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文)-正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文)-正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文)-正文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文)-正文

1

3

高发展质量。着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初步扭转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开发朝协调、有序的方向迈进;稳步推进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逐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2.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

中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人口增长速度稳定在较低水平,为减缓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取消农业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扩大趋势。高度重视城乡环境质量的改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居住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提前6年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减半”的目标。

3.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努力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十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最大的国家。立足国内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努力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保护制度,保证了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万元GDP用水量已由2000年的554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25立方米。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海洋环境,初步形成了海洋保护区体系。采取“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的方式大规模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6.55%上升到2010年的20.36%,全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大力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废弃物综合治理,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较2005年下降14.29%和12.45%,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均较十年前有了明显提高。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依据自身国情做出了重大的自主减排承诺。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三、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做法

1.坚持政府引导,注重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政府从规划计划、组织机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项目实施等方面加大统筹力度。成立了自上而下的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建立了节能减排管理体系,通过实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等措施强化政策的执行。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产业界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的动力。通过项目带动,形成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生动局面。

2.坚持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能力建设

中国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相继颁布实施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立法中,强调预防为主原则,初步形成了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理思路。坚持依靠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相关领域的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途径,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健全新闻媒体监督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取得预期成效。

3.坚持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政府通过广泛开展《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循环经济试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试点、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符合区域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4.坚持务实合作,共享可持续发展经验

通过加强与国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研究咨询机构等的深层次、宽领域、多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各方的经验与教训,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水平。

7

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更趋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

二、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1.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着力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2.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的

控制人口总量,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努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3.把加快消除贫困进程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急迫任务

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和工作力度,采取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使用等领域的特殊政策,实施生态建设、人才保障等重大举措,培育生态友好的特色主导产业和增强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4.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和节约各类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能源资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手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把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

建立长效的科技投入机制,注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撑体系,推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提升国家绿色科技创新水平;以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人口管理等领域为重点,完善可持续发展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发挥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推进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促进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10

(年份)

(万吨)设,农业生产抗御灾害风险和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1亿亩①;通过动植物保护工程,疫病虫下经控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5.1亿亩。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中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

图2-1 中国近10年来粮食产量 图2-2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①1亩=151公顷

11

三、绿色农业快速发展

2005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截至2010年,已覆盖2 498个县(区),推广面积11亿亩以上。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五年来累计推广3 000多万亩,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础地力。中国已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累计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 000多张。2010年,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 391家,产品总数达到16 748个(见图2-3)。图2-3 1990—2010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四、农业多功能性突显农业在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功能进一步增强的同时,生物质能源、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功能逐步显现。2010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 200亿元,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林业发展呈现出新变化,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物质能源、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利用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林木、花卉等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2010年森林公园接待游客3.96亿人

次,直接旅游收入294.94亿元,所创造的社会综合产值超2 400亿元。2010年中国林业总产值达2.28万亿元,比2000年增加5.4倍。(年份)(个)

13

水电机组技术参数世界领先,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可靠性接近进口同类机组水平,

风力发电自主生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

五、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0月,中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

将节能环保等七个产业领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中国启动了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发起设立了61只创业投资基金,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创新企业的成长。

专栏2-1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发展方向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

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高端装备制造业。着重发展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卫星及应用。

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六、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2005年,中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了相关财政、

税收、投融资等政策,有效引导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2006年,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发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是继德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三个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2005年以来,组织开展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78家试点单位。28个省(市、区)开展了省级试点,共确定133个市(区、县)、256个园区、1 352家企业作为试点,总结凝练出60个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典型

模式案例。2010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从业人数超过2 000万人;钢、有

色金属、纸浆等产品1/5~1/3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水泥原料20%来自于固体废弃物,工业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9%。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专栏2-3 西部大开发主要进展

十年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实现重大突破,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生态工程稳步推进,改善和保障民生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格局轮廓初步显现。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族群众生活显著改善,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青藏铁路高原列车

三、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006年,中国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构想。2010年,中国发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了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促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17

专栏2-4 四类主体功能区

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应该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应该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保持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区域;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生态重要性程度高、自然灾害危险性大,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不够好,且关系到较大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四、实施政府主导的扶贫战略

2001年,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了2010年

减贫目标,即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巩固温饱成果,从多个方面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

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2007年,中国政府在农村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扶贫重点县”)的低保户比重为9.9%。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五、农村贫困人口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2000—2010年,按照中国政府当时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由9 422万人下降到2 6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2.8%。在扶贫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从2002年的24.3%下降到2010年的8.3%。到2010年年底,扶贫重点县通公路、通电、通电话以及能够接收电视节目的自然村比例分别达到88.1%、98.0%、92.9%和95.6%;有安全饮用水的农户比例达到

86.0%;身体健康的人口比例为93.1%,有病能够及时就医的人口比例为91.4%;7至15岁儿

童在校率达到98%,农户家庭劳动力中的文盲半文盲比率降至10.3%。

六、社会广泛参与扶贫

本世纪初,中国组织了272个中央党政机关、民主党派中央、社会团体和大型国有企业,定点帮扶481个扶贫重点县,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扶贫重点县工作,组织东部15个省(市)对西部11个省(市、区)开展对口帮扶。针对贫困妇女、贫困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发起了救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专门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的“春蕾计划”、援助西部缺水地区妇女的“母亲水窖”工程、针对贫困残疾人的康复扶贫专项贷款等。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民间力量、国外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多边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专栏2-5 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2006至2010年,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亿元,完成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641.71万人。

19

专栏2-6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

此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北京市政府、中央电视台共同发起,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具体组织实施的大型公益项目,旨在争取社会资源,通过多种安全饮水工程措施和非

工程措施,配合政府开展解决贫困干旱地区妇女及家庭成员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工程

坚持以一家一户的水窖建造和以村、学校为单位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为主解决安全饮

水问题,并将贫困、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和妇女权益等问题统筹考虑。目前已发展为

“1+N”模式,即以“母亲水窖”为龙头,因地制宜,建设一个太阳灶或沼气池、一处

卫生厕所、一棚蔬菜瓜果、一圈家禽家畜、一个美化的庭院等。截至2010年年底,共

修建“母亲水窖”12.5万多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400多处,近170多万群众受益。

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7年来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特别是最近三年,苏州市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排名逐年上升,2009年,成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第一的城市;南京和无锡紧跟苏州后面,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苏州、南京、无锡三市2003年至2009年的7年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度稳居全省前三位,南通与常州已连续三年位列第四和第五。 此外,报告对2009年江苏县级市可持续发展作出综合评价。全省27个县级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排序依次为:昆山、张家港、太仓、江阴、吴江、海门、常熟、邳州、江都、新沂、通州、高邮、东台、泰兴、大丰、启东、如皋、扬中、金坛、宜兴、仪征、姜堰、靖江、兴化、溧阳、句容、丹阳。 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日前出炉,按照“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而苏州已经四次排名第一,今年也是我市获得2006年度总体排名第一后再登榜首。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总体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苏州排在第一名,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经济发展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社会保障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等,排在第一名的是南通,苏州列第四名。 2010江苏城市发展报告昨日出炉,就“可持续发展度”的总体排名而言,苏州、南京、无锡位列前三,南京从上一年度老大的位置被挤到了老二。据悉,每年一份的“城市发展报告”由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编撰,今年已是第七份。 报告显示,2009年江苏13个省辖市“可持续发展度”前五名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镇江、扬州、连云港、徐州、盐城、泰州、淮安、宿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等要素的协调发展,它不仅取决于资源、环境的诸多支撑条件,如城市原有资源、地理和人文环境、创造和集聚资本的能力等,更取决于城市人力资源的质量、经济结构合理性、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的优劣、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指标。 在两大分项指标中,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人口素质、居民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排在第一名的是苏州、第二名是无锡,常州第三,综合排名第二的南京则退居第四名。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就全球而言,中国同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文件UNEP/,AnnexⅡ,1989)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020数字平台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2020数字平台可持续发展 研究报告

目录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 (5)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5) (二)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主流期待 (6) 二、数字经济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召唤平台企业力量 (7) (一)数字经济具有巨大的正负外部性 (7) (二)平台型企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8) 三、数字平台企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优势与责任 (9) 四、数字平台阿里巴巴与 SDGS 的对标情况概览 (11) 五、阿里巴巴对 SDGS 的关键影响分析 (12) (一)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包容发展 (12) 1.电商脱贫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12) 2.生态脱贫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14) 3.健康脱贫致力于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16) (二)基于数字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18) 1.全面带动就业 (18) 2.重塑传统产业 (20) 3.催生新兴业态 (21) (三)减少群体和国家间的不平等,促进全球包容发展 (22) 1.关注女性平等,支持女性创业 (22) 2.普惠小微企业,赋能弱势群体 (25) 3.投资基础设施,拉动东道国发展 (26) (四)突破城乡教育壁垒,增加学习和创业机会 (27) 1.乡村教育计划为乡村发展注入根本动力 (27) 2.职业培训为海内外提供必要的就业支持 (29)

3.青骄第二课堂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30) (五)数字技术催生变革,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31) 1.开展公益项目,探索环保新模式 (31) 2.减少生产能耗,实现集约式发展 (33) 3.运用创新技术,降低社会运行环境成本 (33) 六、启示与思考 (34) 主要参考文献 (38) 附录 (39) 作者及致谢 (56)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 改革纵横 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杨丽莎石富霞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模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社会上各个层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由此催生出了对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鉴于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主要在于政府的过多介入微观经济以及政府在公共服务层面的缺位,要解决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就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关键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自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平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难以企及的,使得其他国家不由地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中国,更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制造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歪曲中国模式的言论。积极应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挑战,深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客观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崛起之路的一种战略构建。 一、中国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透视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发展模式,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路径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看清石头在过河”再到“埋好石头过河”一步步艰苦卓绝地探索出来的,而且还将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走下去。中国模式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行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双重调节的资源配置方式。其中政府主导也是将中国发展模式区别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也正是归因于“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这一基本特征,通过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与廉价劳动力这两大优势,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独立的收益主体。 纵观过去33年的历史,中国的复苏与发展可谓是一个奇迹。中国在新一轮的竞技中发挥优势,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远远高于3%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据世界银行2008年底的估算,中国模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6%,同时,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仍保持了经济整体上的平稳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为能克服此次金融危机向中国求助更是“中国模式成功论”的又一力证。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基本特征在带给我们廉价劳动力和集资优势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矛盾: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严重恶化之间的矛盾。据2004年中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数据,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耗是西方7个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5.9倍,单位产值的水耗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虽然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降低了13%,但是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高耗能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单纯依靠高投入来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但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快速增长,完善中国模式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和更好更快的发展。希望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能带给中国模式以借鉴和启示,使中国模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理念模式和运作模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 二是“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在总结历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给社会主义下了一个更为科学地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在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我们却背离了初衷,渐行渐远。一方面,少数政府权威这棵大树下的既得利益群体通过特权或者变相的特权以低廉的成本分割大量的资源并以此形成垄断,聚敛社会大部分财富。另一方面,畸形的房地产业和银行金融业“劫富于民”,使得老百姓积累财富困难重重。这就造成了中国模式下的两极分化。 三是“国富”与“民穷”之间的矛盾。政府过多地介入微观经济,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从广大劳动人民手中汲取大量财富。而我国“强国家—— —弱社会”的病态结构使得社会对国家财富集中能力缺乏足够的制衡能力。这就形成了“国富民穷”的局面,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是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缺位之间的矛盾。发展主义的中国模式使得大部分资源优先集中配置于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显得捉襟见肘。国家在把大量的经费和预算投入经济建设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没有同比增长。1995-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7%降到15.7%,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4%降到4.5%。在联合国公布的分配公平性和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排序中,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位列倒数第四位。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催生出人们对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国能否在全球化背景下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探讨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在必行。 二、阻碍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路分析 中国模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填补了和矫正了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但是,由于政府的职能并没有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只是把发展经济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地方政府为了能在以GDP为标准的现行干部考核体制下表现出色,便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直接后果便是本应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缺位,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模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政府仍然控制着某些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和定价权,使得其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效益降低,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 市场本应该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使得经济资源在1 --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令狐采学 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保证我公司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应该从公司内部入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公司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建立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以下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使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公司的重视。而这就是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它的基本理论是强调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管理以及各

方面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要求建立网络式、多元化的发展计划,要有前瞻性。 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建立全面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首先要分析公司某些要素的增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司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公司整体上转化资源、增加价值的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按照“调整”的方式实现的。在调整过程中,公司的资源、工艺、组织结构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以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未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应是“渐进式”的改革战略,而且这种“渐进式”的战略在目前公司中有其现实的接受性、操作性。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创新与文化创新是公司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管理、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哲

可持续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可持续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前进,而发展观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演变的。传统的狭义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财富增长,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主要标志,把经济建设为中心,误以为是以GDP为中心。随着人类进入从工业社会向生态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发展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一种新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形成。这种新的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质量有实质性提高,促进城乡之

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和谐地可持续发展。正如中共全会《决定》所概括指出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结构的优化。既是物质的发展,又是精神的发展,既满足基本需要,也追求高级需要。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崭新思维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一要全面发展;二要协调与可持续。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代际公平”。即子孙后代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资源与空间。新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待中国作为一个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这件事?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所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我国的资源状况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通过活动导入,结合课文中“相关连接”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真正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前面学过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今天学习的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 学习目标2 活动二:牧场的发展方案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活动三: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活动二,引导学生在探讨其三个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 看投影,师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通过欣赏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的一些基本特点,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广告语设计完成后,分别在可堂上进行交流、评比,评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选出栏中。 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总结: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什么战略? (2)看投影,如何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活动四:以矿产资源为例,让学生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提出问题: a如果旧的矿产资源已经消耗完毕,新的能源又没有及时被发现或发明出来,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b如果自己国家没有了资源,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如果资源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达成共识:即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重点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国情出发,讲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活动与探究(看投影) 课本P58生态农业循环图: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展开讨论: 1.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是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什么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5学习目标3 为了更好的发掌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和个人应该怎么做?国家:①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②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个人:①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③积极与一切破坏可持续发展的

《2017蒙牛可持续发展报告》

蒙牛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对标联合国2030目标7月11日,蒙牛集团在港发布《2017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围绕“营养健康、成长共赢、环境友好、扶贫攻坚”四个方面,介绍了蒙牛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现状及未来目标。 这是中国乳企首次将SDGs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把ESG管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切实融入企业运营管理,自上而下,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行可持续

发展管理思路,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乳业指明发展方向,驱动行业在实现市场增长、品质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同时,更多思考如何实现包容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打造中国乳业未来竞争力。 报告围绕“营养健康、成长共赢、环境友好、扶贫攻坚”四个方面,介绍了蒙牛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成绩。 首先是打造“营养健康”的蒙牛。本着“以消费者为中心,成为创新引领的百年营养健康食品公司”的愿景,蒙牛以“更高的品质”为目标,通过质量安全、新品研发与创新、多元渠道拓展等策略,在食品安全、应用升级、服务创新、健康福祉四个层面持续着力,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中,蒙牛有26家工厂通过审查,是乳制品行业中通过数量最多的企业。此外,蒙牛还获得了2017年INTERBRAND最佳中国品牌、BRANDz TM等最具价值中国品牌二十强等众多荣誉。

其次是打造“成长共赢”的蒙牛。以“更好的增长”为目标,蒙牛建立稳健有效的内控机制,调动各方资源,深耕海外布局,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对内,蒙牛同样立足成长与共赢,保障员工权益,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员工幸福计划”强化供应链系统集中管理,带动供应链履责,打造安全、绿色、高品质的责任供应链。 第三是打造“环境友好”的蒙牛。以追求“更绿色的发展”为目标,在生产过程中,蒙牛通过水资源管理、能源管理、碳足迹、动物服务、排放物管理五大层面获得巨大的成果,成为乳业绿色发展的典范。以水资源管理为例,蒙牛通过在全国工厂推广实施3U水资源管理策略(节约使用saveUse、循环使用recycleUse、共同使用commonUse),全国各工厂每年自主制定40余项节水措施,持续加大水资源管理投入,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节水量49.84万吨,相当于约1.2万人一年的用水量,中水回用率9.85%,单吨产品水耗降低2.0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2019届 二轮 :《专题8 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训练一(全国通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8 工业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训练一 柯达公司所在的美国罗切斯特市是全球重要的光学中心。19世纪80年代,柯达公司发明胶卷,引领摄影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其生产的胶卷曾占有全球70%的市场份额。20世纪末,柯达公司率先发明数码拍照技术,随后因考虑公司转型的风险,数码项目被搁置。2004年柯达公司中止在美国的胶卷生产业务,2013年柯达公司宣布破产。近年来,罗切斯特光学企业开始参与世界最大口径30米望远镜等研发制造,当地光学产业不断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当时,柯达公司搁置数码项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数码技术( )。 A.存在技术缺陷 B.研发费用较高 C.市场推广难度大 D.对胶卷产业冲击大 2.柯达公司胶卷产业在摄影领域走向衰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政策 3.罗切斯特光学产业复兴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原料丰富 B.地价低廉 C.海陆交通便利 D.产业基础好 解析?第1题,由材料“因考虑公司转型的风险,数码项目被搁置”可知,柯达公司搁置数码项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数码技术对胶卷产业冲击大。搁置原因与存在技术缺陷、研发费用较高、市场推广难度大无关。第2题,柯达公司胶卷产业在摄影领域走向衰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数码拍照技术不需要使用胶卷,导致胶卷销售市场萎缩。技术、资金、政策不是胶卷产业衰落的直接原因。第3题,罗切斯特曾是全球重要的光学中心,近年来,罗切斯特光学企业开始参与世界最大口径30米望远镜等研发制造,光学产业复兴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产业基础好。 答案? 1.D 2.A 3.D “工业4.0”即以智能制造(互联网工业)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也已经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工业博览会。为了迎接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实现互联网工业生产,《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初稿已完成规划。读互联网工业模式图,回答4~5题。 4.下面关于智能制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将有利于智能制造的推广 B.互联网工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条件的要求大大下降 C.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工业生产成本将大大提高 D.工业4.0时代对为生产销售提供服务的要求会降低 智能制造具有的优势是( )。 5.与传统工业相比,下列不属于 ... A.工业产品更加个性化 B.投入产出比高,附加值高 C.生产企业集中程度高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文)-正文

1

3 高发展质量。着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初步扭转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土空间开发朝协调、有序的方向迈进;稳步推进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不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逐步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 2.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 中国坚持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人口增长速度稳定在较低水平,为减缓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保障妇女和儿童权益,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把促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取消农业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等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扩大趋势。高度重视城乡环境质量的改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城镇和乡村的居住条件、绿化水平、环境质量、饮水条件等都有极大的改善,提前6年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中“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减半”的目标。 3.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重点领域节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努力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十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最大的国家。立足国内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努力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水资源保护制度,保证了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万元GDP用水量已由2000年的554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25立方米。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海洋环境,初步形成了海洋保护区体系。采取“面上整体推进、点上重点突破”的方式大规模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6.55%上升到2010年的20.36%,全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制定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大力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工业废弃物综合治理,2010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较2005年下降14.29%和12.45%,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均较十年前有了明显提高。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依据自身国情做出了重大的自主减排承诺。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道路。

2009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9年3月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克王海芹邓梁春付允邢璐曲建升 朱松丽庄幸刘扬刘虹刘强刘怡君 汝醒君苏利阳邹骥邹秀萍汪云林张志强 陈劭锋周元春周宏春 胡秀莲姜克隽傅莎 曾静静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牛文元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邹秀萍王海燕苏利阳 汝醒君张云芳郑爱丽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资助,特此致谢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报 告 摘 要?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c),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某种意义上,各国也都在以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为其国家或是不同的利益集团的权益寻找对各自有利的证据、指标及相应的制度安排。许多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认识的基 ?报告摘要由王毅执笔,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报告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3月出版。进一步信息请浏览“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732568440.html,”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与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与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与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保证我公司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应该从公司内部入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公司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建立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以下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使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公司的重视。而这就就是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它的基本理论就是强调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管理以及各方面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要求建立网络式、多元化的发展计划,要有前瞻性。 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建立全面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首先要分析公司某些要素的增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司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公司整体上转化资源、增加价值的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按照“调整”的方式实现的。在调整过程中,公司的资源、工艺、组织结

构等因素的变化,都就是以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未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应就是“渐进式”的改革战略,而且这种“渐进式”的战略在目前公司中有其现实的接受性、操作性。 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当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创新与文化 创新就是公司保持活力与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管理、市场、组织上的创新就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与成果标志。技术创新就是公司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就是保障与服务。创新就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就是对过去与现有的积淀与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就是要处理好继承与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与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在公司哲学与宗旨上、处理内外事情重要性与优先性的取舍原则上、员工的基本准则、作风,基本管理制度以及环境、风貌等建设中,点点滴滴中提炼、催化、巩固有利组织的公司文化,就是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管理与治理 在产品过剩、资本过剩的时代,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制约公司发展主要因素已经不就是资金与生产能力,而就是公司的技术创新与管理能力,就是公司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对公司的贡献大小。为了增强公司的灵活性与应变性,公司将不再贪大求全,应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就是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更加扁平化,另一方面公司部门要根据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增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