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问题的思考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问题的思考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问题的思考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问题的思考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问题的思考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的城乡住户调查一直分割进行。在城镇区域调查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农村区域调查农民纯收入,至今没有全国性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迫切需要统计部门提供全面反映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资料。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也是促进我国住户调查科学发展,提高住户调查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人口布局构成了新挑战,改变了城乡住户调查的覆盖范围,对搞准城乡居民收入真实情况带来很大难度,城乡分割的住户调查不利于不重不漏地覆盖城乡居民,难以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推进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还可以减轻基层工作量、提高调查效率,而且也有助于统计数据与国际接轨。

正因如此,在2008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被正式列入今后一个时期统计调查方法改革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进城务工人员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种以户口作为分类方式并分别进行统计的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首先,调查样本代表性和调查数据质量的保证面临困难。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乡界限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报告

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报告 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自20**年底正式推进以来,街道按照市府办发(20**)110号文件精神,精心组织,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抓落实,在20**年底圆满完成 了城市社区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为市委市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制定民生改善政策提供了真实、可靠、有效的依据。 一、组织安排到位,工作保障有力 自工作启动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就把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纳入日常工 作重点来抓。一是及时成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组长,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为 副组长,联系调查点社区的机关干部、财政所所长、统计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 小组,确保了工作组织领导协调到位;同时落实专门指导员1名,调查员3名, 确保了具体实际工作有人做。二是及时制定《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 确保了工作开展有的放矢。三是全力保证工作开展中办公经费、人员务工补助等 日常费用开支。 二、服务到位,基础工作开展扎实 辖区涉及3个调查点,分别是南街社区点、普贤路社区点、公园路社区点,每个 点抽取10户调查户,共30户调查户。一开始,被抽中的少部分居民户对这项工 作都不理解配合,不愿意接受登记,甚至在工作人员上门的时候有相当大的抵触 情绪,推这推那。为此,办事处工作组领导带领工作人员深入到3个社区点逐一 登门做宣传解释,现场办公解决被抽中的困难家庭户的实际困难,并落实1+1对 口帮扶措施,从而赢得了调查户的理解与支持,维护了调查网点稳定。一年来, 帮扶调查户8户,解决就业岗位8个,临时救助1户3000元资金。 三、调查工作开展到位,各项任务落实有效 严格按照《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组织开展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按 时完成了各阶段工作任务。 1、基础培训工作落实。协调市农调队对调查员、调查户进行了基础培训,明确 账页所需填写内容,强调摘要填写方法,确保了日常业务水平规范。 2、日常指导到位。建立健全入户指导登记台账,包括调查户的家庭人口、基本 情况、从业情况、收入情况等,并不断加以完善。通过掌握调查户的总体情况进 行督促检查,提高了入户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一是及时检查账页上存在的问题,跟调查员沟通,提高其业务水平。二是将记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时 反馈给调查员,通过调查员反馈给调查户,由调查员指导调查户解决这些出现的 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记账户的记账水平,保证记账质量。通过以上举措便于及时 发现问题,如调查户收入出现明显波动时可以及时了解具体情况,确认是否符合 实际,便于及时纠正错误,确保调查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精品】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篇一 标题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一、选题范围 在具体的案例或者某一类型的案例做分析报告。 二、报告内容 所有报告均应为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案由 即对案例提供内容的高度概括, 2.案情 案情材料应当事实完整、要素齐备、行文简洁、层次清晰、,涉及个人隐私的,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不得使用与案件原始材料相同的当事人名称、地名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内容(案件原始材料应当附随报告提交,并注明案件来源或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 3.案件焦点 应当根据案情归纳、提炼、列举出案件焦点所在,如本案焦点在于:1.关于合同的效力问题;关于合同的履行方式

问题等。 4.争议与分歧意见 从学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提炼出法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应当至少具有两种以上的观点、主张或意见,并清晰、明了地叙明各自的理由及其依据。 5.研究结论 应当明确表作者对于案件性质或其处理意见的观点和看法,并从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两方面详细阐明其理由和依据,使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案例本身,或者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有益帮助,或者提出理论上需要深化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材料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a) 其中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 ii. 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本行业情况,本公司概况) 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包括公司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iii. 公司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与相关文献理论(即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现拟采取解决措施) iv. v.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关于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关于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关于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思考 实行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是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十二五”时期全国统计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统筹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结构以及增长情况。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制定收入分配政策的客观需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一是统一调查指标,完善调查内容。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设置农村、城镇和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建立城乡可比的、以可支配收入指标为核心的居民收支指标体系。增加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指标和调查内容。细化政策性转移收支指标的分类,健全社会保障参与和受益情况、就业状况、社区环境以及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等内容。二是统一抽样方法,提高样本代表性。三是统一调查过程,规范调查行为。四是改进调查手段,丰富发布内容。 从20XX年开始,XX县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方案的要求,按照统一调查指标、统一抽样方法、统一调查过程、

统一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和统一数据发布内容的调查体系,抽选150户城乡居民家庭作为样本户进行调查。按要求在20XX年新抽选4个样本点进行第一轮样本轮换,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同时,建立健全城乡住户调查工作数据质量评估等工作制度,每月对全县150户样本户的数据进行收集录入审核上报,每季进行数据汇总评估公布,及时准确的为领导及社会公众服务。准确反映全体居民收入、支出以及家庭就业、消费、住房等情况,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制定民生改善政策提供可靠依据。目前,XX县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数据质量和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工作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整体记账质量不容乐观。从几个样本点来看,质量比较符合记账要求的有7个,基本符合要求的有3个,其它几个样本点的记账质量不容乐观。从整体来看基本能够掌握记账规则的仅有70%,另有30%的人还没有弄懂记账的方法和要点。 2、个别调查点对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工作态度不积极、不认真、不仔细、应付、敷衍了事。 3、帐页存在漏记现象。漏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产自食、自产自用的部分理解不够,产生了对自产自食的粮食、蔬菜、瓜果不记、错记或少记等现象,对自产自用的麦草、秸杆等漏记或不记。二是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和支出存在漏记现象。有的只把家庭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和带回的现金作为其收入记帐,而忽略了其在外期间的支出和手存现金,实际也就减少了其在外务工的总收入,造成调查户现金收入或人均纯收入的偏少,影响调查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邵帅郝晋伟 摘要:在分析总结现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渭南市华县的规划案例,从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华县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引发了愈来愈多的深层次结构矛盾。为破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城乡一体化”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并相应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这一新的规划形式,在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既有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往往偏离了“统筹城乡”这一基本命题,成为类似于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形式,并未实现创设这种规划形式的初衷,受到较大质疑。 城乡一体化思想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融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认为,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乡需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乡村城市化”这一理念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指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及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等的消失,就是城乡融合。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具体的城乡发展的特征和结构上存在差别,但都有向城乡融合逼近的趋势。[1] 国内对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规模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200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更具有研究意义。城乡规划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理论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建议。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宏观的省域范围到微观的村域范围均有涉及;从研究的区域来看,东西部地区均有涉及,但东部地区研究较为深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及实践(赵钢等[2],2009;袁奇峰等[3],2009;胡滨等[4],2009;扈万泰等[5],2010;杨德智等[6],2010;舒沐晖等[7],2010;马璇等[8],2011;黄闯[9],2011),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陈国生[10],2009;马和等[11],2009;谢晖等[12],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案例分析 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选定的运用PPP模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的六个典型案例简介,我们对六个案例做系列的基本情况梳理并对其中存量盘活的方式做重点关注。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城市排水污水一体化运营管理,有效盘活铜陵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存量资产约7.88亿元,实现政府、投资方、城市居民的共赢,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质提效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内容。该项目是指将包括市新民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日)相关实物资产、11座城市排涝泵站、城市污水提升泵站9座(含狼尾湖泵站)、总长约290公里道路排水管(渠)及总长约206公里主城区污水管网在内的污水处理厂厂网一体、排涝泵站站网一体的资产“打包”对社会投资人转让,转让项目总资产约为78203.74万元(资产评估价)。还包含新建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其他在特许经营期内需建设的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考虑到为有效降低特许经营期初的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本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 (二)资产转让程序。本项目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在经省国资委确定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产权交易。

(三)资产转让款的使用安排。资产转让价款应优先安排支付下述款项:1.原资产产权所属公司剥离的债务;2.职工安置费用(如有);3.城市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4.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购买服务费。 (四)项目公司情况。项目公司名称: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6804万元。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将《特许经营协议》项下项目收费权(即购买服务费应收账款)质押给工商银行进行融资。 二、项目运作模式 根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对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整体招商的要求,本项目采用TOT模式进行运作。由于本项目一方面应符合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符合国家关于公用设施产业化特许经营政策的有关规定,所以本项目在实施中需要将已建设施的资产产权转让和授予特许经营权同步进行,具体运作模式为: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9-08-01T15:44:00.6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张桂平[导读] 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31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政策,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战略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其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不仅有助于缓解和解决乡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遇到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的项目参与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城乡一体化 引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传统和习惯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乡愁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记忆。然而在城镇化浪潮的推进过程中,乡村发展滞后,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乡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1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美丽乡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固有模式,通过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经济推进、生态文化培育,实现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 (1)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绿色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绿色发展。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另一方面,城乡空间界限日益模糊,很多城市居民居住在乡村,在城市上班。 (3)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旅游扶贫的精准路子。 (4)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产业基础,很多农业生产的本身就构成了乡间的景观或者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农业发展走入现代化。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2.1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项目广泛,乡村生态环境修复、乡村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投入资金需求量大,资金紧张,配套困难。资金不足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首先,资金来源过于单一,政府财政投入是建设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政府负担很大。其次,村集体建设自筹的资金十分有限。乡村的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很难确保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第三,当前企业和社会资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仍然非常有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投入资金大,回报期长,经营风险高,无法有效吸引社会资本。最后,农村信贷融资未能满足需求。农村金融合作社资金薄弱,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难以满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巨大资金需求。此外,我国乡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作为抵押贷款给银行,融资渠道不畅通。 2.2缺乏科学规划导向,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目前,大部分美丽乡村规划都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与当地生态环境,文化元素和产业特色的融合。同时,乡村规划对乡村的资源优势、民俗风情、历史沿袭、文化遗产等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难以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实施。 2.3乡村特色支柱产业缺少支持 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乡村的外观得到了进一步的美化,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缺乏持续强大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基础。实现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和发展,强化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致力于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及其意志的同时,突出了乡村地区的特点,并在保护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生活环境的顺利改善,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前进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3.1 乡村宜居理念 一方面,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坚持乡村宜居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充分尊重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村民的满意程度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积极推动乡村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乡村地区有自己特定的自然条件,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山地和水域等景观,创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在美丽的村庄建设中,要坚持宜居的理念,充分尊重乡村现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充分体现乡村的特色风貌。 3.2 乡土文化理念 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既能满足乡村文明的美貌要求,又能有效提高乡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进程。在美丽的乡村建设中,保留当地传统优秀文化,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尊重,是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挖掘乡村地域文化及其特色,可以促进特色文化村建设和生态文化基地建设。 3.3 生态环保理念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 1、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

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 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 革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房地产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云政办发[2012]199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10.26 【实施日期】2012.10.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工作的通知 (云政办发〔2012〕199号)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项重要统计调查改革,对于提高调查数据质量,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我省城乡居民收支状况,为党委和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社会管理、加强城乡统筹、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改革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整合城镇

住户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优化完善住户调查制度,全面提升住户调查能力,不断提高居民收支数据质量,满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二)原则 --统一规范。整体设计住户调查体系,有效整合城乡住户调查制度,系统规范住户调查过程,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支统计指标、标准、方法一致,确保居民收支数据城乡可比。 --科学适用。立足我省省情,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国际住户调查通用规则,全面准确反映居民收支状况,为党委和政府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高效可行。结合住户调查工作实际,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减轻基层和调查对象负担,实现住户调查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积极稳妥。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积极推进。加强改革宣传,认真解读数据,确保改革顺利平稳实施。 (三)目标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住户调查体系,统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支指标,在继续发布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发布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有关数据。二是完善住户调查制度,改进住户调查手段,提高住户调查能力和数据质量。三是更好地监测居民收入分配数据,全面反映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生活状况,为制定城乡统筹发展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创新思路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标签: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创新体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推动城乡融合互动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归宿,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必须创新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彻底破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切实纠正城市偏向,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推进城乡互动、城乡交融。 一、经济战略:因地制宜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 推动城乡一体化,首先要稳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相对城市化而言,城乡一体化不是对城市化战略的推翻,而是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规律。“城市化初期,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和集聚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居民‘离土又离乡’会快速提高城市居民的密集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区域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也会逐步增强。”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让农民充分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区域经济水平、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所以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还要注意不能脱离各类城市各自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能不加区别地实施城乡一体化政策,在政策制定上,应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发展,而不是单纯从大城市或小城镇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来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不是简单地把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业用地变为城市用地,更重要的是应注重质的变化。通过适宜的城市化战略,切实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出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他们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广大生活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的农民也有机会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是采用“优先发展小城镇”,还是“优先发展大城市”,或是其他的城市化战略,具体到各地区,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策略,特别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发展的非均衡性,使得这种城市化的差异更加有所不同。总之,在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同时,既要考虑由于人口拥入城市而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也要顾及充分利用聚集经济效益,并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主要着力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三个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产业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三个一体化”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抓手。 关键词:现实途径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进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出台的一个个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问题,一整套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密集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跟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进入“黄金期”,粮食年产量站上历史新台阶;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基本实现,城乡联系更加紧密;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城镇居民,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大多数农村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仍面临不少挑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阻碍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动,将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关键词:“三个一体化” 广西正处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城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村庄住宅规划建设

浅谈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村庄住宅规划建设提要:本文在当前“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阐述的基础上,以温州市永嘉县村庄住宅规划建设为例,通过对村庄住宅建筑单体和空间群体现状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村庄住宅规划建设的原则对策,以达到引导村民合理修建住宅、合理利用居住用地的目的。 关键词:村庄住宅规划城乡一体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the background to the wenzhou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village yongjia coun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village residential building monomers and space group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village countermeasures to guide the residence, the reasonable use reasonable of residence land purpose. key words: village residential plann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充满活力的“温州模式”为特征的社会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