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一、单选

先秦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周礼》还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制传统。《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了三赦之法,即“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愚蠢”。

8.《周礼》是一部谈论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智能的专书,其特点在于用官制联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制度,堪称是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

9.孔子的“仁学”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老人和儿童。

10.孔子的“仁”包括爱人、孝悌、忠恕三方面,正是对“仁”的理解,儒家才提出爱民、惠民、养民。

11.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大多是以老人为标准。

12.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1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列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汉初解决老人和儿童福利的具体举措,使得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16.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他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赈灾论、慈善论和养民论等。

18.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王道”、“仁政”社会的福利观。

19.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学家则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以为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21.韩非认为百姓在“财货足用”后会产生奢侈欲和怠惰心,因而,“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

22.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并将其思想的社会福利付账的实现寄托于“小国寡民”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4.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25.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思想家能察觉劳动大众的饥寒交迫的穷苦生活者甚多,而把不得息作为人民巨患之一与饥寒并列着,还只有墨子一人。”因此,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26.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的乡饮酒礼民间仪式,到明代仍因循沿用,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举行。

古代

1.汉初的社会救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另一类则是

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招抚流亡、轻徭薄赋、尊老、恤鳏寡孤、复除即免除徭役税收等)。

2.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他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利养民说,二是禁与民争利(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从“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原则出发,激烈抨击封建权贵“与民争利”的可耻行为,认为这是违反天理的不义之举)。

3.董仲舒认为造成贫富分化的复杂原因中,除了封建官僚地主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在深入分析地主制下土地兼并的原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他设计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不足,塞兼并之路。”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6.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秩序,他认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7.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8.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这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靠。并提出了“爱日说”。

10.嵇康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的,做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在嵇康看来,现实社会的人们“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11.《管子》的作者们把人口视为强国和巩固政权的第一要素,所以在《管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惠民”政策。

12.鲍敬言社会思想的核心论点是“无君论”。

13.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通设立义仓,储备粮食,已备饥荒。因义仓建设在村社,故又名社仓。

14.李世民深入探讨了“君民”关系,提出了“君民相依”的理论。

15.张载从“气元本体论”出发提出了“民吾同胞”的恤民论和宗族保障模式。其贡献在于,深入地探讨了“天”(宇宙)“人”(伦理)合一的关系,将人性与“天地之性”浑然一体。他与程颐,并称为理学的奠基人。

16.在经济结构方面,主张通过“夺富人之田”的办法来恢复井田制;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以解决中央集权的弊害;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宗法立,则人人知其来处。

17.朱元璋在洪武初年诏令天下,设立“养济院”以及收养孤贫残疾者。

18.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此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市民的活跃,出现了一批具有“异端”色彩的思想家,主要是以王艮、李贽、唐甄为代表,他们把封建道学家视为大逆不道的“人欲”看作是自然的合理的。

19.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

20.李贽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其思想核心,仍然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对“自然人性”的热烈肯定。其主要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1.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取,是百姓限于贫困的重要原因。他有潦倒穷苦的下层生活经历,使其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极为深刻,所以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救民富民论》。其代表作《潜书》,分上下篇。

22.在中国救荒史上,出现了两位杰出的黄金思想家,即南宋的董煟和明代的林希元,他们的代表作《救荒活民书》和《荒政丛言疏》分别成为中国救荒思想的集大成式的著作。

23.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

24.所谓“亲民”,必须遵行“德本财末”的思想,对百姓实施德政,具体表现为轻徭薄赋,博施济众,厚以养民的社会福利主张。

25. 康熙的社会福利思想:继承了中国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总结了明亡的教训,提出了“爱民”,“利民”,“恤民”,“息民”,“安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主要做法有:1.勤救民疾2.救灾赈饥3.蠲免赋税4.救济旗人。并把“爱民”视为君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他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

26.耿寿昌创立了“常平仓”制度。

27.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设将征收来的义仓粮食改为案留,当灾荒发生时,下户乏粮食可以收回自己寄存的粮食,上户寄存的粮食用于赈济贫民,但上户纳粮数量要留有记录。

28.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又提出

了“积粟备荒论”。

9.顾炎武设计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构图——“寓分拣与郡县之中”。

近现代

1.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龚自珍希望采取“农宗”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来解决社会上的贫富分化问题和流民问题,实现所谓“宗族社会福利”。并将农宗中的全体社会成员按宗法关系分为大宗、小宗、群宗、闲民四个等级,并提出一个土地分配方案。

2.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3. 洪秀全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和中国古代思想的大同。

4.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最为系统,也最为深刻。“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5.理想的福利保障模式,孙中山认为,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成功的同时,革命党人还应该致力于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以建立“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福利保障社会。

6.近代老人儿童福利思想,孙中山实际上设计了义务教育制度、养老金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他认为只要我们运用国家的力量强力推行上述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不受经济压迫之痛苦,就会建成“国利民富”的福利社会。

二、多选

1.阮籍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1)是一个无君臣,万物自理自定的社会。社会稳定,人们过着自由自在、各得其所的生活。

(2)是一个平等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虽然人们之间仍然存在智愚、强弱的差别,但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唐甄在社会福利思想领域的突出贡献则在于他提出了两个核心主张:

(1)“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

(2)“夫治国之道,先必富民”。

3.洪秀全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是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和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1)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交易中摘取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2)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洪秀全的平等论虽然外表包装了一层浓重的宗教色彩,但透过其表层,窥视其实质,会发现其平等思想与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和历代农民起义提出的“均贫富”思想是血脉相通的。

4.李世民的社会福利思想:

(1)恤鳏寡孤独

(2)减免赋役

(3)建社仓

(4)恤刑慎罚,重视教化。

5.朱元璋的重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民为国本。

(2)以宽待民。

(3)民安则国安之。

6.朱熹的《贫富论》的内容有:

(1)贫富命定论;

(2)民富则君不贫;

(3)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7.康有为的“大同世界”中福利事业包括:公养、公教、公恤。

8.康有为认为“扶贫济弱”的工作的入手点:1、移民垦荒;2、劝工警惰;3、恤寡孤独。

9. 顾炎武深刻的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指出封建弊政是百姓日益赤贫化的罪魁。对此,他具体分析了三点:

(1)南人困于粮;

(2)北人困于役;

(3)田赋交银。

三、名词解释

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1.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2.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狭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就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而中国则是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的。

3.“家道正”中的“家道”,指的是夫妇关系。

4.“平粜”,又称平籴,就是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存储起来,以待荒年发放给灾民、难民以维持其生存的措施。在平粜救荒理论的发展史上,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5.“散利”,是指国家对受灾百姓发放救济粮或者贷给百姓谷种和粮食,通过“散利”于灾民以安定社会秩序。

6.“薄征”,是指灾荒发生后,国家减少征税,以减轻灾民负担。

7.“复除”,就是免除徭役税收。在汉高祖五年时曾下诏:“诸侯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军吏卒赐爵。非七天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

8.经界正则田税均平,“经界”,是指各块田地之间的疆界。南宋时,地主阶级中的富家大姓疯狂地兼并土地,贫苦农民的土地虽被兼并,但仍要纳无业之税。

9.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以维持生产和生计。

10.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1.赈济,即在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库银、物品等,帮助灾民维持生计。

12.王符“爱日说”中的“爱日”,是指珍惜百姓的劳动时间。

四、判断改错

1.孙中山关注到妇女的福利问题,他提出,对于做工的妇女,要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国家还应规定妇女的养老费和保险费。可以看出,关于中国妇女的福利思想问题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2.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是“为民请命”,而是为了防范“贼民心,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了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3.朱熹认为人的贫富是由天命气数所决定的。他提出的“贫富命定论”,就是要贫苦百姓安于贫贱,不要铤而走险,犯上作乱。

4.女人怀孕后入公里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

5.《礼记》的“亲民论”集中体现在《大学》之中。

五、简答

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的“乌托邦”色彩。

2.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的反社会福利思想概述?

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为自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与儒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针锋相对,韩非思想主张总的特点是强调“利害关系”和“争”。但对国家以“仁爱”理论为指导,不主张对百姓实施“养生丧死”、“济贫足民”的社会福利政策。

3.贾谊和晁错生活在汉朝初年统治者尊奉“黄老之术”、“与民休息”,他们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主要从哪方面?

(1)从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看,灾荒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富商大贾生活腐化,穷奢极欲,霸占和消耗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使国家日益贫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

4.朱元璋的社会福利思想有哪些方面?

(1)尊老养老。

(2)恤鳏寡孤独废疾者。

(3)救济流民。

5.朱元璋尊老、养老的具体措施:

(1)免除老人及其亲属的徭役;

(2)救济贫苦无依靠的老人;

(3)乡饮酒礼的敬老规定。

6.墨子“赈灾备荒论”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方面?

(1)积粟备荒。墨子认为,如果国家仓无备粟,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凶饥的危险。

(2)节用抗灾。墨子主张各级贵族的俸禄要根据灾情降低,以便节用抗灾。

(3)足财抗灾。所谓“足财”,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方法度过灾荒。

7. 林希元认为,作为一种紧急的社会救助行动,赈济工作应该有特定的程序要求,否则将使赈济工作陷于无序混乱的局面。

(1)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难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

(2)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

(3)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

8. 洪秀全的妇女福利思想,男女平等色彩的主张和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无论男女,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2)《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中规定了男女平等分配土地的思想;

(3)实行自愿婚姻。“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同时还允许妇女参加考试,命令放足。

9.从“民贵君轻”的基本命题出发,孟子提出君主必须“爱民”、“利民”、“重民”,而不可“虐民”、“残民”、“罔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

(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

(2)倾听国人意见。

(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

10. 孔子的空中“惠民、利民”思想:

(1)济众助人,从“仁学”思想体系出发,孔子还大力提倡“济众助人”的社会救助思想。

(2)均无贫。

(3)薄赋敛。

(4)孔子自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11. 贾谊、晁错的“积粟备荒论”的思想及内容:贾谊、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提出了“积粟备荒论”。

(1)他们强调了以粮食储备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

(2)要想使国家“粟多而财有余”,就必须要求农民全力从事生产,打击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活动。

(3)还可以通过“入粟以受爵”和移民实边来增加国家的粮食积累。其具体措施包括:驱民归农、入粟受爵、禁奢侈风气。

12. 王符提出“天以民为心”的思想的理论依据:

(1)他以“天以民为心”为出发点,指出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要以顺民心为本,采取敬民、利民的政策;

(2)王符认为国家的治乱与百姓安乐的决定因素是君主;

(3)针对东汉社会王公贵族和豪强地主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和政治上的独断专横,王符提出了“遏利”的主张。

13. “安老怀少”的问题构成了《礼记》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礼记》对老人年龄有详细的划分;

(2)对老人实行社会福利保障的重要依据是年龄和地位;

(3)对老人的衣服、饮食照顾也要十分周到;

(4)养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14.南宋董煟在《救荒活民论》的篇首揭露了现行常平,义仓等赈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常平,义仓之弊(首先,常平,义仓的粮食多贮存在州县,但灾民却多集中在农村,故他主张将常平,义仓设在乡村,使乡村农民得以受惠;其次,发赈不及时。)。

(2)赈济过程中的弊端(赈济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营私舞弊行为)。

(3)闭粟之弊(灾荒发生后,有些县往往采取闭粟政策,即严禁粮食出入,他认为必要造成饥民起而作乱)。

(4)劝分之弊。

六、论述

1.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

(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这主要表现在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主张,基本上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提出了。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社会政治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型文化。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具有极其浓厚的宗法家庭式的伦理统治色彩。

(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色彩,中国很多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因而往往把其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中。

2.中国的气候变迁及对中国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

(1)首先是温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其次是由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

(2)以上两方面气候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变化、文化的传播,以及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特别是气候还与灾荒直接相关。

(3)中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度。因此,备荒、救灾就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自然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体内容。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植根的经济基础:

(1)东来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2)在农耕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家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3)中国在五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历史中,出现过举世闻名的农业盛世,产生了农耕经济文化,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就植根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中。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1)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分封制等。第二,专制制度严密。

(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3)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及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的形成等,都是这一传统政治结构的产物。

5.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的社会福利思想,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看,“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的独特价值在于:

(1)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当时社会强权剥削和压迫的直接否定,是对现实社会制度最尖锐、深刻的批判,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追求平等公正的迫切愿望。在这一意义上,“小国寡民”思想堪称是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发端。

(2)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方案中,老子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内容,作为理想社会生活福利指标。

(3)老子认为上述理想社会福利指标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国与国之间避免交往,百姓“重死而不远徒”。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频繁,人民生活无法安定。

6.张载的“宗族保障模式”主要特点有:

(1)在经济结构方面,恢复井田制。

(2)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分封制。

(3)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又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从以上三个方面看,张载是将其“井田论”、“分封论”和“宗法论”三者结合起来,来构想其理想社会模式的。

7. 将范蠡和李悝的“平粜论”相比较,会发现一些颇值得认真分析的异同点,请列举出来?

不同点:

(1)范蠡“平粜论”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受到恩惠,即所谓“农末俱利”,而李悝谈平粜的目的则是“民农不伤”,即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好处。

(2)范蠡的“平粜论”重在使价格在允许的范围内上下浮动,而李悝则把学说的重点放在丰年收购和欠年抛售这一环节上。

相同点:

(1)两人“平粜论”的基本思路相同,都是把粮食平粜问题提高到治国根本方略的高度认识,对农民来说是有利的。

(2)对抑制投机商人的高利贷剥削和兼并活动,防止农民破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此后中国历代的救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 墨子的“赈灾备荒论”的分析。

(1)墨子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饥寒交迫、多灾多难的原因。

(2)探讨了灾荒的程度鉴定问题及其社会影响。

(3)归纳总结了赈灾抗灾的主要方法。

9. 林希元认为,灾荒发生后,除了调粟赈救以外,应该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养恤补救”措施。

(1)林希元认为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应选派名医,深入民间,发放药物,为灾民诊病,以慰取民心。

(2)采取施粥养恤的办法,避免灾民饿毙于道。

(3)采用“兴工助赈”的办法,使灾民尽快脱离灾荒。

(4)林希元还强调灾后放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灾民生产自救,是农家经济走向复苏的重要手段。

10. 邓牧提出了他理想的“宗族保障模式”。

(1)邓牧理想化中的君民关系平等、亲密。同时,君主是大家推举出来的,他必须全力为大家服务,这样臣民不会争夺君位,君主能禅让其位。在这种具有“圣人品格”的君主领导下,百姓可以得到应有的社会福利保障。

(2)邓牧认为,在这一理想社会中,各人虽分工不同,但都必须参加劳动,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没有谁会剥削、掠夺别人,彼此尊重。“: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其于人也,揭恶而扬善”。“不幸闻人之过,则亦含容覆护。”

11. 从社会福利思想角度剖析龚自珍“农宗论”的思想戒指,可以分析出一下两点:

(1)龚自珍提出“农宗论”的最直接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无着落,饥寒交迫的流民的生计问题。

(2)龚自珍的“农宗论”实际上是从宗法家族关系角度入手,构想“宗族社会保障”的典型模式。

以此类推,如果有田10万顷,就能使4500个无地闲民免受饥寒之苦,也就实现了所谓“宗教社会福利保障。”

(3)在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历史大时代,龚自珍并没有提出推进社会发展的新方案,在封建主义制度已经日趋没落的时候,他仍然醉心封建宗法关系,企图用宗法关系来拯救清王朝的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思想显然是行不通的。

三亿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7311968500.html,/

《中国福利思想》复习大纲

第一章:春秋战国 一、孔子儒家“仁” 儒家思想体系的特点:A、以礼为行为规范主要组成:重礼 B、以仁为思想核心贵仁 C、以义为价值准绳 福利主张:均无贫、泛爱众、薄赋敛、富民、惠民。 编纂审定:《诗》、《书》、《礼》、《乐》、 作:《春秋》 “仁”的基本内涵包括:爱人(最核心的主张:仁者爱仁) 孝悌 忠恕 孔子的“有道”的社会标准是: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秩序。 理想的“有道”社会是指:A、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 B、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社会教化的程序是:庶、富、教。 二、孟子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主张:性善说。“四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重民论:(民本主义,以民为本)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民贵君轻, 与民同乐民本思想理想的王道社会:是由一个个男耕女织、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所构成的小康社会。

制民恒产 救济穷弱思想 三、《周礼》 是对社会福利问题论述最为具体、系统的书籍之一,主要探讨了政府关于社会福利的具体措施的运行办法。 A、备荒赈饥思想。提出灾前备荒灾后救济的12项措施。 B、惠民恤民思想。恤民振穷、无息贷放、免服徭役 四、范蠡、李悝的平粜论 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谷物平粜思想,是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是第一个喊出“谷贱伤农”的口号。 丰年分为:上熟(300石)中熟(200石)下熟(100石)。 欠年:大饥、中饥、小饥。 五、《管子》西汉刘向编定 A、行“九惠之教” B、社会福利调查统计论《问》、《山国轨》 C、贫富论提出“贫穷线”问题。 D、徕民策 六、韩非法家 反对社会福利主张,提出:性恶论和自利自为的人际关系论。

福利思想概论

福利思想概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 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2、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 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孔子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7、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主张。 9、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生活和生产必需品以维持生产和生计。 10、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1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提出了灾荒成因论。 12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治乱安危看待社会的储蓄问题,提出了“积粟备荒论”。13董仲舒生活在西汉中期,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14、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 他提出了“限民名田”论。 15、王符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 16、董煟的代表作是《救荒活民书》。 17、董煟的救荒论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18、李贽的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9、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夺是百信陷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20、龚自珍是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 21、洪仁玕积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 福利思想。 22、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最为系统和深刻。“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23、孙中山认为革命党人还应致力于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 24、顾炎武设计的理想社会构图是:“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25、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26在平粜救荒理论的发展史上范蠡是首倡者,李悝是发展者。 27、耿寿昌创立了“常平仓”。

14年1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本科)2014年01月11日14:30-17:00 一单选 1. 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原典时代”。 3.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 工资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 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 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和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 百姓在“财货足用”后会产生奢侈欲和怠惰心,因而,“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 9.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并将其思想的社会福利付账的实现寄托于“小国寡民”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0.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11. “利民”,除了使饥饿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包括使“劳者得息”。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12. 赈济,即在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库银、物品等,帮助灾民维持生计。 13. 董仲舒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利养民说,二是禁与民争利。 14. 禁与民争利。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从“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原则出发,激烈抨击封建权贵“与民争利”的可耻行为,认为这是违反天理的不义之举。 15. 董仲舒认为造成贫福分化的复杂原因中,除了封建官僚得住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16. 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这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靠。 17. 王符提出了“爱日说”。 18. 嵇康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的,做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在嵇康看来,现实社会的人们“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18. 鲍敬言社会思想的核心论点是“无君论”。 19. 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通设立义仓,储备粮食,已备饥荒。因义仓建设在村社,故又名社仓。 20. 在经济结构方面,主张通过“夺富人之田”的办法来恢复井田制;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以解决中央集权的弊害;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宗法立,则人人知其来处。 21. 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秩序,他认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22. 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 23. 李贽思想的核心,仍然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对“自然人性”的热烈肯定。其主要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4. 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取,是百姓限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中国福利思想.doc

浙江省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标志社会福利制度由古代向近现代福利制度转变开始的是( C ) A.《贝弗里奇报告》 B.《新济贫法》 C.《伊丽莎白济贫法》 D.《社会保障法》 2.现代社会保险制度首先产生于( A )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3.公民权利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倡导者是( D ) A.庇古 B.亚里士多德 C.蒂特马斯(社会国家) D.托马斯·马歇尔 4.第一个描述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羊吃人”现象,并对之给予严厉谴责的思想家是( A ) A.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原型:柏拉图《理想国》 B.马克思 C.康帕内拉《太阳城》,实物的自然循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唯物主义观点 D. 18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代表:梅叶《遗书》指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之路;摩莱里《自然法则》依靠理性和法的力量;马布利(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5.傅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的基层组织是( B ) 圣西门:按劳分配,实业制度,协作制 欧文:空想共产主义,劳动公社 A.新村 B.法郎吉 C.实业制度 D.劳动公社 6.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是( A ) A.17世纪,配第:劳动价值理论,最低工资理论 B.18世纪,斯密:主张放任自由市场C.19世纪,李嘉图:税 D.马尔萨斯:人口法则,反对《济贫法》 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起于布阿吉尔贝尔,终于西斯蒙第。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学》一书提出了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社会的思想,其作者是() A.伊里亚特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2.中世纪欧洲社会福利行为的主要组织和实施主体是() A.教会 B.济贫所 C.政府 D.收容处 3.近代西方三大社会思想变革是指() A.文艺复兴、行会发展、社会主义 B.文艺复兴、工人运动、自由主义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民粹主义、进化论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康帕内拉阐述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乌托邦》 6.傅立叶提出建立劳动协作组织的主张,并把这种组织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法朗吉” D.“弗兰克” 7.温斯坦莱在其著作《自由法》中为人类设计了一套() A.实业管理制度 B.民主管理制度 C.科学管理制度 D.共和管理制度 8.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主张的核心是提倡建立一种() A.和谐社会 B.稳定社会 C.自治社会 D.法治社会 9.亚当·斯密是______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A.福利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社会民主主义 D.法兰克福学派 10.马尔萨斯是英国近代著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功利主义者,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货币通论》 C.《人口原理》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1.边沁把幸福分为四个具体的目标,即() A.生存、充裕、平等、安全 B.自由、平等、博爱、法治 C.民主、自由、法治、宪政 D.生存、发展、平等、仁慈 12.斯宾塞社会思想的基础是() A.结构主义学说 B.社会有机体学说 C.符号互动学说 D.国家干预学说 13.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无产阶级革命论 D.政治经济学 14.恩格斯提出废除私有制的12项建议和主张的重要论著是() A.《哥达纲领批判》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共产主义原理》 15.提出“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四个基本原则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霍布豪斯认为解决老年人问题最合理的办法是推行() A.五保户制度 B.济贫法制度 C.养老金制度 D.养老院制度 17.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A.规则的平等 B.起点的平等 C.机会的平等 D.结果的平等 18.以德国人的施穆勒和桑巴特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被称为() A.“掘地派” B.新历史学派 C.爱丁堡学派 D.哥德堡学派 19.威克塞尔认为,解决普通民众贫困问题的决定性措施是()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知识点

1,社会福利及类型是什么? 社会福利——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设施,少儿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离退休福利,教育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 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救灾救荒思想 (2)济贫思想 (3)安老怀少思想 (4)残疾人福利思想 (5)妇女福利思想 (6)社会优抚思想 (7)社会教化思想 3,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中。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发展分期。 (1)春秋战国时期 (2)秦汉时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 (4)隋唐宋元时期 (5)明清时期 (6)近代时期 5,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6,简述孔子“惠民利民”思想的主要内容。(简答) (1)济众助人 (2)均无贫 (3)薄赋敛 7,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8,“薄赋敛”思想的深化: (1)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2)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判断) 9,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社会教化程序思想。(判断) 10,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 11,论述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1)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是性善说和重民论。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总框架,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和颇具民本主义色彩的“仁政”学说的基础上。(2)在性善说中,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把对这个问题论证的结果作为构想社会治理方案的依据。

2020年自考《中国福利思想》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中国福利思想》习题及答案 简答/多选/论述 1.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福利所做的有关制度安排,是实施社会福利所需的体制和政策的总和,包括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所以,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福利实践的直接表现,包括体制和政策两个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的构成要素: ①福利制度主体,即社会福利制度的提供者和实施者。 ②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象;③福利制度的内容。 3.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①残补式社会福利制度与制度式社会福利制度。 (20C60年代,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威伦斯基、莱博克斯,提出了“残补式”和“制度式”社会福利的概念) 残补式社会福利制度,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 制度式社会福利制度,视社会福利为现代化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 ②自由的福利国家、保守的或合作型的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型的福利国家。 4.如何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分散状态进行有效的整合 1)制度功能的整合:按照福利服务功能进行制度整合,要求将目

前社会福利所承担的一些非服务性福利分化出去,即将收入性福利分化出去。这是因为社会福利的功能应完全定位在福利服务,将社会福利的功能集中于福利服务,有利我们集中精力和资源做好福利服务工作。 按照福利服务功能进行制度整合,除了要强化其院舍服务外,更重要的是扩展社会福利部门的服务职能,拓宽服务的社会领域,将其专业化的服务向社会其他领域、部门渗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幼儿教育、托儿所,与其放在教育部门,还不如整合到社会福利部门。 2)供给网络的整合:(突出家庭供养服务的基础作用、体现社区福利服务项目的依托作用、 加强福利机构收养服务的补充作用) 3)组织体系的整合:行业组织可以在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①行业协会可以为会员提供各种服务;②行业协会可以进行行业公共事务管理;③行业协会可以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充当政府的助手,做好调查研究,向政府反映本行业的情况,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并可以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业务。 选择 1.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由福利资源提供者、社会传递者与服务提供者构成。 福利资源提供者包括官方供给主体、民间供给主体、其他供给主体。 官方供给主体是指政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和提供财政支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解析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一、单选 先秦时代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3.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 6.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周礼》还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制传统。《周礼·秋官·司刺》规定了三赦之法,即“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愚蠢”。 8.《周礼》是一部谈论国家政权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和智能的专书,其特点在于用官制联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种制度,堪称是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 9.孔子的“仁学”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老人和儿童。 10.孔子的“仁”包括爱人、孝悌、忠恕三方面,正是对“仁”的理解,儒家才提出爱民、惠民、养民。 11.孟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量化指标大多是以老人为标准。 12.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13.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列化关系之中,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5.汉初解决老人和儿童福利的具体举措,使得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16.郑观应的著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他提出了颇具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赈灾论、慈善论和养民论等。 18.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论”出发,构建了理想的“王道”、“仁政”社会的福利观。 19.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学家则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以为利”理论出发,提出了“贫富分化合理论”、“反足民论”和“反济贫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21.韩非认为百姓在“财货足用”后会产生奢侈欲和怠惰心,因而,“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 22.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并将其思想的社会福利付账的实现寄托于“小国寡民”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4.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范蠡以农作物收获循环为依据,提出了谷物平粜思想,成为中国救荒史上平粜理论的鼻祖。 25.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思想家能察觉劳动大众的饥寒交迫的穷苦生活者甚多,而把不得息作为人民巨患之一与饥寒并列着,还只有墨子一人。”因此,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26.在先秦时代,就有了由政府机构出面主持的乡饮酒礼民间仪式,到明代仍因循沿用,规定在每年正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日举行。 古代 1.汉初的社会救济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另一类则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答题完整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问答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绪论 1、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2、 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二者的关系如何 4、 答:是体现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基本内容是: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举什么样的旗,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居 统治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 的问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体系精髓,解决应具备什 么精神状态和风貌的问题)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7、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8、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在历史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1.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为什么说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2.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是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 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想既信仰的两个侧面,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的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所以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3.理想信念在人生中具有哪些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理想信念对人生至关重要,其主要在于: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2007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试卷真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亚里士多德阐述其“人类为了共同利益而组成社会”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利末记》 D.《社会通论》 2.文艺复兴运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是() A.人文主义 B.神圣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性主义 3.在宗教改革中提出“预定论”观点的是() A.西塞罗 B.奥古斯丁 C.卡尔文 D.马丁·路德 4.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太阳城》的作者是() A.康帕内拉 B.纽曼 C.托马斯·莫尔 D.维尔托德 6.圣西门将其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弗兰克” D.“乌托邦” 7.温斯坦莱集中论述其“共和管理制度”的著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自由法》 8.提出建立共享共有、和谐自由的“大家庭联盟”的思想家是() A.奥斯特罗姆 B.斯图亚特 C.卡尔维斯基 D.魏特林

9.被称为“功利主义学说奠基人”的是() A.凯恩斯 B.弗里德曼 C.边沁 D.德拉莫里 10.根据穆勒的观点,下列领域中需要政府干预的是() A.商业交易 B.意识形态 C.婚姻与家庭 D.永久性契约 11.斯宾塞认为,幸福的第一要素是() A.行动自由 B.心灵解放 C.物质利益 D.精神生活 12.近代德国大学教育制度的奠基者是() A.德雷克斯勒 B.西斯蒙第 C.费尔巴哈 D.洪堡 13.西斯蒙第认为,创造财富的源泉是() A.劳动 B.地租 C.剩余价值 D.工资 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 A.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主权国家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 15.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1875年发表的()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共产主义原理》 D.《哥达纲领批判》 16.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未能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 B.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C.以服务于唤起和鼓动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为目标 D.强烈支持工人阶级提出的社会福利要求和主张 17.将“机会平等”视为自由的最主要内容的经济学家是() A.李斯特 B.霍布豪斯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福利思想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3.广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指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资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 4.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 5.侠义的社会福利仅指国家出资或给予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服务的制度。 6.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而我国则通常是从侠义的角度社会福利,它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7.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①救灾救荒思想②济贫思想③安老怀少

思想④残疾人福利思想⑤妇女福利思想⑥社会优抚思想⑦社会教化思想8.中国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①中国福利思想的早熟性②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理论性③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④中国福利思想主张乌托邦色彩9.中国的气候变迁及救灾情况:①首先是温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第一个时期从五千年前到公元前1100年;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第二时期即寒暖交错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期,即寒冷期②其次是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徙、人口变化、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乱治和王朝的兴衰都骑着或大或小的作用。气候还与荒灾直接相关,荒灾又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备荒、救灾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单选) 2.福利思想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单选) 3.广义的社会福利思想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资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判断) 4.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单选) 5.侠义的社会福利仅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服务的制度。(判断) 6.大多数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而我国则通常是从侠义的角度社会福利,它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判断) 7.中国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简答) 救灾救荒思想 济贫思想 安老怀少思想 残疾人福利思想 妇女福利思想 社会优抚思想

社会教化思想 8.中国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简答) ①中国福利思想的早熟性 ②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理论性 ③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 ④中国福利思想主张乌托邦色彩 9.中国的气候变迁及救灾情况:(论述) 首先是温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第一个时期从五千年前到公元前1100年;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第二时期即寒暖交错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期,即寒冷期 其次是由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 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徙、人口变化、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乱治和王朝的兴衰都骑着或大或小的作用。气候还与荒灾直接相关,荒灾又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备荒、救灾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自认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 10.中国福利思想根植的经济基础: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的社会经济形态(论述)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思想道德修养问答题

1、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具体体现在: 首先,一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不可能只有自我价值而没有社会价值,也不可能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其次,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当人们在追求自我需要满足的时候,如果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这时便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有哪些? 答: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是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其次,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因此,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增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3、理想的作用是什么? 答:理想的作用有:第一,是人生的指路明灯。第二,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第三,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第四,是防腐拒变的思想武器。 4、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是什么? 答:理想是否合理、进步与科学的客观标准,一般可依据三方面标准:一是这种理想是不是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不是合乎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脱离,是不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三是这种理想是不是为社会的大多数人谋利益,是不是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 答:社会实践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根本途径,其原因是: 第一,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惟一标准。 第二,社会实践是科学知识产生的源泉,知识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实践。 第三,社会实践是真理性认识上升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环节。 6、简述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答: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主义思想; 第二,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 第三,乐群贵和、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德; 第四,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此外,谦虚谨慎、务实求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也为人们熟悉和实行。 7、试论我们强调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答:为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首先,人是要有道德的,每一个人都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的。 8、什么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概论 第二讲中国古代先哲的智慧 一、概述 春秋战国时代,是新旧更替的时代,一方面新的萌芽已经产生,另一方面旧的东西依然存在,这就形成了在思想上既有的新的因素,也保留着旧的痕迹。 1、、轻天重民思想的形成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天道与人事 因为周天子虽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号,但实际上已失去了本来的权威。天上的上帝,是人间帝王的反映,地上周天子的衰微,也就造成了人们对天的怀疑,人间一切休咎祸福均自天降的传统观念受到了挑战。周内史叔兴和郑国申繻说:“吉凶由人”、“妖由人兴”。郑子产讲:“天道远,人事迩,非所及也。” 天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上次讲过,讲义上也有,大家参考一下即可。 随着对宗教性的天神信仰的动摇,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所发展。“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现实,使人们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的结论。 出现了老子和孔子。

二、老子和《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其书 生卒年不可考,籍贯有楚国岩县(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陈国相人、宋国相人三说。书《道德经》,帛书是《德道经》。 西汉时,黄老之学曾是统治思想,东汉时为老子建庙祭祀,三国南北朝时被奉为道教始祖,唐朝时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元朝时道教盛行,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 哲学思想 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是至上权威,先天地而生。道生一,一是至等无偶,一生二,二是阴阳二气,二生三,三是均适状态。三生万物,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出来。 这是朴素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对立和统一,也包含着客观事物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调和矛盾,以不变应万变。老子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 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宣扬使民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其他方面 兵法、阴谋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二)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反者道之动”之“反”: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概论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具体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7]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单选填空 1、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正式形式和发展是在() 2、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可追溯到() 3、广义的社会福利覆盖对象是() 二、判断改错 1、广义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 2、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 教育等生活措施,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业,以及各项福利性财政补贴等。 3、我国通常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 三、思考题 1、中国和大多数欧美国家对“社会福利”理解的差异何在?(P3) 2、如何理解广义的狭义的“社会福利”含义?(P2) 第一章 一、论述 1、中国气候的变迁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P13-16)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根值得经济基础。 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第二章 一、单选填空 1、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的时期是() 2、中国思想史上的“原曲时代”是() 3、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4、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的 是() 5、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 6、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合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 7、韩非提出“反足民论”的根据是() 8、韩非认为实际的“济贫”措施是() 9、老子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激烈的抨击,其出发点是() 10、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用品,以帮助灾民维持 生产和生计的方法是() 11、政府将因灾荒而外出求生的流民有组织地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压力的 方法是() 12、贾谊和晁错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 13、贾谊和晁错从社会政乱安危的战略高度看待社会的积蓄问题提出了() 14、西汉中朝,敏锐地察觉到盛世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其中认为最为严 重的社会问题是贫富悬殊分化的是() 15、以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 想是()

中国福利思想问答

社会福利及类型是什么?社会福利——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设施,少儿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离退休福利,教育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 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重民与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5)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与社会教化思想。 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早熟性;(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政治伦理性;(3)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中国社会福利主张的乌托邦色彩。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发展分期。(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隋唐宋元时期(5)明清时期(6)近代时期 试析中国气候的变迁对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1)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主要表现在:首先是温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其次是由温度变化带来的湿润度的变化,其大势是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2)以上两方面气候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变化、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特别是气候还与灾荒直接相关。中国是一个多灾荒的国度。由地理和气候造成的灾荒主要有旱、涝、蝗、风、雹等。大水之后往往伴随瘟疫,而大旱之后则往往有蝗灾,所以灾荒又与疾病是相互联系的。(3)由此,备荒、救灾就成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自然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体内容。 试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植根的经济基础(1)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2)在农耕自然经济中,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派生出来并为之服务的附属经济形式。但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延缓了自然经济的解体。(3)中国在五千年的农耕自然经济历史中,出现过举世闻名的农业盛世,产生了农耕经济文化理论,涌现了许多技术发明,这些都是值得总结的。而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思想,就植根于这样的经济环境中。 试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2)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及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的形成等,都是这一传统政治结构的产物。 简述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济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4)“使民以时”。 简述韩非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贫富分化合理论”;(2)“反足民论”;(3)“反济贫论”。 简述汉初汉初的社会救济分类(1)为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状况而采取的宏观社会救济措施.(2)针对百姓个体的社会救济措施包括招抚流亡、.轻徭薄赋、尊老、恤鳏寡孤、复除即免除徭役税收等。 简述贾谊和晁错认为的灾荒形成的原因(1)从自然界演化的规律看,灾荒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2)富商大贾生活腐化,穷奢极欲,霸占和消耗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使国家日益贫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简述朱元璋的社会福利思想(1)尊老养老;(2)恤鳏寡孤独废疾者;(3)救济流民。 简述康熙的社会福利思想(1)勤救民瘼;(2)救灾赈饥;(3)蠲免赋税;(4)救济旗人。 简述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依据(1)美国学者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学说”,是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建立高度发达福利保障社会的理论依据。(2)孙中山认为,“平均地权”是实现福利保障理想社会的最主要途径。(3)由于革命成功和社会不断进步,地价不断上涨,涨价部分全部归国家所有,为国民所共享,这样就可以废除一切捐税,只保留地租一项,百姓就已经用之不竭了。 试析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的独特价值(1)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是对当时社会强权剥削和压迫的直接否定,是对现实社会制度最尖锐、深刻的批判,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追求平等公正的迫切愿望。(2)在“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方案中,老子提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内容,作为理想社会生活福利指标。(3)老子认为上述理想社会福利指标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国与国之间避免交往,百姓“重死而不远徙”。 试析李觏的社会福利主张(1)均平土地。李觏认为,理想社会首先应该解决贫富不均问题,而解决的方法就是均平土地。(2)“家道正”。所谓“家道”,指的是夫妇关系。(3)“薄税敛”。他认为百姓辛苦耕织,仍旧衣食不足,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此,他主张“均赋役”,主张统治特权阶级的免役权,应该仅限于本人,而不包括其全家。(4)恢复改造义仓制度。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议将征收来的义仓粮食改为案留,当灾荒发生时,下户乏粮者可以收回自己寄存的粮食,上户寄存的粮食用于赈济贫民,但上户纳粮数量要留有记录,达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拜爵,这样富人纳粟的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了,富者穷民各受其益,各得其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