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惠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惠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惠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惠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惠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征求意见稿)

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的潜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重要基础,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事业发展,造就高素质一代新人,是建设幸福惠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001年,惠州市政府颁布了《惠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四个优先发展领域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保护儿童权利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政府责任。各级政府把儿童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儿童事业的全面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条件明显改善,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0年的6.02‰、6.94‰下降到2010年的2.84‰、3.45‰;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20.17/10万下降到

2010年的4.24/10万。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全市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00年的70.18%上升到2010年的87.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2010年达到100%,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1.5%和90.6%。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孤儿、贫困、残疾、流浪、受艾滋病影响和单亲特困家庭等弱势儿童群体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救助,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儿童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儿童优先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儿童的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之间儿童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公平享有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偏低;流动、留守、流浪等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需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投入不足,规范化管理有待加强,社会文化环境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

未来十年,是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惠州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将为我市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给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和良好条件,儿童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以《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广东

省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我市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惠州和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总体要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以优先保护、平等发展、扶贫济困、普惠福利为重点,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保护原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全过程,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利,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2.儿童优先原则。在制定法规、政策、规划制定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儿童成长的需求。

3.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处理与儿童相关的一切事务,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保障儿童利益最大化。

4.平等发展原则。为所有儿童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确保儿童不因户籍、地域、性别、民族、信仰、受教育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受到任何歧视,保障所有儿童享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

5.儿童参与原则。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参与儿童发展规划和儿童自身事物,畅通儿童表达渠道,重视吸收采纳儿童意见。

二、总目标

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儿童享有更高质量的教育;扩大儿童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提升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完善保护儿童的法规政策体系和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儿童合法权益。到2020年,儿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儿童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和强有力的智力储备。

三、优先发展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降低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重症地中海贫血、重度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症等高危出生缺陷发生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2。

——婚前医学检查率达85%以上。

——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95%以上,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90%以上。

——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降低到1‰以下。

——逐步降低艾滋病、乙肝、梅毒的母婴传播率,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

2.降低儿童死亡率,减少儿童伤害所致死亡和残疾。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以下。

——降低流动人口中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8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

3.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3。

——提高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

——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低到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

——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肥胖和营养不良等儿童常见多发性疾病和结核病、艾滋病、乙肝等传染性疾病。

4.儿童卫生保健水平大幅提高。

——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

街道为单位达到95%以上。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8%以上。

——保障流动儿童获得与户籍儿童同等的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接种服务。

——中小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5.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

6.提高适龄儿童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

7.减少环境污染对儿童的伤害。

策略措施:

1.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妇幼卫生经费投入,提高儿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促进儿童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加强妇幼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落实相关人员编制政策,按照妇幼保健机构等级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建设。儿童保健专业技能市级培训每年覆盖50%的乡镇和社区,以及40%的儿科和儿童保健科医护人员。加强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室的建设,落实校医和保健教师的配备。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增强基层妇幼卫生服

务能力。加强综合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相关科室建设。

3.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落实免费婚检,加大婚检知识宣传,规范婚检内容,改革婚检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全面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服务,不断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水平。积极开展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在所有助产机构中落实采血和听力初筛,加强筛查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和质量控制,落实阳性患儿的转诊、确诊、治疗及随访,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加大力度宣传出生缺陷防治知识,服务对象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建立全市性的出生缺陷和儿童残疾信息网络,实现各部门、各系统之间数据的互通互享。

4.加强儿童疾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和维护,规范预防接种行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普及儿童健康基本知识。规范儿科诊疗行为,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及先天梅毒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中,孕产妇艾滋病、梅毒检测分别达到80%和70%,对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比例均达到90%以上。

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和服务。实施0-6岁儿童健康管理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保障流动儿童享有与本地儿童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0-6岁儿童提供出生缺陷筛查与诊治、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

2013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是东莞加快推进高水平崛起的奋进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力优环境、上项目、强统筹、抓改革,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3年东莞生产总值(GDP)5490.0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09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2518.88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951.06亿元,增长9.4%。三大产业比例为0.3:45.9:53.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109元,增长9.4%。 在现代产业中,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2.68亿元,增长17.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716.42亿元,增长8.2%。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9.8%,住宿和餐饮业增长0.6%,金融业增长18.6%,房地产业增长13.6%,其他服务业增长10.0 %。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9%。其中居住类上涨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衣着类上涨0.5%,食品类上涨3.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4%,烟酒类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4.4%。此外,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1%。

全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97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9.01亿元,增长14.8%。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50.73亿元,增长16.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80亿元,公共安全支出33.65亿元,教育支出71.8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53亿元。全年全市税收总额1085.36亿元,增长15.6%。 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12万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0.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7%。 二、农业 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15亿元,比上年下降(按可比价计算,下同)1.4%。其中农业产值18.93亿元,增长2.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1%;林业产值0.36亿元,增长115.3%,占1.1%;牧业产值5.24亿元,下降14.3%,占15.8%;渔业产值7.66亿元,下降1.1%,占23.1%。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6.78万亩、水果种植面积19.4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24万吨;水产品产量7.45万吨;蔬菜产量38.26

石家庄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石家庄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8万公顷,总产量525.6万吨,实现“十连丰”。 蔬菜播种面积16.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总产量1290.7万吨,增长2.8%。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7.3万公顷,增长25.7%;产量582万吨,增长28.8%。 肉类总产量77.72万吨,比上年增长0.57%。禽蛋产量107.06万吨,增长0.61%。牛奶产量119.04万吨,下降1.28%。 畜牧业、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到646.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4.1%。 农业机械总动力1996.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65%。实际机耕面积53.57万公顷,当年机械播种面积69.05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58.74万公顷。农村用电量79.63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4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2.1%,集体企业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长13.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2.6%。 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4%,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0.6%。 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7%;医药工业增长6.2%;食品工业增长8.8%;纺织服装业增长13.4%;石化工业增长7.7%;钢铁工业增长13.4%;建材工业增长10.7%。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0.7%,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8.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实现6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 年末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267个,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007.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802.6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2013年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国民经济综合统计科编辑:和勇博发布人:和勇博 点击:17 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运行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健康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683.65亿元,增长8.5%;其中,一产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4%;二产增加值966.1亿元,增长10.2%;三产增加值523.4亿元,增长6%。三次产业结构为11.8:57.1:31.1。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 2.2%,其中,粮食价格上涨6.3%,菜价格上涨6.4%,油脂价格上涨0.4%,肉禽及制品价格增长0.9%。 表1:201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同期为100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3051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946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03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43.8万亩,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夏粮种植面积461.49万亩,增长0.7%;秋粮种植面积382.3万亩,增长2.1%。棉花种植面积8.8万亩,下降37.3%。油料种植面积90万亩,增长7.7%。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54.34万吨,比上年增长1.4%;棉花产量6560吨,下降30.9%;油料产量27.3万吨,增长11.9%。 全市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23.7万吨、30万吨、6.7万吨,增长3.7%、1.9%、-23%。

2010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惠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 2011年4月7日 2010年是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动力,积极实施“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促增长,推创新、促升级,惠民生、促和谐”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五大基地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17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5亿元,增长23.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拉动GDP增长1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04.8亿元,增长10.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1%,拉动GDP 增长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55.8:37.8调整为6:59:35。

图1 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增长2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5.3亿元,增长37.4%。其中,教育支出32.1亿元,增长2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4亿元,增长35.2%;医疗卫生支出10.6亿元,增长30.8%;农林水事务支出14.6亿元,增长10.1%。税收总收入466.7亿元,增长33.9%。其中,国税362.7亿元,增长36.2%;地税104亿元,增长26.9%。图2

2013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广东省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绩的重要一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3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2163.9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7.51亿元,增长2.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增加值29427.49亿元,增长7.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4%;第三产业增加值29688.97亿元,增长9.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3%。三次产业结构为4.9:47.3:47.8。在现代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143.29亿元,同比增长9.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2314.71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7173.26亿元,增长11.1%。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4%,金融业增长18.0%,房地产业增长11.2%。民营经济增加值32058.76亿元,增长8.8%。2013年,广东人均GDP达到58540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9453美元。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0%,粤东、粤西、粤北分别占6.9%、7.8%、6.2%。

表1 2013年分区域主要指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7%。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3.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3.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其中能源类下降1.9%,高技术类下降1.8%;轻工业下降0.4%,重工业下降1.7%;生产资料下降1.7%,生活资料下降0.4%;初级产品下降2.4%,中间产品下降1.3%,最终产品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4.3%,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2.9%,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2.5%,化工原料类下降2.2%,木材及纸浆类下降1.0%,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下降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 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4年3月24日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115376267.html, 2014年03月24日信息来源:合肥日 报 【字号:大中小】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力稳增长、提效益、调结构、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稳定健康较快发展的态势,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4672.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21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583.7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841.95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55.3:39.2调整为5.3:55.3:39.4,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3.6%提高到43.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61555元(折合9939美元),比上年增加6373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2%。 年末从业人员504.4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02.4万人,减少4.1万人;第二产业175.3万人,增加10.8万人;第三产业226.7万人,增加12.8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28万人,增加25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18.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74.3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9%。其中,粮食作物48.50万公顷,增长0.4%;棉花3.27万公顷,下降1.4%;蔬菜7.96万公顷,增长6.0%;瓜果2.39万公顷,增长4.9%;油料11.56万公顷,下降11.1%。 全年粮食总产量299.68万吨,比上年下降1.2%。其中,稻谷239.17万吨,下降1.7%;小麦45.33万吨,增长4.1%。棉花产量3.25万吨,下降3.5%。蔬菜产量181.21万吨,增长5.3%。瓜果产量58.93万吨,增长8.4%。油料产量32.13万吨,下降4.0%。

深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统计局 2014年4月8日 2013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努力创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完成了全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本地生产总值145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5亿元,下降19.8%;第二产业增加值6296.84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8198.14亿元,增长11.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0.1%;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3.4%和56.6%。人均生产总值136947元/人,增长9.6%,按2013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112美元。 在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549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先进制造业增加值4162.87亿元,增长1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370.67亿元,增长12.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04.09亿元,增长9.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765.43

亿元,增长14.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9.77亿元,增长2.5%;房地产业增加值1334.42亿元,增长10.8%。民营经济增加值5620.82亿元,增长11.2%。 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200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物流业增加值1445.62亿元,增长11.4%;文化产业增加值1085.94亿元,增长14.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4652.00亿元,增长12.4%。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增加值22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互联网产业增加值590.59亿元,增长28.2%;新能源产业增加值335.97亿元,增长14.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2180.30亿元,增长23.6%;新材料产业增加值310.36亿元,增长11.9%;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357.00亿元,增长18.0%。 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税收收入1498.40亿元,增长12.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90.20亿元,增长7.7%。其中,教育支出280.99亿元,增长14.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69亿元,减少0.5%;医疗卫生支出105.61亿元,增长0.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48.03亿元,增长3.2%。

2009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惠州经济发展最困难、任务最艰巨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为动力,以“双转移”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三促进一保持”的政策措施,全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在应对挑战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4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89亿元,增长13.3%;第三产业增加值535.4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9:56.8:36.3调整为6.4:55.8:37.8。人均GDP达35819元,按市场平均汇率折算为5244美元。 图一 2005-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5亿元,增长3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4.7亿元,增长26.7%。其中,教育支出25.8

亿元,增长3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7亿元,增长30.4%;医疗卫生支出8.1亿元,增长15.0%;农林水事务支出13.2 亿元,增长25.2%。税收总收入348.4亿元,增长20.0%。其中,国税266.4亿元,增长20.4%;地税81.9亿元,增长18.8%。 图二2005-2009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下降1.5%。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看,呈4升4降格局。其中烟酒及用品类升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升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升2.5%,衣着类升3.5%;居 住类下降3.8%,食品类下降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 服务类下降2.1%,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指数下降0.4%。

201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江苏省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094.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7亿元,增长9.8%。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607元,比上年增长9.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24297元,比上年增加10703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49.2∶44.7。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8%。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596.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为45.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7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GDP比重达67.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2.3%,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

营企业达145.1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注册资本47568.1亿元,增长12.4%;个体户379.4万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年末城镇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8.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3%,涨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5%。分类别看,食品上涨4.1%,烟酒下跌1.3%,衣着上涨 3.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下跌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3%,居住上涨2.5%。在食品中,粮食上涨3.0%,油脂下跌1.8%,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鲜菜上涨7.2%,水产品上涨5.5%,蛋上涨 4.4%。工业生产者价格低位运行。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0%,其中纺织业下降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下降3.0%,医药制造业下降0.8%,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3.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7.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4%。

广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发展促转型”的工作主题,真抓实干,力促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努力打造广州经济升级版。全年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一、综合 2013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2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8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5227.3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9963.89亿元,增长13.3%。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48∶33.90∶64.6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3.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0%,其中,能源类持平,高技术类下降2.2%;轻工业下降1.3 %,重工业下降2.4%;生产资料下降1.8%,生活资料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3.3%,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3.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4.1%,化工原料类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7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8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5%,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2.43%。年末,全市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925家(包括人才中介机构、职业介绍机构),组织农村劳动力培训6.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6.90万人。 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30亿元,增长3.0%。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580亿元,增长1.9%;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338亿元,增长9.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41.79亿元,增长10.8%。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384.72亿元,增长8.9%。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75千公顷,与上年持平;甘蔗种植面积6.68千公顷,增长3.1%;油料种植面积7.14千公顷,减少0.8%;蔬菜种植面积139.5千公顷,增长1.8%。 全年粮食产量43.55万吨,减少3.1%;甘蔗产量77.39万吨,增长1.2%;油料产量1.90万吨,增长0.6%;蔬菜产量345.37万吨,增长3.1%;园林水果产量40.39万吨,增长0.3%;茶叶产量61吨,与上年持平。 全年肉类总产量32.75万吨,增长2.1%。其中,猪肉产量17.38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13.74万吨,减少6.7%。全年水产品产量47.28万吨,增长4.3%。其中,海水养殖7.83万吨,增长5.1%;淡水养殖39.45万吨,增长4.2%。 全年都市农业总收入1758亿元, 增长3.5%。都市农业总产值1298亿元,增长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24家,都市农业示范区30个。农业产业化产值89亿元,增长4%;农业产业化规模达24亿元,增长1%。 三、工业和建筑业

惠州市统计局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惠州市统计局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解放思想,奋力拼搏,成功战胜雨雪冰冻、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全力支援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隆重举办设地级市20周年庆典,圆满完成北京奥运火炬在惠州的激情传递,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全市经济实现稳健发展,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双双实现历史性前移,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愈显增强,产业持续发展后劲明显,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支撑力继续增强,城市现代化升级提速。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59.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58.9:34.0调整为7.0:58.9:34.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7%。人均GDP达33077元,按市场平均汇率折算为4725美元。 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324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0亿元,增长25.7%。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6.2亿元,增长23.5%。其中,教育支出19.7亿元,增长2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5亿元,增长

53.8%;医疗卫生支出7.1亿元,增长40.5%;农林水事务支出10.5亿元,增长16.5%。税收总收入290.2亿元,增长25.2%。其中,国税221.2亿元,增长25.0%;地税69.0亿元,增长25.9%。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4.3%,其中,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有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 11.5%;下降的有衣着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4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万人;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72.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1 万人。全年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的有236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增长0.4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资源和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还需不断提升,惠民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农业 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3.5万亩,比上年增长1.1%;粮食总产量55.7万吨,增长1.0%;蔬菜总产量181.4万吨,增长3.7%;水果总产量50万吨,增长6.8%。

2013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德阳市统计局 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和全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深化“四个年”活动,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一、综合 人口。年末总户数157.2万户,户籍总人口3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2万人,死亡人口2.7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52.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1.6万人,城镇化率45.9%。 国民经济。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3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38.4亿元,增长11.4 %;第三产增加值362.9 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比重为13.9:60.1:2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573元。

非公有制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15.1亿元,增长12.4%。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58.4%,比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 财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8.8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5亿元,增长6.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89.7亿元,增长13.8%。 二、农业 播种面积。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5.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3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0.1万公顷,增加6197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万公顷,增加1817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9万公顷,增加801公顷。 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188万吨,比上年增加1.8万吨,增长1%。油料总产量19.7万吨,增长3.5%。蔬菜总产量203.4万吨,增

2013年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平顶山市统计局

平顶山日报/2014年/3月/25日/第002版 要闻 2013年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3月20日) 平顶山市统计局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全市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统筹谋划下,全市上下凝神聚力,积极应对,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破难题、惠民生的目标要求,采取措施不断破除发展桎梏,净化经济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全市经济稳定向好,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62.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06.6亿元,增长6.4%。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835.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7.8亿元,增长7.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521元,增长6.5%。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52%,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9.8:60.9:29.3变化为10.4:58.2:31.3。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9%。八大类商品消费价格指数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上涨5.2%,衣着类上涨2.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9%,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2.5%,烟酒类下降0.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8%。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195个,失业人员再就业4.09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1.67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6.7万人。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35.3亿元,林业产值10.1亿元,牧业产值134.1亿元,渔业产值4.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5.0%、5.8%、6.3%、6.2%。 全年粮食总产量201.1万吨,下降0.9%,其中夏粮99.05万吨,秋粮102.02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1757吨,增长2.4%;油料总产量16.0万吨,增长2.6%;蔬菜瓜果类总产量286.9万吨,增长1.6%;烟叶总产量3.9万吨,增长17.4%。 全年肉类总产量40.2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猪肉产量26.3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15.2万吨,增长1.2%;奶类总产量23.2万吨,增长0.0%。生猪存栏270.1万头,下降4.7%;山绵羊存栏99.2万只,增长0.3%。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75.5万头,比上年下降1.6%。其中牛存栏69.4万头,下降1.0%。水产品产量47378吨,比上年增长0.6%。 全年造林面积3102公顷,其中新发展经济林1062公顷,零星植树1801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334公顷次。

2013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 2014-03-26 来源:周口市统计局编辑:刘金玲发布人:杨屹访问次数: 35 周口市统计局 2014年3月13日 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社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90.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96亿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93.65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798.86亿元,同比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1.04亿元,同比增长7.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2:48.2:25.6调整为24.9:49.9:25.2。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75.1%,较上年提高1.3个百

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2.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2.0%。从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八大类看:七升一降,食品类同比上涨5.9%,烟酒类同比上涨1.4%,衣着类同比上涨1.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同比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同比上涨2.2%,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居住类同比上涨2.0%。 表1:201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类别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7 #食品105.9 #粮食109.5 肉禽及其制品102.0 蛋类110.1

2013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大连市统计局(2014年3月21日) 根据年快报统计,现将2013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2013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全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城市智慧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形成了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7650.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7.6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892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3281.2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4:51.9:41.7调整为6.2:50.9:4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55.4%和41.4%。人均生产总值110600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18140美元。 财政税收:全年公共财政收入8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市本级283.3亿元,增长13.7%;县区级566.7亿元,增长13.1%。公共财政支出10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科学技术、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43.8%、42.2%、17.7%和13.4%。地税局组织各项税收670.7亿元,

比上年增长13.8%;国税局组织各项税收529亿元,下降4.9%;海关代征税收465.8亿元,下降4.6%。 价格指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1%(见表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年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477.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增加值142.1亿元,林业增加值3.9亿元,牧业增加值89.3亿元,渔业增加值204.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7.4亿元,分别增长4.9%、4.4%、4.3%、4.7%和6.4%。 农牧渔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160.4万吨,平均每亩单产386.6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2.3%;水果总产量202.3万吨,增长6.3%;蔬菜总产量255.1万吨,下降0.8%;肉产量81.6万吨,增长2.3%;蛋产量28.2万吨,下降1.5%;奶产量7.8万吨,下降6.3%;地方水产品总产量230.5万吨,增长6.3%,其中海参和杂色蛤产量分别为5.1万吨和50.6万吨,分别增长5.9%和8.8%。 林业:全年全社会投入103.9亿元,植树2.05亿株,造林90.8万亩。绿化各类道路2000余公里,绿化各类园区100个,绿化企事业单位1000个;绿化乡镇(街道)、村(社区)218个。新建150亩以上林业苗圃12个,育苗面积6.1万亩,生产苗木2.6亿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1.5%,林木绿化率达到44.48%。 现代农业:全年创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0个,启动10个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新建标准日光温室设施农业小区1271个,其中500亩以上31个;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1.2万亩。新发展果树20.3万亩,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2014年2月19日 201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 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4889元/人,比上年增加3553元/人。人均GDP31684元(折合5116美元),比上年增加2892元。全年民营经济[3]增加值1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6%提高到5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275.9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469.7万人,减少61.5万人;第二产业1169.2万人,增加61.9万人;第三产业1637万人,增加68.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05.1万人,增加56.8万人。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1%,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全省农民工总量为17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88万人。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25.3千公顷,比上年扩大3.3千公顷,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106.8千公顷,扩大27.1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802千公顷,减少41.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85.1千公顷,减少19.8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36千公顷,扩大25.4千公顷。

2013年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4-04-09 来源:信阳市统计局编辑:陈敬德发布人:杨屹访问次数:166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部署,按照“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的总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立足实际,扬长补短,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力促增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制约因素逐步缓解,市场信心明显增强,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前期增速下滑、中后期持续回升的特点,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综合 年末全市总人口859.8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637.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78万人,出生率为11.4‰;死亡人口5.14万人,死亡率为6.0‰,净增人口4.6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4‰。年末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52.98万人,乡村人口384.73万人,城镇化率39.7%。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5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9.5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39.60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520.53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为26.5:40.5:3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10.3%、57.2%、32.5%。全年人均生产总值24762元,比上年增长6.8%。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4%。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 2013年各类价格指数 以上年为100 类别全市城市农村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4 102.2 102.4

江苏省2013年统计公报

2013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4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9094.0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6421.7亿元,增长9.8%。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4607元,比上年增长9.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平均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124297元,比上年增加10703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1∶49.2∶44.7。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销

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8%。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6596.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为45.0%,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97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占GDP比重达67.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2.3%,分别比上年提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45.1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注册资本47568.1亿元,增长12.4%;个体户379.4万户。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年末城镇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苏中、苏北大部分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44.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8.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涨幅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5%。分类别看,食品上涨4.1%,烟酒下跌1.3%,衣着上涨3.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下跌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3%,居住上涨2.5%。在食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