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褐飞虱

褐飞虱

褐飞虱
褐飞虱

中文名称:褐飞虱

英文名称:Brown rice planthopper

中文别名:褐稻虱,俗称蛔虫、软壳蛔、蚰虫、蠓虫

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

分布区域: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

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5个龄期,形均似成虫。l龄灰白色,2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2条白色横线。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

为害作物:水稻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大。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

发病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目剑匕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流行动态:褐飞虱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与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为害,两种飞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区发生程度不同,年发生为害面积均在2亿亩次以上。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褐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褐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褐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2-3龄盛期施药。

主要天敌:

常用药剂: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50%二嗪磷乳油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区别

稻田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差异及防治策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均属同翅目飞虱科,均为迁飞性害虫。在稻田中常混合发生,我国对两种飞虱的监测调查方法相同,防治工作中所选择的药剂种类、施药技术大致相当,习惯上统称为稻飞虱。然而,褐飞虱与白背飞虱是两种不同种的昆虫。两者在为害特点、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抗性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分清两种生物的差异性,对防治药剂的适当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为害特点上的差别: 白背飞虱,学名Sogota furcifera Horvath。以成虫和若虫群栖稻株叶鞘下部刺吸汁液,造成稻叶叶尖褪绿变黄,严重时全株枯死,穗期受害还可造成抽穗困难,枯孕穗或穗变褐色;秕谷多等为害状。 褐飞虱,学名Brown rice planthopper。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损失很大。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为害位臵相对较高。即白背飞虱喜欢在叶鞘下部为害,而褐飞虱在稻株茎基部为害。 二、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发生规律上的差别: 白背飞虱初次虫源由南方热带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一年发生4~1l代不等。成虫具趋光性,趋嫩性,生长嫩绿稻田,易诱成虫产卵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成、若虫均能取食,但以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增殖快,受害重。 褐飞虱在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到北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 白背飞虱相对褐飞虱来说发生时间要早。白背飞虱在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发生较严重,而褐飞虱在抽穗扬花期发生较严重。 三、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在适宜温度上的差别: 白背稻虱相对褐飞虱的温度适宜范围较大,在30℃高温或15℃低温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

褐飞虱的喂养方法

材料和方法 昆虫。褐飞虱,是1997年秋天在中国浙江阜阳县收集的。这些虫子在26到30摄氏度和百分之八十的相对湿度在与12到14小时的光周期环境下在易受感染的多种NT1型的水稻中培育八代。现在的研究将以出生一天的第九代褐飞虱若虫为对象。 喂养。为了设计出最好的人工稻飞虱喂养饲料,我们通过表格正交阵列进行了252次饲料设计实验,最终确定了40种营养物质是所必须的。结果显示一些营养成分包括蔗糖、大部分氨基酸和一些维他命的代谢平衡是在成长中的稻飞虱所必须的。在MMD-1的营养物质平衡方面做了些改变之后,我们得到了适合抚养中稻飞虱的化学饲料D-97(表一)。. 在准备这个饲料是,所有的氨基酸、维他命(除了抗坏血酸外)和微量金属元素(除了FeCl3.6H2O除外)配成2×、10×和100×的储藏溶液,如果一次没用完就起独立的储藏在负二十度冰箱里。娶一个烧杯加入氨基酸、蔗糖 磷酸二氢钾、六水合氯化镁和六水合氯化铁将混合物搅拌直到所有成分都完全溶解。之后维他命和微量金属离子储存液和抗坏血酸溶液(用前分别配成10×的储藏液)加进去。然后用百分之四的氢氧化钾将PH调到6.8,再用蒸馏水将饲料稀释到所要的浓度。最后用0.45微米细菌过滤器将溶液过滤灭菌再储藏到负二十度冰箱里以备用。 这种确定的化学饲料MMD-1和易受感染的水稻TN1作为控制元件。 饲养程序。长15.0厘米直径2.5厘米的玻璃圆筒将作为人工饲养褐飞虱的器皿。人工饲料放在封在喂养室末端的一个开口的两层拉伸的封口膜(大概是原来面积的四倍)之间并每两天更换1次。喂养室的另外一个开口在将测试的昆虫放进去后用尼龙网布封起来。喂养室用一片湿的黑色棉布包裹起来,但是有人工饲料的一边要暴露在光下。昆虫能通过刺穿内层的封口膜的饲料小囊而感觉到饲料的存在。二十五只出生一天的若虫被放进每个喂养室中,并做四个相同的重复。没两天记一次死亡率直到第一只成虫出现。新出现的成虫(在二十四小时内新出现的)每天统计一次并在精确度0.01毫克的天平上对每个个体进行称量。 褐飞虱被培养在不包含稻株的人工饲料中。出现后的成虫在被转移到产卵室(一只雌虫和一只雄虫被放到每个产卵室)之前用人工饲料喂养在喂养室三天来测量雌性的繁殖能力。产卵室的直径和喂养室一样,但是它只有3.0厘米长。产卵室的一个开口用人工饲料小囊封住另外一个开口用包含有由Koyama准备的昆虫能感觉得到人工饲料的存在并将卵产在其中的产卵媒介(百分之五的蔗糖、0.004摩尔每升的水杨酸、PH6.5)的小囊封住。没两天从媒介中移走所产的卵并将卵在蒸馏水中存放六天之后在潮湿的滤纸上孵化。

水稻参考资料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气候条件适宜、水稻成熟期推迟、褐飞虱抗药性增强、施药技术不到位造成的。针对这些原因,防治上应采取“主动出击,积极预防”、“压前控后”的对策。 关键词褐飞虱;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水稻害虫,2005~2007年在浙江省新沂市连续3年水稻穗期大发生,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其中8月中旬至9月中旬,迁入峰次多,迁降虫量大,田间虫卵量高,虫口增殖速度快,滞留危害时间长,为害严重。部分防治不力田块9月下旬出现“冒穿”、“倒伏”。 1 褐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1.1 外地虫源的大量迁入是导致褐飞虱大发生的直接原因褐飞虱初始虫源均由南方(主要是南岭地带及其以南)随暖湿气流长距离迁飞而来。近3年水稻中后期褐飞虱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特别是水稻后期褐飞虱随频繁过境本地的暖湿气流迁入,迁入虫量“落地成灾”,导致3、4代褐飞虱大发生。2007年8月中旬出现成虫迁入高峰,迁入虫口繁殖迅速,3代大发生;3代繁殖及后期不断大量补充迁入的虫源,9月中旬再次出现虫口高峰,4代大发生。 1.2 气候条件适宜,利于生长繁殖褐飞虱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最适温度26~28℃,适宜的相对湿度在80%以上,近3年夏季温度适宜,雨水偏多,秋季气温偏高,利于褐飞虱滞留繁育和前期基数的积累,使得田间虫、卵量高,危害持续时间长。2007年初伏、中伏气温偏低,对褐飞虱的发生繁殖极为有利,造成褐飞虱短翅成虫出现早、比例高,有效卵量多,卵孵率高,初孵若虫成活率高。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气温持续偏高,这种“晚秋不凉”天气,为六(3)、七(4)代褐飞虱繁殖、滞留创造了有利条件,危害时间延长,褐飞虱在田间持续为害至收割期。 1.3 水稻成熟期推迟,寄主环境适宜随着水稻高产、迟熟粳稻品种的种植,部分稻田施肥量偏大,特别是氮肥施用过迟、过多等,导致水稻田间小气候湿度大,植株嫩绿,稻株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为褐飞虱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同时刺激褐飞虱短翅成虫的形成,为种群大量增殖打下基础。成熟期推迟,水稻常年收割期在九月底10月初,而近年收割期推迟到10月20日后,推迟15 d左右。丰富的食料及良好的产卵场所,为褐飞虱繁殖、滞留为害创造了有利条件。常年褐飞虱在新沂市发生2、3、4代3个世代,六(3)代为主害代,七(4)代不发生或危害轻,但近3年秋季气温偏高,水稻生育期推迟,七(4)代滞留危害,主害世代数增加,七(4)代滞留成主害代。 1.4 田间药次数过多,褐飞虱抗药性增强长期单一依赖使用化学农药是导致本地褐飞虱大发生原因之一。近几年由于水稻稻纵卷叶螟等病虫重发生,水稻

水稻参考文献

[11]钱前,曾大力,何平,等.水稻籼粳交DH 群体苗期的耐冷性 QTLs 分析[J].科学通报,1999,44( 22) : 2402 ~ 2408. [12]陈大洲,钟平安,肖叶青,等.利用SSR 标记定位东乡野生稻 苗期耐冷性基因[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24( 6) : 753 ~ 757. [13]詹庆才,曾曙珍,熊伏星,等.水稻苗期耐冷性QTLs 的分子定位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29( 1) : 7 ~11. [14]Teng S,Zeng D L,Qian Q,et al. QTL analysis of ric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J]. Chinese Science Bulietin,2001,46( 21) : 1800 ~ 1803. [15]Saito K,Miura K,Nagano K.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cool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rice variety Norin - PL8[J]. Breeding Science,1995,45: 337 ~ 340. [16]Ye C R,Kato A,Saito K,et al. QTL analysis of cold tolerance at the booting stage in Yunnan rice variety Chongtui[J].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2001,15( 1) : 13 ~ 16. [25]Jeong E G.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related to cold tolerance in rice[D].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2001. [17]乔永利,韩龙植,安永平,等.水稻芽期耐冷性QTL 的分子定 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 2) : 217 ~ 221. [27]韩龙植,张媛媛,乔永利,等.水稻低温发芽势的遗传及数量 性状基因座分析[J].遗传学报,2006,33( 11) : 998 ~ 1006. [28]韩龙植,乔永利,曹桂兰,等.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 分析 [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 2) : 122 ~ 126. [29]韩龙植,乔永利,张媛媛,等.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s 分析 [J].作物学报,2005,31( 5) : 653 ~ 657. [30]姜旋,李辰昱,毛婷.水稻低温发芽性QTL 的分子标记定位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23( 3) : 216 ~ 220. [31]Miura K,Lin S Y,Yano M,et al.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low -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 Breed Sci,2001,51: 293 ~ 299. [32]Yokio. Introduction of the cDNA for Aarbidopsis glycerol - 3 -phosphate acyltansferase ( GPAT) confers unsaturation of fatty acids and chilling tolerance of photosynthesis of rice[J]. Molbreeding,1998,4( 3) : 269 ~ 275. [33]R Chandlra Babu,Zhang J X. HVA1,a LEA gene from barley confers dehydration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rice ( Oryza sativa L. ) via cell membrane protection[J]. Plant Sci,2004,166: 855 ~862. [34]张妍,王瑛,梁玉玲,等.转LEA3 基因水稻的抗性分析[J].河 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8( 5) : 33 ~ 36. [35]陈能刚,余显权,赵德刚,等.转枷基因水稻植株耐冷性研究 册[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 2) : 255 ~ 258.__

褐飞虱

中文名称:褐飞虱 英文名称:Brown rice planthopper 中文别名:褐稻虱,俗称蛔虫、软壳蛔、蚰虫、蠓虫 拉丁学名:Nilaparvata lugens(Stal) 分布区域: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4—5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颜面部有3条凸起的纵脊,中脊不间断,雌虫腹部较长, 末端呈圆锥形,雄虫腹部较短而瘦,末端近似喇叭筒状。短翅型成虫翅短,余均似长翅型。卵产于稻株叶鞘组织中,卵帽外露,2~3粒至20粒为一卵块;卵块中卵粒前端单行排列,后端挤成双行,卵粒细长,微弯曲,若虫有5个龄期,形均似成虫。l龄灰白色,2龄淡黄褐色,无翅芽,后胸后缘平直,腹背面中央均有一淡色粗“T”形斑纹;3龄体褐至黑褐色,翅芽显现,第3节背上各出现一对白色蜡粉的三角形斑纹,似2条白色横线。4—5龄时体斑纹均似3龄,但体形增大,斑纹更明显,与短翅型成虫的区别是短翅型左右翅靠近,翅端圆,翅斑明显,腹背无白色横条纹。 为害作物:水稻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茎基部刺吸汁液,并产卵于叶鞘组织中,致叶鞘受损出现黄褐色伤痕。轻者,水稻下部叶片枯黄,影响千粒重;重者,生长受阻,叶黄株矮,茎上褐色卵条痕累累,甚至死苗,毁秆倒状,形成枯孕穗或半枯穗量损失很大。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 发病特点: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目剑匕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 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飞虱有哪些危害

飞虱有哪些危害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那么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物理机械防治虫害方法有多种,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等各方面,不过农村普通的种植户,最适宜常采用的还是形态特征,长翅型雌虫体长3.3—3.8mm,短翅型体长2.4—2.6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长度略大于或等于两复眼之间的距离,额区具黑色纵沟2条,额侧脊呈弧形。前胸背板、触角浅黄色。小盾片中间黄白色至黄褐色,两侧各具半月形褐色条斑纹,中胸背板黑褐色,前翅较透明,中间生1褐翅斑。卵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后期变浅黄色,香蕉形,双行排成块。末龄若虫体长2.7mm,前翅芽较后翅芽长,若虫共5龄。白背飞虱耐寒力较褐飞虱强,越冬地区范围稍广,海南岛南部和云南最南部地区为终年繁殖区,越冬北界暖冬年份在北纬26℃左右。 飞虱的越冬虫态和越冬区域因种类而异。褐飞虱在广西和广东南部至福建龙溪以南地区,各虫态皆可越冬。冬暖年份,越冬的北限在北纬23°~26°,凡冬季再生稻和落谷苗能存活的地区皆可安全越冬。在长江以南各省每年发生4~11代,部分地区世代重叠。其田间盛发期均值水稻穗期。白背飞虱在广西至福建德化以南地区以卵在自

生苗和游草上越冬,越冬北限在北纬26°左右。在中国每年发生3~8代,为害单季中、晚稻和双季早稻较重。灰飞虱在华北以若虫在杂草丛、稻桩或落叶下越冬,在浙江以若虫在麦田杂草上越冬,在福建南部各虫态皆可越冬。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长江中、下游5~6代,福建7~8代。田间为害期虽比白背飞虱迟,但仍以穗期为害最烈。

第四章 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四章天象与气候景观 第一节天象、气候与旅游 天象:原指天文气象方面的现象,如日月星辰、霞光云雾等,在这里则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天文、气象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奇异景观,陈称之为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具有独特性、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正好能够满足游客的求奇求异心理,所以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综合。气候是形成一个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人文景观差异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大,各地纬度分布、距海远近、地形地势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形成各地不同的天象、气候类型,天象、气候旅游景观丰富多彩。 第二节我国主要天象奇观类型 一、云、雾、雨景 云、雾、雨都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是温暖湿润地区或温暖湿润季常出现的气象景观。云、雾、细雨使所见景物若隐若现,捉摸不定,恍若仙境,虚幻、玄妙而神秘,令人遐想。流云飞雾变化莫测,气势磅礴,是云雾赋予大自然的另一种景观。 1..云 我国各地云雾奇景颇多,如山东蓬莱的“漏天银雨”、“狮洞烟云”,泰山的“云海玉盘”、杭州西湖的“双峰插云”等,再者如黄山、泰山、峨眉山、齐云山、三清山、阿里山的云海,庐山的云瀑等,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奇景。 黄山云海: 狮洞烟云:

2.雾 “江南林间一片白,青青竹林碧碧流.遥望一片烟袅袅,再还早已露沾身.” 我国五日较多的地方有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草堂烟雾”为关中八景之一。重庆市我国有名的“雾都”。 草堂烟雾:

3.。.雨 雨景往往指的是小强度降水所形成的景致。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雨景胜迹,如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小雨”以及“漓江烟雨”,江南春雨、巴山夜雨、潇湘烟雨、洪春晓雨等都颇为有名。 江南春雨: 潇湘烟雨: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摘要】我国水稻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产量高。占世界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2.8%,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29.1%,超过小麦居首位。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关键词】水稻;生物学特征;应用 1.水稻的生长与发育 水稻的生长是指一定时期的数量增加,如植株高度、分叶发生、颖花分化等量的不断增加,具有连续性,直至生命周期或生育阶段的完成。水稻的发育是指在生长到一定量的基础上,生育进程发生质的转化,如幼苗阶段、分蕖阶段、穗形成阶段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直至完成量的增长和繁殖下一代。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是生长的必然进程。只有在一定生长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育;发育的同时,也在进行量的增长。总之,生长的连续性和发育的阶段性,两者是互为因果,是不可分割的动态进程。 1.1水稻的生长 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蕖期。在生产上移栽稻又分为秧田期和苗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般为25-50天,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 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打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1.2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既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是指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95-125天),中稻(35-155天),连作晚稻(120-140天),一季晚稻(150-175天),还可把早、中、晚熟稻的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是指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表现出随播种季的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1.3水稻品种的“三性” “一性”是指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很短,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

《褐飞虱研究与防治》中的参考文献: 1、大久保宣雄,岸本良一. 应动昆(期刊名),1971,15:8-16 2、大久保宣雄. 应动昆(期刊名),1973,17(1):10-18 3、岸本良一. 植物防疫,1972,26(8):10-16 4、寒川一成,渡边朋也,鹤町昌市. 九州病虫研究会报,1988,34:79-82 5、Asahina S, Tsuruoka Y. Records of the insects which visited a weather ship located at the Ocean Weather Station “Tango” on the Pacific II . Kontu, 1968, 36:190-202 6、Baker P S, Cooter J R. The flight capabilities of laboratory and tropical field population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Bull. Ento. Rs., 1980,70:589-600 7、Chou Y.I. , etal .Studies on the brown planthopper in the northern district of Taiwan, China J. Entomol, 1983,3(1): 1-14 8、Cook A. G., Perfect T. J. Immigration rates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alapravata lugens in the tropics. Bull. Soc. Ent. Suiss, 1984,57(4):413-414 9、Goh. H. G., Kin J. W.,Saxena R.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ree Korean biotyp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by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93,32(3): 317-322 10、Jeffery M. F. A possible correlation between light trap catches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and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Miscel. Rep., 1982, Centre for Overesas Pest Res., Londen 11、Kisimoto R. Brown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Brown Planthopper: Threat to Tice Production in Asia. IRRI, Los Banos,Philippines,1979,113-124 12、Kisimoto R. Ecology of planthopper migration. In: Proc. 2nd Int. Wofkshop on Leafhoppers and Planthopper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M. R. Wilson, L.R.Nault eds.), Common. Inst. Entomol., London, 1987,41-54 13、Kisimoto R. Long distance migration of planthoppers,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Nilaparvata lugens. Proc. Symp. Rice Insects, Tokyo, 1971,206-216 14、Kisimoto R.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Chinese J. Ent., 1984,4(2): 39-48 15、Kisimoto R. Synoptic weather conditions inducing long-distance immigration of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 Horvath and Nilaparvata lugens(Stal). Ecological Entomology, 1976,1(2):95-109 16、Nagata T., Masuda T. Insecticide susceptibility and wing form ratio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Stal) and the white backed planthopper, 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 of Southeast Asia. Appl. Entomol. Zool., 1980,15:10-19 17、Noda, Hiroak. Pre-mating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 migrants(Homoptera: Delphacidae) Collected on the East China Sea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1986, 21(1): 175-176 18、Ohkubo N. Behaviour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n the migratory flight of rice planthoppers. PhD thesis, Kyoto University, 1981, 141(in Japanese) 19、Padgham D. E. The influence of the host pla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ult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a(Stal) (Homoptera: Delphaciad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migration. Bull. Ent. Rs., 1983,73:117-128 20、Park Y. D., Song Y. H. Preference, development and fecundity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ngens Stal) biotypes fed o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rice with various resistance genes. Korea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1988a,27(2):87-93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作物病虫害和杂草严重威胁着我县农业生产,是我县水稻高产、稳产、丰产优质的重大障碍因子之一。若忽视病虫防治这一重要环节,将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如1994年的全县稻瘟病的发生,导致我县水稻产量损失达5000多吨,部分田块达到绝收的地步,这一惨重教训,还记忆犹新,为了不使94年的悲剧重演,县委、政府非常重视植保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都向植保部门倾斜。为了很好地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极限内,必须一环扣一环。首先,就必须对全县各乡、村的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常见病虫的识别方法、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方法。下面就介绍我县几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病虫害。 第一章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ocis medinalis Cueniee)俗称苞叶虫、乱青虫、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稻区。1966年后,已由突发性害虫,成为常发性害虫,是我县进入八十年代后危害较重的虫害,我县南部(马号乡、双井镇、白垛乡、城关镇、甘溪乡的部分村)即清水江、舞阳河两岸,重于我县北部(马溪乡、牛大场镇、白垛乡、甘溪乡的部分村)。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纵卷稻叶结苞,取食叶肉,仅留一层白色表皮,引起叶片枯白。分蘖期受害,影响水稻生长;中后期受害,特别是穗期剑叶受害,造成千粒重降低,空壳增加,生育期推迟,减产2—3成以上,重的成达5成以上,该虫除为害水稻外,还取食麦类、甘蔗、粟、茭白、游草、禾稗、马塘等多种禾本植物。在我县也主要为害水稻,它是迁飞性害虫。 第一节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7—9mm,翅展16—18mm,体黄褐色。前后翅外缘均有褐色宽边,前缘褐色。前翅三角形,从前缘到后缘有3条黑褐色纹,中间1条较短。后翅只2条黑褐条纹。雄虫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一个略为凹下的黑点,着生一丛暗褐色毛,前足胫节膨大,其上有一丛黑毛,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侧,尾部上翘。 2、卵: 长椭圆形,长为1mm,宽为0.5mm,周围扁平且中央稍隆起,壳薄光滑,初产时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 3、幼虫: 幼虫一般分为5龄,少数为6龄。老龄幼虫体长14—19mm,头部褐色,胸腹部黄绿色至橙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且

气象、气候景观导游:气象景观的特点

气象、气候景观导游:气象景观的特点 大气中的冷、热、干、温、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等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所构成的景观,与其他自然景观相比,有着以下显著的特征: 1 .多变性 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是瞬息万变、变幻无穷的。典型的如一日内冷、暖、阴、晴的变化。刚刚是倾盆大雨,即时就晴空万里,这些变化常常影响着景色的色彩、风采和明快度,给游客以不同的美感和多变感。 2 .速变性 气象要素中的雾、雨、电、光等要素变化极为迅速,典型景象如宝光、蜃景、日出、霞光、夕照等都是瞬间出现,瞬间即可消失的气象景观,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景。 3 .背景和借景性 许多气象景观的出现常常要与其他一些旅游资源相配合,要借助于其他景观为背景。如高山云海,海上日出,沙漠蜃景,名山佛光等。 4 .地域性 各种气象景观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一些特殊景象必须在特定地点才可显现,如吉林雾凇、峨嵋佛光、江南烟雨、大理"下关风"等等。

5 .时间性和季节性 不同的气象景观要素在一年内所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冰雪景观只出现于冬季,而蜃景和宝光景一般见于中午或下午,而日出、霞光等景时间性更强。 我国气候旅游资源 (一)总特点 中国气候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按纬度位置从南到北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六个热量带。按水分条件,全国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类型。此外山区气候的垂直分异也很明显。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但决定我国气候基本格局的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区域气候 华北平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四季如春;南岭以南终年少见霜雪,长夏无冬;东北北部冰封雪盖,长冬无夏。各地气候的差异,便于组织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多种旅游活动。即使在同一季节,也可以在全国开展多种气候旅游:隆冬季节在海南岛可以避寒,还可以进行滑水、帆船等水上娱乐活动;而在哈尔滨可以观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可以组织滑雪、冬猎、观赏冰雕等旅游。 我国的气候是复杂多样的。黑龙江省北部,长冬无夏,漫长的冬季是冰天雪地的世界。漠河曾出现过- 50℃的严寒,是我国的最低气温记录。海南岛地区则是长夏无冬,树木花草终年常青,一片热带景象。西沙群岛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是我国平均气温的地区之一。

北京市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复习题(含答案)

一、天气与气候选择题 1.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A. 一月 B. 七月 C. 二月 D. 八月 【答案】 A 【解析】【分析】一年中北半球的气温: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海洋升温慢,最高气温出现在八月,降温也慢,最低气温出现在二月,南半球相反。故答案为:A。 【点评】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故陆地相对于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以北半球为例)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7月份时陆地达到最高温度,而此时的海洋温度还处于上升阶段,要比陆地滞后一个月左右达到最高温,即8月份。冬季同理,陆地的温度下降速度快于海洋,先达到最低温。 2.尼泊尔是中国的近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每年的4~9月是尼泊尔的雨季,降水多暴雨,这里的降雨类型多为() A. 对流雨 B. 地形雨 C. 锋面雨 D. 台风雨(2)关于图示阴影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景观多为荒漠 B. 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 C. 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干旱 D. 是维吾尔族居民的主要聚居区 【答案】(1)B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尼泊尔属于南亚,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4~9月尼泊尔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雨季时多暴雨,为地形雨。故答案选B。(2)读图可知,图示阴影地区是我国的青藏地区,主要景观多为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高寒;是藏族居民的主要聚居区;故答案选B。 【点评】(1)降水按成因可分为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和台风雨。地形雨指暖湿气流在运行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从而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如果下垫面高温潮湿,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气温的下降而产生的降水则为对流雨。冷暖气团相遇,因暖气团爬升产生的降水为锋面雨。 (2)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而成。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

气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及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价值

气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及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价值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概念: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能满足人们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气象景观和气候条件。其中气象旅游资源包括吸引旅游者的各种大气物理现象及其过程;气候旅游资源一方面指能吸引旅游者的宜人气候条件,另一方面指以气候为背景,与其他景物结合共同形成的具有吸引力的某一地区的整体环境景观。 气象、气候与旅游: 气象、气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活动,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㈠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决定地域景观和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1、各地气象、气候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自然旅游景观。 东部季风区: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是我国森林、淡水湖泊、江河、大海、瀑布、沙滩等旅游资源分布地。 西北非季风区:降水少,为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着沙漠、砾石滩、寒漠、草原、咸水湖等旅游资源。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降雪期和积雪期都长,形成林海雪原等各种冰雪景观。 江南地区:降水丰富,雨季长,薄雾蒙蒙,烟云变化,植被茂盛,形成江南山水秀美景色。 2、气象、气候的地域差异影响各地的建筑、民族服饰等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 3、特殊的气候条件,可开展独特的旅游活动。(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灯节、吉林的雾淞节等) ㈡影响自然景观的季相变化: 由于气候的季节变化,影响到其它景观也相应的发生季相变化,使同一风景区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 ㈢气候条件是旅游区开发的基础条件之一: 在旅游区开发规划时,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气候条件,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和设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㈣气象、气候条件影响客流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1、对客流空间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条件优越并且持续时间长的地区成为旅游热点、热线地区。 ②夏季,我国的气温普遍较高,沿海海滨、湖滨和山区,气候相对凉爽宜人,成为旅游热点地区。 ③冬季气候寒冷,我国低纬地区成为居住在北方的游客向往的地方,而生活在温暖地带的游人则喜爱到北方去欣赏北国风光。 2、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旅游业淡季、平季和旺季更替的变化节律。 春季、秋季,气候温和、宜人,是旅游的最好季节,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降低了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形成旅游平季或淡季。(暑假学生多,也能形成小旺季,但不是气候的影响。) 二、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的价值 1、观赏与体验 独特的气象气候与天象要素构成奇异的自然景观,本身就是旅游资源,对旅游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闻名世界的旅游风景区黄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游客在赞叹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