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化学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化学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化学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选校网https://www.doczj.com/doc/736544545.html,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按ctrl 点击打开)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物质鉴定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

一、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

(1)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还原糖有、、

等;(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醛基或游离酮基的糖,叫还原糖)

(2)还原糖与(试剂)在(条件),生成沉淀。

2、成功关键——取材的重要性

(1)含较高的生物组织或器官;

(2)生物组织颜色宜浅——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的匀浆、白萝卜的根等。

思考:用甘蔗汁行吗?为什么?

3、注意事项——斐林试剂的使用(实际上用的是)

(1)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

(2)使用原则——①;②;

条件——;(实际上用的是)

(3)现象——颜色变化过程:→→

4、方法步骤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

脂肪可被(试剂)染成(或被染成)

2、方法步骤

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Ⅲ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制作子叶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子叶细胞的着色情况。(一定要用显微镜吗?)

(1)取材切片

(2)染色:

用的酒精,目的是:,原理是。

思考:还有哪些实验中用到酒精?作用分别是什么?

(3)低倍镜观察——寻找花生子叶薄片的,移至;

(4)高倍镜观察

3、成功关键——取材的重要性

(1)选择富含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花生种子,干种子需要浸泡;

(2)种子要足够大,便于做徒手切片。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

(1)蛋白质与 (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反应;

思考:尿素与该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吗?

2、成功关键——取材的重要性

(1)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大豆种子、鸡蛋蛋清;(2)颜色宜浅

3、注意事项——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实际上用的是)

(1)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

(2)使用原则:先加入,再加入;(条件:不需加热)

4、方法步骤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淀粉遇变;

2、材料:马铃薯匀浆

习题

1.在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中,对斐林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直接滴加在苹果的切面上B.最好是刚配制的

C.由甲液和乙液两种组成D.使用时,必须混合均匀

2.对生物组织蛋白质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现成的食用豆浆代替研磨制备的生物组织样液

B.用鸡蛋蛋白作材料必须用水加以稀释

C.将双缩脲试剂A和B同时加入盛有黄豆组织样液或蛋白质稀释液的试管中,摇匀观察

D.制备黄豆组织样液时,要加少许SiO2

A.麦芽糖在动植物细胞中都能检测到B.单糖、二糖和多糖在细胞内可以相互转化

C.糖类物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D.糖类物质在细胞内不能贮存

5.在观察藓类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形态与分布、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质流动、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花生子叶中脂肪鉴定的四个实验中,它们的共同点是()

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活性B.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C.都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D.都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染色

6.在下列实验中,不需要用光学显微镜的是()

A.观察细胞质的流动B.脂肪的鉴定

C.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7.(多选题)下列实验中,需要对实验材料染色才能用显微镜观察清楚的是()

A.观察蚕豆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B.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C.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颗粒D.观察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的变化

8.(1)脂肪的鉴定中,常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这是因为

。使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从时间上应先加质量浓度为0.1g/mL的溶液;从用量上需加双缩脲试剂A mL,而双缩脲试剂B仅用3-4滴。

(2)鉴定DNA常用于的试剂是。

(3)用洋葱根尖作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无法通过跟踪分生区的某个特定细胞观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原因是。

(4)用将新鲜的韭黄或者蒜黄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几分钟后滤纸条上不能呈现的色素带名称是。

(5)某同学用0.5g/mL的蔗糖溶液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其结果是质壁分离明显,但不能复原,这是因为。

9.下列是有关生物学实验的部分内容,请完成填空。

(1)将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后需2min,才能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2)观察大白鼠胰腺的线粒体用染色,细胞质中的线粒体被染成色。

(3)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试剂是,滤纸条上最上端的色素颜色为。

(4)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

(5)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有。(至少填2个)

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答案:

1——6 ACCBCC 7 BC

8、(7分)(1)苏丹Ⅲ或苏丹Ⅳ溶于酒精NaOH 1——2

(2)二苯胺(3)(解离后)细胞死亡(4)叶绿素a和叶绿素b(答不全不得分)

(5)蔗糖浓度太大,细胞严重失水而死亡

9.(1)(50——65℃)温水浴加热(2)铁苏木精(健那绿)蓝绿

(3)丙酮(或乙醇)橙黄色(4)(用化学的方法)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开

(5)温度、培养液的pH、培养液中某养分的浓度等(答出2个以上得2分,其它合理答案也可以,只答一个不得分)

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设计两个试验:

(1)探究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 (2)证明血液中存在葡萄糖。

现提供:新取尿液样品、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清水、试管、离心机、三脚架、大烧杯、火柴、酒精灯、石棉网等。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上述两个实验均需要增加的一种试剂是,实验原

理。

(2)实验2比实验1复杂,其原因是。

(3)写出实验2的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

步骤1:;

步骤2:;

现象:。

8、(1)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1分) 葡萄糖是还原性糖,加热被斐林试剂氧化,生成砖红色Cu2O沉淀(1分)

(2)血液呈红色,若直接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则产生的现象与血液颜色相近。而尿液的颜色不会干扰显色反应(2

分)

(3)步骤1:取加有柠檬酸钠的鸡血5mL,用离心器离心,获得上清液。(1分)

步骤2:取2mL上清液,加入新制的斐林试剂,在沸水中加热。(1分)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1分)

第二章实验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重点难点

15.3、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构造

关于显微镜使用的相关高考题

1.(96年上海)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发现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然后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存在。则异物可能在

A.反光镜上

B.物镜上

C.目镜上

D.装片上

2.(01广东)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当用低倍物镜看清楚后,转换成高倍物镜却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原来观察到的物体。可能的原因是

A.物体不在视野中央

B.切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C.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的焦点不在同一平面

D.未换目镜

3.(98上海)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落花生子叶的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细胞较模糊,这是由于

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均

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

4.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的“被放大50倍”是指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17.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正确的方法应是

A.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B.两眼睁开,用右眼观察

C.闭右眼,用左眼观察D.闭左眼,用右眼观察

5.(02广东)下列细胞结构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出的是

A.染色体

B.液泡

C.核糖体

D.叶绿体

6.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的物镜组合来观察同一根尖细胞装片(细胞分散均匀)。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的位置不变,在一个视野内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是(D)

7.(05上海)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A.2个B.4个C.8个D.16个

8.下面①~⑤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时的几个操作步骤,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

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标本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⑤

C.②→①→⑤→④D.⑤→④→②→③

9.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地看到细胞壁,但不易看清楚细胞是否发生了

甲乙

质壁分离,为了便于判明,此时应

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反光镜,缩小光圈

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提示:白色洋葱表皮细胞没有色素,不易观察,如将视野调暗点有利于观察。

10.以下哪一组实验材料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在生活状态下: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③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④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A .右上方

B .右下方

C .左上方

D .左下方

12.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标本,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A .目镜——10×,物镜——10×

B .目镜——10×,物镜——15×

C .目镜——15×,物镜——15×

D .目镜——15×,物镜——45×

13.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A .污物

B .气泡

C .细胞

D .墨水

A .

B .

C .

D .

15.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是

①对光 ②装镜头 ③放置 ④升镜筒 ⑤降镜筒 ⑥低倍镜观察 ⑦调细准焦螺 ⑧寻找物象

A .③②①④⑤⑥⑦⑧

B .③②①⑤④⑦⑧⑥

C .②③①⑤④⑦⑥⑧

D .②③①④⑤⑧⑦⑥ 16.下图为显微镜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A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B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C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

D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

17.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

A .甲/丙

B .甲/丁

C .乙/丙

D .乙/丁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导学提纲 一、还原糖的鉴定 1、什么是还原糖?常见的还原糖有哪些? 还原性糖指含有醛基或酮基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2、实验原理是什么?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的淡蓝色Cu (OH) 2 沉淀的悬浊液,葡萄糖溶液在加入斐林试剂后,在加热条件下还原为砖红色的沉淀,而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为:CH2OH-(CHOH)4-CHO+2Cu(OH)2 = CH2OH-(CHOH)4-COOH+Cu2O+2H2O 3、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颜色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4、为什么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放置太久? 时间一长,Cu(OH)2沉淀在溶液底部无法充分发生反应 5、为什么选择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植物组织? 因为颜色过深的植物组织中的色素会对颜色反应起掩盖作用。 6、研磨小块苹果时,为什么要加少许石英砂? 使研磨更充分,否则还原糖少,颜色不明显。 7、为什么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注入苹果组织液中,而不能分别加入? 如分别加入,组织液中的有机酸会与NaOH迅速反应,导致Cu (OH) 2不足。 8、为什么最终的颜色中有时会出现红褐色,甚至黑色? Cu (OH) 2对热不稳定,易脱水生成黑色氧化铜CuO。 9、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鉴定还原糖? 班氏试剂(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纳和碳酸溶液)或用银镜反应。 10、如何鉴定淀粉? 滴加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二、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是什么? 将尿素加热,两分子尿素放出一分子氨而缩合成双缩脲。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B)。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使用蛋清作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先稀释? 如果不稀释,反应后产生的化合物会吸附在试管壁,导致反应不彻底。 3、样液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后,溶液什么颜色?之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后溶液什么颜色? 加双缩脲试剂A后,溶液仍透明(或白色);加入B液振荡均匀后,变紫色或紫红色。 4、为什么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液不能过量? 会生成大量蓝色Cu (OH) 2,遮蔽产生的紫色。 5、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主要不同点? (1)溶液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为0.01 g/mL。 (2)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碱性条件下的Cu2+。 (3)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使用时,先把Na0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Na0H溶液,然后再加入CuSO4溶液。 三、脂肪的鉴定 1、实验原理是什么?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用什么试剂洗去浮色? 2、为什么要取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而浸泡的时间又不宜过长? 浸泡的种子易切片,而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3、有些橘黄色的小颗粒并不在细胞之内,而在细胞的周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用刀片切取种子子叶薄片时,切破了细胞,细胞中的脂肪分子游离到细胞之间。 4、切取花生子叶薄片,要求实验技能较高,此步骤如何改进可以更便于操作? 改成刮取花生子叶泥制作临时装片,易做,效果又好。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要求 1.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做好实验预习,无实验预习报告者不 许进入实验室。每大组实验人数28人,4人一小组。 2.实验试剂的配制,现场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完成。学生在试剂配制过程中, 掌握试剂配置的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实验室所有设备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器皿要小心使用,按规范要求操作, 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4.卫生要求:每次试验完毕小组成员务必将本试验台及地面收拾整洁,器皿摆 放整齐有序,如哪组成员发现没有搞好自己组的环境卫生,这次试验的所有组员的实验报告都会扣分。 一、10食品科学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表 1. 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4学时) 2.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4学时) 3. 牛奶中酪蛋白等电点测定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4学时) 4. 或果胶的提取(4学时) 5. 酶的性质实验(4学时) 实验总课时:16学时

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淀粉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淀粉水解的条件和产物的实验方法。 3、淀粉的老化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淀粉与碘的反应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纺织工业上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它还可以用来测定水果果实(如苹果等)的淀粉含量。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 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例如,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 000~160 000时,包合物的颜色是蓝色。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下表就是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 表 2-1 淀粉的聚合度和生成碘包合物的颜色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在pH=4时最稳定,所以它的显色反应在微酸性溶液里最明显。 2、淀粉的水解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是一种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属糖类,但本身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淀粉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淀粉收唾液所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余下的淀粉在小肠里胰脏分泌出的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水解,生成麦芽糖。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反应过程为:(C6H12O5)m→(C6H10O5)n→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讲课人:曾永昌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 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实验改进 广东省罗定中学李稚虹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 2.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 3.认识到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是生物组织的重要成分。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颜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 三、材料与器具 1.实验材料:新鲜猪的皮下结缔组织,雪梨,鸡蛋清,马铃薯。 2.仪器:解剖刀,滴管,小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酒精灯。 3.试剂:苏丹III染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 四、方法步骤 1.脂肪颗粒的检测 ①取材 取新鲜的肥猪肉(富含脂肪),切成小块放入培养皿中备用。从中间将肥肉切开两半,用解剖刀刀面在肥肉内侧轻刮几下,把刀面上附有粘稠物的一端,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的中央。 ②染色 在载玻片的粘稠物上滴加苏丹III染液滴2~3滴,染色5min;用吸水纸吸掉染液。倾斜载玻片,并在染色的部位缓慢滴加3~4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然后,用吸水纸吸掉粘稠物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于粘稠物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③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先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并选择最理想的观察对象(肉末层的较薄、染色均匀且橘黄色明显的区域)。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观察被染色后的脂肪细胞。 2.还原糖的检测 ①取材 新鲜雪梨去皮后切成小块放入培养皿中备用。用解剖刀在雪梨组织上轻刮几下,把刮下的组织涂抹到载玻片的中央。 ②染色 向有组织处滴加两滴菲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 ③加热观察 用试管夹夹着载玻片的一端,把载玻片在酒精灯外焰末端来回移动烘烤,观察雪梨组织颜色变化。 3.蛋白质的检测 ①向试管内注入稀释的蛋清2mL。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④可见组织液颜色变化。 4.淀粉颗粒的检测 ①取材 马铃薯切成小块放入培养皿中备用。用解剖刀在马铃薯组织上轻刮几下,把刮下的组织涂抹到载玻片的中央。 ②染色 向马铃薯组织处滴加两滴碘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制成临时装片。 ③观察

生化实验报告资料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吴瑞 学号: 3120016004 专业年级: 2012级临床医学(妇幼保健) 组别:第四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一、实验室规则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写出预实验报告。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高声说话。严禁拿实验器具开玩笑。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用餐。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或决定的问题,切勿盲目处理,应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4.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仪器不得随意动用,对贵重的精密仪器必须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开始使用;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并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试剂时必须“随开随盖”,“盖随瓶走”,即用毕立即盖好放回原处,切忌“张冠李戴”,避免污染。 6.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试剂,遵守损坏仪器报告、登记、赔偿制度。 7.注意水、电、试剂的使用安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远离火源。用试管加热时,管口不准对人。严防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吸入口内或溅到别人身上。任何时候不得将强酸、强碱、高温、有毒物质抛洒在实验台上。 8.废纸及其它固体废物严禁倒入水槽,应倒到垃圾桶内。废弃液体如为强酸强碱,必须事先用水稀释,方可倒入水槽内,并放水冲走。 9.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做出客观结论。实验失败,须认真查找原因,而不能任意涂改实验结果。实验完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10.实验完毕,个人应将试剂、仪器器材摆放整齐,用过的玻璃器皿应刷洗干净归置好,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则要认真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保持实验整洁卫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的安全等,并严格执行值日生登记制度。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概述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这是一个生物化学方面的验证性定性实验,方法简单易操作,但对实验技能有一定要求。通过本实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精神与严谨学风。 文本对这个实验提供了“教师教学设计指导”,包括:教学设计、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与结果、开放实验室、练习与评价。 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实验重点难点 由于这是高中生物课第一个实验,也是人教版新教材新增加的实验。总体说来本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改为探究性实验。 重点: 1.掌握三种物质与各自检验试剂反应所发生的现象,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2.生物学实验的要求以及规章制度 难点: 1.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关系这次实验的结果是难点之一。 2.由于本实验要用到显微镜,而本实验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 有2年没有进生物实验室了,显微镜的使用已经淡忘了。所以在鉴定脂肪时如何指导 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一个难点。 3.让学习者认真按照规范操作按照规定格式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这要求教师有很 好的组织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这是高中生第一次进入生物学实验室。多数学生会比较兴奋,这本来是好事。但有一部 分学生不注意操作要领以及规章制度。 2.而那些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会对实验不积极甚至旁观。 3.本实验要用酒精灯加热水浴,常出现的问题: 试管中液体过满(超过1/3) 学生使用酒精灯不当,吹灭火,盖盖儿灭火后不提起来再放下,使得下次拔不下来 4.高中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切片,他们的花生切片可能较厚,显微镜下看不清;可以将两个 刀片并起来切,这样可以切出较薄的切片。另一种方法是:左手三指捏住材料并使其突出在手指之上,以免伤到手指。右手持双面刀片,平放在食指上,刀口向内。以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均匀滑行切片。(媒体使用:用录像演示正确的切片姿势,边放边讲解) 5.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操作虽然不复杂,但还是有相当的学生操作不熟练,不规范,他们最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是: 掌握不好对光的方法(主要是显微镜的反光镜角度),视野不够明亮。 教室光线不好时,不会调节反光镜寻找光源。 调焦的操作常不协调。 被检物比较小、比较透明时,常常错过焦点。 不理解换高倍镜时不必上升镜筒,因怕出问题,总是先升高镜筒再换高倍镜。 2.装片制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取材部位与方法不对 取材的大小掌握不好 水滴的大小掌握不好 (三)教学目标: 分别说明三种物质鉴定方法及试剂; 大致说出检测反应的基本原理;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

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原理: 该实验中,对三类化合物的鉴定都是根据它们的特定颜色反应进行的。当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亦可)与质量浓度为 0.05g/m1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糖共热,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利用该反应,可证明样液中含可溶性还原糖。 苏丹Ⅲ是可以对脂肪染色的试剂,因此,当含有大量油滴的植物细胞用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内橘黄色的颗粒。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因而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若在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有紫色反应,则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 二、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还原糖的含量、生物组织中有色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及其观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选用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其中以苹果、梨最好。也可用白色的甘蓝叶、白萝卜替代(不能选西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所用材料一要脂肪含量高,二要有一定大小才能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该实验的要求。将花生种子经过3~4小时的浸泡使其变软,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切片时易碎裂,切不成薄片。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一般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大豆(豆浆)或鸡蛋清。 四、试剂配制: 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克的氢氧化钠加水至100ml即成);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生物化学实验须知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独立工作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 2.学习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准备更好的条件。 3.培养学生爱护国家财物、爱护集体、团结互助的优良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实验的总要求 1.按教研室予先公布的实验进度表,了解各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认真做好预习。弄清各步骤的意义,避免教条或机械式做实验。 2.进行实验不仅要求结果良好,而且要求敏捷高效。为达到此目的,实验者应注意:①一切步骤都按正规操作法进行;②样品与试剂勿过量取用;③宜粗者勿细(例如粗天平称量物品即足够准确时,不用分析天平,用量筒取液足够准确时,不用吸量管);④试剂、仪器防止污染及破损,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⑤注意力集中,避免差错。 3.实验中观察要仔细,记录要详尽、及时与客观,不得于实验后追记,应直接记在实验报告本中,而且无论实验成功与失败,都应记下。对于失败的实验,要分析其原因。 4.实验室是集体学习与工作的场所,实验时应保持肃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的工作与思考。对师长尊敬,对同学要团结友爱。实验后应清洗整理用过的仪器及清理自己的实验场所。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者应该重视。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下列各项:实验名称、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计算(定量测定、解释)、讨论或小结。实验记录除应包括“实验总要求”的第3项要求外,还应包括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随做随记的第一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书写实验报告要字迹工整,语句通顺。书写工整的实验报告,是尊师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组织与分组 1.每一个班学习委员负责①实验报告的收集与分发;②安排清扫值日名单; ③反映同学学习情况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④其它临时性的工作。 2.一般实验都为两个学生单独进行。有的实验要4人一组,由相邻两学生组成固定小组。小组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同意下,可作适当的调整。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 1.定义:根据物质对不同孩长的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t 、定性分析的技术。 2.基本原理:(图1-1光吸收示意) 透光度T=It/lo 吸光度A=lg(lo/ I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i)定律:A=KLc K 为吸光率,L 为溶液厚度(em), c 为溶液浓度 (mol/L)] 摩尔吸光系数日ε: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 I.cm 的吸光度。 c=A/ε 3. 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2) 对比法元-KCLCx (3)计算法: e=A/ε (4)差示分析法(适用于浓度过浓成过稀) (5) 多组分湖合物测定 4.技术分类 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

可见光(400-760 nm) &紫外光(200~ 40m) &红外光(大于760 nm)分光光度法; 5.应用方向 有机物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体内的微量元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电脉技术 1.定义:带电荷的供试品在情性支持介质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 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脉动。使组分分离成族窄的区带,用透宜的检洲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请或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球形质点的迁移率与所带电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v=Q/6xrη 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的迁移率加速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离pl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迁移幸越大 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高子浓度增加时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4:技术分类: 自由电泳(无支持体) 区带电泳(有支持体):法纸电泳(常压及高压),博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波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柔丙烁配胶凝胶)等 5.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小分子物质滤纸、纤维素、硅胶薄膜电泳复杂大分子物质凝胶电泳 ⑴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①这种薄顺对蛋白质样品吸阴性小,消除纸电沫中出现的“拖尾”现象 ②分离理应快,电泳时间短 ③样品用最少: ④经过冰最酸乙醉溶液或其它看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丁对电泳图潜的光吸收措测店和爱的长期保 ------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胰岛素、游菌酶、胎儿甲种球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8个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吕杰编著 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教研室

内容介绍 《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是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化学》课程组的教师在参考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生物化学实验与实习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汇编而成。该实习指导围绕教学大纲设计了8个实验内容。

目录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4) 实验二DNS-CL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 (5) 实验三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 (7) 实验四酪蛋白的制备 (8) 实验五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10) 实验六酵母蔗糖酶的提取及活力测定 (12) 实验七酵母RNA的分离及组分鉴定 (14) 实验八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 (16)

实验一氨基酸纸层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学习纸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是以滤纸作为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生化分离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所需样品量少,分辨力较高等优点而广泛的用于物质的分离,并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缺点是展开时间较长。 分配层析法:是利用物质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混合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的一种实验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物质在某种溶剂系统中的分配系数是一个常数即α=溶质在固定相的浓度/溶质在流动相的浓度。溶剂系统: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水和滤纸纤维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因而其扩散作用降低形成固定相,有机溶剂和滤纸亲和力弱,所以在滤纸毛细管中自由流动,形成流动相,由于混合液中各种氨基酸的分配系数值不同,其在两相中的分配数量及移动速率(即迁移率Rf值)就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1、实验材料:标准氨基酸溶液 2、仪器: 层析缸,层析纸,毛细管,天平,吹风机等。 3、试剂: (1)氨基酸标准溶液:0.1M丙氨酸和0.1M谷氨酸标准溶液。 (2)溶剂系统:正丁醇:甲酸:水=15:3:2(体积比)摇匀; (3)0. 1%的茚三酮丙酮溶液;茚三酮1—5克,丙酮100毫升 四、实验步骤: 纸层析 (1) 取一长方形滤纸,在滤纸纵向对应的两边距边沿2cm 处,用铅笔轻轻的各画两条平行线,一条作前沿标志,一条作点样线,在点线上每隔2cm 画一个“+”作为点样位置,共5个点。 (2) 点样:用毛细管点样,其中2个点用毛细管点上氨基酸的标准溶液;中间间隔一点,另2点点上未知氨基酸的溶液。每个点样点重复点5次,每点一次用电吹风吹干后再点下次,点样点的直径应控制在2mm左右,点样完毕用大头针将滤纸做成筒形,点样面向外,注意纸的两边不要接触。 (3) 展层:向层析缸中加入层析溶剂,液层不要超过点样线(高约1.5cm,约50-60ml 溶剂),将滤纸点样点朝下放入层析溶剂中,将层析缸密闭,待溶剂到达标志线后取出,吹干。 (4)显色:用喷雾器将茚三酮显色剂均匀喷在滤纸上,吹风机热风吹干显色。 五.结果分析: (1)用铅笔将层析色谱轮廓和中心点描出来; (2) 测量原点至色谱中心和至溶剂前沿的距离,计算各种氨基酸色谱的Rf 值。 Rf=组分移动的距离/溶剂前沿移动的距离 =原点至组分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致溶剂前沿的距离 六、思考题: 1、何谓分配层析法和分配系数?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生物化学实验思考题

————————————————————————————————作者: ————————————————————————————————日期:

生物化学实验考试试题

细胞破碎 1 常用的细胞破碎的方法有哪些? 机械法:研磨,高速捣碎机;物理法:反复冻溶,超声波破碎,压榨法;化学与生物化学法:自溶,溶胀法,酶解法,有机溶剂处理。 2 有机溶剂法破碎细胞原理,常用的有机溶剂有哪些? 有机溶剂溶解细胞壁并使之失稳。比如笨、甲苯、氯仿、二甲苯及高级醇等 3酶法破碎细胞原理:酶分解作用 4反复冻融法破碎细胞原理:通过反复将细胞放在低温下突然冷却和室温下融化达到破壁作用 层析技术 1.什么叫层析技术? 层析技术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理化性质的差别(分子亲和力、吸附力、分子的形状和大小、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其中一个是固定相,另一个是流动相,从而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而使其分离的方法。 2、按层析过程的机理,层析法分哪几类?按操作形式不同又分哪三类? 根据分离的原理不同分类,层析主要可以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等。 按操作形式不同又分层析可以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 3.指出常用层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凝胶层析法:⑴脱盐;⑵用于分离提纯;⑶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⑷高分子溶液的浓缩离子交换层析法: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也可用于分离核酸、核苷酸及其它带电荷的生物分子 高效液相层析法:⑴液-固吸附层析;⑵液-液分配层析;⑶离子交换层析 4.SephadexG-100凝胶柱层析分离蛋白质原理是什么? 大小不同的分子经过的路线长短不同而达到分离作用。 5.用SephadexG25脱盐时蛋白质和盐哪个先出峰?蛋白质 6.相对分子量为8万和10万的蛋白质能否在SephadexG-75柱中分开?为什么?不能,分子量差距太小。 7.将分子量分别为a(90000)、b(45000)、c(110 000)的三种蛋白质混合溶液进行凝胶过滤层析,正常情况下,将它们按被洗脱下来的先后排序。c、a、b 8.离子交换层析与凝胶过滤哪种分辨率高?离子交换层析较高。 9.如果样品中只有Ala和His(Ala pI=6.0,His pI=7.6),在pH4条件下,这两种氨基酸那一种与CM(阳离子交换剂)结合的紧密?如果用pH4-7的洗脱液梯度洗脱,那种氨基酸先洗脱出来?Ala 10. 柱层析时湿装柱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用水灌注、不能有气泡。 11.说说离子交换层析中洗脱液的选择原则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验证性实验,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分工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其次,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新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条件分析 本实验所用到的材料和各种实验器材都是学校实验室中经常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器材的使用都在以前的教学中涉及到,学生应该对此并不陌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特别对于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配制和使用方法的不同。 突破策略: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五、实验准备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而且要求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和犁的果实。 2、脂肪的鉴定 所用材料要求一脂肪含量高,二有一定大小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本实验的要求。实验前要将花生种子浸泡3~4h,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组织太软,切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方法及检测介绍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分析方法及检测技术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临床检测中心 生物化学实验——是把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化学(实验反应原理)的方法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控的实验分支。 一个生化实验的最后测定结果应包括四大部分来完成。 一、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二、实验检测技术(手段)生化仪的分析技术。 三、质量控制程序(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仪器、试剂、人员五要素。 四、临床意义(目的)咨询服务、异常结果的解释。 实验反应原理及分析方法(理论依据) 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反应原理设计,首先要找出所检测的化学特性,如测定体液(首先是血液)中酶的含量血液中除少数酶(如凝血溶血酶、铜氧化酶及假性胆碱脂酶等)含量较多外,血液正常生理状况下含量微乎其微。一般每毫升含微微克(Pg)水平,要直接测定如此微量物质是相当困难的。用免疫化学方法可测定全部酶蛋白分子含量(不论其有无活性)而用化学方法测定只能测定酶的催化活性,间接计算出酶的含量。目前利用酶具有催化活性这一特性,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测定酶蛋白,同时还可以测定三大代谢的产物,如糖、脂类、蛋白质、这样也就建立起利用酶促反应的一级反应测定代谢物的方法。一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因此只有当酶反应为一级反应时,才能准确测定底物含量,(如测定血糖、总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等)。从此在临床试剂盒的方法中出现了以酶为试剂测定各种代谢产物。 临床化学方法的分类 特别是自动生化仪方法的特点 以往临床化学实验都采用比色法进行各个项目的测定,这是因为比色法具有微量、迅速、准确的优点,特别适合于微量的生物体体液中各项物质测定。 在一般比色法中,手工使用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定各种反应溶液的吸光度,但由于很难控制测定时间和反应温度,很难准确记录反应过程中吸光度变化,因此,毫不奇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所使用的方法,都是在呈色反应达到完全或者反应达到平衡时,吸光度达到稳定时才进行测定。即所谓平衡法或终点法。 但自从自动生化仪出现后,从根本上改变了上述情况。通过各项先进技术,人们可以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并可以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这样大大开阔了临床化学家对方法选择。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这样不仅缩短了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进行一些用常规比色方法不能进行的测定。如测定酶反应的初速 度(V o )等等。测酶初速度(V o )只能用分光光度法。 因此,用好自动生化仪一个重要前提必须对自动生化仪可以提供的测试方法类型有所了解。 生化自动分析仪特点: 1 精确测定反应的动态过程; 2 准确计算任何一段反应时间内的反应速率; 3 除经典的终点法外还可以进行动态测定。 分析方法的分类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作者:————————————————————————————————日期: 2

1.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所用实验材料较合理的一组是() A.韭菜叶、豆浆、大豆B.梨、鸡蛋清、花生子叶 C.西瓜、花生子叶、大豆D.番茄、豆浆、花生子叶 2.下列有关颜色反应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番茄和成熟西瓜均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蔗糖等还原糖,但不适合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B.利用花生的组织样液或组织切片进行脂肪鉴定实验时,需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相应的颜色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颜色变化为浅蓝色→紫色,该过程不需要水浴加热处理 D.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应向组织样液中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 3.表格是某同学探究不同材料中还原糖含量高低的实验。下列是对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苹果提取液 2 mL 雪梨提取液 2 mL 白菜提取液 2 mL 蒸馏水 2 mL 斐林试剂 1 mL 1 mL 1 mL 1 mL 水浴加热砖红色很深砖红色深砖红色较浅无砖红色 A.苹果组织细胞中含还原糖较高B.白菜叶肉细胞中也含有还原糖 C.试管4中溶液为无色D.试管1~3中,溶液颜色渐变成砖红色 4.现提供可配制斐林试剂的溶液:甲液(0.1 g/mL NaOH溶液)、乙液(0.05 g/mL CuSO4溶液)、以及蒸馏水,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可灵活性地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乳糖③胃蛋白酶④RNA A.只有①B.①和②C.①和③D.②、③和④ 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不能用煮过的豆浆做实验材料,因为蛋白质已经变性 B.甘蔗含有较多的糖,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C.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D.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6.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白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提取的DNA是否 被DNA酶污染、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依次选择的试剂是 ①苏丹III染液② 2 () Ca OH③斐林试剂④双缩脲试剂⑤二苯胺A.①③⑤④ B.①②⑤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 ..的是()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 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蛋白质 8.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 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 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 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9.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 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10.检验苹果中是否有还原性糖,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碘液B.苏丹Ⅲ染液C.双缩脲试剂D.斐林试剂1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 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