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分析*

张学军,郭梦婷,李华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计算思维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多元化的视角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理解信息世界,解决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所面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重构。实际上计算思维隐藏于现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只是没有聚焦于它。该研究从基于“伟大的计算原理”的计算思维概念框架、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两个视角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概念框架涉及计算、抽象、自动化、设计、通信、协作、记忆、评估共八个维度,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涉及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过程的详细可操作步骤。研究采用了大量的、翔实的案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个必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蕴含的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能够充分挖掘出各个模块内容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是有效实施计算思维教育的关键和前提。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思维;概念框架;可操作性定义;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学军(1968-),男,甘肃会宁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研究。E-mail: xjzhang99@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美国周以真教授首次提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共鸣,同时,也引发了国内学者对信息技术课程重构与改革的思考。

2000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中决定: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2]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及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上都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多元化培养趋势日益明显。

计算思维作为与理论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实证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并称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3]逐渐被部分国家定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培养目标。2008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并明确要求讲授计算思维的本质。[4]201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把计算思维培养作为计算机科学课程的主要课程目标。[5]2013年,英国教育部将原有的国家课程方案中的ICT课程改名为计算课程,并将计算思维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目标。[6]

2010年,国内首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C9会议)发表了联合声明,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7]近年来,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也将计算思维的知识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进行学习。但这些研究与实践大都是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计算思维,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所蕴含的计算思维进行系统研究较少。实际上计算思维隐藏于现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只是《课程标准》未能聚焦到它身上。对于由一个必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大量的“抽象与自动化”的内容,而“抽象”与“自动化”

*基金项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验基地”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骨干项目(项目编号:SKQNGG11034)

正是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的本质所在。挖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蕴含的计算思维,可以为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二、计算思维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系

1.计算思维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

目前,国内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研究表述,大都是趋于泛化的“信息素养核心价值”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论述的研究较少。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计算机为核心工具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思维性,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虽然强调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但却并没有明确地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价值。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李锋博士明确提出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中集“逻辑能力、算法能力、递归能力、抽象能力”为一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无论从技术方法层面、社会需求层面还是个体心理发展层面,都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信息社会,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批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8]发展学生计算思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9]

2.计算思维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问题

学科思维是区分学科边界、表征学科独立以及成熟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想要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学科思维。[10]对此,祝智庭教授也指出: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化世界,计算机课程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程序设计专家,而是希望学生要具备信息技术学科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计算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11]随着数字化社会的不断推进,各类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小到手机大到各种生产设备,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计算思维就像人们阅读、写字、做算法一样,是信息技术学科最基础、最适用、不可缺少的基础思维方式。[12]

3.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助推剂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国外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英国以培养计算思维为主,美国倾向于多元化目标,目标之一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思维紧密相关。在国内,张丽霞等研究了基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13]吴向东等提出了“技术—文化”一体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框架并在小学进行了实践,[14]李艺等提出应着眼于学科思想投射视角来重构信息技术课程。[15]考察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它大体经历了“面向学科知识”、“面向学科工具”和“面向学科思维”的课程开发取向。[16]计算思维作为面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可以让学生以一个多元化的视角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方式理解信息世界,解决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所面临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重构。

三、计算思维的分析视角

1. 基于“伟大的计算原理”的计算思维概念框架

“伟大的计算原理”提出者美国ACM 前主席Peter J. Denning认为,计算原理可以被归为七个类别。美国Settle和Perkovic基于Denning的七个伟大计算原理,提出了一个计算思维的概念框架,内容包括计算、通信、协作、记忆、自动化、评估和设计。[17]计算思维的概念框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和运用计算思维,它包含计算思维的组成元素以及组成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后来,陈国良院士和董荣胜教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抽象,提出了一个包含八个概念,三个层次的体系。[18]拓展后了计算思维概念框架详细包含八个概念及对应的关注点和详细的核心概念,其中涉及计算思维八个基本概念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19]

图1 计算思维基本概念的层次关系图[19]

2.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

2011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和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对计算思维给出了一个操作性的定义,[20][21]即计算思维实质上是问题解决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1)制定问题,并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其他工具来帮助解决该问题;(2)逻辑化地组织和分析数据;(3)通过抽象(例如模型、仿真等),再现数据;(4)通过算法思想(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来支持自动化解决方案;(5)识别、分析、实施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结合上述步骤和资源,从而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6)将该问题的解决过程推广并迁移到更广泛的问题中。[22]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分析

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认为,计算思维教育应当存在于每个学校的每堂课程教学中。[23]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能够充分挖掘出各个模块内容中所蕴含的计算思维,是有效实施计算思维教育的关键和前提。下面,就分别从计算思维概念框架和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两个视角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

(一)从基于“伟大的计算原理”的计算思维概念框架视角

1.计算

在基于“伟大的计算原理”的计算思维概念层次中,计算(Computation)处于核心层(第一层次)。计算是执行算法的过程,从一个包含算法本身的初始状态开始,输入数据,然后经过一系列中间级状态,直到达到最终也即目标状态。[24]课程标准中所包含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题二“信息的加工表达”和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能很好体现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下面通过案例加以说明。

(1)汉诺塔(Hanoi)问题

汉诺塔(又称河内塔)问题是指有三根柱子,其中一根柱子上按大小顺序放着64片圆盘。要求把圆盘按大小顺序移动到另一根柱子上。规则要求小圆盘上不能放大圆盘,一次只能移动一个圆盘。

汉诺塔问题,是通过递归与非递归方法来对圆盘进行移动的。汉诺塔问题蕴含递归关系,所以采用递归算法往往比较自然、简单、易于理解。汉诺塔问题计算量很大,当圆盘数为n 时,需要移动2n-1次,所以,假设圆盘数很多,那么即使是用一台功能超强的计算机来解决它,也许要很多年。鉴于264-1这个数字太大,先考虑3个圆盘的情况,假设三根柱子分别为A、B、C,则计算机模拟执行时就会按A→C,A→B,C→B,A→C,B→A,B→C,A→C的顺序依次显示圆盘移动的起始、中间和最终状态。随着圆盘数的逐渐增大,计算机计算及显示圆盘移动的状态所花费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学生此时便能很好地体验汉诺塔问题的计算复杂度。

(2)计算机抽奖

很多综艺类电视节目都设有抽奖活动:主持人先喊:开始!大屏幕上便不断滚动显示随机的手机号码,主持人后喊:停!大屏幕上最后显示的手机号码就成为中奖号码。

电视上类似上述的抽奖活动实质上属于计算机抽奖,抽奖程序可支持手机号码、身份证

号码、姓名、图片等多种中奖方式。计算机抽奖程序一般涉及用随机函数计算并选择手机号码的顺序问题,计算量的大小与候选手机号码的总数有很大关系。尽管涉及的算法不算复杂,但是不断滚动显示随机的手机号码也能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快慢和状态的变化。

2.抽象

抽象(Abstraction)是指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25]计算思维的抽象包含的核心概念有:概念模型与形式模型、抽象层次;约简、嵌入、转化、分解、数据结构、虚拟机等[26]。课程标准中包含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主题三“信息资源管理”和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很好体现抽象的思想和方法。

(1)图书借阅系统概念结构、逻辑结构设计

图书借阅系统可作为《信息技术基础》主题三“信息资源管理”或《数据管理技术》中的具体案例,主要功能是完成图书的借阅,其数据库设计分为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等阶段。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属于典型的数据抽象。

图书借阅系统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就是在图书借阅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现实世界中图书借阅涉及的数据用概念模型来表示(抽象)。建立概念模型常用的方法是实体-联系方法(E-R方法),该方法直接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实体和实体间的关系,然后用E-R图来表示概念模型。设计E-R图的基本步骤是:首先,用方框表示实体(如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图书、读者等);其次,用椭圆表示各实体的属性(如图书的属性主要包括图书编号、名称、作者等);再次,用菱形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三种。如读者和图书两个实体之间为多对多即m:n的借阅联系)。图书借阅系统的概念结构设计的E-R图如图2所示。

图2 图书借阅系统的概念结构设计的E-R图

图书借阅系统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就是将图书借阅系统的概念模型即E-R图转换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的数据模型(再次抽象)。如果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则转换后对应的数据模型为关系模型。构成关系模型的关系模式的格式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 ,…)。图书借阅系统概念模型即E-R图通过正确的转换规则和方法,转换成的关系模型如下:图书馆(名称,地址)图书管理人员(编号,姓名,工龄)

图书(图书编号,名称,作者)读者(借书证号,姓名)

借阅(图书编号,借书证号,姓名,作者,日期)

说明:加下划线部分为该关系模式的主码-即能唯一确定该关系模式对应的二维表中每一行的属性或属性的组合,如借阅关系对应的主码为图书编号和借书证号的组合。

(2)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中核心概念的理解

课程标准中的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主题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中的内容标准

涉及“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力图使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对事物(类、对象)的描述和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境尽可能的一致。VB、Java等许多程序设计语言就属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涉及大量的核心概念如对象、属性、方法、事件、类等,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是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并进一步运用的前提条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事物(包括自然物体如汽车、房子等或逻辑物体如长方形、地图等)的抽象。每一个事物包含两个共同特征:状态和行为。现实中汽车有自己的状态(如名字、车型、轮子等)和行为(如刹车等),抽象而成的汽车对象也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这里的属性和方法概念则分别由现实中汽车的状态和行为抽象而来。现实中如果发生了汽车被撞的事情则需要专门来处理,同样汽车对象可以通过相应的事件监听和驱动机制来处理汽车被撞事件。类是对一类事物的描述,是对同类对象的抽象。例如对汽车对象的抽象会形成汽车类,汽车类具有所有汽车的属性(如名字、车型、子等)和方法(如刹车等)。但是,每辆不同的汽车对象的具体属性、方法都是独立的并且跟其它汽车不同。由于上述概念本身较为抽象,建议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计算机能模拟运行的典型案例来学习。

3.自动化

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进行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作控制,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27]计算思维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对机器计算的自动化进行抽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就有不少内容涉及到自动化。其实,只要能将具体的问题转化为算法并且用计算机来编程实现,就可以体会其中自动化的思想和方法。上面提到的案例如汉诺塔问题、计算机抽奖就属于这样的例子。再例如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教师在讲述“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活动:使用在线翻译软件,先将给定的中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将给定的英文翻译成中文。在这个活动中,进行中英文互译的过程正是一个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的过程,学生通过两次数据输入,最终得到所需的语种。

4.设计

设计(Design)与抽象、自动化位于计算思维概念层次的第二层。陈国良院士和董荣胜教授认为,计算思维中的设计是利用学科中的抽象、模块化、聚合和分解等方法对一个系统、程序或者对象等进行组织,并以软件开发为例解释为体系结构和处理过程的设计。[28]下面以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中“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案例来分析。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从体系结构上可分为学生数据管理、教师数据管理、课程数据管理、成绩数据管理等模块。学生数据管理模块、教师数据管理和课程数据管理模块进一步分解为相应的数据编辑和数据查询子模块;成绩数据管理模块进一步分解为成绩数据编辑、查询某课程成绩数据、查询某学生成绩数据、通用成绩查询子模块。以上模块及其划分充分体现了设计中的分解、模块化等方法。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从处理过程上可分为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公共模块设计及程序实现、系统整体界面设计、各模块界面设计和程序实现、程序调试等。系统需求分析后会产生上述系统结构中的各个模块和子模块。数据库设计又分解为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等各个具体的设计,其中数据库概念结构、逻辑结构设计体现了抽象的思想和方法(可参见上述“图书借阅系统”的例子)。公共模块用于在各个不同功能的模块之间传递数据,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聚合。

5.通信

在计算思维中,通信(Communication)是指信息从一个过程或者对象传输到另一个过程或者对象。通信包含的核心概念有:信息及其表示、信息压缩、信息加密、编码与解码等。

[29]课程标准中包含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很好体现计算思维中通信的思想和方法。下面通过案例加以说明。

(1)信息加密与解密

课程标准中的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主题三“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内容标准涉及信息安全知识。考虑到信息安全,重要信息在传输之前需要将原本的信息(明文)通过某种加密算法(附带密钥作为加密参数)加密,加密后的信息称为密文。密文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地后,再通过相应的解密算法(附带密钥作为解密参数)对密文解密,解密后的明文即为传输前原本的信息。一个简单的信息加密与解密的通信模型如图3所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信息是如何被加密与解密的,可通过网上已有典型的解密与解密算法如RSA或AES进行模拟演示。

图3 信息加密与解密的通信模型

(2)多媒体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课程标准中的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主题二“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内容标准涉及多媒体信息采集知识。多媒体信息采集涉及的多媒体信息数据量大,保存、传输不太方便,数据压缩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数据压缩处理一般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编码过程,即对原始数据进行压缩编码,以便于储存和传输;二是解码过程,即对压缩的数据进行解压,恢复成原来的数据。声音、图像、视频等不同多媒体信息都有各自的编码与解码算法,一个针对图像信息的编码与解码过程如图4所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多媒体信息是如何被编码与解码的,可通过网上已有的典型的编码与解码算法进行模拟演示。

图4 图像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6.协作

陈国良院士指出:协作(Coordination)是为确保多方参与的计算过程(如多人会话)最终能够得到确切的结论而对整个过程中各步骤序列先后顺序进行的时序控制。协作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同步、并发、死锁、仲裁;网络协议、人机交互等。[30]课程标准中包含的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初步》能很好体现计算思维中协作的思想和方法。

(1)网络协议

课程标准中的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主题二“网络技术基础”的内容标准涉及网络协议、网络分层模型等知识。网络协议,是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为了减少网络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采用分层思想,OSI国际标准从体系结构上将网络分为七层,TCP/IP非国际标准将互联网分为四层,OSI七层网络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及对应的网络协议如表1所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网络协议的结构和

工作原理,可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演示。例如通过IE或Google浏览器可深入体会HTTP协议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2

人机交互作为协作的核心概念之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的应用。例如在学习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时,会涉及到这样一个例子:通过观摩或实际操作,体验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如指纹识别。在指纹识别过程中,学生通过指纹识别器,获得指纹识别信息,这个过程便是一个人机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确保识别结果的准备性,人机接口与知识库、数据库之间存在一定的协作,如图5所示。

图5 指纹识别过程

7.记忆

记忆(Recollection)是指通过实现有效搜索数据的方法或者执行其他操作对数据进行编码和组织。记忆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存储体系、动态绑定、命名、检索等。[3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包含很多记忆的例子。例如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应用》中涉及IP地址与域名的概念,实际上域名与IP地址是绑定在一起的,如通过ping命令或相关软件可以得到域名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百度)对应的一个IP地址是61.135.169.125。Internet互联网中域名是按层次命名的,如域名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中cn表示中国,层次最高;edu表示教育网,属于第二层;bnu表示北京师范大学,属于第三层;lib表示图书馆,属于第四层。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涉及“信息获取”主题,其中检索是实现信息获取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可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按名字检索需要的信息。浏览器打开过的网站一般在本地有缓存,再次访问时先直接访问缓存中的内容,因而页面打开速度较快。

8.评估

评估(Evaluation)与通信、协作、记忆位于计算思维概念层次的第三层。计算思维中的评估是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分析或者实验分析。评估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可视化建模与仿真、数据分析、统计;模型和模拟方法、benchmark;预测与评价等。[3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包含很多评估的例子。例如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中涉及“信息加工与表达”主题,可通过Excel等软件对学生成绩、体育比赛、天气变化等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提示其发展趋势;可通过金华科等虚拟实验室软件做物理、化学等学科仿真实验,模拟其实验现象;可通过benchmark等测试软件测试、评估计算机各个硬件的性能指标。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中涉及“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等主题,可对图书馆

图书查询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大量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相关的数据库用E-R方法建立其概念模型,并用概念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及方法建立相应的关系模型。

(二)从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视角

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将计算思维看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定义中,详细描述了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如图6所示),这对计算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根据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来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制定问题、组织分析数据、再现数据、支持自动化解决方案、找到最有效方案、应用于更广泛问题六个步骤,涉及的知识包括必修和选修的多个模块,属于融入计算思维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应用,下面以“网上考试系统”为例来加以分析。

图6 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1.制定问题

“网上考试系统”的目标是学生通过网络(局域网或互联网)实现网上考试。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比如:试卷如何生成,学生如何答题,如何阅卷等。不但要制定这些问题,还要明确能够利用计算机和其他工具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2.组织分析数据

“网上考试系统”涉及的数据种类多、数据量大。首先,要对数据进行分类,如数据分为人员数据、试题数据、答卷数据等。其中人员数据可分为管理员数据、教师数据、学生数据,试题数据可分为主观题(如问答题)和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答卷数据同样可分为主观题答卷和客观题答卷。其次,要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符合逻辑地组织和分析数据,形成可以利用的更加详细的数据。

3.再现数据

在组织分析数据的基础上,首先通过E-R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概念模型构建,然后再利用概念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和方法得到关系模型的数据,最终以关系数据库表的形式再现各种数据,如管理员表、教师表、学生表、单项选择题表、多项选择题表、填空题表、问答题表、单项选择题答题表、多项选择题答题表、填空题答题表、问答题答题表等。

4.支持自动化解决方案

对步骤1中制定的问题,通过算法思维(一系列有序的步骤),支持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如解决试卷如何生成问题可利用试题库构建算法与自动抽题算法来完成,解决学生如何答题问题可利用答题界面生成、答题控制(包括时间控制、答卷生成等)算法来完成,解决如何阅卷问题可利用客观题计算机自动阅卷算法、主观题教师网络交互式操作阅卷算法来完成。

考虑到要兼顾局域网或互联网两种方式,所以实现上述算法时要采用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如局域网可采用VB等高级语言,互联网可采用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等动态网站开发工具来实现。

5.找到最有效的方案

首先,有效结合上述步骤和资源,运用发散思维识别、发现、分析和实施可能的解决方案。如尽可能寻找、分析和实施题库构建算法、自动抽题算法、答题界面生成、答题控制算法、客观题计算机自动阅卷算法、主观题教师网络交互式操作阅卷算法。其次,运用聚合思维,对上述找到的各种自动化解决方案进行优化、整合,找到最有效的方案。

6.应用于更广泛问题

将“网上考试系统”所涉及问题的求解过程进行推广并移植到更广泛的问题中。首先,总结“网上考试系统”所涉及问题的自动抽题算法、自动阅卷算法等算法,然后进行推广、迁移,应用到更广泛的问题中。如可将自动抽题算法、自动阅卷算法等算法应用到各种层次(大中小学校)、各个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等)的考试和竞赛活动中。

五、结束语

计算思维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思维问题,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助推剂。实际上现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了丰富的计算思维,只是现有的课程标准未能聚焦到它身上。本研究从基于“伟大的计算原理”的计算思维概念框架、计算思维操作性定义两个视角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蕴含的计算思维。虽然在计算思维的分析中案例涉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个必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的很多知识,但是难免挂一漏万。计算思维的充分挖掘是有效实施计算思维教育的关键和前提,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ACM,2006,49(3):33~35.

[2][5][27]王荣良.计算思维教育[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

[3]谭浩强.研究计算思维,坚持面向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2(21):45.

[4]CS2001 Interim Review[EB/OL].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cs2001/index.php? title=Main_Page,

2015-02-09.

[6]牛杰,刘向永.从ICT到Computing_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变革解析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 (12):108~113.

[7]C9高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 (9):4~9.

[8]李锋,王吉庆. 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内在价值[J].中国电化教育,2013(8):19~23.

[9] UK Computing Research Committee. Computing at School:the state of the nation(2010) [DB/OL]. 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resources/briefings/computing.cfm?type=pdf,2015-02-09.

[10]于晓雅.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1):9~13.

[11][16]祝智庭,李锋.面向学科思维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5,(1):83~88.

[12]王荣良.计算思维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56~57.

[13]张丽霞,王丽川.基于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82~87.

[14]吴向东,王继华.超越信息素养—“技术—文化”一体视域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趋势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5):17~21.

[15]李艺,钟柏昌.重构信息技术课程:从经验选择走向思想投射[DB/OL]. 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 p-881401786.html,2014-08-03.

[17]Perkovic,L and Settle,A.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 A Conceptual Framework[DB/OL].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3&context=tr, 2015-02-09.[18][19][23][24][26][28][29][30] [31] [3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的表述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13):22~26.

[20]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 and the 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CSTA).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 Digital Age Skill for All[DB/OL].

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docs/ ct-documents

/ct-presentation-high-school-example4F02DE386341.ppt?sfvrsn=2,2015-02-09.

[21]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for k-12 Education [EB/OL].

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Libraries/PDFs/Operational_Definition_of_Computational_Thinking.sflb.ash x,2012-04-15.

[22]郭守超,周睿,邓常梅等.基于App Inventor和计算思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4,(3):91~96.

[25]崔玲,王全民,吴丽影.基于计算思维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3, (18):48~51.

Analysis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ntained in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ZHANG Xuejun, GUO Mengting, LI Hua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 echn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an let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world by way of think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ciplines in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o solv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the lackness students’ enthusiasm ,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fact, computational thinking is hidden in the existing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just existing courses failed to focus on it. Based on the research from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Great Calculation Principle" and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perational defin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ntained in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ncept framework involves eight dimensions such as computation, abstraction, automation, design,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recollection and https://www.doczj.com/doc/7416283263.html,putational thinking operational definition relates to the detailed operational steps of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by computational thinking. This paper deeply and carefully analyzes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of a compulsory module and five elective module contained in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by using the large, detailed cases.For the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t is the key and precondition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education by fully analyz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ntained in each module conten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ase Analysis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全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 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 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 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 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班-54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多篇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星转斗移,转眼又是一个学期的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今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的要求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49 班-54 班共有学生275人,由于学生大多来自边 远山区,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本学期上课的情况开看,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多多努力。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⑴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⑵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自己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2、加紧学习课程标准,贯彻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对教材的研究,解决问题,深化教学改革。 3、加紧对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做到认真备课,因材施教,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和技能。 4、加快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认真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加以变通,并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深华。 四、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验总结 新课程改革意在构建体现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打破旧的传统课程背景下不论学生基础与潜质,不顾学生兴趣与特长,忽视个性差异的弊端。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让学生在不断选择中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学会规划人生。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以来,由于当初许多东西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边学习、边总结、边实施。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经过探究、总结,取得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教训。 一、学习新课改理念,制定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改革,在实施落实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与困难。思想决定行动,观念更新是前提,科组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班,学习新课改理念,明确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方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通过学习,改变观念,达成共识,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新课程试验改革中教学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 1、课堂教学已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逐步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 教师结合实验教材的诸多优势,课堂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更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性。教师的思考由课改刚启动时重形式转向了重内容实质的研究。课堂教学内涵的改变反映出当前教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得更为深刻。 2.课堂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景。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活,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交流,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多了思考的空间,教师成了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朋友。学习变成了一种交流、讨论和对话,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 3.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课堂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训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中开发课程资源,搭建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注重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教学活动更为丰富多样,课堂中有了学生主动走向知识的可喜尝试。基本能力各科开足可齐课时,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从而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 4、课后实践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设计了分层内容,教师设计了分层实践内容等,使学生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的变化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浙教版) 编写指导思想和教材特点 华东师范大学陶增乐 一、编写目的及编写指导思想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年轻而富有活力,但建设的时间还很短,教师和学生对如何教和学这门课程都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本课程的一些特点(如发展快、实践性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都很具挑战性,提高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显得更迫切。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教师用书是十分必要的。 编写本套教材的目的是: 1. 为全国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可探索高中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一般过程和规律。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的培养,编写出能直接用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 为教师全面实施《标准》的基本理念提供具体的指导,保证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能得到正确的落实,便于教师科学、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过程。 3. 作为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我们将教材编写、实验区试验、课程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显然,做好当前的教材编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为基础教育应作的贡献。 编写的指导思想: 1. 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特别重视培养未来公民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2. 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科知识基础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和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打下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基础。 3. 着力改变本课程现行教材内容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奥秘,感受信息文化,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4. 教材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如组织“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综合

(完整版)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改革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 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应该在中小学各个阶段都开展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的教育,由浅入深地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评价等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总体要求,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但是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相差悬殊的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到底教些什么?怎样教?怎样完成《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目标?虽然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但是根据罗湖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一:区内基本情况 全区15所中学(含两所职业中学,两所改制中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开设为:所有高三年级均未开课,初三年级有2所中学开设一节,初一、初二年级大多数学校均开设一节课,目前全部采用深圳市电教馆新编教材,我区对中学生的考核主要采用考察学生作品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笔试相结合的办法。 区内45所小学(含5所国有民办小学),除开莲塘小学(没有机房)、港人子弟学校(只有一年级),其余学校三年级以上已经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开设量为每周一节,目前均采用新编教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良好的操作习惯、以及学会最基本的操作,对学生考核主要采用考察学生作品的办法。 二:存在问题: 1、学生对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差特别悬殊,现在就读初中、高中学 生有的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电脑、有的初中才开始接触电脑。 2、学生电脑操作技能差别很大,有些同学早已熟练掌握Office软件及其他较为复 杂的软件使用,有些同学(特别是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对Windows操作尚不

最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精选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 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 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 识敢于尝试的创新 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 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 进方案,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 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 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学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区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有很强地方特色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了体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色,反哺地区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