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测试题 2019.9

1,袁隆平在对青年学生介绍他的“成才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并不神秘,他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诱发而成的创造性思维。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这段话表明( )。

①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②认识不仅来源于客观,也来源于主观③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④只要不断获取知识,就能得到灵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等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无一不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综合”得来的。什么是分析?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析?怎样进行分析?

3,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进行生产必须综合考察和协调企业的外部市场,包括能否购进原料、销出产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者素质、管理层运作方式等因素。现代企业生产为什么要综合这些因素?怎样进行综合?

4,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物体由同一高度下落(介质都是空气),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伽利略对此表示怀疑,他提出一个设想,作了如下推论:假如把两个物体绑在一起,让它在同样条件下自由下落,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较轻的物体会延缓较重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因而绑成一块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比较重的要慢。二是绑在一起的物体比原来的重物还要重,因而下落的速度比较重的要快。这两个结论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这说明大前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这一逻辑推论和合理想像叫做“思想实验”。后来,他通过精密的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定律,指出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物体,不管其重量是否相同,必将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通过“思想实验”进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对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有何启示?

5,一位政协委员说:“看形势要像欣赏油画一样,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

出大势,领略其中的妙处。但求大势不能不注意细节,求速度不能不注重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粗取精,不断完善我们的游戏规则,从追求量的提高到实现质的飞跃。”

阅读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回答:

(1)从思维方式上看,我们为什么既要求大势,又要注意细节?

(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思维?

6,几年前,我国要在某地建立一个铜冶炼基地。刚建设时,有关领导在确定了各个部门的任务后,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各部门同时上马,基地建成了,一个有几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也形成了。然而,火力发电厂建在城市上风地段,严重污染城市空气;高压线走廊从市中心穿越而过,非常危险;铁路线把城市切割成若干块,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完整布局。

请从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角度,谈谈该基地建设决策者的失误。

7,“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指(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象

C.实践和理论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8,锯条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在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实物粒子无规则的运动。这说明( )。

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

B.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

D.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

9,下列关于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和片面,本质是事物的整体和全面

B.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不变的

C.现象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本质不能被人们认识

D.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最根本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

C.感性认识以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理性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

等形式反映事物

D.前者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后者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测试题答案

1, C

2, (1)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或阶段,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2)不分析各要素,就失去了研究整体和过程的基础。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3)分析方法如果运用不当,“只分不联”,就会导致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应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出本质性的东西,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

3, (1)只有对事物各要素的本质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系统综合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现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离开对企业外部市场、内部诸要素的系统综合,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和提出有效发展方案的。

(2)综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企业外部包括能否购进原料与销出产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者素质、管理层运作方式等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整个市场的运作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

4, (1)要养成严密推理的思维习惯,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

(2)要立足事实和客观规律,善于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想像。

(3)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4)要重视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5, (1)第一,“求大势”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综合,即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意细节”在思维方法上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即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或各个阶段,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第

二,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结而成的过程。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2)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我们应当运用分析和综合相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并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加以合理想像,发挥创造性思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6,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2)铜冶炼基地是由若干部门组成的统一整体,要建设好基地,必须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进行周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从整体上统筹安排。

(3)决策者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看成各不相关的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在思维方法割裂了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导致了工作上的重大失误。

7, B

8, D

9, D

10, B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1.学习目标: 知识点识记理解运用 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2.学法建议: 学习本框时,可以运用类比推导法和图解法突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备条件这一重点和难点。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漫画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2)应怎样才能认识“换时装”的实质? [提示] (1)漫画蕴涵的哲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

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样才能透过“换时装”的现象,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披着“民主”的外衣、实行专科统治的本质。从封建帝王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反动派,“时装”换了一件又一件,但专利的本质并没有变。 ★信息点击 新式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一举击溃德军防线。此番胜利与新式坦克的发明与运用息息相关。 1944年1月一个寒冷的黑夜,一艘英国小型潜艇悄悄地潜到法国诺曼底附近的海岸,两名突击队员上了海滩后,一边观察有无德国哨兵,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进,他俩侦察了20余次,带回了大量的沙土样品。岩石工程专家对沙土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法国诺曼底海滩的沙土黏土含量高、黏I生大,通过计算,专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采取措施,盟军的重型坦克在登上海岸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黏性过大的沙土中而无法动弹。 根据专家的分析报告,盟军的后勤保障部门发明了一种新式坦克。这种坦克前头带有一卷钢席,当它登上海滩后,就开始不断地铺设钢席,形成一条钢席道路,使坦克不致陷入泥潭中。 1944年6月5日深夜,盟军将准备了许久的诺曼底登陆作战计划付诸实施。新式坦克在海滩上铺下了一条条钢席道路,冲破了德军的防线,取得了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善思——成功之舟 杨格是美国新墨西哥州高原地区的一个苹果园主。他曾说过:“你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你想成为大众的好朋友吗?那你就多动动脑筋吧!要实干,要动脑这是项重要的。” 杨格每年都将苹果装箱发往各地。他登出的广告与众不同:“如果你对收到的苹果有不满之处,请函告本人。苹果不必退还,货款照退无误。”他的广告,每年都招来大批买主。高原地区的苹果风味佳美,买主很是满意,所以,从未有人提出退款的要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练习与解析 一、选择题 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 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 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B是正确选项。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 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 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 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会终结,因此,D表述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内容,故选D。 答案:D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但二者又有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 解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并没有终结,A的表述中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正确的,但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是错误的。B表述的是二者的联系,所以不选。D表述错误。 答案:C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对宪法的修改说明 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认识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C.修改前的宪法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进程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2、4.5.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

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5.4、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6.1、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拥有幸福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

高二政治下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综合练习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其意在说明() A.人是最可宝贵的,人是决定因素 B.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C.一切都要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 D.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无所不能的 2.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是“洪水无情”,或者是“细雨润田”。目前,我国正在兴建的三峡工程,其各种设施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新条件,它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主要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变有害为有利 B.自然规律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有利或是有害 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3.胡锦涛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强调,全党同志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扎扎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上述要求集中到一点就是全党同志一定要 A.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端正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利益出发点 C.认识到客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D.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4.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发生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们到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程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全国上下如同迎接凯旋的英雄一般地欢迎他。但嫉妒他的人在宴席上说:“发现新大陆并不值得惊讶,只不过是在把船驶往西方的途中偶然碰到的罢了。”哥伦布回答说:“不错,我也认为这是件很平常的事,不过因自己能先想到去做而倍感光荣。”回答5-6题: 5.从哲学上讲,哥伦布所说的“想”是指 ( )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取得的辉煌成果 C.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D.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哥伦布积极地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在 ( ) A.一切认识均能指导实践 B.意志是一种支撑力和推动力 C.人们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主观能动性可以因人而定 丹麦科学家雅各布·博尔。将我们司空见惯的花瓶碎片按大小排列并称过重量后发现:10到100克的最少,1到10克的稍多,O.1到1克的和0.1克以下的最多。尤其有趣的是,在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有着严整的倍数关系,即最大碎片与次大碎片的重量关系比是6:1,中等碎片与较小碎片的重量比也是6:1等。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课内四基达标】 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正确的选项) 1.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一观点①认为经验主义者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②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③认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④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活动,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试验 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 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998年全国高考题)

5.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人们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如同本质深藏在现象的背后一样,理性认识总是隐藏在感性认识之中 C.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 D.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6.我国有“两个儿辩日”的故事,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C.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1997年全国高考题) 7.甲乙两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物理老师说: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的。上述事实说明( ) A.观察现象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必由之路 B.现象有真象和假象,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觉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D.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 8.上述材料还告诉我们( ) A.只有认真学习哲学的人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B.一切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C.广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科学的理想对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9.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是( ) A.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B.参加实践

认识事物本质

认识事物本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5.2.2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什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化知识; ⑶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先请看两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原理及意义

1、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答:(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得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因为现象不同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政党来承担。○2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变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明确的方向○3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同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秩序的进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 3、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3)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4)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4、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生产法师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 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 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2)人类社会历 史的发展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 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向社会 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理解:认识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1、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艰苦的探索过程: (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①第一次飞跃: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发挥思考的作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第二次飞跃: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 (2)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①从认识的对象本身看,它的本质的显现可能需要较长的过程 ②从认识对象所需的客观条件看,主要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实践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③从认识对象所需的主观条件看,主要是人们原有的认识能力限制着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2、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认识(无限性):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 (1)深度:认识要不断深化→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 ①原因:A、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B、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C、事物发展的矛盾也有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暴露过程;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水平制约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人们的每一个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 ②含义:认识的深化是指一个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 ③在认识深化过程中,认识的深刻程度是相对的,认识要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无限的深化下去。人们应当把每一次认识中的宝贵因素保留下来,深化到下一步的认识中去,使后次认识比前次认识更深刻,使认识无限地深化下去。 (2)广度:认识要不断扩展→更广阔的领域;更抽象的形式 ①原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整个世界在广度上则是无限的。客观事物发展的领域在扩大,新事物层出不穷,不同类型事物,不同领域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规律,即概括和抽象出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般东西,就要把认识不断地扩展。 ②表现:人们扩展认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扩展认识,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的领域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与规律。 (3)进程: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整个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从时间上看,一过程向另一过程的推移是无限的;从空间上看,新的事物、新的矛盾不断地涌现出来,需要研究和解决。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实践和认识也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不断研究新事物,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3、方法论: (1)社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②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三个代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个人: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①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②多问“为什么”:善于提出问题,层层深入,逐渐扩展 ③面对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变化状况,要研究、思考,依照它的变化而改变我们的认识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先请看两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子也是这样。 再看关于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请阅读教材14页第2自然段至第15页2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 哪些贡献? ②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 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③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④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 (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①题: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021年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⒉1 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课前预习 ★预习指南 1.学习目标: 知识点 识 记理 解 运 用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 √ 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及其作用√2.学法建议: 比较学习法。运用对比方法对某些概念、知识点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如:真象与假象;假象和错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最终目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3.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危险的嗜好”说明了什么哲理? (2)你认为应怎样漫画中的后果?

[提示] (1)说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重要区别。现象是表面的,可以为人的感官所直接感知。而本质是深藏于事物内部的,只能靠思维去把握。在这幅漫画中。吸烟者在吸烟是现象,而“吸烟等于自杀”才是本质。 (2)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自已的实践活动。 ★信息点击 蜡烛的燃烧 燃烧虽然是常见的现象,可我们未必都仔细观察和探讨过燃烧。我们通过两个简单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燃烧的认识。 先准备好两支蜡烛和两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然后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分别罩在两支蜡烛上。我们观察发现:有一支蜡烛的火焰渐渐暗淡下去,最后终于灭了,这是罩在小玻璃杯中的那支。再过一会儿,大玻璃杯中的烛火也灭了。 让我们再找一根比较细的木棍,然后,迅速地将木棍平着放至蜡烛火焰的腰部,稍后拿开。我们发现,木棍上有两处地方已烧成焦黑,这两处地方刚才正位于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我们很容易地推导出:蜡烛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是火力最强的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因为物体的燃烧需要空气的参与,小玻璃杯中的空气比大玻璃杯中的少,所以,烛火先灭。而蜡烛火焰最外层直接接触空气,燃烧在这里发生得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 峨眉山上的佛光

高二政治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基本矛盾

高二政治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基本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自终都存在着矛盾,而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它的解决对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事物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中,主要矛盾只有一个,其他都是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时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如土地革命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到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国内阶级矛盾则降为次要矛盾。到解放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阶级矛盾再次上升为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阶级矛盾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根本矛盾指决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贯穿并支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根本矛盾的解决标志着事物一定发展过程的结束。基本矛盾通常指根本矛盾,但有时也用以表述存在于各种基本运动形式中的矛盾,如促使社会发展运动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等。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把握一定不能脱离事物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例1 旧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 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 民族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的矛盾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以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为斗争目标的。虽然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并不体现反帝的要求。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27讲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的根本任务;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及途径;明确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深化、扩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教学难点:假象与错觉的区别;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比较法,例证法。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易逝的、表面的、人的感觉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因此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任何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难点剖析: 1、真象与假象 真象是指以肯定的方式或从正面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透过真象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依据假象,也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误区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2、假象和错觉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假象属于客观范畴,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难点剖析: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 (1)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是反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二年级下册(必修)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测试题 2019.9 1,袁隆平在对青年学生介绍他的“成才经”时说,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也需要灵感。所谓灵感并不神秘,他是在知识、经验和思索结合后,由外界诱发而成的创造性思维。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就是“知识+汗水”。这段话表明( )。 ①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②认识不仅来源于客观,也来源于主观③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④只要不断获取知识,就能得到灵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等科学上的重大发现无一不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综合”得来的。什么是分析?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析?怎样进行分析? 3,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进行生产必须综合考察和协调企业的外部市场,包括能否购进原料、销出产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者素质、管理层运作方式等因素。现代企业生产为什么要综合这些因素?怎样进行综合? 4,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物体由同一高度下落(介质都是空气),重物落得快,轻物落得慢。伽利略对此表示怀疑,他提出一个设想,作了如下推论:假如把两个物体绑在一起,让它在同样条件下自由下落,会出现两种情形。一是较轻的物体会延缓较重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因而绑成一块的物体的下落速度比较重的要慢。二是绑在一起的物体比原来的重物还要重,因而下落的速度比较重的要快。这两个结论在逻辑上是相互矛盾的。这说明大前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这一逻辑推论和合理想像叫做“思想实验”。后来,他通过精密的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定律,指出从同一高度下落的物体,不管其重量是否相同,必将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通过“思想实验”进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对我们培养创新精神有何启示? 5,一位政协委员说:“看形势要像欣赏油画一样,只有站在远处才能看

认识事物本质

认识事物本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2.2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什 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 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综合能力;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⑶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创造必要的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教案 [教学目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学会用分析与综合相结 合的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透过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方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1、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事例引入)一鸣惊人: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 不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 翼更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 了十项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 要职。于是,楚国大治。 问:在这则故事中,楚庄王在莅政的三年中窥看民间的情况是为了什么?从哲学上看 其意义何在?(没发布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而是在窥看民间的情况,但并不是 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 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说明了要有形成理性认识,首先要占有大量的感性认 识材料。 问:要获得理想认识,是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 (从“量”上来讲,需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质”上来讲,只有占有合乎 实际的感性材料。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 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所以要 占有十分丰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占有 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前提条件。) 分析:现象与本质是有联系的: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也离不 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所以,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从现象入手。要获得理性 认识也得从感性认识入手。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难点】第二个条件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理解: ①能够结合事例表明,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而关键为什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能够联系第一节的知识,说明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认识的飞跃,必须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 ②通过对第二个条件中分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体会到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⑶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复习提问: 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进一步明确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只有科学理论,才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是引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从而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 (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先请看两例: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子也是这样。 再看关于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请阅读教材14页第2自然段至第15页2自然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

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事物的本质区别何处

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事物的本质区别何处?(玄黄子卿) 有人说: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在哲学界甚至在现在的初高中的课本之中都会显而易见,问题的本质就是问题本身的规律。 但是,当我们在提出这个问题本质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新问题: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是什么?事物本质的理解又是什么?甚至说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事物本身的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无论在其社会还是自己所处的国度都还未真正地探索与说明。以下就是自己对这三问题的阐述: 首先,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是什么? 其实答案就是生活之中,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就是人对某一事物最为直接的反映。人对事物最为本质的理解不同于事物本身本质的理解,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是通过人脑,运用人之理性思维表露出作为一个社会人对待某一事物最真实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一事物在人最为直接的反映。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之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包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时,认识论和实践论都要使用,只是在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这个问题中我们的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主从地位和从属地位不同而已。其中一则认识论在人堆事物本质的理解起到主导作用,甚至为其主体地位。因为人在对某一事物理解时必然的通过人脑来反映自己对某一事物最为直接的理解,同时再在其上运用人得理性思维才能表露,一般来说这种理性思维与人得直观表现存在在默契。二则为实践论在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起到辅导地位,甚至为其次要地位。因为在这个阶段来说,人的认识并不能很快做出最为实际的行为,都要经历过人脑和理性思维的筛选才能正确的做出行为。也就说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就是第一次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问题开始出现、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其次,事物本质的理解又是什么? 事物本身的本质是不仅仅要通过人脑,运用理性思维来表露,而且还需要在多次调整、多次理解下,最终才能达到一个最为理性的结论。理论方法与同上一致,都运用认识论和实践论来说明,但在这个问题中唯一不同的就是在认识到实践,在从实践到认识,这样往返多次才能得到最终的结论,那就是事物本身的规律,也就是问题的本质之一。 最后,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事物本身的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这两问题的区别就是人在看待问题的本质时,是通过认识到实践的第一次认识还是认识到实践,在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二次来看问题。 针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运用理性思维来看待问题,更长远的来说,就是对主观能动性的理性思维部分和事物本质及其认识论和实践论多次运用的进一步探讨和延伸。 如果一味的停留哲学的表面一层而不去思考其未来的发展的话,哲学是无法得到前进。

高二政治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38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