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

吴衡伦忠胜

刊载于2010年8期<经济师>

摘要

城市建设与其所在的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建设推动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以青岛为例,通过研究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形成的紧密关系,避免特色地域文化的流失,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变迁,探索“都市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Abstract:Area whe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closely related, urban construction to pro mote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led urban development. Qingdao, for example, by studying the form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avoid the los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the idea of regional culture change, and explore "urban culture" and new development.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域文化都市文化文化变迁

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Regional Culture,Urban Culture,Cultural Change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空性概念,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特别是历史发展等特定的条件影响,形成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常以地域文化来概括。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海陆兼顾,山川独秀,内卫京畿,外入海洋,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传统和习惯上称之为齐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中,它又有所变化,“凸显海洋文化、融合周边文化、兼容日韩文化、趋同世界文化,这是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传承的基本趋向。海洋战略将成为山东半岛发展的主要战略”[1] 。讲到海洋战略或是海洋文化,青岛是首选的城市。不仅是山东半岛的龙头,更是我国北方迈向海洋的前湾港,研究青岛的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变迁意义十分重大。但仅从传统的历史角度或单纯的区域发展角度,都是片面的;只有进行多层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得为发展服务。

1.0历史传承下的地域文化

环境造就人,自然造就文化。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解析青岛和青岛的地域文化,这是研究的出发点。早期的青岛由小渔村发展而来,大麦岛、汇(前)泉村等处曾是渔民出海捕鱼活动的汇集地点。这种朴实的“渔耕”文化,虽然在现代的城

市生活中减少了,但它却是“诚信、博大、和谐、卓越”城市精神的原始土壤。它历经曲折,多样发展,是青岛文化的总概括。1891年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在青岛建立兵营,开始建制[1],历经德国侵占,日本独霸,后为我国重要海防、海洋科研、进出口基地。百年青岛,城市的发展现为集旅游、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人文基地,这是青岛现代文明的开端。

青岛是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激情和活力。入侵德国,1900年规划筹建东亚的“模范殖民地城市”;1937年日本再次侵占,实施“母市计划”,侵略者的规划随未全部实现,但畸形发展下的青岛,成为我国少有的实施“西方城区规划理念”的早期城市。外国独占的烙印,给城市留下“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称誉,这种异域文化一直影响着青岛的现代建设。1914年前后青岛市区分为青岛区、鲍岛区,即为欧人区和华人区[2]。青岛区地处沿海地带,自然环境优越、空间布局理想、建筑设施、城建系统完备,是当时的欧人区,成为今日旅游文化的集中地带。鲍岛区位于现在的胶州路、辽宁路段,居住人群基本为社会中下阶层。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处在夹缝中,建筑拥挤,基本为商住两用,生存艰辛。上世纪20年代日本急于扩张,又开辟了侨居住宅和商业网点,成为重要的商住文化集中区,这构成本土青岛的商住文化。

青岛陆通中原和京畿,海通京卫和东洋,以海港通商开埠,以海洋科技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成为青岛的重要篇章。从栈桥到五四广场,从清营驻兵到现代海防,再从纱厂罢工到海尔跨国企业,从荒野渔村到帆船之都……,这些文化都带着浓重的奋斗情结,直到解放后才有了全新的发展。青岛凸显“山-海-岛-港-城”的综合优势,长期发展形成了海港、岛城、街巷、山林等多样的城市文化。但这种优势曾长期局限在“海泊河—长春路--延安三路—西南海岸线”范围内的半岛地带,城市偏安一隅,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小青岛或半岛都市,文化也称之为“岛城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迅速发展,率先突破原有的格局,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主城区打破了沿海发展的格局,制定“一湾两翼”的发展战略,设立主城和辅城共进发展的新版块。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新浪潮,岛城文化也开始出现分化,如何传承和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必须引起诸多城市工作者的深思。

2.0地域文化的革新问题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21世纪的青岛再度面临国际化的新跨度,多样化的发展,地域文化革新已是突出性的城市问题。国家级开发区和省市级产业园区的兴建,原有诸多的产业链等,发生换代性的革新,青岛的滨海文化已向多样化迈进。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又形成了冲击国际的新产业文化。如海尔文化、青岛啤酒文化等以企业品牌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已经走上国际,成为国际上青岛响亮得文化名片。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体系,以打造永不磨灭的“烙印”品牌城市,推动这座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发展 [3]?这就更需要深入得研究城市地域“多元文化”的变化。

新世纪的青岛,精彩纷呈,奥帆赛、世界海军大阅兵等诸多国际性活动纷踏而至。如何重新构筑地域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苏州成为中国园林城市的代表,灰瓦白墙,凝聚现代江南的人文情怀。那么“蔚蓝海岸、魅力青岛”,能否驶出了中国的港湾,以自己特有的姿态站到世界发展的新起点上,更待深入调研。以帆船之都为旗帜,借助奥运伙伴的快车,也先后掀起了旧城改造和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全面构筑青岛新时期的地域文化,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面对地域文化革新的大趋势,如何打破原来单一的“岛城空间”,实现以“山-海-岛-港-城”为产业的均衡发展;这是全方位发展青岛地方特色的根本性问题。3.0地域文化的环境革新

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创新是动力,品牌是引领,环境建设却是后腿,这是影响发展的滞后因素。一般老城区开埠时间早,内部空间狭窄,发展环境的长期桎梏,这是历史的锁定。但青岛构建和谐城市却起步较早,上世纪年代多是处于街区改造的初级阶段。从团岛到石老人海域,一条滨海步行道凝聚着岛城传统的旅游文化线。从中山路到台东,本土居民集中分布的中部旧城区,一种潜在的商住文化伴随城市始终。这一时期,发展缓慢问题颇多,素有“镶着金边的抹布”的不雅称谓。要解决南北差距问题和东西发展平衡问题,旧城改造的同时,地域文化的环境革新,应该早日提上日程。

3.1环境革新,文化育人

环境优胜,经济支撑,凝聚文化。青岛荣任奥运伙伴城,正是浓厚的地域人文和长期的市政建设,如综合环境整治、小街小巷改造、老建筑旧街坊翻修等深得人心。上海凭借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文化成为世博会主办城,但同样也离不

开城市环境的革新建设,实际上是通过平改坡、老建筑改造、旧弄堂更新、市政道路改造等一些列综合环境的整治,真正实践了一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文化主题。这种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主导的多层次的城市环境建设,常因改造难度大、收效低,易被搁置。但这种看不见的政绩,不仅培育了浓厚的都市街巷文化情结,延续了深层的地域文化,而且还是城市稳定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百年大计。

3.2 发掘自身优势,寻求新突破

提到环境更新旧城改造,不免要提到旧城项目开发。如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的王府井等。但是中小城市,财力小,机会少是实现。因此,各地只能因地制宜,避免“拆真府建假庙”的城市败笔。青岛抓住商业网点小集中大分散,但有互相依存的特点,分解整改难度,集中管理,分批整治,有针对性的拆迁改造。如辽宁路电子科技街、登州路啤酒特色文化街、昌乐路文化街等依据本街区特有的产业资源,通过环境更新,政策协调,推出整体强的专业项目,形成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台东商贸区的逐步完善,实施成立特色街管委会、吸收外地商会,建立了长效发展的机制,成为老青岛“商住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它采用土地、产业、文化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商业网点整合的方式,实现空间发展和突破,从而引导文化商住区的市场化发展。当前,苏州冠前街、武汉汉正街、重庆沙坪坝步行街等都是依托自身的历史优势,商住区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

3.3 新旧城区的协调发展,寻求新起点

更新旧城区的机能,协调区位功能的合理化,是实现城市人居和谐发展的新起点。包括拆迁、改建、搬迁等。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动迁改造难度大,但长远发展的收益大。如上海世博园区,江南造船厂的,浦东场馆的片区建设,演绎主题世博的新生文化。改造中的城中村、厂区、住宅、生态区和历史区等,突出问题是拆迁安置和历史保护、生态保护问题。内外协调发展,尤其是旧城区发展新突破,“两条腿走路”是城市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青岛从南部风景区的历史性建筑保护到中部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如通过由北海造船厂到奥帆村、李沧监狱到新城市广场等诸多城区改建项目,中心城区正在逐步实现从生产区到生活区合理归位。借鉴海外城市的案例,通过“山-海-岛-港-城”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实现城市区位空间上新突破,这是

探索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崂山到浮山、青岛(炮台)山、贮水山,再到大小珠山;从薛家岛到团岛、小麦岛,再到大小公岛、田横岛;从鳖山港到大港、前湾港,再到胶南董家口的10亿吨级的大港。青岛城市文化也在发生着多重的变化,从单行道到快速路,再到海底隧道;从田横祭海到天后宫,再到海底世界;从栈桥到五四广场,再到帆船之都……。此时,扬帆青岛,载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走向世界。从东到西、从内到外,完全伸开的城市框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推进“城市知名度”的全面发展。新世纪初青岛已成为继深圳、上海之后最具活力的北方城市。

4.0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发展方向

4.1 城市建设中非物质文化的诱导和保护性发展

青岛是山城还是岛城,地域文化建设十分复杂。现在的大都市往往成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4]。青岛旧城改造建设起步较早,虽多以基础改造为起点,但老城区浓厚的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早已是始终关注的焦点。各地的旧城改造也多处于商业街等局部改造的初步阶段,能否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是关键。“结合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探讨休闲空间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根据消费文化的理论及视角,定义休闲空间的概念”[5]。运用这种概念,深入研究老城区不仅是旧城区发展的需求,而是构筑城市整体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造中原来的“茶叶蛋、大排档、走串巷”不是消失,而是都有了新天地,城市中的“农村大集”、传统庙会、传统商住文化等,经整合引导形成强势的贯穿东西的“一线六区的商贸走廊”。文化凝聚人气,人气推动经济发展。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韩国城商住区等成功改造和培育;四方糖球会、李沧城市中的李村大集、及城郊葡萄节、樱桃节等诸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兴盛。同时借助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又有新型发展。旧城区的地域文化经过革新发展,不同程度上还引领了一批别具特色的餐饮区、产业区、旅游区。这是从串巷摊点到特色街,再到专业市场、文化商圈;逐步实现地域经济“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4.2 城市针灸点的经济引发

城市发展,环境是基础,文化是引导,共同推进是关键。横向研究地域经济环境的新形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不可缺少。通过综合分析老城区狭长地段和多中心发展的特点,以有效整合资源为手段,发展潜在的资源优势,形成引

爆区域发展的城市针灸点。研究各商圈的协调运营和各“特色街区”主题文化的演变,使之成为大都市核心文化的磁力点。借鉴上海的南京路、新天地、五角场等城区发展的经验,台东立足多条商住街区的优势,凝聚旺盛人气,打造成互为连通的台东大商圈。拥有辽宁路科技街“青岛的中关村”;登州路青岛永不落幕啤酒文化街;还有文化街、婚纱节、体育街、家具街等多条特色街。在随后的融合建设发展中,逐步凝聚形成独特的商住文化,推动特色街向特色商圈发展,这是激发“活力青岛”的城市针灸点。

4.3 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建设

纵向研究城市的发展形态,还要结合外来的日韩文化、周边的区域融合文化和时代的世界趋同文化。以企业品牌为城市文化代表的青岛向全球化迈进,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企业品牌文化是青岛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随着青岛的国际知名度逐步提高,要进一步研究青岛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即“互为支撑、联合拓展”的模式,如“崂山文化、海洋文化、港城文化、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等;同时研究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还要把脉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国际性文化的城市品牌。从特色街区产业化到城市商圈品牌化的发展,再到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化,这是一种递进的发展步骤。青岛都市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先集中后均衡的特点,以中部台东为重心,向南北贯通和东西延伸。这是一种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地域文化发展为先导的城市战略。以“环境改造、文化指引、互为支撑”的双向建设模式,将成为当代大城市探索老城区发展的新思路。

4.4 地域文化的新格局

新世纪初,特别是坚持旧区改造不拖节、新城扩张要务实,才能实现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吸收上海、北京等城市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资源产业等发展的经验,借助国内外新时机,中心城区首先立足本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产业,先后启动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生活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山林和海岸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在都市建设的演变中,老城区将成为主城区的“都市文化中心”,并推进大青岛形成整体性强的特色地域文化。

实事证明,老城区确立大都市文化的目标,新型文化链条正在形成。“融四方才智,举八方之力”,青岛蓄势待发。具体表现为东部山城文化线、南部旅游海洋文化线、西部岛城文化线、中部都市文化区,结合主城外围的“山-海-岛-

港-城”等产业,这将形成一种新型的地域文化。随着各子区域的建设逐渐完备,各城区联动发展的实际效能形成,中心城区也就逐渐形成“都市文化轴线区”。东西依托现在构建中的“一线六区”的商贸走廊,南北依托包含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生活区在内的“都市文化线”,中部城区成为两线交汇的“都市文化轴线区”,毋容置疑。

天时、地利、人文等要素一应俱全。09年山东又创建蓝色经济区,担当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龙头,青岛理应当仁不让[6]。同时借助上海引领长三角前沿发展的经验,以蓝色经济“龙头”的地位,构筑经济半岛城市群。值得指出的是,青岛在北进渤海经济圈,引领山东半岛增长极;和南联日照,构筑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头堡的过程中,要避免千城一面的盲目建设。尤其鄂尔多斯式的无人“空城”建设,更是值得深思。坚持“拥湾发展、环湾保护”的科学发展,才能有效引领山东乃至北方中国,即早日进入国家重点经济区的宏观视野,这才是城市建设中地域文化发展的长久之路。

5.0结束语

百年青岛由原来的小渔村,到解放前的“租界与殖民”;又由改革初期单一的“岛城文化”,再到本世纪初的帆船之都。青岛站到世纪的龙头,迎来“山-海-岛-港-城”全面发展的开端,这是坚持新旧兼顾、短期与长期结合、科学发展的结果。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今天,地域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已不能局限在单个魅力活动和个别的城市名片建设上,尤其是要摒弃狭意的文化概念和跟风式的局部建设。以“和谐人文”为城市发展的着眼点,全方位的认识和系统的构建新时期的地域文化,才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傅广典. [J] 北京:民间文化论坛,2006-02-015

[2]《画说青岛老建筑》李明. [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3]《青岛打造品牌城市2009白皮书研究》郭先登.[N] 青岛:青岛财经日报, 2009-1-24 (10).

[4]《关于大都市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田兆元. [J] 北京:民间文化论坛,20

06-04:15

[5]《从“大世界”到“新天地”——消费文化下上海市休闲空间的变迁、特征及反思》

周向频, 吴伟勇. [J] 上海:城市规划学刊,2009,(02):110-118

[6]《蓝色龙头》戚一川.[N] 青岛:青岛日报,2009-07-06 (01).

作者简介:

吴衡,男,山东郯城县人,上海京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主管工程师,研究方向:旧城开发与城市景观。

伦忠胜,男,山东商河县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技术工程师,专业方向:建筑材

料学。

电大地域文化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我国唯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的城市是(C)。 A.北京 B.上海 C.青岛 D.天津 2、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在青岛地域集群而居的原始居民是(A)。 A.东夷族 B.羌族 C.汉族 D.不其族 3、从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B )时代,青岛一带已有人类聚居生活。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铁器 D.青铜器 4、青岛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址是(A ),这充分说明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青岛文化便开始萌芽了。 A.三里河文化遗址 B.岳石文化遗址 C.齐长城文化遗址 D.琅琊台文化遗址 5、即墨因地居( D )而得名。 A.不其县 B.琅琊郡 C.齐国 D.墨河 6、即墨故城始建于( C )时期,古址在今平度市东南大朱毛村附近。 A.秦国 B.汉朝 C.春秋战国 D.夏朝 7、“朱毛城,临淄土”、“秦砖汉瓦”。这里的“朱毛城”指的是(A )。 A.即墨故城 B.平度 C.莱西 D.城阳 8、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十分繁荣,是著名的大城市,齐国第二大城市是( D )。 A.青州 B.胶州 C.不其县 D.即墨 9、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长城的是(C )。 A.秦国 B.燕国 C.齐国 D.赵国 10、创建于春秋初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要早470多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长城巨防指的是(B )。 A.燕长城 B.齐长城 C.赵长城 D.楚长城 11、2011年是青岛建置(C )周年纪念。 A.100 B.110 C.120 D.130 12、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廷终于决定调登州镇总兵(B )率部4个营2000余人移驻青岛。 A.盛宣怀 B.章高元 C.许景澄 D.刘铭传 13、1897年11月,德国政府经与俄国密谋以后,以(D )为借口,出兵青岛。 A.登陆演习 B.停泊军舰 C.租借胶澳 D.巨野教案 14、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翁同和与德使海靖签订了(A ),将胶州湾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99年,共10条款。 A.《胶澳租界条约》 B.《租地合同》 C.《潮平合同》 D.《边界合同》 15、德国把(D )作为在远东的唯一基地,所以锐意经营,企图与香港、上海相抗衡。 A.济南 B.天津 C.大连 D.青岛 16、1913年以恭亲王溥伟为首在青岛发动了封建复辟,因泄密流产,史称( C )。 A.“辛酉政变” B.“戊戌变法” C.“癸丑复辟” D.“洋务运动” 17、德国侵占青岛以后,在青岛设立( B ),俗称“提督”,为地方最高长官。 A.总统 B.总督 C.总理 D.总兵

地域文化第一次作业D卷+答案

第一次作业D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共80分) 1、国内发现最早的斜织机构件发现于() A、凤凰山墓 B、仙水岩崖墓 C、昌邑战国墓 D、三星堆 2、仙水岩崖墓遗址出现了何种音乐器材() A、筝、扁鼓 B、锣、扁鼓 C、筝、锣 D、.筝、三弦琴 3、战国粮仓遗址位于() A、吉安 B、南昌 C、新建 D、新干 4、战国粮仓遗址代表了江西文化与()的关系。 A、吴越文化 B、湖湘文化 C、荆楚文化 D、闽粤文化 5、永嘉之乱后,进入江西的中原移民主要分布在() A、浔阳郡 B、豫章郡 C、松滋郡 D、庐陵郡 6、()是明清时期闽粤移民的集中地和大本营。 A、赣南 B、赣中 C、袁州 D、赣北 7、春秋战国以前,江西境内的主要居民是() A、夷族 B、畬族 C、汉族 D、百越族 8、江西纯客家人县有()个。 A、9个 B、10个 C、11个 D、12个 9、“心学”的创立者是() A、陆九龄 B、朱熹 C、陆九渊 D、周敦颐 10、“崇仁学派”的开创者是() A、吴与弼 B、陈献章 C、颜钧 D、欧阳修 11、晚唐有民谚“筠袁赣吉,脑后插笔”,其中“筠”是指当今() A、高安 B、上高 C、宜春 D、新余 12、江西“讼风”最盛的时期是在() A、唐宋 B、宋明 C、元明 D、明清 13、明初被朱元璋称赏的铁冠道人是() A、周颠 B、彭莹玉 C、张中 D、张三丰 14、嘉靖时期极受明世宗宠信的江西道士是() A、李孜省 B、李自然 C、李日芳 D、邵元节 15、成化时期获明宪宗宠信的江西术士是() A、李孜省 B、李自然 C、李日芳 D、邵元节

16、仙人洞人的经济活动以()为主 A、种植 B、采集 C、狩猎 D、打渔 17、仙人洞下层与()是同属于一个的文化遗存 A、吊桶环下层 B、吊桶环中层 C、吊桶环上层 D、仙人洞上层 18、仙人洞遗址最早发掘于()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9、据现有考古资料,商方化南渐至赣境地区最迟在() A、夏代晚期 B、商代早期 C、商代中期 D、周代早期 20、吴城方国文明进入兴盛时期是在() A、商代早期 B、商代中期 C、商代晚期 D、周代早期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西周中期,赣境内只有人个受命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 2、仙水岩崖墓出土纺织品可能已使用了染色技术。() 3、在江西地区已发现的10余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中,很少与楚文化有密切关系() 4、对江西人口构成影响深远的三次战乱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元末红巾军起义() 5、江西不是南宋政权的主体政区。() 6、唐末至明清,江西经济文化地位的提升,与全国交通格局的变化有关() 7、江西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中心地区之一() 8、明朝饶州儒士朱季友被永乐帝骂为“儒之贼”。() 9、提出“儒、释、道”3教“原无分际”的是何心隐。() 10、公元前14世纪江西地区商业活动开始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 第一次作业D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共80分) 1—5BADCA6—10ADBCA 11—15 ABCDA16—20 CBBCC 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5 ×√××× 6—10√√√×√

深圳市福田电大doc地域文化平时作业答案

深圳市福田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 级:专业:姓名:学号: 一、问答(每小题4分,共60分) 1、易中天认为深圳是“没有方言的城市”。您是否赞成这个观点?为什么? 深圳是“没有方言的城市”这个观点我也比较赞成,因为大批移民的蜂拥而至,使深圳成为一座没有方言的城市。而且深圳的情况与其他城市不同,深圳的移民是突发式的、浪潮般的和全方位的。不过眨眼工夫,五湖四海的各方移民,便以排山侄海之势蜂拥而来。移民人数,数十倍地多于本土居民,而且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族群。 2、谷牧所讲的不能再“睡”下去时什么意思?“醒”了是什么意思? “睡”下去就是指看不到问题,不知道解决广东体制问题的必要;“醒”了是指看到问题的存在,看到开势,觉得中央下决心解决广东的体制问题十分必要。 3、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纪念园有哪三组浮雕? 第一个浮雕墙为《春天的故事》,墙上用铜雕塑工程兵建设、打工一族、罗湖口岸外商等造型或场面,展示特区建立初期社会各界轰轰烈烈敢闯敢试建特区的历史画卷。第二个为《走进新时代》,通过盐田港、地王、义工、股票、骑行绿道等标志性建筑物、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展示特区建设走进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第三个是《走向复兴》,通过和谐家园、抗击非典、西部通道、红树林等历史大事或代表深圳的人或物,表现深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的生动图景和美好未来。 4、深圳什么时候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004——2005年间,深圳召开全市文化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决定建设高品位文化——生态城市。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由城市战略的辅助性战略逐步上升为主导性战略。随后,深圳提出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即“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动漫产业基地”的文化子战略。图书馆建设立足公共文化服务、钢琴之城瞩意高雅艺术发展、设计之都和动漫产业基地紧跟全球创意经济浪潮,这些都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推进政府从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服务型转型的服务体系,推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理论空白,并为此积极付诸实践。 5、移民文化有哪些特点? 移民文化的特点有:1.民容性强;2.开创性强;3.竞争性强;4.商机意识浓厚 6、深圳有哪“十大观念”?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敢为天下先; 4.改革创新就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 5.让城市因热爱讳而受人尊重; 6.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7.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8.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9.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 10.来了,就是深圳人 7、深圳社区建设的“南山模式”有哪些主要做法?“盐田模式”有哪些主要做法? “南山模式”的主要做法是抓好“六个一”工作:确定“一个目标”,创建“六好十无两满意”的平安和谐社

地域文化答案

[第1题](判断题)曾国藩模仿西洋的军事技艺,特创设江南制造局;为了使军事技艺在中国生根,特主张派遣幼童出洋攻读学艺。 正确 错误 [第2题](单选题)()模仿西洋的军事技艺,特创设江南制造局;为了使军事技艺在中国生根,特主张派遣幼童出洋攻读学艺。 曾国藩 魏源 左宗棠 郭嵩焘 [第3题](多选题).关于湖湘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东汉时期,桂阳郡(今郴州)是湖南地区教育最为发达之地,出了不少儒学人才。如桂阳人刘常,被称为“当世名儒”。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王室教育和贵族教育制度,庶民的“分业而教”也比较兴盛,并出现了申叔时、屈宜臼、屈固、屈原等教育家。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时期,湖南教育都处于原始状态,发展水平十分低下,尚未从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分化出来,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施教人员和固定的施教场所。 唐代“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学生通过考试可以逐舍上升。湖南由此形成了“潭州三学”的升级体制。所谓“潭州三学”,即州学生月试后分高者可升人长沙湘西学院,湘西学院生徒分高者可升人岳麓书院。 [第4题](判断题)刘禹锡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湖南生活了十年左右。这期间他受柳宗元《天对》的启发完成了《天论》三篇。 正确 错误

[第5题](判断题)从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则具体地描述了金星、木星和土星的位置、动态等情况,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正确 错误 [第6题](判断题)曾国藩有一个著名的学术主张:“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 正确 错误 [第7题](多选题)关于湖湘学派,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湖湘学派”是指南宋时期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的,在湖南地区产生和传承的一个主张“体用合一”、内圣与外王并重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以其博洽通变的学者群体、独具特色的学术主张、鲜明的精神人格而广受关注。 湖湘学派中学术成就最高、并且完成了湖湘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的是胡宏的学生张栻,其主要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等。 把湖湘学派发扬光大的是胡宏。胡宏确立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要求“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斯民”,使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大本营,成为全国理学思潮发展的重要基地。 胡安国的重要学术著作《论语解》、《孟子说》、《南轩易说》,丰富并发展了胡宏奠基的思想体系。 [第8题](判断题)湖湘书院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对湖南的教育发展和湖湘思想文化的发展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书院传承的模式:一是倡导“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二是主张自由开放,兼容并包。三是讲学结合,以学为主。 正确 错误

地域文化作业(一)

★地域文化★ 一、填空题 1.文化源地是文化事务、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主要由习俗、服饰、(艺术)、(饮食)、(生产方式)、(制度)等文化要素组成。 2.我国最早的历法是周代的(夏历)。 3.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等特点。三秦文化指的是附加在三秦大地上自然景观上的秦人的活动形态、生活环境与文化的必然联系,具体表现为民族传统、(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等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3.关中因四大关隘(函谷关)、(武关)、(陈仓大散关)、(萧关)而得名。 4.有“中华第一陵”之称的陵墓是(轩辕黄帝陵墓)。 5.唐玄宗与杨贵妃经常游幸的温泉胜地是(华清池)。 6.素有“八百里秦川”美誉的地区是(关中平原)。 7.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更名为(陕甘宁边区)。 8.半坡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典型的(母系)氏族文化遗址。 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映的是秦末项羽焚毁(阿房宫)的史实。 二、名词解释 1.地域文化 就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具 有历史性、地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2.三秦 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 “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陕西还称“三秦”。 3.半坡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1953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 遗址有公共墓地、居住区、制陶器窑场,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为多。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列举题 1.列举秦汉时期关中修建的水利设施。 (1)、战国时期郑国渠。 (2)、龙自渠。西汉关中灌渠的穿凿,以龙首渠较早,约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问。 (3)、六辅渠。六辅渠足武帝元鼎六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为六条辅助性渠道的总称。 (4)、白渠。西汉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5)、成国渠。指西汉时新建的关中地区另一重要农田水利工程。 2.列举十处三秦文化遗址(地点、名称)。 黄河文明——半坡遗址(西安); 炎黄始祖——黄帝陵(黄陵); 皇家温汤——华清池遗址(临潼); 千古一宫——秦阿房宫遗址(西安); 六合一统——秦兵马俑遗址(临潼); 人文荟萃——碑林文化遗址(西安); 千年古刹——大雁塔文化遗址(西安); 两帝合陵——乾陵(乾县); 固若金汤——西安明城墙遗址(西安); 晨钟暮鼓——钟楼、鼓楼(西安)。 3.列举三秦的四大关隘(地点、名称)。 答: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1)、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2)、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3)、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4)、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 4.列举四个与华山有关的神话传说。 1、沉香劈山救母; 2、金庸华山论剑; 3、巨灵劈山; 4、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 5、赵匡胤一陈抟博台对弈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作业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导论》作业答案 讨论主题1:从老字号文化来讨论江苏地域的经济特征。 提示: 1、明确“老字号”的定义。 答:"老字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即在人们心中存在了多年,并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商号,它是商品好,服务好,信誉好等的象征。 2、举例身边的老字号,并认识与地域经济的联系。 溧阳老字号有:汪德隆;太白酒楼;上黄黄田保酱鹅。 老字号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伴生的产物。它一方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中坚,另一方面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 3、举例近期影视作品中的老字号,认识江苏地域经济的特征。 “同仁堂”(药店)、“胡庆余堂” (药店)、“全聚德”(烤鸭店)、“瑞蚨祥”(绸布店)、“狗不理”(包子铺)等;“中华书局”、“金华火腿”、“龙井茶叶”、“青岛啤酒”等。 江苏地域经济特征是: 第一,均衡发展,江苏在农业、工业和商业三大经沆领域中都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充满活力。 第三,文化含量高,儒工商同道,江苏商人亦儒亦商,重利也重义。 讨论主题2:我国的传统文学与江苏地域文化的联系 提示: 1、我国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名著与江苏有关,举例说明。 (1)、西汉枚乘(淮阴人)《七发》启汉大赋;刘安(沛县人)首先发现了《楚辞》的价值。(2)、明初高启(苏州人)。 (3)、清李渔(如皋人),小说《无声戏》、《十二楼》,戏剧《笠翁传奇十种》,理论《闲情偶记》。 (4)、金圣叹(苏州人),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毛伦、毛宗岗父子(苏州人),评点《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2、江苏地域文化对古典名著有什么样的影响?举例说明。 (1)水文化、智者文化。长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处声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2)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活力,心理开放。 (3)士农工商同道,义利相互兼顾,经济与文化重心同步推进。 (4)善于“变通”,富有“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 (5)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 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中有三部作品与江苏有关,施耐庵吴承恩是江苏人,曹雪芹生于江苏。 3、江苏地域文化对当今江苏作家的文学创作有影响吗?举例说明。 江苏自古人杰地灵,俊才辈出。江苏文学在文坛的风云变幻之中,始终能坚守自己的阵地,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并且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创新,行进在文学的广袤大地上。新时期以来,江苏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镇,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江苏文学继续演绎着自己的传统,在江南士族文化的底色上形成了新的审美风格。应该说,江苏文学是多彩多姿的,既有贴近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有现代主义的实验性作品。从总体上讲,在文学创作上,在体现出个体风格差异的同时,又都具有审美取向的某种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惟美、文人化、重感性、重视汉语言文学传统特别是江南文化传统。老一辈的作家如艾煊、陆文夫、高晓声、顾尔镡、方之、忆明珠、沙白等,表面上看好像是重写实、喜欢针砭时弊,其实,骨子里是文人化、惟美的。中青年作家一方面秉承传统,另一方面又锐意创新,产生了一大批在全国有相当影响

江苏地域文化课程形考书面作业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2016年江苏地域文化课程形考书面作业答案 国开开放大学江苏分部开放教育江苏地域文化课程形考书面作业之平时作业(1)题号分数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批改人一、填空(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1、江苏境内时间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__30__万年的“南京猿人” ,1993 年在南京市东郊__汤山__葫芦洞发现两块人类头骨化石。 2、汉代以降,中原地区人口大规模南迁加速了江苏文化和__中原文化_文化融合的进程。 3、元代,江苏长江以南属__江浙__行省,以北属__河南__行省。 4、_1667_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此为“江苏”得名之始。 5、唐代时扬州已经是一个国际性贸易大都市,其中有很多是__阿拉伯__商人定居扬州,甚至在中国科举入仕。 6、1853 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改名天京,并在占领区苏南地区建_天京_省和___ 苏福__省。 7、目前的江苏古镇、民居建筑都有着非常明显的__微派_____风格。 8、___郑各____七下西洋,其率领的船队穿过马六甲海峡,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 9、宋代由于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当时流传着“___苏常____熟,天下足”的民谚。 10、元代棉纺织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___黄道婆____在其中作 1/ 32

出了重要的贡献。 11、淮盐,顾名思义以___淮河____为界,淮河南为淮南盐,淮河北为淮北盐。 12、宜兴以__紫砂陶_____著称于世,成为中国的“陶都” ,可以上溯至宋代 13、1863 年,__李鸿章_____在苏州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最早的近代企业。 14、常州西郊距今__2800__年的周__淹城__遗址中,出土有四条独木船,最大的一条有 11 米长。 15、徐州的彭祖有中国“第一位职业厨师”美誉,徐州还曾经因此而名为“_彭城__” 。 16、无锡__薛氏___父子由于对缫丝业的成功经营而被冠以“缫丝大王” 。 1

地域文化(本科)网上答题试题答案

《地域文化》网考试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 1、我国唯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的城市是 A B C D 2、距今约四五千年前 A.东夷族 B.羌族 C.汉族 D.不其族 3、从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 A.旧石器 B.新石器 C.铁器 D.青铜器 4、青岛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址是 青岛文化便开始萌芽了。 A.三里河文化遗址 B.岳石文化遗址 C.齐长城文化遗址 D.琅琊台文化遗址 5、即墨因地居 A.不其县 B.琅琊郡 C.齐国 D.墨河 6、即墨故城始建于 A.秦国 B.汉朝 C.春秋战国 D.夏朝 7、“朱毛城 A.即墨故城 B.平度 C.莱西 D.城阳 8、战国时期 A.青州 B.胶州 C.不其县 D.即墨 9、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长城的是 A.秦国 B.燕国 C.齐国 D.赵国 10、创建于春秋初期2500多年的历史470 多年 A.燕长城 B.齐长城 C.赵长城 D.楚长城 11、齐国长城比秦朝的万里长城还要早 A400 B500 C370 D470 12、公元前685年面进行 改革 A B C D 13、公元前221 其 A B C D 14 A B C D 15140 A B C D 161088(今胶州) A B C D 17 A B C D 18

A B C D 19 A1990 B1991 C1992 D1993 20 A B C D 21、2011 A100 B110 C120 D130 22、光绪十七年(1891年)4个营2000余人移驻青岛。 A B C D 23、1897年11 A B C D 24、1898年3月6 湾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9910条款。 A B C D 25 A B C D 26、1913年以恭亲王溥伟为首在青岛发 A B C D 27 A B C D 28 A B C D 29、1914 A.法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30 A.烟台 B.威海 C.仰口湾 D.龙口 31、1914年11月16 A.日本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32 A.民政署 B.守备军司令部 C.总督府 D.总兵衙门 33 A.14 B.15 C.16 D.17 34 A.14 B.15 C.16 D.17 35、1922年12月10日正午12 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由此开始。 A. 胶澳督办公署 B.总督官邸 C.总兵衙门 D.胶澳商埠 36、1924 A.王尽美 B.俞启威 C. 邓恩铭 D.杨振声 37、1925年2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四)参考答案

平时作业四 一、填空题 1、1935年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的出版,标志着东北作家群的正式出现。 2、日伪时期,东北作家群在小说创作中,有大量揭露日伪黑暗统治、表现人民反抗斗争的作品,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白朗)、(罗烽)。 3、东北作家群创作的主要特点是(抗日救亡的呐喊)和(故土原乡的思恋)。 4、韩乃寅的长篇小说(《天荒》)、(《苦雪》)、(《泪祭》),被称为北大荒“知青三部曲”,总题名为(《远离太阳的地方》)。 5、东北光复后,诗歌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主要龙江作家的作品有(李熏风)的长篇叙事诗《聚宝盆》、鲁琪的(这就是爱情)等。 6、新中国成立后当之无愧的第一批龙江乡土诗人是(王书怀)、(刘畅园)。 7、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哈尔滨共刊行过俄文期刊多达400余种。其中(《哈尔滨快报》)及其继承者(《青年俄罗斯报》)首开哈尔滨俄侨文学的先河。 8、1920-1925年,哈尔滨共有20余种纯文学或与文学有密切关系的俄文杂志,主要有(《远方》)、(《俄国评论》)、(《尖塔》)、(《远东蓝杂志》)。 9、1926年,(“邱拉耶夫卡”)社成立,这是一个由在哈尔滨本土成长起来的俄侨青年诗人组成的文艺团体。 10、(俄侨文艺团)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哈尔滨俄侨文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荣盛景。 11、1899年,(俄国中东铁路俱乐部)在和哈尔滨田家烧锅建成,这一事件被称为“清代哈尔滨有电影设施和活动的开始”。1902年,俄国人(考布切夫)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与十二道街交口处建立了黑龙江第一家电影院。 12、黑龙江有文字记载的曲艺活动始于(金代)。 13、现代意义上的冰灯观赏,始于1963年2月哈尔滨市(兆麟公园)举办的首届冰灯游园会。 14、被称为“中国雪乡”是黑龙江牡丹江长汀镇的(双峰林场)。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

青岛城市环境分析 5城市环境分析 5.1城市概况: ⑴地理位置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⑵行政区域 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 ⑶城市人口 常住总人口845.61万人、户籍总人口761.56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 347.45 万人、户籍人口276.25万人。 ⑷海岸(岛)基本情况 青岛的大陆海岸线长730.64公里,加上所属海岛的岸线,全市海岸线总长862.64公里。 现有海岛69个,总面积为21.1平方公里,岸线总长132公里。绝大多数海岛距离大陆不超过20公里,最远的千里岩岛,距陆地约64公里。 在这69个海岛中,只有10个海岛有固定居民。

5.2城市规划 5.21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根据《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显示,到2020年,青岛人口将达到1200万,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5.22城市规模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5.23城市功能结构、布局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5.24空间发展战略

地域文化 青岛文化 网上作业答案

《青岛文化》作业第一部分 一、填空题 1、青岛地域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东夷族原始居民已经在青岛地域集群而居。 2、从现在出土的文物来看,新石器时代,青岛一带已有人类聚居生活。 3、在青岛地区,比较着名的文化遗址是胶州的三里河文化遗址和平度 的岳石文化遗址。其中三里河文化遗址是青岛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址,这充分说明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青岛文化便开始萌芽了。 4、即墨历史悠久,远在四千年前人们就在这里聚集。即墨因地居墨河而得名,“水深色如墨”。即墨故城(分内城和外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古址在今平度市东南大朱毛村附近。古即墨辖境包括今天的即墨、平度、莱西、海阳和青岛市区的广大地区。 5、齐国为防御其他诸侯国的侵扰,在其南部的防卫线上修了东西走向的约千余里的齐长城。齐长城西起山东省长清县古济水河畔的钜防(即今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北),东边于今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北于家河直达黄海,全长618893米,史称千里齐长城,其中保存最好的莱芜段57832米。齐长城创建于春秋初期,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比秦始皇的万里长城还要早 470 多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长城巨防。 6、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为炫耀功德,镇服四海,曾五次巡游天下,其中三次登临琅琊。 7、宋代元佑三年(1088年),正式在密州(州治在今诸城) 板桥镇 (今胶州)设置市舶司,这里成为北方唯一对外贸易的口岸,成为中外交通的重镇。

8、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十分重视军事,在全国郡县设“卫所”,其中在胶州湾以东以西,相距并不远就设立了两个“卫”,胶州湾以东是鳌山卫,胶州湾以西是灵山卫。 9、明朝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在《地方事宜议》中提出,即墨地瘠民贫,宜开放海口进行南北海上贸易。万历皇帝谕准了上书,于是在即墨境内开放了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三个海运港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即墨三口”。 10、光绪十七年( 1891 年),清廷终于决定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4个营2000余人移驻青岛。进驻胶澳后,修炮台、辟道路、建军营,随着前海大量清廷军队的移防和相关设施的建设,青岛口逐步繁荣,形成了一设防的滨海市镇。11、1897年11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舰队司令棣利士率舰占领青岛一带,从此青岛被德国占领长达 17 年之久。 12、 1898 年3月6日,清政府的李鸿章和翁同和与德使海靖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共分“胶澳租界”和“铁路矿务”两部分,共10款。 13、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进攻青岛,从山东半岛北侧的龙口登陆,借机侵占了胶东大片地区及胶济铁路沿线。10月份,日英联军又从崂山东部的仰口湾登陆,包围了青岛。驻青德军全部投降。1914年11月16日,日军进入市区。从此,青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此次占领青岛达8年之久。 14、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接收青岛以后,全区域称“胶澳商埠”,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 15、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山东的两位代表王尽美、邓恩名同志回到山东后,先后来青岛发展党员、建立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地域文化》综合练习题 地域文化课程组 (说明: 《地域文化》课程在2014秋学期启用新教材,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复习考试,结合考考试题型,形成综合练习题。希望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导的重点学习内容要求,对综合练习题进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在岭南生活远的最早遗迹是在韶关发现的(C)遗迹。 A大汶口B河姆渡C马坝人D客家人 2、(A)是岭南文化中最有影响并最具典型性的文化。 A广府文化B潮汕文化C客家文化D琼雷文化 3、岭南的“岭”指的是(B)。 A秦岭B南岭C北岭D丹霞岭 4、潮汕人所讲的是潮汕方言。根据方言的划分,潮汕方言属于(C)方言。 A吴B越C闽南D闽北 5、秦末汉初(C)建立()。 A赵佗南海国B任嚣南越国C赵佗南越国D任嚣南海国 6、"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D)代。 A秦B汉C唐D宋 7、位于五岭之一的大庾岭道上的粤北南雄(A),是移民入粤的重要中转站。 A珠玑巷B崖门C桑梓乡D丹霞山

8、潮州、揭阳、潮阳、饶平、澄海、普宁、惠来和今天梅州市的丰顺,古称(A)。 A潮州八邑B潮人古邑C潮州八府D潮人八邑 9、“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C)时期。那时在户藉立册中,凡是广府语系和潮洲语系的人都列入主册,而北方来的人,多被列为“客藉”。 A两晋B两汉C两宋D明清 10、"粤闽客三方言的声调中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C)声,而该声调在北方方言里则已完全消失,这是最具特色的。 A平B上C入D去 11、"广府人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D)进入岭南的。 A十三巷B华南巷C百越巷D珠玑巷 12、"汉代所置的(C)郡,管辖番禺、博罗、中宿(今清远一带)、龙川、四会和揭阳六县。 A象郡B桂林郡C南海郡D广府郡 13、"秦始皇死后的公元前203年,时任南海郡尉的(A)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 A赵佗B任嚣C冼夫人D赵眛 14、"潮汕民系主要是宋以后中原汉人经(D)迁徙而来与原生居住民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体。 A湖南B江西C江苏D福建 15、"陈元光被称为(B)。 A潮人圣王B开漳圣王C潮州圣王D潮汕圣王

贵州省情(地域文化)第四版平时作业答案(1)

《贵州省情教程》第四版平时作业册

教师签名:▁▁▁▁▁▁▁▁ 所属院校:▁▁▁▁▁▁▁▁▁▁▁▁▁▁▁▁▁▁▁ 所学专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第一次平时作业 (第一、二、三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 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用“山川秀丽”来评价贵州的(“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贵州的(“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贵州的(“人”),不仅对贵州省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还看到了贵州“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的美好(开发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3. 中共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的发展必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4.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5.贵州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6.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的面积为( 高原山地)和(丘陵)。 7.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8. 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网上形考任务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 (1/20)、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是d)。(2分) A、自然崇拜 B、祖先崇拜 C、图腾崇拜 D、神灵崇拜 (2/20)、“淋罐”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c)。(2分) A、第五步 B、第八步 C、第七步 D、第六步 (3/20)、“自梳女”是(a)地区的一种奇特婚俗。(2分) A、珠三角 B、东江地区 C、海陆丰 D、韶关 (4/20)、广东(c)妈祖庙为省内最大的妈祖庙。(2分) : A、汕尾 B、珠海 C、南沙 D、澄海 (5/20)、客家人居住的房屋,多冠以“XX堂”,此即所谓“堂号”。这个堂号其实就是(a )。(2分) A、姓氏标志 B、家族标志 C、行业标志 D、籍贯标志 (6/20)、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尤以(a)表现突出的地方戏曲。(2分) A、丑生 B、武生 C、花旦 D、小生 (7/20)、根据专家的观点,“客家人”这一称谓,获得官方定称是在(b)。(2分) A、两汉时期 B、明清时期 C、两宋时期 D、唐宋时期 (8/20)、中国由北而南最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在(b )代。(2分) A、秦 B、宋 C、唐 D、汉

(9/20)、妈祖圣诞,也称“天后诞”,是在农历(a )举行。(2分) / A、三月二十三日 B、三月二十六日 C、三月二十五日 D、三月二十四日 (10/20)、2007年,首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华侨文化项目是(c)。(2分) A、客家围龙屋 B、广州西关大屋 C、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D、潮汕百凤朝阳 (11/20)、“候茶”是潮汕工夫茶“八步法”的(b)。(2分) A、第一步 B、第四步 C、第三步 D、第二步 (12/20)、两晋,特别是东晋末年(约公元317年前后),是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原汉民南下大迁移,也是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波聚量,这被称为(d)。(2分) A、青徐流人 B、乌衣南渡 C、司豫流人 D、衣冠南渡 (13/20)、在(d)的婚礼仪式中,保留传统“六礼”的内容较多,保持传统习俗的程式比较多。(2分) A、广府民系 B、岭南少数民族 C、客家民系 D、潮汕民系 (14/20)、文白异读是(a)的特色。(2分) ( A、潮汕话 B、壮侗语系 C、广府话 D、客家话 (15/20)、岭南画派“岭南三杰”指的是(c)。(2分) A、高剑父、高奇峰和关山月 B、高剑父、高奇峰和林风眠 C、高剑父、高 奇峰和陈树人D、高剑父、高奇峰和黎雄才 (16/20)、珠江三角洲沿海居民所说的“黑胶绸”,实际是指()。(2分) A、夏布 B、竹布 C、薯莨布 D、蕉布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历史轨迹从远处走来,至今依然在老街小巷旁对人们诉说着昔日文化和故事的老建筑。旧日的建筑,却在展示着不旧的精神,同时也在为新的时代精神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但现在的推土机常常不经意地推倒了一栋栋老建筑,似乎没有觉察到,推倒的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我们血肉相连的文脉。而每当拆除一座这样的建筑,也就埋葬了一段历史文化,埋葬了一个故事。 现在城市发展中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第一是认为保护与发展有矛盾,保护就妨碍了发展。其实不然,保护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而且常常保护也就是发展。第二是认为旧建筑街区改造,只要将再建的新房屋模仿周边原有的风格就可以了。忽略了被拆掉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而且也拆掉了曾经的历史,掐断了原本应该延续的文脉和故事。第三是把造假古董、重建古迹、迁移古迹也称为“保护”,造出的“古迹”是地道的赝品,而赝品的价值怎能与真迹相提并论。 青岛城市历史虽不及中国大地上许多古都那么久远,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殖民地城市的代表和范例,却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青岛城市中开始的东部新区建设,甩开旧城建新城的做法,基本上完整的保存了大部分的老街区。这为今天青岛的城市风貌保护和成为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留驻城市的历史根基,居功至伟。也让今天面对这许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完整的街巷,可以较为平静的谈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与开发的思考。 一、清楚了解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是搞好保护的前提,也是能够认真解读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基础。 在讨论历史文化建筑价值前,首先分析一下什么是历史文化建筑。过去,在探讨老建筑的保护问题时,往往是谈历史优秀建筑或文物建筑,再者是历史建筑,若提出历史文化建筑,或许会被理解为文化类的历史建筑。其实,这里谈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历史优秀建筑常常是指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技巧精湛或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代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文物建筑则是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建筑;历史建筑是泛指具有一定历史年限的老建筑。而历史文化建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特定时期曾经围绕其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阶层居住或使用过的建筑及街区。这些建筑或街区不一定高大宽敞或设计精湛,但其有一定社会影响,甚至对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精神都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如青岛市区中曾经作为中西文化结合的特殊产物“里院”;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技术出现后最早在青岛使用建造的平顶建筑;作为青岛工人运动历史见证的纺织工厂厂房和宿舍;德国人最早规划中曾经作为华欧分界线的中山路、德县路等街道。这些建筑和街道或许并不醒目,但对青岛城市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这些建筑或街道,因为它的平凡,因为它的不高大、不宽敞或不经典,就很快被淘汰或推掉,那推掉的就不仅是简单老楼或老街,而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毁灭了。 谈到这里,或许可以对历史文化建筑有了粗略的了解,也对这些建筑为什么应该保护有了简单的理由。但这并不全面,因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还有许多。 首先,历史文化建筑不仅是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展现,还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驾驭和理解的体现。 其次,特定时期的建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与解读的记录。 第三,那些围绕历史文化建筑本身或周围所发生的人或事,不仅是旧日的故事,更是城市历史的家谱,是城市河流上游潺潺不断的溪水,若轻易推掉则使得城市变成无源的死水。 第四,城市每个阶段都按自己合理的容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体量与尺度,以及地下的市政配套能力都已经趋于饱和和稳定,若轻易改变或扩充容量,则将破坏原有的平衡。 第五,城市历史文化建筑,造就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和性格特质,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涵了城市的精、气、神,甚至是城市灵魂的所在。 第六,从资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考虑,维护历史文化建筑依然存在的物质价值,比推倒重建的投入要少,另外可以减少房屋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对环境和资源都是保护。

城市文化形象特征与建设_李植斌

文章编号:1003—2398(2001)04—0025—03 城市文化形象特征与建设 李植斌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系,金华 321004) 提 要: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研究城市的文化形象特征,才能把握城市文化脉络的走向,规划和创造出充满地方特色、性格魅力和生命活力的现代城市形象。本文讨论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形象建设的内容,对城市文化形象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特征;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 TIC AND C ONS TRUCTION OF URBAN C ULTURE VIS UALIZE LI Zhi-b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Z 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Urban culture is focus exhibition of region culture.In order to plan and create modern urban visualize w ith local colo r,character,charm and vigor,w e m ust study character of urban culture visualize and tradition culture.Basic connotation,character of urban culture visualize,and constructio n of urban culture visualize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urban culture;visualize character;construction 一般地说历史上著名的古城,其城市环境都很优美,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一座充满艺术魅力的城市,必定是建筑文化积累丰富的城市。人类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建筑与城市中留下痕迹。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形象艺术魅力的形成将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意义”上的探索,即通过文化意义的不断丰富、升华而达到城市空间艺术的不断完美。 1 城市文化形象的内涵与特征 1.1 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作为人们对城市的综合识别体系。城市文化形象的构建可分为三个层次[1]: 第一层次为物质文化层。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系统,也叫视觉识别体系。它包括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标志、基本建设项目。比如主要建筑、工厂、机关、学校、公园、商场、道路、广场、市徽、雕塑等,是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体现,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城市文化,它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表现出来。 第二层次为行为文化层。它是人的行为在城市文化中的体现,承载着城市特有的文化信息,是文化通过一定的主体行为体现出来,也叫行为识别体系。它包括城市社会秩序、人际关系、治安状况、管理模式等,比如城市政府行为状况、市民素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三层次为观念文化层。它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升华,是城市文化形象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城市文化形象的特征,也叫观念识别体系。它包括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城市精神、城市人的价值观念、城市法律法规等。  第16卷 第4期 2001年8月 人 文 地 理 HUMAN GEOGRAPHY Vol.16,N o.4  Aug.2001  收稿日期:2000—05—30;修订日期:2000—07—17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李植斌(1957—),男,湖南桂东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与人文地理教学。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01.04.0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