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四五”乡镇发展规划

“十四五”乡镇发展规划

“十四五”乡镇发展规划

“十三五”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四镇五年”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十四五”时期,我镇将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有优”总基调,大力实施“一园一镇一港一带”发展战略,努力把我镇建成天更蓝、水更清、民更富、文化更深厚的国家卫生乡镇、旅游名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十四五”是我镇步入小康社会发展的初始五年,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基础上,特拟定我镇“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整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统领,充分挖掘我镇园区、镇区、港区、示范带等方面的特色资源,紧紧围绕建好“一园一镇一港一带”战略要求,发挥我镇是人口大镇、历史古镇、“口子”镇、旅游名镇、产业新镇的优势,着力在壮大工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引进项目资金、改善民生民计、建设社会事业、实现农业增产、统筹城乡改革等方面下功夫,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繁荣、和谐、美丽的重点镇。

二、主要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在镇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面加强领导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25年,将我镇建设成环境优美、宜居宜业、项目空间大、产业结构优、发展活力强的重点城镇。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力争保持年均12%的经济增长速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达15个,城镇就业岗位增加10000个;全镇财税收入达到3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5%,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25%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0元,年均增长6%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基本农田保有量维持在70000亩。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措施

“十四五”期间,我镇将紧紧围绕建好“一园一镇一港一带”工作重点,大力推进“一园”引擎辐射带动、“两美”建设纵深推进、“三产”协同联动发展、“四治”融合创新治理四大工程。

(一)稳步推进“一园”辐射,激发经济链条新动能

抓住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和荆门中心城市现代都市农业圈建设机遇,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

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园核心区布局,充分利用“世界长寿之乡”的金字招牌,推动食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一个新兴、新型的食品加工基地—长寿食品产业园基本建成,企业全面投产。

一是招商引资“量质齐升”。与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招商专班加强沟通合作,围绕“一粒米、一颗豆、一杯奶、一瓶酒、一块面包”,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对接大型央企、知名民企、行业龙头,突出招大引强选优,紧盯入驻企业,引进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盘活千亩存量土地。力争2025年食品产业园入住亿元企业20家以上,总产值达35亿元以上。

二是转型优化“升级赋能”。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带、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机遇,坚持“围绕农产品综合开发,纵向发展关联产业”的农产品加工方向,助推园区产业由“饮用品+粮油制品+豆制品+果蔬制品”等初级加工向“养生食品+绿色食品”等精深加工转型,探索引进“豆制保健品+儿童食品”等创意加工。

三是辐射带动“示范引领”。积极推广经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转变农民经营理念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谋划周边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形成“大农业、大旅游”格局。在功能定位上以固有农业产业为基础,结合农业深

加工、科技研发和休闲养生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工业与基本农田、田园与工厂融合、生态环境与基地相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试验示范区。在产业定位上,擦亮“富硒、长寿、生态”食品品牌,形成豆制品、大米、葡萄、黄桃、梨、五谷杂粮等食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在园区空间布局上,将健康养生、服务展示与现有建设相结合,实现各板块的相互呼应。

(二)持续推进“两美”建设,塑造美丽镇村新面貌

一是完善配套,增添生活“气色”。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医疗保障全覆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教育助学、职业技能培训等制度。②完善我镇各片学校、卫生室等单位的建设,合理配置教育、卫生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中教育协调发展。③对尚未完成道路硬化、道路拓宽的相关村,完成450公里道路建设,确保镇村干道有效对接,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在村建设养老中心、医疗中心、优抚中心,同时完善其配套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④以历史文物保护为切入点,抓好古镇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五美”镇区建设。对镇区古街街道道路和建筑屋面、立面进行改造,恢复名人故居、古戏台建设,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客运中心、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

二是多项整治,擦亮环境“底色”。①着力推进“四水共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转变农民传统观念。②坚持大小共治、水岸同治,下好河、湖、库、沟、渠、坑、塘“一盘棋”,注重运用植物、生物等生态治理技术,提升辖区内3188个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③对桥段8.5km、河流域段12km进行河道清淤,对河道两岸进行护坡和堤防加固,同时完成全线绿化工程。④建立覆盖全域的环境监测系统,配套建设相关检测、化验、分析处理中心,基本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管网建设。

三是因地制宜,打造村落“靓色”。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留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护各村(社区)乡土文化特色。以“净”为基础、以“绿”为底色、以“美”为亮点,积极建设“小三园”,做到房前屋后“净绿硬”结合、“花果菜”点缀。到2025年,打造省级示范村8个,打造省级整治村30个。

(三)加快推进“三产”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新发展

深入实施“工业重镇”战略,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放在首位,实现财政税收大幅增长。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协同推进全镇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创造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圈,不断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①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工程10.4km,新建排水泵站;对辖区内12个湖泊进行堤防加固。②以区片为中心,发展5万亩优质大豆,发展5万亩优质稻,形成规模和品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③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④跨行业调配资源,打造新型的多层次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

二是高规格建设我镇港区。加快对“港口、物流园、工业园”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港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我镇核心港辐射带动作用。①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和装备制造。②规划占地3000亩的临港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分二期建设400亩港区堆场,一期将投资1.7亿开展200亩的堆场建设,建成综合楼1栋、仓库2座、集装箱及件杂货堆场1.5万平方米,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备。③积极走访周边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用优质的服务、实惠的价格,吸引更多企业通过我镇开展货运业务。2025年,建成核心港区,年设计件杂货吞吐量达200万吨、集装箱10万标箱,总收入达4000万元。

三是高品味推进乡村旅游。①打造全镇“九村十八湾”旅游大环线,差异化开发管理,辐射带动镇区经济,打造醉美乡村源地。②依托“豆腐之乡”名气,加快推进豆腐市场的开发,在我镇老街规划建造“豆腐文化体验馆”、“豆制品品尝馆”,创新开发及推广“我镇香干子”、“豆腐宴”等特色旅游产品,打响“省历史文化古街”名号。

③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世界园二期、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完善名人蜡像馆、稻草人公园等26个旅游景点,促进乡村旅游客源,带动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四)积极推进“四治”融合,提升社会治理新水平

坚持以建设引领,群众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智治为补充的“四治”融合农村治理机制,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探索创建一批“四治融合”示范村,完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是自治为基,增强治理主力。①完善积分制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明细到户、到人的积分管理台账和积分管理卡,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全面覆盖”的原则,分批建设村级“积分超市”,科学制定奖励标准,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②构建村级矛盾多元调解机制,以群众情绪疏导、社会矛盾协调、社会治安防控为重点,完善村级管理机制。③制定村民行为约束“负面清单”和劝导式“正面清

单”,并积极宣传,提高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的知晓率和执行率。

二是法治为本,增强发展助力。①全面推进法官、民警、法律工作者进村(社区)、进信访调处大厅、进信访疑难案件工作,确保“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一法官、一民警”。②以建设“平安我镇、和谐我镇”为目标,完善网格化建设和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建立完善镇、村防控体系,深入推进严打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③加快村级纪检小组建设,对村(社区)内重大决策、重大开支、工程招投标以及其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严格监督。

三是德治为先,增强共享合力。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整体文明程度。②积极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促进广电、民政、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③积极推进孝廉文化“进校门、进村门、进家门”,使辖区学风更加向上、民风更加醇厚、家风更加醇正,政风更加清廉。

四是智治为辅,增强服务智力。①创新治理工作“智慧联动”调度机制,对城管队伍、志愿者、网格员等各类力量,

进行统一指挥,实现“扁平化”调度。②将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雪亮工程”监管平台系统进行整合,探索建立综治分中心。③搭建线上监管体系,打造“点单式”服务平台,实现全面监督、精准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