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语言的使用也应该需要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根据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好人难寻》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关于这部作品的语言分析较少,因此对小说的主题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到位。对此,可以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好人难寻》简介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美国南方一个普通的一家五口的平凡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一家五口人在自大而且唠叨的老奶奶的带领下出门度假,但是在路上却碰到了逃犯,由于老奶奶多嘴,所以使得一家人最后都丧命。奥康纳设计了一个意外,把人物突

然推到了生死的边缘。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暴力一直都是一个表达主题的手段,她的小说中很多人都是行为比较怪异的人,而且精神麻木冷淡,一般都要经过一场暴力的事件之后,才能醒悟过来,精神上可以得到救赎,她对宗教的信仰使得她认为一个人只要背叛了宗教就一定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以及变态的心理,而这样的人只有依靠暴力或者经过了与原来的世俗道德观念痛苦地决裂之后才可以获得救赎。这篇短篇小说正好表达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小说结尾的地方比较有趣,这个逃犯与老奶奶讨论了关于《圣经》的问题,然后就对着老奶奶狠狠开了三枪。

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美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被外界誉为是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先知”。奥康纳的人生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材料和源泉,年轻时患上了红斑狼疮,此后她便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在她与病魔进行斗争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了她唯一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宗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她生活的时代也十分动荡,她经历过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民权运动等,作为一个美国南部的天主教家庭的成员,她的思想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记号,奥康纳的笔下,所有的人物几

乎都有时代的印记,正是这时代的印记,使得作品中充满了死亡以及暴力的色彩,很少有赞美和歌颂。

二、语用学视角下对《好人难寻》的解读

(一)语用学视角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人们说话的内容必须要与交谈的主旨有关,必须要以体现人们的交流目的为基础进行语言交流,这也是语言功能的一种有效体现。在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语言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开始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关于语用学的研究,应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语言学基础上产生了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有语言学者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的语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其中,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后来又有学者关于言外行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得出言外行为由言外示力与命题内容两部分构成,为了让言语行为能够得以实现,在交谈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合作原则,以实现语言的交际工作。语用学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的,语用学研究的重点是人们实际使用的各种语言,这些语言是比较真实的句子,是经过精心编辑

之后的素材,使用的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些语言内容。这就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加强对各种语言的搜集和整理,尤其是对于生活中的那些素材,都应该要加强利用,可以被当做交际语言使用,这些语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帮助人们实现良好的交流,将自己的行动意图表现出来,在彼此之间传递信息以及思想情感。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有可能会违反语言学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更加真实的描写。在《好人难寻》这篇小说中,语用学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度,人物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是从简单的小说对话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对主题进行分析,从而产生更为重要的语言传递效果,让读者从人物语言的分析过程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二)《好人难寻》中的语用学原则

1.会话与数量准则

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数量准则是一个基本的内容,数量准则要求人物之间的对话数量要恰到好处,不能超出所需要的信息,也不能少于需要的信息,在这篇小说中,会话的数量准则有很多体现。比如“看看这条消息吧,那个自称不合时宜的人,从联邦监狱里逃出来了,正向佛罗里达州逃窜呐。有这样一个逃犯

在州里窜来窜去,我可绝不带孩子还朝那个方向去凑热闹……”这句话出现在这篇小说的开头部分,是老奶奶说的一句话,老奶奶想去田纳西州,但是她的家人却想去佛罗里达州,于是就有了这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可以得到的最关键信息就是有一个逃犯逃出了监狱,而且朝着佛罗里达州的方向逃窜,为下文出车祸及全家被杀做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铺垫。

2.会话与质量准则

质的准则中强调了对自己所说的话的真实性的保证,但是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违反质的原则,说一些自知是没有根据的假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有可能会违反质的准则,在这篇小说中,有同样的情况。比如约翰·韦斯利却插嘴说:“您要是不愿意去佛罗里达,干吗不呆在家里呢?”“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她也不愿意呆。”琼·斯塔说。在这段对话中,琼和自己的哥哥所说的话中,出现了一个词“女皇”,他们的奶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妇人,自认为比较优雅,但是不可能是女皇,也不可能在某天成为女皇,所以从中可以看出,琼的话其实是没有证据的,虽然是假设,也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所以违反了质量原则。作者设计这样的对话,主要是为了烘托出老奶奶的形象以及她在家中的地位,并且将老奶奶对于自

己独自待在家中这种情况表示的不满表达出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3.会话与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指的是交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谈话应该是与交流的内容和主题相关的,但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不相关的现象。在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违反了关联准则的地方,比如:琼·斯塔又说,“她呀,总怕错过点什么没看见。反正咱们上哪儿,她必得跟着上哪儿。”老奶奶说,“等下回你再叫我给你卷头发,咱们瞧着办吧。”在这段对话中,老奶奶说到了要给孙女卷头发,但是孙女在开始说的话中提到的只是奶奶会跟着他们一路走,不会一个人待在家中,老奶奶的回答其实是毫无根据的,与孙女的对话并没有衔接上,因此产生了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就是很明显地违反了关联准则的一个例子。作者设计这样的对话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奶奶对孙女所说的话表示的不满。

4.会话与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说明了在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地简洁,避免出现啰嗦和歧义,但是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啰嗦以及歧义的状况。在人与人的对话过程中,很难做到完全地简洁,因为人物的对话场景一般都是比较随意和轻松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在进行对

话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所说的话也是比较自然的,不会有太多的限制和忌讳,因此很容易就违背了方式准则。在这篇小说中也有很多违反方式准则的地方,比如“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愿意下毒手的。”“听我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你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匪徒之辈。我知道你准是好人家出身!”当老奶奶得知这个逃犯很有可能会杀掉自己的时候,她显得有点慌乱,有点害怕,这时候她的语言也表现出一种语无伦次的感觉,开始变得不再精简,加上她自己平时说话也有一个比较啰嗦的习惯,因此在这样的时候,说话变得更加啰嗦,她以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这个逃犯心生善念,最终能够放过自己,而且老奶奶也自诩自己是一个好人,相信会有上帝来帮助和救赎,所以希望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能够认清自己的路,她希望感化这个逃犯,将这个人拉回到上帝的身边,于是他们就《圣经》开始讨论,但是讨论之后,她依旧没能幸免,依旧死于他的枪下。

结语

综上所述,《好人难寻》是美国南部著名小说家奥康纳的一部重要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奥康纳依旧沿用了她的其他作品中关于暴力和死亡的主题,将小说中的人物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篇简短的小说中,

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地方,人物之间的对话违反了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很多原则,但这些违反原则的对话,却将整部小说串联起来。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摘要:语用学和语义学是相互关联而又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语用学的诞生使得以往人们不能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得到解决,也使人们对语言意义的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意义;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语义学;语用学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一、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就是”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

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但是如果我们把句子看成是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所说的话,句子就转化成了话语。话语则是指具有一定交流功能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可能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比如英语中用来打招呼的”hello”。我们在研究句子的意义时,就应该将它所在的语境考虑在内。所以想要明确界定”狗在叫”是句子还是话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话语,对于它的界定完全决定于我们是如何看待和分析它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语法单位,是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句子。但是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说话人在某个语境下,带有一定目的而说出的话,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话语。例如,”我鼻子上冒汗了”这句话,如果把它当做是一个孤立的句子,那这个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语用学视角下解读《好人难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话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语言的使用也应该需要遵循语言学的相关原则,根据语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交流,才能提高交际过程中的效率,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好人难寻》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前关于这部作品的语言分析较少,因此对小说的主题的深层次理解还不到位。对此,可以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好人难寻》简介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了美国南方一个普通的一家五口的平凡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一家五口人在自大而且唠叨的老奶奶的带领下出门度假,但是在路上却碰到了逃犯,由于老奶奶多嘴,所以使得一家人最后都丧命。奥康纳设计了一个意外,把人物突

然推到了生死的边缘。在奥康纳的作品中,暴力一直都是一个表达主题的手段,她的小说中很多人都是行为比较怪异的人,而且精神麻木冷淡,一般都要经过一场暴力的事件之后,才能醒悟过来,精神上可以得到救赎,她对宗教的信仰使得她认为一个人只要背叛了宗教就一定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以及变态的心理,而这样的人只有依靠暴力或者经过了与原来的世俗道德观念痛苦地决裂之后才可以获得救赎。这篇短篇小说正好表达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小说结尾的地方比较有趣,这个逃犯与老奶奶讨论了关于《圣经》的问题,然后就对着老奶奶狠狠开了三枪。 奥康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美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被外界誉为是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先知”。奥康纳的人生经历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材料和源泉,年轻时患上了红斑狼疮,此后她便一直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下,在她与病魔进行斗争的时候,宗教就成为了她唯一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宗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她生活的时代也十分动荡,她经历过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二战、朝鲜战争、民权运动等,作为一个美国南部的天主教家庭的成员,她的思想也被深深地打上了记号,奥康纳的笔下,所有的人物几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歧义现象的研究

英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从语音、多义词、兼类词等方面,对由词汇产生的歧义进行简要分类。在语用学角度,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例子,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了歧义在广告、笑话、文学作品中的积极效应,以及在合同纠纷、英汉互译中带来的消极效应。 关键词:英语;语义学;歧义;分类 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运用当中都会产生这种语义模糊的语言现象,因此对歧义的产生和形成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本文将就英语中的一些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发挥语言歧义的积极作用,消除语言歧义的负面影响。 一、产生英语歧义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歧义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按照不同标准和角度,可作不同分类。(一)由语音产生的歧义 1.发音 在英语之中,有许多单词和词语都具有相同的发音。例如: ①/maidi?/,既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2.停顿 ①They don't know how/good ice cream tastes. ②They don't know/how good ice cream tastes. 3.语音语调 英语单词有重音,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读音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的根源。英语的重音变化常引起词义变化,特别是复合词的重音变化。例如:blackboard(黑板),black board(黑色的板);greenhouse(温室),green house(绿色的房子)。。(二)由多义词产生的歧义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多义词,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词汇内容,若句子里某个词是多义词,就可能产生歧义现象。这种歧义现象普遍存在。例如: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英语习语凝聚了英语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英语语言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体现了英语国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英语习语可以成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一扇窗.可是,英语习语却因其结构与语义之间的差异,涉及面广泛繁杂,大多与民族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有关,而使学生深感习语语义难以理解,难以记忆,用法难以掌握.认知语义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意义与人的认知经验密切相关,习语的意义也是在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认知机制发展起来的,本文拟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来揭示英语习语的本质,并运用概念隐喻、转喻与常规知识等主要认知机制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1 传统语义学对习语语义的阐释 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具有固定的结构,在语义和语法上能独立运用的词组.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组成部分推断出来(王宗炎,1988).习语是独立于大脑理性思维和人类认知经验之外的抽象符号,它的本质是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概念性的. 习语语义具有完整性,我们必须把习语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构成习语的各个词汇失去了它们独立的语义,正如构成单词的每一个字母一般,分开以后毫无意义可言.习语的意义不是构成它的各个单词的意义的相加;如果将其拆分开,尽管可以理解每个单词的意义,但是仍然无法理解这个习语的意义.比如,“I am under the weather ”一句中,un-der the weather 意指“unhappy ”,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毫无无法解释,一个人怎么能“在天气之下”呢?这也正是传统语言学家从习语的语义整体性来研究习语的原因. 习语具有结构的固定性,一般不能用别的词来代替,即使是同义词也不可以,比如,have an axe to grind (另有打算),不能换成“have a hatchet to grind ”.还有,习语中冠词的用法,名词单复数的用法,动词的主动或被动形式等都是固定的,大部分都不能随便进行句法转换.传统语义学认为,习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是一种死喻,对于习语的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模仿和记忆.2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习语意义阐释 2.1 习语是概念化的产物 针对传统的客观主义语义学观点,Lakoff &Johnson (1999)提出了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语义观.他们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并非符号结构,也不能与客观世界直接对应,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概念结构,是人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意义是基于体验的心智现象,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意义需依靠原型范畴,概念化、意象图示来限定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现实客观的、镜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们在对客观外界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完全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从认识空间和自身开始认识世界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范畴和概念,与此同时也就形成了意义(王寅,2007).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习语也是人类认知和体验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语言和现实之间存在思维和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赖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习语是人类概念体系的产物,不仅仅属于语言本身的问题.习语确实有它的特殊意义,我们应看到这些特殊意义正是来源于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我们的概念体系正体现了这种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以head 一词为例,the head of deparment,head of state,head of government,head of page,head of queue,head of a flower,head of stairs,head of a bed,head of a tape recorder,hea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在head 的所有例子中,所表达的概念都与“头”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表达“the front part of …”或“the vitally important part ”. 比如,在英语中有大量这样以身体词汇概念,产生的习语,play it by ear(随机应变,见机行事),rack your brains (绞尽脑汁想),turn a blind eye (熟视无睹),a stiff upper lip (泰然自若,坚定不移),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多看少说),从这些习语的语义,可以看出人类的认知 英语习语解析———认知语义学视角 李红珍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认知语义学为我们提供了探索习语语义的新视角。传统的习语意义观认为习语是不可分析、任意的.认知语义学则认为习语是概念体系的产物,其意义有理据和可分析性.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解释和分析英语习语的语义,可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习语的能力. 关键词:习语;认知语义学;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250-02 250--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Vol.10No.1 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其宗旨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 ,1972)近几十年以来,人口急剧增长、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渴望和谐的生态环境,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也在积极寻找各种途径以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王晋军,2007)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但总体上说来可归入 Halliday 和Haugen 所创的两大研究领域。第一,用“生态”作 为语言在环境系统中的隐喻,此类研究强调会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第二,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生态”的含义并探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前者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重视诸如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活力、语言进化一类的问题。后者被称为“环境语言学”,研究课题涉及对特定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语言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生态语法等。(范俊军, 2005)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话语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理念,即从生态学出发去批评和分析在语言上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形态和行为。对话语和语篇的生态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对“表面生态化”(surface ecologization )现象的分析。如今,到处都是“绿色广告”,声称其产品或技术是“绿色”的、“环境友好”的,这种现象可归入语言使用的“表面生态化”。语篇的生态学分析就是要揭开这种表面生态化的虚伪面纱。 本文通过对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进行生态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广告中表面生态化的现象,并指出其对环境的潜在的危害,提高人们对语篇中的非生态现象的识别能力。 2.广告语篇的生态话语批评分析2.1化妆品广告 化妆品广告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其具有美容或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化妆品广告通常会使用极其优美的语言来诱惑女性购买。这些广告还经常强调它们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化妆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何伤害,从而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去购 买和使用。下面是二则国际著名化妆品广告: 例一:ELIZABETH ARDEN Ceramide Gold Ultra Restorative Capsules Pure,potent,intensive.These new single dose capsules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Our exclusive CLX Complex delivers 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Ceramides and essential lipids to help strengthen skin ’s barrier against the visible signs of time. Supports skin ’s own natural collagen for a firmer outlook.Takes the focus off lines and wrinkles to maximise smoother,even toned,younger looking skin. 该广告使用pure 这样的词语,很容易使读者认为该产品是由天然成分制成的。其实我们除了Ceramide 之外,根本不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一方面强调该产品是高科技化妆品,另一方面又强调其天然属性,让读者感觉迷惑不已。 Restortive,younger,smoother 这些词语巧妙的使用,让人们觉 得会拥有漂亮光滑的皮肤,但却不知道能到达何种程度。 例二:LANCOME ABSOLUE ULTIMATE BX Replenish -Radiance -Anti-Brown spot Absolue Ultimate βX serum is enriched with our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ro https://www.doczj.com/doc/727823047.html,bined with a bio -network of wild yam,soy,sea algae and barley,this serum helps the skin to regain a look of vitality and firmness ;deeply replenished with moisture,the skin ’s barrier function is reinforced.Reveal skin that looks visibly younger:wrinkles appear reduced,skin feels denser to the touch and your complexion looks more even and luminous LIFE BEGINS AR 50 Deeply replenish the skin,visibly reduce the appearance of brown spots. 这则广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术语,如βX serum ,Pro- Xylane 。广告中提到该产品使用了wild yam ,soy ,sea algae and barley 等天然成分,以减少我们对这种化妆品真实成分的 担忧。同样,该广告通过故意模糊天然和人造成分来蒙蔽消费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程建山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 要: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语言学的诞生。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就 是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即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批评分析。本文从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中发现,这些广告大量使用环保、天然等语言成分来掩饰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从而揭示了这些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广告;批评话语分析 124··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摘要】滋生于欧美的当代比较语言学,并不一定能成功解决所有语言教学难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文章从词汇层次,特别是从语义学角度的词义分类和动机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可为进一步作这方面的研究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呼啸山庄》语义学动机词义分类 词汇的对比研究包括分析词态学和语义学。本文从后者,即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语义学是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一 次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六年后英文本《语言学》出版。Breal 在书中首次对语义学的研究从目标和方法角度作出了系统 分析。语义学被确立为一门分支学科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语义学、语源学、结构语义学和多元语义系统研究。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现代语义学注重对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的研究。本文把重点放在词汇语义学上,这对于从词汇角度对比研究《呼啸山庄》的中译很重要。 许余龙曾对比较语言学这样下定义: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有系统的共时描述,旨在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找

出这种相似和相异含义的语言学分支。这为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比较语言学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关注过或一直重视着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如赵元任、吕淑湘、刘糜庆、王宗言、许国璋和B.L.Worf,Robert Lado(1957), Catford, Holmes, Hatim。《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文原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艾米莉?q勃朗特的作品,艾米莉?q勃朗特因所写小说的独特而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称为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三种中译版本,其中以杨苡和张玲、张扬两种译本最为流行,本文选这两种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1、词义的分类 毋庸置疑,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目标是词汇意义,而词义是难以定义和分类的。根据现代朗文英语词典,“meaning”(意义)一词指的是:①意思;含义。②重要性;价值;意义。 ③意味深长的。[1]684本文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一般而言,西方语言学界对词义有三种典型的分类。Grice从应用语言的角度把语义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意义、应用永恒意义、场景意义和说话场景意义。而Kitty则在Grice的研究基础上把句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摘要 广告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广告语言在广告的劝说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糊语言作为一种语言策略是广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前人分别从文体学、符号学、话语分析法、社会语言学以及语义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模棱两可作为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语用运用在广告语言领域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原理和Leech的礼貌原则为理论支撑来对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进行阐释。 Abstract Advertising permeants our life and exerts a considerable influnce on our society.The language of advertising is of decisive importance to the persuas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ing. Vagueness, a strategy often used in advertising, is a remarkable feature of advertising language. So far the study on it has been approached mainly form stylistic semiotic, discoursal, socialinguist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s. However, ambivalence, which is a special kind of vagueness, has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s the pragmatic use of vague language in advertising. Enlightened by this gap,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mduc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use of ambivalence in commercial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with seven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Key Words:Vagueness; Cooperative Principle;Politeness Principle.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 1.引文 语用学,顾名思义,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它有别于语义学,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即把语言文字的自身意义同他们的使用者联系起来。在广告中引入语用学,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广告之中,这是广告的新课题。广告除了告知功能外,更为突出的是说服和引导消费功能,这有赖于广告语言的功效。有时候为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广告用语可能含有虚假、不实信息,或通过特殊的语言处理引起消费者的误解,这一切都是通过广告用语的模棱两可造成的。本文从广告用语模棱两可的现象出发,以七条简短的广告词为蓝本,对广告用语的四种句式即简单句,省略句,散句和疑问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以Grice的会话的合作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摘要: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会话的参与双方要遵循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常与会话原则共同出现的还有礼貌原则,它更细致地解释了人们在对话中所要遵循的准则。但是小说中的对话并不完全遵循这两种原则,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尝试从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之间态度和看法的转变,讨论小说人物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展现他们关系的变化,推进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傲慢与偏见》人物态度 1 简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967年,格莱斯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简称CP。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将这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归纳为几种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在现实会话中,参与者常因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说话人以违反这些准则为代价,表达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双方配合的态度视为在

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在格莱斯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他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人物态度的转变 小说中的会话含义,常常与字面意义不同,这为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安排了大量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这些会话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整部小说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和看法为主线,经历了初步印象的形成,误会加深,偏见形成和偏见消除几个阶段。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的转变在二人的对话中也都有迹可循。 在开篇的舞会上,宾利极力请达西,但达西用“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他,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生硬直接的态度。宾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他做舞伴,达西明知宾利所指伊丽莎白,却反问到“你指的是哪一位?”,他这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2019年教育文档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存在于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学现象,是语言结构形式与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语言学家认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含义模糊现象,或者存在两种或多种意义解释的现象称之为语言歧义。由于英语的词汇量很大,语法又比较灵活,语言歧义现象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英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进行分类讨论,分析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引言 语义学,也可以称为“语意学”,是涉及计算机科学、自然语言处理、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专用术语,以自然语言涵义为对象,以对语言的结构、性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为主要内容。歧义的“歧”是指“不一致”,“义”指的是意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歧义现象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对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①。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plan曾说:“歧义是语言中反常的通病”②。因此,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不仅能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还能有效避免语言歧义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障碍,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从语义学角度深入探讨歧义现象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词汇歧义现象分析 2.1 多义词歧义 多义词指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意义的词。在句子中,多义词的出现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美国语言学家G.L.Brook曾说:“一词多义是歧义的语言基础”③。把一个多义词用在特定的语境中,通常情况下它不会产生歧义。但是,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意义在同一个句子中都能成立,那么,此句就有了歧义。例如“Are you engaged?”一句既可以理解成“你忙吗?”又可以理解成“你定婚了吗?”。 2.2 同形异义词歧义 同形异义词是指那些拼写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形异义词并不是同一个词,它不同于多义词,而是有着不同词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形式相同,但是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现象。同形异义词又可以分为:同音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及同形异义词三种形式。例如:Im More satisfied.Ask for more.这是摩尔牌香烟广告,该商标的同音同形异义词是英语中一个常用的与数量有关的形容词。 为什么我们能同时处理多个意义而不产生混乱呢?认知语义学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够说明其原因,“家族成员中具有某种相似特征:体态、相貌、眼睛的颜色、步态和气质都有一些相似和重叠地方”④。人们凭直觉既可准确判断某人属于某一家族,又可识别其家族成员之间的细微差别。世界是由无限种类

从语用学视角浅析广告词

摘要: 广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有创意的广告词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使商家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本文用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对广告词从格氏量、质、关系、方式四种准则的违反情况加以解释和分析。 关键词: 语用学广告词会话会意 1.引言 美国广告学家克劳德?霍普金斯将广告定义为:“广告是将各种高度精练的信息,采用艺术手法,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以加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最终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事物和活动。”[1]有创意的广告词因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而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使商家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对受众来说,广告语言不仅提供了产品的有关信息,广告的言语手段和言语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它通过运用独特的语言达到促进商品消费的目的。一则优秀的广告口号一般具有简洁明了、新颖独特、亲切感人、鼓动力大等特点。然而商业的激烈竞争也使得广告语言的使用大胆创新。本文将用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对广告词加以解释和分析。 2.从会话含意理论对广告词进行分析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一则广告词的传播实际上是广告业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言语交际行为。广告词的风格各异,有的简洁明了,有的含意深远。因此对广告词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理解就非常重要。 2.1理论背景 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格氏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都遵守着一些基本准则,特别是所谓“合作原则”。格赖斯将“合作原则”划分为“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包括若干个“准则”和“次准则”。[2]但是,格赖斯又指出,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当一方违反了这些原则时,另一方就要迫使自己超越对方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会说话人话语中的深一层含义,寻求说话人在什么地方体现着合作原则,于是就产生了会话含意理论。 2.2利用话含意理论推导的广告词的语用含意 如果广告发出者总的来说遵守合作原则,但他未能真正恪守某些准则,而是有意违反某些准则,这时,广告词中就会产生会话含意。消费者要能意识到这一违反,并根据字面意义推导出其会话含义。下面按照格氏量、质、关系、方式四种准则的违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 2.2.1“量”的准则 广告主公开有意地传递多余信息或少量信息。多余的信息看似不必要或者不相关,而实际蕴藏着一定的含义。少量信息可以激发消费者想象力,对产品产生积极的评价。[3] 例1:27层净化(乐百氏纯净水)此广告词只指出纯净水通过了二十七层净化而非常干净,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方面很放心。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哪二十七层,广告受众看到这则广告就会产生疑问。因此,这则广告违反了“量”的准则。正因为广告未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因此产生了会话含意。 例2:coke adds life...(coca-cola)这则广告没有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可口可乐的品质,即没有提供足够的关于产品的信息,违反了“量”的准则,但消费者却很容易记住这则广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