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来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趋向分析一历史试题的特色九十

来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趋向分析一历史试题的特色九十

来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趋向分析一历史试题的特色九十
来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趋向分析一历史试题的特色九十

10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及趋向分析

一、历史试题的特色

九十年代以来,适应素质教育和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历史高考命题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指导思想、题型结构、评分操作诸方面围绕着知识和能力的对比关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逐步形成一些鲜明的持色。

1、材料解析题异军突起,主、客观题平分秋色,题型结构三足鼎立。……

2、知识与能力并重,总趋势是加大能力考查度,而在实际操作中则有进有退。……

3、命题依托历史教材,依据《考试说明》。……

4、命题不回避热点和重点,也不拒绝几年“重复”,但灵活多变,“神鬼难测”。……

5、渗透学科意识,注重实实在、潜移默化的历史教化作用。……

二、三种题型分析

(一)选择题

从设问形式看,选择题有如下几种主要形式:

(1)排序类……。(2)比较类……。(3)最佳类……。(4)表述类……。(5)材料类……。

从设问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问原因动机。……(2)问主次矛盾……。(3)问时间空间……。(4)问现象本质……。(5)问历史人物……。(6)问共性个性……。

选择题答题方法:

选择题在历史题总分中的比重已达一半。而涉及历史内容则点多面广,且角度花样翻新,很能检验高考应试能力。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应该是最主要的训练题型。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完全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如何对付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第一是“审”。审题准确与否,对解题正确与否有决定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在这里,一点也不错。先审题干,要做到字字推敲,尤其是中心词和限制词的推敲。准确、全面掌握题干到底问什么: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角度?层次?不可遗漏。再审题肢,即全部选项。实际上是对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斥表面现象乃至假象,去掉枝节和无关紧要的叙述,找出题干所要求的历史内容。

第二是“辨”。辨,其实也是审;审,也是辨。二者本来就没有本质区别。这里“辨”,仅仅是针对选择题的具体解法而言。一辨是非,尤其是似是而非者;二辨偏全,也就是抓个性和共性、特殊与一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三是信息。这主要是针对材料选择题而言。对材料要抓住全部信息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1949年推出的新题型。其结构和模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体现课本历史知识的几段材料,或者文字材料,或者表格材料,或者图片材料;一部分是角度灵活、明确能力层次分明的设问。

材料解析题可以说全面体现考试说明要求的四类十条能力要求,最能检验考生历史学科能力。因而,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好坏,往往是拉开考生成绩档次的关键之一。第一步,要读懂材料,这是前提。要确切弄清试卷提供的全部材料到底围绕什么问题提供了哪些信息。材料中的按语、提示、注释、引文出处,都不能放过。是史料,要抓住全部史实;是议论点,要抓住全部观点(看法、主张、认识、态度),总而言之,心要细,把全部有效信息抓在手,切莫大意有遗漏。第二步,要仔细辨真伪明是非。即对掌握到的全部信息,对史实要辨其真伪虚实异同;对观点,则要辨正误、时是非,不带偏见。张三步,推敲设问中的常用词语,切实把命题者设问的意向和确定的要求,如“不得摘抄原文”、“表达应成文”等,以免答题走

题或犯规失分。第四步落笔回答,特别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有问有答,一问一答,落到实处。材料解析题设问较多较杂,因而切忌跳跃。最后还有两点要特别指出,这就是材料解析题中提供的材料和需要回答的观点,如有与教材提供的材料和观点(结论)不一致,甚至相反。如1998年的巴黎和会题。该题提供三段材料以及关于中国代表要会上的外交努力的观点,就与平素在教材上得到的教育印象大相径庭。怎么办?这只能是从试题设计的新的历史情境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作实是求是的分析。这是;第一,材料解析题中往往有概括材料的史实(或观点)的要求。如无不得摘抄原文的规定的话,则可以大胆摘抄。这样做不仅解题速度快而且言简意赅,保险系数大。这种做法在文言文材料中作用更明显。

(三)问答题

问答题是历史高考中最传统刀最有生命力的题型。之所以如此说,其根本就在于它容量大、变化多、综合强、难度高,是典型的主观题,有利于测试考生综合能力(识记能力、理解应用能力)和整体水平(历史知识水平、思想水平、理论水平、表达水平),拉开考生间的差距,适应选择性考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90年代历史高考命题改革,题型屡有变化,而问答题始终不变。基分数比例一直在36%—21%之间。……

综观十年高考27道问答题,虽然变化多端,但仍然可以找出一定之规。

第一:从命题形式看——基本是个动宾词组结构。

例1:概述1840—1949年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

(动) (限制词不)

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1991年高考题)

(宾)

例2: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

(动) (限制词)

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

(宾) (限制词) (动) (限制词)

主要不同之处。(1996年高考题)

(宾)

第二,从命题的动词来看——大致有三类:

论证评价类,一般用评价、评论、评述、说明、证明等常伤脑筋词语。

分析比较类,一般用比较、对比、异同、分析、为什么等常用词语。

叙述类,一般用试述、简述、概述、阐述等常用词语。

从命题用名词或名词性宾语结构来看,也可大致分为六类。一类是背景、原因、目的、动机、意图类;二是结果、结局、后果、效果类;三是意义、作用、影响、地位、性质、实质类;四是途径、措施、发展、变化、兴衰、消长类;五是原则、教训、认识、启示类;六是特征、特点、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等等难于尽列。

至于“限制词”,也就是限定解答的内容和对象。可以说,考试说明涉及的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知识,都是可能触及的内容。所谓命题中的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也大都发生在此部分。不过从形式上看,不论其如何变,都跳不出时间限制、空间限制、事件限制、观点限制等。

第三、考试内容看——几乎覆盖考试说明的主要知识点,但又有所侧重。

点多面广,最有说服力的是选择题。有所侧重,则经材料题、问答题为典型。……中国古代史……问答题的重心落在唐和明清部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显然与唐的强盛、繁荣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相关。而明清部分,则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的终结又是与西方世界相比开始由先进而落后的时代,可资借鉴的历史内容特别丰富,也不能不引起命题者较多的关注。经济史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在十年问答题中比例如此

之低?原因一:是材料题材中占的比例较大。……因而问答题中相应减少;原因二:……。由于历史的漫长,从政治领域给今人提供的历史教训也特别的丰富,如杨贵妃题、秦亡汉兴题、唐用人题、简直就是“政治教育”试题,在特别提倡反腐倡廉科教兴国的今天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还是在近代部分。……从形式上看,中国近代史的问答题特别突出民比较题。横向比较,共4道题……;纵向比较,共2道,……。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试题,可以发现贯穿其间的主线是四个坚持的教育,特别是中共的伟大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的历史启示。

世界近现代史共10道题,……。重点在世界近代史。从国别史来看,试题又集中于英、美、法、德、俄、日六个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它们之间的国际关系,……。从这种试题材的各种构成来看,不难发现世界现近代史特别近代史非常强调以生产力为标准,实践标准来评述历史,并反复以此立意设计考。……。

如何解答问答题呢?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说复杂是题目内容千变万化,实在难找一用就灵的法宝。说简单,是因为任何问答题的解答都有一定的规律。概括地说是八个字“扣死题目,落到实处”。所谓扣死题目,就是要仔细审题。动词、限制词、名词(名词性结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结果、作用,要扣字眼,通过字眼,准确全面抓题意。落到期实处,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有几问就答几问,不可遗漏。说到技巧,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宁可“胡答”,不可不答。当面对考题感到无从下手的时侯,聪明的办法,就是围绕试题的中心,搜肠刮肚,尽量解答,没有“实在”的东西,就答抽象的,一般化的东西,千万不能空卷,因为“胡答”可能有分,而空卷无答是绝对没有成绩的。

三、常用词语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的分析。……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虽,“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

其它一般条件。……

(三)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中山舰和整理党务案表明什么?”。这里的表明就是说明,说明也就是表明。而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含有阐述、分析的含义。……。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现象。表面的能能直接看到的现象的东西决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四)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结合(联系)的对象,实际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的背景、依据而存在的。因而,重点在分析说明的事物而不是结合(联系)的对象。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依据”、“根据”、“据”,题意并未发生变化。

(五)性质、实质

性质,是事物所具有的特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是事物、问题的实在内容。二者都有本质的意思。……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但究起来,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上又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如何;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如:俄国1861年改革,是农奴主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这是指其性质;1861年改革,表面看是对农奴的解放,实际上是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这是指其实质。又如:“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其性质是——D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1996年)。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97年)。前者就是问本质属性是什么,后者就是问实际怎么样。

(六)效果、结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

这类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的阶段或是最后状态。但在使用的范围,表达的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区虽。结果、效果,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的结果(效果),也可指坏的结果(效果)。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以及结果如何?……”(1995年)……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但在高考命题中也不完全如此。……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结局,也可以是坏的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的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七)意义、作用、影响、地位

这类词在历史试题中,用得较多,而在历史教材中则用得更为频繁。

意义,就是价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生产的影响、效果。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的作用。如此看来,三者的意思大致差不多。而从适用范围看,意义较之作用、影响要大。大凡涉及意义,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教材关于意义的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影响、作用,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的位置。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八)经验、教训、认识、启示

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的实践、失败的实践中得来和知

识。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的认识,……。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的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和内部的联系的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

【强烈推荐】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大揭秘 一、历史材料题的特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饼状图、拄状图、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漫画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二、历史材料题的类型及分析: 1、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等) 文字型(文言文现代文外文翻译)材料解析题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史料文本的解读。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把握的有以下几种文本:(1)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但高考命题者一般避开这个问题,难以读懂的都加上注释,但对文言文水平较差的同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2)国际关系条约文本。主要存在语法上的把握问题。(3)近代文言,这类材料高考比较多。(4)一些难懂的名词。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第一,认真阅读,理解史料,抓住题眼。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第二,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扣紧问题,语言要简练,高度概括。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1年刑部奏称:“现今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等,绝无食鸦片烟者,甚属寥寥。”—《鸦片战争》 材料二:1840年1月18日,澳门新闻报纸报道:“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口所得最多……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然亦有将鸦片准折,每次自一箱以至一百五十箱为止,却无定数。—《鸦片战争》 材料三:“中国人在道义上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渗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箱一起从停泊在黄浦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何关系?简要说明之。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解题分析:这道题的题眼实际上是鸦片走私的危害(主要是对中国政治产生的危害)。前面这个设问都是要求学生能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相关信息,最后一问是关键也

依据高考试题特点进行科学复习备考

依据高考试题特点进行科学复习备考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政治试题特点及启示 湖南省祁阳县第七中学曾林杰 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 一、2008全国卷Ⅰ的政治试题特点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与去年相比,试卷题量减少了一道,又回到原来的39道题。其中地理部分、历史部分难度有所上升,政治部分灵活度有所提高,但难度有所下降,故总体上难度略有上升。但整卷布局结构合理,试题成熟大气,体现课改理念,可谓特色鲜明。单就其中的政治试题而言,总体感觉试题线索清晰、突出主干、强化基础、重视能力、稳定创新。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稳中求进,稳中求新,体现人文精神。具体特点如下: (一)基础与能力相融 今年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既高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充分强调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并力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考查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使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融为一体。这也是本张试卷中政治试题在命题立意上的一大特点。 1.试题通过深化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第25题,考查的是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等和纸币贬值等经济常识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但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只有正确解读“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这一有效信息,才能正确计算出本题答案。此题设计意图很好,把经济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但是对于高中文科学生而言,确实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值得命题者和一线教学的老师思考和总结。 2.试题通过强化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考试大纲》规定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为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而且每种能力的考核分成三个层次,层次要求越高,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年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不仅全面考查了《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而且对每一种能力的考核要求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38题的第3小题就需要考生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个全面的把握,要明白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由社会存在决定的。进而得出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导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这一答案要点。事实上,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建立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哲学原理的扎实掌握的基础之上。 ~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目的和归宿。文综政治试题中知识和能力相融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要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来提高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基础知识。千万要避免把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分割成两个过程来进行的错误倾向。 (二)微观与宏观相济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既突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微观考查,又强调了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在有限的试卷篇幅中很好地兼顾微观与宏观,这是今年文综政治试题在考查内容上的明显特点。高考说到底对学生只是一种抽样检测,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就政治学科而言,今年的《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考点有167个,而高考中实际考到的考点又有几个呢政治命

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考纲解读及历年高考试题对比分析语文

2016年新课标高考全国卷考纲解读及历年高考试题 对比分析(语文) 一、高考语文命题原则 1.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 2.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科作用; 3.考查学生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4.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5.符合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 6.利用高考命题正面导向功能,推动课程改革。 二、高考语文考核目标与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三、高考考纲对比 2016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与2015年高考语文考纲、题型示例完全一致。考纲不变,命题形式未必不变。命题形式的变化并不代表超纲,命题变化是合理合规的。如2014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言断句,成语辨析;2015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文化常识,古诗、小说与课文勾连,任务指令型作文;等等。纵观近三年全国卷题型,不难看出,考纲不变,命题形式却逐渐变化。 四、近三年考点对比 1.全国Ⅰ卷 年份 考点 板块 2013 2014 2015 论述类文本阅读 1.对文中重要语句的 理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 理解能力 3.对文中重要语句的 理解能力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 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 解能力 3.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 整合能力 1.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 解能力 2.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 解能力 3.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 整合能力 文言文阅读 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能力 2.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能力1.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 力 2.文言断句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 1.文言断句能力 2.理解分析能力 3.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 分析能力

高三历史的答题技巧分析

高三历史的答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 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 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来说,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 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 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 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 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 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个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 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 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 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个要求,选择的 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 主题内容能够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 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 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 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 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 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 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 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 根据要求实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 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实行综合考查,它既便 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 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从解答方法上看,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 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 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水平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实 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 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 出准确阐释的水平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实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能够划分为 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 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 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理解。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行综 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

2016_2018年高考1卷化学试题(卷)分析

2016-2018年高考理综Ⅰ卷化学试题评析 一、总体评价 2018年高考全国理综I卷化学试题整体特点为:选材新颖,平稳过渡,难度略有降低。试卷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全卷设计合理,梯度适中,覆盖面广,基本秉承了近三年全国I卷的命题传统。试题明显减弱计算、强化知识点相互渗透。试题严格遵循“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的命题原则。 纵观这三年理综I卷化学试题,试题全面贯彻教育部提出的“高考考试要凸显育人导向”的理念,充分体现《考试大纲》修订精神,依据《考试说明》,立足中学化学知识基础,坚持“一体四层四翼”,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核心立场。整份试卷更加关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其应用。试题立意新颖,素材选取涉及古代科技、化学发展历史、我国科技进步等方面。以生活、化工生产的真实过程为问题情境,凸显化学学科的学科价值及育人导向。命题立意集中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题在教材外、理在教材”的理念,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较好地体现了公平性命题原则。 二、“一体四层四翼”学习和理解 1.学习“一体四层四翼” 一体: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是核心立场,解决“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考查目标,解决“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考查要求,解决“怎么考”的问题。 2.理解“一体四层四翼” (1)“一体”是国家政府的终极理想。 “四层”是广大师生的现实任务 “四翼”是命题专家的考试导向。 (2)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学科教学目标中:必备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关键能力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科素养是多种能力的贯通与创造,核心价值是观念态度、责任义务。“知识能力形成素养,素养实现价值”。 三、近三年大致题型考点与难度对比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50道,共50分。材料题3组,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理解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一定涉及。 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主干知识。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具体而言,通过本次考试着重从能力提升角度下手进行命题。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从命题来源来讲,本次期中考试主要选取的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为主,结合一轮复习特点加入一部分基础知识的考查。其中高考真题部分重点选取全国卷和天津卷的经典题目组成,辅以江苏、浙江、安徽等东部省份的题目,其主要用意在于让学生通过这次考试熟悉天津高考的命题特点,同时把握全国整体高考历史思维的大方向,做到一定程度的难易结合。同时着重挑选对文本解读能力有所提升的材料分析题,用大量新材料和新情景来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尽可能让学生既不脱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做到教材知识与材料内容的整合与呼应。 二、学生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平均分如图所示: 分析:与以往相比成绩有所下降,一方面较之过往考试,本次考试总体难度有所增加,结合

2020年全国Ⅰ高考化学试题点评

2020年全国I高考化学试题点评 点评一: 广西南宁三中化学老师蓝宇认为,今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大部分连续了历年的特点,总分依旧占108 分,题量没有多大变化,题目难度比去年略低,深浅层次明显。其中与去年不太一样的是,运算量有所增加,而且有关氧化还原的运算题替换成了电化学原理及运算。 主观题题号也由原先的26?29题改为27?30题。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给人的整体感受是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的原那么,注重考查化学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学科内各知识板块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 蓝宇认为,试题中能力的考查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灵活的解决咨询题的方法来实现。假如平常学生不注重基础、训练表达能力,就觉得不易下手。他从每个题型分析了今年化学考试的特点。 今年的化学题型包括选择题、实验题、无机和有机推断题、电化学原理及运算。选择题的命题是以考查化学差不多概念、差不多理论为主。强调化学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基础等知识点的综合,要紧考察传统题型,这些题型差不多上烂熟于心的,难度并不大。然而8道选择题里有第7题、第9题、第11题和第13题4道题目涉及运算。运算能力不是专门突出的同学在选择题上会用比较多时刻。 27 题实验题要紧以考查综合实验设计能力为主。要求把握常见物质检验方法,具有规 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能依照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此题比较新颖,有一定的开放性。不仅需要自己设计流程、选择装置,还要选药品,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文字描述。 28 题电化学原理咨询题一直是化学中的难点,但近几年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观题考得少,而今年以大题的形式显现,难度尽管不大,但专门多学生把握得不是专门扎实,会在运算和文字表述上失分。它要紧考查了电解原理及有关运算,能够较好地区分学生的水平,涉及的知识点有正负极判定、电极反应书写、电极产物运算等。 29 题无机推断题,要紧以结合元素周期表并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此题涉及三大强酸、晶体结构、熔沸点及生疏反应的书写等知识点的考查,有专门好的选拔功能。 30 题有机推题,以框图的形式出现,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能力为主。命题时适当 给出新的信息即一个新的反应条件。以考查学生应用信息、解决咨询题的能力。设咨询时,将结合运算等内容,考查有机分子式的推断,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以及有机反应的差不多类型,同分异构体书写等,此题对学生的推理能力要求较高,第⑵咨询给B和C命 名时专门容易失分。 总体上分析,蓝宇老师认为今年高考化学科试题稳中有变,变的是更加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加大了知识的覆盖面,加大了试题的思维容量,重点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 考生印象:绝大部分的考生讲,关于像27 题如此的题型来讲,他们并可不能感到生疏,但大量文字的描述让他们觉得无从下手,看起来如何讲都沾边,但又如何讲都讲不清晰。且,在答题时,每道题目都考查了好几个知识点,有时想起了那个点,就不记得了那个点,做起来不如何顺手。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高考地理试题特点 一、文综地理学科命题特点和能力要求 (一)文综地理学科的命题特点 1、命题依据: (1)高考性质:为选拔性考试。这一性质要求高考命题必须具有必要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2)高考地理考核的评价目标:①是否具备理解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②是否具备运用地理工具和方法分析和评价地理事象的思维品质; ③是否具备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评判地理事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④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命题立足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及方法:①地表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及其原因; ②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 ③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 ④人和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 3.命题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核: 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技

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考察的重点是对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对地理学工具的灵活掌握运用,包括对各种类型的地图、地理图表的判读、绘制、分析;善于观察、发现和分析地理现象;善于获取或提取地理信息;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的综合思维方法等。 4.命题关注热点问题,鼓励创新思维: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已初步形成“从实际出发,关注热点,鼓励以创造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风格和特色。试题设计取材于实际、形式新颖、设问灵活、切中时弊,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观察、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我国和世界焦点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形成公民的环境意识,是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的鲜明特色。 (二)高考文综对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高考大纲从地理概念、地理基本技能到地理原理和规律,划分出记忆、理解、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提出了10项能力要求: (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记忆能力)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理解能力)

高考化学大题高分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大题高分解题技巧 一、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命题特点 理综化学大题不但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区分考生成绩优秀程度、便于高考选拔人才。根据对近年高考理综第Ⅱ卷化学命题情况分析,其存在如下特点: 1.一般有4道大题,其中包括1道化学反应原理题、1道实验题、1道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道有机推断题。 2.试题的综合程度较大,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如元素化合物性质题中常涉及元素推断、性质比较实验、离子检验、反应原理等问题,再如化学反应原理题中的几个小题之间基本上没有多大联系,纯粹就是拼盘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大知识的覆盖面,考查知识的熟练程度及思维转换的敏捷程度。 3.重视实验探究与分析能力的考查。第Ⅱ卷大题或多或少地融入了对实验设计、分析的考查,如基本操作、仪器与试剂选用、分离方法选择、对比实验设计等,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实验设计上融入了实验数据的分析,题型新颖。 二、理综化学学科大题的答题策略 1.元素或物质推断类试题 该类题主要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或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为命题点,采用提供周期表、文字描述元素性质或框图转化的形式来展现题干,然后设计一系列书写化学用语、离子半径大小比较、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判断及相关简单计算等问题。此类推断题的完整形式是:推断元素或物质、写用语、判性质。 【答题策略】元素推断题,一般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只含短周期元素的周期表,然后对照此表进行推断。(1)对有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2)对无明显突破口的元素推断题,可利用题示条件的限定,逐渐缩小推求范围,并充分考虑各元素的相互关系予以推断;(3)有时限定条件不足,则可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结论,有时答案不止一组,只要能合理解释都可以。若题目只要求一组结论,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有时需要运用直觉,大胆尝试、假设,再根据题给条件进行验证也可。 无机框图推断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读图审题→找准“突破口”→逻辑推理→检验验证→规范答题。解答的关键是迅速找到突破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高中历史试卷讲评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高中历史讲评课教案 莱西二中高一历史组 教师寄语: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讲评目的: 1.认真分析错题原因,查缺补漏 2.抓住典型题目,引导学生培养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讲评过程: (一)整体情况 试卷总评: 本试卷涉及必修一的内容,难易适中,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 1.试题情况统计: 2,题型分析 3.答题情况统计

(二)错因归类 1.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查找病因。 (1)因审题不清造成的错误是:选择题 (2)因知识遗忘而造成错误的是:选择题 (3)答题思路不正确的是:材料分析题。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试分析原因及解决的方法。 3.黑板展示: 小组合作探讨中共性错误,由学生提出,并在黑板展示其出错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类归因分析,明确答案。 4典型错题分析: 特别关注题干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 牢固掌握基本的历史结论, 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查缺补漏,为二次过关做准备 6.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跟踪题目,学生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规律,做二次过关试题 (三)自我纠正,反思小结,整理错题本 (四)课堂小结: 作为我们升入高中以来历史学科第一次过关测试,同学们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考试时纪律良好,答题时字迹工整,回答也比较到位,成绩相当不错。但是,通过测试,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不少同学审题不清,粗心大意,丢题落题,特别表现在选择题上;其次呢,就是部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熟练,很多记忆性的简单题目不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XX年:石门六中杨敏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主干知识 20XX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主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并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分;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6、27、34、45、48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总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分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更加明显。 二、20XX年试卷基本结构及试题分析 在试卷结构方面,中国古代史的考查部分,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化的分布继续沿用了20XX年的平衡结构,各考察两个题目,而且考察内容紧扣课本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也考查了书本中的重要内容且结合了热点知识。世界史依然选取了古代史具有代表性的希腊罗马的知识点和现代史中重要的战后经济格局。考题选用的材料比较简单,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减轻了负担。本次高考选择题部分难度中等,在基础知识的把握上着重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与分析能力,每道题的答案均需要通过材料分析得到,没有直接可作答的知识点问题。学生做题中需要仔细审题,全面思考。 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做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

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解析分析

高考化学试题评析评论解析分析 ----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化学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握新时代的育人方向,落实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选取古代化工方面的优秀成果和我国化学工作者在化学领域的科研成就,弘扬爱国主义情怀和奋斗拼搏精神,实现良好的选拔功能和积极的育人效果。持续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全面落实“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精选试题情境,呈现真实问题,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彰显教育改革的鲜明导向。 1 精选情境,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1.1 选取我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典籍中有关情境,增强文化自信 高考化学试题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选取我国古代的陶瓷制造、物质鉴别等古代化学技术方面的成果,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陶瓷是中国的名片。理科综合I卷第7题以陶瓷性质为载体,考查硅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尤其对“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的考查,一方面考查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化学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常见化合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1.2呈现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增强科技成就感 对于超导材料的研究我国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发展高临界温度铁基超导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理科综合II卷第35题的文献来源于顶级刊物《Nature》刊载的一种Sm-Te-As-O-F铁基化合物的超导体。试题以该铁基超导化合物的晶体及相关化合物为载体,考查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子间力和氢键以及晶体结构等核心知识点,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科综合I卷第35题以我国科学家在顶级刊物《Nature》发表的“双相纳米高强度镁合金的方法” MgCu晶体结构,考查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能级、化合物中成键原子的轨道杂化为情境,给出拉维斯相的2 形式、分子构型、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等内容。 理科综合I卷第28题第(3)问来源于我国化学工作者发表在顶级刊物《Science》中的文章——“沉积在α-MoC上单层金原子对水煤气的低温催化反应”。该催化方法使得水煤气转化反应在303K的温度下就可以进行,远远低于其他已有催化方法中的温度。试题以文章中的单原子催化能量变化的理论计算模型为情境,让学生认识、分析催化吸附机理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 精挑文献,展现最新成果,增长知识见识 今年的高考化学大部分试题是以学术专著、科技期刊、会议论文、技术专利等资料为素材背景编写的。以这些文献为基础命制的试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科学视野,让学生通过试题情境认识化学学科价值,从而增长知识见识。 2.1呈现新颖的结构,让考生了解最新成果,开拓视野 《Science》杂志报道了一种新化合物——双(三氯甲基)磷阴离子,该阴离子为制备高附加值有机磷化物提供了良好的中间体。理科综合I卷第13题以该新型反应中间体为素材背景,考查新型反应中间体

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课题:九年级 7、8、9 班历史学科试卷讲评学案主备人:王兴华 学习目标: 掌握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技巧,训练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培养 学生正确的考试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习流程 一、自主改错: 要求:针对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缺陷造成的,还是能力不 足造成的,还是不良习惯造成的,还是心理素质造成的。用不同颜色的笔将错题彻底改正,能自己改的自己改,自己不能改的在小组内部寻找帮助,改错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题目要特别标识,以便集体展示时寻求解决。力争在5分钟之内将所有错题改正并理解记住。出错较少的同学改完错后则重点研究一下与所考题目相 关的其他知识点,试着自己出题考考自己,过一会儿也可以拿出来考考组内其他 同学。 二、错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给材料选择题、归纳型、比较型选择题材料 3.对于材料题分析思考问题角度不全,步骤不清晰。表述不完善,最后的表达式写法混乱。 4.审题不细心,书写有时出错。 三、分组研究、准备 要求:进行小组分工,然后分组进行课堂研究并做好展示准备。 需展示的题目:选择题11、12、13、18、19 材料题29、31 提醒:一定要研究说出解答该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答该题目的关键、技巧, 说出该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规范要求,并要联系由该题目所想到的其他相关知识。四、交流、展示 要求:1、现在我们一起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体交流,看看哪一个 小组的成果让大家受益最大 2、提醒大家要注意倾听,找准机会可以质疑、补充 (一)1、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出错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1.《辛丑条约》的内容维新变法的历史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工业革命的具体表现 3.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师生共同归纳做题思路: (二)选择题的答题思路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丘吉尔)等。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 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

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

高考试题特点及解题方法研究 一、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分值占卷面总分的比例将近50%。从难度上看,一般说来,选择题特别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单项选择题,较非选择题要相对容易一些,历年来得分率都比较高(70%左右),考生选择题得分往往成为其总分主体部分(所占比例在65%左右)。因此,考生要想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首先必须把选择题做好。 选择题主要承担水平性测试功能,重点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往往要兼顾知识的覆盖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知识要点。 (一)选择题的种类 高考政治学科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答案为唯一题肢的选择题,通常称之为“单项选择题”;一种是答案不一定是唯一题肢的选择题,通常称之为“不定项选择题”。目前文科综合卷的选择题只有单项选择题,而政治单科试卷则两种选择题都有。 (二)解答选择题的基本原则 解答选择题,一定要牢记“以干求肢”这一基本原则。即从题组的导语和题干所提供的材料出发,具体分析题干的规定性(即题干的具体要求和指向),然后据此确定对题肢的取舍。解答选择题切忌脱离题干的具体要求,孤立地判断题肢的正误并进行选择。从哲学上看,坚持“以干求肢”原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三)解答选择题的具体步骤 解答选择题的关键环节是审题,审题要做到“三审”:一是审材料,包括题组的导语和题干材料;二是审设问,即题干对所选题肢的特定要求或规定;三是审题肢。 1.认真分析导语、题干所给材料,要求准确、全面、深刻。 所谓准确,就是要把握材料的特定内容,不要将材料所反映的事实与其他事实混淆而产生误读,也不把材料所没有反映的事实想当然地“添加”进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把一些看起来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的题肢排除。 所谓全面,就是要完整地把握材料,不仅要把握显性信息,还要适度、合理地挖掘隐含信息,反对只从部分的、片面的材料出发。一些考生在做单项选择题中的“组合选择题”以及“不定项选择题”时常常出现漏选,主要是对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只抓住材料中的部分信息。 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揭示本质和规律,抓住更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题肢更符合题干的规定性,才能从诸多较符合题意的题肢中选出最佳。 2.准确把握题干的规定性,明确试题设问的指向。 (1)紧紧抓住关系词,准确把握题干与题肢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明确设问指向的关键一步。干肢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以下4种: ①因果关系。关系词有“因为”、“由于”等。主要是题干材料提供结果,要求题肢提供原因;也有题干提供原因,要求题肢提供可能出现的结果。 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故解答此类题时,主要是要把握题干和题肢之间有没有这种关系存在。此外,还要辨别并排除因果倒置的选项。 ②个性—共性关系。关系词有“说明”、“表明”等。主要是题干材料提供某种现象(个性),要求题肢归纳、揭示其本质和规律(共性)。这样,题干的具体材料与题肢的抽象观点之间就构成了一种证明或说明的关系。 解答此类题时,重点要把握题干和题肢之间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否相符,即题

高三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历史试题分析报告及教学建议 通观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设计较好,符合高考题的风格,看似很难,细细考 虑很容易。通过这次训练是学生从做题思路和做题规范上都有了一次很好的提 高。 一、就统计情况看,学生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选择题看:一方面学生缺乏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另一方面不能对材料 有透彻的理解。出错率高的题目是25、28、33、35。 2、从材料分析题看:出错率高的题目主要是第41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抽象分析和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选做题上,学生完成情况比较良好。 二、从阅卷环节看,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机读卡有破、脏、折的现象; 2、学生在粘贴条形码的时候,位置不符合要求; 3、学生的条形码信息有误,系制作的失误,需及时修正; 4、部分教师对于阅卷系统不能熟练操作; 5、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效果。 根据以上答卷中失分现象与原因,概括总结出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 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不能迅速有效地提取平常积累的知识来解答试题中的问题。如选择题基本都是需要依据相关基 础知识才能确定正确答案,间接考查了有关基础知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1)迁移知识的能力差。试题设问的角度和情景大多是教材中没有涉及的, 但解决这些新角度、新情景问题所依托的知识却是在教材之中的,作答时只需按题目要求,从时间、空间范围上与教材内容加以对应,稍加归纳整理即可。(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差。一是找不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有效信息缺乏概括归纳。依托新材料、新情境设计新问题是高考卷的主要特点,必须加强训练、减少失误。 (3)概括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思维能力差。首先是概括归纳不够精练、 准确,答案内容多而得分少;其次是分析评价能力差,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思 考问题,思维角度单一、片面。 (4)审题能力差。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而学习能力 的高低最终主要表现在审题能力上。学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 基本方法、技巧,如怎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内容词、条件限制词,如何确定回答 内容的主次、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3.行文答卷仍缺乏答题技巧 一是答案的组织缺乏层次性,问题的答案要点让人分辨不清;二是无谓的文 字重复;三是书写欠规范,答案显得杂乱无章,卷面拥挤,欠整洁,影响了评分 效果;四是围绕答案的一个方面“揪住不放”,使用大量文字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条道跑到黑”,无暇顾及其他答案内容。

2015年高考英语命题特点

2014年省高三英语复习资料 一、多听老师的,少自作主张 二、多用碎时间,少搞大突击 三、多接触英语,少钻研语法 四、多做高考题,少抠模拟题 五、多攻词汇表,少记课外词 六、多做一般题,少钻研难题 七、多背好语句,少问为什么 二、词汇能力的问题 词汇能力是学生所有基本能力中最重要的而且也是最基础的能力。词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考的成绩。 1)词汇量的问题。词汇的积累对任何学习英语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高考中能拿到高分的学生一定是在高考试卷中基本做到“零生词”的学生。实践证明,新课标所规定的3500个单词和短语的要求,对相当多的高三学生来说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因此,词汇量的积累应该列为贯穿于高考复习全过程的首要任务。实际情况是新课标卷实际单词考察量只是略高于大纲卷,这是由于每年都有新省份加入而必须保持过渡性、稳定性。但不能因此放松对词汇记忆的要求,学生的实际词汇水平相对于是考试实际要求的最低2000个(基本为原大纲要求词汇)左右仍有较大差距。 2)“一词多义”的问题。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十分眼熟的词,但是看不懂意思。例如:高考试题中曾经出现a state-run company,许多同学完全不懂,既不知道state的含义,也不知道run的含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是一种语言表达力丰富的标志,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教学重点。 3)构词法知识的问题。一方面构词法知识可以迅速扩充词汇量,是十分实用的工具性知识;另一方面,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由一般构词法产生的新词不被视为生词,一般不给汉语注释。因此,系统地归纳总结构词法知识也是词汇复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4)介词的问题。介词的数量较少,但一些常用介词的含义非常多。在语篇中因为一个介词而导致整个句子看不懂的事情屡见不鲜。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择机归纳常用介词的含义,应该列为高三词汇复习的任务之一。 三、灵活运用基础语法的能力。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的学生,就丧失了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因此,系统而有重点地复习高、初中阶段所学的全部语法知识并且迅速形成在语篇中的应用能力,是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 四、听力命题趋势预测: 1.事实细节题。在听力考试中对事实细节题的考查最多,常见的设题方式为:五个W一个H。10题左右。 2.推理判断题2-3题。 3.主旨大意题3-4题。 4.推断对话发生的背景、地点及对话者之间的关系2-3题。 5.理解领会对话的观点、态度及意图2题。 独白部分(即第十段材料) 可分为四种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