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31339Z07

学时数:32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通号方向)开课单位:电子信息系

编写时间:2013年12月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和发展趋势,认识工控机与商用计算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工控机的结构特点,掌握工控机选配指标,常用的板卡的安装与测试,建立信号调理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信号调理电路,为日后在高速铁路现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先修课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是《现场总线与工业控制网络》、《高铁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高速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该课程安排在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第三学期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工控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概念,熟练进行工控机的日常使用和操作以及日常维护,了解数据采集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的信号调理电路,具有板卡安装与测试能力,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如表1所示。

二、课程内容规划

本课程的内容规划如表2所示。

表2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规划表

三、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所示。

表3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学习情境设计

四、学业评价

本课程考核为考查课。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平时考核。

记分制:100分制记分。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笔试(闭卷)+ 平时考核”的评定方法,学生在学完该课程规定的内容后,教师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平时考核(占总成绩40%)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合格者予以通过。其中,平时考核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考勤、作业、回答问题、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定。

五、教学资源

1.教材的选用(推荐):

《工控机及组态控制技术原理及应用》,薛迎成,何坚强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01月01日(推荐使用教材、校本实训教材、引导文等)

2.参考教材

《工控机及组态控制技术原理及应用》薛迎成,何坚强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工控机组态软件》汪志锋主编,工业电子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工控网组建与调试》胡健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08月01日;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网络资源

研祥智能EVOC-研祥工控机-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

工控机设备-ZOL中关村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ipc/

研华Advantech-研华工控机: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

(2)主要期刊

《工控视界》、《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模式自动识别与人工智能》等

精品课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

铁路之家http://www.china 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

六、实施建议

1. 师资配备建议

主讲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能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和新知识,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实践经验;辅助教师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具有丰富的企业一线经验,取得中职以上资格证书。

2.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本课程应配备工控机10台,以满足项目教学需要。数据采集卡内容应配备10套,以备教学使用。还应配备模拟输入电路板和数字量输入电路板。

3.教学实施建议

(1)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会进行工控机的使用与维护。

(2)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实操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工控机设备维护方法,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趋势,贴近企业、贴近生产。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七、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以满足教学要求。教学中,立足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岗位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现场接轨,做到有的放矢、灵活应用,以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说明可根据情况修改)

执笔人:审核人:

系部主任:教务处:

注:1.执笔人:应为专业骨干教师,每名教师原则上承担不超过3门课程标准的编写。

2.审核人:应为副教授(含)以上职称,一般为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

3.标题:[黑体小四],正文,[宋体五号]。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系统与应用》学习领域(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课方式:必修 教学时数:6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电子、应用电子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校正)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系统实验技能,学会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辅助分析设计的方法,为专业课的学习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 (二)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目标 (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基本形式的特点 (2)掌握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方法 (3)掌握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方法 (4)了解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 (5)掌握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6)掌握控制系统的校正和采样控制 2.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 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资料学习和吸收能力; (2)具有独立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估的能力。

(3)具有获取、分析、归纳、交流、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4)具有将知识与技术综合运用与转换的能力。 (三)前导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高等数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四)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EDA技术》、《电子产品创新设计》 二、课程内容标准 (一)学习情境划分及学时分配

(二)学习情境描述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1)由于《自动控制系统与应用》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都很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我们对各章的基本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剖

(完整版)《PLC及其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PLC及其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学习要以《电机与控制》为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对简单的可编程控制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运行、调试与维护,满足生产现场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的需要。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工作项目”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资格鉴定,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电气自动化控制为主线,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的“维修电工”中相关考核项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项目或工作情景,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设备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60加一周实训(实训内容建议使用项目五和项目六)学时。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 学时分配的建议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31339Z07 学时数:32学时(其中:理论24学时实践8学时)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高速铁道技术专业(通号方向)开课单位:电子信息系 编写时间:2013年12月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是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控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和发展趋势,认识工控机与商用计算机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工控机的结构特点,掌握工控机选配指标,常用的板卡的安装与测试,建立信号调理的概念,掌握常用的信号调理电路,为日后在高速铁路现场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先修课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是《现场总线与工业控制网络》、《高铁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高速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该课程安排在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第三学期学习。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工控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概念,熟练进行工控机的日常使用和操作以及日常维护,了解数据采集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的信号调理电路,具有板卡安装与测试能力,具有一定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如表1所示。

二、课程内容规划 本课程的内容规划如表2所示。 表2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规划表

三、学习情境设计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所示。 表3 《工业控制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学习情境设计

四、学业评价 本课程考核为考查课。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平时考核。 记分制:100分制记分。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笔试(闭卷)+ 平时考核”的评定方法,学生在学完该课程规定的内容后,教师根据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平时考核(占总成绩40%)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合格者予以通过。其中,平时考核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考勤、作业、回答问题、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定。 五、教学资源 1.教材的选用(推荐): 《工控机及组态控制技术原理及应用》,薛迎成,何坚强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年01月01日(推荐使用教材、校本实训教材、引导文等) 2.参考教材 《工控机及组态控制技术原理及应用》薛迎成,何坚强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工控机组态软件》汪志锋主编,工业电子出版社,2007年03月01日; 《工控网组建与调试》胡健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08月01日;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网络资源 研祥智能EVOC-研祥工控机-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 工控机设备-ZOL中关村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ipc/ 研华Advantech-研华工控机:https://www.doczj.com/doc/7319308629.html,/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教学对象 适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 二、建议课时及学分 建议课时:52 学分:3.5 三、先修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电工基础与电气测量》《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 后续课程:《过程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 四、课程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识别能力,典型控制系统的分析能力,简单控制系统的建模、系统校正能力,应用MATLAB软件进行系统仿真的能力和智能控制系统识别能力。 五、教学目标 1.识别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通过对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识别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的能力。 2.典型控制系统分析能力 通过对水位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位置控制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分析典型控制系统控制原理的能力,并达到正确绘制系统方框图的能力。 3.控制系统建模、系统校正能力 通过对控制系统建模方法和简单系统校正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给定的系统进行建模,并进行校正的能力。 4.MATLAB软件仿真能力 通过对MATLAB软件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对控制系统进行MATLAB仿真。 六、能力要求 1.识别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20分钟内能够列举出1-2个自动控制的例子,并指出其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典型控制系统分析能力 20分钟内能够正确分析飞机俯仰角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并画出其控制方框图。 3.控制系统建模、系统校正能力 30分钟内能够对给定的控制系统进行建模,正确分析构成系统的典型环节,并进行相应的系统校正。 4.MATLAB软件仿真能力 30分钟内能够正确应用MATLAB软件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对给定系统进行仿真。

董志敏《PLC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PLC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PLC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研究PLC的结构原理及在逻辑量控制方面等的应用,是机电工程、电气控制、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等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本课程从工程实用的角度出发,以德国西门子公司S7-200型PLC为样机,结合现有的实训设备,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重点讲授小型PLC的硬件结构,工作原理、三大类指令、变频控制、程序编辑和调试工程应用、结合维修电工初级工、中级工中PLC的实操项目,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2、设计思路 在设计本科程时力求工学结合、学用一致、理实并重、“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从注重对职教学生进行高素质和高技能培养与提高的实用角度出发,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四个项目十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又构建了“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知识链接、任务实施、技能拓展、任务评价考核”等多个环节,使学生完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经过教师的启发式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强化实践训练,理实一体、师生互动,最终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二、课程目标(参考张永胜)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PLC对工业生产设备进行控制,并具备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的基本能力,使学生了解PLC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具体目标分述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能根据PLC的性能、特点及控制功能正确选用PLC、懂得PLC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能够熟练连接PLC的输入输出设备、懂得PLC内部存储器分配情况;熟练运用编程软件 2、能够使用基本指令及定时器/计数器指令编写逻辑控制程序、使用步进指令编写步进系统的应用程序、能够熟练使用传送指令、比较指令、移位指令、算术逻辑运算指令、转换指令来编写控制程序。 3、能够进行PLC控制系统的硬软件设计,懂得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步骤。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查阅图书资料进行自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能够通过一种类型PLC的应用迁移到另一种类型的PLC应用,对不同类型PLC的内存分配、输入输出端子及指令系统具有较强的理解运用能力。 3、能够对生产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进行电气控制要求的分

《工业自动化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工业自动化技术基础》课程标准工业自动化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工业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内容 1. 工业自动化概述 - 认识工业自动化的定义和特点 - 理解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 掌握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研究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 理解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和用途 - 掌握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择和配置方法

3. 自动控制系统 -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要素- 研究常用的控制方法和算法 - 掌握PID控制器的原理和应用 4. 工业通信与网络 - 理解工业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协议 - 研究工业网络的组成和拓扑结构 - 掌握工业通信与网络的应用和配置方法 5. 编程和软件开发 - 研究常用的工业自动化编程语言 - 掌握工业自动化软件开发的基本技巧- 熟悉PLC编程和HMI界面设计 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课件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和原理。 -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训练,帮助学生研究和应用 工业自动化技术。 - 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项目实践,培养团队合作和问 题解决能力。 评估方法 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能力,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相关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 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实践中的表现。 参考教材 - 《工业自动化技术导论》 - 《工业自动化原理与应用》 - 《PLC技术与应用》

以上是《工业自动化技术基础》课程的标准内容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本门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机电控制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的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编程技术、系统配置、数据处理等内容,并通过多个可编程控制器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实际工程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必要的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工程概念,提高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习成果 (一)专业能力 (1)掌握传感器的分类及主要技术指标; (2)掌握PLC的硬件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 (3)掌握PLC的编程原理及工作特点; (4)掌握PLC的各种编程方式并能熟练应用; (5)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技术特性与指标。 (二)关键能力 1.获取信息:能够从较复杂的任务中获取关键信息,并熟练地应用先进手段获得解决任务地信息; 2. 自主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3. 解决问题:能够自主正确分析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 4. 负责耐劳:能够在一定目标下,负责、踏实、稳定、注重质量地完成比较脏累地工作任务; 5. 人际沟通:具有较复杂地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6. 团队合作: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较复杂地工作任务。 (三)大作业 1.交通信号灯的系统设计 2.三相异步电动机启停控制 四、课程内容 学时分配

五、评估内容(一)专业能力评估

(二)关键能力评估

六、教学 1.通过教学模型、挂图等教具进行教授,更加形象、直观反应出各种型体的形状,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地培养。 2.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巩固课题知识重要教学环节,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及时掌握课堂知识。 3.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结合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法建议: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需要通过模型、作业、和现场参观,以培养学生读图和制图能力。

《PLC编程与应用》课程标准

《PLC编程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本大纲从PLC的基础应用着手,根据现有实验设备,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FX2N系列的PLC机型,对PLC的组成、工作原理、现场调试以及基于网络化工作模式的PLC的基本配置与应用等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提高。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图纸设计、布线、程序调试、检查和运行,完成一个接近实际工程项目的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需要。做到能检查出错误,熟练解决问题。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任务是:使学员能够掌握PLC的基本原理,能够阅读PLC的程序,分析PLC控制系统,能够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设计相应的PLC控制系统,编写相应的程序。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软、硬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梯形图编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开发PLC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对生产过程或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并了解PLC与PC之间的网络化通讯控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PLC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技能。 3、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装配、调试的全过程。 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人才。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应用》 课程学时:144 开课时段:第三学年(第6学期) 适用专业:适用六年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 授课对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学生 二、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标准依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对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服务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和相关技能标准而制订。用于指导《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工业机器人系统安装调试与维护保养和工业机器人诊断与排查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技术。能根据工业机器人装调要求对电气设备实现控制。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奠定技术能力基础。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学习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是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技能,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五、课程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 1.系统掌握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专业知识。 2.具备使用梯形图、流程图编写控制程序的能力,具备识别、检测可编程控制器故障诊断和排查的能力,具备触摸屏调速控制能力,掌握变频器调速控制方法。 3.养成诚信、敬业、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法律法规、安全、质量、效率、保密及环保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4.培养自学能力、工具应用(如资料检索等)能力、技术文件写作表达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建议学时

《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五年制高职 《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2009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第三学期)用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掌握用计算机作为一般机械设备控制的系统组成、理论分析与实现技术。学会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方面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注重计算机控制在工业实践方面的应用技术,学会综合运用前导课程的相关内容。 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选修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掌握计算机对模拟量、考官两、数字量及脉冲量的处理和控制方法,了解集散控制、局域网控制和以太网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工程应用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适应社会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计算机控制为基础,应用技术为背景,使计算机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技术基本的同时了解计算机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拓充学生的知识层面。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到如下要求: 1.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组成与特点;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典型结构; 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信号和过程通道设计; 4.掌握数字量通道、模拟量通道设计方法; 5.掌握数字控制的基本原理、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直流电动机控制原理以及单片机 控制步进电机原理; 6.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PID算法、了解数字控制器的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模糊逻辑控 制; 7.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程序设计的四种方式; 8.了解现场总线的背景以及发展;

《PLC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PLC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学时:72h 开课学期: 大二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PLC原理及应用技术》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将计算机技术、继电器控制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控制设备,具有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使用方便,适用于不同控制要求的各种控制对象等优点,其工作原理,设计和使用方法为电气和机电类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内容。本书以三菱公司的FX2N系列的为例讲述,重点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原理和指令系统,以及系统设置、调试和使用方法。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结构、编程方法、编程技巧、基本技能等并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工业控制领域。 (一)知识目标 (1)掌握PLC的基本指令系统; (2)掌握PLC的编程原理及工作特点; (3)掌握PLC的各种编程方式并能熟练应用。 (二)素质目标 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就是造就大量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良好职业素质的职业人,而职业素质应包含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二大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我们将使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工程意识等职业意识,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能力目标 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业控制设备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在机电设备行业能更好的适应新工作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为:(1)能正确理解、分析控制要求,提出正确的控制方案。 (2)能根据控制方案可编程控制器,正确设计、调试PLC程序。 (3)能根据控制方案及设计、安装规范,正确进行线路设计与安装。 (4)能依据调试规程,对控制系统进行最终调试。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一)与前续课程的联系 《高等数学》《微机原理》《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标准

自动操作原理与系统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三学年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建立自动操作系统的根本概念,掌握自动操作系统分析、设计(校正)的根本方法,初步掌握系统实验技能。为了适应职业教育侧重现场技术应用的特点,本课程突出了与实际应用方面相关的知识,减少了理论与计算方面的内容,为从事高新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底。 三、参考学时 48学时 四、学分 3学分 五、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能力: 1.职业知识目标: 〔1〕明确操作系统的任务、组成及自动操作的根本概念,开环操作和闭环操作的根本原理和特点。 〔2〕理解系统的微分方程,认识系统的传函和系统的结构图,熟悉拉普拉斯变换,掌握典型环节的传函 〔3〕掌握时域分析法和频率特性法 〔4〕掌握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系统的稳定必要条件、代数判据、对数频率判据、自动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掌握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系统稳态误差的求法。掌握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求取、动态性能指标与对数开环频特的关系 〔5〕理解校正的概念和根本过程;明确串联校正、反响校正和顺馈校正的作用,并掌握利用这些手段提高系统性能的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在理解有关自动操作系统的根本概念的根底上建立操作系统数学模型的根底上,掌握并灵敏运用时域法频率法进行系统分析及正确的性能分析。 〔2〕掌握系统分析、校正的思路和方法,为日后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打下根底。

〔3〕重点掌握实际的恒值系统的操作。系统的调试过程中表达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具有清楚的系统概念,具有操作方法的软件完成能力,系统各个环节硬件的设计能力,总体调试能力是我们改革的宗旨 3.职业素养目标: 具有系统综合调试的能力,能够解决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完成系统 六、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内容源于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但经过科学提炼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源于企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突出能力培养但不放弃对根本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本知识与实践现象的紧密联系;课程教学的实训系统源于企业岗位工作对象。生产线及其设备,任务及其工艺流程引入教学。学习情境是企业工作环境的缩影与再现。课程采纳工程式教学及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素养教育引入专业课教学,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保证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到达。 为了提高实际操作和现场调试方面的能力,本课程抛弃了自控理论中的数学抽象,尽量地给出自控系统的定性概念及常用典型系统的经验结论。要求在理解有关自动操作系统的根本概念,建立操作系统数学模型的根底上,掌握并灵敏运用时域法频率法进行系统分析及正确的性能分析。掌握系统分析、校正的思路和方法,为日后操作系统的分析设计打下根底。实验重点放在实际的恒值系统的操作完成上。系统的调试过程中表达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具有清楚的系统概念,具有操作方法的软件完成能力,系统各个环节硬件的设计能力,总体调试能力是我们改革的宗旨。 七、课程教学单元学习目标与教学任务 工程一:自动操作系统概述 〔一〕工程内容: 1.自动操作系统的组成 2.自动操作操作开环和闭环操作 3.自动操作系统的分类 4.自动操作系统的性能指标 5.自动操作系统的研究方法 〔二〕工作任务:通过例如和实训,建立起系统的根本概念,初步掌握由系统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计划学时:60学时 二、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标准依据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介绍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有较完整清晰的认识,对计算机

的硬件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对硬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本课程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研究和训练之前,学生应已修完如下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字电路,而他的后续课程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本课程在他的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五、课程的教育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知道《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理解计算机系统的五大组成部件的概念、功能以及整机的工作原理; 理解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运算器的计算方法,了解非数值数据的表示方法和常用编码; 理解各个部件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功能; 掌握基本的定点数的加、减运算和实现的基本逻辑电路框图以及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掌握指令的概念、功能以及指令的各种寻址方式和指令类型; 知道存储器层次结构和主存系统的设计方法; 掌握CPU的功能及组成; 理解几种常见的外围设备的信息交换方式; 了解常用的外围设备和使用方法; 理解组合逻辑控制器和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2.方法、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内部的工作原理及计算机整机系统的基本设计和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通过“完整工作过程”的研究和体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培养严谨、细致、认真的研究态度。 树立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20208003 课程类型:理实一体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船机修造专业 总学时:55课时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船机修造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其中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结合多个实验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微机结构原理,学会微机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掌握微机定时/计数器及中断系统,掌握单片机通信技术及接口技术,即使学生掌握微机技术及其在工业控制(特别是船舶行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走上相应岗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任务引导的项目活动,为从事电子、机电、船舶电气设备等单片机应用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企业,培养具有单片机应用产品设计、分析、调试和制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 2、具体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微机技术基本知识; (2)掌握微机定时/计数器及中断系统; (3)掌握微机通信技术及接口技术等。 2)能力培养目标 (1)具备技术及硬件的集成能力; (2)具备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 (3)具备程序的编写、调试能力; (4)具备产品性能的测试能力。 3)素质培养目标 (1)具有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 (2)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研究船舶管理发展趋势和新的技术。 (3)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生态环保;执行行业标准和法规,注重技术安

全和劳动保护。 (4)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具有懂得沟通、讲究协作和善于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设计主要按照专业总体教学计划要求、根据专业应当掌握的微型计算机技术基本知识要求设置的课程。依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项目式教学。 首先针对项目化教学模式选取了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教材,打破了微型计算机教学的常规顺序,不再是先介绍基本知识,然后介绍指令系统,最后是例程。全书共13章,包括: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概论,8086/8088指令系统与寻址方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8086的总线操作和时序,半导体存储器,基本输入输出接口,中断,可编程接口芯片及应用,串行通信,模数、数模转换,高性能微处理器,总线标准与微型计算机。项目中用到哪些指令,就讲哪些指令,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目的来学指令,接受起来较快。不再像以前那样先把所有指令全讲完,然后再去讲解程序。 学生掌握了这些小的项目的实现方法后,再让他们做一些综合性的项目,比如交通灯的控制,电子钟,步进电机的控制。根据我院航海专业特色,又增加了船舶锅炉控制,航行灯控制等项目。完成过程中老师只提出设计要求,后面都是同学自己设计电路,编写程序,直到最后下载调试运行成功。而且每一个任务都让学生自己上机验证,使用仿真软件看到程序运行的结果,所见即所得。 建议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3学期、学时数55课时。 四、教学进程安排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三菱FX 系列PLC程序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电工职业技能训练》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PLC控制技术工业服务与应用等专业素养及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机电设备装调等职业岗位需求,围绕PLC程序设计与分析的关键能力,反映机电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PLC控制技术实践应用主线,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学生的生活经验,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会分析PLC 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能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完成PLC控制电气原理图的绘制、程序分析设计及综合调试,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念。 1.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特点,掌握编程软件的操作要领,会进行程序编辑的操作及相应的通信测试。 2.掌握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控制系统要求,合理分配I/O端子、设计

《工业组态控制软件应用一体化》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工业组态控制软件应用一体化》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机修类专业的专业上机课。主要是了解工业组态工程,包括人机界面的制作细节与技巧,从模拟仿真到连机调试的方法与过程,PLC控制系统设计及触摸屏等关键技术。本课程是从事本专业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和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学完PLC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后再讲授,《PLC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作为先修课程。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将组态知识融入工程案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旨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加深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务实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特别是为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打好良好的基础。学生能设计一些工业设备的人机界面并与设备完成通讯,能通过人机界面正确的操作及调试相应设备。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科学设置任务目标、任务计划、任务实施及结果应用、学习成果检查对比成绩检查、练习与提高等教学与检测环节。本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教学活动在机房进行。在学习情境中,可设计的活动包括学习目标、任务分析、知识链接、实际操作、结果检查等内容。每一个任务的学习都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综合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知识学习活动、技能训练活动和技能测试活动三类,每类活动的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技能、态度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及载体。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工业组态控制软件应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为32课时。学时分配方案建议见课程内容和要求表。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组态控制软件的基本知识; 2.了解工业组态控制软件各指令的用途及主要技术指标; 3.掌握工业组态控制软件的基本操作; 4.掌握工业组态控制软件与三菱PLC的通讯及调试。

《PLC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PLC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PLC技术与应用 二、适用专业 机电技术应用 三、参考课时 64 四、课程性质与任务 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广泛应用在机械加工过程、产品装配、食品包装、冶金等各个领域,可编程序控制器采用易学易懂的梯形图语言,它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构成人们惯用的继电器模型,形成一套独具风格的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形象编程语言,梯形图使用的符号和定义与常规的继电器展开图完全一致,电气操作人员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应用技术。本课程在学习PLC简要工作原理和它的编程技术之后,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应用设计,训练培养学生PLC技术应用、设计和开发小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综合运用能力。 本课程的项目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思路设计。通过完成项目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真正掌握PLC技术与应用,还能够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使学生通过学习的过程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实现就业的零距离。 五、课程的基本理念 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新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中职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等方面。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中职教育中,教学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潜能与可持续发展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六、课程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该课程是依据“维修电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维修电工中级工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

可编程控制技术-北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可编程控制技术 总学时数: 80 学时 适用专业电子、自动化专业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 教学形式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 编制单位:自动化技术教研室执笔人: 系部(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适用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及相关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以工业过程模型为被控对象、PLC为手段的工业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目前,可编程序控制器已成为工业控制的标准设备,是工业自动化的三大支柱(PLC技术、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之一,可在工业环境下控制开关量和模拟量,广泛应用于机械系统、生产流水线及过程工业的自动控制领域,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先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后修课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 (二)课程任务: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PLC 的构成原理,掌握PLC使用方法,具备PLC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了解PLC的构成和原理; 2. 了解PLC的指令系统,熟悉指令功能与编程应用; 3. 掌握PLC编程软件使用和梯形图编程方法; 4. 初步具备PLC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述与实验实训,使学生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原理,掌握可编程控制器使用方法,具备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的基本能力。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介绍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和原理; 2. 介绍PLC编程软件及梯形图编程语言; 3. 讲述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和分析程序设计方法; 4. 剖析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要求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构成和原理及使用方法; 2. 熟练掌握PLC编程软件及梯形图编程语言的使用; 3. 熟悉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和程序设计方法; 4. 具备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排故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教育目标 1. 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使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 2. 通过教学实践,注重发挥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四、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