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2019美学期末复习

第一至三章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

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名词解释:趣味判断】

8.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9.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0.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1.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2.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

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

13.《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

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4.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

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5.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

“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

16.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

仁、义、礼、智等。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

17.荀子: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

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

(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再次

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3)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18.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

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19.在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索美的途径: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谓“无我之境”,是说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对象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强调的是纯粹的观照。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待理解】

当代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主流观点仍是实践美学:从实践、生活、人的本质入手p52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是关系?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

质是一致的同一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2)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理解,必然联系到人的本质。因为社会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生活。

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生活就是空的,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存在,所以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何说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P55

1)要从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去理解美的本质。

2)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使得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

①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是对自然的认识、超越、谐和与统一。

②创造是对自然的突破、再造。

③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实践中最可宝贵的内容。

3)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P59】

人具有“直观”的能力,并能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即看到人类的自由的创造劳动,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能引起人的喜悦。美一产生,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充满人间,而是在人类初期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4)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劳动中、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课本相关内容】

美是在劳动中、在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之所以珍贵:

首先是由于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的衣食住行等。其次,由于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发展。

再次,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

3.美和自由的关系?

(一)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1)什么是自由创造?

①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

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②自由创造即按照人类认识到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实现

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物质生活。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

①由于实践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衣食住行;

②由于实践中的创造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中的一切进步都和创造相联系;

③在创造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勇敢灵巧力量等品质,这些品质能普遍为人们所喜爱。

④所以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这一最珍贵的特性的形象表现就是美。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二)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的生动表现。【P59】

人具有“直观”的能力,并能在自己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即看到人类的自由的创造劳动,在对象中感到自由创造是珍贵的,能引起人的喜悦。美一产生,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丰富多彩,充满人间,而是在人类初期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从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一、美与善的关系【P69】

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谓真,指客观规律;所谓善指功利;所谓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注意如何用此分析作品】

联系:

①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②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区别:

①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跟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②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③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二、美与真的联系【P69】

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

①美的产生是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自由创造要符合客观规律。

②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③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本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总之,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PPT】真、善、美的联系与统一

真善美都是人类在不同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争取自由的实践斗争。

1.审美活动与求真、求善活动的统一

(1)真、善、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自由创造的本质之上的。

(2)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活动因而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

2.审美活动与求真、求善活动的区别

(1)求真活动侧重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加以运用。

(2)求善活动侧重发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人类社会共同体。

(3)审美活动强调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真理与幸福的统一。

3.审美活动对求真、求善活动的导引

(1)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人类实践活动可能遭遇异化,真善美分裂并异化。

(2)真善美的分裂与异化,造成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各种弊端。

(3)在美学的视界中,强调审美活动的自由创造本质,突出审美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对和谐社会(人类共同体)的追求,昭示求真、求善活动的偏弊,提供救济的可能性。

三、美和丑的概念及其关系

1.什么是丑【PPT】

第一,丑的特征:“丑”与恶虽然有密切关系,但是“丑”并不等于恶。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长相的丑是属于人的生理特征,并不一定和恶有必然联系。

第二,形式丑——畸形、毁损、芜杂等等。

1)形式的不协调。

2)负面的情感。

3)否定性价值——人的本质力量被歪曲,被否定。

2.美与丑的关系【P73】

1)美和丑相互依存。

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美丑的对比,一种是在美丑的对比中着重揭露丑,一种是在美丑的对比中着重显示美。形式丑对形式美可以起衬托作用。

2) 2.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eg.荒山变为景区。

【补充:艺术丑,如何审丑】

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某些艺术中的“丑角”不等于丑

园林艺术山石以“丑”为美

第六章美的产生

1.美是如何产生的?【P98-101】

(1)美产生于劳动。

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从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首先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实用。因为它们实用,而且又体现人的创造,人们才喜爱这些事物,这些事物才具有美的性质。在实用的基础上,才逐渐出现产品的装饰,并分化出主要为满足审美需要的装饰品。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观念形态在实用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起到中间环节的作用,但观念形态并不是美的根源,观念形态本身也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和经济。

(4)在生产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客体即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又影响主体,凭着对象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实践、自由创造起着决定作用。

美的形式: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第七章社会美

整章理解“社会美”

一、社会美内涵【P102】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

社会美是对人类的社会实践斗争和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极肯定。人类的社会实践斗争包含两个方面:对人、对自然。

①社会美首先表现在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社会美作为生活形象,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而所谓“事件”、“场景”也是以人物为中心。

②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这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如棉花长田野里属于自然美,但被做成衣服就变成了社会美)

二、社会美的特征

1.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①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社会生活的美本质上是属于人的社会实践的。

②社会美总是以理想的形态出现的。美的理想是以真善为内容,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也就是说,社会美反映的不是这个社会的平均数,而是它的最高值。社会美因而具有指示、引导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一切形态的美的价值和意义。)

③理想要和变革的社会实践结合。理想仅是构成社会生活中美的一个主观条件变成现实美必须通过实践。

2.社会美重在内容

美分形式和内容,社会美更重内容。人物形象的美是在生产劳动中,在自由创造中形成的美好品质和性格。(如绘画里面强调“以形写神”、“神形兼备”还有平常说的“心灵美”“精神美”)

第八章自然美

1.什么是自然美?p120

一、自然美的内涵

(一)自然美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都是自在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这时自然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于人才有意义。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①没有人类存在便没有把自然作为管找对象的主体存在。

②一切自然现象本身“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它们没有任何预期的自觉的目的,

不能自觉为美。

自然界期初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诬陷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它并不是可亲的,因此,原始人类对这种具有无限威力的神秘的自然力量并不感觉到没。(加上笔记部分):

只有当自然对人没有生存的威胁或人在实践中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才会有美感的产生,“自然的人化过程”不断深入,让自然与人间产生密切的关系,美才愈发能够被人们认识。“自然的人化”也称“人化的自然”,包括主客体两方面的关系,主体是人,客观是自然。所谓“化”即指主体利用改造客体,在客体本身的本质力量的过程,通过“化”

的过程,客观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的实现过程,即“自然的人化”。

自然美与人类社会实践的联系【PPT】

1)自然本身不能自觉为美。美是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评价,人是连接物理存在和审美存在

的纽带,自然的美是人类构建的。

2)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进入人的审美视域。

①中西美术史,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历史,说明自然并没有一开始就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②原始绘画和诗歌的遗迹表明,与人的生产生活实践直接相关的自然事物,才能成为原始人关注的对象。

③贫乏的自然美欣赏,体现的是人自身的贫乏。当代文化语境中,自然对人往往只呈现为“景观”——仅供耳目之娱的对象,感官消费的商品。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自然美主要包含两种现象:一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与人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联系;另一种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但仍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生活发生联系:

①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②形式美的问题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相联系的重要中间环节。

③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审美主客观性。

二、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重在形式、自然特征的审美意义,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谓形式美的法则不过是人们审美活动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形式概括和反映。

第十章艺术美

1.艺术美即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

性劳动的产物。P155

2.如何理解艺术美来源于生活?p158【考过简答和论述】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非常强调以自然为师。在画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总之,从艺术史上看,许多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很重视生活的基础。这是因为:

1)生活史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即记忆中的表象

e.g: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体现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艺术传统,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录各种生活现象,而是在深入观察、研究生活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家的想象而创作出来的。画中对北宋晚期的汴京生活景象描写生动细致,人物、舟车、屋舍等等,特别是在人物的描写上能通过某些情节、场面,反映出人物之间的关系,有着浓厚生活气息。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艺术美并不是生活形象的简单的再现,在艺术形象中浸透了艺术家的激情,而这种激情也是来源于生活实践。在生活中直接激发的感情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

e.g:冼星海青年时期在法国巴黎学音乐,曾写过一个作品名叫“风”,回忆创作过程时他总结是当时的走投无路及寒冷的大风天气,使他的心随之猛烈撼动,所以借风述怀。这说明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推动了艺术家的想象,才可能创作感人的作品。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艺术技巧在表现生活与思想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上也要相应的变化。

e.g:画家傅抱石在解放后遍游祖国南北各地,由于广泛接触新的现实生活,思想和笔墨技法上都有了新发展,他说:“几次深入生活都给人以新的体会和启发……新生活的感受

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的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

以上三个方面都说明,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十一章意境与传神

3.【意境的概念】:p185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的过程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在意境的形成中,境是基础,境不仅指直接唤起情感的某种具体景色,而且指与这些景物相联系的整个生活。境虽然是形成意境的基础,但在意境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情与意。4.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p191

1)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

2)意境中包含艺术家的情感:感时花溅泪

3)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最高技巧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无技巧。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言有尽意无穷

第十三章优美与崇高

审美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

1.什么是优美和崇高?p229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书本优美的内涵:

1)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解释:矛盾的平和状态,相

关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一致的协调状态。)

2)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3)从美感上看: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总之,优美的特点是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宁静、柔和状态。

举例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优美”。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②“物我两忘”。——主客对立的消失。

②王维诗歌的“禅境”。——本质是一种“宁静”。这种宁静,不是观照对象本身的静,

而是观照主体的“静”。所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这里,也是“心静”。

“静”,不是死寂。静与意境的生机勃发是并存的。见白居易诗歌。所以,“静”只是对立、矛盾、冲突的平息,是“和”。

【PPT】优美的内涵

优美是一种静态的审美,是和谐之美。审美主体能够充分把握审美对象的形式,面对审美对象,油然而生一种自由和谐的情感,这种自由的情感是心灵无声的应和,是人消除压迫与紧张感后,人性享受到的最淳朴的自由。

优美的产生,其实是人在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性归于平静自然状态的情感表现。审优美的背后,其实是审人性。优美的层级决定人性的层级。

●书本崇高的内涵:

1.特点: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

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2.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

3.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PPT】崇高的内涵

崇高是一种动态的审美。崇高的最初形态,乃是人与自然暴力在较量的过程中,人性为追求安全感与生存意识而形成的恢弘壮大的力量之美。

崇高体现为主体最初受压制而最终挣脱外部强力,获得超越的道德自由感。

崇高是人在追寻自由与解放的历史道路上,所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性力量,这种力量不会因为被压制而丧失、剥夺,而是以抗争的方式不断向超越的方向前进。登山运动员表现出的正是崇高之美。(2017年4月,瑞士登山运动员斯特克残命珠峰。斯特克的命运让我们想起希绪弗斯的神话)

【PPT】小结:崇高的本质

超越性:主体超前于客观现实和实践活动,指向理想境界

斗争性: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经历巨大激烈的斗争,人与世界的矛盾、冲突、斗争

肯定性:对人的主体力量的肯定

崇高的表现

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它跟美都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1)现实生活中的崇高。

在社会生活里,崇高是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显示的伟大实践的力量。它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如爱国主义者的牺牲表现出的事迹和精神)

2)艺术中的崇高。

崇高通过实践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最真实、最集中的反映。崇高的根源是实践的、客观的。(艺术作品表现越激昂,越崇高,如爱国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思想)

2.【判断】在西方美学史上,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这一范

畴。他是从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加以论证的。p234

3.【判断】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的分析》中,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

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P235

4.什么是力学和数学的崇高?p236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1)数学的崇高:

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但是审美有一个饱和点,是感官所掌握的极限,如果对象的体积超过了这个极限,我们的想象力就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了,但我们的理性却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虽然想象力不能超出极限,对象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理性却要求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思维。因此,崇高只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想象力)不足的一种动人的愉快。所以,“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而不是在自然对象里。”

2)力学的崇高:

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威力,如“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残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等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的抵抗能力显得太渺小了。但是假使发现我们自己确实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这就是说,自然的力学崇高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适应而感到恐惧可怕,因而要求理性观念来战胜它、掌握它,从而发现我自己“是在安全地带”,由想象的恐惧痛感转化为对理性的尊严和勇敢的快感。所以康德认为崇高的什么判断最接近伦理道德的判断。

第十四章悲剧

1.什么是悲剧?p248

1)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

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它经常表现在一定时期内,还具有

强大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

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苦难……等等,在严

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2)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

敬和自豪。它是对进步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3)悲剧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很重视,一向被称为崇高的诗。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中提出:

①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

②悲剧有特定的对象和人物。

③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悲剧是: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些悲剧

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有其历史必然性。

“历史的必然要求”,是那些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

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本质。

“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上述的人的合理的要求、理想等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以说是对恩格斯的认识的

补充)

4)悲剧的类型:

历史英雄人物的牺牲、善良人民遭遇不幸与苦难、旧事物和制度的悲剧。

5)悲剧的效果

1、认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经常需

要付出代价,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2、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3、激起对丑恶事物的憎恨

2.悲剧和崇高的关系:(书本上没有具体的回答)

回答思路参考:1)先说崇高是什么?

2)再说悲剧是什么?

3)二者的关系:悲剧包含着崇高。由于在悲剧艺术中反映了先进社会力量在严重的斗争中的苦难或死亡,美暂时被丑压倒,因而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即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就是悲剧中的崇高感。+联系悲剧的效果作答。

第十五章喜剧

1.什么是喜剧【P263】

喜剧的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喜剧观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曾说,

“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马克思所说的笑剧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方面,即讽刺性喜剧:

?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

?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历史上的丑角。

?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当可笑的现象体现了美好的事物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时候才具有喜剧性。

④喜剧艺术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

⑤包括了讽刺性喜剧和歌颂性喜剧。

⑥喜剧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PPT】喜剧的内涵

喜剧是人以轻松幽默、调侃讽刺的方式面对对象。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因为人向着真善美的历史不断前进,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人看出了自身过去的渺小、懦弱和丑恶,因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告别过去的喜感。

鲁迅先生说,喜剧是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喜剧之美感的产生,正是在于将那些伪装撕破,使其恢复原形。所以,喜剧的本质乃是通过否定抵达人性价值的肯定,正是因为揭露出了丑恶,人性感受到美的愉悦而最终产生笑的效果。

2.喜剧的特征:寓庄于谐【P269】

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2)“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3)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

灵魂,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卓别林说,“我有本

事既勾出眼泪,又引起笑声)

4)常用的喜剧手法

①喜剧艺术是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如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

门》中写道:只要一点点儿金子,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

成对的……

②夸张是喜剧艺术表现的另一个特点。

第十六章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

1.美学中的情感体验【P297】

美感有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对象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源于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与人的利害有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社会需要与理想和人的主观态度相符时,则产生积极的肯定情感体验;

否则则产生消极的否定情感体验。

在美感中,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处于和谐的统一中。

美感是高级情感,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情感有着更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内容。

美感是思想和感情的统一,科学家探求真理,也有感情运动。

美感中的想象作用【P302】

1)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2)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人在反映事物时,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

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形象。这种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就称为想象。想象也

是一种认识和思维活动。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美感的想象活动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密切不可分的。生活经验愈丰富,学识教

养愈多,想象就愈丰满,所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愈强烈。eg.《掷铁饼

者》

4)想象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杰出本领,也是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素养。艺术之

美,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想象才能显现出来。

5)美感中的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调。情景交融是想象的最佳状态。eg.春蚕到死丝

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审美鉴赏:

杜尚《泉》(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

杜桑书面答辩说:“这件《泉》是否我亲手制成,那无关紧要。是我选择了它,选择了一件普通生活用具,予它以新的标题,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看它,这样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就丧失殆尽,却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罗马尼亚籍理论家布雷东为杜桑的《泉》辩解道:“作为《泉》的尿斗是工业品,这是事实,但它经过艺术家杜桑的选择,它就从工业转化为艺术品,因此关键在大艺术家的选择”。这件艺术品的问世表明达达主义对传统文明的否定,同时展现出它的意义在于将生活中现成品提高到艺术品的高度加以肯定,它标志着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以取消,生活就是艺术,这就开创了一个广大的领域,为后来的波普艺术开了先河。

例子:拉图雷特修道院(勒·柯布西耶)

现代建筑的五项原则

一、用细柱抬高建筑离开地面,让连续的绿地在建筑下面通过;

二、由于城市中地面已经被建筑充满了,将把公园抛向天空作有效的屋顶花园;

三、由大柱距的空间结构体系必然带来开敞式的平面布局,其中可以安装隔断来划分空间;

四、矩形窗不受柱距开间尺寸的限制,采光面积更为有效;

五、外墙不承重,自由开闭的幕墙和隔断满足功能与美观的需要。

勒·柯布西耶接手这个工程时,被告之沿用原罗马风格,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最终造出的新教堂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的宗教建筑。它以清水芙蓉之态静静屹立,平添几丝亲切而圣洁的光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宗教不再独具古典形式中令人仰视的神灵之光。

梵高《农鞋》

梵高的那幅油画:一双坚实的农鞋,别无其他.这幅画其实什么也没有说出.但你立即就

单独与在此的东西一起在,就好像一个暮秋的傍晚,当最后一星烤土豆的火光熄灭,你跩着疲惫的步履,从田间向家里走去.什么东西在此在着呢?是亚麻画布呢?还是画面上的

线条?抑或是那斑斑油彩?

《本源》:在谈到器具的器具性时,他提到了这幅鞋的油画:

从梵高的画上,我们甚至无法辩论这双鞋是放在什么地方的.除了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农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鞋子上甚至连地里的土块或田陌上的泥浆也没有粘带一点,这些东西本可以多少为我们暗示它们的用途的.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1.0分 ?A、 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 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 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高峰体验是由谁提出的?() 1.0分 ?A、 欧亨利 ?B、 马可波罗 ?C、

马克吐温 ?D、 马斯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璪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的是()。 1.0分 ?A、 陶行知

?B、 蔡元培 ?C、 朱光潜 ?D、 胡适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装模作样”的目的是中小资产阶级为了实现与上层精英的()。 1.0分 ?A、 地位认同 ?B、 财富认同 ?C、 文化认同 ?D、 属性认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是()。

1.0分 ?A、 宗白华 ?B、 黑格尔 ?C、 车尔尼雪夫斯基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分 ?A、 美育与德育无关 ?B、 美育是德育的手段 ?C、 德育是一种熏陶和感发 ?D、 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 《京城玩家》中把谁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1.0分 ?A、 刘义杰 ?B、 马未都 ?C、 王世襄 ?D、 张德祥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9 以下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它是针对解放前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批判。 ?B、 它的中心问题是“美是什么”。 ?C、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概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何年何人的什么著作。 2.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研究美学的是何人。 3.美学的学科性质。 4.西方开启美的形而上学思考的是何人。 5.西方美学史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6.黑格尔认为,美根源于什么。 7.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坚持什么样的观念。 8.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四个流派。 9.谈谈你对审美关系的认识。 10.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及其他感性认识相比有什么特 点。 11.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12.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哪四种境界。 13.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14.什么叫审美趣味。 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15.审美活动特殊性的表现。

16.什么叫审美体验。现代美学范畴,指人在对审美对象 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 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 审美体验的特征 1、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2、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 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3、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 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4、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 17.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 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8.简述审美发生论的几种学说。 19.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观点的是何人。 20.审美形态的特点。 21.什么叫自由人生境界。 22.美与功利、道德、实用、合适等关系问题。 23.艺术是否需要传达问题。 24.结合美、丑、悲剧、喜剧等相关美学知识,谈谈对现 代荒诞剧的认识。 25.物、美、艺术、审美意象的关系。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美国哲学家(鲍姆喜通)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人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表明(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的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 二, 1,“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基本的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三. 1,审美趣味p95 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1、像是康德那样把审美趣味看做主体的鉴赏力或审美能力。2、把趣味与兴趣看做是相似的。 2,审美距离p307 所谓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3,审美体验p119 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有意味的形式p317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四 1,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p48-51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D 、尼采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2019美学期末复习 第一至三章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 8.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 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名词解释:趣味判断】 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0.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 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 14.《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 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 16.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 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 “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 18.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 仁、义、礼、智等。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 19.荀子: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 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 (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再次 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3)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20.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 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美学》朱立元版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朱立元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游戏说:首先是由康德提出的,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的。 游戏说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 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 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 有的理想活动。 但是,艺术与游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 是片面的。 2、表现说:兴起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 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代表人物有德拉克洛瓦、柏格森和克罗齐等;在中国, 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划入表现说,代表人物有陆机和刘勰等。 表现说批判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把艺 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美学史 上是一大进步。 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 而仍然是片面的。 3、符号说:是由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首先提出。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 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 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现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 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符号说综合表现说和有意味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 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 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仍不能正 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4、艺术想象力:较为明确地在人性论基本框架中谈“想象力”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生成艺术意象的能力,这种能力 可以产生想象、幻想、联想等活动。常常被认为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 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起着最大、最核心作用的能力。 艺术想象力是一种能生成意象的纯粹感性能力,是蕴涵时空从而超越时空 的,它有自己的想象逻辑。 5、艺术灵感:在西方,对于灵感有较多领会的是柏拉图和郞吉弩斯。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 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 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客观存在,是艺术家在自身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 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它是艺术家创造力极为旺盛、 勃发时一种神思活跃、意象奔涌的心理状态。灵感是主体艺术状态对日常状 态的超越。它是一种非预期性、突发性的艺术思维境界。 6、气韵:首次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绘画六法之中。 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 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

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谈美(背诵)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的论美的著作。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P16 (论述或简答) 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所以,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但是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的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第三,审美判断虽然是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认为带有普遍性。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 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 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 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 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 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 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 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 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