,1922-03-19.

[10]许地山,女子的服饰[N].民国日报,1920-01-30.

425第4期张竞琼等: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426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3卷The Study on the Functional Design of Garments during1911-1949

ZH A N G J ing-q iong,ZH A I M ei-y u

(Scho ol o f Tex tile and Garm ents,Jiang nan U niv ersity,Wux i214122,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ex ploratio ns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functional design of garm ents during1911-1949in terms of the design theory,practice and m otive.The functional disad-

v antages in men p s w ear,w o men p s w ear and children p s w ear w ere recog nized at that time and so me im pro-

v ing methods w ere explored both in theo ry and practice.T he New Culture M ov em ent,w hich w a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cultur e and tried to establish so mething new in place of the old,w as the ideolog ical basis for the im pro vem ents.

Key words:Functio n;T heory;Practice;Motive;Garm ents during1911-1949

(责任编辑:张祖尧) (上接第413页)

Appraisal of the Advantageous Degree and Design and

Research on Its Web Expert Appraisal Model

YI N G Wei-p ing1,2,LI Ren-w ang1,W EI Bo3,ZH O U K e-y ing2

(1.Institute of AM T,Zhejiang Sc-i T ech University,H angzho u310018,China; 2.Scho ol o 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Zhejiang U niv 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lo gy,H ang zhou310012,China;

3.Colleg e of M echanical Eng ineer ing,T 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T ianjin300222,China)

Abstract:Because the com prehensive appraisal on costum e originality desig n has been influenced by estim ato r p s subjective factor s such as artistic aesthetic feeling and intuition,its appraisal result is usually stochastic and subjective.T he appraisal of the adv antag eous degree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ex tenics draw s on variable/+0to describe the prerequisite,and so me param eters,such as the as-sociated deg ree,the no rmative reg ular degree,are used to realize the real number quantificational appr aisal.

This metho d has gr eatly impr oved the appraisal p s v er acity and reliability,w hich is suitable for co lonial ex-pert https://www.doczj.com/doc/7417214769.html,stly,the autho r bring s fo rw ar d a relevant Web expert appraisal mo del,and an instance based on costume originality is presented in the end.

Key words:Extenics;Fuzzy com pr ehensiv e evaluation;Appraisal of the advantageous degree;Cos-tume o riginality;Web exper t appraisal m odel

(责任编辑:马春晓)

功能性纺织品定义

功能性纺织品 功能性面料包含功能性服装用面料、功能性产业用面料、功能性装饰用面料等。 其中,功能性服装面料是指具有超出常规纺织产品的遮盖、美化、保暖等功能的特殊功用和超强性能的面料,这些功能是不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如功能性外衣用面料,根据不同的服用场合可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如休闲类服装具有防静电、抗紫外线、防电磁波、洗可穿(免烫)防缩等功能,社交类和职业类服装具有三防(防水、防油、防污)、抗皱、抗起毛、抗起球、自清洁、防辐射等功能,运动类服装具有抗菌除臭、吸湿快干、防蚊、抗紫外线等功能,防寒类服装具有防水透湿、防辐射、高韧性、耐水洗等功能。功能性内衣用面料具有防蛀、防螨、远红外、发热、负离子、高吸湿、抗菌除臭等功能。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有的具有单一功能,也有的具有几种功能的叠加,使其成为多功能复合功能的纺织品。 功能性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产业用面料具有耐高温防火、阻燃、耐腐蚀、高韧性、防霉抗菌、抗静电、防红外、防油拒水、亲水、抗老化等功能。 相比较功能性面料,具有随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对人体有益的变化的面料称为智能性面料,如能够通过加热等外部刺激手段使织物恢复初始形状的形状记忆性服装面料,还具有防皱、耐洗、免烫的功能,能够随着光线变化而变化的光敏面料,主要用于军事及航海领域,能

够随着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调温面料,主要用于军事隐身和温差较大的环境,能够阻止海水向衣服内部渗透的抗浸透湿面料,还具有很高的透气性和吸水性

1.抗菌纺织品 抗菌卫生整理是应用抗菌防臭剂处理织物(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及其混纺织物),从而使织物获得抗菌、防霉、防臭、保持清洁卫生等功能。 生产方法:共混纺丝法—在纤维生产聚合阶段或纺丝原液中加入抗菌剂,制的抗菌纤维。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须进行后整理,成本较低;功能整理法—使用抗菌整理剂进行后加工处理的方法将抗菌剂与纤维结合。 抗菌卫生整理织物广泛用作医院、宾馆、家庭的床单、被套、毛毯、餐巾、毛巾、鞋里布、沙发布、窗帘布、医用职业装、食品和服务行业的工作服、军队的服装以及绷带、纱布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防螨纺织品 螨虫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能传播病毒、细菌,可引起出血热、皮炎、毛囊炎、疥癣等多种疾病。要使纺织品达到防螨效果有三类方法:一是不让螨虫繁殖,如杀螨法、诱杀法;二是不让螨虫接近,如驱避法;三是不让螨虫侵入,如阻断法。 防螨织物的生产方法包括功能纤维法、织物后整理法、高密织物法。功能纤维法—将防螨整理剂添加到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防螨纤维;织物后整理法—用防螨整理剂后处理织物,可采用喷淋、浸轧、浸渍、涂层等技术。高密织物法—通过高密织物本身编织紧密

历史研究报告(古代服饰)

历史研究报告——关于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潘宏婷阎爽雷子惠穆彤祁伟李欣悦刘畅付婧雯查玉芳 指导教师:孙昕 摘要:中国古代的服饰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变化与社会变迁 研究方法:资料搜整 一、问题的提出:千姿百态的古代服饰与古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影响 三、本论: 1、原始社会 原始人类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渐渐懂得利用火及兽皮取 暖,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一线曙光。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 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前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会使用骨 针来缝制兽皮衣服。除了骨针的发现外,在这些遗址中也发 现了相当大量的饰品,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 兽牙等,明显是用来制作成串饰的。到了新石器时代, 人们进入畜牧、农耕的阶段,开始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 的居住方式,男子负责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则负责 采集、制陶、纺织等工作,人类生活正式进入分工合作的阶 段。 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由陶器、玉器等遗物,可以推测当时的服饰风貌。 2、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的上限一般定在公元前的夏王朝,时间跨度为一千六百年,到公元前481年止。其间的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上已经完全规范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准则,极大地加速了先民思想从朦胧到清醒这一发展历程。原始信仰的对象明朗化,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已“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在规范全社会行为的同时,制约了人们的思想。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才出现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时期。

是中国服饰文化定型的重要阶段。它在政治、经济、 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将 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和统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逐步 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 号,这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二是在形态 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体制,规定和 确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并纳入礼制范畴,在 朝廷官员和民间极力推行。因此,这一时期的服装, 从今天发现考古资料和史籍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 和礼制有关的服装,其中表现这一时期人们共同的社 会心理。 夏商周时期的服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信 仰。在参加祭祀活动时,人们须穿饰有章纹的祭服, 每代君王祭服上的纹饰皆有不同。夏画山纹,殷商画 火纹,周画龙纹。 2、汉代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 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 袍。 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系带 (襦裙)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在1960和1970年代,

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 (一)帽子 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 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礼帽如果按风格来分,有大礼帽和小礼帽两种。大礼帽的帽冠较高,一般高度在14~19厘米之间最为普遍;而小

民国服装

三、民国服装 1. 中山装(Chinese tunic suit) 一种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服饰。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但中国却从未有如此称呼。日本人称呼中山装为“人民服”。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五权宪法学说,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和共和的理念。 2.旗袍 为中国近、现代女装的一个代表性款式。清代旗袍于20世纪初受西方服饰的影响,由传统的直线裁剪逐渐变为曲线裁剪,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成熟。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门襟及长度等方面;面料选材更加广泛;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成修身合体,充分展现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3.学生装 短袄长裙是女学生中西混合装的典型搭配,配一副眼镜,剪齐耳短发,穿一双搭带布鞋,不施质纹,不戴昝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品,因为这种服饰明显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装,而被称为“文明新装”。一般上衣窄小,领口很低,短袄衣身齐腹,略有翘腰,下摆成弧形者居多,衣袖过肘,袖口加宽成喇叭形,全衣无绣饰,衣色为白色、灰色、淡蓝色不等。长裙为深色、黑色或条纹等,一般无皱褶,自然下垂至膝盖下,与短袄形成鲜明对比,把少女亭亭玉立,清纯娇小之美展露无遗。此装扮朴素简洁和淡雅之中,尤其有中国民族服饰的风韵。民国时期学生装的出现,让国人眼前一亮,其经典的款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青年学生们因此也成为时尚的引领者。以女学生为例,民国初年的女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规模化、系统化、公开化掌握知识的女性,学生敢于求新求变的热忱与激情,加上受中西文化交融的影响,自然令民国的女学生装具有不同的意味。时人竹枝词对他们有贴切的描述“或坐洋车或步行,不施脂粉最文明。衣常素朴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女学生化淡妆或者不化妆,她们朴素淡雅的精神风貌掀起了一股文明之风,学生装也成为了“知性”、“高雅”、

功能性运动服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功能性运动服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运动服装和户外服装在技术和功能上要求更高了除耐磨、尺寸稳定、结实、等力学性能外,更注重其功能性和舒适性。,功能性面料的突破促进了功能性运动服的发展,21世纪的运动服将集功能性和时尚性于一体,保护身体健康,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高科技性能的功能性运动服是运动服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功能性运动服舒适性高科技 国外体育界十分重视开发和研制各种功能性运动服,因为体育运动服装的质料和款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与国外相比功能运动服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运用前景广泛。 1 功能性面料及功能性运动服所需功能面料 1.1 功能性面料特征 功能性面料是指具有某种特殊性能和用途的面料,主要通过高科技生产的原料和高科技印染后整理获得,其中原料尤为关键。功能性面料主要特征为:易护理,具有抗紫外线、抗菌消臭、防静电、防辐射、防油尘以及阻燃、保健等功能,它不但实用性强,而且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故受到广泛欢迎。 1.2防水透气面料 防水透气织物是用于防止环境因素如风、雨的侵袭以保持身体热量的服装面料,它阻止液态水的通过却可让气态水通过。这类织物的设计基本思路来自于使雨、雾、雪的水滴不能穿过织物接触人体,而来自于人体皮肤排出的气态汗液可

通过织物排出,从而使织物具有非常好的防水性,且穿着舒服不存在发闷的感觉。它大致可分为三种:高密织物、膜层合织物、涂层织物。这类织物的透湿类型属于纱线间孔隙的自然扩散。高密织物由于轻薄耐用,透湿性好,柔软,悬垂性好,防风,广泛用于体育、户外活动服装上。主要缺点是防水性差,由于织物密度大,织物的撕裂性能差,纺纱必须特殊处理,生产成本高,加工困难。 1.3吸湿速干面料 在剧烈运动后,运动服对水分的控制性能是对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热湿控制的好的纤维或织物应具有吸汗并排汗的功能以及迅速干燥的功能。由于出汗的皮肤温湿度较高,所以出汗的皮肤与织物摩擦力较大,依靠织物的芯吸效将水分排出是理想的途径。实际上,合纤吸湿性能小于棉,吸湿后重量小于棉,并且合纤有干燥快,保形性好的优点,所以最新的纺织材料还是偏向于依靠纤维的毛细效应将水分排出并且迅速干燥。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吸湿排汗面料有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研制的CooMl ax和Ther-mastat材料,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研制的类似CooMl ax的Omni-Dry材料,美国MALDEN MILLS公司研制的快干面料,日本TORAY公司研制的FiedsensorXX涤纶针织物以及中国石化仪征股份有限公司涤纶短纤厂研制开发的Coolbst材料和FCLS-75材料等。 1.4 温度控制面料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对于用于户外工作的运动装来说,保温隔离作用是很重要的。现如今,很多应用在运动装上的保暖类型的运动装面料和填充材料都具有比天然纤维材料优异的性能。例如,thermolite纤维就是仿造北极熊绒毛保暖的特点生产出的一种中空纤维,是一种保温性佳的填充材料。每根纤维都含有更多空气,形成一道空气保护层,既可防止冷空气进入,又能排出湿气,使穿着者的身体保持温暖、干爽、舒适、轻盈。而PLMALOFT ONE是另一种极佳的微纤维保暖层。结合超细纤维及专利的特别处理程序,成就难以置信的柔软、质轻及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变化 (一)官方礼制制度。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制度。女子礼服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中式为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 男子常服。民国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不同而出现。 1.西装。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2.中山装。

现代功能性服装的发展

现代功能性服装的发展 时至今日,服饰已与生活方式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功能性服饰粉墨登场——将功能性的设计融入到成衣销售里面。如今,各种各样的功能性服饰出现在很多大商场里,大大满足了人们对服装利用不断变化的需求,让品位与个性在自己的着装中表现得生动自然。 抗菌防臭服 有一双袜子,你可以连续穿半个月不洗也不会发臭,连续穿一个月呢就可以治好脚臭、脚气、脱皮、干裂等等脚部疾病,这种功能可谓神奇。 “七叶麻”的产品就具有这种神奇功能,它的原材料都为大麻。大麻又称为火麻、线麻、汉麻等,是一种纯天然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人类最为古老的纺织材料。由于大麻具有干燥、纤维细、纤维横截面形状复杂、含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等特点,因此大麻制成的服饰用品除了穿着舒适之外,还有很多功能。它能避免静电积聚,不会摩擦起球和吸附灰尘;耐热性也比其他面料高很多;它还能防紫外线,有权威的检测数据显示它可以屏蔽95%以上的紫外线;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天然的抗霉抑菌作用,保健的功能十分突出 另一项新技术是生产合成纤维的过程中,加入一种具有预想特性的物质。抗菌纤维Rhovy’AS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当合成聚合物仍处在液态时,即在合成聚合物冷却并被纺成纤维前添入抗菌剂。克拉耶公司推出的系列产品有抗菌睡衣、汗衫和童装连衫裤。 防紫外线服 阳光中的紫外线根据波长分为3部分;uvA—波长为32O~400nm;UVB一渡长为290~320nm;uvc一波长为200~290nm 其中以uVB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最大,它可以穿透人体皮肤,使皮肤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普通的纺织品多少都能降低紫外线的透射,但效果不明显。要使纺织品具有满意的防紫外线效果,还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对其进行加工。一种是在纺丝过程中加入紫外线吸收剂或紫外线反射剂,这种方法技术要求高,成品各项牢度良好}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后处理技术将紫外线防护剂附于织物上。 1 991年,日本可乐丽公司首先向市场推出了紫外线屏蔽纤维织物,商品名为“ESMO”,由此纤维制成的裤子“Pacona”,试销取得了成功。另外东丽公司开发了Aloft-Fieldsensor,Aloft是聚脂纤维中包含陶瓷粉,可有效地反射阳光。Fieldsensor是一种织物,此织物的纱线是一种未加工的细支纱,通过毛细管作用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仓敷公司开发的能隔断紫外线作用的新型织物,商品名为MIROIR;Et本东洋纺的紫外线屏蔽织物,商品名为BENsuADO;帝人公司的PHYS10SENSoR织物,用含有无机微粒子(陶瓷)的聚脂纤维制成,能遮蔽紫外线丹麦一公司生产的Sunslect(阳光选择织物),包括聚脂/莱卡混纺和聚脂/棉混纺两种织物,这两种织物对UVB辐射可提供近100 的防护。达玛尔公司生产的T恤衫把陶瓷纤维混合在一起,其对阳光的防护作用几乎是普通T恤衫的两倍。除反射有害紫外线以外,这种陶瓷纤维还可以挡住使人体发热的红外线。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

小议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及其影响的诸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一演变过程 1、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 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其中女性官服中,其颜色、绣纹、质地、式样等方面,均按等级作出了具体规定。命妇的礼服,于凤冠、霞帔之外,在胸前背后的补子上以仙鹤、锦鸡、练雀等图案表示出不同的品级。清朝律例严禁着装方面的僭越行为。一般平民妇女在许可范围内,实行满汉分途,这与男性的全盘满化有所差别,是清初统治者默许在风俗习惯上“男从女不从”的结果。满族妇女的典型着装是上梳两把头,身着宽大旗袍,足登花盆底鞋;汉族妇女的典型着装则为,平头圆髻,上穿滚边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两种装束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服装式样最基本的两种形制,即衣裳连属制(深衣制)和上衣下裳制。 作为一种民俗,一种文化,服饰既有其承传性,又有其变异性。在君主专制的严格限制下,服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其仍是缓慢流动的活水。20世纪最初的10年,是清王朝最后的10年。由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及东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女子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式样的翻新主要表现为服装肥瘦长短、领袖尺寸、纽带位置、衣裤鞋帽搭配的变化,以及色调的匹配等等。其中,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一是西式服饰开始受到女性青睐。洋布、洋绉、洋帽、洋装成了时髦的东西。妇女中也有人着西式服装,但主要限于男式西装、男式大衣和礼帽。一种头梳东洋髻,身穿高领窄袖长袄素长裙、足登皮鞋的中西合璧式着装亦称时髦。其二是女尚男装风气流行一时。一批妇女解放的先行者,为扫去女性柔弱之气,纷纷着男装。其三是女学生装颇引人注目。一些新式学堂的女学生身着无任何镶饰的窄袖袄、长裤,脑后垂辫,还有人戴鸭舌帽或有檐的分瓣帽,给女性着装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教会女学堂往往要求学生统一置办“操衣”,平时及参加集会统一着装,令人耳目一新。女性的传统服饰,在追新求异的潮流中,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绵亘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服装变革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废弃。1912

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张竞琼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23卷,第4期,2006年12月 Journal of Zhejiang Sc-i Tech U niv ersity Vol.23,N o.4,Dec.2006 文章编号:1673-3851(2006)04-0422-05 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 张竞琼,翟梅宇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从设计理论、设计实践与设计动机三个方面说明和分析了民国服装在功能性设计方面所作出的探索与成就。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男装、女装与童装在使用功能上的弊端,并在理论上与实践中探讨了改进的方法。 而西风东渐、破旧立新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主张这一切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服装;功能;理论;实践;动机;民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T S941.742文献标识码:A 经历了1911年辛亥革命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国时期的服装面临着旧貌换新颜式的巨大变革。因为这两者既是伟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新生活运动是紧接着新文化运动接踵而至的,而服装的变革正是新生活运动的一个方面。 在当时西风东渐的历史潮流下,服装的变革主要包含了/改良中装0与/改易西装0这两条基本线索。而服装的卫生与功能性要求便是这种改易、改良的具体实施内容。 1功能性设计理论 民国时期已经揭开了服装设计理论探索的序幕,尽管在当时还没有职业设计师与职业理论家,但是并不妨碍服装设计理论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如张竞生、启蒙艺术家如黄觉寺等都对服装设计理论颇有心得,并且著书立说,甚至摇旗呐喊,为处于动荡与变革阶段的服装与服装设计指点迷津。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就包括了服装在改良与变革过程中如何体现卫生性能的理论,通常表现为两段式:首先是指出问题的所在;其次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1针对男装的功能性变革 指出问题:首先认识到中国传统男装/不便于旅行0和/不便于操作0[1]两个缺点。因为从功能上考虑, /人的衣服无论汉式胡式皆取长袍宽大,居家非常适宜,旅行却是十分累赘。0[1]即传统古典的宽衣博袖有违于现代社会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要求,表明了中式男装在现代社会中非改革不可的立场。 解决问题:毛吟搓指出了男装变革的方向与标准,此标准包含了对于服装功能性的要求,并占据了三分之二,/服饰的式样应当有灵巧、美丽、简便三种。怎样会灵巧,就是要短小点,於旅行做事不觉累赘;怎样会美丽,就是服饰的颜色有幽雅的秀气;怎样会简便,就是要穿起来可以不多费光阴,旅行起来能携带便利0[1]。其中/灵巧0和/简便0都具有功能性的意义,而与/美丽0相并列,成为民国之后现代服装立足的基点。灵巧与简便的意义是相对的。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男子的生活方式对于服装机能的要求较高,而且这种要求源自于英国工业革命所建立的标准。因此民国时期男装的灵巧与简便已经深深烙上了西方服装审美的印记。所以,张竞生主张为改变/前时拖长衣的病夫状态,当一变而为雄赳赳的伟丈夫0[2],应当采用/学生装,又名操衣服,或名军人装,即扣领上衣与操裤。0[2]此学生装正是中山装的前身,其基本造型与西装如出一辙, 收稿日期:2005-11-15 作者简介:张竞琼(1965-),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服饰史与民间服饰史的研究。

服装功能性面料介绍

面料介绍 使用面料介绍: CoolMax? 是杜邦公司研制的、专利技术的四管道纤维材料。四管道纤维及纤维之间形成最大的空间,保证最好的透气性,把皮肤表面散发的湿气快速传导至外层纤维。纯棉与其相比虽可吸汗,但其排汗能力不高,而普通化纤在吸汗的能力上有很差,CoolMax? 纤维在吸汗和排汗方面都很出色。CoolMax? 纤维材料可用于衬衫、裤子、袜子、内衣、帽子、背包。 此面料还有:容易洗涤、洗后不变形、易干、面料轻而软、不用熨烫等其他特点。 Supplex?是杜邦公司特别开发的集棉制品的柔软、顺滑触感和尼龙的高强度和耐久性于一体的纤维。 精制的复合细丝使Supplex?柔韧、轻质,而且比标准尼龙软26%-36%。与棉棉不同的是,它不起皱,不缩水,而且不褪色。 Supplex?不仅抗擦伤、抗撕裂,而且抗异味、防风、快干。 莱卡是美国杜邦公司推出的新型纤维,目前,只要是采用了莱卡的服装都会挂有一个三角形吊牌,这个吊牌也成为高质量的象征。那么,莱卡的优势究竟在哪儿呢?据杜邦公司推出的品质说明,莱卡与传统弹性纤维不同的是它的伸展度可达500%,且能回复原样。就是说,这种纤维可以非常轻松地被拉伸,回复后却可以紧贴在人体表面,对人体的束缚力很小。莱卡纤维可以配合任何面料使用,包括羊毛、麻、丝及棉,以增加面料贴身、弹性和宽松自然的特性,活动时倍感灵活。而且莱卡与大多数的氨纶丝不同,它拥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在湿

水后处于湿热密封的空间里也不会长霉。 杜邦公司推出的新型保温材料等厚度的材料,THERMO LITE保温材料的保暖性是羽绒的一倍半,是其它高度松软保暖材料的近二倍。 THERMO LITE保温材料具有重量轻、保暖防潮和透气的特点。同时具有卓越的抗压性能,在一定的压力下仍然可保暖。其材料在水中吸水量小于其自重的1%,所以即使是在雨雪的环境中它依然保暖。材料的保暖能力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在特定空间内留存空气的量 2、纤维的数量 TACTEL 杜邦公司开发的又一高性能面料,采用独特的Nylon66纤维,具有:(1) 高透、高导湿和超柔软的特性; (2)强度好,质轻,弹性回复率及耐磨性与所有纤维比较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3)它在后加工中容易处理,用水少,色牢度好,节省染料,对环境污染小; (4)织物和服装洗涤简便,除污去油容易,可机洗; (5)具有天然纤维的品质,色泽迷人,适合高级制衣工艺,价格便宜,市场前景广阔。 TEFLON 杜邦公司出TEFLON面料,具有超强的“三防”功能,具有体贴不沾水滴,防泼水,防风,防污的特点; POWERXDRY 特殊处理的多功能面料。面料与杜邦氨纶采用了混纺技术,使面料四个方向有超过100%弹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会计1102班 1122231066 夏丹丹关键词:20世纪,中山装,旗袍,西装,袄裙 摘要:发生在20世纪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而且对几千年的中国服饰传统的变革也是极其深刻的。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市场,男子的服饰,初期仍沿袭清代旧俗。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的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则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体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蠹弊,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五四运动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唐朝以后,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是采用直线,胸、肩、腰、臀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至此开始大胆变革,试用服装以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因此改良旗袍的普遍穿着成为一种趋势,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服装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中山装系列,一直左右服装近百年。由于当时历

史背景,服装的发展与繁荣仅局限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从总体上说仍然是迟缓、曲折的。 当时主要的流行服饰有这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种服饰都有着独特之处,体现着中西风格合壁的特点。 一)中山装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 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其

中国各个时期服装

[服饰]石器时代, 起源, 中国, 纺织业 神话及传说时代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后又发明饲蚕和丝纺,人们的服饰日臻完备。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

民国服饰特点

调查报告之民国服饰变迁特点 成员:陈梦丹2013403023 王婉蓉2013403025 年级:2013级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政治

民国服饰变迁特点 民国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基本原则,服装方面也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废弃。人们开始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服装的式样和色彩。又由于这次变革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这一现象可以说贯穿并影响了整个民国服饰的变迁。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人们经济地位的两极分化,人们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区域的差别使服饰的变迁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性。这种变迁并不是全方位实现的,它首先和主要发生在经济较发达、西方影响比较深刻的地区。而经济、社会面貌依旧落后的地区,其服饰基本上沿袭清末的穿着,即使有些变化,和通都大邑相比,也几乎是停滞不前的。据1934年《万全县志》载:“乡村农民,衣服简朴,不尚修饰。多衣大布,纯系国产,服色男尚青白,而女尚红绿……此乡村服饰之所尚也。至较大村镇及城市,则较阔绰。衣服普通多细布、洋布、绸缎、绒呢。至妇女之服,红绿艳丽者虽不多睹,然花样竟为技巧,质料日见名贵,力事修饰,追逐潮流。盖城市交际既较乡村为广,则与外界接触亦多,日趋繁华,自属意中事。”① 二,服饰向实用化、平民化和以个体为美的趋势转变。礼仪是服饰的核心内容,服饰是礼仪的外在表现。传统服饰的核心是以朝廷冕服为主体的等级标志和文化象征,人们不能根据个人的审美爱好而任意穿戴。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压抑已久的各种服饰美学思想便蜂拥而出。这种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冲突了封建等级尊卑观念的大堤,走向实用化、平民化和以表现个体美、人体美的趋势。民国期间,服装的目的不是为了确保和保持社会的等级和作为等级制度的象征,而是为了身体本身需要和服务于日常的生活需要,使之更符合卫生、健康、方便、朴素、实用、节约、大方以及美观的原则。经过民国初年西化的演变,20年代以后,形成了西式的、传统的以及中西混合的服装并存的局面。特别是在城市里, ①《万全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功能性运动服装常用科技

功能性运动服装常用科技面料 一、COOLMAX纤维材料 面料名:COOLMAX 提供公司:美国杜邦公司设计,现分离为INVISTA 英威达 ㈠、面料介绍 人在运动或做其他活动时,人体常常会产生汗水与湿气,天冷时汗水让你感到寒冷不适;汗水和湿气更使人闷热难受。杜邦公司高科技纤维COOLMAX是通过四管道纤维迅速将汗水和湿气导离皮肤表面,并向四面八方分散,让汗水挥发更快,时刻保持皮肤干爽舒适。于是人体流汗,皮肤表面与服装都不留汗。持久舒爽透气,冬暖夏凉,倍感轻松。此面料还有容易洗涤、洗后不变形、易干、面料轻而软、不用熨烫等其他特点。 CoolMax®是杜邦公司研制的、专利技术的四管道纤维材料。四管道纤维及纤维之间形成最大的空间,保证最好的透气性,把皮肤表面散发的湿气快速传导至外层纤维。纯棉与其相比虽可吸汗,但其排汗能力不高,而普通化纤在吸汗的能力上有很差,CoolMax®纤维在吸汗和排汗方面都很出色。CoolMax®纤维材料可用于衬衫、裤子、袜子、内衣、帽子、背包。 ㈡、特点 1、可以把身体产生的热湿气导出,调节身体温度,既产生热调节效应,使你保持凉爽。 2、快干,干燥速度是纯棉的5倍。 3、耐久,易护理,允许多次洗涤、不缩水、不变形,不霉变。 4、感觉柔软、舒适、透气,不会带来皮肤的不适。 ㈢、英威达简介 总部设在美国的英威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综合纤维和聚合物公司之一,业务遍及全球。英威达通过洞察市场先机、实行技术革新和拥有包容纤维、服饰和室内饰材全球最知名品牌和商标的组合,为客户提供超卓的价值。英威达秉承创新的传统,现已拥有700个申请中或已授予的美国专利,并且几乎在其设有业务的所有国家均申请了相应领域的

服装功能性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服装功能性结构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服装功能性结构的概念和类型,总结功能性结构设计的主要形式和工艺技巧,归纳功能性结构设计的运用规律以及设计语言,进而指导服装设计的实践。最终将功能性结构设计引入到服装设计中,通过对工艺手法、视觉表达、表现形式的详细分析与实践,展现创意功能性结构设计,从而达到理想的视觉冲击效果,同时功能性结构的创新为现今服装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与机会。 关键词:功能性;服装设计;结构 纵观古今中外的服装,功能性结构设计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虽然现今的服装设计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功能性结构设计一直是设计界关注的主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纺织技术与数码技术的广泛运用,功能性结构设计以内容多样、结构丰富为特征,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实现设计效果,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也使得将功能性结构设计以多种形式应用在服装设计中成为了可能。 1服装功能性结构概念 服装的功能性结构是服装人体工程学主要探讨的问题,它以人、服装、环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适应人体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服装结构的舒适性来适合人体的需要,并优化的结构设计。 2服装功能性结构类型 服装结构必须适应人体自由穿脱的需要,不能阻碍人体穿脱动作和损害衣服的外观。服装功能性结构在服装的各部位都有具体的表现,而不同的服装类别,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1)运动功能

性结构。运动功能性结构由于运动的活动量比较大,因此在一些结构上必须采用弹力拼接或者褶皱设计。同时服装的设计应易于肢体的伸展,易于穿脱,肩膀手臂膝盖不受太大压力。针对不同的运动种类,袖口、领部、口袋的款式不同。(2)职业功能性结构。职业功能性结构由于服装的职业属性不同,在服装的某些结构部位加入工作需要的功能性元素。如消防服的面罩结构等。(3)生活功能性结构。生活功能性结构以方便生活所设计,如在服装上设计放置物品的口袋、保护头部的帽子等功能性元素。 3服装功能性结构要素 功能性结构第一大要素就是满足服装的运动属性,有的服装虽在静态时非常符合人体,但当人体运动时,服装就难以适应人体动作变化的需要,妨碍肢体活动,从穿着的舒适性强调以人为本的观点来看,这类服装在制版过程中缺乏功能性的设计。其次,服装功能性结构还与服装的类别有关,如运动服装由于动作幅度较大,所以在容易拉伸的部位进行褶裥结构,给服装留足活动量,但又不影响外观。最后,功能性结构在功能上要方便日常使用,这也是影响服装功能性结构的一大要素,如在服装中设计放置手机的口袋,增加调节袖口大小的袢带,设计链接耳机的暗槽结构等。 4服装功能性结构对服装设计的重要性 (1)实用性。服装功能性结构设计原则是以人为本,即在对功能性服装的结构进行设计时必须满足人体结构以需求及着装舒适性需求。这意味着在做服装设计时既要满足静态美观又要满足动态松量,如果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 《装饰》2005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本文依据民国时期《良友》画报所刊载的有关服饰的内容,总结归纳出其对现代上海服饰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从中概括出当时上海兼容并蓄、趋新善变、崇尚洋派的时尚特征。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西风东渐 《良友》画报由伍联德先生于1925年8月在上海创办,至1945年10月停刊,是一本民国时期百科全书式的画报。其大量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学工商各界人物肖像、社会风貌和歌舞电影等内容,紧扣时尚生活,间接传播了服饰时尚的理念;又另辟专栏不定期刊登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发表画家兼设计师们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具有“准时装杂志”的意义。 一、《良友》对当时上海服饰的推动作用 1. 专业性报道的时尚指导作用 首先,《良友》画报不定期地刊登国际流行时装发布会的消息。其主要通过摄影图片和文字来报道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各大时装中心的时尚动态。如《良友》总第60期发表的193 1年“欧美流行夏季时装”,以两幅版面介绍当季的连衣裙、套装等,并配有说明:“领缘皮袖口与黑色反映成趣,额前罩以半截面网,为巴黎流行新装。”再如总第36期在“欧美时装”栏目中,介绍了“巴黎、纽约春夏时装展览会中几种简单而美观之服”,也有说明:“出门旅行郊外散步此装束甚见精神”、“简便美观春夏咸宜中年妇女喜用之”。这对当时半推半就地认识、接受洋派文化的中国读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良友》画报经常刊登上海本埠“新装会”的消息。在总第103期发表的“夏装新案”,由当时的演艺明星梁赛珍、梁赛珠姊妹担任模特展示应季新装,其中有旗袍,更有西式套装与连衣裙。值得玩味的是,总第106期发表的“夏季新装”是由永安公司“为提倡国产丝绸起见,最近特举行一时装表演会”,但其款式也多为西式,即使旗袍也被披上西式披肩,佐以高跟皮鞋。 再次,《良友》总第13期发表“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由繁而简之变迁”,介绍了美国女子体育服装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由繁而简的规律。现在看来,这不能简单归结为一般的时尚报道,而应奉为具有教科书般指导意义的设计启蒙。 2. 设计作品的审美启蒙作用 《良友》画报还经常发表兼任“服装设计师”的画家们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通过时装画的形式来体现。画家们把他们对外国时尚信息的把握,对当时的消费观念的感受,转化成具体的服装样式和穿着理念。当时引领服饰潮流的画家叶浅予、方雪鸪、万氏兄弟、张令涛、胡亚光等人都常常以《良友》为园地发表新作。将叶浅予1927年的“实用的装束美”与192

民国时期袍服研究

袍是一种衣长过膝的中式服装,先秦时期主要作为内衣和帝王常服,东汉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礼服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长袍是国家正式规定的次礼服,常与马褂搭配,长袍多素身净面,一般只有暗纹、单绲边作为装饰,没有箭袖。祺袍作为民国时期最富特色的服装形态在此时应运而生,在民国初年虽已有服用者,但还极不普遍。自民国十年(1921年),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后才逐渐盛行起来,以 后就渐为一种普遍的服饰。[1] 民国服装在整体 以上可以分为中式传统、西式摩登与中西合 璧三条线索。[2]男士长袍和女士祺袍就分别属 于中式传统和中西合璧。袍服发展到民国迎来了袍的鼎盛时期,并随着民国的覆灭而走 向历史的低谷。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袍、中山装、祺袍都成为这一时期特定的符号。 1民国时期袍服的基本情况 民国时期的袍服按照穿着者的性别可以分为长袍和祺袍两种。民国时期袍服的发展达到鼎盛,由于国家以正式的法律文件形式将袍服定为礼服加之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时装在国内大为流行,尤其女士袍服的发展变化巨大,从而迎来了袍服的鼎盛时期。本文所研究民国时期袍服以民国时期当代的资料书籍为主与此同时结合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民国时期的长袍和祺袍、 中国服装博物馆所收藏的长袍、祺袍等传世实物进行核对综合 民国时期袍服研究 文/赵 波 国时期袍服主要分为两大类:男士长袍和女士祺袍。男女袍服都是立领, 整体形制较前代有所改变。男子所穿长袍整体身形,从清代自腋下至下摆的上窄下宽变为民国时期的上下趋同。女子袍服更是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受西方文化影响,袍身一改历代袍服宽大蔽体之特征,而是依照身体曲线呈现修身状,但是其立领、长身、衣襟及裁剪镶绲工艺都是与历代袍服一脉相承的。其变迁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政治上,象征民主的民国取代了君主专制的清王朝;经济技术上,近代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机械化生产、化纤面料产生及化工染色技术的发展;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文化因素,即民国时期从思想到审美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基于文献资料、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中国服装博物馆馆藏等实物进行分析总结,对民国时期袍服的演变及原因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时期袍服种类繁多,继承清代袍服形制并有创新,其袍服的经典形象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符号,主要在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袍服的演 变。 民国时期;长袍; 祺袍 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5AG00252 )波,硕士,中国服装博物馆馆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