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一、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教案号 1 授课时间

课题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

作用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实生活相关的通用技术内容。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

响。

教学重点1、学生了解面向生产与生活的实际,引导学生对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的几个主题融为一体学习,把握好两个必修模块的内容;预设教

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提问法、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法等。

教学用具自制课件

教学环节预设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

课堂生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什么是通用技术?

为什么要学《通用技

术》?提问:

生活中的技术。

通用技术:通用技术

是指信息技术之外

的,较为宽泛的,体

现基础性和通用性

并与专业技术相区

别的技术。是日常生

活中应用广泛,对广

大同学的发展具有

广泛影响和迁移价

值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

猛进的发展,技术日

益成为我们生活中

几乎无时不在,不处

不在的客观存在,成

为社会发展进步的

重要因素。因此,技

术素养是当代青少

年的基本素养,通用

技术课程是普通高

学生讨论

交流。小

组合作。

怎样学习《通用技术》?技术源于什么?

技术的发展历史中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课程.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发展壮大,多数快速发展的行业受制与人(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现在我国沿海经济工业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知识产权(技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只赚取了低廉的加工费.我国工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如制衣行业,几亿件衣服还不值一架波音飞机。

1)了解课程结构及学分设置

2)清楚这门课程的两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内容

3)学会读目录和绪论

技术最早源于人类寻找、生产食物,制作衣服和与野兽搏斗等生存的基本需要。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每一个时代的的命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技术特征。

新课小结通用技术是高中学生必修课程,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最新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1 2 一、教材分析 3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 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 4 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 2 5 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6 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7 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8 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9 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10 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11 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12 二、学情分析 13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有关化学性质可能不了解,但对有二氧化硫引起的一些现象却很14 熟悉,如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银耳的漂白等。可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疑问,激15 发兴趣,导入学习。而且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在16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对SO 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 17 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 2以及SO 2 的物理性 18 质。 19 三、教学目标: 20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21 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2 1)知识与技能: 23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4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5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6 2)过程与方法: 27 ①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 28 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9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 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0 和思维的逻辑性。3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2 ①使学生了解SO 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 33 意识。 34 ②使学生了解SO 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5 体验学科价值。 36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37 四、教学方法 38 本节我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39 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 40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与阅读、多媒体等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41 堂。 42 学生:猜想与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验证、解释与结论,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43 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44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有关化学性质可能不了解,但对有二氧化硫引起的一些现象却很熟悉,如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银耳的漂白等。可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疑问,激发兴趣,导入学习。而且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 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与阅读、多媒体等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技术及其性 质 一、程标准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的两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4、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技术的双面性,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难点:专利的申请方法。 三、教学过程 1、介绍通用技术程 高中新程八个学习领域其中之一为技术学习领域,技术学习领域又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门程。高中学生一定学习通过《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两个必修模块,获得4学分,才能毕业。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广泛应用于日常

生活,对学生发展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 2、技术的产生 从远古到现代,人类发明、创造了数不胜数的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请同学们找出身边的技术。 桌上的书本包含了什么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是怎样产生的?为满足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需求,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为人类找到了理想的书写材料。为满足人类传播知识的需要,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人类发明了飞机,满足了翱翔蓝天的愿望。 综上所述,技术是有目的性的,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技术创新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 (1)技术的发明, 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技术发明,勾绘出了技术创新的轨迹。集成电路的发明,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同时对;家用电器、通信、航天、航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不久前,80多位科学家在电脑网页上选出了11项“超级发明”:眼镜、原子弹、印刷术时钟、水管设备、马镫技术、阿拉伯数字、橡皮和涂改液、电脑、古典音乐、避孕药。

高一通用技术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 (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车船制造技术可以使人们很方便的到达想去的地方,不必那么辛苦; 引导学生回答:技术满足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有关化学性质可能不了解,但对有二氧化硫引起的一些现象却很熟悉,如酸雨对建筑物的腐蚀、银耳的漂白等。可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疑问,激发兴趣,导入学习。而且高中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②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 本节我采用“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并与阅读、多媒体等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学生:猜想与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验证、解释与结论,在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以及二氧化硫漂白食品,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章 低温下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测试技术

第一章低温下材料的物理性质与测试技术 1.0 引言 自1908年荷兰科学家昂纳斯将最后一个“永久气体”氦气液化,成功地获得4.2K(即 269℃)的低温以来,低温物理、超导电技术及其他低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稀释制冷机、绝热去磁等技术的发展,开辟了mK温区的新研究领域,一些以前在较高温度下观察不到的物理现象陆续被人们所发现。当外界温度极低,物质热运动能量大大降低,被热运动所掩盖的物质内部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固有性质便凸现出来,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应,使得对物质状态和性质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变得非常有趣。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空间技术及其他性质上有密切联系的领域中,低温已成为研究物质性质的极端条件之一。低温的最基本效应是减小热运动引起的无序,揭示物质的本征性质,从而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以多种不同方式形成的凝聚态物质的性质和现象,以及只有在低温环境下才能出现的新现象,包括新相的产生,新有序态的形成等等。所以,低温物理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材料的各项物理性能参数(密度、弹性、电阻、热容、热传导,热膨胀、热电势、磁性、相变点等等)是研究材料内部结构和变化过程的重要线索,也是使用材料的依据。温度在材料性质研究中是决定性的变量之一。研究材料在低温下的物理性质首先要对材料在低温下的各项物理性能参数做大量的实验与测试。因而要学习低温实验的原理与方法,了解低温实验的特点,建立准确可靠的低温实验装置和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本章前面两节讲述进行低温实验的基础技术,包括低温液体的使用,小型制冷机的运行以及实用低温恒温器等,这些是低温物理实验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后两节围绕本综合实验所设计的内容,介绍材料在低温下的物理性质以及测试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它包括材料在低温下的电性质、磁性质和常用的测试技术,以及计算机控温、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在物性测试中的应用等。本章设计的综合性实验是在液氮和小型制冷机两种低温环境下进行,配有两套代表性的低温恒温器,设计了最基本的直流测量和交流测量。在加强基础同时,选择与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相关的几类代表性系列试样进行实验,使读者熟悉和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能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低温下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点。本实验涉及的基础知识

硫及其化合物性质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知识精要】 1.二氧化硫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通性 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 SO2澄清石灰水反应: (2)还原性 ①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 SO3物理性质:无色固体,熔点:16.8℃,沸点:44.8℃都较低。SO3是硫酸的酸酐,SO3与水化合生成硫酸,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方程式为:SO3 + H2O = H2SO4 + Q ②SO2的水溶液可被O2、H2O2、X2、Fe3 +、KMnO4、Ca(ClO)2等强氧化剂氧化: SO2通入氯水 (3)氧化性 (4)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①品红通二氧化硫后颜色变化;②褪色后的溶液加热后的颜色变化。 2.酸雨的形成 3.硫酸的制备 4.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例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上述装置中,在反应前用手掌紧贴烧瓶外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证明该装置不漏气。 答: 。 (2)写出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如果用图中的装置检验上述反应的全部产物,写出下面标号所表示的仪器中应加入的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A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B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C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D中加入的试剂是,作用是。 (4)实验时,C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例2.一定物质的量的SO2与NaOH溶液反应,所得产物中含Na2SO3和NaHSO3物质的量之比为3∶5,则参加反应的SO2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3∶5 C.8∶11 D.18∶8 例3.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15亿多元,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

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案

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案(含教学设计)

有色物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 【讲解】二氧化硫不能使酸性指示剂褪色,通常只显示出酸性。这是它的特性,希望同学们谨记! 【板书】 暂时性一一化合漂白(加热后又恢复红色)选择性一一不能使紫色石蕊褪色 【讲述】二氧化硫可以用来漂白纸浆和草帽等编织品。但有些不法商贩为了迎合人们越白越美丽的心理,将S02过度使用在食品加工行业。例如:这是天然银耳,这是漂白后的银耳,又白又亮,色相诱人;这是天然的劣质辣椒。这是优质辣椒这是通过二氧化硫煊过得劣质的辣椒,长期食用对人身体伤害很大,在选用这些食品时要注意辨别【思考与交流】活性炭、NaQ或者氯水、SO的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 氧化性 【思考】从SO中S元素的化合价看:推断它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讲解】硫从+4价到+6价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需要加入氧化剂,如氯水。硫元素从+4价到0价或者-2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做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时需要加入还原剂,如硫化氢。 【板书】氧化性: SO+CI2+2HO = H2SO+2HCI 4. 还原性 【板书】还原性: SO+2HS = 3S J +2HO 【思考】 1、二氧化硫与氯水都具有漂白性,若将二者1:1混合,漂白效果是否更好?聆听,做笔记,思考 思考对比,总结归纳 【探究】试分析化合价 并实验验证结论 【总结】二氧化硫既有 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现象】氯水褪色。同 样能使溴水、高锰酸钾 褪色。 【现象】有黄色沉淀产 生 【思考并回答】 当二者等物质的量混合 时,会发生反应,从而 丧失了它们各自的漂白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精 神,学以致用。 表格展示几种物质的漂白原 理,对比学习 复习前面氧化还原的相关知 识,得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通过方程式预测实验现象。

教案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 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理解技术的性质,能够通过一些例子说出所反映的技术的性质是什么。 4.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的性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 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理解技术的性质 3、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上节内容回顾:让学生回顾并理解“技术是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在理解技术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技术的起源、历史和技术的性质 课堂语言: 师:一周没上课了啊,上节课学的什么还记得吧? (倾听同学们的反应) 师:在上节课中,我先请同学们列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技术,然后解释说“技术是非天然的,是人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后来,我又给同学们介绍了天天向上栏目中复旦大学四位男生的两项发明,介绍完之后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想要发明的技术产品,并且说出发明的理由,从而得出“技术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二、课堂内容预习:利用5分钟时间来完成自主预习案 理解了技术的定义,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首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我们学案中的自主学习案部分的五个问题,待会我会找同学来给我们对一下答案。 生:(边翻书边找答案。有的同学一字一字的看,我就会说要学会快速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在英语的阅读理解中,要先读题,快递阅读文章,然后根据题目去文章中找答案,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快速阅读并着重理解重点部分的方法。当三四分钟时,提示学生再给学生一分钟时间,如果感觉写不完,就先把答案在课本上找出来;如果找完了的同学,提示他,写一遍胜过读十遍。) 师:我看同学们都做得差不多了,我找同学来给我们对一下答案。 生:如果学生比较活跃,举手的很多,就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如果学生不活跃,就巡视教师,随机找学生来回答。如果有的学生没有带课本,或者在课堂上开小差,则避免找他回答。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对或者不准确,找其他同学来补充。仔细倾听并思考学生跟教材不一样的回答方法,比提出合适的鼓励和引导方法。

通用技术 技术及其性质2019.8第一章 检测题

第一章检测题 1、关于通用技术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学习通用技术是为了掌握一项专业的技术操作技能,例如焊接技能。 B、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知识积累,而不重视实践操作的课程。 C、通用技术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D、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并没有什么区别。 2、下列关于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B、技术和科学一样,都是无国界的 C、技术具有目的性、综合性、专利性、创新性、两面性等特性。 D、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人类生活中,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便产生了() A. 建筑技术 B. 食品加工技术 C. 纺织缝制技术 D. 通信邮电技术 4、家庭室内装修常使用各种油漆以美化房间,但油漆会散发出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这体现了技术的:()。 A、综合性 B、专利性 C、创新性 D、两面性 5.短短几十年时间,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手动到遥控、从显像管到液晶电视机的发展历程。这说明了技术的( ) A.目的性 B.创新性 C.综合性 D.两面性 6、为了2008年北京奥远会会微不受侵犯,该公司应进行技术的()保证 A. 综合性 B. 两面性 C. 专利性 D. 目的性 7、 1769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制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由于技术具有(),让他成为一个富有的名人资本家。 A、创新性 B、目的性 C、综合性 D、专利性 8、有一种喝水不烫嘴的航天水杯,当杯子倒入沸水后,辅以摇动,杯身材料 层中的相变储能块能迅速吸收能量,几十秒可将沸水降到饮用的最佳温度,并对逐渐下降的水温进行补充,使温度长期保持在同一温度区间。以下关于该水杯说法正确的是() A.能防止喝水烫伤,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B.水温降低,不能泡茶,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C.造型和普通杯子类似,所以这项技术不能申请专利 D.既有快速降温功能,又有保温功能,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9.如图所示,已获得专利的这款手型扳手,设计独特,它可以 用来拆装不同规格的六角螺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改变扳手结构,体现技术的创新性 B.可以拆装不同规格的螺母,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C.获得专利,体现了技术的专利性 D.可以拆装螺母,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10.如图所示是某公司应用石墨烯超级电容技术开发的电动汽车 电池,与锂电池相比,使用寿命长、制造成本低、充电时间 短、续航能力强。石墨烯电池技术的突破及广泛应用将减少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通用技术在本课程中是指( ) A 、信息技术 B 、体现信 息性和专业性的技术 C 、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技术 D 、专业技术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B. 技术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 C.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D. 技术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3、下列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 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的 4、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发明的是( A .人们制造出圆盘锯、带锯、钢丝锯等,以满足各种不同锯割的需要。 B .某技师采用新的钻头刃口形状,提高了钻孔效率。 C .鲁班被边缘有齿的茅草割破了手,由此受到启发,造出了锯子 D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工厂生产出了不同款式的手机。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技术与工具、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

A .某厂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 .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 .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 D .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6、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 界的胜利”,“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的胜利都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技术具有目的性 B、技术具有两面性 C、有了技术人类可以陶醉自然 D、技术的未来在于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 7、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相应产生了许多种技术。以下技术中,属于满足人们在“食”这一方面技术的是() A、印染技术 B、烹饪技术 C、文字技术 D、园林技术 &海口万绿园是海口市政府利用填海造绿地的方式,将一片泥泞的海 滩建造成一个园林式的供海口市民工作之余游玩休息的好去处。这一庞大工程体现了技术对下边哪方面有影响作用() A、对人 B、对社会 C、对自然 D、以上都有 9、自从人类发明了电扇以后,电扇便在许多领域之中开始了它为人类服务的历程。下面不属于电扇功能作用一项的是()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一、SO 2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Mr =64),易液化、易溶于水(1:40)。 二、SO 2的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1)与水: SO 2+ H 2 O H 2SO 3(亚硫酸,二元弱酸) 亚硫酸不稳定,易分解和易被氧化:H 2SO 3SO 2+ H 2O ; 2H 2SO 3 +O 2=2H 2SO 4 (2)与碱: SO 2(少量)+2NaOH =Na 2SO 3+H 2O Na 2SO 3+H 2O +SO 2=2NaHSO 3 SO 2(过量)+NaOH =NaHSO 3 Ca(OH) 2+SO 2(少量)=CaSO 3↓+H 2O Ca(OH)2+2SO 2(过量)=Ca(HSO 3)2 小结: OH - SO 32- HSO 3- SO 2 H + (3)与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等): SO 2+Na 2O =Na 2SO 3 CaO +SO 2=CaSO 3 (4)与盐溶液:SO 2+NaHCO 3=NaHSO 3+CO 2 (或生成Na 2SO 3) NaHCO 3溶液是除去CO 2中混有少量SO 2的最佳试剂。 注意:SO 2作为酸性氧化物时,其化学性质与CO 2类似。 2、较强的还原性(水溶液中:SO 2均被氧化成SO 42- ) (1)SO 2通入氯水或溴水中,溶液褪色 Cl 2+2H 2O +SO 2=2HCl +H 2SO 4 Br 2+2H 2O +SO 2=2HBr +H 2SO 4 (2)SO 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中,溶液紫红色褪去 (3)SO 2+H 2O 2=H 2SO 4 (4)2Fe 3++SO 2+2H 2O =2Fe 2++SO 42-+4H + (5) 3、弱氧化性 SO 2+2H 2S =3S ↓+2H 2O 4、漂白性: (1)品红溶液(红色) 溶液褪色 溶液恢复红色 (可用于SO 2的检验和鉴定) 注意:品红溶液可用于SO 2的鉴别,而一般不用于SO 2的除杂。 (2)SO 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只变红不褪色。 (3)Cl 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注意:① 若SO 2和Cl 2按物质的量之比1:1同时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因反应:Cl 2+2H 2O +SO 2=2HCl +H 2SO 4,而丧失漂白性。 ② CO 2通入Ca 2+或Ba 2+ 的溶液中:溶液呈碱性有沉淀;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无沉淀; SO 2通入CaCl 2或BaCl 2溶液中无沉淀;SO 2通入Ca(NO 3)2或Ba(NO 3)2溶液中有沉淀。 (4注意:SO 2能使溴水、酸性KMnO 4溶液褪色,体现了SO 2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 三、SO 2的实验室制法:Na 2SO 3+H 2SO 4(浓)=Na 2SO 4+SO 2 ↑+H 2O 1、装置 2、除杂 3、收集 4、验满 5、尾气处理 四、SO 2的用途:常用作漂白剂、灭菌剂、防腐剂、生产硫酸。 五、SO 2的污染(重P 168 考法2) 1、正常雨水PH 值约为5.6而不是7,因水中溶解有CO 2会形成弱酸H 2CO 3。PH <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中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主要是硫酸、硝酸。 SO 2 加热 催化剂 △ 2SO 2+O 2 2 SO 3

高中通用技术粤科版必修 1.1 技术的性质及巨大作用

《技术及其性质》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名称] 了解技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背景; 2、让学生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及评价; 3、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 4、让学生了解技术发展史。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注意问题] 分组学习,以强扶弱,互助学习,共同进步。 [学习时间] 1课时

[教学地点] 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背景 1、国际技术教育进展状况 英国:《国家课程》中就有《设计与技术》课程 要想成功地在明天的社会里与日本、德国及美国竞争,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富于创造性的年轻人。假如今天的教育是落后的,那么明天在国际上的表现也将是落后的。——撒切尔夫人(英国首相) 美国:《2061计划》五大领域中“技术”是其中一方面 “所有这一切使得要让人们理解并适应现代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从个人的角度,人们可以为自己选择用于工作或家庭的最好的产品,可以适当地使用和进行操作,在发生故障时能进行排除,从而获益。从社会的角度,受过教育的公众会更好地利用各种机会使有关技术利用方面的决策更加理性和负责。” 2、我国基础技术教育现状 一直以学校强调学术性的课程,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多,对技术型的课程开的比较少,特别动手能力强的开的更少,如以前的劳技课也是在课余时间以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设的,这样一来拉开了我们与其它国家的距离,在我国经常出现先进设备开发出来了,我们购买进来后不会用或功能用得很少。 3、社会发展对新课程的要求 (1)、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国家不仅要有领先的科学,还要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同时要求国民具备越来越高的技术素养。这就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加强技术教育。

三氧化二硫的性质

三氧化二硫的性质 三氧化硫也叫硫酐,遇水成硫酸,是硫的最高价态氧化物,因此这种物质有强氧化性,化学性能活泼。 三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校讲过的那几个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我相信LZ非常熟悉,在此就不详述了,下面我来讲一讲它独有的性质: 1、氧化性,三氧化硫也可以氧化某些非金属和金属,在加热条件下它的氧化性和浓硫酸差不多,LZ可以类比浓硫酸的性质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比之浓硫酸,三氧化硫对惰性金属钽的腐蚀性更为显著。三氧化硫也可以和硫化氢发生归中反应,但是产物暂无明确记载,LZ可以自己做实验。 2、这条是酸酐的通性。三氧化硫可以成硫酰。但是这个性质一般来说很少有实际反应的应用,因为要成酰需要比酸酐更强的质子化试剂;三氧化硫所对应的硫酸酸性之强不言而喻,在六大强酸中超过它的只有三个氢卤酸和高氯酸,可是三个氢卤酸中唯一不会被它氧化的盐酸酸性不够将其酰化,所以若想成硫酰只有用高氯酸或者那些更强的超强酸。这里说一下,硫酰氯和硫酰胺不是用酰化作用生成的;前者是用氯气氧化二氧化硫得到的,后者涉及有机合成。 3、成磺酸。如果在三氧化硫的浓硫酸溶液(即发烟硫酸)中通入氯化氢,三氧化硫会与之反应得到氯磺酸。用三氧化硫处理各种饱和脂肪烃或芳香烃可得到有机磺酸。 4、脱水性,三氧化硫可以和浓(或发烟)硝酸反应,先反应掉被硝酸分子羟基锁住的水分子,然后脱硝酸分子的水,并将其质子化成硝酰。 三氧化硫是一种硫的氧化物,分子式为SO3,是非极性分子。它的气体形式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强刺激性臭味。相对密度1.97(20℃)。熔点16.83℃(289.8K)。沸点(101.3kPa)44.8℃(317.8K)。强氧化剂,能被硫、磷、碳还原。较硫酸、发烟硫酸的脱水作用更强。对金属的腐蚀性比硫酸、发烟硫酸为弱。 SO3是硫酸(H2SO4)的酸酐。因此,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和水化合成硫酸:SO3(l) + H2O(l) = H2SO4(l) (-88 kJ/mol) 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迅速,而且是放热反应。在大约~340 °C以上时, 硫酸、三氧化硫和水才可以在平衡浓度下共存。三氧化硫也与二氯化硫发生反应来生产很有用的试剂——亚硫酰氯。SO3 + SCl2 →SOCl2 + SO2 三氧化硫还可以与碱类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及其它物质,如SO3+2NaOH →Na2SO4+H2O 三氧化硫不可用浓硫酸干燥,因为SO3和浓硫酸会生成焦硫酸; H2SO4+SO3=H2S2O7 实验室制法 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制取三氧化硫 工业制法 SO3的工业制法是接触法。二氧化硫通常通过硫的燃烧或黄铁矿矿石(一种含硫铁矿石,主要成分二硫化亚铁FeS2)的煅烧得到的, 先通过静电沉淀进行提纯。提纯后的SO2在400至600°C的温度下,用负载在硅藻土上的含氧化钾或硫酸钾(助催剂)的五氧化二钒作为催化剂,将二氧化硫用氧气氧化为三氧化硫。铂同样可以充当这个反应的催化剂但是价格昂贵,比混合物更容易发生催化剂中毒(导致失效)。以这种方式制得的三氧化硫大部分都被转化为了硫酸,但不能用水进行吸收,否则将形成大量酸雾,但如果采用98.3%硫酸作吸收剂,因其液面上水、三氧化硫和硫酸的总蒸气压最低,故吸收效率最高。

第一章 《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一项技术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B.技术是科学研究的产物,没有科学就没有技术。 C.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 D.技术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3、下列属于技术的社会属性的是() A.一项技术要符合客观规律 B.技术与工具、机器及使用方法关系紧密 C.技术的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是以科学为基础的 4、下列选项中,属于技术发明的是()。 A.人们制造出圆盘锯、带锯、钢丝锯等,以满足各种不同锯割的需要。B.某技师采用新的钻头刃口形状,提高了钻孔效率。 C.鲁班被边缘有齿的茅草割破了手,由此受到启发,造出了锯子。D.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工厂生产出了不同款式的手机。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厂生产出了微型摄像机,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B.技术发明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类的技术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新史。

D.技术革新是在别人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某些改进。 14、下列活动是技术活动的成果的是() A、干细胞 B、牛顿第一定律 C、热能转化为动能 D、克隆 18、下列活动是科学活动的是() A、蒸汽机的发明 B、B超的技术 C、万有引力的发现 D、摄像技术的发明 32、电动剃须刀发明之初体积很大,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小巧、便携式的电动剃须刀。这一设计推动了电机微型化技术的发展。说明了()A.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B.技术的发展和设计无关C.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不产生影响 D.设计是主要推动力 34、1884年沃特曼设计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钢笔。此笔的端部可以卸下用一个小的滴管即可将墨水注入毛细管,这样,钢笔就可以自由吸水了。钢笔的设计是对鹅毛吸水技术的改进,而小圆珠代替笔尖的设计则使圆珠笔技术得以诞生。这个案例说明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是 () A、设计是技术的关键 B、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C、设计的丰富内涵 D、设计制约技术的发展 35、技术常常可以解决人类所遇到的问题,给人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有的时候技术又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下边所列出来得技术对人类的危害现象中,不是危害地球自然环境的是 ( ) A、水土流失 B、噪声污染 C、酸雨现象 D、胎儿性别鉴定 36、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是北京奥运吉祥物创作修改组的组长,他曾经说过:“你知道吗?经历了五六次设计人员的变动,五六十次设计方案的改动,画了四五千张设计草图,这5个小‘福娃’才得以诞生。”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知道:() A、设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B、设计需要多种知识 C、设计需要多人共同完成 D、设计需要不断改进

技术的性质1

技术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同走进了技术的世界,了解了技术与人、社会、自然的辨证关系。技术对人有什么价值?技术与自然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 师:技术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对人、社会和自然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技术,我们还要去了解技术的性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合理地利用技术。 2.案例分析 课件投影几张MP3的使用情况:接耳塞的和接音响的。问:我们在什么时候使用耳塞听音乐,什么时候使用音响听音乐?有着各自什么目的? 师:基于人们的不同目的,才会有不同的技术。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明技术具有什么性质?(目的性)。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办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求。但是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并不能像我们一样方便地欣赏音乐,甚至不能听见声音,他们需要另外一个技术产品,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助听器 (1)从什么具体目的出发?(2)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3)满足了什么具体要求?由此能否归纳出技术的一个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中,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 技术的性质:①目的性 老师:听力残障者需要用助听器体现助听器技术的目的性;早期的助听器体积庞大,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1923年马可尼公司研制出电子管控制的助听器,装在一个16磅的盒子里。20世纪30年代,电子管趋于小型化,但是这么大的助听器还是没法带。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问世带领人们进入了微型化的时代,人们把助听器做的非常小,完全可以放进耳朵内,方便佩戴。助听器由大到小、由电子管到晶体管体现了技术的又一性质,什么性质?根据学生的回答,问:助听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助听器不断的过程。(创新)在黑板上板书:②创新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 师:正是因为技术的不断创新,才会有我们今天多彩的生活。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的生活的一些工具或技术产品都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的发明则是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

技术及其性质 教案

第一章技术及其性质 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产生源自于目的性,即技术是人类为改造大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性质之一) (2)了解技术的发展史 (3) 能对案例进行分析,理解技术各方面的影响,即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性质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技术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技术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知识点: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能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难点:1。对技术史上某一事件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和分析; 2。针对典型的技术案例进行分析,该项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手段: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系统的介绍了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知道了什么是通用技术,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以及怎样学好通用技术这门课程,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通用技术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技术的世界。 (展示各种技术的图片)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无数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世界里,可以这样说,生活离不开技术。那么人类的技术活动源自于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一、技术源于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归纳出技术的第一个性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技术源于人们改变自身生存条件、改造自然的愿望。 (教师)没错,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能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且从课本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在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所以技术的性质之一就是技术具有目的性。 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技术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其目的性是如何体现的。(1)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皮兽肉外,还有什么用途? 答:人类需要着衣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筑技术可以使人们免受风雨、野兽的侵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