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人文特色

扬州人文特色

扬州人文特色
扬州人文特色

概况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胜境。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自古是赏月的绝佳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

厨刀、修脚刀、理发刀是闻名遐迩的扬州“三把刀”,以此可以看出扬州的特色,就是吃和娱乐。扬州小吃众多,注重喝“早茶”。所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到了晚上扬州人就喜欢到澡堂里去泡着,再让老师傅修修脚,这种悠闲滋味已深深渗入到“扬州”这二字中去。

历史

扬州东汉-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西汉-扬州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三国-魏-兖州、豫州、扬州(公元262)及江西三国-吴-扬州(公元262)、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祜十六年(919),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南北朝-南朝齐-扬州(公元497)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南唐灭西晋-扬州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士。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滁、通、泰、崇明(今上海市)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二十

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清顺治二年(1645),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咸丰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

民国元年(1912)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民国38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北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共辖扬州市、泰州市、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靖江县、泰兴县、江都县、泰县、仪征县、六合县2市9县。

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1960年4月,宝应县、高邮县析湖西地区为金湖县。1966年3月,仪征、六合、金湖3县划给新设立的六合地区。1971年,六合地区撤销,仪征、六合2县划回扬州地区。1975年,六合县划归南京市,扬州地区辖2市9县。

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撤县设市中,行政区划均未改变。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2002年更名维扬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2000年12月,邗江县撤销县建制,改设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市管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宝应县和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08年,扬州市共辖70个镇、7个乡和12个街道办事处(另有2个扬州市人民政府设立并直管的街道办事处)。

特色

扬州三把刀,即天下闻名的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

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

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皮包水,水包皮

老扬州会告诉你扬州人有两大享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清晨去喝一杯扬州早茶再品尝一下扬州特色点心,下午去扬州的澡塘泡个澡,这就是扬州人最好的享受。

扬州人每天早晨6点钟举家出动,出门到富春茶社、迎春茶社等大大小小的茶社,边喝茶边吃早点,让那清新的茗茶荡涤掉一肚子浊气,吃饱以后各自上班,此就称为“皮包水”。民国笔记小说家颂予《扬州风俗记》作了忠实记录:“扬州教场,茶馆林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倍可乐也。而抱陆羽之癖者,虽遇到烈风雷雨,不能愆期,盖亦习尚使然。”

“水包皮”就是在浴室洗澡。这是老扬州对洗澡的生动描述。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载有“浴处挂壶”一条,可见扬州在一千多年前便有了公共浴室。”。

《仇池笔记》上记道,苏东坡不但去浴室洗澡,还找人擦背,并和擦背的打招呼说,请阁下手脚轻一些,鄙人身上不脏,没有多少污垢。昔日的浴室场景竟如此鲜明地跃然于目。

在浴室里“水包皮”是扬州人的一种生活享受。进浴室不仅是洗澡,还可以修脚、捏脚、刮脚、捶背、品茗、小吃、聊天、理发、刮胡子、闭目养神,总之忙得很。忙完了,然后就呼呼大睡,跑堂的会在你身上轻轻地盖上一条大毛巾,等你睡醒了,又立即递上一个热手巾把子,全方位服务,其乐无穷。

浴池一般分为头池、大池、娃娃池。头池上面盖着粗木条制成的栏架,浴客往上一躺,池里的热气涌涌而上,有点桑拿的意思。大池里的水热而不烫,可以将整个身子泡在水里,这时,“水包皮”算是“点题”了。娃娃池面积不大,是温水,小孩泡在里面击水嬉戏,活象一群“水猴子”。

扬州盆景

扬州盆景亦称扬派盆景,是全国五大流派之一,相传扬州盆景艺术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盆景匠师代不乏人,流传到今天,成为我国树桩盆景的一个主要流派。

扬州盆景艺术在元、明时代,就采用“扎片”的造型艺术。清李斗著的《扬州画舫录》中,有好几处描述扬州盆景。扬州盆景风格影响到苏北如南通、如皋、泰州、靖江等地,但在艺术处理上,略有不同,因而扬派有东、西两路之分。所谓“东路”是指东面的南通、如皋一带,又称"通派"。所谓“西路”是指西面的扬州、泰州一带,又称"扬派"。

扬州盆景分树桩盆景、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等。特别是观叶类的松柏榆枫、瓜子黄杨等树桩盆景,可谓独树一帜。扬派盆景受扬州明清时期画风的熏陶,并受古城造园、养花传统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仿效名山大川,借鉴山水名画,方寸之间,意境阔大。造型严谨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一寸三弯,功在剪扎”。品种多达五、六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近些年,扬州园艺工人又制作和培育了大量盆景,先后运往西德、英国、比利时、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意大利、丹麦、荷兰等国家及港地区展销,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称赞。

扬州舞蹈

扬州民间传统舞蹈,历史久远,流传甚广。新中国建立后,扬州地方政府为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重视对民间舞蹈的普查、发掘、整理工作。目前尚在扬州地区范围内流传的民间舞蹈,约有100余种。1982年下半年,扬州地区再次组织力量,对全区民间舞蹈艺术进行普查、搜集和整理。1983年4月初,江苏省文化厅、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苏分会在扬州召开江苏省民族舞蹈编写工作现场会议,扬州有100多名群众舞蹈骨干和民间舞蹈艺人,表演了20多个具有扬州地方特色的原始民间舞蹈节目。在1988年出版发行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中,扬州入选的民间舞蹈计13个,文字记载约有25万多字。

国内外流行舞蹈在扬州地方亦流传甚多,近几年更为活跃。至1993年年底,全市有营业性舞场(厅)、卡拉OK歌舞厅446座,其中扬州市区104座。

一、民俗舞蹈

【狮舞】在扬州地方流传范围较广。表演时,以一人手持既能转动又有响声的“绣球”,和两人1狮,或4人双狮登场(台)演出。在高昂热烈的锣鼓和唢呐吹奏声中,持“绣球”者响球走动,双狮则紧紧叮球,跌爬跳跃,滚翻舞动,形成“双狮盘球”的精彩场面。激烈时,狮吼震山岗;静态时,盘球、剔毛、温驯可爱。此舞也有大小狮合舞,母狮抚爱小狮的多种姿态,更令人可爱。狮舞的高难度动作为单狮或双狮双爪踏“绣球”(一种特制的大木球)过“跷板”,口含绣球,爬登高处,滚翻落地,以不露出表演者为高水平。在扬州地区流行的狮舞形式较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狮盘和小狮子舞。

【狮盘犼】高邮县临泽镇一带群众将狮、犼(小狮)视为驱魔压邪的神兽。历史上,每逢2月2庙会,必举行狮犼舞。此舞由1只大狮子(母狮,2人)、1只小狮(犼,1人)在一起进行演出。主要表现母狮训仔,仔狮孝母,不畏强暴,扶正压邪等思想内容。整个舞蹈文武兼备,有扑、跳、滚、翻、舔、盘、骑等套路。它的表演按祭庙、游街、闹店3大程序进行。舞蹈演出的内容与形式按场地的不同而变化;祭庙有“狮犼盘桌”、“狮犼跳台”等难度较大的武舞动作;游街有“狮盘犼”、“犼孝母”、“摄食”、“防范”等文雅细腻的舞姿;闹店有“狮犼盘斗”等寓意吉祥的舞蹈。

【龙舞】亦称“舞龙灯”、“龙灯”,流传广泛。每到春节、元宵节日,各地便自发地集资扎龙,组织排练和演出。龙舞除在广场表演外,有时也登上剧院舞台。登台演出的龙舞,制作更加精美,艺术要求更高。扬州市木偶剧团近年来制作的两条荧光蛟龙,在舞台上演出时,紫外线灯配合照射,龙身鳞光莹莹,光耀夺目,昂首腾飞,势如升天;掉尾低旋,形如戏海。火红的滚珠,游离于二龙之间,鼓声隆隆,气势磅礴。扬州地区龙舞形式有片龙、板凳龙、仓龙、小白龙、小龙舞、高跷龙等10余种。

【板凳龙】流传于江都、邗江、兴化等农村。以4张长条板凳,各制扎一条长短与条凳相称的精致小龙,扎上彩绸,妆扮十分考究。表演者多为儿童或男女青年,身着彩衣彩裤,腰间结扎红绸,头上梳成多种发型或扎辫戴花,双手各执板凳前后一条腿,4人1组;也有2女分持板凳前面两条腿,1男双手持后两条腿,三人一组,多组表演,随着乐器的演奏节拍,走舞成穿插交叉的各种图形;歌唱庆丰收,颂吉祥的民间小调。此舞多在村头广场或住户门前巡回演出,有时也作为一个舞蹈节目,安排在舞台上演出。

【花鼓舞】据传始元末,盛于清代中叶。“其初乞丐为之”,尔后则“沿城乡搭棚唱演”。花鼓舞的道具主要有手帕、莲湘、花鼓、竹夹板、钱串把、纸扇、小镗锣等。演唱苏北地区民间流传的曲调,如[倒花盘]、[跨金索]、[侉侉调]、[剪剪花]等百余种。扬州花鼓舞形式多样,俗称“十里花鼓音不同”。至今在扬州地方比较流传的有泰兴花鼓、江都花鼓、邗江花鼓、牵驴花鼓等。【江都花鼓】又称“四人花鼓”、“莲湘花鼓”,流传于江都县境。由1男青年耍小锣领唱,另1男子扮演手舞扇子的“三花脸”,两女扮演村姑,打莲湘并伴唱。

舞蹈表演讲究速度的变化和高矮的对比,开始节奏缓慢,逐渐由慢变快,收场时,男角色吸腿跳落成“弓步”亮相,与女角舞姿形成一高一矮的对比。此舞具有粗犷、质朴的风格,动作简洁、风趣。对每个行当各有不同的动作要求:村姑“棒头击地头前点,棒尾击地脸向前,棒击左侧向左,棒击右侧向右看”;三花脸“腰扭、胯摆、脚走平步轻飘飘,一步一拍双膝颤,右手抖扇划半圆,即兴发挥是特点”;男青年“手捏锣、拨着转,强拍打,弱拍滑,眼随抛锣空中看”。

【邗江花鼓】流传于邗江县农村,尤其盛行于邗江县杭集乡和江都县张纲乡一带。由2人表演,1旦1丑,1人打锣,1人打竹板,故又称“二人花鼓”。艺人常叫的名称有“打对子”、“踩双”或“推跚子”。表演时“男推女让,女推男让,脚步套脚步,犹如推磨样”。舞蹈的主要动作有“跨马”、“跌怀”、“撞肩”、“磨盘转”,动作转换时都用套子(即进4步、退4步)衔接。动作反复时,用交叉换位连接。男女上身及脸部常常凑在一起,眼睛始终对着看。“划、绕、推、凑、对”是其特点。邗江花鼓的唱词大多是反映劳动群众的生活,所以深受观众喜爱。每逢劳动之余,红白喜事,堂会以及举行民俗活动时,均被邀演出。

【河蚌舞】在苏北里下河水乡广为流传,宝应县尤盛。每逢传统节日,到处都可见到《蚌舞》的演出。早期的《蚌舞》比较简单,由两人表演,1人扮蚌精,1人扮老渔翁,渔翁捉蚌,蚌精躲闪、逃避。表演以老渔翁为主,演出无固定程式,全凭表演者即兴发挥。后来增加1个小渔童,由3人合演。表演则以蚌精为主,吸收了戏曲身段和跌打滚翻等技艺,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由于宝应人捕鱼捉蚌者多,他(她)创作和表演的渔夫和河蚌的动作都有生活依据,神态逼真,情节较完整,人物有性格,表演有特技。蚌精形象优美、活泼可爱,渔翁和渔童表演风趣、幽默,深受群众喜爱。“蚌壳不平张,时时要拧腰”是蚌精动作最明显的特点。出场时缓缓张开蚌壳,疲倦时躺在地上,激越时翻腾飞舞,直到背着蚌壳翻、滚、跌、打……,使蚌精形象更加突出,为舞蹈增添光彩。此舞用打击乐伴奏,早先用的是民间打击乐“慢走马”;后来吸收了京剧锣鼓点子“快七字锣”、“七字锣”等。

【荡湖船】流传历史悠久,范围广阔,是群众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舞蹈节目之一。此舞多在广场演出,每逢传统佳节,庙会香期,荡湖船必将荡漾在群众之中。荡湖船舞蹈由1男1女表演,女持船,称“娘子”;男持篙,称“白跳”,两人为夫妻关系。也有男的丑扮,俗名曰“骚鞑子”,与船娘逗趣。另有一支乐队,在船后随舞蹈边走边演奏打击乐、弦乐和吹奏乐。曲调多采用民间小调。唱词有新有旧,既保留传统,又多创新。荡湖船舞蹈没有固定台本。动作分武玩和文荡两大类,武玩包括“荡船”、“撑船”、“划船”、“摇船”等。道白穿插于武玩中,演唱则在文荡中进行。此舞以“荡”为主,要求发角脚步稳、轻提轻放;腕力匀,支配得当;身腰活,随船荡漾。男角表演幅度大,热情奔放;使篙杆有柔有刚,动作灵活多样。

【花担舞】由女角挑担,男角舞扇,载歌载舞。大都在春节至灯节期间演出,也在民间庙会、集期等民俗活动中出现。所挑花担是在竹篮里上冬青叶、柏树枝或青竹枝,挂上纸花,贴上“福”、“寿”或“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字样的红(金)纸,唱古人、唱花名、唱丰收、祝太平。此舞演出形式活泼,女角挑花担的动作以屈膝颤步,摆胯为主,使花担在肩上上下颤动,身体左右晃摆,给人以沉甸甸、颤悠悠的美感。由于受道具的限制,女角手、腿动作变化较少,主要靠歌词与男角交流感情。男角手执一扇,舞姿多变,动作跳跃,颤步、屈膝、摆胯、摇颈,给人以上身长、下身短的感觉,通过扭腰,击肩、叉腰、点头等动作,“轻而不浮,活而不滑”。曲调在都以民歌、小调的旋律,填上新词进行表演。常用曲调有[四季游春]、[八段景]、[虞美人]、[杨柳青]等。乐器以唢呐、笛子、二胡为主,过门时加打击乐器,使气氛更加热烈。

【马灯】又称“跑马灯”,扬州地方流传的民间舞蹈,盛行于仪征、宝应、高邮、泰县一带,是一种在广场表演的大型舞蹈。参加表演的人数不限,越多越为壮观。此舞先由领灯人的激昂的锣鼓声中率领“马灯”队伍开进广场,绕场一周,打开表演场地,走“圆场”站定。演

出则在锣鼓齐鸣,节奏强烈和观众喝采声中开始,舞出多种图形阵势。时而激烈,时而舒缓,时而穿梭不停,时而静态亮相。马灯道具系用竹篾结扎成马的前、后半身骨架,糊上白布或纸张,再着色画成各种马的形状,配带铃铛等物,装扮十分考究。表演者身着鲜艳民族服式,将马灯结扎在身的前后,手执各式马鞭进人表演。乐队伴奏,以打击乐,吹奏乐为主,演奏随着舞姿的变化而分轻、重、快、慢,较为自由,灵活多变。【串轿】流传于高邮县车逻乡一带,距今约有在百多年历史,是民间婚嫁迎娶习俗中表演的一种舞蹈。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但不得少于8人。由4人扮轿夫,共抬1顶花轿;其余人员手拿各种乐器,既是舞蹈的表演者,又为吹鼓手。花轿出门,途中以及把新娘迎娶到家,全过程不停地吹奏表演。主要舞步为跳踮卡、园场步等;队形为串8字形、分8字形、绞麻花等。气氛欢快热烈。

二、祭祀舞蹈

【花香鼓】盛行于扬州北乡邵伯湖一带,流传于苏北农村。其原始的表演形式是由香童扮作娘娘或二郎神,在厅堂上独舞(即跳神),称“跳娘娘”或“跳二郎神”。舞前唱“廖术歌”(类似咒语),舞时边诵唱保兆祝福的鼓儿词,并做些祭祀法事后退下。花香鼓舞分“洪山派”(苏北南部),“五岳派”(高邮以北),“洪山串王岳派”(邗江县北乡)。这三派除五岳派以说唱鼓书为主,其它两派则偏重于舞蹈。“洪山派”以男舞(天神)为主,动作古朴矫健,步法跳动性强,击鼓时臂部、肘部抖动张合频繁,主要动作有:“童子拜观音”、“仙人指路”、“大鹏展翅”、“仙鹤伸腿”、“霸王踢球”、“贵妃醉酒”、“老汉扯帆”、“美人照镜”、“金鸡独立”等。“洪山串五岳派”以女舞(天仙)为主,因以“娘娘”身份作舞,故又叫“跳娘娘”。舞时动作优雅娇柔,步子小而悠颤,击鼓技法细巧,垂肘齐眉。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理衣”、“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因此又有“凤舞”之称。舞具花香鼓本是“法器”,有着祭祀的作用。鼓原三斤重,敲击之声清脆高昂,可闻数里。今多以外形装饰为主,鼓以羊皮薄木框制成,以求轻巧,不大注重声响。在服饰上,原始的为青布盖头,青布女衫裙、青布鞋。男神需有“纸马”插于额前。女神则特制“凤冠”。随着香火会的兴起,男神服饰在原料上有所变化,而女神则变化更大,青布女衫裙发展成“凤尾裙”。韦江县黄珏乡此舞的第七代老艺人丁宝珊,50年代在江苏省歌舞团表演时,还空过“凤尾裙”。此舞以锣、鼓、铙、钹四件打击乐器伴奏。演奏根据表演者的动作节奏和表演者手中的鼓点的变化而紧密配合。欲称“舞步应着鼓点走,锣经随着舞步奏”。花香鼓舞经专业文艺工作者发掘整理、艺术加工后,以崭新的面貌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江苏省歌舞团曾以此舞参加全国会演;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以及1983年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的舞蹈演出中,都选用了此舞素材。

三、技艺舞蹈

【假驮真】此为风趣、幽默的单人舞蹈。表演者身套特制的服装道具,外型变成一个人背上又驮了一个人的模样。随着锣鼓乐器的伴奏,跳起了各种姿态的舞蹈。其动作可以自由发挥,以充分表现人驮人的摇幌、使劲、倾斜、欲跌的种种动作,逗观者喜悦。也有的妆扮成两个人(一真一假)紧紧拥抱,表演互相撕扭、大打出手的种种姿态,名曰“双人相打”,俗称“二鬼打架”。扬州市歌舞团曾以此押改编成《猪八戒背媳妇》演出,表现猪八戒的憨厚、傻气,幽默风趣。

扬州剪纸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布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心悦目。这反映了扬州剪纸的源远流长。

唐代,扬州已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剪纸为花,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相观以为乐。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用来祭奠鬼神。大诗人杜甫写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诗句,即谓此。1980年春,扬州各界迎接“鉴真大师像”回故乡“探亲”,剪纸艺人作了《鉴真大和尚》剪纸,赵朴初先生为之写《忆江南》词一首,有“明目满城歌过海,神工剪纸与招魂”之句。

明清时,扬州剪纸增强了装饰性,欣赏结合实用,既用于妇女儿童的装饰,作为刺绣的底样,剪制鞋花、枕花、台布花、床单花等;也用于民间风俗“仪饰”,如年节图案、喜庆图案、门前花饰、灯采花、龙船花、斗香花之类。民间剪纸艺人凭着一把剪刀,几张宣纸,百般变化,寓意多端,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财喜等等花样来。直至清末民初,扬州仍有不少艺人赖剪纸手艺谋生。

解放后,剪纸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1955年,成立了民间工艺社(现为扬州工艺厂),把民间流散的艺人组织起来,并安排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现在他们品种已有1000多种,销售至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著名老艺人张永寿,是扬州剪纸艺术的优秀代表。他从12岁起随父学艺,经历了70多个艺术春秋,创作了数千幅剪纸。其主要作品有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三部剪纸集。《百花齐放》剪纸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为之写诗云:“扬州艺人张永寿,剪出百花齐主来。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九垓”。1979年,张永寿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日本朋友称誉他为“人间国宝”。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扬州的版刻业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运用雕版工艺印刷传统线装书籍的生产企业。扬州还收集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雕版版片,其中明清古籍版片20余万片。

扬州的书籍刻印事业,早在我国印刷术发明不久的中唐时期就已经开始。一千一百多年前,扬州以刻印元、白诗闻名于世。宋代扬州刻书业,在全国占有相当地位。沈括的不朽名著《梦溪笔谈》的最早刻本,就是扬州雕刻的。到了清代,扬州刻业空前繁盛。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扬州奉旨刻《全唐诗》,十分精美。《儒林外史》最早的刻本也是扬州刻出来的。清光绪时,江宁、苏州、扬州、杭州、武昌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扬州艺人在完成这部篇幅浩大的历史著作中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太平军占领扬州后,曾在这儿刻印了大量的书籍、文件和三字经等通俗宣传读物。当时,调到天京的刻书艺人也以扬州人为最多。

此外,扬州刊刻的经书,在国内外也享有一定声誉。解放后在扬州设立“广陵古籍刻印社”,整理和保存了大量古籍版片,同时又雕刻了大量的新版片。《楚辞集注》、《西厢记》、《杜诗言志》等的刊印,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简称广陵刻印社),位于扬州凤凰桥畔,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木版古籍专业出版单位,堪称“江苏一宝”。

扬州玉器

文化历史名城扬州是我国玉器重要产地之一。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玉器先辈艺师呕心沥血,勤奋实践,继承发展中国玉器优良传统,创制了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工精艺巧的玉器珍宝。古籍《书经·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

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

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艺师们设计制作了大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的玉器,艺术水平仍居前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览会受到高度评价和赞许。外国朋友们用“人间奇迹”的创造、“东方艺术之最”、“巧夺天工”等美好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感受,见证了扬州玉器为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在近几年来的全国、全省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扬州玉器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前列地位。如今这簇古老而绚丽的工艺美术之花,正在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道路上继续成长。

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70年代初琢制的《白玉宝塔炉》,在全国玉器评比中一鸣惊人,1981年在东京、名古屋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高度赞赏。1986年琢成的《白玉五行塔》,主塔七级八面,高105厘米、宽32厘米,以8根玉链、440圈链条从四方连接四塔,构成群体,是古往今来玉塔中的一件罕见之佳作;同年琢制完成的《聚珍图》碧玉山,通高120厘米、宽90厘米,重达1000多公斤,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邃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器《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玉器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1989年运用薄胎工艺琢成的青玉《百寿如意》,1990年运用“山子雕”工艺琢成的白玉山《大千佛国图》,均荣获国家金杯。上述5件玉器,经国家评定为珍品,现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内。

因地制宜 弘扬扬州特色文化

因地制宜弘扬扬州特色文化 如何在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壮大之间寻求最佳的契 合点,一直是古籍出版社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2008 年全国古籍图书订货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广陵书社社长曾学文。 广陵书社主要从事古籍图书和地方图书的整理出版。作为一家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长期以来广陵书社一直以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方资源、展示扬州形象为己任。大中型古籍整理图书、扬州地方文化图书、雕版活字图书、线装礼品图书为书社出版特色,尤其是线装书的印制、出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书社为出版精品、打造品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有多种图书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作为一家建社时间不长的地方古籍出版社,书社坚持以专业为基础,以特色立品牌,以创新求发展。古籍为基础,线装是特色,古籍影印、古籍整理、古籍普及等各类古籍图书占出版品种的比例接近70%。其中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合计七项,目前进展顺利,有望提前完成。古籍图书主要着眼于馆配、出口和专业读者,市场定位相对容易把握,市场风险也相对容易控制。困难在于好的选题少,图书馆底本费用高,整理、编辑难度大,销售周期长。广陵

书社出版的中型古籍图书品种较多,因此对馆配市场格外重视,希望加强与图书馆在信息共享、选题开发、底本使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说,出版社转型,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古籍出版社当然不能例外。由于该社规模较小,又地处地级城市,政府对于转企改制尚无明确要求。但他们仍主动积极做好准备工作,思想动员,情况摸底,到已经完成转型的出版社学习取经,力争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快速推进改革。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由事业转为企业,更重要的是改制以后机制要灵活创新,管理要提高水平,人才要能脱颖而出,企业要有竞争活力、文化实力和发展张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者并不在少数。改企是第一步,关键是改企以后怎么做。古籍出版社完成转型以后,专业特色不能丢,参与市场竞争,依靠的还是自己所擅长的。古籍的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关键是要有计划、协调、可持续、高水平开发,古籍办加强宏观管理协调,出版社之间加强分工合作,古籍整理出版就能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古籍社转型的方式也有多种,按照总署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广陵书社正在探讨与大型出版集团进行股份制合作等途径。古籍社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还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紧张,改制成本难以承受。

特色小镇详细攻略(全方位解读)

特色小镇详细攻略(全方位解读)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一) 特色小镇的发展架构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 特色小镇主要聚焦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机构。 2、以旅游为引擎的泛旅游产业聚集结构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的十二要素为内容,打造泛旅游产业集群结构。 3、旅游目的地架构 特色小镇不完全是旅游,但又必须是旅游;每一个特色小镇都是一个以4A景区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 4、新型城镇化架构 人口聚集,带来城市居住及配套服务的发展,进而形成城镇化架构。

5、智慧化与互联网引擎 以通信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根本,以便捷优化管理为保障的智慧化旅游,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因此,特色小镇是以“双产业”即特色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主,“三引擎”即产业引擎、旅游引擎、智慧化及互联网引擎相协调,“三架构”及产业链整合架构、旅游目的地架构(景区)、城镇化架构共同支撑的发展架构。 (二) 特色小镇的总体特征 1、以特色的产业及环境资源为基础 产业资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前提;环境资源是特色小镇打造的重要依托;资源如何转化为面向市场的核心吸引力是其核心指向。 2、以坚定的政府政策及投融资支持为依托 以产业为引领,实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的四重功能;各功能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大糅合,而是相互之间有机的整合与融合。 3、以产城一体化综合开发为手段 主要表现为产业的综合发展;功能的综合配置;土地的综合开发;配套的综合建设;目标的综合打造等方面。 4、以泛旅游为引擎与目标归宿 拥有完善的城镇及旅游配套设施;拥有超越一般景区的较高品质的服务(包括旅游服务于公共服务)。 5、以产业链开发及房产开发为盈利核心 土地一级开发:直接获利,享受升值效益;房产开发:房产销售、房产回收经营;项目开发:经营收益等。 (三)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产业培育 特色小镇的产业为双产业为主,即“特色产业+旅游产业”。 其中自身特色产业主要指新兴产业或传统经典产业,诸如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茶叶、丝绸、石刻、文房、青瓷等传统产业。泛旅游产业主要是“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内容。

江苏扬州概况导游词

( 江苏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7061 江苏扬州概况导游词Introduction to Yangzhou, Jiangsu Province

江苏扬州概况导游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各位游客: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也曾将数百首歌颂扬州风光的诗歌留给了后人。今天,我们将去领略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风采。 游客们: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通扬运河贯穿东西。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扬州是苏北重镇之一,江淮地区水陆交通枢纽。辖广陵、郊区2区,仪征、高邮、江都3市和邗江、宝应2县。全市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其中市区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44万。 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境内的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市、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仪征市、邗江县和扬州市郊区的北部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境内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等。 扬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吴王夫差构筑耶城是扬州建城的开始。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国打败了越国,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筑城,因城墙“广被丘陵”,改称“广陵”。这是扬州定名广陵的开始。秦汉之际,因广陵县城靠近长江,为一县之都会,所以,又更名为江都。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南

来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长江下游一带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隋代统一中国后,才改称扬州,据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的改名取意于《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 扬州的繁华,使身在北方的隋场帝杨广不胜向往,他在夜间也“吾梦扬州好”。于是他征调了数以万计的民夫开挖了南起临安(杭州),中经东都洛阳,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并在扬州蜀冈、雷塘一带大建宫殿、苑囿。三次由洛阳乘龙舟南游扬州,使当时的扬州成为拥有50万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时,扬州商业的繁荣,在全国范围内居第一位,超过四川,有“扬一蜀二”之说,“雄富冠天下”之誉。这时的扬州还成为国际贸易港口,东南亚及西亚诸国的商船都来到扬州进行贸易。 唐天宝六年(747年),扬州人口达47万,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来这里学取真经和汉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学生络绎不绝。唐天宝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师,由扬州出发东渡日本。元时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为东宣抚使,在扬州做了3年官。 清末以后,漕运不经运河,扬州也就逐渐衰落下来。到了抗日战争前,扬州人口只有12万,只有唐朝繁荣时的五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市步入发展的新阶段,逐步建立起现代工业,发展了传统的工艺产品,修缮了园林古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业城市,又是一个旅游胜地,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扬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偏长,达4个多月,夏季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年平均气温15“C,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无霜期年平均222天。年平均降水量1030

江浙十大文旅特色小镇

江浙十大文旅特色小镇 有重点、有特色发展是指导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原则,浙江省2015年全面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截止目前共有79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个特色小镇列入培训名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对探索新型小城镇之路有重要意义。现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实践、10个特色小镇建设情况,供学习参考。一、江南药镇2015年6月,浙江省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名列其中。 江南药镇位于磐安县新渥镇境内,距离磐安县城不到10公里。自古以来磐安便是浙江省中药材之乡,尤其盛产以“白术、元胡、玄参、白芍、玉竹”为代表的磐五味,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宝库”。中国药材城“磐安浙八味市场”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大型药材特产批发地。磐安以此为基础,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发展契机,打造融“秀丽山水、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江南药镇。近期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江南药镇定位为“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通过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新

兴产业,融产业、旅游、社区、人文功能于一体,建设成为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小镇;塑造一个尊重和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精致特色小镇。江南药镇总投资51.5亿元,主要用于非盈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其中非盈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投入约11.5亿元,主要用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医药养生园、特色文化街区和中药产业园建设。分为三大功能区:一是结合浙八味市场,通过药文化园、养生博览馆、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院、康体养生园的建设打造江南药镇的核心区,作为药镇对外服务的主体部分;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中医药主题公园、百草园,以中药材的种植和展示功能为主;三是以中医药产业园建设为代表的产业区。磐安县“江南药镇” 被列为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由县委书记牵头专门成立了小镇建设指挥部。截至2015年底,已开发建设面积112 公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10.05亿元,吸引120家企业、990家个体工商户、2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江南药镇初见成效,中药材特色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已经突破五亿元,百草园、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院、康体养生园等项目也已经在规划建设中,逐步将药镇的功能从简单的种植、生产、销售延伸至旅游服务、医疗保健、养生研发等多个领域。江南药镇作为浙江省唯一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 Yangzhou (Simplified Chinese: 扬州; Traditional Chinese: 扬州; Hanyu Pinyin: Yángzhōu; former spellings: Yang-chou, Yangchow; literally "Rising Prefecture") i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tting on the northern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border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Nanjing to the southwest, Huai'an to the north, Yancheng to the northeast, Taizhou to the east, and Zhenjiang across the river to the south. Contents 1Administration 2History 3Geography and climate 4Culture 5Local highlights 6Tourism 7Sister cities 8External links [edit]Administration 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Yangzhou administers 7 county-level divisions. There are 3 districts, 3 county-level cities and 1 county: Guangling District (广陵区) Weiyang District (维扬区) Hanjiang District (邗江区) Jiangdu City (江都市) Gaoyou City (高邮市) Yizheng City (仪征市) Baoying County (宝应县) These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98 township-level divisions, including 87 towns and townships, and 11 subdistricts. [edit]History Yangzhou has a history of almost 2,500 years, being found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en it was called Guangling (广陵, Kuang-Ling). In 590 AD, Guangling began to be called Yangzhou, which was the traditional name of what was then the entire southeastern part of China. Located by the Yangtze river and Jinghang (Grand) Canal, it has been a lead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and major port of foreign trade and external exchang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e city, still known as Guangling, was briefly made the capital of the Wu Kingdom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扬州方言与扬州文化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绘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扬州方言属官话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习惯上称为江淮话或江淮方言)。语言学界公认,扬州方言是江淮方言的代表。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鲍明炜先生在《南京方言的特点》(《语言研究集刊》第四辑,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说:“本文讨论南京方言的特点,主要是语音特点,是放在江淮方言中说的,……江淮方言地跨苏皖鄂三省,人口7000万,是一个不小的方言区,全区分洪巢、泰通、黄孝三片。……洪巢片和江淮方言全区,以扬州话和合肥话为代表。合肥话的入声已简化为两个韵系八个韵母,扬州话尚有五个韵系十三个韵母;中古咸山两摄(舒声韵),合肥话现为三个韵系五个韵母,扬州话为三个韵系六个韵母。两相比较,扬州话更具有代表性。……从历史上看,南京话是有重要地位的,它从属于江淮方言,但因地理人口环境不同,与这个方言的中心扬州话始终保持一江之隔的距离。” 正因为扬州方言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室在全国选择包括北京在内的二十个方言点,调查了语音和词汇,编纂了出版了

《汉语方音字汇》和《汉语方言词汇》,这二十个点中代表江淮方言的是扬州和合肥,代表吴语的是苏州和温州;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概要》、著名语言学家、暨南大学教授詹伯慧先生的《现代汉语方言》这两本专著,在谈及江淮官话时,都少不了用到扬州话的例子;1990年,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李荣先生主持编纂了被列为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这部词典分两部分,全国四十二个方言点的分卷本和综合本,这四十二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 汉语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研究汉语语言史,研究汉语音韵都少不了方言的材料,上世纪初,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出于研究汉语古音的需要,详细研究了全国范围内的三十个方言点,写成《中国音韵学研究》,这三十个点中属于江淮话的有扬州和南京。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中论及语言发展的规律时也多次举用了扬州话的例子。 扬州方言与民俗

扬州文化古今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扬州概况

扬州概况——精致扬州伴您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各位游客,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留给我们的千古佳句。花开如烟的三月,扬州到处弥漫着“烟雨江南”的景象。今天我们将去领略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风采。 一、地理地貌 扬州,简称扬。地处江苏省的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的南端。东和麋鹿之乡-盐城、凤凰城-泰州毗连,西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南临长江,与有着三千年历史的镇江隔江相望,北频淮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通扬运河贯穿东西。 扬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享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市总面积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整个地形是西高东低。现下辖广陵、邗江、维扬3区,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和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 二、历史再现 吴王夫差构筑邗城是扬州建城的开始。战国时称广陵邑,西汉初称江都,后多次更名,自隋朝以来始称杨州。原先是木字旁的杨,后来演变为提手旁的扬。据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而扬州的出自于《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九州的扬州包括了今天的浙江、福建、上海、江西、安徽和江苏省的苏南、苏中等地域。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调了数以万计的民夫开挖了南起临安,中经东都洛阳,北至北京的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连接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使得扬州成为我国唯一一座与运河同步诞生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与生俱来的“运河第一城”。唐时扬州有“扬一益二”之说,“雄富冠天下”之誉。 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运河。已成为一段美丽的佳话。夜晚的扬州让人魂牵梦挠,乾隆水上游已成为夜晚的主打品牌。坐龙船、品点心、看夜景、听专职导游讲解古运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三、气候季节 扬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年平均气温在14.8摄氏度左右。近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为均≥340天,是一个比较适合长期居住的优雅城市。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是一个为人称道的精致扬州。 四、人口状况 现今扬州市总人口459.79万,其中市区人口为121.79万。虽然扬州不大,人口不多,

江苏扬州概况导游词3篇

江苏扬州概况导游词3篇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下面是江苏扬州概况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江苏扬州概况导游词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各位游客: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也曾将数百首歌颂扬州风光的诗歌留给了后人。今天,我们将去领略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风采。 游客们: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通扬运河贯穿东西。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扬州是苏北重镇之一,江淮地区水陆交通枢纽。辖广陵、郊区2区,仪征、高邮、江都3市和邗江、宝应2县。全市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其中市区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44万。 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境内的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市、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仪征市、邗江县和扬州市郊区的北部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境内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等。 扬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吴王夫差构筑耶城是扬州建城的开始。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国打败了越国,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筑城,因城墙"广被丘陵",改称"广陵"。这是扬州定名广陵的开始。秦汉之际,因广陵县城靠近长江,为一县之都会,所以,又更名为江都。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南来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长江下游一带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隋代统一中国后,才改称扬州,据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的改名取意于《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 扬州的繁华,使身在北方的隋场帝杨广不胜向往,他在夜间也"吾梦扬州好"。于是他征调了数以万计的民夫开挖了南起临安(杭州),中经东都洛阳,北至琢郡(北京)的南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是国务院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4年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自汉代起,扬州便形成了“孳货盐田,铲利铜山”的繁盛景象;唐代的扬州,更是物富民殷,富甲天下,其“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的恢宏气势,使扬州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清代的扬州,已跻身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占全国财政税收四分之一的扬州盐业,“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淮左名都以其“枕江臂淮”的形胜,几度辉煌,几度鼎盛,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资源。 一、运河文化 扬州是一座处处洋溢着水的风情的文化名城。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古邗沟,也孕育了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扬州。隋炀帝大规模全线开凿大运河以此为中心;春秋古邗沟、隋代古运河、元代京杭大运河在这里汇集。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 扬州是与古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是受古运河影响和恩泽最大的城市,从而也是最有资格向世人展示古运河文明的城市。古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造就了扬州湖河、扩大了扬州地域、格局了扬州街巷、带动了扬州经济、奠基了扬州文化。古运河是扬州城市最具文化积淀的构想符号之一。正因如此,扬州被确定为“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牵头城市。 二、盐商文化 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个被商人(主要来自徽州的客商)改变的城市。明清时期的扬州,政府把盐业垄断管理机构两淮盐运史和两淮盐运御史设在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徽商相对于晋商,多了一点叫做“旨趣”的东西,正是这种“旨趣”,对扬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盐商喜欢优美的居住环境,于是形成了成熟的园林建筑市场;盐商喜欢附庸风雅,养着大量的文人清客,于是出现了“扬州八怪”;盐商喜欢灯红酒绿,于是出现了发达的戏曲艺术和戏院;盐商喜欢山珍海味,于是出现了淮扬菜系和名厨,成就了扬州的饮食文化;盐商喜欢悠闲,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茶馆和澡堂,衍生出扬州的沐浴文化。 三、园林文化 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扬州画舫录》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当时,由于扬州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来建造园林。据统计,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达200多处。扬州园林现存30处左右,保留着一些很有特色的、秀丽多姿的园子。扬州园林寓秀于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既俱北方之雄,又显南方之秀,比较有代表性的园林有个园、何园、瘦西湖。瘦西湖风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古典园林群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组合巧妙,互为因借,构成了一个以瘦西湖为共同空间,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艺术境界,历史上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人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历史 扬州东汉-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西汉-扬州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地特色 扬州三把刀 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扬州 [摘要]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名城老城区应综合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进行恰当的旅游定位,遵循整体开发、滚动开发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打造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目前,我国已有百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的老城区,尤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当前,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首当其冲,普遍面临着“旧城改造”和不适当旅游开发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一)从扬州的历史文化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文化底蕴广博深厚。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的大小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1],而扬州却因海盐之利和与大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商业发达、富庶繁荣名世。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用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2],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昔日,尤其在盐商的推动下,奢靡、浮华臻于极致。扬州盛世又恰与中国历史上西汉文景、唐贞观开元、清康乾三朝盛世相吻合,正如“顶峰上的顶峰”,成为古代商业城市的杰出代表。 繁荣的商业经济直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声名远播;“广陵十八格”灯谜、“维扬棋派”、扬州风筝、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民间工艺品技艺精湛;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玩具等特色产品久负盛名;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绵延不断;书法、绘画、篆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等多种艺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些工巧细致世俗的市井文化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扬州昔日的奢华风貌,是老城区开展文化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从扬州的旅游资源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无山,虽多水却无甚出奇之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可称道的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的人文旅游资源,尤以古城和古城遗址、园林、运河及名人遗迹、风物民俗、文学艺术为特色。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明清老城区两大片,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扬州城市变迁原因 关键词:城址变迁兴衰变迁功能变迁自然条件漕运盐法军事文化 摘要:扬州城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历史,其间数次被毁城,又数度重新兴起,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其城市变迁的过程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且各个历史时期兴起的原因会各有侧重。本文分别从城市规模、城市兴衰、城市功能三方面的变迁原因各有侧重地来反映扬州城市变迁的原因。 一.城市规模的变迁 (一)城址的变迁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左传》前486年记载:“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吴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建立了最古老的扬州城——邗城。 吴王夫差胜越后,一心要北上伐齐,为解决进军路线问题,决定从邗地开凿邗沟,利用相隔于江、淮间的天然水道和湖泊人工开凿一条贯通江淮的水道,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建筑邗城主要用于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用来屯兵储粮。 2400多年前,江淮一带为长江的泛滥平原,地势低湿,只有蜀冈一带平坦宽广且地势较高,有利于军事防守。从周围环境看,南有长江天险,东有小茅山,西有观音山,用于屯兵储粮十分安全。另外,蜀冈周围河湖密布,既解决了城市用水问题,又便于航运,邗沟的开凿使军事补给品往来江淮的运输更加便利。 这些地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使得扬州古城一直建在蜀冈之上一千多年,直到隋唐以后才逐渐废弃。 江岸南移,运河兴起 隋时,江岸已经移到扬子津以南,蜀冈下形成大面积平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的发展,蜀冈下平原也开始形成街巷,炀帝在扬子津筑有临江宫。但当时江都城的主要部分仍在蜀冈之上,不过其时已经开始向蜀冈下平原扩展,为唐代后扬州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唐代,扬州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随着城市的繁荣,及安史之乱后北人大量南迁,扬州人口迅速增加,工商业发展迅速,其城区规模也不断扩大。此时长江北岸不断南移,唐中叶以后,由于瓜州的并岸,长江岸线一下向南推移了二十多里,人们纷纷向蜀冈下的大面积平原移居,这里迅速发展成繁荣的居民区和工商业区。形成了唐时扬州的上、下两重城——罗城和子城。子城仍蜀冈上旧城基础上修建。

扬州美食文化

扬州美食文化 旅游D14 140901327 沈丹云 我的家乡在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省中部。自古就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佳话,又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说到扬州,不得不提扬州的美食,当地盛行的菜系是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 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以其独具的风味特色,倾倒了海内外无数食客。淮扬菜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并糅合南北风味于一炉,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菜系。 从文献记载中淮扬菜的闻名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和淮安以及扬州的文化交流发展、鼎盛过程一样,历唐、清两个时期,且也是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达到颠峰,借势于两代皇帝的频频南巡期间缕缕逗留淮安、扬州。到乾隆年间,淮扬菜系已经成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 中国烹饪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淮扬菜是其一大结晶,也是中国烹饪“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这一本质特征的一大体现。 回溯中国烹饪的历史长河,千古菜系,除了鲁、川、粤外,就是惟一破例以省以下城市及区域称谓的淮扬菜系,又称维扬菜系。 淮扬菜历史悠久,刀工精细,擅制江鲜等淡水产品及鸡、肉的菜品,富有特色,注重火功,擅长炖、焖、煨等烹调方法,口味咸甜适中,清淡适口。原料以鲜活为主,制作菜肴选料严格。 扬州地处江淮之间,“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蟹鸭冬有野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野味不断。所以,淮扬菜的原料以鲜活为主,这也为在烹法上擅长炖焖,调味注重本味提供了物质基础。淮扬菜几乎每道菜对原料都有严格选料要求,同时也让原料的特点在制作菜肴时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刀工精细,菜肴形态美观 四大菜系中,淮扬菜刀工最精细,一块2厘米厚的方干,能批成30片的薄片,切丝如发。冷菜制作、拼摆手法要求极高,精细的刀工,娴熟的拼摆,加上精当的色彩配伍,使得淮扬菜如同精雕细凿的工艺品。 二.注重本味,清淡适口 淮扬菜既有南方菜的鲜、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特点,形成了自

典型扬州女孩的10大特点

典型扬州女孩的10大特点 作者:Mr.DD已被分享32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删除 典型扬州女人的10大特点有人说扬州女孩温柔多情,有人说扬州女孩豪爽大气……究竟,真实的扬州女孩是怎样的? 1、傲。扬州女人傲在生在扬州,生在值得让人傲的城市。遇上祖国哪里受灾受难,总是扬州伸出的援助最多。国家的财政收入扬州贡献也多,支援大西北,扬州也是冲在最前面。身在这样一个可爱的城市,有何不值得骄傲呢?扬州女人还傲在恋爱有原则,你帅,你有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扬州女人恋爱就是讲感觉。 2、勤。扬州女人是勤快的,她们会为了扔掉手上的香蕉皮冲向几十米开外的垃圾筒,也绝不图省事,随手一扔。扬州女人的嘴也特勤快,麻烦,谢谢,不客气,一天说上十几遍不嫌累! 3、实。扬州女人实在,不会让虚荣蒙上了心。如果哪天你对扬州女人说,带你去美国迪斯尼吧,扬州女人会很实在的说“还是去青岛、泰山吧。”再看看那些**去国外淘金者的队伍里,哪有扬州女人的影子?! 4、傻。扬州女人是傻,她们会为某个不真实的电视剧情哭得用去一包面巾纸。她们会为剧情里的人物祈祷幸福。 5、娇。扬州女人会撒娇,两人意见不一样了,扬州女人不会和你吵,她会跟你撒娇,直到你让步,还会让你觉得心里甜甜的。有如此可爱的

女人做老婆,绝对让你被甜蜜包围。 6、稳。扬州女人稳,不会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梦是要做的,谁没个梦想:什么房子啦、车子啦,也只是挂在嘴边上说说,真要一下给她房子,车子,她保管立马在你面前消失,逃的比谁都快。因为她们不相信“不劳而获”! 7、真。扬州女人真性情,她们不会因为你的发达而阿谀奉承,也不会为你的落迫而落井下石。她们只跟谈得来的人做朋友。 8、粘。扬州女人粘人,做了扬州女人的男朋友可要注意喽,她会早上问你声早安,中午问你吃饭了没,晚上跟你道晚安。她会一天告诉你三遍,明天要下雨了,记得带把伞,而往往自己会忘了带。 9、疯。恋爱中的扬州女人也会发疯,她会在最冷的天,带你去广场看夜景。会在半夜给你打电话让你看天上的月亮,因为此时你们是在看同一样东西。如果你说想她,她会摞下电话,最快的出现的你的面前。当然,如果你对不起她,恶意欺骗了她的感情,她也会拿着菜刀要砍你,所以不要轻易来惹扬州女人,除非你有足够勇气和诚意。 10、宝。扬州女人是块宝,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看懂。如果觉得碰不到这块宝,或是掂量不起这块宝,也请不要诽谤她。因为扬州女人还有一大优点,就是伶牙俐齿哦,小心被扬州女人损得终身抬不起头。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历史

2020届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5月) 历史2020.5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冯天瑜指出:“西周去古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紧要,所谓‘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血亲分封是确保宗周社会稳固的不二法门。”材料反映周王朝治理方式() A. 将血缘与地域关系融为一体 B. 型塑出一种纯粹地域政治体 C. 淡化氏族立邦形成的凝聚力 D. 全面承继血缘氏族组织特性 2.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记: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对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理解有误的是() A. 重在表现山水的意境 B. 体现出宏放与洒脱 C. 追求疏放闲雅的趣味 D. 客观描摹地理形貌 3. 明崇祯三年(1630年),江浙等地发生饥荒。在嘉善,民间的灾荒赈济就由正在家乡的著名绅士陈龙正主持,他要求地方富室必须自救其地方贫民,嘉善共有20个区,他就组织乡民,每区推选一名深孚众望的乡绅主持救荒活动。材料表明() A. 中央政府赈灾体系完备 B. 宗族团体成为互助主体 C. 地方士绅参与社会救济 D. 商人救荒提升政治地位 4. 黄宗羲认为:在合理的国家制度中,应该抑君扬臣,士大夫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抨击了专制君权②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③张扬了民本思想④发展了君臣共治理念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5.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事所牵动,这几乎成了整个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而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这一现象() A. 脱离了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时局 B. 反映军事是推动近代化的核心 C. 表明军事改革与现代化相互促进 D. 表现出某种实用和功利的色彩 6.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廷议和大臣耆英就如何处理通商口岸的华夷纠纷向璞鼎查发出照会:“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人由内地惩办,俾免衅端。”此照会实质上反映出清廷() A. 欲图解决华夷纷争 B. 主动放弃对英人的审判权 C. 避免英国再起衅端 D. 缺乏近代国际法则的意识 7. 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只有努力全盘接受这个新世界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

扬州概况导游词文档6篇

扬州概况导游词文档6篇Introduction to Yangzhou tour guide 编订:JinTai College

扬州概况导游词文档6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江苏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1:扬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2、篇章2:2:扬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3、篇章3:3:扬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4、篇章4:扬州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 5、篇章5:扬州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 6、篇章6:扬州城市概况导游词文档 扬州市,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诗词之市、中国温泉名城。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扬州概况优秀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章1:1:扬州概况导游词文档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 扬州市现辖广陵、邗江、江都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 管仪征、高邮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71个镇、5个乡和13个 街道办事处。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231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约460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约229.1万人。 扬州,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 经119°26′、北纬32°24′。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

扬州景点导游词

扬州景点导游词 【篇一:扬州景点介绍导游词(瘦西湖、个园、何园、双 东历史街区)】 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 ----瘦西湖南大门槛联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 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 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 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 魅力,不仅使扬州人民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 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 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 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名称来历—大虹桥—南门】 各位游客: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 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 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 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 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后来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 名闻中外。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 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 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 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 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 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门左右,此人在此 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