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开发地方文化资源

——关于对武宁采茶戏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武宁采茶戏的渊源及其特征

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和湖北的黄梅戏同为“姊妹戏”。它起源于“茶歌”,流行于赣北及鄂南一带,约有200余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剧本有九十余大本及一百多个折子戏。其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为民间传承阶段。这一阶段由民间艺人自发相互交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剧本多描写民间闲情逸事,如《杨驼讨亲》、《姑嫂摘茶》、《一把锁匙》等,唱腔上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性,如大量使用地方方言。新中国成立后,武宁采茶戏进入丰富创新发展阶段,成立了地方专业剧团,开办了采茶班,剧本、舞美、音乐等都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民族戏剧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196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武宁采茶戏的唱片。武汉、上海、南京、长沙、杭州等全国各大城市都留下了武宁采茶戏的烙印,一些主流媒体对武宁采茶戏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武宁采茶戏有“上河”和“下河”两大流派。我县境内的修河上游为“上河派”,修河下流为“下河派”。上河长于做功,下河重于唱功,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主要班社有“三胜班、成堂班、复兴班、河东班、河西班”等。在表演艺术上,武宁采茶戏有“戏到苦情处,甩发催人泪”、“戏到欢喜时,歌舞共升平”之神

工。特别是“举手齐眉、坐必架腿”和“台步握帕、悠然摆动”等经典动作尤其传神,和东北“二人转”比,亦有其过人之处。在唱腔上,古朴典雅,婉转动听,有九板十八腔之称,其正腔、叹腔、花腔、杂调等都有鲜明的特色。正腔中的“生旦北腔平板”旋律平缓,结构严谨,声腔独特,可喜可悲,起承转合,恰到好处,有“珍如拱壁连城,贵以怡情悦性”的意境;叹腔旋律迁延起伏,扣人心弦,常有台上“泣不成声”台下“和泪抹涕”联动之效;花腔句式分明,曲调流畅,有勾魂摄魄之功;杂调热情奔放,精短幽默,格调活跃。武宁采茶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占有一席之地,有其地域特色,亦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二、武宁采茶戏的作用及现状

武宁采茶戏走过的是一个由民间传承到创新发展,由兴盛到自生自灭,再由自生自灭到保护、开发、利用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文化在构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具有现实和深远的价值,武宁采茶戏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我县文化强县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我县旅游业大发展的切入点,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土民间特色文化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方案》等一系列扶助性文件,

并安排了专项经费。二是搜集整理武宁采茶戏的资料40余万字,整理剧目300多部,成功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其作为重点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造大声势,搭建推介平台,成功地举办了“武宁2006采茶戏表演邀请赛暨武宁首届民间艺术节”和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四是坚持推陈出新、打造精品。如新编现代采茶戏《送礼》在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表演中获二等奖;新编《梆儿声声》在首届国际博兴小戏艺术节上分获剧目银奖、编剧奖、组织奖、演员奖,在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上获特别奖。五是民间采茶剧团活跃。我县民间武宁采茶戏遍地开花,县城民间豫宁采茶剧场自2002年创办以来,年均演出达200场,场均观众可达200人左右;各乡镇也都成立了民间业余剧团,他们农忙时生产,农闲时演出。据了解,全县有民间业余剧团35个,春节期间多达60余个,有观众20余万人。这些民间业余剧团的兴起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三、武宁采茶戏在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县在武宁采茶戏的保护和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1、缺乏专业剧团的支撑。专业剧团是戏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武宁采茶戏难以创新发展的关键原因就是没有专业剧团的支撑。目前我县活跃在农村的业余采茶剧团,虽然数目众多,但设备简陋,演出水平低下,演职人员都是没

有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剧团的结构也很松散,每次需要演出,就临时凑演员,即没有编剧,也没有舞美,更谈不上灯光效果,剧本是民间流传的老剧本,剧情繁琐、冗长,一唱就是四、五个小时,道白为地方方言,年轻的观众看不懂也听不明白,这样的演出机制只能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难登大雅之堂,更难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武宁采茶戏的重任。1984年我县成立过江西文艺学校采茶班,招收了党员40名,1987年又成立了武宁采茶剧团,对武宁采茶戏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没有坚持下来,最终退出了演出市场,使武宁采茶戏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根基。

2、从艺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目前,我县从事武宁采茶戏的业余艺人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如武宁采茶戏发展最好的鲁溪镇有15个业余剧团,演员年龄最大的达83岁,最小的也有41岁,武宁采茶戏“上、下河”两派有代表性的传人也已年近古稀。从我们调查情况来看,造成从艺人员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年轻人又不愿学戏,认为学戏没有前途,资本和人才难以进入,资源潜力难以转化为产业实力,从而形成了后继无人的现状。老龄化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传承和保护武宁采茶戏将成为纸上谈兵。

3、重视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武宁采茶戏作为特色文化

资源,受功利意识的影响,在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以至于出现了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一是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中、远期发展目标,以至于传承、保护工作难以落到有效利用。三是乡镇文化站由于人员少、经费不足,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广播电视上去了,没有能力抓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工作,仅能做些上级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的服务性工作。在我们所到过的乡镇中,只有鲁溪镇文化站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对武宁采茶戏开展了调研和保护工作。四是戏剧研究力量薄弱。据了解,我县戏研室虽然有四个编制,但没有一个是专业人员,且都没有从事戏研工作,戏研室处于人员空挂状态,突击性的工作靠临时抽人,不能开展正常的研究工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武宁采茶戏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当今,文化产业成为城市支柱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打造文化产业同样需要有支柱品牌,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特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可打造成我县文化产业的支柱品牌。

1、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的需要,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都在逐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启动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树立全局观念和文化产业品牌意识,选准我县特色文化资源,将其作为主导品牌来发展。武宁采茶戏作为我县独有的特色文化资源应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定位于我县文化产业的主打品牌进行开发,并在经费和人员上给予倾斜,使武宁采茶戏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落在实处。为此,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制订一个总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先集中力量对武宁采茶戏进行全面深入的开发性研究,然后以这个品牌带动地方特色文化的整体发展,使之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融入到我县正蓬勃兴起的大旅游中,进而丰富旅游文化,实现文化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演职人员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热爱戏剧的专业演职人员队伍是保护和开发武宁采茶戏的前提条件。面对武宁采茶戏从艺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缺乏生命力的现状,建议多渠道培训专业人员:一方面可发挥老艺人传帮带的作用,举办农闲时期采茶戏培训班,培训的人员由乡镇政府选送,并在乡镇地方文化经费中给予适当补助,以此为民间业余采茶剧团培训大批的年轻演职人员。另一方面利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助政策,采取民营公助的形式,在我县职业中专开办文艺班或在导游班开设采茶戏课程,教材可请大专院校编写,师资可聘请县文化馆的专业干部兼任,并辅之以民间艺人教唱。通过开办采茶班发现戏

剧苗子,储备人才,待市场、条件成熟后,向各旅游景点和专业剧团输送专业人才。

3、要组建好一个专业剧团。调查中,各方面都认为专业剧团是戏剧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保护和发展武宁采茶戏的必由之路,武宁采茶戏难以形成文化产业品牌,关键是缺乏专业剧本的支撑。为适应武宁采茶戏发展的需要,综合方方面面的意见,我们认为成立专业剧团有如下有利条件:一是国家启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可以此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的支持;二是我县还有一批采茶戏老艺人可发挥传帮带作用;三是武宁采茶戏的主要唱腔和音乐及传统剧本基本上已整理出来;四是戏剧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了人们沟通情感的纽带,如东北的“二人转”、广西的《印象刘三姐》等风靡全国;五是我县正在蓬勃兴起的旅游业给剧团演出提供了潜在市场。为此,我们建议组建“武宁县采茶剧团”,采取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方式进行,具体做法是:(1)由民间组建专业剧团,挂靠县文化馆,运营方式原则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政府出资解决开办费及服装、道具、灯光等设施;(3)在文化“三下乡”经费中给予适当倾斜,以弥补经费不足,确保剧团生存和发展。

4、要强化戏剧研究工作。针对我县戏剧研究工作力量薄弱的情况,建议加大戏研工作力度,在人员、经费上给予倾斜,并从大学招聘戏剧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戏研室工作,改

变戏研室目前形同虚设的现状。戏研室要坚持改革创新、推陈出新的原则,面向市场对武宁采茶戏的剧本、音乐、唱腔、舞美开展系统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可通过剧团进行实践,推出让观众接受的采茶戏,同时还要和院校建立联系,做好采茶戏的教材编制工作,使戏研室发挥应有的作用。

5、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戏剧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沟通不同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县应把武宁采茶戏作为联系外界的文化使者,在宣传武宁、推介武宁的过程中,重视地方文化的支撑作用。建议在朝阳湖文化功能区打造一个集地方戏和地方小吃于一体的大型演出平台,使其成为云南丽江古城一样的文化“名片”,让到过武宁的人不仅能感受到青山绿水的美,也能感受到武宁丰厚文化底蕴。以此同时,要请名编名导打造精品采茶戏,参加全省、全市乃至全国性的展演、比赛活动,让武宁采茶戏走出“家门”,逐步获取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认知。要继续办好我县采茶戏表演邀请赛,邀请高层次的团队参加演出,提高邀请赛的知名度。要在招商引资、产品推介等经济活动中,宣传有武宁特色的地方文化,形成经济和文化互动。要把武宁采茶戏搬上武宁电视台,开设采茶戏专栏,通过不同的视觉效果,既满足群众对地方戏的需求,也可培养年轻人对武宁采茶戏的兴趣,形成观众群体传承。

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116242317.html, 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作者:管爱平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年第25期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充分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乡土体验”“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方面积极挖掘乡土写作资源。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写作教学;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对于写作,总有许多学生抱怨“没东西可写”。这与部分教师一味强化“写作技法”,忽视学生真情实感的写作教学有必然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发乡土写作资源,帮助学生发现家乡的美、习俗的美、乡情的美……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语文课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挖掘乡土写作资源 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融入家乡,尽可能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给他们更多接触自然、深入社会的机会,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和风俗人情,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1.描绘乡土景观,表现自然之美 指导学生观察和表达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龙泉这片土地,既有雄壮巍峨的江浙第一高峰黄茅尖,又有三江(瓯江、闽江、福安江)源头、充满神秘色彩的披云山;既有纵横城郊丘陵上的油菜、桑田、山涧,又有独具风韵的溪流、廊桥、池塘……因此,我选择以乡土景物的描写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仔细观察身边的美景,从身边的景物中发掘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描述乡土习俗,感受人情之美 各地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都有极具地域色彩的风土习俗,如龙泉就有“婚嫁做新客”“龙泉石马抢龙灯”“安仁元宵舞板龙”等习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独具特色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笔者曾组织学生以“家乡独特的(习俗)”为题写作,要求动笔前先进行本村(地)典型习俗的调查与整理。由于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切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报告

本土文化资源的适宜利用与幼儿发展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报告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幼儿园许卫红 【摘要】:本文从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入手,通过对课程内容选择及实施过程中适宜性的剖析,运用幼儿教育的理论,阐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活动,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幼儿教育;适宜性;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漳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众多的名胜古迹及民间艺术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远近闻名的漳州水仙花、布袋木偶、八宝印泥以及云洞岩、南山峙、红军进漳记念馆等名胜古迹,还有漳州风味小吃、民间艺术、杰出人物、雄伟建筑……而我园地处古漳州知府老城区,古建筑:府程小吃一条街、老字号商业街、孔庙、比干庙、华表、中山公园,还有漳州木偶剧团、花市撒散在幼儿园的四周,古文化气息每日目染着入园离园来来往往的孩子们。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一般只局限于省编教材内容的选择,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这样,一些孩子生活中最为熟悉、最容易诱发孩子感兴趣的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也不能很好地实践《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 鉴于上述的认识,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在遵循让孩子们亲历探究过程的精神而确定教育目标后,我园寻找教育时机,分别在大、中、小班年段开展适宜性的教育活动。让幼儿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幼儿对家乡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培养

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血脉和灵魂,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地方晚报以地域文化、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 突出本地特征, 牢牢抓住读者群,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生存之道。《牡丹晚报》在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积淀,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立足本土,为沉寂的历史拂去灰尘文化资源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地方晚报占据丰富的矿藏。可以说,每个地方、每座城市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都拥有自己特有的风土人情,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历史,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这种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地域文化,对本地读者而言,一定是熟悉和亲切的、雅俗共赏的,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对外地读者而言,也是陌生和新鲜的、赏心悦目的,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正是基于这一点,几年来,《牡丹晚报》不断选取新的报道角度,挖掘新的文化内涵,先后组织新闻策划活动,从当地悠久的历史、传统上做文化,使报纸不断出新出彩,办出了自己的特色。 菏泽是一座有着500 多年历史的老城,但近几年随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大道拓展延伸,那些鱼塘莲池、古老街巷正在逐渐消失。那个有着“花城水邑”之称的小城,正在被一个数倍于它的新城湮没,成为人们美好的怀念与追忆。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城市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使其不至于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从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逐渐消失,我们策划了一期《寻找菏泽城市失去的记忆》的

专题报道,从当地两位老同志自发寻访菏泽老城的故事入笔,写到菏泽城的历史演变、遗迹踏访等等,用4 个版的篇幅做了深入的报道,并配发了主题为“老菏泽,您是否还记得”的一个整版的老照片版,让读者对菏泽老城的历史、演变及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有了一个全貌式的了解。 菏泽传统文化基础深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已淡出人们的记忆。在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举办期间,我们组织策划了两期“菏泽传统文化集萃”专辑,对面塑、戏曲、唢呐、武术、书画、鲁锦、剪纸、砖雕、民间礼乐等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用10 多个版的规模进行了图文并茂、生动鲜活的集中展示。通过记者深入的采访、生动的文笔,从朴素、本色的生活中寻找这些瑰丽奇异的文化瑰宝,也希望能使菏泽的传统文化如一脉香火,世代绵延。 实地寻访,让尘封的文化重现生机 几年来,我们提出了“做菏泽最好的新闻”的口号,在全力抢抓本地动态新闻的同时,积极做好以宣传本土文化为主的“稳态新闻”,在承续历史文化、挖掘现有资源上下工夫,以更深入的探寻、更宽阔的视野关注菏泽的历史、文化,力争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 我们组织策划了“菏泽历史文化遗迹踏访”大型采访活动,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记者沿着先人的足迹,在菏泽大地上进行了探寻,从堌堆、牌坊、墓葬、古塔到古城址、古战场、古建筑,追溯历史的变迁,感怀博大的文化,在《牡丹晚报?新周刊》上连续刊发了7 期共30 多个版的特别报道,对菏泽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既有生动的现场采访,又有翔实的权威史料,成为深入全面的盘点式报道。

挖掘津市本土资源的方法

挖掘津市本土资源的方法 发表时间:2019-06-18T13:52:22.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7期作者:肖亚竹[导读] 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强调幼儿园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幼儿教育,鼓励幼儿独立探索,提高自学能力,挖掘幼儿学习潜能,提高幼儿审美。湖南省津市市教育局415400 摘要:学前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强调幼儿园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幼儿教育,鼓励幼儿独立探索,提高自学能力,挖掘幼儿学习潜能,提高幼儿审美。如何更好地挖掘当地的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师的必备条件。作为幼儿教师本文提出了本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并分析了挖掘湖南常德津市本土资源的方法,以期更好地丰富幼儿教育。 关键词:幼儿教育本土资源挖掘津市 一、本土资源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在利用本地资源开展幼儿艺术教学之前,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掘本土资源:历史文物、自然景观、民俗活动、区域人文、地方特产等津市本地资源价值,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分析。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内容融入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利用津市的本土资源有利于幼儿园立足津市本市的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进行幼儿日常教学活动,让孩子能从幼儿时期就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城市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内涵,促进幼儿发展,帮助幼儿尽早地了解常德津市本土文化特色,接受本土文化气息和艺术的影响,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促进幼儿家庭生活和谐。更是能让幼儿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地方特色,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地方文化气息,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幼儿教学之路。 二、挖掘本土资源的原则 在幼儿的所有教学教育活动中本着安全第一位的原则。作为教师因幼儿行动能力问题理应把幼儿的安全作为首先考虑的原则;在安全第一原则的基础之上,幼儿教师也理应谨记所有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能给幼儿良好的教育,让幼儿识人明理;在前两原则基础之上还应有为幼儿快乐的原则。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为幼儿教师有必要在挖掘本土资源的过程中考虑到这点。 三、挖掘本土资源的方法 1.利用社会资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增加儿童的归属感,而在幼儿教育中挖掘本土资源是增加儿童归属感的好方法。教师们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在到各地的观察学习访问过程中,学习和观察其他幼稚园如何开展幼儿本土资源教学活动以及采取的教学活动形式;然后每位教师通过总结学习交流所得,并结合自己所在幼儿园的优势劣势,并结合到津市当地的文化特色中收集各种使用资源,并将其应用于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可以加入常德丝弦、津市花鼓戏,把《定军山》、《寒江关》这些地方戏剧荆河剧,花鼓戏《孟姜女》、《三娘教子》引入其中,虽然幼儿们无法进行演奏,但是能够经常性地欣赏到常德丝弦、津市花鼓戏表演,对幼儿的归属感和学习兴趣都有帮助。 2.利用本土人文历史资源。教师首先要了解津市在人文历史方面有哪些可利用资源,津市古为荆楚之地,是孟姜女家乡、车胤故里,“车胤囊萤照读”、“孟姜女传说”,是国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荆河剧《定军山》、《寒江关》,花鼓戏《孟姜女》、《三娘教子》在澧水流域广为流传,被选编进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还有《澧水号子》。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的孟姜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另有,同名的民歌、电视剧和越剧《孟姜女》。2010年津市嘉山孟姜女传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人文历史资源的挖掘,可以把这些人文历史加入到幼儿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如讲解地方曲艺艺术、排演简单短小的话剧剧目等。在故事教育的时候,可以利用本地的人文资源进行幼儿教育。在幼儿园故事教育中增加如车胤、孟姜女等有地方色彩的人文故事,讲述“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幼儿要学习车胤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精神,还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名人,这样更能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 3.利用本土地方特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用幼儿喜欢和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此除了津市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源,教师可以了解津市当地的地方特产,如牛肉粉、饺子、木子腐乳、藠果等一系列有名的津市当地特色小吃,都是小孩子们喜欢的。作为常德津市当地特色的组成部分,教师也应该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融入这些资源。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观米粉的制作和品尝米粉,或者组织亲子活动、美食节让家长带着孩子包饺子,让幼儿喜欢上地方特产和传统文化。通过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活动,融入津市本地的文化特色,给幼儿留下对于津市本地文化的深刻印象和感受。让幼儿们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乐中长。 总体来说,挖掘常德津市本土资源应该因地制宜,宗旨就是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担当、分享、团结与互助,这才是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本土资源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学习、游戏活动,还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挖掘本土资源方面,我们认识挖掘到的还只是一小部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合理创新和优化,能够更好地融合到幼儿教学活动中,给予幼儿学习成长最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花云利用家乡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园游戏的开展[J].东方宝宝,2012,(1)。 [3]津市市人民政府津市概况.2009,06,25。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漳州地域文化特色 一.点击文化名人 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黄道周,张燮等一大批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清初出现了一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很高地位。 1.林语堂:(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苏东坡传》《生活的艺术》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林语堂曾写过一幅融合了自矜与自勉的对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其散文,随笔半雅半俗,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可谓独具一格。林语堂曾先后将其散文.随笔整理成集,即《剪拂集》等。 2.杨骚:著名诗人.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杨骚一生著述丰富,共出版21笨书。其中有抒情诗集《春的伤感》《半年》等;剧本集《米雏》《他的天使》;诗句集《记忆之都》;译作有《铁流》《十月》等。 3.许地山:以笔名落花生闻名于现代文坛的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是一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颇受好评的作家。他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想象丰富,情节曲折,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主义倾向。如小说《春桃》就是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正直爽朗以及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春桃泼辣而善良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4.沈耀初先生(1907---1990),福建省诏安县人,世居诏安城南士渡乡,故自号士渡人 (七十后改士渡叟)。幼喜绘事,精勤敏悟,习诸大家,乐之不倦,遂至画艺有成,名震中外,1974年获得台湾画学会最高荣誉“金爵奖”,70年代末与张大千等被台湾当局“文建会”评选为“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出版有《沈耀初书画集》等。 附中考考题:漳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称,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目前,漳州市政府正在努力打造“文化漳州”的品牌。现在请你协助完成一份宣传“文化漳州“的小册子,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下面任务。 (1)这份小册子已拟有两个栏目,请你仿照他们再拟两个栏目,可以从历史.艺术.名胜.名俗等角度来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 栏目二:变数名优特产 栏目三:欣赏地方艺术栏目四:探访名胜古迹栏目五:品尝风味小吃 栏目六:品味民俗风情栏目七:追寻历史深渊 (2)在“栏目一”中,简要介绍漳州籍的文化名人。请从下面备选的漳州籍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介绍他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学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介绍。 备选文化名人: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沈耀初 示例:林语堂,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具有国际影响力。 二.欣赏地方艺术 (1)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著名的手工艺品。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百多种造型,既有传统戏剧中知名角色,及生.旦.未.丑多种行当,又有仙道佛释.天神魔怪等怪等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它不仅是木偶戏的演出道具,更是民间艺术中的“工笔画精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媒婆”和“白阔”是极其成功的代表作。(2)漳州木版年画:是一种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分色版和墨线版)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的民间版画艺术。 1:木板年画题材广泛,主要有:门神,福神,童子遗迹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

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挖掘本土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南漳县板桥镇新集完小陶礼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作为山区学校怎样建设符合本校实情的校园文化是一项重要课题。近几年板桥镇新集完小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探索以“琢”为主题,以“力琢璞石为美玉,甘为学子谱明天”为理念,营造“温润典雅,方正有致”的校风,“精雕细琢,博雅致学”的学风,“点石成金,琢璞为玉”的教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充分发挥本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理念在学校发展的一种体现方式。新集完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建构有特色、有理念学校文化。板桥文化底蕴丰厚,曾被称为“文化之乡”,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冯氏民居;有青龙寨等许多古山寨;有道教圣地九龙观。这里能工巧匠很多,还有冯哲夫等文化开明人士。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乡政府、省级文物碉堡楼就在校园内。学校根据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确定以“琢文化”为学校文化。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古建筑和地方知名的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从冯哲夫等开明人士身上学习板桥人纯朴善良的质量;通过了解伍荣显等一大批从本校走出去的省市县领导成长经历,学习他们少年刻苦学习,建设祖国,走出大山后,心系家乡发展,热爱家乡的质量。同时了解板桥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建筑、雕刻、木器

加工等艺术,薅草锣鼓、花鼓戏、玩龙灯、划旱船、巫音喇叭等文化活动。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得到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热爱科学、感恩社会等方面教育。 二、精心设计环境文化,净化师生心灵。 学校依据本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如精心打造文化墙,操场四周悬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标语、运动图示和体育活动要领、安全常识等;结合“琢文化特色”将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分别命名为“琢玉楼”“怡然居”“探根楼”。每班教室宿舍分别命名为“寻根班”“探根班”“追梦居”……同时每个学习小组也都有本组特色的组名。 学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上着眼实处,从细处下功夫。教学楼、综合楼过道两边贴有《三字经》《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小学生守则》等;走廊上悬挂名人画像及名人名言,“仁义礼智信”图解;餐厅的墙壁、柱子上贴有文明就餐、爱惜粮食等制度、警示语,还有关于理想、励志、奋斗、守法等宣传画和标语。校园的皂荚树命名为“百年树”,桂花树命名“书香树”,拱桥命名“状元桥”。让校园内“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能发挥其最大的育人功能,并彰显文化个性和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在校园生活中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用心布置制度文化,营造和谐氛围。 健康的制度文化能够规范师生的言行,同时也能够为师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向上的氛围。因此,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

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资源优势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关于XX高邮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内容提要:本文就XX高邮如何立足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现代工商名城、东方邮都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湖旅游名城”的区域性中等城市建设步伐,以发掘、彰显邮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遗产特质,突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探索出一条符合高邮市情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进行了调查和思考。文章对高邮城市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思路进行了概述并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提出了具体建议。加快推进独具高邮特色的运河风景、邮都风情、珠湖风光,建议重点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利用现有本土文化,查找缺失,规划旅游产品;二是围绕城市规划建设,挖掘文化,提升旅游产品;三是借助周边城市资源,寻找合作,拓展旅游产品;四是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搜寻特色,创新旅游产品。 关键词:文化资源高邮旅游开发 Mining thoroughly advantages of city cultural resource, Advanc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regarding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aoyou,Jiangsu Content summary: This article makes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exploring a way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onsistent with Gaoyou situation, by how Gaoyou bases on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first batch of provin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挖掘本土资源 促进幼儿发展

挖掘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纲要》要求我们,应该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挖掘利用本土化教育资源,让幼儿“与资源亲密的对话”,是我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举措。这些资源成为我园幼儿生活、学习的活教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园地处闽西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和发达地区相比,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贫乏,可直接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有限,但我们发现山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广阔的自然资源,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但是如何将这些家乡的本土资源变为适合孩子学习、探索的资源呢?又如何将本土资源有机整合、促进幼儿发展呢?在《纲要》精神指导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立足三明本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将本土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探索性活动,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家乡本土文化,丰富教育活动内容 幼儿的生活非常切实地根植于他所处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在幼儿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获取教育的资源,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利于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构建新的经验。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一般只局限于省编教材内容的选择,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这样,一些孩子生活中最为熟悉、最容易诱发孩子感兴趣的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实践《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三明有神奇的景观、有丰富的特产、有美味小吃等这些本土资源所隐藏的富有教育价值的教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可爱的家乡》,从名胜古迹、家乡特产、特色小吃等线索构建主题网络。 1.结合家乡的旅游胜地,开展教学活动

新高考地理热点专练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新高考地理热点06 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 〖热点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的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典例探究〗 (2018·全国卷II) [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我国某地的“佛手山药”有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200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佛手山药”形如手掌,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过去,因深藏于大山之中,加之外形不规则,皮薄、贮存期短,长距离运输容易损坏或变质,“佛手山药”鲜为人知。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佛手山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1)简述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2)设计两项依托“佛手山药”开展的旅游项目。 【答案】(1)效益:提高“佛手山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延长产业链,(引领“佛手山药”由传统种植向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体验升级,)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就业岗位;提高“佛手山药”的品牌价值,扩大其知名度。 (2)旅游项目:观光项目,如设立“佛手山药”展室(陈列馆)等;体验项目,如“佛手山药采挖”等;购物项目,如建设“佛手山药”农副产品一条街等。 【解析】本题组以“佛手山药”为载体,考查“佛手山药”带来的效益和旅游项目的设计,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1)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主要从社会、经济两个角度作答。社会包括提高经济收入、增加就业等;经济包括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效益等。 (2)依托“佛手山药”可以开展的旅游项目可以从观光、体验、购物等角度着手,该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以“佛手山药”为中心设计项目即可,如设立“佛手山药”展览室、采挖“佛手山药”、建立“佛手山药”农副产品购买区等。 【点睛】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旅游业发展的地理意义主要从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分析。社会方面如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生态方面,如带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方面,如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

对本土资源的认识

对本土资源的认识 ————浅评苏力教授的著作《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摘要:苏力先生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提出“本土资源说”,主张中国的法治建设走一条“经验演进式”的道路,挖掘法治的本土化资源,建设有本民族特色的法治国家。当代中国不应该不加考虑地引进西方的法律体系(成文法),不应该将中国的法律建设变成“西方法律移植到中国”,还应该考虑中国民间特有的习惯法和社会运行习惯,即本土资源。因此,在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时候,必须考虑中国自身的社会现状,这样才不会陷入法律变为“具文”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本土资源;法律多元: 读苏力教授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思想旅程,因为追求法律至上的读者必须时时在理想与现实的进路中进行理念和思维的冲击碰撞。评论这本书,更非“Yes”或“No”的简单回复,因为其中朴实的语言,个案的分析,细小的角度,实证的方法似乎又与逻辑和思辩的法治观格格不入。对法治现代化方案的反思和挑战,这正是苏力对“什么是你的贡献”――这一学术界永恒的解说。 整个20世纪,中华民族都在为法治理想而奋斗。从清末沈家本修律到孙中山“五权分立”之构建,从“六法全书”的制定到“依法治国”口号的提出,中国法制建设在追求法治理想国的同时不自觉间又忽视了自身的理论构建和实证调查。理想主义者普遍赋予法律超越精神的品格。他们认为软弱无力的个人只有依崇法的权威,才能满足人性的个人主义对自由、安全、平等诸价值的需要。然而,人性本恶的哲学思考并不必然导致人的认识心理对法律权威的尊从。因为生命的法律在绝对意义上总是俯首听命于人类。 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苏力否认了法――正义的大写真理的普适性。他运用吉尔茨关于任何法律都是一种地方性认识的观点,将法律界定为一种“实践理性”。法律的运作不仅需要书斋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常识,关注中国现实。因为“我们的研究不是为寻找法的理想的完美范式,而是人类已造就出来的法的社会现实”。“纯粹法学”中的法只是一个没有血肉和五脏六腑的空壳,犹如行尸走肉,毫无原动力。法只有从威权化、诗歌化、神圣化的色彩中摆脱出来,将观察的视野扩大到社会习惯性规则中,才能在理念性光环的照耀下,追求现实

挖掘文化资源 丰富学习经验

挖掘文化资源丰富学习经验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虞永平教授也曾指出:“幼兒园课程具有传递社会和民族文化的功能。”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深入实践,幼教工作者的教育资源观不断更新,教育正不断跨越幼儿园的围墙,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活教材。教师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进行整合,师生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启“寻味老南京”的活动之旅。 一、寻找资源挖掘经验 我园地处南京市中心,邻近夫子庙文化区,周围有江宁织造府、六朝博物馆、梅园新村、郑和公园等可利用的资源。可孩子们对老南京有一定的了解吗?出发前,教师对孩子们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游览过明城墙吗?你知道南京云锦吗?你知道老南京的历史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去过玄武门。”“我去过梅花山。”“我知道城墙是古代人用来保护家园的……”真棒!关于老南京,孩子们已具备初浅的经验。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关于南京名胜古迹的图册和照片,从收集的图片上一边找,一边画,一边说,从中华门到中山门,从夫子庙到

老门东,从六朝博物馆到江宁织造府……关于老南京的记忆,在画面中、在讲解中、在亲子游活动中复苏,成为孩子们日常谈论的话题。 二、激发兴趣活用资源 活动区里,孩子们开始搭城楼、架城门,铺砌宽宽的台阶,发现了古代建筑四面围合、左右对称的布局,他们对探秘老南京的期待越来越迫切了。教师遵循孩子已有的认知经验,灵活采用组织方式,孩子们拿上“调查表”,带着心中的疑问和期待,与教师、家长一同探寻老南京的秘密。 小班幼儿寻觅“南京美食” 1.寻找南京小吃。在教师的带领下,小班孩子们走在老门东的长街上,感受老城南繁华热闹的味道。老门东是一条老字号聚集的街巷,街两边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字号建筑深深地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在此起彼伏招揽顾客的南京话中穿行,孩子们忍不住也学起这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声。逛一逛,尝一尝,“韩复兴”“状元楼”“永和园”……让孩子们赞不绝口。 2.品尝美味小吃。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小吃文化更是美名远扬。别看小班孩子小,点评起南京小吃来也像模像样。有的孩子说:“我觉得臭豆腐看着黑黑的,闻着臭臭的,吃到嘴里却很香。”有的孩子说:“五色小糕颜色漂亮,拿在手上黏黏的,味道好甜。”有的孩子说:

挖掘本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11

挖掘本土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要把儿童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人,他必须逐渐扩大和丰富儿童对自然、社会的了解,而这又必须以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儿童的兴趣作为依据。”明确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主张。因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知识的来源,它提供给儿童的知识是最生动、最鲜明的,便于儿童形成正确的经验;而通过自然和社会的教育,是切合儿童的教育,也是最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教育。《纲要》中指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如何利用幼儿周围环境中的教育因素,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研究的问题。利用本土资源构建的课程内容,将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只有真正立足与幼儿的原本生活,真正着眼于幼儿的现实环境,真正关注到教育的多元影响和可持续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于幼儿终生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人是在生活中发展,又是在发展中生活的,生活和教育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两个体系,幼儿教育只有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并服务于幼儿的未来生活,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真谛。 我园位于长江边,丰富的长江资源、滨江文化以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沙土、气候、四季的轮换等都是幼儿经常能欣赏和感受到的对象。充分挖掘身边的本土资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进一步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学习。 一、巧用本土资源中的“自然环境” 《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这对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幼儿园每班幼儿比较多,活动室小,在室内开展活动比较拥挤,孩子的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挥,但我们却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摆脱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把课堂移到大自然中,发挥自然环境的教育价值是切实可行的一步。 我园处于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大自然中。春天来了,我带着孩子到野外去,感知和发现春季气温、人们的活动,万物生长的变化,感受春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地上的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麦苗长高了,桃树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油菜花成片成片的……每一处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走到大桥度假村的池塘边,孩子们的视线一下子被池塘边的柳树吸引住了,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将音乐活动《柳树姑娘》转变成综合活动,先观察柳树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找一找柳树和其它树有哪些不同的特征,柳树的树枝是怎样的?其它树的树枝又是怎样的?仔细观察柳树的叶芽刚长出来是什么形状的?树干是什么颜色的?新长出的叶芽又是什么颜色的?柳树长长的垂下来的柳枝像柳树的的什么?(辫子)风儿轻轻一吹,柳枝都飘到池塘里好像在干什么?孩子们在看看、想想、摸摸、编编中把柳树的特征都唱到歌曲里……回到活动室后把自己观察到的花卉、树木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把春天带进我们的活动室。整个活动孩子们自始自终情绪高涨。一方面把孩子带出课堂,和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一节枯燥的唱歌活动变成了一节有趣的综合活动,避免了在教室里枯燥的教师教学生唱;另一方面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进行活动,又拓宽了幼儿的学习空间,这种新鲜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活用本土资源中的“长江资源” 《纲要》指出:“教师要从传递和发展社会文化的神圣使命的高度,把农村的民间游戏、儿歌以及歌舞、服饰、工艺、建筑和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尊重和热爱的情感……”并在领域目标中多次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我园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以“滨江文化”为切入点,开展了《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音乐活动《看大桥》和《夸家乡》将主题的开展推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地域文化特色简介 荆州,从五万年前走来;由旧石器时代的一个原始聚落,演进成了今天的现代城市,构建了城市完整的、举世少有的历史发展序列,并孕育出震古烁今的楚文化、色彩斑烂的三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通过文物考古发掘,相继在荆州城周围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1处。从遗址中呈现出完整的生活居住面,是我国首次在平原地区发掘的原始居住遗址,填補了我国考古史上一大空白,并具备了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到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这样完整的发展阶段。 荆州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及夏商文化,为此后的楚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基础。 公元前689年,楚国都城徙郢,称纪郢、南郢、纪南城。楚人都郢而强。经过20代楚王、历时412年的连续不断地开拓、经营,创造了超越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形成了以铜铁治铸、丝织刺绣、漆器制作、玉石琢磨、道家哲学、庄骚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为八大要素的完备体系,堪与雅典媲美。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豪杰争战。荆州由于“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战略地位,成为魏、蜀、吴争夺的焦点。在荆州留下了数以百计的三国遗迹和流传至今的三国故事,形成了荆州独有的三国文化。在荆州多姿多彩的三国文化中,关羽文化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并当之无愧地成为荆州三国文化的核心,是荆州独有的城市名片。 地处在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湖泊星罗棋布,河渠交错纵横。 现存水域面积353.55公顷,占全市总面积25.35%.其中长江在境内流经483公里,并拥有沮漳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东荆河等支流。现存天然湖泊270多个,包括洪湖、长湖、江津湖、北湖、白鹭湖等,水库10余座,水域面积达到了3135平方千米。几千年来,荆州人在与水的相处中,绘成了一幅治水、用水、赏水的历史画卷,构成了荆州水文化的独特内涵。 荆州市荆州城文物管理处

发掘本土资源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发掘本土白果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柏果小学“银杏文化六jin-g教育”纪实 “屋前有棵银杏树,屋后有片翠竹林,屋后采来一枝竹,屋前树上打银杏。手中翠竹轻轻摇,银杏树下遍地金。屋前有棵摇钱树,屋后有片聚宝林,屋后编成大竹筐,屋前树下装笑声。手中竹筐沉甸甸,银杏树下喜盈盈。”这首骆崇泉的《打银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读起来像童谣一般的诗配上插图,就写在柏果小学的文化墙上,校园里几颗高大的白果树(又名银杏树)枝繁叶茂。 柏果小学,位于潼南县北部,隶属于宝龙镇辖区内。学校名称是因为原来的柏果公社而得名的,而柏果公社又因本地有两棵“神树”——白果树(又名银杏树)而命名。近年来我校立足本土资源,发掘“银杏文化”,打造出了“六jin-g”教育管理模式,力争把学校办得独具特色。 一、探究银杏品质,发掘“银杏文化” 银杏树(ginkgo gingko)别名白果树,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杏生长较慢,寿命极长,寿命达到千余岁。现存三千五百余年的大树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是树中的老寿星,人称“活化石”。 银杏树体高大挺拔,树干通直,姿态优美,扇形叶片外观古雅,树干光洁,无病虫害,具有抗烟尘、抗火灾、抗有毒气体的能力。它对气候、土壤要求很宽泛,适应能力超强。 银杏叶片有药用价值,种子营养丰富,具有天然保健作用,长期

食用能够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在宋代被列为皇家贡品。是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松、柏、槐、银杏)之一,可谓浑身是宝。 银杏,气势雄伟、树干虬曲、葱郁庄重。夏天遒劲葱绿,秋季金黄可掬,给人以峻峭雄奇、华贵典雅之感。即使数九寒冬,凛冽朔风横扫大地,无叶的银杏也英姿挺拔,直插云天,毫无畏惧萧索之色。历代文人书写银杏的篇章不少。尤其是郭沫若,他把银杏称作“东方的圣者”,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只有中国才有,可见银杏树不是一般的树。而这种珍贵的银杏树(白果树),得天时地利的这方土地却拥有他,并因他而得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子民怎不为之动情? 因此我们根据银杏的特点,提炼出银杏的品质:古雅、环保、强劲……又从独特品质“古雅”中锤炼出“敬、静”;从“环保”中锤炼出“净、进”;从“强劲”中锤炼出“劲、竞”。这就是我们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银杏文化的内涵。 二、搭建“六jin-g”载体,打造“银杏文化” 我们根据银杏品质,锤炼出了“银杏文化”,创造出了“敬”、“静”、“净”、“进”、“劲”、“竞”的“六jin-g”教育管理模式,并给六个字做了内涵诠释。 “敬”,即敬畏自然、敬重他人; “静”,即宁静致远、恭默守静;

成都地域文化特色

前言 “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不是越来越有差异,而是越来越雷同。……不仅如此,这种情况还愈演愈烈,一个城市在拷贝着另一个城市,而正在城市化的乡镇却拷贝着更加恶俗的城市。……那时,你见不到相同的面貌,你每到一地,都会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关于独特空间的构成。”对于马钦忠在《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一书中所提到的城市问题,吴良镛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也同样指出:“现在全世界城市正面临所谓‘特色危机’。几十年来我们一度对巨大的建设量颇为自豪。曾几何时,在全国围的大兴土木之后,惊然发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城市城外一个样’,对清一色的单调的建筑样式,人们越来越不满,并提出了批评。”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不是仅限于形式上的基础层面,而应该越来越注重在的精神。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设计者们也似乎体会到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开始放慢脚步,回望曾经的城市痕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此时开始反复被大众所提及,一方水土孕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孕一座城市,这样的联系也使得快速发展下的公共空间除了其本身的作用外,更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精髓、推动城市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的使命。作为城市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公共场所,公共艺术是传达城市名片,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公共空间,为此,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当中,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味,满足市民精神诉求,促进城市建设发展。由于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公共艺术的形式和载体更加丰富多元,当代公共艺术更加重视文化属性,艺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应以地域文化为导向来督促其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原因。

利用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

利用乡村本土文化资源 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利用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学前儿童的自主性探索活动,由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材料是区域活动的根本,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宜的活动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因此,利用好乡村本土宝贵的文化资源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乡村资源、材料投放、农村幼儿园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老师,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为幼儿创造出良好的成长契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也就决定了如何利用好乡村本土资源开展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关键。农村幼儿园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幼儿教育创造了条件。挖掘、利用乡土资源,为幼儿创设探索、实践、创造的自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能够满足农村幼儿区域活动的需要。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挥农村地域优势,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 一、乡村材料的收集 儿童对区域游戏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材料最能吸引儿童的眼球,激发儿童的兴趣。农村的各种农作物、野花、野草、野果,根据季节变换各不相同,它们均是农村孩子的天然玩具。因此我们收集最有教育价值的乡村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通过幼儿收集,激发孩子的兴趣 农村自然景色优美,四季特征鲜明,花草、树木、农作物等本土资源形态各异。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幼儿到户外、野外、家里去收集可利用的区角操作材料。如: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去收集油菜花、麦穗、麦管;夏天引导幼儿收集螺丝壳、花朵;秋天时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带回来进行活动。同时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玉米皮、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让孩子亲身感受丰富的农村资源,在增进幼对周围环境认识的同时,也引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收集材料时,既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要求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材料库,即将材料收集起来,又可以将材料进行归类,为以后随时投放提供方便。可按质地归类,如软的、硬的;也可以按种类归类,如木制品、纸制品、塑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