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农业生态遥感监测的内容为2014年北京市1期冬小麦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2期玉米(春、夏玉米)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4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14年秋季露地菜面积监测。具体的生产流程如下: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2014年冬小麦数据,以2014年4-5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2014年北京市玉米,以2014年6-9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1-1)。

图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产流程。“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2)精度评估技术

为了检验小麦、玉米专题生产成果的精度,确保满足市农业局指标统计的精度,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精度评估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专题精度是否达标的问题,并对未达标的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反推。该精度评估技术体系是建立统计学抽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小麦、玉米现势数据或历年数据,以村为统计抽样单元进行分层抽样评估。成果的精度评估将通过遥感面积和反推的实际面积对比分析得出,最终确保小麦、玉米成果市域的统计精度能够满足市农业局的业务要求。

(2)设施农业监测

设施农业主要监测设施占地面积,设施农业的类型主要分为大棚,中、小棚,温室三类, 2014年每季度监测一次,共4次,遥感影像以各季度内影像为主进行监测,具体的监测技术路线如下:

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和设施农业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前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遥感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探索了一套基于人机交互解译,集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于一体的地块级设施农业占地面积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不同地域的设施农业种植规律、采集解译知识信息,再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结合外业调查进行地块级信息提取,提取中按照地域注意设施农业与其他易混淆地物类别的区分,最后采用抽样技术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

下图为基于人机交互解译技术和精度评估技术体系的总体技术路线图:

度标准规范与质量控制

感生产流程。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分区人机交互解译技术和精度评估技术。 1)分区人机交互解译技术

人机交互解译分区技术是按照易与设施农业发生混淆的地物类别(厂房、禽

类养殖舍、牲畜养殖舍等)对设施农业分布地域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区域的不同干扰地物分布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对不同区域区分不同的排除重点,有针对性地剔除干扰信息,使设施农业信息提取具有更高的精度。

2)精度评估技术

遥感是一门验证科学,结合抽样调查的精度评估是一种非常适合于遥感解译

的精度评价方法。根据对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研究,确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根据专题信息和抽样方法的特点,先将研究区域设施农业按照设施村级面积

数据划分为6个级层,对每层随机抽取样本村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实测数据,科学地计算遥感调查结果的精度。

(3)秋季露地菜田监测

北京市2014年秋季露地菜田的监测以2014年7-10月份遥感影像为主进行,具体技术流程如下:

露地菜田遥感解译受其他干扰物影响较大,因此,结合多个时相遥感影像,利用分层分类的方法进行菜田信息提取(图4-23)。首先,利用蔬菜及干扰物在9、10月份影像上的特殊光谱反映将其从农田全覆盖本底数据中分离出来;其次,根据6月下旬多光谱影像中的植被反映,从水田地类中剔除水稻,解译出水生蔬菜,再从非水田中分离出部分种植较早的秋菜;然后,利用葡萄、大豆和早种红薯在7月上中旬的植被反映,将其分离出来。

图1-3 秋季菜田分层分类提取技术路线

1.2专题生产流程

农业遥感现状监测基本生产流程为:专题业务知识梳理,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解译知识库建立,专题信息提取,外业调查,成果精度评价,成果整理分析等。

(1)专题业务知识梳理

业务知识梳理主要包括:专题物候规律梳理,专题区域种植特征梳理,专题政策导向梳理,统计上报数据分析等。

(2)数据采集

1)遥感数据

为达到各专题遥感调查的业务要求,结合各专题物候期和统计时间节点要求,参照分区域结果,采集适宜空间分辨率和时相的遥感数据源。

○1影像时相选择

冬小麦专题生产影像选择4-5月覆盖一次,玉米专题生产影像选择7-8月覆盖一次,设施以全色数据为主,要求每个季度覆盖全北京市一次,秋季露地菜田专题生产影像选择7-8月覆盖一次,9月覆盖一次,10月覆盖一次,11月覆盖一次。

○2影像光谱选择

应选用最佳时相范围内的遥感影像,并要求影像层次丰富、图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遥感影像的波段数量大于等于3个,含有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

○3影像分辨率选择

A:多光谱

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0米,时间分辨率不低于15天,每景尽量保证覆盖全北京市。

B:全色

空间分辨率不低于4米,一个季度覆盖全北京市一次。

○4云量控制

影像中云层覆盖小于5%,且不能集中覆盖在大田作物,设施或菜田范围内。

○5侧视角要求

影像接受的侧视角一般要求在15度以内,最大不超过20度。

2)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主要包括:行政界线数据,地形数据,航空遥感正射影像数据,耕地地块数据等。

图1-4行政界限图图1-5高分辨率航片

图1-6DEM数据图1-7 耕地数据

图1-81:1万地形图数据

(3)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包括三方面内容,包括:基于行政村的解译分区划分、遥感数据预处理、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预处理。

1)基于行政村的解译分区划分

参考各专题历年统计上报数据,根据各专题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结合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将北京市各专题种植区域进行划分,如冬小麦划分为一般种植、复杂种植、规模种植和较少种植。

2)影像数据预处理

利用辅助参考信息对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正射校正、几何精校正以及图像增强和融合等处理,最终满足专题信息提取的数据预处理标准要求。数据融合事例如下图所示:

图1-9 影像数据预处理

3)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预处理

将专题信息生产过程中所需的非图像数据进行地理编码,使其与图像数据配准到共同的地理坐标系下。这种处理可以将获取的非遥感数据按照一定的地理网格系统重新量化和编码,以便完成各种地理数据的定量和定位。下图为业务数据预处理事例:

图1-10 基础数据及业务数据预处理

质量控制:

?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平原区多光谱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0.5个像元;

?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山区多光谱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1个像元;

?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平原区全色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1个像元;

?在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的前提下,山区全色影像的控制点残差应小于2个像元;

?融合影像应保留原多光谱影像大部分光谱信息和全色影像大部分纹理信息,影像色彩真实均匀,明暗程度适中、清晰,纹理信息突出。

?影像数据、基础数据和空间化的业务数据应具有同样的投影和坐标系。

(4)专题信息提取

1)解译知识库建立

在专题遥感信息生产启动初期,一方面由解译人员进行前期外业调查,对当年专题分布趋势情况有一个事先的了解;另一方面收集了解当年相关的政策信息,提前预估政策引导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此作为后续解译工作的一部分先验知识。

图1-11 解译知识建立

2)专题信息提取

充分利用多源(最佳时相、最佳对比时相以及最新时相的不同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多时相对比的方式进行人机交互解译提取各专题信息。同时叠加去年各个专题本底数据源,在此参考数据源的基础上提取当年的专题成果。同时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其他相关专题成果数据以及辅助参考数据,辅助专题信息解译,提高判读精度。

质量控制:

?每天作业人员按照标准要求提交当日生产的中间成果,并填写“每

日工作进展记录表”。

?质量监督员每天检查作业人员生产出来的中间成果,抽查率不低于30%。从图斑判读是否正确、图斑属性是否正确、图斑形状是否规

整以及图斑之间拓扑关系是否正确等几个方面进行检查,检查完成

后填写“图斑勾绘考核详细表”。凡是不符合要求的中间成果要及时

的返工,时间不超过1天。

?由专题技术负责人每天检查“每日工作进展记录表”和“图斑勾绘考核详细表”。对每个作业人员的状态以及整个专题生产的进度及时

掌握。同时针对出现问题的作业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另外每

周进行一次专题成果抽查,抽查率不低于10%。

(5)外业调查与内业修订

外业调查主要针对内业信息生产过程中性质和大小不能确定的图斑进行调查。通过典型图斑抽样调查,确定疑似图斑的真伪、类型、范围、位置等,及时反馈到内业成果修订环节中,以便补充遗漏图斑,剔除判定错误的图斑,保证冬小麦信息提取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外业调查验证包括外业计划制定、外业设备和相关内容准备、外业实地调查和外业成果的整理等环节。

①外业计划制定

根据内业信息提取的完成情况,综合分析各区县疑似图斑的多少、分布情况的复杂程度、所涉及到的分层等级等因素,确定外业调查的优先等级,优先等级相当的区县按照从大区到小区、从远及近的原则制定外业调查计划,统一调配人员、车辆。

②外业准备

外业调查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手持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外业记录表、车载充电设备等。在开展外业调查前,要根据外业计划中确定的调查区县提取出该区典型的疑似图斑,设计外业调查路线,路线要尽可能多的穿越冬小麦主要种植区。然后以疑似图斑、外业调查路线、调查路线周边冬小麦图斑为主要要素,以融合影像为底图制作外业用纸质工作图。并将外业调查用矢量数据(疑似图斑、

外业调查路线、冬小麦图斑)和影像数据(航空照片、融合影像、多光谱影像)导入笔记本电脑。

③实地调查与记录

外业实地调查采用“沿途勾绘”的方法,对沿途看到的冬小麦图斑进行真伪判定。到达疑似图斑所在地后,停车拍照,部分地块要测量面积,并将冬小麦的生长状况、周围环境等信息详细的记录在调查记录表上。完成调查后,在笔记本电脑上填写调查点确认信息,表明该点已调查完成。

④调查结果整理

完成外业调查后,对调查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按照外业调查数据整理规范要求,将外业调查记录表、纸质工作图、外业照片按区县、调查日期进行编号。根据外业记录表、纸质工作图、外业照片、疑似图斑矢量数据、外业调查线路数据提供的信息编制电子版外业调查表格,详细记录外业调查获得的各种信息,用于辅助内业信息修订。在完成外业调查表格编制后,将外业调查记录表存入档案库。在完成内业信息修订后,纸质工作图也要存入档案库。

⑤基于外业验证结果的信息修订

参照外业调查结果,主要针对错判和漏判冬小麦信息进行修订。在当前区县范围内,根据实地调查的不确定图斑的解译特征,寻找与其解译特征近似的图斑,补充漏判的冬小麦种植地块,去除误判的冬小麦地块。

图1-12 外业验证与内业修订过程

质量控制:

?检查外业计划制定的是否合理可行。

?检查外业设备配备是否齐全,功能是否完好。

?检查外业定点调查图斑的选择是否满足要求。

?检查外业路线设计是否满足要求。

?检查外业调查底图的要素是否全面。

?检查“外业调查记录表”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填写。

?抽查外业调查成果是否按照标准要求整理。

?抽查外业定点调查的点位是否正确,照片方向是否能够对应。

?检查外业调查的图斑是否在专题图斑的“判读属性”中反映出来。

?抽查修订的图斑是否符合内业修订的要求。

(6)成果整理输出

在完成全部内业信息提取工作,并通过精度评估后,即得到结合了统计模型的地块尺度玉米播种面积数据,继而可开始整理各种成果数据,输出成果。

?矢量数据标准化

根据“符合业务,信息丰富”的要求,提交的矢量数据要建立各种标准化的属性信息,形成属性库,方便查询各种信息。数据入库前,要进行拓扑检查,确保图斑的唯一性和边界的准确性。

图1-13 矢量数据标准化

?统计报表的整理

对全北京市以村、镇、区县为单位进行数据统计,便于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和整理。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应用中的探讨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应用中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3-05T15:44:39.86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30期作者:王翠兰 [导读] 生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中,采用遥感技术以卫星、航空遥感技术为基础,全面监测生态环境。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环境监测站云南丽江 674200 摘要:生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中,采用遥感技术以卫星、航空遥感技术为基础,全面监测生态环境。遥感技术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动态化的监测手段,以监督生态环境的质量,预防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监测中提高了对遥感技术的重视度,能促使监测工作具有动态化、跟踪式的特征,满足生态环境的监测需求。由此,文章主要探讨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技术;生态环境;监测 1 遥感技术与环境监测概述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探测仪器采集监测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在远距离不接触物体的前提下,对目标物的性质进行识别、测量和分析的一种技术。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一个完整的现代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翻译系统组成,其中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是决定遥感技术应用成败的三个主要技术因素。目前,遥感平台主要有飞机、火箭和卫星等,传感器主要有摄影机、摄像机、扫描仪、雷达、光谱仪、辐射计等,遥感平台和传感器代表着遥感技术的水平。 2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中的监测应用 2.1水环境 水环境具有复杂、隐蔽的特征,对遥感技术的要求较多。遥感技术需要监测水环境中的温度、深度、有机物等状态来掌握水环境的实际情况,据此来管理水环境。遥感技术为水环境的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环保部门利用遥感监测了解水环境中的污染信息,从而及时采取应对及治理措施。如某地环保局,通过遥感技术监测水环境内水体的水色与光谱特性,以监测结果作为依据分析水环境是否有异常变化,同时分析诱发变化的原因。该案例中,受影响的水环境区域周围建有工厂厂房和2片规模比较大的居民区,水体易受生活、生产污水的污染,所以技术人员根据遥感技术特点在水体中设置了监测点,监测水体排污、富营养化以及热效应。经过一段时间监测后,发现水体发黑并伴随着臭味,遥感技术监测到水体反射率极低,这表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超标从而导致水体内部缺氧,使水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寻找污染源时,通过分析红外传感器收集的水体红外辐射光谱,最后发现水体污染是生活排污导致的。 2.2遥感技术对大气气溶胶的监测 在大气环境中存在气溶胶主要是指可见及不可见的微小颗粒,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及的烟、雾及雾霾等。由于这些颗粒体积较小,且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传统大气监测手段很难发现并监测大气中的气溶胶含量。随着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使用,可以通过超高分辨率的卫星对气溶胶的空间位置分布及运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弥补了地面在监测气溶胶工作方面的不足。此外,沙尘暴作为一种发生几率较高的自然灾害也属于大气气溶胶的一种,因此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对沙尘暴的情况进行监测,进而方便环保部门及时制定相关策略。 2.3秸秆焚烧遥感监测 每逢春秋时节,中国传统的农耕习惯导致秸秆焚烧现象相当严重,此过程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并增加PM2.5、PM10等微小颗粒物的浓度,加重雾霾天气,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同时也增加了火灾等隐患。可靠数据表明京津冀地区每年因秸秆焚烧向大气中排放的 PM2.5日均浓度平均增加62.2ug/m3,导致雾霾频发。虽然当地政府在秸秆禁烧综合治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遥感影像火点监测技术利用不足,未能有效控制秸秆燃烧源的扩散。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传感器MODIS得到广泛应用,该数据有着较高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解决了上一代技术数据的不足,这是该技术快速替代其他数据源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采用遥感航拍对重点区域进行监测实现秸秆焚烧源头锁定,严重惩处肇事者。 2.4用于径流量预测与预报 利用卫星遥感系统所获取的监测数据信息,结合水文气象站的相关信息,在水温模型上输入信息,就可以计算相应的数据信息,然后为径流量的预测预报实现提供依据。实际上,遥感技术是无法直接评价与估算河流径流状况的,但是利用遥感技术,就可以进行地貌、水系、土壤以及植被等研究,再结合区域降水量、土壤含水量以及蒸发量等信息,就可以做好相应的预测与估算。在早期径流量预测中,通过遥感技术就可以获取相关的信息,然后利用卫星云图和水纹模型来分析土壤与植被,通过雷达预测降水量信息,就可以实现对径流量的预测。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径流量的预测与预报中,通过多种覆盖类型蒸发计算,就可以满足径流量的预测。 2.5遥感技术与地面采样分析的合作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成熟,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应用到大气环境监测更多的工作之中,通过遥感技术与地面采样技术的综合应用,就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出大气污染情况,并可以及时制定出相关应对策略。在对环境监测过程中,通过遥感图像的色调差异确定污染范围,再通过对污染区域内含硫、含氯量及PH值进行测定,就可以更加准确的分析出区域内的典型污染源。 2.6生态环境监测 遥感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具有视野广、获取信息量大、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监测和评估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在人类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状况和变化规律,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表现优异,可以获取地表湿度差异、辨别土地覆盖和植被类型、绘制植被指数图、清查土地利用形式、监视森林砍伐和牧场开垦、矿区生态监测等。 2.7固废污染 生态环境管理中,监测固废污染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城镇建设加剧了固废污染程度,如: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等。遥感技术监测生态环境中的固废污染时,通过收集监测点的图像数据,分析图像中的颜色、形态等因子,解译图像数据中的信息,能客观地反馈出固废

综合应用一: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遥感应用实习报告 班级: 小组: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二零一七年一月

遥感应用实习是《遥感原理与应用》与《遥感图像处理》课后进行的实践教学,是进一步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遥感信息是测绘、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价等诸方面应用的主要数据源。各个部门对遥感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遥感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习要求学生能进一步理解遥感图像的含义、遥感图像的表达及对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能独立设计或应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目的驱动的专题操作。因此,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并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不得马虎敷衍。希望通过本次实习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1.掌握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会使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遥感影像的处理操作,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和步骤方法; 3.能够基于所学的遥感原理及其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解决实际工程的应用问题,能够进行方案设计、处理并分析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有效的结论; 4.通过提高部分的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5.通过实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实习地点 固定教室2教304。 三、时间内容和时间安排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目录 基于遥感的自然生态环境监测.............................................................................. (1) 目录 (1) 摘要 (2) 背景 (3) 1数据获取 (4) 1.1自定义坐标系 (4) 1.2正射纠正 (4) 2预处理 (4) 2.1图像配准 (4) 2.2图像融合 (4) 3生态因子生成 (4) 3.1大气校正 (4) 3.2植被坡度计算 (4) 3.3土壤指数计算 (5) 3.4坡度计算 (5) 3.5自然生态因子归一化 (5) 4生态环境评价 (5) 5总结 (6)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生态环境部

附件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指导与规范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等相关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部组织遥感监测技术单位开展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组织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实地核查。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开展实地核查,并对核查结果进行处理。必要时,各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省级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 —3—

地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的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实施。 第三条环境保护部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本底数据库和全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信息平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处理结果及时纳入信息平台。 第四条环境保护部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结果处理的相关情况。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的信息公开工作。 第五条经实地核查确认的本年度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应当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管理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审批、考核和奖惩等环境监管工作的依据。 第二章遥感监测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分为常规遥感监测和专—4—

项遥感监测。 第七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规遥感监测每半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技术单位应当在每年的三月和十月上报上一年度下半年和本年度上半年的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规遥感监测报告。 省级自然保护区常规遥感监测每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技术单位应当在每年的六月上报上一年度全国省级自然保护区常规遥感监测报告。 第八条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开展自然保护区评审、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审批、处理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投诉举报和案件调查等工作时,可根据需要开展专项遥感监测。遥感监测技术单位对特定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遥感监测并及时上报专项遥感监测报告。 第九条遥感监测技术单位负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影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解译,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人类活动类型、面积、变化进行初步判读,编写遥感监测报告。 第十条遥感监测技术单位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 —5—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特选参考)

农业生态遥感监测的内容为2014年北京市1期冬小麦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2期玉米(春、夏玉米)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4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14年秋季露地菜面积监测。具体的生产流程如下: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2014年冬小麦数据,以2014年4-5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2014年北京市玉米,以2014年6-9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范、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1-1)。

业务需求与 统计制度 基于行政村成果的分层抽样 数据 采集 及预 处理 综合信息数据库 基于行政村的种植规模分区 分区现势影像数据采集与处理 信息 提取 及修 订 基于种植规模的不同提取方法 外业调查和内业修订 满足内业信息提取精度 成果 精度 评估外业调查及精度评估 成果 整理 矢量数据和统计报表标准化 分析反推修订 达标 未达标 分 目 标 , 分 区 域 , 分 数 据 , 分 技 术 标 准 规 范 与 质 量 控 制图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产流程。“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印发《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doc

关于印发《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文单位:环境保护部 文号:国环规生态[2017]3号 发布日期:2017-7-19 生效日期:2017-7-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规范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的工作程序和制度措施,落实工作责任,我部组织制定了《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 环境保护部

2017年7月19日 附件 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指导与规范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遥感监测及核查处理等相关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有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部组织遥感监测技术单位开展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组织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结果进行实地核查。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开展实地核查,并对核查结果进行处理。必要时,各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

省级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 地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的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参照本办法实施。 第三条环境保护部建立全国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本底数据库和全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信息平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处理结果及时纳入信息平台。 第四条环境保护部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和结果处理的相关情况。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和核查处理的信息公开工作。 第五条经实地核查确认的本年度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结果应当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管理评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审批、考核和奖惩等环境监管工作的依据。

的补充实施方案

关于落实《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 的补充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生态环境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打好天津市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进一步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和污染减排,在实施《天津市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三年作战计划(2018—2020年)》的基础上,新增2项指标,补充21项任务措施,确保国家下达的工作任务全覆盖,现制定补充实施方案如下: 一、新增目标指标 到2020年,柴油货车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95%以上,排气管口冒黑烟现象基本消除。 --柴油和车用尿素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违法生产销售假劣油品现象基本消除。 二、新增任务 (一)推进转变交通运输结构 1.推动发展绿色货运。加快交通运输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查进度;符合运输结构调整方向的铁水联运、货运铁路及铁路

专用线等建设项目,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编制并实施《天津市创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鼓励支持运输企业资源整合重组,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罐式集装箱多式联运及堆场建设;推行货运车型标准化,推广集装箱货运方式。 2.持续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物流配送车;优化承担物流配送的城市新能源车辆的便利通行政策。 (二)严格管控机动车污染 3.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油耗和排放标准。严格实施重型柴油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满足标准限值要求的新车型禁止进入道路运输市场。 4.加强新车排放监管。指导监督排放检验机构严格开展柴油车注册登记前的排放检验,通过国家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逐车核实环保信息公开情况,进行污染控制装置查验、上线排放检测,确保车辆配置真实性、唯一性和一致性。 对本市生产(进口)的主要车(机)型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80%,覆盖全部生产(进口)企业,对在本市销售的主要车(机)型系族的年度抽检率不低于80%。严厉打击污染控制装置造假、屏蔽OBD功能、尾气排放不达标、不依法公开环保信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基于对遥感监测特征以及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优越性的认识,介绍了大气遥感监测、水遥感监测和生态遥感监测的最新动态,并从遥感技术发展、与环境监测结合、不同环境要素遥感监测三个层面,论述了遥感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 标签:遥感技术;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环境监测 通过运用遥感监测技术,我们能够很好的应对过去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比如时空阻隔,无法体现整体,费用过高等等,由于当前的生态不断恶化,此时高速全面的遥感工艺已然成为了我们最常使用的监测措施。 1 遥感技术概述 1.1 遥感的概念 所谓的遥感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类借助物体反射电磁波,来实现远程监测目的的一种技术。其借助观测设备,利用各种物体的独特光谱性能来实现观测目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1.2 遥感的分类 (1)如果按照探测波段来区分的话,我们可把其划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2)如果按照搭载设备的平台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航天遥感技术、航空遥感技术和地面遥感技术。(3)如果按照传感设备的运行形式来区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其分成:主动式遥感技术、被动式遥感技术。 2 遥感工艺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 2.1 监测区间宽,综合全面 如果只是从地表观测的话,我们能获取的信息非常少,但是如果使用遥感设备从卫星上拍摄的话,很显然获取的信息非常全面,而且更加真实。该技术可以从总体上观测环境,确保监测工作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具有区间宽,综合性强的特点。 2.2 高效快速 因为该项技术使用的飞行装置都是非常先进的,因此它能够以较快的速率获取所需的资料,所以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信息的传递是借助电子光学设备来完成的,所以其更加的现代化,便于我们更好的创建数据模型。此时我们国家

省2017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

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报告 从2010 年度开始,为了保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现势性,在全国范围内采用新机制、新方法开展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年度内的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省级核查任务工作是为了保障全省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开展,保证全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质量,及时更新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汇总分析全省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土资源“批、供、用、补、查”日常管理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申报了2017 年省财政厅拨款的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投资金额258 万元。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绩效,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了项目绩效评价。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依据“绩效导向,突出结果”的评价思路,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具有丰富调查经验、绩效评价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绩效评价小组,经过查阅资料、不断研究完善等过程,制定了涵盖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预算资金执行率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及25项三级指标。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综合本项目的绩效指标完成情况、2017 年度资金使用情况、项目组织管理及项目效益实现情况,本项目绩效评价自评得分98 分,评分等级优秀。总体上达到了专项资金预设的绩效目标,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较高。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及目的 为准确掌握2017 年度江西省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持续更新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等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全省开展了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省级国土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负责全省工作进度、成果质量检查。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江西省2017 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项目由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施,承担单位为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地籍管理处是省厅内设职能处室,主要职责是拟订地籍管理、土地确权、登记、争议调处办法,调处重大土地权属争议;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工作;拟订土地调查、监测、统计的规程、规范、标准和土地调查、监测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市、县(区)地籍工作。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案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方案 遥感技术作为目前一种先进的信息采集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和快速的特点,是生态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遥感集市运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性数据资料,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对地表的破坏、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和破坏,造成“三废”污染,破坏水资源、造成水土流失,诱发或孕育滑坡、泥石流、冲击地压、矿震等动力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噪声和振动污染,热污染等。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科学工作者利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监测做了研究:一方面,是利用不同时相的波段组合图、指数变化图和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图来体现地表信息的变化,从而进行矿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但往往是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并且多是单个大面积的矿区,对于大范围分布零散的矿区研究甚少;另一方面,是将遥感信息与其他调查数据(如土质、水质等数据)相结合,具体研究采矿引起的土质变化、水质变化、地表变形等,虽然细致、透彻,但费时、费力。 针对湖北大冶矿区分布零散的特点,应该采用多时相陆地卫星遥感数据,首选遥感集市高分数据,在不同波段组合和各种指数运算应用的基础上,分析各类地表地物具体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用基于知识的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分类,得到具有高精度的分类结果图,然后基于不同时相分类结果的变化检测,通过对研究区水体污染、矿区复垦、耕地变化等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湖北大冶矿区生态环境监测的研究。 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 湖北大冶面积为1400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20世纪的 80年代到90年代是矿区开采的相对高峰期,并且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滞后效应,同时为了减少季节上产生的误差,而夏季植被丰富,易于区分矿区和植被类型,本文从现有的资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986年7月底、1994年11月的TM 影像和2002年 9月初的ETM 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其中1994年 TM影像因季节差异仅作矿区的比较)。 由于地面站在接收信号时根据遥感平台、地球、传感器的各种参数进行的几何校正,还不能满足专业解译和综合分析的需要,本文以 !,- 万比例尺的地形图作为参考坐标,对湖北大冶矿区的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纠正时在图像和地形图上分别均匀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平台建设方案要求(1)

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平台建设技术要求和预算工程背景: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力度,国家生态环境部等11部委印发《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及自治区9部门印发《自治区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排放监控系统”。需要建设一套体系充分利用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排放检验机构联网、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监控,以及路检路查和入户监督抽测,对柴油车开展全天候、全方位的排放监控。 建设内容:乌鲁木齐市机动车遥感监测管理平台:乌鲁木齐市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管理平台利用数据接收、GIS技术,采用B/S结构,实时接收机动车遥感监测站点监测数据、黑烟车数据,并在地图上实时显示站点监测信息,可及时掌控各站点运行情况、监测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对遥感监测数据、黑烟车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体掌握区域机动车排放情况。 乌鲁木齐市机动车遥感监测管理平台系统开发预算70万元,5年服务费:50万元 项目的意义及必要性:机动车污染防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也是国家级自治区相关指导文件中明确的管理手段,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发挥遥感监测管理手段的优势,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记录、筛查、核准、处罚推送,为“环保取证-公安处罚”流程的建立奠定技术基础。 现状及需求分析: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是国家及自治区相关文件中明确的关于机动车污染防治重要管理手段。我市目前有遥感监测设

备三套(两套固定式、一套移动式),并拟于今年再建两套固定式遥感监测系统。但面对海量数据,人工筛选、核准、处罚推送效率极低,无法满足建立有效的“环保取证-公安处罚”流程的客观需求。自治区环保督查组也对我市提出加快机动车遥感数据的应用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的管理平台,实现海量监测数据的自动记录、筛查、车辆信息比对、处罚推送等功能。 建设方案及规模:乌鲁木齐市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管理平台利用数据接收、GIS技术,采用B/S结构,实时接收机动车遥感监测站点监测数据、黑烟车数据,并在地图上实时显示站点监测信息,可及时掌控各站点运行情况、监测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同时对遥感监测数据、黑烟车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总体掌握区域机动车排放情况。 平台遵循国家标准协议HJ/T212-2005《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477-2009《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技术要求》;HJ/T76-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在用柴油车排气污染物测量方法及技术要求》、《机动车尾气立式遥测设备通用技术要求》等标准。 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机动车道路遥感监测管理平台包括机动车尾气污染源监控中心模块(50万元)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源监测数据传输与存储模块(20万元)2部分。

浅谈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概述

浅谈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概述 发表时间:2019-10-18T08:51:07.5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作者:宋宇 [导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遥感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四川创标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四川巴中 6366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遥感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遥感技术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监测原理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遥感技术在我国环境管理上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遥感技术;生态环境监测;监测与管理 引言 近年来,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之前各种技术所无法企及。 1遥感技术的含义 遥感技术的含义即经过传感装置,并不直接接触被监测对象,而得到被监测对象的基础情况,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探究,实施表达与加工的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它基于卫星与飞机等飞行装置对被研究对象或者地面的电磁信息进行收集,借此对地及有关资料的技术方法进行判断。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拥有内容丰富、动态性强、获取效率高与方便传输等特征,在地籍监测工作中非常适用。借助于遥感技术能够进一步核查与更新土地利用现状。由于遥感技术无需开展实地的拍摄和勘测,仅需要利用飞行器开展远程监测就能够获取很多的可行性数据,进而节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与人力,进一步提升了地籍监测工作的准确率与效率[1]。 2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应用 R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具体形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而其中,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工程环境监测等内容,是其中应用最为典型的几种形式。 2.1水环境监测 针对水环境的遥感监测技术,主要集中在浊度污染、海洋监测、城市水系统这三方面内容中。首先,在水环境系统的浊度监测工作中,主要利用水体与地物的光谱反射差异,对水系统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析。在RS技术应用中,将光谱反射信息的采集工作作为基础传感设备的执行目标,在对水环境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定位水体中漂浮污染物。如果水环境中的光谱衰减系数增加,则说明水环境中的悬浮物质增加,可以对其污染程度作出初始性的判断。而此项技术中,不仅可以利用自然光进行分析,也可以在传感设备中,加入带有固定照明等级的灯具,以此保证数据采集的规范性[2]。其次,海洋监测中,由于整体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70%以上,大约是陆地面积的2倍,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传感设备的效率化特征,在利用海洋卫星设备的同时,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与整理,并在上传到中央数据系统后,完成RS技术中的数据分析计算,保证技术分析的执行效果。在这一条件下,保证海洋上空的无障碍物状态,是未出分析有效性的基础。最后,城市水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对此种水资源进行监控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传感设备,对其中的工业废水排放进行重点监督。在采集排放总量与排放频率的同时,还需对其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析。例如,工业废水中,由于其分解消耗大量的O2,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COD与BOD5,由此,导致水体变黑、发臭。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红外线技术对RS传感器进行武装,并通过对红外光谱的分析,完成对于工业废水的监测与判断[3]。 2.2土壤环境 近些年来,高光谱遥感由于其对微量元素的探测能力强,为诊断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由于高光谱遥感技术记录地物多个窄波段反射率,使得本来在常规遥感中不能识别的地物,在高光谱曲线中就能得到有效的识别,增加了反演所需的信息量。利用高光谱监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植被光谱数据,反演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2.3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大气环境的监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根据监测数据的具体使用条件,对监测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此保证大气环境监测的有效性。例如,在城市环境的监测工作中,可以针对城市环境的有害气体,进行定时定量的监测分析,并通过有害气体构成条件,对RS技术传感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可以精确的定位并捕捉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含量,保证对于环境的控制与管理。在城市交通环境下,可以使用RS 技术,对公路上的激动车尾气含量进行分析,并在获取CO、CO2含量数值的同时,确定汽车尾气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状态。而在具体技术应用条件上,机械设备的优化发展,也为大气环境监测中的RS技术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使用无人机设备与RS技术相对接的过程中,常规的无人机设备,基本可以维持16h的飞行续航时间,保证了飞行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为补充大气环境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4]。 2.4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 2.5其他监测应用 生态环境监测中的RS技术,有较为典型的技术应用性特征,从而在诸多生产领域发挥自身的技术特征优势,对其实际运行中的环境监测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例如,在大型综合项目中,可以凭借遥感技术,对其在工程地质环境作出判断。设备选择与使用上,可以将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等设备作为信息采集的基础,然后,在专业制图仪(TM)、反束光导摄像管(RBV)、HRV扫描仪等设备的支撑下,完成整体数据资料的采集与整理。通过图像信息的汇总与分析,建立起完整的数据模型,并在制图软件的功能支撑下,对地质结构、水文特征、特殊建筑物、建筑轨迹等多种建设数据资料,汇总到最终的图像信息中,由此保证对于整体工程地形数据的描述,展示出RS技术的应用价值[5]。 3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1)进行地面,航空,航天多层次遥感,建立地球环境卫星观测网络。(2)传感器向电磁波谱全波段覆盖。(3)图象信息处理实现光学-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

农业生态遥感监测的容为2014年北京市1期冬小麦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2期玉米(春、夏玉米)面积监测,2014年北京市4期设施农业占地面积,2014年秋季露地菜面积监测。具体的生产流程如下: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2014年冬小麦数据,以2014年4-5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2014年北京市玉米,以2014年6-9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1-1)。

图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产流程。“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遥感监测技术方案.docx

1、专题信息获取 专题信息主要指北京市冬小麦、玉米、设施农业、秋季菜田四类专题,具体 监测方法和生产流程如下: 1.1专题监测方法 ( 1)小麦、玉米监测 小麦监测北京市 2014 年冬小麦数据,以 2014 年 4-5 月遥感影像为主;玉米监测 2014 年北京市玉米,以 2014 年 6-9 月遥感影像为主,具体的技术方法如下: 在综合考虑北京市地形特点,小麦、玉米种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对小麦、玉米种植物候,遥感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对多种数据的对比、分析,提出一套基 于“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的“四分”技术方法,融生产标准规范、 质量控制体系和用户响应机制为一体的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统计遥感调查方法。该方法按照一定的分层指标将北京市行政村进行划分,再对不同层级的村执行不同 的数据计划和技术对策,最后采取分层抽样法评估信息提取结果的精度,并对未满 足精度要求的区域进行成果修订(图 1-1 )。

数据业采集 及预务处理需 信息求提取 及修与订统 成果计精度 评估制 度成果 整理 综合信息数据库 基于行政村的种植规模分区 分区现势影像数据采集与处理 基于种植规模的不同提取方法 外业调查和内业修订 满足内业信息提取精度 基于行政村成果的分层抽样 外业调查及精度评估 未达标 达标 分析反推修订 矢量数据和统计报表标准化 标 分 目准 标 , 分 规 区 域范 , 分 数 与 据 ,质 分 技 术量 控 制图 1-1 总体技术路线图 为提高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统计遥感调查精度,充分发挥多源数据及人机交互解译的能力,研究出基于“四分”总体技术方法的小麦、玉米专题统计遥感生 产流程。“四分”技术:指“分目标、分区域、分数据、分技术”。四分技术是对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使信息提取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具体包括两大关键技术:解译分 区技术体系和精度评估技术。 1)人机解译分层技术 根据北京市小麦、玉米分布范围,结合北京市地形特点和小麦、玉米种植特点,将分布区分为三大带:“山区带、丘陵带、平原带” 。继而根据所分的三大区域,进一步研究小麦、玉米的种植特点和光谱纹理特征,结合地形地势、分布趋势、地块破碎程度、地块大小、占耕地面积以及解译难易程度等多方面指标,通 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将北京市小麦、玉米种植区域进一步细化区分,针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目标、数据和技术策略,抓住重点、难点,优化目前提取方法,提高 小麦、玉米统计遥感调查精度。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12〕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部署,现就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以下简称“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总体要求 (一)总体进度要求。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和部分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部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完善拓展;2013年底前,完成半数以上的市级“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综合监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拓展。到“十二五”末,市级以上“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并在各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决策、监测监管、形势分析、社会服务中得到制度化、常态化应用。 (二)总体任务要求。部信息办、信息中心负责相关技术标准的梳理、完善和推广,对全国“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进行技术指导。部机关各司局和土地督察机构要充分运用“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提升管理效能,根据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完善和拓展的需求。部信息中心、地调局、规划院等单位要做好数据保障、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等服务工作。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明确本级监管的目标和重点,各业务主管部门结合各自的监管职责提出建设需求,在本级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部署、推进“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统筹推进省以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应用,协助部层面做好系统部署、信息汇集与上报。 二、加快推进“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 (一)明确“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一张图”核心数据库是基于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参考,以高分辨率正射遥感影像为统一的数据本底,整合、关联和分层叠加各类土地、地质矿产基础数据的国土资源数据体系。开展“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必须在各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统一的软硬件环境支撑下,遵循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规范,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各类管理信息系统都要纳入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运行维护,产生的管理业务数据整合在“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中。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对本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各类数据资源的统筹、梳理和集成,一项业务只能有一套数据,确保各类业务数据的唯一性。

基于遥感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

襄樊市遥感生态环境评价图 许素素2012127014 实验步骤: 一、辐射校正(直方图校正法) (1)在“Viewer”视窗中,按下“”按钮,打开输入图像的信息窗口,通过对比每个波段的直方图来确定a值。 (2)打开“Modeler”--->“Model Maker”窗口。 (3)在窗口中放入一个输入图像、一个输出图像和一个函数处理模型。然后用连接线将它们一一连接起来,双击输入和输出图像,并设置输入图像和输入图像为运行时提示符输入(Prompt User for File at Run Time);数据类型为单精度浮点型(Float Single)。 (4)设置函数处理模型:$n1_PROMPT_USER-a,如图所示: (5)运行模型,得到各个波段大气校正后的图像。 二、图像的假彩色合成 (1)打开“Interpreter”--->“Utilities”--->“Layer stack”窗口。 (2)输入图像为辐射校正后的1、2、3、4、5、7波段图像,输出图像“123457.img”。“Output”设置为Unsigned 8 bit,忽略零值。点击“OK”,完成操作。 (3)得到的结果图为:

123457 R(7)G(4)B(1) 三、对图像进行裁剪 1、生成AOI文件 (1)在ERDAS的“Viewer”中加载“shp”文件。 (2)“Viewer”中鼠标点击“shp”文件,该文件变黄色高亮。 (3)在“Viewer”菜单栏中单击“AOI”,在“AOI”下拉菜单中选择“Copy Selection to AOI”。 (4)在“Viewer”菜单栏中单击“File”,在“File”下拉菜单中选择“Save”-->“AOI Layer as”,保存。 2、裁剪 点击“Data Preparation”-->“Subset Image”打开“Subset”对话框,设置输入输出文件,点击下方的“AOI”按钮,输入上面生成的AOI文件,忽略0值,“OK”完成裁剪。裁剪结果图为: 123457-cut R(7)G(4)B(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