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材料解析:《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含答案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材料解析:《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含答案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材料解析:《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含答案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材料解析:《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含答案

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北方小驹

1.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理想国》

是否一切共有才是最好的政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述的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主张的。他主张财产公有,甚至妻子、孩子也公有①。我们认为这样做有许多弊病。首先,苏格拉底这些主张的前提是城邦的一切,共同性越大就越好,这是错误的……其次,苏格拉底提出的大道同一的手段也是不足取的。先说孩子、妻子公有问题。若如此,凡是真正公共的事,势必最少有人过问。人们只关心自己有关的事。对孩子亦如此,任何父亲都不关心任何一个孩子,而且传统的亲缘和人伦关系也遭破坏。……再说财产公有问题,要农民的财产归公,势必引起纠纷,劳多得少的人会埋怨少劳多得之人②。……此外,统治者永远是统治者,不轮换、不更替,这也是危险的。……柏拉图的对话优雅、新颖、思想深刻,富有创见,但不够完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解读】《政治学》是吕克昂学园内部传授的讲稿,亚里士多德自称是“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它是亚里士多德全部著作中相当完善、且又较少疑伪的著作。对于了解希腊社会状况,了解前人的政治、法律、伦理、教育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乃至西方政治学说史,都有重要价值。

所引材料是对柏拉图的理想政体提出质疑,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最好政体的不同看法。①亚里士多德首先从等级、分工的角度,否定了“城邦共同性越大就越好”的前提,认为把太多的同一性赋予国家,把国家弄成了一个个体。城邦之内必须是有不同人的分工合作才能自给自足;②其次,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所提议的废除家庭的论证,否认其作为“大道同一”的手段。柏拉图认为只消把“儿子”这个头衔加给所有可能构成亲子关系的同样年纪的人,一个人对于全体人民也就获得了目前人们对他们自己真正的儿子所具有的那种感情。至于“父亲”这个头衔,也同样如此。反之,亚里士多德却说,凡是对最大多数的人所共同的东西便最不为人所关心,如果“儿子们”对于许多“父亲们”都是共同的,那么他们就会共同地受人忽视;③接着,亚里士多德批驳了柏拉图的“共产主义”,他认为,那会使人愤恨懒惰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关心自己的事情,那就要好得多。财产应该是私有的;但是应该以仁爱来教导人民,从而使得财产的使用大部分能成为公共的。④同时,亚里士多德还附带对理想国的其他观点提出问题,并指出一个政府的目的只有在于集体的好处才是好政府,而长期执政,则存在将好政府转化为专制政府的危险。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然而,与柏拉图对其老师苏格拉底的崇敬与继承不同,亚里士多德对于自己的老师柏拉图,既是敬重有加,也在学习中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其《政治学》一书就集中对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的理想政体提出了批评,否定了柏拉图的“共产主义”的乌托邦。

【注释】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应该实行一种彻底的共产主义:要像在军营里一样地生活,大家在一起吃饭,不得有除必需品之外的私有财产,朋友们的一切东西都应该共有,包括妻子和孩子在内。②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私有制,声称财产的所有权和管理应归私人,使用财产时作有利于公众的处理。这样最能减少纠纷,培养慷慨、乐施的美德,实现人们的理想生活。

2.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理念论

为了解释事物,他们(理念论)引进了同事物一样多的理念作为原因,这样每件东西都有一个同名但又离开它而独立存在的理念,这是不可能的,等于要把解释的对象又增加一倍;他们用来证明形式存在的那些方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按照“多上之一”的对应关系①,连那些没有形式的,甚至否定性的东西也有相应的理念了。非但如此,而且还破坏了事物。这些事物的存在比起“理念”的存在来,是更为我们所关心的……可感觉的事物包括质料和形式②。所谓质料,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最切近某类事物的成分,另一个是指最后的质料,直至最终的基本元素。当我们说某一事物有形式和质料组成时,必须指明它的最切近的资料,而不能笼统地说是哪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解读】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全面地阐述了第一哲学的基本思想。讨论了哲学的性质、对象和范围,阐明了三个基本理论──实体论、形式与资料、潜能与现实,并批驳了柏拉图及其学派将数与理念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这本著作是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上段引文首先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批评,随后提出了形式与质料论:①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②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实际上是批判继承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可以描述为被常识感所冲淡了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难于理解,就正是因为柏拉图和常识感是

很不容易掺和在一起的。因此,在我们的阅读中,他时而表现为一个不懂哲学的人的通常见解,时而呈现为用一种新的词汇阐明着柏拉图主义。要理解他的共相论和他的形式与质料的理论,最简易的方法就是首先摆出他的观点中的常识感学说的一半,然后再考虑他对此所进行的柏拉图式的修正。

【注释】①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学说的漏洞,按照“理念论”,“理念”和个别事物一一对应,而实际上,某一个别事物往往具有了多个“理念”,是一种“多上之一的对应关系”。②亚里士多德的四种因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博学家

3.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三段论是一种说话的格式,其中先提出某些事物作为前提,然后由前提必然地推出另一些事物。如果前提直接能必然地得出结论,三段论是完善的三段论,如果前提还需转换成别的命题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就是不完善的三段论。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分析前篇》

【解读】《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由六篇论文组成,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正位篇》、《论诡辩式的反驳》。最初,这六篇只是亚里士多德分散的逻辑论文,在公元前1世纪由安德罗尼可编辑在一起,6世纪被拜占廷逻辑学家称作“工具论”,意为“获得科学知识的工具的学问”。《工具论》是西方逻辑史上第一部逻辑学著作,构成了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逻辑学体系,是我们了解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的主要途径。其中《分析前篇》着重考察了三段论的特征、格式和结构变化,从形式的角度分析证明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其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成就。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①三段论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每一种经院学者都给起了一个名字。就亚里士多德自己的分析,最为完善的是被称为“全称肯定”的形式,例如:凡人都有死;所有的希腊人都是人;所以所有的希腊人都有死。②而其他的形式是:全称否定,例如:没有一条鱼是有理性的;所有的沙鱼都是鱼;所以没有一条沙鱼是有理性的。特称肯定,例如:凡人都有理性;有些动物是人;所以有些动物是有理性的。特称否定,例如:没有一个希腊人是黑色的;有些人是希腊人;所以有些人不是黑色的。后面三种形式可以最终归结于第一种,即完善的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直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还在逻辑学方面保持着权威。对于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继承者来说,一切演绎的推论如

果加以严格的叙述便都是三段论式的。把各种有效的三段论都摆出来,并且把提出来的任何论证都化为三段论的形式,就应该可以避免一切的谬误。就是这一体系构建了形式逻辑的开端。

教师生涯

4.希腊城邦危机

如今强盗控制着海面,轻盾兵占领着我们的各个城邦;如今同胞们不再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而与外人战斗,而是在自家的城墙内自相杀戮①;如今被矛头攻下的城邦比我们签订和约以前被攻下的还要多;如今政变频繁,使居住在城邦里的人比受到放逐的处罚的人更为沮丧(因为前者对于未来的事变有所畏惧,后者却一直在盼望着回家)。这样的现状有谁向往呢?各个城邦毫无自由独立可言,有一些由独裁君主统治,有一些归督军管辖,有一些已经被夷为平地,还有一些则奉蛮夷②为主子。

──[古希腊]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辞》

【解读】伊索克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修辞学家、演说家。他以文章形式发表政治见解,传下21篇演说,其中这篇《泛希腊集会辞》是他最杰出的作品。所谓“泛希腊集会辞”,指泛希腊集会上发表的演说辞。“集会”指宗教集会,例如奥林匹亚集会、皮提亚集会、尼米亚集会、伊斯特米亚集会。在集会期间,希腊各城邦暂时休战,以便各城邦的人参加盛会,会上除宗教仪式而外,还有体育竞赛、诗歌朗诵、演说朗诵等节目。所以这种集会是希腊各城邦达到联合的象征。本篇演说大概是在公元前380年举行的奥林匹亚集会上发表的,反映了城邦危机时期的政治观点。

所引材料是演说家伊索克拉底号召希腊人认清当时城邦危机的形式,联合起来共同攻打波斯的宣言。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帝国覆灭,希腊各城邦均遭到削弱。在希波战争中失败而暂时退出欧洲的波斯,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起重新成为操纵希腊政局的重要力量。它先用大量金钱支持斯巴达,帮助其打败雅典。不久,斯巴达因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政治地位问题与波斯发生武装冲突,波斯人转而支持不满斯巴达统治的希腊诸邦。公元前395年爆发了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斯巴达的科林斯战争。为了求得波斯人的支持,希腊交战双方竞相派代表与波斯王廷谈判。公元前387年,斯巴达以承认波斯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统治为条件,在波斯人的直接干预下,强迫包括雅典在内的许多希腊城邦接受了有利于斯巴达的《安塔尔基达斯和约》。正如材料所述:①这一时期,希腊大陆总的特征就是未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霸主,各主要城邦为争夺霸权相互斗争,而波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波斯通过不断支持、挑拨城邦间的不和,来维持城邦这种相互进攻、彼此分立的状态,阻止实现统一的联盟,以削弱希腊大陆的实力,便于自己控制希腊事务。②同时,由于战争的破坏,城邦经济受到影响,阶级斗争趋于激化,各主要城邦都经历了程度不等的政治危机。

城邦危机时期,各邦的混战和同盟的分合层出不穷,始终未能找出摆脱战乱和危机之路,实际上反映了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已濒于枯竭,而城邦危机却为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并进一步控制希腊提供了方便。

【注释】①公元前4世纪后期,主要城邦如雅典、斯巴达、底比斯,借维护大王合约(the king’s peace)之名,利用自治原则来相互征战谋求霸权,造成希腊各邦长期处于政治分立状态,希腊世界在内战中遭到削弱。②蛮夷:指波斯人,希腊人将不说希腊语的外族统统称为蛮族人。

5.伯罗奔尼撒战争后的斯巴达霸权

尽管我们(雅典)的祖先和斯巴达人一直在互相竞争,但是在那个时期①,双方都是为了最高尚的目的而竞争。他们不是把对方当做仇敌看待,而是当做对手看待,他们并没有由于拍那个蛮子的马屁而使希腊人沦为奴隶②,相反,他们对于共同安全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互相竞争,看谁能保证这种安全……因为我们(雅典)主权的丧失,是希腊人灾难的起源。在我们在赫勒斯滂失利以后③,在别的城邦获得领导权的时候,蛮夷就在海战中获得胜利,控制着海面,占领着大多数岛屿,在斯巴达的领土登陆,强占库忒拉,沿着整个伯罗奔尼撒航行,进行破坏。

──[古希腊]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辞》

【解读】引文是从雅典人的角度叙述希腊世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霸权丧失,斯巴达领导希腊事务,而在波斯横加干涉的局势下,希腊大陆危机重重:①雅典和斯巴达互为希腊大陆两个主要城邦。在古典前期的希腊波斯战争中,两者的合作,共同赢得了抗击波斯的胜利。雅典也凭借其在战争的巨大贡献享有了霸权。②在随后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城内经济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帝国同盟被迫解散。雅典被勒令加入伯罗奔尼撒同盟。这样一来,雅典被降为俯首听命于斯巴达的二等城邦。而斯巴达方面则不仅继续保有优势陆军,还借波斯资助建立海军,实力大增。重新成为希腊霸主。③波斯在支持斯巴达对抗雅典之后,为防止斯巴达过于强大,又想遏制斯巴达以求对希腊有操纵之利,于是暗地支持希腊各邦,联合起来向斯巴达宣战。因此,在公元前395—387年间爆发了科林斯战争,此战使斯巴达穷于应付,遂向波斯请和,由波斯出面拢合双方缔结和约。小亚各地的希腊城邦重新接受了波斯的统治。

斯巴达是以出卖小亚各邦讨好波斯才得苟延其霸权,因此遭到各邦唾弃,但它对其他城邦的干涉却并不见减弱,反而变本加厉,终于引起当时较强大城邦底比斯的再度反对。公元前371年,底比斯在留克特拉一役痛歼斯巴达军,次年冲入伯罗奔尼撒,解散其同盟,斯巴达虽未亡国,却已失去一切强权地位。由此,斯巴达霸权丧失,其重装步兵也遭受重创,沦为希腊世界的二流城邦,而底比斯的霸权也未能持久,这种权力的真空为马其顿介入希腊事务提供了便利。

【注释】①那个时期:指公元前五世纪希腊波斯战争,雅典和斯巴达领导希腊各个城邦共同抗击波斯。②对于希腊人来说,不说希腊语、实行君主专制的波斯人是天生的奴隶,而希腊人实行城邦民主制,天性自由。③公元前405年,雅典在羊河之战失败,海军势力被消灭,由此输掉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丧失了霸主地位。

6.腓力二世和马其顿的强大

腓力起初看到你们的时候,你们不过是些走投无路的流浪汉,大多数只穿着一张老羊皮,在小山坡上放几只羊。为了这几只羊,还常常和边界上的伊利瑞亚人、特利巴利人和色雷斯人打个不休,而且往往吃败仗①。后来,是腓力叫你们脱下老羊皮,给你们穿上大衣,把你们从山里带到平原上,把你们训练成能够对付边界敌寇的勇猛的战士。因此,你们才不再相信你们那些小山村的天然防卫能力,而相信了你们自己的勇气。不仅如此,他还把你们变成城市的居民,用好的法律和风俗把你们变成文明的人。腓力使你们当上了原先那些欺压你们、抢劫你们财物和亲人的部族的主子,再也不当他们的奴隶和顺民。他把色雷斯大部并入了马其顿版图,夺取了交通便利的沿海城镇,给你们的家乡带来了商业,使你们能安全地开发自己的宝藏。然后,他又叫你们当上了多年来叫你们怕得要死的色雷斯人的老太爷。他还制服了福西亚人。由你们家乡通到希腊的道路原来既窄又难走,后来他把它开成又宽又好走的大路。过去,雅典和底比斯一直在伺机毁灭马其顿,但他后来降服了他们。我们马其顿不但不再向雅典和底比斯交纳贡赋,相反,他们现在必须争取到我们的允许才能生存②。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解读】阿里安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家、元老院议员和军人。在他的作品《亚历山大远征记》中,他“以崇仰但并非毫无批判的态度写作”,记述了亚历山大远征过程的历史,并排除了曾经影响其他作者的虚构成分。因此,这部作品常被当作最可信赖的有关亚历山大的功业的叙述。

引文是节选自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后,士兵的返乡情绪日增,为鼓舞士气,亚历山大因此而做的演讲,详细回顾了其父腓力二世的功业。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社会经济发展较晚,当希腊城邦形成时,马其顿还处于原始部落时代。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马其顿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腓力二世对于马其顿王权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①他进行军事改革,不仅加强国王对军队的统率权,而且扩充军队,改良军备,建立一套新的战斗体系。同时建立常备军,并招募一部分雇佣军,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即马其顿方阵,使得马其顿军队对希腊城邦具有空前的战斗力。②另外他削弱各部落首领的武装力量,限制贵族会议的权力,把军权政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③腓力还进行币制改革,金币和银币并行,以便于和雅典、波斯间的商业发展。经过腓力的各项改革,马其顿发展成为一个北方军事强国。开始向色雷斯和希腊大陆扩张。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逐渐确立了马其顿对全希腊的控制。

亚历山大的这段演说,尽管出于鼓舞士气的目的而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腓力二世对于奠定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所起到的作用确实是不容忽视的。亚历山大本人所进行的伟大东征实

际上也是继承其父的事业。而此时恰逢希腊大陆城邦危机,连续的内战和城邦内部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大奴隶主统治阶层期待更强有力的统治。马其顿的兴起正适应了这种要求。

【注释】①此处叙述有所夸张,腓力统治时期马其顿已经结束了原始部落时代。但是马其顿的王权的确受到各部落首领的威胁,正是腓力镇压了地方势力,加强了王权。②公元前338年,克罗尼亚战役后,腓力二世成为整个希腊世界的霸主,领导科林斯同盟,希腊城邦开始以其马首是瞻。

7.马其顿的民族认同

亚历山大把马其顿和希腊事务交给安提培特总揽,自己率领部队进抵赫勒斯滂海峡……亚历山大指定帕曼纽负责照管把大部分步兵和骑兵从塞斯塔斯渡过海峡到阿布达斯。这些部队是用一百六十艘战船和一大批货船渡过海峡的。多数史家说亚历山大是从埃雷昂乘船到阿卡安港,曾亲自在旗舰上掌舵,经过海峡时,还宰了一头牛向普塞顿①献祭;还用一只金碗把酒洒到海里献给海神娘娘。此外,还有传说讲,他是全军第一个登上亚洲大陆的,当时他全身披挂,并下令在他从欧洲出发的地点和在亚洲登陆的地点同时都筑起祭坛,向保佑他安全登陆的宙斯以及雅典娜、赫丘力士②献祭。后来他又登上伊利亚城,向伊利亚的雅典娜献祭,把自己的全副盔甲奉献,放在庙里;把过去在特洛伊战争中有些人奉献的,但仍放在庙里的武器从原处取走。据说后来他打仗的时候,就叫他的卫士在他前边捧着这些武器走上战场。然后,据传他又在圈地之神宙斯的祭坛上向普瑞亚献祭,乞求普瑞亚不要对纽多利马斯的后裔震怒降灾,因为亚历山大就是他的后裔之一。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解读】关于马其顿人是否是希腊人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位于希腊世界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它不像雅典、斯巴达那样以城邦为中心。相反,它建立的是类似于东方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同时,马其顿人不说希腊语,希腊人称这类不说希腊语的民族为barbarian,即野蛮人。但是,支持马其顿人是希腊人的学者则认为马其顿语是希腊语的方言。不管结论如何,在古希腊,腓力二世及其子亚历山大都一直致力于证实自己的希腊人身份,上述引文就是对亚历山大进入亚洲大陆的一段描写,其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希腊人的行为模式。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战争的结果是由神灵控制的。因此战前必须向负责该战争的保护神献祭,以求得神灵庇佑。亚历山大对于希腊诸神的献祭,无疑是希腊式的。同时,他取走特洛伊战争中的献祭的武器代之以自己贡献的盔甲,是受到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的影响,并在后来打仗时以这些得神灵庇佑的武器公示于战场,以此预示战争将取得胜利。这都明确彰显了希腊人的战前心理。

【注释】①普塞顿:即希腊海神波塞冬。②赫丘力士: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也译作赫拉克勒斯。

8.希腊城邦的反马其顿斗争

腓力出身卑贱,逐渐壮大,希腊人却彼此猜疑,互相争吵。腓力从他的地位上那样爬起来,和他在夺得了许多土地之后,还要征服其余的世界一事相比,更是令人惊愕:这一类我能详细谈论的问题,我都暂且不细说。可是我观察到所有的人,从你们开始,都将希腊人为了它而经历过长期战争的权利拱手送给他。到底是什么权利呢?对他来说就是为所欲为的权利,就是依次在希腊人之间进行掠夺的权利,就是攻打他们的城邦、使得他们沦为奴隶的权利。

──[古希腊]狄摩西尼《第三篇反腓力辞》

【解读】狄摩西尼是古希腊著名的演说家。他的三篇《反腓力辞》是在希腊城邦危机日渐加深,马其顿势力逐渐强大,并不断介入希腊事务的情况下发表的,有力地代表了城邦内反马其顿派的观点。

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在腓力二世的统治下迅速崛起,开始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腓力的野心在希腊各邦引起强烈反应,大奴隶主阶级为在城邦危机中巩固自身地位,多数倾向于接受马其顿的武力统治,如上文提到的雄辩家伊索克拉底就主张由马其顿领导希腊各邦攻打波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马其顿的统治会破坏城邦的自由和独立,主张坚决抵制马其顿的扩张,代表人物就是引文中的演说家狄摩西尼。两派观点不可调和,分别组成了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展开激烈的论辩和斗争。其中,狄摩西尼代表反马其顿派,连续发表三篇《反腓力辞》,号召希腊人民采取行动遏制马其顿的扩张。公元前342年,腓力征服色雷斯,并继续向靠海的沿岸地区进军。次年,雅典召开的公民大会上,狄摩西尼发表了《第三篇反腓力辞》,指出腓力与雅典为敌,并提出抵抗办法,终于动员雅典采取行动,于公元前339年攻入马其顿。

狄摩西尼为了维护希腊各城邦的独立自由,主张同腓力和亚历山大进行坚决斗争,反映了城邦公民要求独立自由的决心。但是在城邦危机的状况下,希腊全境一盘散沙,各城邦互相斗争,力量日益衰落,远非迅速崛起的马其顿的敌手。因此,狄摩西尼的反马其顿斗争最终失败,克罗尼亚战役后,希腊落入马其顿的控制下。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演说家,他的演说风格却流传甚广,为罗马时代和后世欧洲所肯定。

9.亚历山大征服希腊

这次希腊大劫①,由于遭劫的城邦之大和屠杀之残酷性,尤其是由于胜利者和遭殃者感到事件的突如其来,以致引起参与者和希腊其他城邦极大的恐慌。这次大劫跟雅典人在西西里岛遭受的惨祸比较,单就被屠杀的人数讲,二者近似……那次西西里惨祸②还没有使遭难者感到像底比斯这次浩劫这么惊心动魄;对希腊各城邦来说,也不像这次这样使他们感到大

难临头,惊惶失措。……可是底比斯这次灾难却大不相同。底比斯人起事之仓促,合理政策之缺乏,被攻占之突然;马其顿人取胜之轻易,如同近缘部族之间报千年仇雪万年恨那样的大屠杀,全城邦幸存者一律沦为奴隶;而当时在全希腊,底比斯城邦之富强、军事威望之高,都是数一数二的,等等等等。这一切如此异乎寻常,很自然地使人们把它看作神谴天罚。

亚历山大把底比斯问题的最后解决交给参加攻城的盟军③决定。大家决议在底比斯卫城驻军,但把全城夷为平地;底比斯的领土,除圣地外,由各盟邦瓜分;所有妇孺和幸存的男子一律贬为奴隶。只有过去和腓力或亚历山大友好的或赞助马其顿的人除外。

──[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

【解读】本段引文是对亚历山大即位后彻底镇压希腊城邦抵抗行动的叙述。公元前336年,腓力忽然死亡,亚历山大仓促即位,希腊世界趁机组织反马其顿的斗争。以底比斯为首,在当时盛传亚历山大已死的谣言鼓舞下,公开叛乱。亚历山大于两个星期内兵临底比斯城下,对于底比斯人抗战到底的态度,他的回应是坚决摧毁这座城市。经过激烈的斗争,亚历山大的军队成功攻入城中。在战争结束时,有6 000个底比斯人死亡,30 000人沦为俘虏,亚历山大召开了希腊同盟会议以决定底比斯的命运。最终,除了神庙与死于120多年前的希腊诗人品达的故居之外,整个底比斯被夷为平地。而残存的居民,除了僧侣与知名的马其顿支持者外,全部被贬为奴隶。

底比斯城的毁灭作为希腊历史上一次暴行被铭记了几个世纪。但在当时,这种恐怖政策对于亚历山大巩固政权是有实际意义的。底比斯被摧毁的消息一传开,整个希腊大陆积极的反马其顿行动基本停止了。希腊城邦的科林斯同盟重新尊奉亚历山大继任其父的霸主地位,并表示对他的决议的支持。随着事态的平息,亚历山大将希腊大陆稳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作为安定的后方,开始策划他的亚洲征服行动。自此,希腊由自由城邦时期开始转为马其顿统治时期。

【注释】①希腊大劫:指亚历山大即位后,对希腊世界再次兴起的反马其顿浪潮进行镇压的行动。②西西里惨祸:指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远征西西里所遭遇的惨败。③盟军:即科林斯同盟,公元前338年,克罗尼亚战役后,即尊奉腓力二世为整个希腊世界的霸主。

10.亚历山大东征

于是马其顿人腓力普的儿子亚历山大就从柴蒂姆的土地上出发,打败了波斯人和米底亚人的王大流士①,代替他而成为了第一个君临全希腊的君主,并且打了许多仗,占领了许多坚强的据点。他杀死了地上许多的王,走遍了大地的尽头,取得许多国家的战利品,全世界在他的面前都伏伏贴贴;于是他的地位升高了,他的心飞腾起来了。他编集了一支孔武有力的军队,统治了许多国家,许多国家和国王都成了他的附庸。这些事情过后,他病倒了,他知道自己要死,于是就把那些尊贵的、和他一同从小长大的臣仆们召来,趁他还活着的时候把他的国家分给他们②。这样,亚历山大御宇十二年之后就逝世了。

──《马喀比书》

【解读】《马喀比书》是散居在国外的希腊化犹太人使用的希腊文圣经正典,其后为基督教所沿用,列入其旧约次经。其中,《马喀比书》第一卷就概括叙述了亚历山大的功业。

亚历山大在巩固他的政权后,立即着手他的东征行动。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团和希腊各城邦的雇佣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向小亚细亚进军。他以解放小亚细亚希腊人为口号,大败波斯军队,随后,进军叙利亚,打败了波斯国王大流士亲自率领的军队,攻占腓尼基,征服埃及。公元前331年,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决战于底格里斯河岸的高加美拉,彻底击败波斯军队,由此成为新的“亚洲之王”。此后,亚历山大继续向东进军,占领波斯首都苏撒和巴比伦,取得极多财宝,以此支持进一步的扩张。他不断东进,征服中亚细亚和印度,最终由于马其顿士兵的强烈返乡要求,不得不停止他的征服活动,于公元前323年回到新都巴比伦,最后病死在那里。

亚历山大的东征行动将整个希腊、波斯、埃及、中亚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他东征的初衷可能只是继承其父腓力二世的计划,代表希腊人向波斯复仇。而随着东进的顺利进军,他的野心也逐渐扩张。然而,对于他所征服的大帝国,他一直处于征战中,还来不及进行管理就去世了。他在征服过程中的统治政策却表现出在东方作久占之计的意图,实行以东方为中心的东方化政策。从世界范围来说,虽然亚历山大没有从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文化融合,但他的行动的确起到了文化融合的效果,大大加强了当时世界的联系。

【注释】①大流士:即大流士三世阿塔沙塔,曾是享誉波斯帝国多年的勇士,后为马其顿的征服者亚历山大所败。②这并非历史事实。亚历山大死后,正是帝国的继承问题导致各部将征战多年,帝国最终并未统一,而是为部将各自分作势力范围。

11.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

如果哲学除了亚历山大的性格而外就没有别的更好的证件来表明它自己的话,那就真是不行了。……狂妄、酗酒、残酷、报复成性而又迷信得粗鄙不堪,他把深山里的酋长的邪恶和东方专制君主的狂暴都结合在一道了。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解读】罗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中,将哲学和政治结合起来,认为哲学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因此他在分析希腊哲学家时,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来叙述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这也为我们了解哲学家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便利。

这段材料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亚里士多德作为亚历山大的老师,实际上并没能对亚历山大的性格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影响,实际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实际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亚历山大受亚里士多德政治观点的影响是相当小的。他在未来的东征行动中采取的恐怖政策也完全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相背离。

亚历山大的帝国政府行动归根结底是顺应了当时奴隶制发展需要的,代表的是希腊的奴隶主阶级,而要进行这场东侵活动,亚里士多德作为哲学家的立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过我们仍能从亚历山大的后期政策中看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将外族变为希腊人的奴隶等。两者的联系是辩证的。但绝不像后世某些他们的崇拜者所想象的那么紧密。

12.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观点

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动物。人高于其他群居动物就在于他有语言,能辨别善与恶、正义①与不义等。人的本性要求结成社会共同体过共同的、政治的生活,否则就是一个坏人或超人。自外于城邦者,不是野兽,就是神了。……城邦,或者说政治社团是包容其他一切共同体的,最高的社会共同体,旨在实现最高的善。

人口与土地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质料,是城邦存在的基础。人口应从质与量两个方面来考虑。从数量上来说,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其具体数目以满足城邦自给自足的生活为限。从质上来说,人应像希腊民族那样有热情,理智,体格强壮,精力充沛,且又自由,又有统治能力。……所谓好政体,就是同人的本性、城邦的本质相符的政体。凡是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目标的政体就是好政体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解读】《政治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政治理论著作,是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对158篇希腊城邦宪法研究总结后写成的。它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重要的政治理论问题。

在这本重要的政治著作中,亚里士多德一开篇就提出了人的政治性和城邦生活的必要性。并且指出,城邦的目的在于最高的善,也就是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幸福的城邦必定是最优秀和践行高尚的城邦,是一个能让生活于其中的人过上好生活的城邦。为实现这一目的,他分析了疆域、人口、种族等与城邦的关系,认为为了维持城

邦的幸福生活,必须控制在小国寡民的基础上,并且保持希腊人一贯的精神。一个国家应该小得足以使公民们能彼此认识彼此的性格,否则选举与诉讼就不能做到公正。他进一步分析指出,城邦的是否同一在于政体的是否同一,城邦这种共同体是公民共同参与的某种政体,一旦政体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与原先不同的政体,就可以说城邦不再是昔日的城邦了。这就是说,政体的性质决定城邦的性质,政体的优良与否决定城邦的优良与否。因此,政体才是人的好生活能否实现的前提。而只有当一个政府的目的在于整个集体的利益时,它才是一个好政体。

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城邦实际上已近过时了,它已经不能抵抗马其顿而保卫它自己。而正是他自己的学生,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构想,创建了一个地域空前广阔的大帝国,开创了新的统治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亚里士多德还坚持论证他的城邦观点,就显得有点局限于希腊城邦的政治异类了。这实际上是代表了传统希腊贵族精英阶层,不愿放弃自身优越地位,服从于马其顿统治。

【注释】①正义: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正义即公正和守法。这种公正是以几何比例为限度的平等,守法则以承认私有制为前提。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政府是好的:即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有三种政府是坏的:即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但是最好的一腐化就成为最坏的。亚里士多德就以这种方式有限度地为民主制进行辩护,因为绝大多数的实际政府都是坏的,所以在实际的政府中,民主制倒也许是最好的。

1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善是各种行为和事情的目的,目的就是可以通过行为达到的善。但不是所有的目的都是最基本的,至善则是最基本,它是我们所要寻求的善,也就是幸福。……美德是指人类心灵的美德,幸福也是心灵的适当状态,心灵有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心灵的非理性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营养和生长力,这为一切生物所共有;二是产生欲望,就其服从理性而言,它参与理性活动。……美德是涉及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是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是过度和不足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就其实质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就其是最好的、恰当的而言,则是一种极端。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解读】《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代表著作。他系统研究了人的行为和性格,它的构成要素,它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以及引导达到这种状态的最好方法。此书详细阐述了一系列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为我们了解代表城邦政治的理想伦理观点提供了途径。

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提出,善就是幸福,是心灵的一种活动。①心灵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非理性的部分又分为生长的和产生欲望的。当其所追求的是那些为理性所能赞许的善的时候,则产生欲望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理性的。这一点对于他论述德行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理性本身是纯粹静态的,并且若不借助于欲望,理性也绝不会引向任何实践的活动。②相应于心灵的两个部分,就有两种德行,即理智的与道德的。理智的德行得自于教学,道德的德行则得自于习惯。立法者的职务就是通过塑造善良的习惯而使公民们为善。由此,得出了亚里士多德有名的中庸之道的学说,即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如真理性是自夸和虚伪之间的中道。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伦理观点大体上代表的是他所处时代有教育的、有阅历的人的见解。它既不像柏拉图的伦理学那样充满着神秘的宗教,也不赞许在《理想国》里那种关于财产与家庭的非正统理论。可以说,它为循规蹈矩的公民确立了一套系统的行为准则。它反复讨论的是关于公民的善和人类的最好生活。按照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说法,这同时也是一部政治学著作,作为《政治学》的分支,两者相互补充,试图用理想的伦理和政治观点训练将要管理城邦的政治家,以便使城邦实现最好的生活。

14.亚里士多德关于奴隶制的看法

我们认为,奴隶的存在是必需的,合乎自然的。因为,人无财产不能生活,更谈不上好的生活;所谓财产就是治家所必备的工具;工具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奴隶就是有生命的工具,是主人的一宗活的财产。人必须具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这两宗财产才能生活。倘若无生命的工具能按人的意志而自动工作,梭子能自动织布,琴能自动弹奏,那么作坊主就不用奴仆,主人就不用奴隶了。但是奴隶主要是生活活动方面的工具,而不是生产的工具。……凡本性上本来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他人者就是奴隶……野蛮人应该被奴役、做奴隶,不过原因不在于它是弱者,也不是由于战败,而是因为他们是劣种人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讨论了关于奴隶制的问题。很明显,亚里士多德作为贵族奴隶主阶级,是主张奴隶制的。在古代希腊,奴隶算作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奴隶制是有利的、正当的,奴隶天然应该低于主人。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一个天生就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的人,生来就是一个奴隶。同时,奴隶不应该是希腊人,而应该是其他精神低劣的下等种族。对希腊人而言,奴隶这个群体本身是无序的、低劣的,那些天生下等的人被优胜者所统治时会更好一些。为此,亚里士多德还专门论证了以战俘做奴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正义的。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虽然生来应该受统治却不肯屈服的人而发动战争,再把被征服者转化为奴隶是正当的。

在古代希腊,还没有发展出反对奴隶制的要求。即使在民主制度最为发达的古典时期的雅典,奴隶仍然是被排除在公民与政治权利之外的。奴隶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主人的财产,天然的工具。但是自梭伦改革起,希腊人就将自身从债务奴役中解放出来,禁止将同胞卖为奴隶,奴隶应该由外邦人来担任。然而,对奴隶本身的看法从未改变,亚里士多德显然就代表了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的看法。

【注释】①没有一个国家会承认自己是劣种人,生来就应该被统治,所以战争的结果就是种族优越与否的最好证明。因此,每一场战争里的胜利者都是对的,被征服者都是错的。这显然是亚里士多德希腊式的偏见。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练习

高三历史选修四专题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2020年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学生还在为提高历史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历史成绩的提 高有赖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材料解析:《圣雄甘地》含答案

第2课圣雄甘地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 1.甘地的家庭背景 〔材料一〕甘地的家族信奉印度教,属于毗湿奴教派①,为第三种姓──吠舍的一支,班尼亚种姓②。甘地家族曾世代经商,但甘地的祖父乌塔昌德弃商从政,先后担任过卡提亚华半岛上几个土邦的首相,甘地的父亲及其叔父也做过波尔班达邦王公的首相,这使甘地家族在卡提亚华享誉一方。 ──《甘地传》 〔材料二〕我的父亲是一个忠勇侠义、慷慨大方、热爱宗族的人,只是性情有些急躁。……然而他却是一个廉洁的人,而且因为在家庭内外极为公正而闻名。他对于本邦忠心耿耿,这是人所共知的。…… 我的父亲向来没有发财致富的雄心,所以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产业。 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却很有经验。……他没有学过史地,然而他那丰富的实际经验使他有足够的能力解决最繁难的问题,并且能够管理成千成万的人。他没有受过多少宗教训练,可是他有那么一种宗教文化,这种文化是许多印度教徒因为经常到寺庙里去听人讲解经文而获得的。到了晚年,由于我们家里一个有学问的婆罗门朋友的诱导,他开始念起纪达经③来,而且每天祷告的时候,总要朗诵几段。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材料三〕我的母亲给我印象最深刻之处是她的圣洁。她是一个虔诚笃行的宗教徒;从来没有一次是不做祷告就进食的。她每天必到哈维立──毗湿奴神庙去参拜。在我依稀遥远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遗忘奉行宗教的斋戒,从来没有错过为期4个月的禁食期④。她有时许下最不易奉行的善愿,但她始终是毫不懈怠地谨慎遵行。甚至有病的时候,她也并不以为是一个充足的理由而托故放弃。…… 我母亲有丰富的常识,有一种很稳重的判断力。她关心熟悉国家大事、政治局势,连宫廷里的贵妇们也很推崇她的才智。我年幼的时候经常跟着她出去,从童年时就获得了出入宫廷的特权。我现在还记得她和本邦王公的寡母多次生动的谈话的场景。 ──《甘地》 【解读】《甘地传》,内容包括甘地生平、十章正文、甘地年表。《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杜危、吴耀宗合译。这部自传虽然只写到作者的前半生,却是研究甘地思想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二历史8:选修四马克思2

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2)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合作 ①1844年合作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②1845年合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③1846年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1847年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④1848年合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⑤1848年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创办民主派机关报《新莱茵报》,参加德国革命 【归纳】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有哪些,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革命实践活动有哪些? 三、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他们创立了,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课后练习】1、马克思立志为全人类服务,愿为人类的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在 A、小学时代 B、中学时代 C、大学时代 D、步入晚年 2、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伟大合作是在 A、1843年之后 B、1844年之后 C、1845年之后 D、1846年之后 3、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网上投票,评选世界近1000年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最后胜出。来自挪威的投票者科里森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人民,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这位投票者说:“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是因为马克思 A.改造空想社会主义 B.发表《共产党宣言》 C.赞扬巴黎公社革命 D.指导第一国际的工作 4、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提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提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提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5、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马克思史实中没有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法国启蒙思想----树立“为人类工作”的理想 B.《基督教的本质》------转向马克思主义 C.宣传革命理论多次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巴黎 D.生活习惯相同-------------与恩格斯结下毕生友谊 6、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四材料解析:《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含答案

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 “为人类工作” 1.职业 〔材料一〕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它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里规定了《德法年鉴》的指导原则:“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不怕同当权者发生冲突;消灭所有制,无论对教条的共产主义,还是对教条的共产主义者都采取否定态度;在政治斗争中要有明确的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累的生产资料,是多数人的零碎的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宗的财产,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土地,生活资料和劳动工具的剥夺。……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要求把那种以本人劳动作为基础的私有财产破坏,也就是,要求对劳动者实行剥夺,并以此作为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选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 【解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的一篇作文。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就确定: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青年时代,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事实也证明,他的一生是“为人类工作”,他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和卢格合作创办的德文刊物,1844年2月在巴黎出版。它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份报刊,宣传了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并促进了德法两个民族的相互了解。《德法年鉴》出版后,立即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查禁。1844年4月16日,普鲁士政府通令各省,指责《德法年鉴》犯有“预谋叛国及侮辱陛下罪”。再由于马克思和卢格之间在思想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高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通过朗读扩大词汇量 对于那些单词,语法什么的,都不去有意记它,而换成大声朗读它,一天读它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一些单词你只要一想,嘴里马上就能发出它的音,一动手自然就把单词写出来了。当然对于一些词法、语法,朗读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具有明显语法现象的句子反复读,日子一长,你的语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以后当你做单项填空时,就不用想它所涉及到的语法,只是在心中默念一次,然后对照一下,答案立刻就出来了。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高中政治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 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14.IAA:吲哚乙酸(生长素) 15.CTK:细胞分裂素 16.NADP+ :辅酶Ⅱ 17.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18.NAD+ :辅酶Ⅰ 19.NADH([H]):还原型辅酶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以少量样品 制备大量DNA的生物技术,反应系统中包括微量样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 途径。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世界史重大战事 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20xx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高中历史必修三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历史选修4复习提纲[人教版][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㈠儒家文化创始人 一、孔子的生平 ①自学礼乐②从政失败③周游列国④献身文教 二、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①“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②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③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②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最基本教材。 四、评价孔子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二历史知识点1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北上: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实现和平统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的时间:1925年 性质: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_—五卅运动。领导机构:上海工商_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16个月。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东征的对象:叛军陈炯明;结果: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为_国主义,_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战果:消灭孙吴主力,革命重心转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收回权益。 高二历史知识点2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教学过程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条件: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穷十年之功,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设郡县管辖,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是杰出的政治家 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 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完成大一统) 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 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创新制度) 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形成多民族) (2)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制定了严刑酷法; ③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迭,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①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②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促进了唐初 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2)经济: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战而后和: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分别讨伐。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mi)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 世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③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 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④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外交: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①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