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文笔论?a?a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4.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二、玄学的影响

?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 诗赋欲丽” 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

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

?(一)气与文气

?1.自然之气

?(1 )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

?(2 )元气。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之气

?(1)生理之气。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2 )精神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才有庸隽,气有刚柔”

?●地域时代之气。《文心雕龙·时序》:“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3.文气或辞气。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二)“文气”说的理论内涵

?1.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感情力量,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

?(1)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

?(2)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2.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清为阳刚之气,浊为阴柔之气,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髙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曹丕倡“文以气为主”之说,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韩愈论?°气盛言宜?±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

?▲?°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气与道德、学识、条理、声调。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刘大櫆《论文偶记》)

?“气盛言宜”的例子——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马说》)

?世有河蟹同时有草泥马。河蟹常有,而草泥马亦常有;盖虽有此马,竟驱策于夹钳之下,折腾于泥涂之间,是以草泥称也。

?马之草泥者,求食不能尽温饱。河蟹者,每掠草滩而夺其食也;是马也,虽有亿万之众,食不饱,力不足,皮包而骨见,且欲与犬彘等不可得,安求其能效力也!

?夺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果其腹,鸣之而强力箝其口,舞钳而大言曰:“马皆我养。”呜呼!其真河蟹邪?真草泥马也!(章立凡《新马说》)

三、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 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

? 2. 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

四、“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批评:1.“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

? 2.“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第二节陆机《文赋》

?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

?一、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

?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

?“意”:(1)感物而生的意;(2)构思中所形成的意;(3)文章已表达出来的意。

?意称物是前提和原因,文逮意是目的和结果,后者是《文赋》讨论的重点。整篇《文赋》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并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过程。

?二、文思之源

?1.“伫中区以玄览”(感于物)

?2.“頤情志于典坟”(本于学)

?突出自然环境对作者情感的触动

?●比较:“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性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

?陆机的贡献,是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把心由物动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把它看作创作构思开始的一部分。自此,文学理论上的“物感”说便沿着这条线发展下来。

三、艺术构思的特点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层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1.心理状态:内视与神思的飞驰。

?“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2.想象的驰骋。

?(1)揭示了艺术想象的超时空性,概括了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的特点。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构思过程中,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

?“物昭晰而互进”的“物”,是指心中的物象,是心象。

?想象伴随感情活动,离不开语言。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感情与想象交错展开的同时,便是选择词语以表现此渐趋明朗的情思与渐趋昭晰的物象,离开语言,构思是完全不可能的。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语言不仅面临如何表达的问题,还面临务去陈言的问题。

?(3)虚构性:“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 3. 提出艺术灵感的问题: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杂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

四、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烨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1.列举十类文体,一一概括其文体特征。

?2.主张内容形式并重、“情”“理”协调。

?“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和意义

?1.“缘情”,明确宣告诗歌出自人的情感体验,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情”的传统。

?“缘情”与“言志”之别:

?“前者以’情’为主,后者以’理’为主,前者重个人感受,后者重群体规范;前者推崇情之’真’,后者显扬情之’正’;前者要动人情,后者要正人心,一句话,前者立足于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以求宣发,而后者更强调以社会功利和道德为导向来制引人的情意活动。”——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

2.?°绮靡?±:绮,文采;靡,声音。指诗歌文辞精美动人的审美特征。概括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3.?°缘情?±是诗的内质,?°绮靡?±是诗的外形,诗因情性的焕发而达成美好动人的文辞。

??°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性情。?±(《文心雕龙?¤情采》)

??°绮靡者,情之所自溢也;不绮靡不可以言情。?±(明?¤顾起元《铁砚斋次草序》)

?●文采出于自然,消解了文质的二元对立。

?●文学性?a?a情采

?于右任手书宋教仁墓碑铭文——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於乎!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

?“诗缘情而绮靡”提出的背景:

?1.文学传统

?(1)从《魏风·园有桃》:“心之忧兮,我歌且谣”到《古诗十九首》“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的创作自诉。

?(2)楚骚传统的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在魏晋时代压倒诗“经”精神)

?2.时代背景

?(1)魏晋玄学的任情思想

?“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

?——何劭《王弼传》

?“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

?——向秀《难养生论》

?(2 )文的自觉。对文学审美特质的追求。

第三节刘勰《文心雕龙》

?中国杂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文学理论著作。

?一、释名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作文的用心;雕龙,雕刻龙文,比喻作文要讲究文采。

二、《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

?1.文之枢纽。总纲。《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2. 论文叙笔。文体论。论文:从《明诗》到《谐隐》十篇。序笔:从《史传》到《书记》十篇。

?3. 剖情析采。创作论。《神思》《风骨》《情采》《隐秀》《物色》等二十篇。

?4. 文学评论:文学史论《时序》;作家论《才略》、《程器》;鉴赏论《知音》;

?5. 长怀序志。总序。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序志》

三、文之枢纽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

?1.文之源:文本乎道,是道之文。

?日月山川为道之文饰、外化。人与天地并生,为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文是对天地之文仰观俯察的结果,故为道之文。因此,文要自然、要讲文采声律对偶。

?▲刘勰的文学观:文既“载心”,又“原于道”,也就是说,文学既是心灵世界的体现,又是客观世界的原理和规律的反映。文学的实质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心与物的结合。

?2.文之正:征圣宗经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既然人文是体现道的,而圣人之文又是阐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表,五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而必须征圣、宗经。征圣就是要以圣为法,宗经就是要使文章的内容归于雅正。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体现刘勰雅正的文学观念。

?3.文之变:正纬辨骚

?纬书虽内容荒诞,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 ,文采和用事有可取之处。

?楚骚合于经又异于经。其价值一方面在风情气骨,一方面在惊采壮词,“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

?正纬辨骚体现刘勰对文学性的重视。

?刘勰的文学基本思想是奇正结合,古今结合,体现其文学思想方法“唯务折衷”的倾向。

?在体制方面宗经征圣,在文辞方面则崇尚新变。一方面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一方面又试图以提倡雅正精约的文风,企图纠正当时文学浮诡不正的弊病,把文学思潮引向雅正。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雅正与奇丽结合,“衔华而佩实”可作为他文学思想的概括。

四、论文叙笔——文体论

?1.各篇的基本内容及其组织结构?a?a?°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原始以表末?±:论述各种文体的源起和流变;

??°释名以章义?±:解释各种文体的命名来说明这种文体的性质;

??°选文以定篇?±:选出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来加以评定;

??°敷理以举统?±:提出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理论,构成系统。

?“这四者的有机联系构成了史、论、评三结合的体制。”——蔡锺翔等《中国文学理论史》?文体论的价值:

? 1. 集南齐以前文体论之大成,是体系严整的文体论专著。

? 2. 提供了一部南齐以前的分体文学史,对许多重要作家作品作了中肯的评论。

五、剖情析采——创作论

(一)神思论?a?a创作论的总纲。

?神思,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

?1.描述神思的特点?a?a超越时空,伴随感情,不离语言和物象。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2.揭示神思?°神与物游?±的基本思维特征。

??°神与物游?±:主体的精神活动与对象自由的交流交融而形成?°意象?±的过程。

?3. 论述“志气”与辞令在“神与物游”中的作用。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理论价值:

?(1)从创作心理和创作语言的双重视角揭示“神与物游”的“通塞”的原因,深刻揭示了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规律。

?(2)把变幻莫测空灵飘忽的神思现象,作为一种可分解的过程进行论述:志气——神——意——言。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 4.论述驾驭神思的基本条件

?(1)“虚静”的精神状态。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2)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的积累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3)天赋的影响——文思迟速,与才之多少有关。“人之禀才,迟速有分。”“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于心力矣。”

?5.阐述神思的功用和言意的局限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变,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二)物色

?讨论情景关系

?1.心物交融问题。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四时的变化引起有生之物的感应,是一种移情作用。

?▲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认为“物色移情”有三个层次:(1)“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比德于物,物移我情;(3)我情注物,照之则美。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创作过程心物交融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因物兴感,万物入眼,一一动心;于是心着于物,流连徘徊,感受玩味,细察其色相,体认其生机意蕴。这个阶段,物是主,心随于物。

?第二阶段,万物已不再是纯客观的存在,而进入心中,成了心中之物,加进了主观色彩,是心中重新展开的物象。这个阶段,心是主,物随于心。

?实际上,两个过程很难分开:当心随物以宛转的瞬间,也便以自己的需要选择、取舍、重新组织物象。他所描摹的物之声采,实际上是心象。(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2.“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描写物象的基本原则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嚖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连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

?3. “江山之助也”——提出山水有助于文思的问题。

(三)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

何谓“风骨”:

?1 .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侃

?2 .风是情志,骨是事义——刘永济

?3. 风虽关乎意但不是意,它是作者思想、情感、气质等表现在文章中的风貌;骨关乎辞但不包括所有的辞,它专指由质朴而劲健有力的语言造成的作品艺术特色。——王运熙

?▲风是作者思想、情感、气质等表现在文章中的打动人的情感力量。

?▲骨指文章由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风骨是一种鲜明凝练雄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它针对六朝浮艳文风的批判而提出,是对建安文学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刘勰对文学风格的高要求,被后代文学批评广泛接受,可见刘勰的贡献。

六、批评观

?《知音篇》中,刘勰提出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可谓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总结。

?1.批评的正确态度:“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主观片面的文学批评产生于:(1)崇古贱今;(2)崇己抑人;(3)信伪迷真。

?2.批评前的准备。“圆照之匠,务先博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掌握批评原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欣赏是由辞到情、由艺术形象的感染到作家情志的体会的过程。

?4.欣赏批评角度和具体方法?a?a?°六观?±说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位体?±指体制格局的安排;

??°置辞?±指文句辞藻的运用;

??°通变?±指继承和创新;

??°奇正?±指文学的正统与新奇与否;

??°事义?±指事例材料的运用是否充实恰当;

??°宫商?±指音韵节奏的安排。

第四节钟嵘《诗品》

?钟嵘《诗品》是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百代诗话之祖”。

?文论双璧:“《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

《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章学诚《文史通论·诗话》

?《诗品》创作动机——

?不满于齐梁时代的堆垛典故、刻意追求声律的文风,不满于前代批评著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批评,不满于当时批评界的“随其嗜欲”“准的无依”,“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

一、《诗品》的理论贡献

1.溯流别——

(1)论五言诗的发展,肯定其地位。

背景:汉晋五言诗取代了四言诗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诗歌形式,但理论界仍重四言而轻五言。如:挚虞《文章流别论》:“古诗率以四言为体”,“五言者……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文心雕龙·明诗》有“四言正体”和“五言流调”之说。

(2)明辨五言诗的流别

把五言诗的发展归于三个源头:国风(温柔敦厚而富于文采,按文采质朴与华丽分古诗一派和曹植一派)、小雅(具深沉忧患意识)、楚辞(重个体遭遇和情感抒发)。

2. 定品第——对123位诗人论优劣,分三品,定高下。

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3人。品评言简意赅,极有见地,是罕见的精品。

批评方法:比较批评、历史批评、摘句批评、本事批评、知人论世、形象喻示等(曹旭《诗品研究》)

3. 首次以一种纯文学的眼光、审美的态度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形成自己的诗歌理论。

二、钟嵘的文论思想

?(一)吟咏情性说——关于诗歌本质特征

?1.诗歌的本质:抒发情感,表达个性。

?《诗品序》:“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故反对“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的玄言诗。

?2.创作情性的萌动,有赖于“气”与“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它继承和发展前人的“ 感物” 说,所讲的“ 物“ ,既包括自然景物,更突出社会生活中的哀怨不幸。

?在心物交感问题上比刘勰” 感物心动“ 只停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更深的社会生活内涵。

?3.钟嵘所论的“情”,除了物色之情,还突出“怨”情,突出个体的不幸遭遇和悲怨之情。

?这比陆机讲“诗缘情”更具体深入。比政教化的“怨刺上政”更突显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化品质。

?如:评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评左思“文典以怨”

(二)直寻说——关于创作思维

?“直寻”,便是但写所见,情有所感,眼有所见,辄可成诗,在写法上亦包括着写实的意思。

?钟嵘在评论诗人时提到的“直致之奇”,即此意;“巧构形似之言”,“尚巧似”,也是此意。

?“直寻”说对中国诗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然英旨”,即自然真美。钟嵘反对用事,反对寻摘经史,反对过分追求声律,主张自然流转的“真美”,自然声律。“余谓文制,本须讽咏,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背景:

?1. 声律之说。由沈约等人提倡,“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2.用典的风气。“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钞。”

(三)滋味说——艺术审美标准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钟嵘第一个把“味”当作诗歌的艺术审美标准,滋味说是钟嵘诗学的核心。

?1.要求: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2.方法:“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1)突出“兴”的地位,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2)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语言为骨干,以华美的辞藻为润色。

?3.审美效果。“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滋味说注意到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余味无穷的审美特征,在诗论史上有积极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1.试论曹丕“文气说”的理论内涵及价值。

?2.陆机《文赋》是如何论创作构思过程的?

?3.简释“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和理论意义。

?4.试述《文心雕龙·神思》关于创作构思和想象的理论观点。

?5.简释“风骨”、“六观”。

?6.试论钟嵘的“滋味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doc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那么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了,(梁)任昉的《文章缘起》分为84题,虽不免琐碎,但由此可见文体辨析的细致程度。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 第一节魏晋书法 一、曹魏书法 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魏国的著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著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书法家采用东汉业已在下层社会流行的种种俗体作书,并凭籍一笔漂亮的书法展示个人风韵。但在新书风日益昌盛的魏国,新书体并没有掩压篆、隶。碑刻上的书迹,还是篆、隶主盟。曹魏时期,正体仍是隶书,古体字是篆书,用这两种字体写碑,才称得上是“作字得体”,“体用得法”,现在所能见到的魏国碑额篆书遗迹有以下几种:《上尊号奏》碑额、《受禅表》碑额、《孔羡碑》碑额。 二、吴国书法 吴国的碑刻书迹,有篆书《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隶书《谷朗碑》。 吴国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皇象,唐朝人说皇象“工章草,师于杜度”;“章草入能,八分入妙,小篆入能”。可惜其书法真迹早已见不到了。现在还能见到的“松江本”《急就篇》,传说是皇象所书。 三、西晋书法 1、西晋的铭石书 西晋的书迹,历来少见。由于西晋政权短,又敕令禁碑,后世金石家见到的晋碑并不多。 铭石书由隶书当道,西晋碑刻的题额已近普遍采用隶书,与汉魏碑刻题额常用篆书的风气以见不同。西晋墓志上的隶书,书刻精整者大多沿袭曹魏隶法。士人学习隶书一般是以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精心撰写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体说(“四科”八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9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

第9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控制了西域政权的是()。 A.前秦 B.后赵 C.前凉 D.代 【答案】A 【解析】公元370年,苻坚灭前燕,374年,夺得东晋的益州,376年,灭前凉和代,382年,控制了西域,至此,前秦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2.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作品不包括()。 A.《后汉书》 B.《三国志》 C.《宋书》 D.《南齐书》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官家、私家都注重修史,其中《后汉书》为刘宋时的范晔所做;《宋书》作者是南朝梁人沈约;《南齐书》作者是南朝梁人萧子显。《三国志》是西晋的陈寿所撰。

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援儒入道,在道教官方化过程中有重大贡献的北朝人物是()。 A.葛洪 B.陶弘景 C.寇谦之 D.陆静修 【答案】C 【解析】在北朝,道士寇谦之对道教进行改造,剔除可能被用于组织斗争的教义、仪式,增加礼度和服食修炼的内容。他还托言太上老君授予天师之位,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道经,并献给北魏太武帝。他得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信任和支持,道教被宣布为“国教”,地位在佛教之上。 4.户调式是西晋基本的经济和财政制度,它的内容中不包括()。 A.土断 B.占田制 C.户调制 D.品官占田荫客制 【答案】A 【解析】西晋灭吴,统一中国后开始实行户调式,目的是为了平均分配土地,防止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它包括三点内容: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而土断是东晋时实行的。

5.下列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有()。 ①大足石刻②云冈石窟③龙门石窟④莫高窟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末宋初;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时期,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代。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前一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之处是()。 A.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向边疆扩散 B.士族庄园经济与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活跃,商业发达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7.有关宇文泰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胡汉杂糅的府兵制 B.依托《周礼》改革官制

浅谈中国书法史之魏晋南北朝时代

开场白: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他是东方艺术中时间最悠久,空间最辽阔,内涵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书法艺术发展历程也呈现出各时代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特征;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代尚态,近代尚艺,充分体现了“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规律。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个尚韵的时代——魏晋南北朝。 ?这次所讲的讲座包括五节内容: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第三节二王书法- 王羲之、王献之;第四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第五节肃穆庄严-北朝碑刻 第一节书法地位——承前启后 一、形成背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意识形态趋于多样化,也就造就了这一时代的书法走向成熟化。楷书、行书、草书更加成熟,书法大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亮相登场,其中最为着名的有三国时期的钟繇,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形成的条件 (一)书法意识上升到文化层面(二)儒释道玄融汇结合(三)纸张的普遍推广(四)书法美学理论逐渐丰富

三、承前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继承了东汉书法遗风,隶书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变隶书的波为撇,磔为捺,或横、或勾挑,圆转变为方折,笔画简便而趋于妍美,楷书遂成为主要书体。并且书体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相继出现,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的迅猛发展。 四、巅峰基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出现了介于隶书和行书之间的“楷书”,在北方演变成魏书﹔在南方,则经由王羲之等书家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楷书体系的改造,为处于书法巅峰时代的法度森严的唐楷奠定了笔法和结构基础。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唐代行书的迅猛的发展。 第二节正书之祖-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时期曹魏着名书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魏文帝时与当时的名士华歆、王朗并为三公。 钟繇是楷书书法的早期集大成者,其书从学习汉隶入手,改进了“蚕头磔尾”的写法,使字形更为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点画多奇趣,结体茂密而修长、飘逸萧疏。 其工于书法,师承曹喜、蔡邕、刘德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各体兼能,尤精于隶、楷。 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 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 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 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 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 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 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2020】魏晋南北朝古代文论(测试题)

魏晋南北朝文论【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 号内) 1.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是( D )。 A.《毛诗序》B.《文赋》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 2.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 B )。 A.《毛诗序》B.《文赋》C.《尚书·尧典》D.《典论·论文》 3.“立言者贵于助教”主张的提出者是( A )。 A.葛洪B.班固C.王充D.扬雄 4.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是(D )。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沈约 5.“东则由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这一段话的作者是(C )。 A.王国维B.章太炎C.鲁迅D.梁启超 6.刘勰《文心雕龙》集中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专篇名(B )。 A.《时序》B.《情采》C.《神思》D.《宗经》 7.刘勰把风格归纳为八种类型,见于( C )。 A.《时序》B.《情采》C.《体性》D.《风骨》 8.“《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C )。 A.章太炎B.鲁迅C.章学诚D.梁启超 9.被钟嵘认为是“元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C )“元嘉三大家”:颜延之谢灵运鲍照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沈约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提到“元嘉体”(元嘉是宋文帝年号) 10.钟嵘最推崇的诗人是( B )。“骨气奇佳,辞采华茂” A.陶渊明B.曹植C.谢灵运D.陆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序号写在括号内,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不得分) 1.陆机的审美理想是(ABCDE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基础知识目标: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采桑度》、《敕勒歌》和《木兰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的成就。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魏晋南北朝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2)通过魏晋南北朝佛教兴盛对经济的破坏作用,使学生认识宗教的双重作用。(3)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分析,认识当时我国的一些科学家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从而树立努力勤奋刻苦学习的信念。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培养与提高学生紧扣时代特征,抓住历史现象的关键,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的综合能力。(3)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文化素质。 重点难点 1.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数学、农学和地理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道教、佛教及其反佛教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建安文学、陶渊明与田园诗、民歌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书法、绘画和雕刻等。 2.难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的原因和危害。 教学方法 1.归纳法;2.阅读指导法;3.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有哪些? 学生回答:(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2)庄园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寺院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相关内容。结合前面我们分析文化发展的原因的基本模式:(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因素;(4)历史因素;(5)中外交流因素;(6)人民群众的因素等。然后分析出:(1)原因: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②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③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2)特点:①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5.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文笔论?a?a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汎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 2. 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3. 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到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4.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二、玄学的影响 ?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 ?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 诗赋欲丽” 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 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 ?(一)气与文气 ?1.自然之气 ?(1 )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 ?(2 )元气。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 ?2.生命之气 ?(1)生理之气。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2 )精神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心雕龙·时序》:“才有庸隽,气有刚柔” ?●地域时代之气。《文心雕龙·时序》:“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3.文气或辞气。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3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3 ?第五节钟荣《诗品》 ?一、概论: ? 1.《诗品》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被后人誉为“百代诗话之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诗品序》深入探讨了诗歌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五言诗的发生发展,肯定了五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地位。《诗品序》提出了滋味说,论述了对声病,用典等问题的看法。 ?2、写作目的: ?主要是针对当时诗坛的现状:1)缺乏批评的标准:“随其嗜欲,商榷不同”、“喧议竞起,准的无依”;2)缺乏对诗人的褒贬:“不显优劣”、“曾无品第”。所以钟嵘对122位诗人的五言诗进行评述,以求树立评诗的标准与学诗的典范,有利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 ?3、《诗品》的体例: ?1)分品第。将122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以显其优劣。计上品11人(另有《古诗》一组),中品39人,下品72人。这种方法受到班固“九品论人”、刘歆“七略裁士”的影响。 ?2)辨源出。以《国风》、《小雅》、《楚辞》为三大源头,指出历代诗人创作的渊源继承关系。如: ?1《国风》——《古诗》(上)刘桢(上)左思(上); ?——曹植(上)陆机(上)颜延之(中)谢灵运(上) ? 2.《小雅》——阮籍(上) ? ?--班姬(上) ? 3.《楚辞》——李陵(上)--王粲(上)-潘岳(上)-郭璞(中)张协(上)鲍照(中)…… -张华(中) ?-刘琨(中)? ?--曹丕(中)-应璩(中)陶潜(中) -嵇康(中)?钟嵘选汉、魏、晋、宋人入上品,齐梁无人入上品(齐谢朓、江淹;梁沈约、任昉皆入中品)。钟嵘的分法,对研究五言诗发展有意义,但品第与源出不一定准确,后人有批评。后面再来论述。 ?二、《诗品序》讲析: ?《诗品序》集中体现了钟嵘的诗歌理论,《诗品》上中下三卷则是具体批评。?《诗品序》原分作三部分,后合而为一。主要论诗歌的产生与作用,评述五言诗的发展,提出“滋味”说、“情性”说、“直寻”说等诗歌理论,交代写作缘起、目的与体例等。 ?1、“性情”说:(抒情本质)感情论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

中国史第9章 魏晋南北朝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民族分裂与融合 三国------西晋------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 东魏--------北齐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 第一节三国鼎立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1、董卓之乱 189年,汉灵帝死,何太后临朝听政,其兄何进与袁绍合谋诛杀宦官 -----并州牧董卓进入洛阳 -----袁绍东撤,组成讨董联盟 -----董卓撤至长安,郿县一带,洛阳惨遭破坏 -----董卓被诛杀。(士卒皆称万岁) -----讨董联盟自行瓦解,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公孙度:辽东公孙瓒:幽州袁绍:冀,青,并州(后吞并幽州)韩遂、马腾:凉州陶谦、刘备、吕布:相继占徐州 刘焉:益州刘表:荆州孙策:江东 曹操:豫州 2、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群雄中势力最大的两家:袁绍和曹操: 曹操称雄中原的原因: ·收编黄巾军降卒30余万 ·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许昌一带大力进行屯田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胜,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 了基础 207年,曹操征乌桓成功,除关中韩遂、马腾,汉中张鲁,北方尽在控制之中。 3、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高唐县令,曾先后转投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后结识诸葛亮,出现转机。 208年曹操大举南下,刘备首当其中,派诸葛亮会见孙权。 主战理由:·曹操有后顾之忧,关中有韩遂、马腾 ·曹操声言80万,实际不过20万(降卒算上) ·曹操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如强弩之末 ·北方人不习南方湿润空气,水土不服;必生痼疾 ·曹军舍鞍马,仗舟楫,实为舍长取短 ·孙刘联军以逸待劳,擅长水战,虽只有几万。 赤壁之战:208年10月,孙刘联军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决定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之战的南北形势: 北方:211年,曹操灭关中韩遂、马腾,215年,灭汉中张鲁,完全

魏晋南北朝文化十讲

魏晋南北朝文化十讲 第一讲:概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 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讲: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1.建安风骨与时代 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 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 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曹丕诗歌的音乐性。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 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三节:七子等人的文学 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王粲的学术与文学。《登楼赋》与《七哀诗》。刘桢的个性。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概述 一、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这期间:1、生命意识觉醒。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瘟疫流行,人们开始感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生命意识觉醒,于是借文章著述以求不朽。2、学术思想活跃。此间,儒学衰落,玄学兴起,佛学兴盛,不但影响了士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追求适意、放达、洒脱,即后人所谓“魏晋风度”),而且玄学与佛学讨论的一些问题(如才性、有无、言意、形神、虚实等),对文艺理论极具启发和影响。3、人物品藻风盛。《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容止》这样的品藻,是审美的,这种风气兴盛,直接影响到文艺评论和美学。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等,都产生于这热闹的空气中。同时人们把风神、风骨、风韵、气韵、神气、等比喻人物风姿之美的词语,用来比喻艺术美,成为文论与美学的术语。4、文学创作繁荣。诗赋有较大发展(五、七言诗、抒情小赋),更讲究形式美;诸种文体大致齐备;《文选》、《玉台新咏》问世;为文学批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此时期文论的特点 1、有了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标志着古代文论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2、开始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不再仅仅当作政教的工具和附庸,它本身的独立地位和审美作用开始被认识;文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标志着“文学的自觉”。 三、关注与讨论的主要问题 1、继续讨论文学的外部规律,如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 2、深入到文学的内部规律的探讨上,涉及文学批评中的作家论、文体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等等。影响大的是曹丕的“文气”说,陆机“缘情”说,钟嵘的“滋味”说,刘勰的艺术想象论、风骨论等。 鲁迅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已进入自觉时期,文学自觉的含义有: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至于《东观汉纪》以及蔡邕的《独断》、刘熙的《释名》等反映了早期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就现存佚文看来,论及12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 (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0)

注:朝代沿革并不需要同学们准确记忆,列在此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 阶段特征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腐朽的士族制度形成并充分发展。 民族关系:本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其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经济:均田制度开始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文化:本阶段中国科技文化继续发展,超越秦汉,继续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知识梳理 一、政治 (一)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二)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而才能出色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以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但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 2.措施 ①冯太后的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通过易服色,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等措施,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推动北方经济迅速恢复与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 二、经济 (一)农业

1.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水利灌溉: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 1.冶铸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三)经济政策和制度 1.均田制 ①时间:公元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②措施: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获得无主荒地,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转化为定居的农耕居民。 2.租调制 ①措施:北魏颁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②作用:改变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三、文化 (一)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民生痛苦,因此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 (二)农学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记录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广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三)文学 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四)艺术 1.书法:魏晋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楷书、行书、草书臻于成熟。书法大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2.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留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