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部分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教材框架

第一部分经济学29

第二部分财政23

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23

第四部分统计21

第五部分会计21

第六部分法律23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 6分

本章知识点

【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知识点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知识点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知识点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知识点五】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知识点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建议关注物质资料生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物质资料生产

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

2.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扩展资料 作用: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凭借他们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改进劳动资料,创造新材料,推动技术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在生产力物的因素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劳动资料是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强大手段,它的状况表明人类征服自然的水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是从劳动资料的发展开始的。劳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还可以促使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引起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劳动资料不仅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指标,而且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标志。 劳动对象是人类劳动加于其上的物质条件。它是生产力物质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没有劳动对象就不能进行生产,也就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劳动对象的革命已成为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质量的改进,使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生产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

专题复习经济常识之基本经济理论

经济常识之基本经济理论 一、知识结构 二、复习提示 本专题应重点把握的知识有: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 高考尤其应予以关注的知识点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的增加就业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具体做法即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等。 三、学科内知识联系 第一、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的知识,分析商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分析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绿色环保产品问题。 第二、运用价值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及原因,特别是物价上涨问题,分析商品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第三、运用分配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准确理解宪法确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意义,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第四、运用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实践,分析说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垄断、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性,分析说明我国目前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正确性。 第五、用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用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分析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性。 第七、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理论分析企业竞争,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的提高,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八、运用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九、联系银行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理解宏观调控。 第十、把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财政、税收的作用联系起来,分析增加财政收入和税收的必要性。 第十一、结合市场交易的原则理解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 四、结合十七大,把握知识联系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 1.全面把握与价值规律有关的五对关系 (1)市场经济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在市场上,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是由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个根本原则决定的。 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说到底,仍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竞争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的压力,会促使他们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优胜劣汰,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当然,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也会使竞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的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价值规律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 价值规律被称为“无形的手”,国家的宏观调控被称为“有形的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调节(即单一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发地追求自身的利益,造成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具有盲目性,使单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具有滞后性,也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3)价值规律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企业必须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为此,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 在市场竞争中,价值规律促使企业优胜劣汰,这就必然会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企业兼并是把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企业兼并有利于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企业破产也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的活力,促使企业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可以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价值规律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因此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对国有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有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习题答案

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一、思考题 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 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 6.什么是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 7.什么是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推导? 8.IS—LM模型怎样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同时决定?如出现不均衡说明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 9.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如何影响均衡收入与利息率? 10.简述开放的IS—LM模型及怎样同时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1.对IS—LM模型的分析与借鉴。 二、计算题 1.假定货币供给量为M,价格水平为P,货币需求L=ay-br,(1)求出LM 曲线的表达式;(2)试从表达式分析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 2.假设一个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是C1=1000+0.8Y,I=500。求出(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2)若实际为8500,非自愿存货如何变动?(3)若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4)若消费函数变成C2=1000+0.9Y,投资仍为500,收入、储蓄是多少?投资增加500,收入增加多少?(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3.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四部门为:C=100+0.9(1-t)Y,I=200-500r,NX=100-0.12Y-500r,G=200,t=0.2,L=0.8Y-2000r,M S=800。试求(1)IS曲线;(2)LM曲线;(3)双重均衡时r与Y;(4)双重均衡时,C、I和NX。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通论》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认为传统理论不符合事实,只适用于特殊情况,只有他的宏观经济理论才是普遍适用的“一般理论”,强调《通论》中的“通”字。凯恩斯指出:“如果正统经济学有错误的话,其病不会在其上层建筑,而在其前提之不够明白,不够普遍。” 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理论: 首先,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其次,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新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

(暴强整理)二十九条公务员考试经济定律以及一些常经济学术语

1.250定律 拉德认为:每一位顾客身后,大体有250名亲朋好友。如果您赢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意味着赢得了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顾客,也就意味着得罪了250 名顾客。 2.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总是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个开发出新产品,又第一个淘汰自己的老产品。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 4.马太效应 《新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 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 “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于是国王例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 人的一锭银子也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5.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你只需要关注你特定的用户群需求。不要在意不相干人的看法。 6. 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不要试图做孤胆英雄。如果潮流挡不住,至少,你要去思考为什么。 7.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认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8.零和游戏原理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 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不要把目光一直盯在你的竞争对手上,不要花太多时间抢它的客户。我们把这些时间用来寻找互补的合作对象,挖掘新客户。 9.华盛顿合作规律 华盛顿合作规律”说的是: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相互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多少有点类似我们的“三个和尚”的故事。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复杂和微妙的多,要让它产生聚变,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之一。在人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力都为1,那么10个人的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中,除了生产方式外,还有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最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一、人类行为的快乐原则 快乐最早属于哲学中的目的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虽然人类行为的具体(中间)目的千差万别,但从终极意义上讲,所有人类行为的目的都是同一的。即不管人们的行为如何错综复杂,行为的具体目的如何千变万化,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唯一确定的。坚持快乐论的思想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避免和对快乐的追求的欲望,趋乐避苦是人类所有欲望中最本质的规定和共同属性。快乐主义思想家的这个认识,是从人人都在渴望快乐的这个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的。从心理机制上讲,人的各种欲望的形成都是以人们相应生物官能的存在为基础的。当人的感受器官接受外物,外物信号由人的感受器官经信息转换后传导到中枢神经,脑中枢根据传人信号与自身各种官能需要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产生响应或是排斥的决策与效应行为。在正常的身心条件下,当人体受到不良物刺激时,一般会引起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产生消退、逃避或排斥行为,即“避苦”。当感受到良性物刺激时,一般则会引起脑中枢的兴奋过程,产生或加强对某事物的需要和响应,即“趋乐”。因此,人的欲望满足与各种需要行为一般总与相应中枢神经的兴奋过程相一致。欲望的初步实现又会增强或扩大兴奋过程,直至欲望满足,产生超限抑制为止。精神快乐即是通过中枢兴奋的心理机制反映出来。各种满足人类欲望的行动,实际上都是服从于相应中枢兴奋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对以中枢兴奋为心理基础的快乐需要的追求。这也就是人类行为的快乐原则发生的心理机制。快乐主义者解释,人类之所以会产生趋乐避苦的欲望,只因为“快乐是带来利益的活动的表现,痛苦是带来伤害的活动的表现,这些活动的利害或是相对于个人或种的整个组织器官而言,或是相对于其中的某一部分而言。”①因而,快乐与痛苦的状态又是与生命功能的加强或削弱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快乐原则确立于坚实的人类生命存在的客观生理物质基础之上。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其中丹尼尔?卡纳曼(DanielKahneman)就是研究快乐心理学(hedonicPsychology)并力图复活边沁快乐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家。从而使得关于快乐的老效用主义理论重新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重视。 二、人的有限生命成本是实现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从考古学的角度,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经济学基础 简答(2020年10月整理).pdf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尚处在初级阶段。 2、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答:(1)发展是硬道理,也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 (2)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3)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 3、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答: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公有制形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它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⑴它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⑵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最重要的来源; ⑶它是保障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⑷它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障。 3、股份制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答:(1)产权关系清晰,有利于企业资本的有效运营。 (2)实物资产与价值资产分离,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经营的稳定。 (3)实行有限责任制度,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4、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反映并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基本的形式。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重要的基础。 (3)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物质基础。 (4)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是保证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决定性条件。 (5)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在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征(或特点)是什么? 答:(1)通过企业对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2)按劳分配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 (3)采取货币工资的形式。 6、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什么? 答: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 (1)共同富裕绝不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2)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先富,并在其激励与带动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7、简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答:(1)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2)矛盾性表现为:要提高效率,必然导致收入差距,产生发展机会及收入结果的不公平;要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共赢经济学依据的三大经济规律

共赢经济学依据的三大经济规律 任凌云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各个经济学家总结了很多,这些规律或真或假,每个学者的看法各不相同。共赢经济学理论所依据是大家都基本上认可,没有异议的三大市场经济规律及三大推论和一个市场经济前提条件。三大市场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前提条件就是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个人利益最大化、价值规律(供求定律)三大规律和自由平等竞争原则这个前提条件。 一、三大市场经济规律 1、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无处不在,经济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 2、个人利益最大化 个人利益最大化是指一个人在符合法律道德并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综合各种因素选择自己能得到最大利益或者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情况的行为。当然这里的个人最大利益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是人类利益的总和。每一个对于各种财富(包括物质和精神财富)感知价值是不同的,对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来说,老百

姓对其肯定比给他金山银山都重要。对于道德低下的人来说,可以要钱不要脸。尽管每个人对各种财富感知不同,但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就是我自己所有行为也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我寒窗苦读、见义勇为、笔耕不缀,在金钱和地位方面无所求,这些都是我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的选择,因为我认为其最大利益就是通过自己思考和行为改变世界。 3、价值规律(供求定律) 价值规律与供求定律分别是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尽管价值规律表达和供求定律的表达有所不同,但是两个规律内容本质是一致的,所以这里就把这两个规律统一为一个规律介绍。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 供求定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需求的变动方向与均衡价格变动方向相同;供给的变动方向与均衡价格变动方向相反。 在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就会跌到价值以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价格就会上升到价值以上。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必然导致那种商品生产的扩大和供应量的增加。而随着市场上商品供应量的增加,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逐渐与价值接近。同样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获利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必然导致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促使价格回升,价格与价值接近或者超过价值。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同时,供求关系的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自然界原有的自然物质改变成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的活动。它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内容之一。社会生产的另一种生产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唯物史观认为,在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对人类自身生产起决定作用,其次是人类自身生产在被决定的前提下,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概述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通过生产活动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人类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状况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4页)。 人类要世代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生产。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就是再生产。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

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生产的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生产的规模决定着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等生活和生存资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成两类:一类是未经人加工可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如原始森林的树木、地下埋藏的煤层和矿石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棉花、钢铁等原材料。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章

西方经济学(下册)第十、十一、十二章 习题答案参考要点 (2011、7、19)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定为0? 答案要点:当计划供给与计划需求一致,计划需求与实际需求也恰好相等时,计划存货投资可以为0,计划存货投资必定为0。但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会将其计划存货投资安排为0,因此,宏观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会为0。至于非计划存货投资,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非计划存货投资往往不为0,所以,宏观上的非计划存货投资也往往不为0。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是否总是大于0小于1? 答案要点: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因此,它至多等于1,而无论如何不能大于1;如果不消费也只能等于0,而不会小于0。平均消费倾向则在短期内有可能大于1,因为可以借贷消费(如购买耐用消费品或自己住居住的住宅);但也不会小于0,因为人们至少需要基本的生活花费。 3.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增加储蓄对于均衡国民收入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首先是减少了消费需求,其次是增加的消费能否全部转变为投资很难确定。所以,增加储蓄的直接作用是减少了总需求,进而降低了均衡国民收入。 4.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有何不足之处? 答案要点: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仅仅考虑了最直观的短期情况,忽略了消费也要有长期考虑,也忽视了不同社会收入层次对总体消费的影响,以及社会消费与居民消费、企业消费、政府消费的情况。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概念强调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有一定的道理,但太笼统,局限性不小,忽视了它在不同层次中的作用。有关消费的内容可以参看教材p75-77的内容。 5.投资是如何决定的?怎样看待其决定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投资决定的原则是收益大于成本,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至少要使投资的收益等于成本。影响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都是在进行实际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 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除投资所直接使用的实际成本规模和风险成本外,从融资成本角度看,主要是利率水平和还贷期限。在投资预期收益和风险既定情况下,利率高低直接牵涉投资的成本,最终影响投资的利润。所以,利率始终是影响投资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影响投资的收益方面,主要是预期的利润率水平和投资风险收益状况。前者涉及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这既要求大于投资同期利率,又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不确定。因此,在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姓名:刘旭 班级:信管094 学号:200904034415 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 ———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 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 泡沫的内在基础。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 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从长期 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 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 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 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 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 工具了。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虽然在全国范 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 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本

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 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 而暴涨的现象。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 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 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就是劳动者按照预定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以获取物质资料,满足人类需要的实践活动。 生产力的含义:简单地说,生产力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基本环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对矛盾。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 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依据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规律。 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生产部分之间的分配。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2)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作用是通过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实现的。(3)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优胜劣汰。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这一有机体内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方式。它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和工资机制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所谓劳动力,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第二,劳动力所有者因各种原因缺乏生产资料;第三,社会上存在着投资对劳动力的需求。具体说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剩余价值就是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即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做资本,不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大它的生产规模。 资本集中:已经存在的单个资本的合并。或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是许多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积聚的特点:1、资本积聚使社会总资本增加; 2、资本积聚速度慢,它以资本积累为前提。 资本集中的特点:1、资本集中不使社会总资本增加;2、资本集中速度快,它主要通过竞争和信用方式来完成。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联系: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增大,生产规模扩大,竞争力加强,有利于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使企业更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积累,加速积聚。区别:资本积聚回使社会资本总量增加,但是,速度缓慢;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迅速扩大,但是,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只是改变了资本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而已。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资本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增值的平均需求而过剩的工人人口。

新体制经济学四大规律十大定律

新体制经济学四大规律十大定律 四大规律: 1. 资本投资与收益规律——“赌博率” 投资资本具有“就低不就高”的趋利性、冒险性、伪善性和悖反性。资本越投于低处,即投资成本、生产要素成本越低之处,其升值空间越大;投向越高处,即投资成本、信用成本和生产要素、市场要素成本越高之处,回报或收益就越低。资本倾向于流入洼地,收益倾向于筑砌高地。 资本对于项目,风险越高,利益越大,越易受诱惑;反之,项目风险越低,回报越小,对资本的诱惑越小。 资本从来只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 资本货币化、证券化、虚拟化阶段,不顾投入生产或介入交换的产品或商品价值是否真实,而只赌博阶段性的价值预期。 2.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规律——“奇正律” 实体经济在虚拟中得以高速成长,遵崇“馒头原理”,摆脱按部就班式的实物生产而进入资本体系进行虚拟生产并虚拟交换。就像麦面不发酵就不好吃也不好卖,发酵蒸熟就进入了价值虚拟状态或者具有了虚拟成份,面粉本身并未增加物质量(数量与重量),但馒头的价值量得以放大。实体经济虚拟化须有一定限度,超过临界点,即虚拟价格大于实体价值时,就成为虚假经济。就像馒头的酵母加得太多,发得太泡,一触即散,经济泡沫过于放大而幻化成为泡沫经济,失去食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也失去了信用价值,成为一种变质的假象,就出现崩盘危机。 实体经济运用等价交换物,虚拟经济运用溢价交换物;

实体经济投资大于投机,虚拟经济投机大于投资。实体经济特点与功能是提供基本生产资料,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虚拟经济功能与特点,是动员储蓄转向投资,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便利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加速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传递投资信息以改进资源配置效率,调节国民经济活力,通过资金与资源优化组合而造就合理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培育和繁荣国家金融市场,利用国际游资抑制泡沫经济,加强GDP 规模扩张而增加就业机会,但同时虚拟经济过量膨胀,乐极生悲,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虚拟货币发行过量和银行呆坏帐增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和信用基础,扭曲资源配置方式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以阻碍实体经济的一、二次产业发展,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导致国家财政风险。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对两者应一视同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协调一致。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体经济的背面是板结经济,虚拟经济的背面是泡沫经济,物极必反。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遵循“虚实奇正律”。实为正,虚为奇,正以务实,奇以务虚。实以生产,虚以经营。实以保值,虚以增值。虚等于实,虚则实也;虚大于实,实则虚也;虚小于实,实则实也。有实无虚,实则拘泥也;有虚无实,虚则空幻也;姑且因实失虚,未可为虚失实;虚实结合,实主于虚,虚辅以实,则虚实相生,奇正相谐,虚符其实,功成而名就也。 3. 市场经济危机规律——“周期律” 经济危机是一种瘟疫,必将感染市场经济的国家肌体。这种社会经济病毒,常在国际间偷然流窜,胡作非为。致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