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盐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开发20081206

云南盐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开发20081206

云南盐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开发20081206
云南盐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开发20081206

盐马古道重提与古滇盐文化资源的现状及开发

赵建泉

(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古滇盐文化资源是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用生命和智慧创造和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重提盐马古道并对云南盐文化现存的资源作一点总体上的梳理,目的是为越来越多的云南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视角,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来共同发掘这块云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宝玉。保存完好的因盐而兴的古镇,古盐井、祠庙、古盐道和历史文献。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用盐马古道串连起来的滇盐古镇所形成的璀璨夺目的珠宝项链,它浓缩了古代云南发展的历程,期待我们去品味和探索。

关键词:盐马古道古滇盐文化资源分布深层开发构想

云南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和矿产等自然资源,在各族人民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也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如闻名中外的丽江古城。在云南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盐的发现和盐井的开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对云南现存的古化盐文化资源研究来证实这一点。这项研究已经得到省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经常有一些相关的专题成果发表,如对云南黑井盐业的研究专题。本文拟对云南盐文化现存的资源作一点总体上的梳理,提供给越来越多的云南文化爱好者一个视角,希望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来共同发掘这块云南厚重的历史文化宝玉。

一、古滇盐文化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打开古滇盐文化的宝库,我们现在能直接看在眼里的是保存完好的因盐而兴的古镇,古盐井、祠庙、古盐道和历史文献。

(一)滇盐古镇及古盐井

云南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盐产地的集镇主要分布如下:

1、禄丰县黑井镇

黑井镇是1995年云南第一批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禄丰县西北部,距县城41.5千米。

在古代,黑井是云南几大盐产地之一。自东汉初期开井煮盐,2000多年来形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多元化文化发达的古镇,历史上留下不许多名胜古迹。黑井是一部十分耐读的史书,人称明清社会活化石。

2、大姚县石羊镇

石羊镇,云南第一批三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位于大姚县西部,距县城35千米。

在起伏的群山中静静躺卧的石羊镇,已有2000 多年制盐的历史。这里因盐而兴,又因盐而衰。汉代盐井、3 处古代制盐鸡窝灶、50 余口筒子锅,都是历史的见证。那座长100 米、宽40 米、高20米的晒盐篷,经历风雨30 余载,仍是中国最大的竹木棚的制盐装置。

3、云龙县诺邓村

云南历史文化名村诺邓村,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南端的云龙县,东距大理市160公里。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此设置“比苏县”以开发盐业生产,明代云南四提举司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这里,并形成了以诺邓为中心的东向大理、南至保山、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的“盐(茶)马古道”。

诺邓是云南历久未变的最古老的村名,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众多明清时期的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是印证古代云南盐业经济兴盛和明清文化教育发展的活教材。

云龙县以诺邓村等8个古盐井形成的村镇被统称为“去龙八井”。

4、剑川县城沙溪古镇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西南部,距县城30千米。

沙溪古镇上的寺登街是滇西著名的古集市,且是绝无仅有的古夜市。它的兴旺与古代白族盐井的开发有关。与沙溪一山之隔,就是自唐宋年间就已开采的弥沙盐井。离寺登街5公里的江尾村,有一座明代段氏盐务衙门旧址。从沙溪出发,沿着盐马古道向西走15公里,便可到达马坪关,是古代盐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旧时守关人就是在此设卡收盐税。丛山之中小小的马坪关,古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庙宇戏台等古文化遗迹却一应俱全。

(二)滇盐祠庙

现存的盐隆(龙)祠有两处,昆明真庆观内的盐隆祠和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的盐龙祠。

1、昆明盐隆祠

该盐隆祠位于昆明城区内拓东路。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云南盐商集资兴建,作为盐商同业公会的会址。民国时期的盐行也设在这里,故拓东路在历史上曾称为“盐行

街”。盐商为求盐业兴隆,在大殿供奉轩辕皇帝(中国盐业生产始于轩辕皇帝派大臣夙沙氏在山东胶州湾煮海为盐)。

盐隆祠于中轴线建有大殿、前殿、戏台。古戏台具有江浙戏台之韵味,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戏台上木雕极为精湛细腻,在昆明古建筑中亦不多见。

2、乔后盐龙祠

位于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距县城 72千米。“盐龙祠”是乔后盐矿旁的一座寺庙。在这个寺庙的正殿中依次供奉着“盐公”、“盐母奶奶”,在其旁边的柱子上刻有这样一幅对联“厨中百味盐为首”,“美肴当思硔王功”,当地称盐石为“硔”,“硔王”即是盐王。在正殿的旁边还另立有一小间,里面又专门供奉了一尊“龙王”,当地人认为盐水为“龙涎”即龙的口水,供奉龙王,自然是企求“龙涎大开”,盐源不绝。由此可见当地人对盐神的崇拜。

(三)盐马古道

云南由于公路和铁路的开发较晚,在较长的历史时期,货物的运输都是依赖“人背马驮”,围绕着食盐的运输,形成了众多的盐马古道。盐马古道上遗存的部分风物至今还似乎还能让人聆听到那悠远的马铃声。除上述的云龙县和剑川县境内的盐马古道外,下面再列举几段颇为典型的盐马古道遗迹;

1、洱源县境内的盐马古道

乔后盐矿,自古以来盛产食盐,从清代起开始大量开采,并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滇西北地区并远销周边各省及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当年活跃在“博南古道”上的商贾马帮为了将乔后盐矿的盐运出去,再将茶叶等生活必需品运进来,便在今洱源县的罗坪山与黑潓江之间闯出一条古老的支线——盐马古道。

这条盐马古道以乔后盐矿为起点分为两路;往西可达云龙县的长新、白石等地,

往南则经漾濞到达保山等地。盐马古道虽经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但其遗存在洱源县炼铁乡境内的部分风物,至今还依稀可辨。

2、怒江州境内的盐马古道

怒江州的盐矿开发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怒江境内最早的盐矿是1843年在兰坪县啦井镇开办的盐矿,而怒江州“边四县”(即泸水、福贡、贡山三县及原碧江县)没有盐矿,食用盐都是从兰坪及内地运入的。由于时至上世纪50年代初怒江州境内尚无一公里公路,“边四县”的人们食用的盐是由人背马驮从盐马古道上运来的。

怒江境内的盐马古道有许多条,诸如滇藏古道、六库保山古道、贡山六库古道等,但修筑最早、使用率最高的是碧江营盘古道。碧江营盘古道起始于兰坪县营盘镇,过盐路山,翻越碧罗雪山到达怒江州原碧江县的知子罗镇,全长120公里,往返行程3—4天,是当时怒江州通往内地的咽喉。这条古道,因需翻越盐路山、碧罗雪山,跨越澜沧江和无数条溪流泉瀑及原始森林,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3、元江县境内

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元江县城由于地理区位优势,从思(茅)普(洱)区北上峨山——玉溪——省会昆明和往滇东南石屏、建水、蒙自、个旧的古驿道始于这里分扬,自然形成磨黑矿盐集散流通中转之地,食盐成了当时元江商贸大宗商品之首,生财之大源。

(四)历史文献

明清以前,有关云南盐业的史料散见于《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云南志》和《马可波罗游记》等典籍中。唐宋时期,云南在较长时间(公元748—1254年)处于南诏大理国割据,由于统治者为白族农奴主贵族,白族当时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因而没有留下了文献史料。元之后,明清以来,关于云南盐井的专业志书和地方州县志才逐渐丰富起来。这与明清时期,云南盐业进入较大发展时期是吻合的。这些古滇盐的专业及相关的文献,为我们研究云南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史资料。

二、云南盐文化资源的纵深层面

云南盐文化的丰富遗产除上述有代表性的、可视性较强的实物外,还折射出哪些更深层次的内涵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的思路,拟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古滇盐资源与元谋猿人出现的关系

云南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不仅发现了人类的直系祖先——腊玛古猿化石,而且还发现了距今170万年以前的元谋猿人化石,使中华民族祖先的历史,上移了近百万年。按

照学者们的意见,火的使用和盐的使用在人类进化史上对人类体质的发展必不可少,那么元谋猿人必然印证了古滇盐泉的丰富。我们认为,在大量的民间传说中动物有嗜盐的本性,那么作为进化链中较高等的动物——类人猿,自然对盐也不陌生。当然这也只能是一种推论。

(二)古滇盐币在古滇经济贸易史中地位和作用

云南盛产矿盐,但公元13世纪至20世纪中叶,云南矿盐大多为官府垄断,广大少数民族居民购买食盐不易,而食盐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五味之首”的特殊食品。因此,食盐便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它既是生活消费品,又是一般等价物,往昔在交通相对闭塞的云南少数地区便自然地成为货币,并由官府加盖印章,成为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盐币”。

明末清初,由于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和中华多民族国家政治统一的需要,云南贝币走完其漫长历程后终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盐币和方空铜钱参半并行所取代,而少数民族群众却多乐于使用盐币。澜沧拉祜族地区、西盟、沧源佤族地区,直至公元20世纪30年代还行使盐币。

(三)云南古代盐业开发对云南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延着古代滇盐开发这条主线,我们可以窥见云南古代经济发展史中最醒目的一斑,从制盐技术(凿井、采卤、煎熬制盐等)到盐的运销(收购、征税、贩运和销售)及盐政管理,目前保存下来的云南盐文化资源无疑是一部古滇经济史的活化石;从滇盐古镇保存的建筑、寺庙、学堂和民俗,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宗教史;从云南古代文人与盐相关的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是生动的社会生活史。

(四)盐马古道的兴衰与古代道路交通发展的关系

盐马古道,是古代云南主要的交通要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驿道、商道、也是军事行军路线,盐马古道为研究古代云南的交通运输史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五)古滇盐经济与古滇政治和军事的关系

对盐资源的掌控可以决定原始部落和奴隶制国家的兴起,影响到相互之间的统治和臣服关系,及封建领主与中央政府的忠诚度。争夺盐利是从原始部落之间的冲突到古代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云南盐文化资源开发及构想

面对古滇盐文化遗产,我们应在积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其深刻内涵的研究,让这块古玉散发出它应有的光彩。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黑井、石羊、邓诺、沙溪等古镇得到保护和开发。

?2005年,黑井镇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06年被评为云南十大

名镇, 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石羊古镇,是云南省1995年第一批命名的三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

的孔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沙溪寺登街区域与北京长城文化景观等4个历史文化建筑遗产

正式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2002年,沙溪

镇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2年诺邓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

6月9日,在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授牌仪式上,云龙县诺邓

镇诺邓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2、云南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对涉及古滇盐史的专题的研究始终充满热情,我们能不断地阅读到他们的论著。以下是其中的几篇:

方国瑜:《连然(安宁)盐井的盛衰》

董咸庆:《云南食盐产地改革与变迁》

林文勋:《诺邓村:一个盐井村落的历史文化解读》

李正亭:《元代以前滇盐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李兴福:《试论黑井盐业的兴衰》

赵小平:《历史时期云南盐币流通探析》。

3、云南盐业总公司(云南盐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和自贡市盐史博物馆合作编著,黄培林、钟长久主编的《滇盐史论》为我们勾画出云南盐业史的较为系统的脉络,并对滇盐奇特的文化现象作了积极的探索。

面对古滇盐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我们对古滇盐文化的研究显得零散和缓慢,我们应该把古滇盐文化研究作为云南古代文化研究的新的视野,系统地、深入地、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为发展繁荣云南古代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服务云南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达此目的,特提出如下构想:

1、建议云南盐业协会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筹建云南盐文化研究会,以研究会为依托,建设好一个滇盐文化研究平台,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来共同研讨滇盐文化所蕴涵的

文化特征;

2、研究会争取文化部门支持,企业赞助,专家参与分批、分片对云南现存的盐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掌握详细的资源分布情况,并积极推介我省奇特的盐文化资源,吸引广大的盐文化爱好者来共同探索研究古滇盐文化,推动滇盐文化研究;

3、组织专家讨论滇盐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编制云南盐文化研究发展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效地推动盐文化研究工作;

4、积极开发利用古滇盐文化资源,发展有特色的专题旅游和养生保健和休闲产业;

5、通过对盐文化研究探讨盐行业发展趋势,探索盐行业发展的方向和机遇,为盐业现代化服务;

6、鼓励开展围绕盐文化进行各项专题研究活动,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古滇盐文化资源是勤劳的云南各族人民用生命和智慧创造和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用盐马古道串连起来的滇盐古镇所形成的璀璨夺目的珠宝项链,它浓缩了古代云南发展的历程,期待我们去口味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培林、钟长久主编:《滇盐史论》。

[2] 谢炜:《黑井浓缩千年盐业兴衰史》,《春城晚报》。

[3] 杨世明:《寻踪盐马古道》,《大理日报》。

[4] 《盐马古道》,“云南文化交流网”。

[5] 张明甲:《元江盐业史话》。

[6] 《云龙民族文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 策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

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 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班级:工商132 姓名:杨俊皓 学号:13071227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摘要:运用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的定量指标及产业集群分类特点/波特钻石模型的定性指标分析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为云南“意义大、动力大、市场大、效能大、关联度大、包容度大”的“大旅游”产业目标,及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做简单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增长 在总体的社会经济中,某一经济活动能否被界定为具有产业性质,主要应视该经济活动是否能形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如果某项经济活动只是有一两项经济活动构成,一般是不能称之为产业的。因而产业具有三个特点:(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2)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被经营,具备成为产业的条件,它由旅游资源、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文化活动、旅游贸易活动以及旅游自身派生的旅游交通、旅游信息等构成,这些活动不能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一项产业,但这些业务的集合,构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就形成了旅游产业,即旅游产业是一种由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构成,主要以非物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向旅游需求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关联作用也日益突出。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在 21 世纪初已经居世界第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在2020 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出境旅游国,入境旅游收入可能达到635 亿美元,占 GDP 约 8%。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从 2005年到2015年,云南省旅游业增加值由203.1亿元上升到3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从5.87%上升到6.4%。云南正在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方向跨进。那么作为国民经济动力的旅游

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供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凝聚了某一群体独特精神价值的资源。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所谓文化资源,并不仅仅指有形的古老建筑,还有广泛的内容。如日本与韩国制定对文化财产进行保护的国家法律,对文化财产的界定就包括以下五类:(1)有形文化财产,如建筑、绘画、雕塑等(2)无形文化财产,如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3)民俗文化财产,如衣食住行与宗教信仰等风俗习惯(4)纪念物,如各种古代庭园、陵墓、名胜与自然景观等(5)传统建筑群,如故宫等。范围很广几乎把所有与文化有关的事物都包含在内。 文化资源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在于文化产业。199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4%。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成为经济增长和吸纳劳动力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其消费性支出的2?27%,这种状况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1997年我国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大约为650亿元,而文化的潜在消费能力或需要约为3000亿元,差距可谓巨大。在开发城市文化资源方面,全国各城市都认识到这一点,都在大力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相传农历三月三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举行拜祖活动,延续至今。1992年新郑市开始举办炎黄文化旅游节。11年来,每年都有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前来登山朝圣、寻根拜祖、观光旅游,并因此促进了新郑市的对外经贸合作。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资源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本钱”。但是,我们不能只守着一座金灿灿的文化资源宝库,而应有把文化资源“变现”的意识、勇气和能力,即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产业资本,把文化需求转化为市场机制。 文化产业的兴办与发展必须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离开文化资源这一基础,文化产业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异常丰富。这些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文化蕴含丰富,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这就为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总体优势。 首先,北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5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发祥地,又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幽州古战场。春秋时期的燕国就已经在这里建蓟城为都。此外,北京在宋代以前一直是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而自辽代开始便成为国都,并一直延续五朝。都城的历史文物古迹,独特的皇城文化景观,更是一份至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北京的古代文化遗存共有7309项之多,其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等三项已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从国际国内上看,历史文化资源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当前,北京的历史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甚至还有相当

云南省环境公报2009

综述 2008年,全省环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接受省委巡视组的巡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目标任务;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阳宗海水污染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编制完成了《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创建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行政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基础性工程取得新进展;环境法制、政策、科技、宣教、信息和对外合作积极推进;全省环保队伍能力建设明显增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上看,全省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污染减排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城乡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环境监管压力较大。环境管理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环保部门服务科学发展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综合协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环保执法水平、执法能力和队伍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实现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努力争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全省主要水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的水质总体较上年有所改善。 湖泊、水库水质状况 全省开展水质监测的63个湖泊、水库中,Ⅰ~Ⅱ类水质的占31.7%;Ⅲ类水质的占36.6%;Ⅳ类水质的占9.5%;Ⅴ类水质的占9.5%;劣Ⅴ类水质的占12.7%。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的占39.7%。 16个湖泊(水库)开展富营养化状况监测,其中贫营养状态的湖库(水体)有2个、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有6个、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的有5个、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有2个、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有1个。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旅游文化 九华山 九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位于青阳县境内,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传乃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昔日李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九华盛名可见一斑。 以九华街为中心,九华山现存化城市、肉身殿等古刹78座,其中列入我国重点寺庙者达九座,全山寺庙中共有佛像6300余尊。还有较多的名僧禅师肉身遗体及圣旨、藏经、法器等文物,享有“佛国仙城”之誉。① 牯牛降 石台牯牛降坐落在石台县境内的牯牛降风景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创世纪以来留下的一块古老的、原始的天然净土。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整个山体峰峦叠起,主峰海拔1727.6米,相对高差达1694米,是安徽省南部的第三大高峰。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交界处的滨江地区,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水禽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编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受到国家有关机构得关注。升金湖湖区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水体无污染,周围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鸟越冬栖息的理想处所。近年来,每到秋东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杏花村》使得毫无名气可言的几间普通的茅舍酒肆名扬天下。池州,素以“千载诗人地”之美名饮誉江南。杏花村,因诗而名垂千秋,也因诗而名扬天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诗村”。作为最具池州特色的景点,杏花村古色古香,酒香飘十里,彰显了中国诗人的雅趣。 平天湖 辛卯,蠲广南东、西路骆科残扰州县今年租。镇江、太平、池州、芜湖大火。②池州作为南宋时期宋金交战的前线之一,南宋军方多次于此行军、驻军。史书记载,南宋岳飞为渡江抗金曾驻兵贵池齐山,练水师于平天湖。平天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市区东南部,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和平天湖及其周边区域,总规划面积42.9平方公里。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一)当地水资源量 按1956~2003年48年地表水资源量系列计算成果,衡水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6.13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5.71亿,地表水资源量0.73亿m3,重复计算量0.31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4亿m3。 衡水市人均水资源量148 m3,仅为河北省省人均水平319 m3的48%,全国人均2238 m3的6.6%,世界人均7300 m3的2%;亩均水资源量76 m3/亩,远低于农灌需水量,是河北省省乃至全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衡水市大规模地兴建引蓄水工程开始于1958年,经历了“63.8”洪水的衡水人民开始大规模开挖排沥河道、兴建除涝工程。进入七十年代后,相继修建了大量闸涵和排灌扬水站,增加了蓄水能力,减少了自然灾害。截止2012年,初步形成了以衡水湖为中心的引、蓄、供、排、灌工程框架体系,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建成卫千引水、中线引黄、中线引江、岗黄应急引水等调水线路;形成了以衡水湖为主的蓄水体系,全市主要河道及较大支流河道上共有主要闸涵199处,其中各河主要闸涵37处,小型闸涵47处,分干渠道以上的闸涵115处。全市支渠以上河渠总长度5739 km,正常蓄水面积约86 km2,蓄水能力可达到3亿m3;全市3亩以上坑塘6018处,蓄水

能力可达3亿m3。9条骨干排沥河道按照正常水位蓄水能力可达1亿m3左右。机井保有量总数达7.5万眼,咸淡混浇井组12500组,地下防渗管道达27000 km。 按统计,近三年年平均供水总量为17.42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2.87亿m3占16%,地下水开采量13.9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3.95亿m3,深层地下水10亿m3)占80%,微咸水0.6亿m3占4%。全市近三年年平均总用水量17.42亿m3,其中城乡工业生活用水2.34亿m3,农田用水14.2亿m3,河道外生态用水0.08亿m3,河湖坑塘生态调蓄补给0.8亿m3。农业用水比重较大,占总用水量的82%。

论云南旅游资源和特点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2007-02-05 14:14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发布时间: 2003-9-2 作者: 成功承办了'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异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高石芽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低的冰川,山上终年积雪,山下四季如春,从山脚河谷地带到峰顶具备了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完整的垂直带自然景观;素有"东方大峡谷"之称的怒江大峡谷长310公里,平均深度2000米,比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建构, 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的行业分析、区域分析、比较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区域研究偏重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较少;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缺少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系统研究,以及缺少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研究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8)01-0089-0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以来,为适应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党和政府提出一系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思想。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于是关于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加。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国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研究的具体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国内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日益显示 出对推动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等的积极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针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本质特性、范围划分,结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区别,介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解决方案及发展对策。 (一)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理论构建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成为国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依据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畴。我国文化部将文化产业界定如下: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 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 程恩富提出,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文化资源可分为文化自然资源和文化社会资源,还可以分成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具有以精神形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地域差异性、更新和发展性、无限性的特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并使文化生产顺利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与活动。开发的实质是尽可能的发现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通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产品。开发有两种形式:单项文化资源开发和多项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 吴圣刚提出, 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 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李东红、杨利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和,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样重要。资源有价,文化资源的“自然成本”与“使用成本”,应纳入文化资源消耗型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核算。以文化为资源基础的产业,必须为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付费,把生产能力的增长建立在科学的资源观之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 收稿日期:2007-09-14 作者简介:马海霞(197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经济学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Mar.,2008Vol.29,No.1

云南水利概况

云南水利概况 一、基本省情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具有“连4省、邻3国”的地缘特点,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西藏相连,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毗邻,全省有25个县(市)分别与老挝、越南、缅甸接界,国境线长4060公里。全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总人口4514万人,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气候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 二、水情和水利发展现状 云南境内河流众多,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08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红河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为国际河流。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58毫米,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全国第三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近5000立方米。全省有高原湖泊40多个,总容水量290亿立方米,其中湖泊水面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异龙湖、杞麓湖、阳宗海等“九大高原湖泊”。 云南水资源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由于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流”,水资源总量丰沛但开发利用的难度大、成本高、边际效益低。 二是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5%;滇中重要经济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仅有700立方米左右,特别是滇池流域不足300立方米,处于极度缺水状态。 三是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雨季(5月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干季(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加之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云南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无雨就旱、有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常交替发生,久旱之后突然发生大洪水,旱涝急转、涝中有旱相互交替的情况较为突出,且灾害频率高、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程度深,防汛抗旱救灾形势非常严峻。 四是水生态环境脆弱,水环境承载能力低,防污治污任务重。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主要河流有近40%的水体严重污染;“九大高原湖泊”中异龙湖、杞麓湖、星云湖、滇池外海和草海常年处于中度、重度污染状态,近一半的湖泊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 开发园本课程 资料

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 地域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可以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以满足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当前,我国幼儿园的国家课程,实质上就是2001年6月29日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都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并无全国统一的教学用书等具体的课程形式。对于大多数的幼儿园和教师而言,课程资源的匮乏,仍是困扰新课程推进的重要障碍。然而,幼儿园具有中小学所不及的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不仅可以有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还可以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自由选择最适合的教育内容,尝试各种富有特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课程体系。因此,园本课程的自主开发是每一所幼儿园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实际需要。 1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意义 淮安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独特的民间艺术、人文景观、历史名人、民俗风情、农村资源等。但是现有的幼儿园课程对淮安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地方课程资源意识薄弱;另一方面,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结果造成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适合本园实际

的园本课程,对于完善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幼儿园和教师的需要,满足幼儿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都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地方课程建设与园本课程开发,以及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2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苏北农村幼儿园,积极开发利用本土化自然资源,对孩子的发展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乡土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亲历性、具体化;二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强。因为乡土课程资源就是幼儿每天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现实世界,幼儿可去观察、调查、访问,可触摸、临摹描绘、感受体味,操作起来经济简便易行,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幼儿对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更能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具体化,奠定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挖掘与优化地方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教育活动,并通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活动形式来实施,可以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知识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关注环境、爱护自然的情感。 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力乡土课程资源以人们的生活为起点,由近及远,内容设计具有可扩展的宽广空间。在利用身边资源开展活动中,教师跟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通过参观、讲述、讨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及对策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万人,土地面积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亿 m3,最大为亿m3,最小为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走;入境水由于没有相应的调蓄工程,再加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开发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化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_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OCEAN UNIV ERSIT 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年第3期NO.3.2008 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3 张胜冰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开发文化资源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的生 存状况面临着严峻挑战,不顾文化资源保护需要的滥开发、过度开发、制造大量“伪文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造成严 重的生态灾难和后果。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纳入生态学的视野,在有效实施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循序进行。本文就还就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产业化;生态学视野;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35X(2008)0320029205 一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路径。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把文化资源当作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是要有生态学的视野。所以,在当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更应当正确处理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案例是湖南著名自然名胜风景区武陵源。该风景区1992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湖南的西北部,面积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分布着池塘和瀑布,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洞和巨大石桥。武陵源自然名胜风景区由3部分组成:张家界森林地质公园、索溪峪、天子山。除地貌景观奇特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就达13种之多,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但是,近年来该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大了开发的力度,在景区内建造了巨大的升降电梯,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更容易到达山峰的顶部去观赏。这个人工工程不仅 耗费了巨大的资金,还造成了对生态景观人为的破坏,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激烈的批评,最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强令拆除,恢复其自然生态原貌。 另一个案例是广东开平市的碉楼与古村落。刚刚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广东开平市碉楼与古村落,在2007年10月迎来了首个黄金周,前来参观的游客蜂拥而至。据当地旅游部门的统计,来开平碉楼参观的游客是平时的3倍,很多来自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游客都开着私家车,还有不少省外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平日宁静的小镇充满了喧嚣与热闹。尤其是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经营碉楼农家饭、在路边摆摊叫卖本地产的花生、陈皮、红薯干等土特产品,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都在忙着经商赚钱,使得商业味越来越浓。很多游客感叹道:原来想象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古朴、宁静的乡村,没想到到处都是经商叫卖的,完全没有那种古村落的感觉。如果这里古老的民风民俗发生了变化,只剩下几座碉楼又有什么用呢? 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发生在湖南和广东,在全国还有很多。比如,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沿袭了广西桂林《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模式,以此加大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拉动当地的旅游业。由于是在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丽江自然风景区内上演,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包 92 3收稿日期:2005212206 作者简介:张胜冰(19572 ),男,山东邹平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研究。

3.云南省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云南省人力资源和

云南省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条件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促进我省水利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根据国家和我省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水利行业专业技术工作的特点,特制定本申报评审条件(以下简称《评审条件》)。 第二条水利工程专业技术职称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四个级别,资格名称分别为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和正高级工程师(正高级)。 第三条按照本《评审条件》规定的标准,经评审组织评审通过,获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者,表明其已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用人单位可根据岗位设置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第二章适应范围 第四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我省企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水利工程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与管理

等专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离退休和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不含按规定批准延迟退休并在延迟期内的人员)均不属申报评审范围。 第五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专业范围为: (一)科学研究。从事水利工程有关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科学试验研究、科技推广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规划设计。从事流域规划、区域水利规划及各项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技术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工程建设。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监督及检测、建设监理与施工技术、设备安装、施工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运行与管理。从事水利工程生产运行、水利工程管理、防汛抗旱、水文、水资源、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管理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申报水利工程职称,须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二)具有良好的从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 (三)履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称职(合格)及其以上。

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当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 暑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调研团:刘莹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和河南省沁阳市主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主要点,以县级市小城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面,依托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商业物业开发,主要论述了历史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各地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其重要性问题,并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在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充分依据旅游资源特性,深度挖掘文化,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寻求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景区的旅游商业物业开发;旅游发展;旅游环境保护;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持续发展;地方经济 一、前言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生活过程中的遗存”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人文旅游景观的荟萃之地。现存的各种古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是一部用特殊文字书写的历史书卷,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民族智慧和精神风貌。历史文化资源对现在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考察古代城市体系规模和民俗风情、研究古建筑艺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其他人文旅游景观所无法比拟的。加之许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观优美,极具旅游吸引力,成为中外游客争相前往的旅游热点地区。 近年来,城市休闲市场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内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开发机会,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期待历史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中体现出它的经济价值。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和河南省沁阳市主要历史文化景点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这类开发既有着明显的商业房地产特征,更具有特殊的旅游经济性和历史文化性。为更好也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应该充分依据旅游资源特性,结合当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深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1水资源状况 4.1.1水资源分区 水资源分区采用区域区划的有关规定和方法,在高级分区中以水 资源中地表水的区域自然形成(流域、水系)为主,在低级分区中,考虑供需系统及行政区域,水资源分区与行政区域有机结合,保持行政区域和流域分区的统分性、组合性与完整性,适应水资源评价、供需分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根据贵州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区成果,石阡县全境属于长江流域一级水资源分区;二级水资源分区包括乌江和洞庭湖水系;三级分区包括乌江思南以上和洞庭湖水系的沅水浦市镇以上;四级分区为思南以上的余庆河~石阡河、沅江浦市镇以上的施洞以上四级分区。结合石阡县河流分布状况,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点,综合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今后规划等因素,将石阡县划分为6个水资源五级区:直汇乌江区、余庆河区、本庄河区、黑滩河区、石阡河区、汇入沅江流域区。石阡县全县面积为2165.49km2,其中境内乌江流域面积为2070.51 km2,占全县面积的95.6%,境内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为94.98 km2,占全县面积的4.4%。石阡县河流水系及水资源分区见图 1和图2。各水资源区面积见表4.1.1-1。 表4.1.1-1石阡县水资源分区表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分区面 积 (km2) 长江乌江思南以上 余庆河~石阡 河 直汇乌 江 36.84

(2070.51km 2 ) 余庆河 336.11 本庄河 171.23 黑滩河 79.24 石阡河 1447.09 洞庭湖水系 沅江浦市镇以上 施洞以上 (94.98km 2) 汇入沅江 94.98 4.1.2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4.1.2.1 降雨的时空分布特点 根据石阡县境内站网布设状况,选择石阡气象站、石阡水文站、石固雨量站、坪山雨量站、聚凤雨量站、本庄雨量站、白沙雨量站、扶堰雨量站、甘溪雨量站、中坝雨量站、尧寨雨量站等站进行分析,依据各站实测资料,并以石阡气象站为参证站,对各站降雨资料进行插补延长,计算各站多年平均降雨量成果见表4.1.2-1。 表4.1.2-1 石阡县境内雨量站情况表 站名 降雨量均值(mm ) Cv 观测项目 备注 石阡气象站 1103.3 0.16 降雨、蒸发、气温等 Cs=2Cv 石阡水文站 1093.4 0.16 降雨、径流等 石固雨量站 1016.9 0.19 降雨 坪山雨量站 1191.4 0.21 降雨 聚凤雨量站 1069.0 0.18 降雨 本庄雨量站 1145.6 0.17 降雨 白沙雨量站 1141.2 0.18 降雨 扶堰雨量站 1150.2 0.21 降雨 甘溪雨量站 913.6 0.17 降雨 中坝雨量站 1051.0 0.16 降雨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铁开通为云南旅游注入强心剂 高铁时代,不仅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更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从高铁开通联网全国到高铁旅游促旅游强省跨越,这无疑将为云南旅游注入一剂强心剂。 (二)工商旅游警察市场监督体系日趋完善 按省级有关部门要求,已建立旅游警察的云南7州市(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迪庆、瑞丽、腾冲),将相继建立工商旅游警察队伍,这必将开创云南旅游市场整治的新局面,不断完善和成熟云南旅游市场监督体系,有望在全国充当示范者角色。 (三)定制旅游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云南拥有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随着云南财沃散客旅游服务平台的成立,云南针对散客旅游的服务体系将逐渐完善,定制旅游有了更多资源整合优势,将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四)旅游扶贫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 云南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如何结合旅游强省跨越的机遇与扶贫攻坚的挑战,将是云南旅游2017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将持续影响云南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谱写旅游扶贫云南样本的关键要素。

(五)导游自由执业落地检验受热捧 导游自由执业虽还是试点,但早已有人这么做了,他们中既有持有证书的职业导游,也有单纯的旅游爱好者。在2017年,导游自由执业获奖者迎来关键的市场检验期,处于全国旅游市场末端的云南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六)旅游央企大企入滇将加速整合云南旅游 2016年,在云南出镜率最高的旅游央企要算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目前,多个在滇项目已开始落地,加速了布局云南旅游的步伐。除央企外,携程、同程等线上旅游服务商也加速了云南旅游资源等整合。从控股旅游百事通到涉足旅游地产等,无论是强强联合谋发展还是忍痛割爱甚至互相伤害,大家都在讨论下一家被整合的会是谁。 (七)滇中城市旅游圈景区旅游发展将迎较大增长空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2017年,景区旅游发展将迎来较大增长空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滇中城市旅游圈建设将加速,景区近郊游发展成趋势,养老养生旅游、乡村自驾游、房车露营项目将受更多消费者关注。更多旅游特色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有所提升,更多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品农庄、精品客栈、农家乐、乡村休闲小景区将出现,景区公共服务体系、景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会有创新,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包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型升级,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营销模式,扩大景区客源市场。 (八)餐饮业面临提质增效的跨越挑战 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品牌全国化,将成为云南餐饮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餐饮行业将加强客户内在化、企业升级化、数据作用化、行业产业化促进转型升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