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王加峰

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王加峰

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王加峰
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王加峰

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应用

王加峰

总论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身心疾病并具有养生保健作用的药物;而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内容,其中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执业中药师除需要有足够的中药学知识与一定的医学知识外,还需具有较强的临床中药应用能力,尤其是部分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能力。

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的结果。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即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因此,熟悉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药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概括、总结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五味的本义是指食物和药物的真实滋味,即辛、甘、酸、苦、咸、淡、涩。由于甘淡和酸涩常常并称,所以习称为五味。前人发现药物的滋味与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于是用味来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故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即五味的“味”超出了味觉

的客观感受,而成为建立在功效基础之上的抽象理论。辛能行、能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辛味药物一般可以治疗外感表证、气滞血瘀等证。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润养、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一般能治疗虚证、燥咳、肠燥便秘、脾胃不和、疼痛等。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治疗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苦能泄、能燥,泄包括通泄、降泄和清泄;通泄指泻下大便,降泄主要指降泻肺气或胃气,清泄指清热泻火,燥是指燥湿。咸能软、能下,软指软坚散结,下指泻下通便;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及便秘等病证。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不同趋向,是依据各药物所具有的功效来确定的,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与病位相对应、与病势相对立的;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因素是四气、五味、药物质地、炮制和配伍。

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则是表示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脏腑)或某几经(脏腑)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脏腑)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总结出来的。掌握归经理论,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即毒性反应。毒性是学习和掌握药性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古代医籍中,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此即广义毒性,故“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所谓毒药,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所谓剧毒药,系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至于中药的副作用,则有别于毒性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二、中药的应用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病证药忌等四个方面。临床用药时,必须注意在某种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药,或在服药时不

宜吃某些食物等问题,以免产生副作用或影响疗效。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多用水牛角代替),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用量用法

中药的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一味药的干燥饮片在汤剂中的成人一日内服剂量。有时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煎煮用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泡服、煎汤代水。

各论

1解表药

麻黄(《神农本草经》)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草质茎。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气微香,味涩、微苦。切断,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表证,胸闷咳喘,风水浮肿及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且不宜久煎;止咳平喘多蜜炙或捣绒。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又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故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细辛(《神农本草经》)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

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东北地区;华细辛主产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切段,生用。

【药性】辛,温。归心、肺、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鼽、鼻渊,鼻塞流;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用量不宜过大。

柴胡(《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is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等地;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和泥沙,干燥。气微香,味微苦。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药性】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表证发热,寒热往来;肝郁气滞,胁肋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及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3~10g。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使用注意】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表面密生环节,有毒,不可当柴胡用。

2清热药

石膏(《神农本草经》)

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主产于湖北应城。采挖后,除去泥沙及杂石。气微,味淡。打碎生用或煅用。

【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温病气分实热证;肺热喘咳;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生石膏煎服,15~60g,先煎。煅石膏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黄连(《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 teeta Wall.的根茎。以上三种分别可称为“味连”“雅连”“云连”。味连、雅连主产于四川,云连主产于云南、西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气微,味极苦。生用或清炒、姜汁炙、酒炙、吴茱萸水炙用。

【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泻痢,呕吐吞酸;壮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出血;痈肿疔疮,湿疹湿疮,耳目肿痛;胃火牙痛,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苦寒败胃,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金银花(《新修本草》)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d.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主产于山东、河南。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气清香,味淡、微苦。生用,炒用或制为露剂使用。

【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疮痈疖肿;风热表证,温病发热;热毒血痢及暑热烦渴、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玄参(《神农本草经》)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根。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苏等地。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幼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燥。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切片,生用。

【药性】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应用】热入营血,温毒发斑;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痈疮。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青蒿(《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气香特异,味微苦。切段,生用。

【药性】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

【应用】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外感暑热,发热头昏;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6~12g,后下。或鲜用绞汁。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3泻下药

大黄(《神农本草经》)

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tangutium Maxim.ex Balf. 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和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等地。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干燥。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切瓣或段,生用、酒炒、酒蒸或炒炭用。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实热积滞便秘;火热上炎证,血热出血,热毒疮肿,瘀血证,湿热

证。

【用法用量】煎服,3~15g;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用于泻下宜用生大黄,不宜久煎;活血宜用酒炙大黄;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哺乳期慎用。

4祛风湿药

独活(《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 的根。主产于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春初或秋末采挖,晒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微麻舌。切片,生用。

【药性】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应用】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及少阴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及血燥者慎用。

桑寄生(《神农本草经》)

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 (DC.) Danser的带叶茎枝。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冬季至次春采割,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气微,味涩。切厚片,生用。

【药性】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

【应用】风湿痹证;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5化湿药

广藿香(《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气香特异,味微苦。切段生用。

【药性】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呕吐,暑湿证及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3~10g。鲜品加倍。叶偏于发表,梗偏于和中,鲜藿香长于解暑。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6利水渗湿药

茯苓(《神农本草经》)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 (Schw.) Wolf的菌核。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7~9月采挖,阴干。气微,味淡,嚼之粘牙。生用。

【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水肿,痰饮内停证,脾虚泄泻,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茵陈(《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 A. capillaries Thunb.的地上部分。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初开时采割,晒干。滨蒿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气芳香,味微苦。生用。

【药性】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应用】黄疸,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7温里药

附子(《神农本草经》)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子根。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用。盐附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黑附片(黑顺片)气微,味淡;白附片气微,味淡。

【药性】辛、甘,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亡阳证,阳虚证,寒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感为度。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类、贝母类、白及、白蔹同用。

不良反应生附子所含的乌头碱有毒,中毒时可见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乃至死亡。8理气药

陈皮(《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主产于广东、福建、四川等地,产于广东新会者称为新会皮、广陈皮。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以陈久者为佳。气香,味辛、苦。切丝生用。

【药性】苦、辛,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脾胃气滞诸证;湿浊中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木香(《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根。主产于云南、广西、四川等地。秋、冬季采挖,晒干或烘干后去粗皮。气香特异,味微苦。生用或煨用。

【药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应用】脾胃气滞证,大肠气滞证,肝胆气滞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生用行气力强,煨用宜于止泻。

【使用注意】阴虚津亏、火旺者慎用。

9消食药

山楂《本草经集注》

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果实。主产于中国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以山东产量最大,质佳。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气微清香,味酸、微甜。生

用或炒用。

【药性】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应用】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瘀血证及高脂血症、疝气作痛。

【用法用量】煎服,9~12g。大剂量可用至30g。消食宜生用;止痢宜炒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而无积滞者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均慎用。

10止血药

三七(《本草纲目》)

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的根和根茎。主产于云南、广西。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去泥土,洗净晒干。气微,味苦回甜。生用。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应用】体内外出血;胸腹刺痛,跌打损伤,瘀滞疼痛及虚损劳伤。

【用法用量】煎服,3~9g;研末服1~3g;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孕妇慎用。

艾叶(《名医别录》)

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叶。主产于湖北蕲州,称“蕲艾”。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气清香,味苦。生用、捣绒或制炭用。

【药性】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应用】虚寒性出血,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宜炒炭用,散寒止痛宜生用。11活血化瘀药

郁金(《药性论》)

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姜黄Curcuma longa 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或蓬莪

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的块根。主产于浙江、四川、广西等地。秋冬两季植株枯萎时采挖,摘取块根,除去须根,洗净泥土,入沸水中煮透,取出,晒干。温郁金气微香,味微苦;姜黄气芳香,味辛辣;广西莪术气微,味微辛苦;蓬莪术气微,味淡。切片生用或醋制用。

【药性】辛、苦,寒。归肝、心、肺、胆经。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肝气郁滞、血瘀内阻之证,痰热蒙闭心窍之证,血热出血,湿热黄疸、胆石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不宜与丁香同用。孕妇慎用

丹参(《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河北、山东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润透后切片,晒干。气微,味微苦涩。生用或酒炒用。

【药性】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应用】血瘀诸证,疮痈肿痛,心烦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酒炒可增强活血之功。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马钱子(《本草纲目》)

为马钱子科植物马钱Strychnos nux-vomica L.的成熟种子。主产于越南、印度、缅甸。我国广东、海南、云南等地亦产。冬季收集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洗净,晒干,砂炒,或水煮,或油炸。气微,味极苦。用时研末。

【药性】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

【功效】通络止痛,消肿散结。

【应用】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用法用量】炮制后入丸散,0.3~0.6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调涂。

【使用注意】不宜生用,不宜多服久服。孕妇禁用。

不良反应中毒时,轻者有嚼肌及颈部肌抽搐感,吞咽困难,全身不安;重

者可致伸肌与屈肌强烈收缩,呈现强直性惊厥。

12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的块茎。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夏、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晒干,为生半夏。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一般以生姜、明矾制过入药。

【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湿痰、寒痰证;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痈肿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一般宜制用,生品内服宜慎。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

【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因其性温燥,对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等证,当慎用。

不良反应本品有毒成分对口腔、喉头、消化道黏膜等有强烈的刺激性,出现局部麻木肿痛,并引起流涎、张口困难等;重者导致呕吐,甚则窒息。其有毒成分难溶于水,经久加热可被破坏,不能单纯被姜汁破坏,而能被白矾减弱。

川贝母(《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 rzewalskii Maxim.或棱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Li 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 Hsia var.wabuensis ( S.Y.Tang et S.C.Yue) Z.D.Liu,S.Wang et S.C.Chen 的鳞茎。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夏、秋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气微,味微苦。生用。

【药性】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应用】肺热燥咳,阴虚劳嗽;瘰疬,疮痈,乳痈,肺痈。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粉冲服,一次l~2g。

【使用注意】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桔梗(《神农本草经》)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 DC.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春、秋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剥去外皮或不去外皮,切片,晒干。气微,味微甜后苦。生用。

【药性】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应用】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及癃闭、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之呕吐、呛咳、眩晕及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又因桔梗皂苷有溶血作用,不宜作注射给药。13安神药

朱砂《神农本草经》

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主产于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采挖后,选取纯净者,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再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气微,味淡。研细水飞,晒干装瓶备用。

【药性】甘,微寒;有毒。归心经。

【功效】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

【应用】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0.1~0.5g,多入丸散,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及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14平肝息风药

羚羊角《神农本草经》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主产于西伯利亚及小亚细亚一带。新疆北部边境地区亦产。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气微,味淡。镑片或粉碎成细粉。

【药性】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应用】惊痫抽搐,癫痫;头晕目眩;目赤头痛;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及风湿热痹、肺热咳喘、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1~3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脾虚慢惊者忌用。

不良反应据报道,个别患儿可致过敏反应,出现全身紫癜,吐血,甚至死亡;羚羊角注射液肌注也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天麻《神农本草经》

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块茎。主产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冬季茎枯时采挖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季发芽时采挖者名“春麻”,质量较差。采挖后,立即洗净,蒸透,敞开低温干燥。用时润透或蒸软,切片。气微,味甘。生用。

【药性】甘,平。归肝经。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

【应用】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及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15补虚药

人参(《神农本草经》)

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根及根茎。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尤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称吉林参。野生者名“山参”,质量最好;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林下参”;栽培者称“园参”。园参一般应栽培6~7年后收获。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加工断下的细根称“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切片或粉碎用。有特异香气,味微苦而甘。生用。

【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应用】元气虚脱证;心脾肺肾诸脏气虚证;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及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虚脱宜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也可研粉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五灵脂同用。

黄芪(《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branaceus(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根。主产于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生用或蜜炙用。

【药性】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脾气虚及中气下陷证;肺气虚及气虚自汗证;气虚水肿;气虚血滞,半身不遂,痹痛;气血亏虚,疮痈日久不溃,或溃后不敛。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鹿茸(《神农本草经》)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或马鹿C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夏秋两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花鹿茸气微腥,味微咸;马鹿茸气腥臭,味咸。切薄片或研成细粉用。

【药性】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应用】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肾虚骨弱,腰脊冷痛,筋骨痿弱;冲任虚寒,崩漏带下;阴疽内陷不起,疮痈久溃不敛。

【用法用量】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可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伤阴动血。凡热证、阴虚阳亢者均当忌服。

当归(《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augel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根。主产于甘肃岷县(秦州)。秋末采挖,除尽芦头、须根,待水分稍蒸发后按大小粗细分别捆成小把,用烟火慢慢熏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生用,或酒炙用。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血虚萎黄,心悸失眠;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血虚、血瘀诸痛;血虚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湿盛中满、大便溏泻者忌服。

阿胶(《神农本草经》)

为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us L.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固体胶。古时以产于山东东阿县而得名,质量也最优。气微,味微甘。以原胶块用,或将胶块打碎;用蛤粉炒或蒲黄炒成阿胶珠用。

【药性】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应用】血虚证,肺肾阴虚证,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汤剂宜烊化兑服。

【使用注意】本品黏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慎用。

枸杞子(《神农本草经》)

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夏秋二秋果实呈橙红色时采收,晾至皮皱后,再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气微,微甜。生用。

【药性】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应用】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证。

【用法用量】煎服,6~12g。

龟甲(《神农本草经》)

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全年均可捕捉,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剥取甲壳,除去残肉,晒干。气微腥,味微咸。生用,或以砂炒后醋淬用。

【药性】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

【应用】肝肾阴虚证;肾虚筋骨痿弱,小儿囟门闭迟;阴血亏虚之惊悸、失眠、健忘;阴虚血热,崩中漏下。

【用法用量】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并除去腥气,便于制剂。

鳖甲(《神农本草经》)

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主产于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全年均可捕捉,杀死后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硬皮能剥落时取出,除去残肉,晒干。气微腥,味淡。生用,或以砂炒后醋淬用。

【药性】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应用】肝肾阴虚证;癥瘕积聚,久疟疟母。

【用法用量】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且可去其腥气,易于粉碎,便于服用。

16收涩药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

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sis (Turcz.) 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ra Rehd. et Wils.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和杂质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生用或经醋、蜜拌蒸晒干用。

【药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应用】久咳虚喘;自汗,盗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2~6g。

【使用注意】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临床思维答案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临床思 维答案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临床使用中成药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临床疗效 B.缩短病程 C.提高治疗依从性 D.以上答案均是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2 .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主要是 A.指南依据 B.中医辨证依据 C.患者要求 D.个人和科室经验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3 . 中成药说明书的特点是 A.以中医证型为先导 B.常有中西词汇混用 C.疗程和不良反应通常不明确 D.以上答案均是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4 .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中医的证候是一组具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描述 B.不同疾病不可能使用相同的中成药 C.在中医诊疗中,证和病的概念同样重要 D.慢性病患者多见有血瘀证,所以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长期使用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5 . 流感患者出现高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口干便秘、烦躁不安的症状,最适合的中成药是 A.九味羌活丸 B.银翘解毒丸 C.防风通圣丸 D.玉屏风散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6 . COPD患者在稳定期阶段,轻微咳嗽,活动后气短、乏力等,最适合的中成药组合是 A.银黄颗粒、蒙石滚痰丸 B.蛤蚧定喘丸、咳喘宁胶囊 C.玉屏风散、金柜肾气丸 D.四君子散、十全大补丸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7 . 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轻度紫绀,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伴室上性早搏,最合适的中成药组合是: A.心宝丸、稳心颗粒 B.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C.麝香保心丸、益心舒胶囊 D.脑心通胶囊、补中益气丸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8 . 在中成药临床实践中,以下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A.中医辨证和疾病诊断同时需要,用药时可以相互参照 B.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因存在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可能不同 C.中成药在长期使用时必须考虑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D.以上答案均对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中药药理学(课后习题)

《中药药理学》习题集 第01章绪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结合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始于: A.20年代B.40年代C.60年代D.80年代E.90年代 2.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A.提取中药的成分B.鉴定中药的种属C.研究中药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等 D.确定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E.提取中药的有效部位 二、填空题 1.我国首先对麻黄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其有拟肾上腺素样药理作用。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两个方面。 三、问答题 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2.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3.简述中药药理研究的现状。 4.有人认为中药是天然产物,所以毒副反应低,请简述你对此的看法。 5.请例举几种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中药或中药的活性成分,并简述其研究概况。 6.什么是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第02章中药药性理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连续使用温热药会使下列何种机体的递质增加: A.NA B.Ach C.5-HT D.GABA E.NO 2.辛味药主要含有以下何种相关成分: A.挥发油B.生物碱C.无机盐D.有机酸E.糖类 二、填空题 1.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多属于药性( )的药物。 2.在中药中,( )、( )等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 三、问答题 1.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安全可靠“的观念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有什么关系? 3.中药归经的实质是什么?举例说明。 4.简述四性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5.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五味”所含成分与中药的“功效”、“归经”间有何规律性? 7.简述中药五味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 第03章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作用特点 一、选择题

几种常见的单味中药排毒又美容

几种常见的单味中药排毒又美容 [摘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有的中药排毒美容效果非常好,以下也是家用几种常见的单味中药,排毒美容效果不错。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吃藿香为脾胃排毒 藿香其性微温,味辛,入脾、胃、肺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藿香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柠檬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使身体的毒素从肠道顺畅排出。《本草正义》言其“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湿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天冬润肺又降火 天冬味甘苦、性大寒。又名天门冬、大当门根。干透者质坚硬而脆,未干透者质柔软,有黏性。它能滋阴润肺、止咳消痰,有效帮助排除肺部的毒素,同时还能降火、帮助排泄,主治肺结核、吐脓吐血、痰嗽喘促、糖尿病、咽喉炎、扁桃体炎、足下热痛、虚劳骨蒸、阴虚有火之症。煎汤,用量一般为6~15克。 当归煎汤清肠胃 当归味甘、辛,性温,能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进食后能增强肠胃吸收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利于身体废物的排出。同时其甘温质润,为活血、补血良药,能维持身体血液的正常循环,帮助血液排毒。煎服,用量一般为5~15克。 使君子促进消化 使君子,性温味甘,入脾、胃、大肠经,具杀虫、消积、健脾的功效。其甘温是温和之温,能助饮食之动化,而疏导肠中积滞,且富有脂液,所以滑利流通,能帮助身体的毒素从肠道顺畅排出。以使君子为主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十分有效,其方法是取使君子30克,去皮炙厚朴、陈皮、川芎各0.3克,研为细末调匀,用蜂蜜调制成黄豆大小的丸,3岁以上的小儿每次服2颗,3岁以下者每次服1颗,以米汤送服。 海松子润肺去燥 海松子性温,味甘,入肝、肺、大肠经。海松子含有脂肪油(约占74%,其中以油酸酯、亚油酸脂为主)、蛋白质、挥发油、糖、磷、铁、钙等。海松子的主要排毒功效是清除肺部的毒素,能滋阴、润肺、止咳,祛风通络,散寒除湿,补血养肝,滋阴潜阳,益气补血。与胡桃肉一起可以温养肺肾、润燥、止咳、化痰。二味相合,以蜂蜜相辅,补肾、润肺、止咳,宜于肺肾两虚之久咳痰喘。用量一般为10克。 常食莲子能静心 莲子性味甘涩平,主要作用于心、脾、肾,能养心益肾,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松弛血管,降低血压,补脾涩肠,并有抗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莲子作为保健药膳食疗时,一般是不弃莲子心的,莲子心味苦,有清除心热、固精、安神、强心之功效。莲子的排毒元素也主要来自于莲子心。用量一般为6~12克。

2019中药执业药师中药专业知识二习题附答案解析 单味中药 第5章 芳香化湿药

单味中药第5章芳香化湿药 一、最佳选择题 1、白豆蔻具有止呕的作用,善于治疗 A、胃寒呕吐 B、胃虚呕吐 C、妊娠呕吐 D、寒饮呕吐 E、胃热呕吐 2、藿香止呕,尤其善治 A、胃寒呕吐 B、胃热呕吐 C、湿浊呕吐 D、肝胃不和呕吐 E、胃虚呕吐 3、芳香化湿药具有的功效是 A、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 B、健脾止泻,安胎 C、祛风湿解表 D、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E、健脾养血,安神 4、能除痰湿而平喘,为治咳喘痰多的药为 A、厚朴 B、苍术 C、佩兰 D、草豆蔻 E、白豆蔻 5、为治疗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的是 A、白豆蔻 B、草豆蔻 C、藿香 D、厚朴 E、砂仁 6、湿浊内停无论寒热虚实或有无表邪皆可的药对是 A、广藿香配佩兰 B、砂仁配木香 C、厚朴配枳实 D、茯苓配猪苓 E、苍术配厚朴、陈皮

7、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服 A、厚朴 B、藿香 C、白术 D、苍术 E、黄精 8、治疗寒湿中阻或夹食积宜用苍术配伍 A、藿香、佩兰 B、厚朴、陈皮 C、厚朴、佩兰 D、佩兰、陈皮 E、藿香、陈皮 9、可用于夜盲,眼目昏涩的中药是 A、独活 B、苍术 C、厚朴 D、佩兰 E、藿香 10、芳香化湿药使用中应注意的是 A、入汤剂宜久煎 B、入汤剂应先下 C、入汤剂不宜久煎 D、多入丸、散剂 E、脾虚者忌用 11、草豆蔻的功效是 A、化湿,解暑 B、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C、燥湿温中,止痛 D、健脾止泻,安胎 E、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12、具有燥湿温中,截疟功效的药物是 A、白豆蔻 B、佩兰 C、厚朴 D、苍术 E、草果 13、白豆蔻的功效是 A、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B、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C、化湿行气,发表解暑 D、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E、发表解暑,消积平喘 14、具有化湿,解暑功效的药物是 A、白豆蔻 B、佩兰 C、厚朴 D、苍术 E、草果 15、具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功效的药物是 A、羌活 B、厚朴 C、薏苡仁 D、藿香 E、苍术 16、砂仁配木香除化湿理气外,又能 A、调中止痛 B、燥湿祛痰 C、化湿解暑 D、健脾安胎 E、祛风除湿 17、既能化湿行气,又能温中止泻的药是 A、厚朴 B、砂仁 C、藿香 D、肉豆蔻 E、陈皮 18、既可化湿止呕,又能发表解暑的药物是 A、佩兰 B、砂仁 C、白豆蔻 D、草豆蔻 E、广藿香 19、化湿药入汤剂时应 A、后下 B、另煎 C、包煎

常用单味中药1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麻黄 【性能特点】本品发汗药力较强。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症】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咳喘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配伍】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用法用量】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 【药理作用】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 桂枝 【性能特点】本品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不如麻黄,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症】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癥瘕。 3.阳虚水肿,痰饮证。 4.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5.虚寒腹痛。 【配伍】桂枝配白芍: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多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理作用】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流量,强心,利尿,键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作用。 紫苏 【性能特点】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症】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证。 4.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用法用量】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证者慎用。

《中成药应用》复习范围

一、选择题 1.感冒兼夹燥邪辨证要点为() A.发热 B.恶寒轻 C.身重 D.干咳咽干无痰 2.患者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稠色黄,不易咯出,喉间有腥味,胸胁胀满,咳时引痛,伴身热,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教.可选用() A.银翘散 B.桑杏饮 C.牛黄蛇胆川贝液 D.百合固金丸 3.患者胃痛日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可选用()A.良附丸 B.保和丸 C.柴胡疏肝散 D.失笑散 4.患者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C.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D.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5.患者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可选用() A.木香顺气丸 B.桂枝颗粒 C.一清胶囊 D.通天口服液 6.患者泄泻日久,多在黎明前后,脐下疼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暧,常伴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可选用()A.四神丸 B.藿香正气水 C.参苓白术散 D.葛根芩连片 7.患者女,学生,近半年因学业压力较大,精神紧张,经常失眠,伴心烦,心 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可选用() A.安神补脑液 B.龙胆泻肝丸 C.天王补心丹 D.神安胶囊 8.桃红四物颗粒主要用于() A.气血两虚 B.血虚兼有血热 C.血虚兼有血瘀 D.血虚兼有出血 9.肾气丸主要用于() A. 血虚证 B. 气虚证 C. 阳虚证 D. 阴虚证 10.患者经行时间延长,经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血块,或经间期出血,量 多少不定,可选用()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临床思维考试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临床思维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临床使用中成药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临床疗效 ? B.缩短病程 ? C.提高治疗依从性 ? D.以上答案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主要是 ? A.指南依据 ? B.中医辨证依据 ? C.患者要求 ? D.个人和科室经验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中成药说明书的特点是 ? A.以中医证型为先导 ? B.常有中西词汇混用 ? C.疗程和不良反应通常不明确 ? D.以上答案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医的证候是一组具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描述? B.不同疾病不可能使用相同的中成药 ? C.在中医诊疗中,证和病的概念同样重要 ? D.慢性病患者多见有血瘀证,所以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长期使用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5 . 流感患者出现高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口干便秘、烦躁不安的症状,最适合的中成药是 ? A.九味羌活丸 ? B.银翘解毒丸 ? C.防风通圣丸 ? D.玉屏风散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 COPD患者在稳定期阶段,轻微咳嗽,活动后气短、乏力等,最适合的中成药组合是 ? A.银黄颗粒、蒙石滚痰丸 ? B.蛤蚧定喘丸、咳喘宁胶囊 ? C.玉屏风散、金櫃肾气丸 ? D.四君子散、十全大补丸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轻度紫绀,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伴室上性早搏,最合适的中成药 组合是: ? A.心宝丸、稳心颗粒 ? B.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 C.麝香保心丸、益心舒胶囊 ? D.脑心通胶囊、补中益气丸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8 . 在中成药临床实践中,以下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中医辨证和疾病诊断同时需要,用药时可以相互参照 ? B.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因存在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可能不同 ? C.中成药在长期使用时必须考虑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 D.以上答案均对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9 . 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 A.中成药是天然成分组合而成,但也可能含有毒性,超过3个月以上的使用仍需谨慎 ? B.关木通、青木香等含有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 ? C.药典和说明书推荐的临床剂量较低,为了提高疗效,可以适当提高临床使用剂量

2015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第一部分 常用单味中药 第十一章 止血药

天星医考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第十一章止血药 【功效】止血,并分别兼有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功效 【适应范围】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按性能共分四类 (1)凉血止血:味或苦或甘而性寒凉,均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药:性昧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主治各种出血而无瘀滞者,但有留瘀恋邪之弊,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善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而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配伍】血热妄行者,配清热凉血药;阴虚阳亢者,配滋阴潜阳药;瘀血阻滞而出血不止者,配活血行气药;虚寒性出血者,应根据病情配温阳、益气、健脾等药同用。出血过多而致气虚欲脱者,如单用止血药,则缓不济急,应急予大补元气之药,以益气固脱。 【使用注意】在使用凉血止血和收涩止血药时,必须注意有无瘀血,若有瘀血未尽,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大蓟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性能特点】苦凉清泄,甘能解毒,入心肝经。既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又散瘀解毒而消痈肿,为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及尿血。 (2)疮痈肿毒。 【配伍】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功能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用量用法】9~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清泄散瘀,孕妇及无瘀滞者慎服,脾胃虚寒者忌用。 小蓟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经。 【性能特点】苦凉清泄,甘能解毒,入心肝经。功似大蓟而力稍弱,亦为治血热出血及热毒疮肿所常用。且兼利尿,最善治尿血、血淋。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 (1)血热尿血、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尤善治尿血、血淋。 (2)热毒疮痈,血淋。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积水潭医院作为一个以骨科为重点的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较多,通过多年的使用经验,对我院骨科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进行分析如下: 1、骨折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等。 这四种药组成中都含有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 都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功效。 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含朱砂,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骨折后兼烦躁不眠者;回生第一丹中的麝香辛芳走窜,入十二经,引药力直达病所,接骨效果最好;另外麝香开窍散 回生第一丹 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麝香、朱砂。 伤科接骨片 三七、 土鳖虫、自然铜、红花、 乳香、没药、甜瓜子、冰片、朱砂、海星、鸡骨、马钱子 接骨七厘片 土鳖虫、 骨碎补、当归、血竭、乳香、没药、煅自然铜、酒大 黄、硼砂。 骨折挫伤胶囊 猪骨胶、土鳖虫、自然铜、血竭、红花、乳香、没药、炒黄瓜子、当归、大黄。 活血 化瘀,接 骨 止痛

瘀强,对外伤等引起的神志昏迷有较好的醒脑回苏效果,对骨折初期和中期都有较好的疗效;伤科接骨片中含三七、马钱子,又有较强的活血止痛效果,止痛力强。 与回生第一丹相比,伤科接骨片多了海星、鸡骨,接骨七厘片多了骨碎补,骨折挫伤胶囊多了猪骨胶,都可用于接骨续筋,所以更适用于骨折中期。而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组成中的大黄兼能通便,对于骨科手术后有便秘者能起到一定作用。 2、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七厘散、活血止痛胶囊、三七伤药片、三七胶囊等等。 这四种药都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治疗跌打损伤,外 伤瘀血,青肿疼痛等。 七厘散和三七胶囊还可用于外伤出血的止血。七厘散中有血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3.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三 作者:谢海洲点击次数:412次 正文: 3.8眩晕 眩晕即眼花头眩。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可伴有呕吐、汗出、昏倒。西医学的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病、高血压、低血压、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属此范畴。 3.8.1风阳上扰 (1脑立清丸:磁石、代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或猪胆膏、猪胆粉。功效为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夜寐欠安等。临床中孕妇及体弱虚寒者忌服。 (2罗布麻茶(罗布麻叶片、冲剂:罗布麻叶。功效为清热,平肝。用于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本品药性缓和,在临床中多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3.8.2肝火上炎 (1当归龙荟丸:当归(酒炒、龙胆(酒炒、芦荟、青黛、栀子、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黄柏(盐炒、大黄(酒炒、木香、麝香。功效为清肝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临床中孕妇禁用。 (2牛黄降压丸:牛黄、羚羊角、珍珠、冰片、黄芪、郁金、白芍等。功效为清心化痰,镇静降压。用于肝火旺盛,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痰火壅盛,高血压病。临床中孕妇慎用。 3.8.3痰浊上蒙

(1半夏天麻丸:法半夏、天麻、黄芪(蜜炙、人参、苍术(米泔炙、白术(麸炒、茯苓、陈皮、泽泻、六神曲(麸炒、麦芽(炒、黄柏。功效为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用于脾虚湿聚生痰,眩晕头痛,如蒙如裹,胸脘满闷。临床服用时忌食生冷油腻。 (2同仁牛黄清心丸: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白芍、麦冬、白术(麸炒、六神曲(麸炒、蒲黄(炒、大枣(去核、阿胶、茯苓、人参、防风、干姜、柴胡、肉桂、白蔹、桔梗等。功效为清热化痰,益气养血祛瘀。用于气血不足,痰热上扰所致胸中热,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临床中孕妇慎用。 (3益血膏:黄芪、当归、川芎、益母草、菟丝子、大黄、木香、白芍、地黄、何首乌(黑豆酒炙、枸杞子。功效为益气血,补肝肾。用于气虚血亏所致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头晕目眩,妇女血虚,月经不调,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临床中感冒发热期间忌服。 (4安康颗粒:红参、银耳、当归、山药、猪脊髓、鹿茸、山楂。功效为安和五脏,健脑安神。用于头目眩晕,耳鸣耳聋,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失眠多梦。临床中禁止空腹服用,邪实痰湿者不宜使用。 3.8.4肝肾阴虚 (1杞菊地黄丸(浓缩丸、胶囊、片、口服液: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制、茯苓、牡丹皮、山药、泽泻。功效为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临床中脾虚泄泻者慎用。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2天麻首乌片:天麻、白芷、何首乌、熟地黄、丹参、川芎、当归、制蒺藜、桑叶、墨旱莲、女贞子、白芍、黄精、甘草。功效为滋补肝肾,养血熄风。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眩晕头痛,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神疲健忘,鬓发早白,舌红少苔,脉象弦细;脑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血管性头痛,脂溢性皮炎见上述证候者。 3.8.5瘀血阻窍

儿童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童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中医学认为的脾,下列错误的是(a ) A .先天之本 B .后天之本 C .气血生化之源 D .可以运化水谷精微 2 . (单选题)文中论述的“重视脾胃、从中取傍”的疾病,不包括(d) A .黄疸 B .咳嗽 C .肿病 D .泄泻 3 . (单选题)肾病综合征的非急性期,可选中成药不包括(c) A .黄芪颗粒 B .槐杞黄颗粒 C .黄葵胶囊 D .白令胶囊 4 . (单选题)厌食经验方常选药物组,不包括(c ) A .神曲、草豆蔻、砂仁 B .石斛、麦冬、生地 C .芦根、杏仁、前胡 D .焦山楂、鸡内金、谷稻芽

5 . (单选题)小儿疾病选药,宜(c ) A .苦寒清热 B .辛热助阳 C .质地轻清 D .多投补益 6 . (单选题)小儿中成药给药剂量正确的是(c ) A .新生儿为成人量的1/3~1/4 B .婴幼儿为成人量的1/6~1/4/ C .学龄儿童为成人量的1/2~2/3 D .大于14岁儿童为成人量的1/2~2/3 7 . (单选题)当小儿服药发生困难,如拒服、呕吐等,应采取的方法不包括(a) A .与餐同服 B .少量 C .多次 D .避开就餐1~2小时 8 . (单选题)根据说明书,以下哪个药可用于6个月的小儿(a) A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B .施宝利通片 C .黄栀花口服液 D .缩醛胶囊

9 . (单选题)下列感冒药,哪个与其他不属同类(a) A .感冒清热颗粒 B .小儿感冒颗粒 C .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D .桑菊感冒片 10 . (单选题)下列含毒性药材的中成药,哪个含有巴豆霜(d) A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B .一捻金胶囊 C .小儿康颗粒 D .胃肠安丸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 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XX医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我院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1.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中成药。 2.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辩证、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遗迹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3.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时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适应的中成药。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4.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5.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6.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择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7.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注射临床应用指南》,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护,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8.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效猛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应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9.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格配伍禁忌,应分开使用,除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同时同用一条通道。 10.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制定给药方案时,要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显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常用单味中药部分——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凡以通利水道、渗湿利水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本类药味多甘淡或苦,性多寒凉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肠经,功能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 辨证信息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浊、黄疸、水泻、带下、湿疮、痰饮等水湿内盛之病证。 本类药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伤者宜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脾、心、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主治: (1)小便不利,水肿,痰饮。 (2)脾虚证,兼便溏或泄泻者尤佳。 (3)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既往安神常以朱砂拌用,今则极少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淡渗利,故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主治: (1)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2)湿盛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甘淡渗利,有伤阴之虞,故水肿兼阴虚者不宜单用。 薏苡仁 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主治: (1)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肿痛。

(3)湿温病邪在气分。 (4)湿痹筋脉拘挛。 (5)肺痈,肠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亦可作羹,煮粥饭食,或入丸散。清利湿热、除痹排脓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 泽泻 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主治: (1)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 (2)湿盛泄泻,痰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肾虚精滑无湿热者禁服。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 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 主治: (1)湿热淋证,小便不利,水肿兼热。

常用中成药说明书

安神补心片 [药品成分]: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蒸)、首乌藤、地黄、珍珠母。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显示棕褐色;味涩、微酸。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八珍颗粒 【规格】每袋装 (l)8g (2)3.5g(无糖型) 【贮藏】密封,防潮,避热。 党参 60g 白芍(炒) 60g 白术(炒) 60g 熟地黄 908 茯苓 60g 当归 90g 川芎 45g 甘草(炙) 30g 功能与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八正胶囊 【功效】八正胶囊;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主要成分】栀子、车前子(炒)、瞿麦、匾蓄、滑石、大黄、川木通、灯心草、甘草。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粉末;气微,味苦。 【适应症】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抗炎试验显示,本品可一直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利尿试验显示,本品可增加正常大鼠和家兔的

排尿量。 百乐眠胶囊 【成份】百合、刺五加(生)、首乌藤、合欢花、珍珠母、石膏、酸枣仁、茯苓、远志、玄参、地黄(生)、麦冬、五味子、灯心草、丹参、辅料为淀粉【作用类别】本品为内科不寐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肝郁阴虚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14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哺乳期妇女慎用。 2、不宜与葱、姜、大蒜、辣椒、海腥发物及寒凉等刺激性食物同服。 柏子养心丸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 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 板蓝根颗粒 成份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半袋~1袋(含蔗糖),一日3~4次。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常用单味中药习题

常用单味中药习题讲解 2.习题部分 能发汗解表、又能祛风除痹的药物是(2011) A.麻黄 2007 B.香薷 2011 C.柴胡 D.升麻 E.白芷 2011 『正确答案』A 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燥结者、应首选: A.薄荷(2007 2009) B.蝉蜕 C.菊花 D.蔓荆子 E.牛蒡子(2010) 『正确答案』E 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应选用 A.黄芩、荆芥(2011) B.柴胡、川芎(2009) C.吴茱萸、藁本 D.葛根、白芷 E.羌活(2010 2011)、川芎 『正确答案』D 辛温解表药中、下列除哪一种药物外、均能祛风湿止痛 A.藁本 B.香薷2011 C.苍耳子(2011) D.防风 E.羌活 『正确答案』B 外感风寒、内停痰饮证、麻黄宜与下列哪组药配伍 A.石膏、知母 B.木通、甘草 C.细辛 2007、干姜 D.瓜蒌、贝母 E.海金沙、海藻 『正确答案』C

A.牡丹皮 B.银柴胡 C.胡黄连 D.青蒿 E.地骨皮 『正确答案』A 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又能退无汗骨蒸的药物是 A.赤芍 B.白薇 C.生地黄 D.牡丹皮 E.郁金 『正确答案』D 既能退虚热、又可解毒疗疮治阴虚外感证的药物是 A.胡黄连 B.地骨皮 C.青蒿 D.连翘 E.白薇 『正确答案』E 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对是 A.薄荷、玄参(2009) B.蒲公英、紫花地丁 C.牛黄、水牛角 D.金银花、连翘(2007 2010 2012) E.桑叶、菊花 『正确答案』D 既治肺热咳嗽、又能治胎热不安的药物是 2007 A.栀子(2009 2011) B.大黄(2007 2009 2012) C.黄连 D.苦参 2012 E.黄芩 『正确答案』E 既能泻下冷积、逐水退肿、又能祛痰利咽治疗喉痹的药物是 2007 用量 0.1-0.3g

常见的代替抗生素的中成药

抗生素替代中成药 一、呼吸系统炎症常用药 1、蒲地蓝消炎片: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腮腺炎,咽炎,淋巴腺炎,扁桃腺炎 等的治疗。 2、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通便,消炎,一般应用于流感、咽炎及肺部感染。 3、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 4、银黄胶囊/颗粒: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 5、复方穿心莲片:清热解毒,利湿。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湿热泄泻。(咽喉炎、急 性肠炎等) 6、黄连上清片: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 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7、穿心莲胶囊: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泄泻痢疾、热淋涩痛、肿痛疮疡等。对急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鼻窦炎、咽炎、喉炎、腮腺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均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8、清火片:清热泻火,通便。用于咽喉肿痛,牙痛,头目眩晕,口鼻生疮,风火目赤,大便不通。 9、三黄片: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10、众生片/丸/胶囊: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消炎止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化脓性扁桃腺炎,疮毒等症。 11、清热散结片:消炎解毒,散结止痛。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腺炎,急性肠炎,急性菌痢,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淋巴结炎,疮疖疼痛,中耳炎,皮炎湿疹 12、喉痛灵片:清热解毒,消炎,清咽喉。用于咽喉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感冒发热,上呼吸道炎,疖疮等。 13、复方公英片: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 14、清咽片:清凉解热,生津止渴,用于咽喉肿痛,声嘶音哑,口干舌燥,咽下不利。(急慢性咽炎) 15芩黄喉症胶囊: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内盛所致的咽喉肿痛。(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 16、复方气管炎片:呼吸道炎症(急慢性支气管炎) 17、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18、复方鱼腥草片: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腺炎有风热证候者。 19、黄芩片:消炎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等。 20、复方黄芩片: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感冒发热,痈肿疮疡。 二、消化系统炎症 1、消炎利胆片:具有消炎利胆,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急、慢性胆囊炎及肝胆结石并发 感染者。 2、青叶胆片:清肝利胆,清热利湿。用于黄疸尿赤,热淋涩痛。(肝胆囊炎、尿道炎等) 3、复方黄连素片: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 疾见上述证候者。

中药的合理应用

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合理用药概述 基本概念: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 也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之目的。 目的和意义: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治疗效能,将中药和中成药的不 良反应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于零。 ●使患者用最少的支出,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好的治疗 效果。 ●最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减少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 担。 ●方便患者使用所选药物。 基本原则:安全有效简便经济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 1.辨析病证不确,用药指征不明确 2.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

3.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4.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5.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 6.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及证候禁忌。 7.同类重复使用,因对药物的性能不熟,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导致同类药重复使用。 8.乱用贵重药品,因盲目自行购用,或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滥用 贵重物品。 不合理用药后果 ?浪费医药资源 ?延误疾病的治疗 ?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 1.努力研习中医药学 2.准确辨析患者的病征 3.参辨患者的身体状况 4.确认有无药物过敏史 5.选择质优的饮片 6.合理配伍用药,配伍组方合理可以起到协调药物偏性,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毒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反之

配伍不当可造成药效降低,甚至毒性增大,产生不良后果。我 国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研究合理配伍用药,并建立了包 括中药基本配伍与高级配伍两大部分在内的中药配伍理论。 所谓“基本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1.单行:指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即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2.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治疗效果 3.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姜,即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生姜所抑制5.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毒,即生姜可以减轻或消除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 7.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甘草

中药药理学期末总复习题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总题 名词解释 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的吸收、分布、代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7.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 8.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总论 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 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泌系统、能量代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 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

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4.3双向性的形成可能与中药成分复杂、进入人体后的相互作用、各种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靶点、系统及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等密切相关。 5,举例说明影响中药药效的药物因素? (1)品种如正品大黄结合型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的结合型蒽苷含量较低,泻下作用较差。 (2)产地道地药材具有品质稳定、有效成分含量高、临床疗效好、药理作用明显等特点。 (3)采收季节三月茵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 (4)炮制延胡索炮制后总生物碱的含量增加,从而增加镇痛作用。 (5)贮藏含挥发油的药材随着贮藏是时间延长,挥发油发生氧化、分解或自然挥发从而使药效降低。 (6)剂型和制剂工艺口服液体制剂吸收快,起效快。口服固体制剂吸收慢,起效慢,但药效持续时间较长。 (7)剂量附子的强心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8)配伍配伍可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 6,中药毒性类型有哪6种?(举例,概念) 答:(1)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的病理变化。如生半夏少量出现口舌麻木,多则呼吸迟缓,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2)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如麻黄止咳平喘治疗哮喘,但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失眠。 (3)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指机体受到中药或中药成分的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体产生抗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反应造成损伤。 如当归、丹参引起荨麻疹。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物效应。如服用洋金花可致次日口干,视力模糊。 (5)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应用某些药物后,所产生的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如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是患者红细胞一种磷酸脱氢酶不足或缺失所致。 (6)依赖性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戒断症状,若给予适量该药物,症状立即消失的现象。如长期应用麻黄痴线生理依赖,服用牛黄解毒片出现精神依赖。 7,中药毒理学的基本特点?常见毒性成分有哪些?如何控制中药的毒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