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导学案及习题

胶体-导学案及习题

胶体-导学案及习题
胶体-导学案及习题

第2课时分散系与胶体

思考与交流?

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

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

到什么物质里的?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不同分类,有9

[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

按分散质粒子大小分,其性质对比如下

二、胶体

1、定义胶体:。常见的胶体:云、烟、雾、牛奶、有色玻璃、淀粉

【例1】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 ) ,能透过滤纸的是()

A.悬浊液B.乳浊液C.胶体D.溶液

[实验与探究]

实验:

a.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泥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观察制得的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b.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胶体的制备方法:

Fe(OH)3胶体的制备方程式:

【注意】a.制备Fe(OH)3胶体不能用自来水,应用蒸馏水,烧杯中的液体加热至沸腾,但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注意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造成胶体聚沉。

b.制备Fe(OH)3胶体的FeCl3溶液应为饱和溶液。

3、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例2】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

②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

③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身边的化学】(1)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在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我们生活的空间将变得一团漆黑,人类将难以生存。

(2)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时看到的光亮通路即为丁达尔效应。

【例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B.都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C.均能透过滤纸 D.呈红褐色

(2)、布朗运动

(3)、胶体的介稳性

在胶体中,同一种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胶体粒子相互靠近时产生斥力,使胶体不易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这也是胶体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4)、电泳现象

将Fe(OH)3胶体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棒做电极,接通直流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负极附近颜色,这表明,这种现象称为。

胶体稳定的原因:和

【注意】胶粒微粒带电规律:

①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如Al(OH)3、Fe(OH)3胶体;

②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及土壤胶体吸附阴离子而带有负电荷,如H2SiO3、As2S3;

③淀粉胶粒不带电。【例4】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D.胶粒不能通过半透膜

4、胶体的聚沉

(1)概念:

(2)胶体聚沉的方法:

①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如:三角洲的形成、FeCl3止血,卤水点豆腐。

②加入胶粒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如:钢笔水不能混用

③加热或搅拌。

【身边的化学】钢笔要用同一牌号的墨水,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就可能使钢笔下水不畅,这是因为墨水也属于胶体,不同牌号的墨水配方可能不同,有的胶体粒子带正,有的胶体粒子带负电,相混时,电荷因被中和而消失,使胶体粒子变得不稳定而沉淀,堵塞笔芯,使钢笔下水不畅。

5、胶体的净化-渗析

渗析 :利用半透膜除去胶体中的杂质分子或离子的操作叫做渗析.

可以进行精制胶体、进行血液透析。

【例5】将淀粉-KI混合装在半透膜袋中,浸泡在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取杯中的液体进行实验,能证明半透膜有破损的是

A.加入碘水变蓝色 B.加入碘水不变蓝色

C.加入AgNO

3

溶液产生黄色沉淀D.加入氯水变蓝色

【例6】.医学上治疗由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时,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手段是血液透析。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血液中,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透过透析膜,血液内的毒性物质则可以透过,由此可以判断

A.蛋白质、血细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质可溶于水

B.蛋白质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

C.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直径大于毒性物质的粒子直径

D.蛋白质、血细胞不能透过滤纸,毒性物质能透过滤纸

胶体同步练习

一、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混浊不清

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2. 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溶液中,能得到胶体的是()

A. 冷水

B. 沸水

C. 氢氧化钠浓溶液

D. 氯化钠浓溶液

3.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4. 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A.都是较稳定的有色透明液体

B.都有丁达尔现象

C.加入盐酸后,先产生沉淀,随后沉淀溶解

D.分散质微粒都可通过滤纸

5. 据2000年8月1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用DNA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nm 的纳米(1nm=10-9m)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镊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6. 下列物质中,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分散系是()

①烟雾②溴水③蒸馏水④沸水中加几滴FeCl3浓溶液⑤淀粉溶液

⑥有色玻璃⑦鸡蛋清溶液⑧乙醇水溶液

A.②⑧

B.②③⑧

C.②③⑤⑥⑦

D.④⑤⑥⑦

7.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C.Y中产生了CO2D.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8. 下列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

A.根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B.阳极射线、α-粒子散射现象及布朗运动的发现都对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C.“雨后彩虹”、“海市蜃楼”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但是与胶体的知识无关。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不属于胶体。

9.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Fe(OH)3胶体粒子移向阴极的原因是( )

A.Fe3+带正电荷

B.Fe(OH)3带负电吸引阳离子

C.Fe(OH)3胶体粒子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

D.Fe(OH)3胶体吸附阴离子带负电荷

10. 某浅黄色胶体作电泳实验时,阴极附近的颜色变浅。向该胶体加入下列物质,能发生聚沉现象的是( )

A.MgSO4

B.Fe(OH)3胶体

https://www.doczj.com/doc/7312142391.html,l4

D.H2SiO3胶体

11. 某胶体遇盐卤(MgCl2)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遇食盐水或Na2SO4溶液不易发生凝聚。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粒直径约10-9cm3~10-7cm3

B.遇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凝聚

C.胶体胶粒带有正电荷

D.Na+使此胶体凝聚的效果不如Ca2+,Mg2+

12. 在水泥和冶金工厂常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这种做法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

A.电泳

B.渗析

C.凝聚

D.丁达尔现象

13. 下列有关渗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该操作必须要有半透膜②该操作能分离胶体反复几次③渗析是胶体的一个重要性质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

14.已知土壤胶体带负电;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相等的下列肥料,肥效较差的是( )

A.(NH4)2SO4

B.NH4HCO3

C.NH4NO3

D.NH4Cl

15.下列可用相同的方法除去混有杂质的是( )

A.淀粉溶液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蔗糖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

B.Fe(OH)3胶体中混有少量盐酸;淀粉溶液中混有少量KI

C.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NaHCO3中混少量Na2CO3

D.红磷中混有少量硫粉;碘中混有少量NaCl

16.现有甲、乙、丙、丁和Fe(OH)3胶体溶液.按甲和丙、乙和丁、丙和丁、乙和Fe(OH)3胶体两两混合,均出现胶体凝聚。则胶体粒子带负电荷有胶体溶液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 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溶质微粒大的是()

A.布朗运动

B.电泳

C.聚沉

D.渗析

18. 用光束照射下列分散系时,可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A.NaCl溶液B.Fe(OH)3胶体C.盐酸D.稀豆浆

19.下列实验方法(指主要操作),错误的是( )

A.用过滤法分离KMnO4受热分解的产物

B.用升华法分离NH4C1与碘的混合物

C.用渗析法分离淀粉与硫酸镁的混合物

D.用分液法分离C2H5Br和C2H5OH的混合物20.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B.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二、填空题

21. 试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怎样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2) 若向其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原因是

(3)若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盐酸,将会出现的现象,原因是。

(4)用__________(方法)可证明胶体已经制成,用__________方法精制胶体。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胶体和Cl-两者已完全分离?

22. 三个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银溶液,氯化银胶体和氯化银悬浊液,试述怎样鉴别它们?

区域地理-非洲导学案

第二篇世界地理 2.6非洲 【学习目标】 1.了解南非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国家和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理解并掌握非洲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及相互关系。 3.了解非洲主要物产分布及民族经济的发展。 【重点难点】 非洲荒漠化严得的原因是什么? 1.自然因素: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 2.人为因素: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的转化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必然导致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草场生态环境破坏,荒漠化加剧。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措施:如果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与实行环境整治同时进行,恶性循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课前预习】 例1.读非洲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把下列地理事物的代号填在图中正确的位置: A阿特拉斯山B德拉肯斯山C乞力马扎罗山D尼罗河E刚果河F尼日尔河G赞比西河H维多利亚湖I坦噶尼喀湖J莫桑比克海峡K直布罗陀海峡L曼德海峡M马达加斯加岛N索马里半岛O几内亚湾P地中海Q红海R大西洋S印度洋T好望角U厄加勒斯角V刚果盆地W东非高原X东非大裂谷Y撒哈拉沙漠 (2)东非大裂谷南起____河口,向____延伸,经____海沿岸,一直延伸到西亚的____海附近,地质构造属____。非洲最高峰是_______,是一座____火山。世界最长的河是____。本区最大与最深的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世界最大的 盆地和沙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非洲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所代表的国家:①______,②____,③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 (4)在气候上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热带类型的气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在各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2处为____角,由印度洋绕此处至大西洋的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之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读非洲气候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为______气候,1月份受_______控制,为____季。7月前后受________控制,为____季。 (2)B地区位于赤道附近,但却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岛东侧是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地区气候成因,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其西部延伸到大西洋沿岸,还因为受_____________的影响。 (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表现为_____________,在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中以____________规律居主导地位。其成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考点探究】 例3阅读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以色列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千米,50%以上为沙漠,盐碱地面积广。农业以种植业尤为发达。该国有一种智能的节水压力灌溉系统。这种系统不但可以通过塑料管直接把水送到植物的根部,而

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书 设 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

菱形导学案 四川省蓬安县城北初级中学 胡钢 【学习目标】 1、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 2、会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菱形的计算或证明.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运用菱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菱形的计算或证明. 【使用说明】 1、用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内容,理解菱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用30分钟时间完成本导学案,进一步掌握菱形的性质。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边: ; ②角: ;③对角线: ; ④面积: 。 (二)探究新知 1、菱形的定义: ; ★强调:(1)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思考: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四边形ABCD )是 菱形吗?为什么? 2、菱形性质的探索: (1)你有哪些剪切菱形的方法?画出剪切的菱形及其对称轴并思考: ①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因为 ②菱形有几条对称轴?( ),分别是 ③菱形的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在你所画的图形中,相等的线段有 ,相等的角有 ,等腰三角形有: ,全等三角形有: 。 由此可得到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 ; <2>菱形的对角线 ,并且 。 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证明菱形的性质? (2)观察(图1),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 AC 、BD 把平行四边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图(1) 图(2) 如图(2),菱形EFGH 的对角线EG 、FH 把菱形分成的四个三角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计算面积的公式(底×高)外,根据图(2)你还能探讨出菱形的面积与对角线的关系吗? 思考:任意一个四边形ABCD ,它的对角线AC⊥BD 于O ,它的面积与对角线也有这种关系吗?于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3、小结菱形的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2)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2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它对角线所在的直线。 (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菱形的面积还等于两条对角线之积的一半。 二、自学检测 1、菱形具有而矩形不具有的特征是( ) A 、对边相等 B 、对角线互相垂直 C 、对角线相等 D 、对角相等 2、菱形的两个邻角之比为1:2,如果较短的对角线的长是3cm ,则它的周长为 。 3、若菱形的面积为96cm 2 ,一条对角线长为12cm ,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 。 F H E G A D B C O A B C D

非洲导学案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明确目标】 1、掌握南部非洲的地理位置和组成; 2、运用地图说明南部非洲的自然环境特点; 3、运用资料分析南部非洲经济的特点; 【自学指导】 [读图识记]在非洲图上填注:大西洋、印度 洋、阿拉伯海、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 直布罗陀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索马里半岛、 马达加斯加岛、几内亚湾、刚果盆地、东非高 原,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阿特拉斯山、德拉肯斯山、乞力马扎罗山、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东非大裂谷、好望角。一.非洲地理位置和范围●东半球的西部(介于17oW一51oE之间) ●赤道横穿中部,绝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介于37oN一35oS之间)。(1)经纬位置::绝大部分位于纬度带地区。 (2)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东濒洋,西临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同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窄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南到角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之间,以北非各国的南部边界为界线(北回归线附近),撒哈拉沙漠横亘在此界的两边。撒哈拉以南的国家都已经独立面积约3000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面积的五分之四。该区目前有48个国家,苏丹是黑人最早的故乡也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唯一过亿的国家,南非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贫穷的国家。 一、自然环境(一).地形单一 ------起伏和缓的高原大陆 (1)总特点:非洲大陆以为主,地形,起伏和缓(平均海拔750米以上)。(2)地势:非洲地势由向倾斜。 (3)高原逼近大陆边缘,使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半岛、岛屿、海湾和良港 (4)地形区:非洲大陆有高原、高原、高原、山 山、山、裂谷、盆地、谷地和三角洲, 另有岛。 ①东非高原:赤道附近东部,位于乌干达、肯尼亚、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 赞比亚等国境内;②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③南非高原:位于安哥拉、纳米比亚、南非境内;④(北非)阿特拉斯山:非洲东北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境内,呈东北——西南走向;⑤(南部)德拉肯斯山:南非境内,呈南——北走向; ⑥乞力马扎罗山:位于附近,坦桑尼亚境内;为非洲最高峰(5895米); 山体有明显的自然带,南坡由到冰原带,北坡 由到冰原带。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山顶有常年不化 的积雪,赤道雪峰成为非洲著名的旅游景观。 ⑦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名称——; 成因:板块处断裂下陷形成; 起止点:南起河口,北经,直到西亚附近; 地形特点:两岸悬崖陡立,附近多死火山和活火山(如乞力马扎山), 谷底连串(多为构造湖如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咯湖)。 ⑧刚果盆地:分布:位于赤道附近,刚果(金)、刚果(布)境内; 形成:原为湖,后由于地壳上升,刚果河,湖水外泻形成; 盆地判断依据:河流由四周流向中心,形成向心状水系。 ⑨马达加斯加岛:非洲的岛屿;

胶体学案教案.doc

胶体 学案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质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涵义:分散系 分散剂 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 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 的 ,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 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起 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分为九种: 分散质 分散剂 气 液 固 (2)液体分散剂的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为三种。 【例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 .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 一100nm 之间 B .能透过半透膜 C .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二、胶体 1.定义:粒子大小在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分类: 气溶胶:云、烟、雾 ①按分散剂(状态)液溶胶:Fe(OH) 3 胶体、淀粉胶体、豆浆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正胶:; ②按胶体粒子带电核 负胶:。 3.胶体的制备:常用盐类的水解制胶体 例如Fe(OH) 3 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向沸水 中加入5—6滴FeCl 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 就得到了色的Fe(OH) 3 胶体。 煮沸 反应: FeCl 3+ 3H 2 O ===== Fe(OH) 3 (胶体) + 3HCl 【例4】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 ⑵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 ⑶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 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在与光线方向上观察到一 条,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Fe(OH) 3胶体 CuSO 4 溶液 【图2—5】当光线通过胶体和溶液时的现象 解释:胶体粒子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使光波发生了散射。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 1nm,散射极其微弱,无此现象。应 用:。 比较:光束通过几种分散系时的现象 分散系光速照射时的现象丁达尔效应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4.1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课本p32- p33的内容,学习例1和例2,进一步复习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在实际计算中灵活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小数的产生。 2、明白小数的意义。 3、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4、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一、自主学习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表示。 3、出示例1、(1)把1m 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dm 是10 1 m 就是0.1m, 3份是 3dm 是103m 就是0.3m ,7份是7dm 是10 7 m 就是0.7m 。 (2)把1m 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cm 是100 1 m 就是0.01m, 3份是3cm 是 1003m 就是0.03m ,7份是7cm 是100 7m 就是0.07m 。 (3) 把1m 平均分成1000份。1份是1mm 是1000 1 m 就是0.001m, 3份是3mm 是10003m 就是0.003m ,7份是7mm 是1000 7m 就是0.007m 。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二、 合作探究。 1、出示例2小长颈鹿身高1.8m,成年雄长颈鹿身高5.63m , 写作: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5 . 63 1 2 . 378 2、说出各位数表示什么?是什么位? 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第七课时)

16.3.1 菱形的性质 怀柔四中刘长红 学习目标: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重点:菱形的性质1、2. 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习过程 一、研读教材,解读目标: 1、叫做菱形。菱形是的平行四边形。 2、探究菱形的性质,并用模式表述菱形的特殊性质: 3、解析教材115页探究与116页例题2与练习题1、2,120页习题5、11、12 二、知识梳理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相比,菱形具有哪些性质? 定理:(菱形的边)(菱形的角) 定理: ______________ (菱形的对角线) 三、定理证明:(小组合作,先交流命题证明方法和步骤,然后自己完成证明再与组长交流) D A O C B

四、典型例题 例3. 如图3个全等的菱形构成的活动衣帽架,顶点A 、E 、F 、C 、G 、H 是上、下两排挂钩,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挂钩之间的距离(比如AC 两点可以自由上下活动),若菱形的边长为13厘米,要使两排挂钩之间的距离为24厘米,并在点B 、M 处固定,则B 、M 之间的距离是多 少? 五、合作交流 1.证明:菱形的面积是它两条对角线长的乘积的一半. 2.已知:如图,在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F 、G 、H 分别是菱形ABCD 各边的中点,求证:OE=OF=OG=OH. A B C D E G H O

非洲导学案1

第二课非洲(第二课时) ——炎热的气候 课型:新授课主编:刘静审核:蔡霞编号:1908 【知识链接】 课前抽测:1、非洲地形以地形为主?“非洲屋脊”指。 2、“赤道雪峰”指,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 是。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用对比分析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3、通过学习,会分析某一地区气候分布的特点。 重、难点:非洲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新知预习】 1、从纬度位置看,非洲3/4的面积在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C以上,气候普遍,被称为“”。 2、非洲的降水分布。和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南北回归线两侧降水较少。非洲是世

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3、是世界上三大热带雨林区之一。非洲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气候植被较少,气候区适于栽培柑橘、葡萄和油橄榄等。 【探究演练】 仔细阅读P17“非洲气候图”,找出非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并总结出非洲气候分布的规律: 【拓展提升】 阅读“乞力马扎罗山植被分布图”完成P18活动题2。 【知识整理与反思】 三、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 1 亚洲气候的特点 2 亚洲气候的形成原因 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 A学习状态()①很认真,自我表扬②还可以③还要加油 B 参与程度()①展示了次②质疑、补充了次 ③板书了次 【成果检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地中海气候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A东非高原B南非高原C埃塞俄比亚高原D刚果盆地3.关于非洲气候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高 B.季风气候显著 C.干燥地区广大 D.气候南北对称 4.从气温上看,非洲是() A.干燥的大陆 B.温和的大陆 C.湿润的大陆 D.热带的大陆5.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但不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而是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原因是() A.距海洋远 B.海陆差异显著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高原地形影响 6、读非洲气候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右图“甲、乙、丙“是左图A、B、C三地的气候资料。请将A、B、C三地与甲、乙、丙三种气候资料对应连线: 甲 A 乙 B 丙 C (2)、A、D两地同处于赤道地区,气候特征却有明显差异: A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高中化学 胶体学案

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 体和浊液。 2.胶体中的胶粒(分散质)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 3.胶体的性质: (1)均一、稳定、透明;(2)丁达尔现象; (3)电泳;(4)聚沉。 4.分离、提纯胶体的方法——渗析。 对应学生 用书P27 1.什么是溶液?它是怎样组成的? 提示:(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什么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 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2)影响因素:温度、溶剂的量、溶质的量。

系 [新知探究] [必记结论] (1)分散系是混合物,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分散系可以是气体(如空气)、液体(如溶液)、固体(如有色玻璃)。 (3)分散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分散剂一般只有一种。 (4)常见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牛奶、豆浆、云、雾、烟、尘埃空气、血液等。 [成功体验] 1.将下列物质与所属类别连线。 ①云、烟、雾、豆浆、牛奶Ⅰ溶液 ②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输液Ⅱ悬浊液 ③石灰乳、水泥沙浆Ⅲ乳浊液 ④敌敌畏水溶液Ⅳ胶体 答案:①—Ⅳ;②—Ⅰ;③—Ⅱ;④—Ⅲ。 胶

探究1定义 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探究2分类 胶体分散剂状态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气溶胶,如云、烟、雾 固溶胶,如烟水晶 探究3性质及应用 探究4分离及提纯 渗析法:利用半透膜将胶体与溶液分离的方法。 [必记结论] (1)液溶胶与溶液都是均一、稳定、透明的分散系,故在外观上无法区别二者。 (2)胶体能稳定存在且发生电泳现象的原因是:胶粒比表面积较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一)

小数的性质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交流,探讨出小数的性质。 2. 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学习重难点: 1.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2. 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一、【知识链接】 1、 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位。 2、是由3个( )、2个( )、8个( )组成的。 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 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3. 填小数或分数。 104米=( ) 米=( ) 1000 76米=( ) 100 27=( ) =( ) =( )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第38页(例1、例2)的内容,自学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观察米尺)

问题: 这里的元和元各表示多少钱呢 元和元,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元就表示2元5角0分,元就表示2元5角, 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3、比较和的大小 是3个 ;是30个 ,也就是3个 。 2 、比较、和的大小 问题:1. 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监控:因为1dm =10cm = 00mm , 问题: 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因为1dm =10cm =100mm ,

所以=。 因为 1分米= ()厘米=()毫米所以米= ()米= ()米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自主探究】 1. 把和化简 (1)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2)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说出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是70个(),是7个(),因为70个1/100是7个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强调:今后在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都要化简。 小数性质的应用: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课堂练习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9)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9) 一、菱形的认识: 1、定义:有一组边相等的形叫做菱形 2、(1)打开后的四边形是 (2)菱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若是那有几条对称轴? (3)菱形的条边都。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并且 每一条对角线。 二、例题讲解: 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边长为20m,∠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精确到0.01)和花坛的面积(精确到0.1) 练习: 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共有()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2、下列性质中,菱形所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线互相平分 B、对角线相等 C、邻角互补 D、邻边相等 3、下面性质中菱形有而矩形没有的是() A、邻角互补 B、内角和为360° C、对角线相等 D、对角线互相垂直 4、在菱形ABCD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B、AC⊥BD C、△ABD是等边三角形 D、∠CAB=∠CAD 5、菱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 ∠AOC=60°,OC=2,则点B的坐标为。 6、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AB=5cm,AO=4cm,求两条对角线AC和BD的长。

7、如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6cm 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8、如图,已知菱形ABCD 中,AE ⊥BC 于E 且BE=CE ,AB=2. (1)求证:△ABC 是等边三角形 (2)求对角线BD 的长及菱形ABCD 的面积。 9、如右图,在菱形ABCD 中,E ,F 分别是CB ,CD 上的点,且BE=DF.求证:①△ABE ≌△ADF ;②∠AEF=∠AFE. 10、如图,菱形ABCD 中,点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B=∠EAF=60°,∠BAE=20°,求∠CEF 的度数。 D

区域地理非洲导学案

区域地理非洲导学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二地理导学案 班级____姓名______编辑教师__于娜_____ 08

5、几内亚湾的热带雨林为何延伸到15 °N附近? 合作探究二 读“尼罗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河名称是,②河名称是,③城市是,④水库是。 (2)①发源于高原,属赤道多雨区,又有湖泊调节, 所以水量比较。 (3)②河发源于高原,全年有明显的两季,水量变化,月至月河流涨水,历史上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与河涨水的时间是一致的。 (4)为解决尼罗河下游定期泛滥问题,埃及人民采取的措施是。但这一措施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试举例说明。 (5)埃及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条着名的“绿色走廊”,这里居住着埃及人口的%以上,主要农作物有等。出具体要求和学习方法 课堂反馈【强化训练】 (07山东)右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属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 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 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2.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悉尼白昼将继续变长 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 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08上海)根据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A、B两河水文基本概况 河流A河B河 长度(千米) 6 670 4 640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280 369 河口平均流量(立方米/秒) 2 200 39 000 (1)图中A河名称为注入; B河名称为,注入。 (2)A河流经的沙漠名称为。 由于该河下游河水流速,泥沙沉积,在河口发育了。B河流经盆地底部的河段,具有 价值;穿过峡谷的下游河段,水流湍急,具有丰富的资源。 (3)B河长度不及A河而流量超过A河的主要原因是:

胶体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溶液第五节胶体溶液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胶体、了解胶体溶液的组成; (3).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以及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以学案为引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间的联系; (2).培养创新精神、爱国情操,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学习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胶体溶液的性质理解; 难点: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法设计实验探究:通过分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案引领: 通过设计学案,促使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微课、PPT、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激光笔、小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环节一:情境导入 问:同学们,近年来在秋冬季节有 一种天气一直困扰着我们,甚至影响了 我们的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你们知道 这是什么天气吗? PPT播放大雾版的《北京北京》,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歌声向我 们吐露了人们无奈的心声。 思考,回答:雾 霾天气。 仔细聆听。 通过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 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分 钟 环节二:明确学习目标 问:雾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胶体溶 液有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老师就来告诉你们,雾是 胶体的一种,胶体分为气溶胶、液 溶胶、固溶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 主要是液溶胶。那么这节课我们的 主要任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 来读一下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思考,众说纷纭 齐读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 务,做到心中有数,以任务驱动 学生自主学习。 2 分 钟 环节三:自主学习 明确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后,现 在来看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同学们,答案在书上都找到了吗? 举手,争先恐 后回答。 使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基础知 识,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信息有助 于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5 分 钟 环节四:合作探究 下面请各组组长进行抽签,完 成合作探究部分。 组长抽签,决定 完成哪些实验。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 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 了学生的自信心。 35 分 钟 实验探究一:Fe(OH) 3 胶体制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小数小数的性质一导学案西师大版

小数的性质(一)

二、自学教材,感知目标。 自主学习:课本第53页,理解并记 忆小数的性质. 思考: 在0.3的后面添上1个0、2个0、3个0,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把0.02中间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用图画一画 或举例说明) 三、合作探究、教师精讲 探究一:小数的性质 (1)小组内探究交流: 1.除了书上的证明方法,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0.3=0.30=0.300吗? 2. 把0.02中间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用图画一画或举例说明)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3)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精讲 引导阐明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这里要注意一定要是在小数的末尾,若在小数的中间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是要变的 探究二:如何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数的改写.学生自学教材,思考:理 解并记忆小数的性质。 去掉小数中间的0和去掉 小数末尾的0有什么区 别?会改变小数的大小 吗? 自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 问题。 合作探究中向同学学习, 解决自己自学中的问题。 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的好习惯。 自学中发现自己存在的 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问 题,小组内交流讨论,相 互帮助解决。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自 己自学,在亲历、体验 的过程中感悟小数的性 质。

(1)小组内探究交流: ①怎样改写?为什么可以这样改 写? ②”10”这个整数怎样改写成两位小数?小数点的位置应该写在哪里?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结果。(3)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精讲 改写小数位数的前提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即可,整数改写成小数,首先在整数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根据需要添上相应个数的”0”. 四、巩固新知〔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1.完成课堂活动第1,2题,小组内点评,再全班订正. 2. 完成练习十四第1、2、3、4题。小组内点评,再全班订正. 五、达标测试 当堂检测 1、填空: ()的()添上()或去掉(),小数的大小(),这叫做小数的性质。2、化简下面各数。 0.40 = 2.900= 12.000=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教师精讲帮助学生把新 知系统化、规范化。 层次练习,使不同层次学 生能掌握知识,对学习有 兴趣。 巩固练习,是学生及时 巩固新知,使只是掌握 更牢。

菱形的性质_导学案

19.2.1菱形的性质?导学案 1. 情景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知道了如果平行四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时,成为什么图形? 矩形,由角变化得到 如果从边的角度,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又会得到什么特殊的四边形呢? 2. 探究新知 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就得到了一个菱形. 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⑵菱形性质:按教材110页的方法剪得菱形,观察得到的菱形,回答下列问题。 ①它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②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③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④图中有哪些特殊形状的三角形(等腰和直角)?是哪些? 菱形性质:菱形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切性质; 菱形是____________ 图形也是 _______________ 图形. 菱形的四条边都_______________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_____________ ,并且每一条对角线________________ 性质证明: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已知: 求证: 证明: 几何语言: C

性质证明: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已知: 求证: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 ⑶菱形面积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能否利用平行四边形S菱形=BC?AE 思考:计算菱形的面积除了上式方法外,利用对角线能计算菱形的面积公式吗? ABCD=S^ ABD+SA BCD= (菱形面积二底X高=对角线乘积的 【课后巩固】 1?已知菱形的周长为12cm,则它的边长为_______________ ; 2?已知菱形ABCD中,/ ABC=60,贝U / BAC= ______________ 3?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 AFD=/ CBE 4.菱形ABCD中,/ D:/ A=3 : 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 / ABC=60,且点A的坐标为(0,2 ),求点B、C D的坐标。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

认识小数导学案

《小数的组成》导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P30页例3例4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五6—10 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 2、能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 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训练思维灵活性,培养热爱数学的品质。 学习重点: 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 自学导引: 一、 自主探索 自学例3,例4 (1)1个千是几个百?10个10是几个百? (2)0.1是几个0.01?10个0.001是几个0.01? (3)1里面有几个0.1,10个0.1是多少? (4)整理出数位顺序表 A 、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 位,右边第一位是 位。 B 、百位和百分位分别在小数点哪边的第几位? 通过自学两个例题,除了有很大收获外, 还有什么疑惑需明天和

同学讨论的请想好写下来: 二,尝试达标: 1、小数是由()部分和()部分和()组成的,整数部分最低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位。 2、1克就是把1千克平均分成()份,取其中的()份,用分数表示是()千克,用小数表示是()千克。 3、()0.01是0.1,10个()是0.01,10个0.1是()。 0.35里有()个0.01,有()个0.001。

课后巩固 1、3厘米是一米的(),用小数表示是()。 2、万位在小数点的()边第()位,万分位在小数点的()边第()位。 3、0.825是由8个(),2个(),5个()组成的。 4、判断 (1)小数点的右边第二位是十分位。() (2)0.05表示百分之五。() (3)0.145里有个145个0.1 。()

《小数的性质》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P34-35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1---5题。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实践能使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善于探索的精神。 自学导引: 自学例5: 1、说出结果。0.3元=0.30元为什么? 2、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3、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自学例6 (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它的的末尾添上“0”使其大小不变? 通过自学两个例题,除了有很大收获外,还有什么疑惑需明天和同学讨论的请想好写下来: 二、尝试达标 1、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12.212.02102.0200102.02 ○○○○ 2、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2)4.01=4.100() (3)6角=0.60元() (4)30=30.0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菱形的性质(导学案)

18.2.2 菱形 漂市一中钱少锋 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让学生猜想打开后的图形名称,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能说出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2)能运用菱形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 3.学习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性质. 难点:菱形性质的运用.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P55至P56例3以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10分钟. (3)自学方法:动手剪纸观察图案,思考定义的条件限定含义,归纳并进行说理论证.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菱形. ②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它有几条对称轴? ③菱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它由一组邻边相等,可得到边有什么特点?画图看一看! ④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你能得出菱形的所有性质吗?请写出来,同桌交 流一下. ⑤你能归纳出菱形的所有性质吗?请写出来,同桌交流一下. ⑥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怎样求其面积? 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自主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关注学生完成自学提纲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探讨菱形具有的性质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全不严之处. (2)生助生:小组研讨,交流展示,相互帮助. 4.强化 (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①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②它具有特殊性质; ③它是轴对称图形; ④菱形面积的求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P56例3.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根据问题条件,对照菱形的性质,探索解题思路,记录学习疑点.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求两条小路长就是求菱形的对角线长,求菱形的面积可用的方法有底×高或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②△AOB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ABO 与∠ABC 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④AO=12 AB 的理由是什么? ⑤为什么AC=2AO ,BD=2BO ? ⑥为什么4OAB S ABCD S 菱形?还可用ABCD S 菱形=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自主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完成自学提纲时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在哪里. 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确定解题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引导反思解题思路. (2)生助生:学生研讨疑难之处.

第八章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导学案

第八章第三节《撒哈拉以南非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并记住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的特征。运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并记住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和出口状况,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成因及其后果。 4通过了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具体表现和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重难点】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以及其气候类型 2、理解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内容、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出示一张“黑人小朋友的照片”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端详一下这个小朋友和我们在外貌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 [教师]之所以我们和这个小朋友在外貌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因为我们属于黄色人种,而他们属于黑色人种。他们的家在哪?他们的生活环境怎么样?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他们的故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A大洲位置

撒哈拉以南非洲位于洲的以南,90%以上属于人种,因此有“”之称;以北我们称之为非,是以人种为主的阿拉伯世界。 B、海陆位置 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临洋,西临洋。其中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是,非洲南端著名的尖角是。 C.纬度位置 穿过中部,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之间。本区绝大部分处在五带中的带。 2.地形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区主要有沙漠、盆地、高原和高原,所以地形以为主,因此被称为大陆。其中在非洲大陆还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 B.山脉:本区具有非洲的最高峰,虽地处赤道附近,但山顶终年积雪,故名雪峰。 C.河流:世界第一长河,最终注入和非洲第二长河,最终注入。 3. 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本区气候主要有三种热带气候类型气候、气候、气候,还有地中海式气候和高山气候。气候在本区分布的面积最为广大。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盆地和湾沿岸地区,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 【小组合作】:试概括非洲气候的分布特征 [活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课前收集一些关于非洲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上生活的野生动物的资料,下面请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 4、据课本图8.29回答:非洲居民是一种分布状况,主要分布在湾、盆地和海拔比较低的高原地区。但目前迁入了一些国外移民,主要是人、人、人、人和人。 5.矿产资源 本区矿产资源,不仅种类,而且储量。其中和的储量、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6.黑人的移民最初欧洲人来到非洲是为了掠夺、、等物产,后来就演变为罪恶的贸易,并长期对非洲进行殖民统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运动蓬勃发展,帝国主义的土崩瓦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