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传播心理学)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传播心理学)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传播心理学)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传播心理学)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试题(传播心理学)(2004年):

1.对受众逆反心理的思考。

2.你认为大众传媒应怎样增强民众的凝聚力?

3.试析网民心理及对之进行调控的策略。

(2005年):

1.论新时期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冲突。

2.你认为受众容易产生哪些认知偏差?传者应怎样减少或避免受众产生消极的

认知偏差?

3.阐释手机这种新媒体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4.分析传媒(包括内容和形式)对受众社会化的影响。

(2006年):

1.分析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倦怠(又叫职业枯竭)问题。

2.阐述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

3.试论法治类电视节目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4.简述媒介对受众心理的抚慰和治疗。

(2007年):

1.谈谈你对传播心理学学科构建的设想。

2.对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3.从心理学视域看网络事件与现实社会事件之间的互动及其意义。

4.试论记者采访(特别是在灾难发生的现场)时的双重角色。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 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会地位 (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第三章 一、行为主义 (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意识改变为行为(即S→R理论),而把内隐的心理结构、意识排除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托尔曼等,把行为主义定义放宽,除了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以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和中介变量,将S→R变为S→O→R。 (三)行为主义第三代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提出并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四)主要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知识讲解

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影响(摘自大众传媒心理学)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1.简介 1.1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反射规律。 1.2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他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研究意识现象没有意义,主张心理学应描述环境和有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致力于行为的实验分析,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了操作条件反射并提出条件反射的强化联结理论。斯金纳是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认为可以通过操纵刺激条件来塑造动物的行为,并创造了训练动物行为的方法。 1.3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修正华生的极端观点,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1.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模式同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被称为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在其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且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提出的学习理论包括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自我效能论。 2.行为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2.1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假设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虽不否认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但认为由被试自我报告的发生在有机体内部的事情是无法通过客观的观察予以证实的。通过对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在实验当场被直接观测到的。 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显性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或行为的改变时,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者是没有效果。这一研究模式局限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现在传播研究中的行为主义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而起作用,它所强调的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至今仍然对传播学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已成为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2.2 S-R联结与魔弹论 行为主义的S-R理论是魔弹论的理论基础。魔弹论所隐含的“主动性是传播者专属的,效果是受众专属的”。这和华生所认为的,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的思想是一致的。即只要确定了传播内容,掌握了宣传技术,效果就会自然产生。魔弹论”的出现和流行还与当时的新的传媒形式——收音机和电影的出现有关。对于新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带有本能的恐惧。 2.3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对传媒暴力的心理学解释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来自观察学习理论(Bandura,1973)

传播心理学二卷大题

一、分析传播的两级效果论示意图 示意图说明两个问题: 1、传播是如何产生效果的:受传者遵循“心理选择”通过传播接收信息,淘汰部 分信息。信息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产生心理能,即看不见的传播第一级效果。 心理动能能外化为言行作用于社会,产生看得见的传播第二级效果,心理势能要在一定的情势下转化为心里动能,继而外化为言行做功,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心里动能做功的方向、大小、质量、价值和持续性。 2、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从传播致效的过程考察,二者是生产传播效果的相互作用 关系。传播与心理的任何一方没有另一方的作用,独自是不可产生出包括心理能在内的传播效果的。从科学研究的假设与正式的路径来考察,传播致效过程要经过而且必须经过两个关键环节或关键工序:传播要通过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这道工序;被选取的信息还要与受传者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 心理选择与心理反应两个工序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传播与心理互相依存:心理离开了传播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二、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去考察传播与心理的关系 1、心理与传播携起手来为人类生产精神力量,传播给心理系统输送生产心理能的 “能源”材料——信息。心理能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它与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传播与心理的合作,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没有传播就没有信息,没有信息心理活动就陷入困境,人类就不要奢望精神力 量了。 三、几个受传者理论的历史逻辑关系 心理选择是心理系统与传播系统接壤的边防地带,是传播的信息进入心理系统的门户。绝大多数信息被心理系统拒之门外。整个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从供给转为选择。信息要有用才是资源,一条信息的有用与否是针对特定人群而言的。“信息就是资源”应替换为“通过选择的有用信息才是资源” 这种更替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信息短缺时代向信息爆炸时代的历史转变,反映了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的历史转变,反映了以传者为本位向以受传者为本位的历史转变。 在传者为本位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枪弹论”(魔弹论、靶子论、注射论);从传者本位论向受传者本位论过渡期,产生了“个体差异轮”、“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到受传者本位论时期,产生了“顽固受传者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标志着受传者由被动地位一天天上升到主动地位的历程。 四、分析说明传播致效过程的因果链 在示意图中,表示传播者传出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必须送进信息的能量转换器即心理系统里,把信息转换成可做功的能,继而发动行为或外化为行为做功,才产生传播的社会效果。信息要经过“心理选择”筛选,未获得“参与权”的淘汰。被授予“参与权”的进入传播致效的下一个工序“心理反应”炉内,与原有的心理构成进行心理反应,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传播向社会效果转化的绕不开缺少不得的中介,不可抽掉。正因为这个心理系统及产生于其中的一级传播效果是隐形的,所以,这就成了许多传播者认识论上的一个盲点。在实际传播活动中,不但常常被传播者忽略了,而且不了解,要进入心理系统得首先在他的第一道关口获得“参与权”才行。所以一提传播效果就用看得见的传播活动来代替。心理反应产生诸多心理能。心理能外化为行为,有些行为作用与社会从而产生传播的社

大众传播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 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思考题: 1、你认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什么? 2、怎样理解“内向传播”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3、什么叫内向传播?试举例说明其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功能? 4、你认为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有哪些途径? 5、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你认为借鉴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于大众传播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思考题: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是什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违背心理实质原则的表现有哪些? 2、试析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产生社会效果的中介作用。 3、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传受者心理的最终源泉? 4、简析造成传受者产生主观反映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5、传受者的能动反映对象对传播业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第三章行为主义和大众传播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第四章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分析“潜意识”的内涵。 2、试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者的关系。 3、简述潜意识与传者创造灵感的关系。 4、简述潜意识与传者文风的关系。 5、传者应怎样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发受者的前意识经验? 6、分析“集体无意识”的内涵。 7、媒体信息应当怎样表现集体无意识的三个层次? 8、简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 9、谈谈你对广播影视节目以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为依据进行年龄和内容定位的认识。 第五章人本主义与大众传播 思考题: 1、在大众传播互动中强调以人为本有什么意义? 2、联系实际分析记者与采访对象在相互尊重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媒体应当怎样观照、关怀、弘扬普通百姓? 4、经济报道怎样才能以人为本?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传播心理学

第一讲传播心理学概述 1、传播学(communication)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研究内容从传播及其演变(从符号、语言、文字到现在的网络、新媒体)到对信息符号的解读;从传播的类型(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传播过程;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到受众;从传播媒介到传播效果等无不涉及。 就传播过程与心理活动本身而言: 1、传播是心理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心理离不开传播,心理离开了传播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 2、传播必须依赖人的心理来实现——传播离不开心理。传播活动离不开对“人”的研究,人的心理贯穿传播的各种类型。 就学科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 1、传播学与心理学密不可分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勒温(卢因)(Lewin,K.)霍夫兰(Hovland,C.L.) 2、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发展?魔弹论、需要与满足理论、积极受众论··· 心理学是传播学的母体学科之一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 要懂得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施拉姆 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2、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 认知过程 (1)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动机过程 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2)意识和潜意识 (3)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大众传播心理学》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传播学者克拉帕将受传者对信息的选择性过程归纳为、 和三个方面。 2、传播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为、、 、、。 3、社会文化心理是指由于生活和生长在同一文化区域或地理区域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总体特征,它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包括和两部分。 4、完整的人类传播过程通常由、、、 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二、选择题(请在正确的选项上打勾)(每题1分,共12分) 1、在拉扎斯菲尔德领导下进行的针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调查研究发现观念首先从广播和印刷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这一结果被概括为以下哪一种理论, A “守门员”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 共同经验理论 D 传播互动理论 2、“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A感知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环节的是 A传播者 B传播媒介 C传播效果 D传播技巧

4、职业传播者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和准确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线索并构成传播内容的能力被称为 A 信息敏感 B 情感感受性 C 角色意识 D 自我体验 5、传播的双方要有效地沟通,必须满足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沟通双方必须具备一定的 A认识能力 B知识基础 C共同经验 D沟通愿望 6、我国新闻机构对来信来电揭发问题的读者实行保密性保护时,是行使了传播者的下列哪项权利, A 安全保护权 B 版权 C 消息来源保护权 D 参访权 7、传播者有意识地与受传者搞好关系,引发受传者对传播者积极的情绪情感从 第 1 页共 2 页 而取信于受传者,提高传播效果。这是利用了情绪情感的 A信号功能 B感染功能 C动力功能 D迁移功能 8、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强度的变化所需要的刺激量的临界值是。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知觉 9、个性是指一个人的 A 心理过程 B 气质 C 整个心理面貌 D 性格 10、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是 A 动机性抑制干扰 B 前摄抑制干扰 C 倒摄抑制干扰 D 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11、用红笔划出传播材料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哪一种特性, A 知觉整体性 B 知觉恒常性 C 知觉理解性 D知觉选择性 12、“神啊,帮助我们吧,别让我们去评价他们,除非我们也经历过他们的生活”说明了在人际沟通中要 A 进行移情交流 B 树立容纳意识 C 利用赞扬的魔力 D重视情感因素 三、问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和实质是什么, 2、举例说明人的知觉过程有哪些主要规律。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 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 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 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 (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 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 (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 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 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 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 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 (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 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 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二)构建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途径: 应遵循循序渐进、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途径。 按照“学科”的第二个定义,像大众传播心理学则可以归入学科范畴: 主要研究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和解释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应努力寻找在传播活动中独有的心理现象。 1.1 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觉察分辨确认 1.2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依赖于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依赖于知觉的主体 1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

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 https://www.doczj.com/doc/7216303341.html,/2008-04-21 10:03:28来源:人民网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一)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键词摇滚乐传播青少年心理 AbstractFromapsychologicalpointofview,thereasonswhytherockintheyoungergenerationispopular arethepursuitofthingstherockandrollexpressesbeinginlinewiththepsychologicalpulseofthetimes,a nd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youngpeople.Thecharacteristicsoftheseyoungpeopleofrockleft apsychologicalspaceforthespread. Keywordsrockdisseminationofadolescentmental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方法,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 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文革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反思的过程。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而摇滚乐的反叛精神恰恰切合了当时的青年一代反思历史、批判腐朽传统的心理需要。②可谓是当时中国的气候为摇滚的进入和传播提供了土壤,而摇滚自身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符合了当时中国一代青年人的心理脉搏。 二、微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偶像崇拜心理的必然选择 偶像崇拜也许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它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以及重新建构自我。 ③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人们相信偶像的真实性。④弗洛伊德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也需指向象偶像这类较远的人。⑤而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激情和伟大、叛逆和反抗正好表达了青少年的心声,青年人也在那些摇滚斗士的身上找到了自己所追随的自由和叛逆。摇滚满足了青年的心理需求,摇滚歌手成了青年心理表达的代言人。自然也就成了他们追逐和模仿的榜样,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偶像,摇滚乐也就自然而然在青年人中传播开来。 2.摇滚乐满足了青少年追求自由、渴望真实的内心表达 青少年在走入一个由成人构成并掌握话语权的社会以后,他们的言行往往会显得另类,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管教和制约。这时的青少年就会在内心产生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欲望。按照弗洛伊德及其女儿的观点:青春期(12—20岁)的发展,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

广告心理学重点

自学考试广告心理学”全书重点(下) 第四节说服的信息传播模型与广告说服 说服的传播模型_ -'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岀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 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传递者或信息源涉及的问题是,它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客观性或无私心成为可信的基本条 件。 :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本身,但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亦有影响 :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中心问题是信念和人格(人性) 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 广告的说服_ '广告成为诱因的因素: 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 广告信息源有较高的可信度- -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 如何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 :突岀广告产品的特点,也不回避次要特性的不足,即宣传的客观性 实际表演或操作4 科学鉴定的结果和专家学者的评价: -消费者的现身说法 失实广告的修正作用_ 第五节误导性广告的分析与对策 误导性广告的分析_ '误导性广告:误导是一种心理效应。它借助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让人对特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利用误导, 是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这种广告就是误导性广告。(名词解释) '引起误导的因素: 从误导的词语来看,他们的语义往往带有多义性或模糊性- 某些误导性传播跟境联效应有关: -误导引发的错误知觉可能涉及主体的期待心理。 克服误导性广告的对策 _ 健全有关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大众应努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识别虚假广告的手法 ,在识别各类广告信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注意知觉的线索上,须做进一步的信息加工 第六节态度的测量 总加量表Likert Scale _利凯特1932 等距离表Equal-appearing Interval Scale 塞斯通蔡夫1929 _ _语义分析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奥斯古特1957 多极估量量表Multistage Evaluation _Scale二维评价量表马谋超曹志强80年代初 第七章广告理性诉求的需要基础 第一节广告的理性诉求于“独特卖点建议”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2019年精选文档

传播心理学理论性质剖析 传播心理学是一个含义不确定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含义的 不确定性,导致了传播心理学在基本理论假设,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学科定位上都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因此有必要对传播心理 学的理论性质进行深入剖析,并对传播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存在的合法性进行论证,这种论证对于界定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清学科基本假设及逻辑起点, 建其学科体系,定位其学科位置及确认传播心理学存在的价值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对传播心理学的理论性质有一个清晰深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概念,其次要对传播心理学 的基本假设或者逻辑起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次应该明确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最后需要正确认识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心理学的关系。 、传播心理学的概念辨析 关于传播心理学的概念,目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也有研究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变化”。敬蓉认为“传播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成果,研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政治、经济、社会、观念、知识、商品、娱乐等多种信息传递的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 动规律的科学”。刘京林认为“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媒介化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即其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韩向前关于传播心理学概念的界定是从大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的,“其研究范畴包括人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切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对传播心理学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这就造成了传播心理学定义和内部理论上的不统一。 因此有必要树立一种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融合和统一传播心理学的定义和内部概念。所谓的大的传播心理学观念是指放宽传播心理学自我封闭的界限,对研究对象进行完整的认定,从而提供对人类传播心理的全面理解。它有助于克服对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那种切割和分离的理解,有助于提供人类心理的全貌。大的

消费心理学试题与答案

《消费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消费心理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助于提高服务水平;有助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2.消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萌芽草创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和确立地位阶段。 3.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4.主要的诱导方式方法有:证明性诱导、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活动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一个购买过程模式,即需要的认知、_______________、比较评价、_______________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 6.广告的心理功能有:传播、诱导、教育、_______________和促销。 7.兴趣、气质、性格、_____________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消费者购买行为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_,也是消费者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8.影响消费者期望的形成和强化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价值、________________和可行性四个方面。 9.商标设计的要求和心理策略有:______________、简明、美感、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1.消费者群体: 2.态度:

3.消费者购买行为: 4.能力: 5.消费需求: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消费者去北京百货大楼买过东西,日后能够想起百货大楼的形象,就是()。 A.情绪形象记忆B.感知形象记忆 C.长时记忆D.概念记忆 2.消费者都是带有一定动机和欲望走进商店,据美国一家百货公司调查,在顾客的购买行为中,有72%来自()。 A.潜在的欲望B.意识的欲望 C.实证诱导D.消费期望 3.各种感觉的感受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 A.越来越强现象B.越来越弱现象 C.保持原状现象D.此长彼消现象 4.消费者寻找商品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A.个人、商业、大众、经验B.父母、广告、商店、同学

健康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 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 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 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可以由不 同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引发。 心理压力 工作压力在面对压力源时,机体对自然能 力资源的普遍的,有规律的,无意识的调 动。 留守儿童 单亲家庭由于丧偶,离异,分居等原因导 致的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 中年危机 职业选择是根据社会的就业状况和个人 的心理特征,从社会现有职业中选择其一 的过程,能促进心理成长,满足心理需要。 择业焦虑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 紧张不安强烈且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发 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 职业倦怠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 疲倦与耗竭的状态,表现为情感衰竭,去 人性化关系和个人成就感丧失 身份认同 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在生完孩子后,由于生 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状态,可划分为 第三日抑郁,内因性抑郁,神经性抑郁 社区心理健康在社区工作服务中,运用科 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 健康。 网络依赖通常表现为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信息等,对 网络过度依赖导致对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 产生严重影响,个体心理与社会功能受损。 网络成瘾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社会, 心理造成明显损害的现象。 2.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2)能在学习,劳动,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3)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相一致。 (4)情绪情感乐观,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 (5)人际关系正常,能够与人和睦相处。 (6)人格健全,勇于探索与进取。 3.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特点 客观性(人际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 是客观存在)知觉性(由于已经知道彼此 的目标,意见或价值不一致,为了竞争稀 少的资源而产生的主观判断与知觉)对立 性(人际冲突的对立性行为源于双方互不 兼容性)递增性(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 会随着两个人彼此依赖程度增加而提高)4.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过程 潜伏阶段(导致冲突的条件已具备,但双 方未意识到彼此不兼容性,埋下冲突因子) 知觉阶段(主体感到紧张或焦虑,潜在冲 突向显性冲突转化)感受阶段(双方开始 分析冲突性质,思考后果,有情绪性反应 介入)外显阶段(冲突行为外显化,发生 争执甚至暴力行为)结果阶段(可能两败 俱伤,可能一胜一负,可能达成协议) 5.简述人际关系冲突的原因 “寻衅―认可”说:一个人受到意料外的 惩罚或未获得意料中的回报,会愤怒,可 能采取寻衅行为,引发冲突。 “利益最大化”说:交换关系中冲突是固 有的,试图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利益, 在权势一方破坏交换准则下,人际冲突产 生。 “资源”说:在固定资源的供需双方中, 一方拒绝提供资源,使资源短缺,引发冲 突;资源的交换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产生 误解。 “公平分配”说:将自身的投入与收益与 他人比较,当差别很大时,个体觉得自己 处于不利地位,就会愤怒采取行动。 内部心理因素:目标冲突,认知,价值观、 信念差异,情感,行为,个性冲突。 6.简述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模型 初级评价(个体考虑是否被卷入某困境, 评价结果分为良性事件与应激的麻烦事件, 若是后者,个体会产生负性情绪出现生理 反应,同时会调整行为应对刺激。)次级评 价(回答“我将如何应对此事”基础上进 行资源评估,即个体评估其能力,物质, 社会支持等资源,考虑如何重建自身环境 的平衡,若自身的应对技巧能应对需求, 应激减弱;若不足以,则会产生生理和情 绪等应激反应)重新评价(个体运用新的 信息或者反馈来检查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的准确性) 7.简述应激影响行为与健康的途径 损害健康的行为(吸烟,酒精,睡眠剥夺 等)生理改变(免疫系统抑制,心血管内 分泌反应)消极情绪(抑郁,孤独,焦虑, 持续性多想) 8.结合你曾遇到过的应激事件谈谈应激对个 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高考综合症,抑郁,生病 9.简述心理压力的含义 压力是指个人对刺激的生理及情感反应。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是有机体在内外 环境作用下,因客观要求与主体应付能力 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 态。特点表现为心理压力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其过程具有多重性。心理压力是个体 对压力事件的反应而形成的,心理压力表 现为认知、情绪、行为的有机结合。 10.简述压力的生理与心理学基础 生理基础:当外界刺激使个体产生压力时, 机体大脑身体与免疫系统会相继产生生理 反应。心理基础:1.认知评价:个体从自身 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产生影响 的过程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做出估计,由于 评价是认知加工过程,个体的认知及应对 能力对同一压力源可做出不同评价,可引 起不同反应。2.人格特征:不同人格类型的 个体在面临压力时可表现为不同应对策略, 人格类型在压力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直接 或间接的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系统。3.应对方式:个体在面对挫 折和压力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 是心理压力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 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压力反应的性 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压力与压力结果间 的关系。 11.如何认识压力的两重性 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需要遵 循压力与效率之间的倒U型关系。压力过 大或过小都会使学习和工作效率下降。保 持适度的压力,不仅无损于效率,反而有 助于效率的提高。 12.过劳现象的特征 过劳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一种由于情 感上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导致的包括 身体心理等方面都处于耗竭状态的体验, 纯属于精神病学范畴。特征:1.产生于个体 自身或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压力2.个体超负 荷工作3.个体心理处于耗竭状态4.最终导 致恶劣的健康状况 13.如何面对工作压力 1.勇敢的面对压力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和同事之间的关 系,学会沟通交流)3.改变你的认知,正确 对待工作压力(压力的产生是以个体对压 力源的认知为中介的,个人错误的认知可 能使压力更强烈)4.调整与改善A型性格的 行为模式(A型人格常处于焦虑中,喜欢竞 争活动,不利于身心健康)5.掌握科学的时 间管理方法(遵循“帕瑞托原则”依据两 维度模型对压力事件进行排序)6.培养健康 的生活方式 14.如何应对家庭压力 1.性格爱好上追求和谐,保持独立(双方要 相互尊重,保持和谐,追求共同爱好,同 时允许各自有特殊心理需求,包括隐私) 2.时间分配上珍惜共享,尊重独处(在时间 分配上要有轻重缓急,预先制定活动计划, 允许各自的时间和空间)3.感情交流上言语 相通,心灵相契(谈心)4.亲子关系上维护 权威,保持灵活(定下言谈举止待人接物 的规矩,却要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有所 变通) 15.简述都市生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拥挤产生的负面情绪 2.人际关系网复杂 产生的孤独感或者社交恐惧症3.工作压力 出现的一系列身体病痛,例如颈椎病4.感 情危机引起的孤独无助背叛感5.强迫症(环 境压力大,竞争激烈引起的焦虑和紧张) 16.家庭的特征 1.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 2.家庭是靠纽带紧 密联系的系统3.生活、经济上的共享4.家 庭具有韧性和稳定性 17.简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良好的教养方式会使青少年具有强烈的 成就动机,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较高的社会 适应能力,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性发 展)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是儿童产生问题 行为的关键(问题行为往往是问题父母的 产物)3.保持家庭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促进 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一致,不一致) 18.列举几种幼儿发展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1.多动症(发生于儿童期,明显的注意力难 以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 冲突为特征症状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 度,好冲动,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情绪 行为障碍)2.口吃(口吃是儿童中的一种常 见的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语言不畅, 患者明确知道自己希望说什么,但是常由 于不随意的发音重复,延长或停顿,在表 达时产生困难)3.行为问题(严重程度和持 续时间上都超过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 围的异常行为)4.不良习惯(过度依赖别人, 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推卸责任,学习不 刻苦,盲目消费攀比炫耀,不爱劳动,被 动学习) 19.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孤独抑郁倾向严重(单亲家庭儿童由于被 父母疏远产生抑郁,不愿与外界接触,对 周围人常有戒备,厌烦心理。女性特别明 显,在青少年中期增强,青少年晚期到成 年早期减弱,父母离异儿童在15岁时抑郁 症状明显。父母离异后儿童经历应激生活 事件可诱发对抑郁症的影响)2.自责倾向突 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 从而自我责备,将一切不如意归因于自己 不好,容易失去信心,怕别人笑自己。)3. 心理问题所引起的身体症状明显 4.行为问 题(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药物滥用, 青少年犯罪等问题) 20.简述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策略 1.学习困难(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 焦虑,敌对性。自卑,逆反,厌学,懒惰, 依赖,学习兴趣淡漠,学习不专心,注意 力分散学习自觉性差,过度焦虑,意志力 薄弱,自尊感过强)策略:(帮助学困生进 行归因训练,消除不适感。注重习得性勤 奋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心 理干预)2.人际交往(与同伴的交往水平增 强,特别是异性;与父母的交往关系弱化; 与教师的交往关系只保持在学习知识上, 不谈及个人问题。)策略:应针对具体人际 交往问题,帮助辅导的学生认识到产生人 际紧张的原因,形成合理的情绪和理性认 知;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和方法, 让他们学会在理解和宽容的原则下与人交 往。3.青春期性问题(在与异性交往受挫后 产生紧张焦虑的矛盾情绪和巨大心理压力, 对自己向往异性的心理感到羞耻从而害怕 和异性交往,甚至个别出现异性交往恐怖 症)4.网络成瘾(过度沉迷网络虚拟角色, 迷失真实自我,造成自我角色混乱。易使 心理受损,食欲缺乏,头昏眼花,情绪低 落,精神难以集中,学习下降,严重可导 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下降,抑郁症等) 策略:正确引导公开限时上网;重塑自信, 帮助他们建立更积极得社会支持系统;有 效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脱敏疗法配合药 物治疗,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 21.列举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类型 1.入学适应困扰(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 应,出现孤独感,不安,苦闷)2.缺乏学习 动力(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差,缺 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人际交往困扰 4.恋爱与性困扰(失恋,性 自慰焦虑,婚前性行为)5.理想自我与现实 自我矛盾 6.择业困扰(社会竞争激烈,接 触少缺乏了解,差距大产生的失落不安情 绪)7.贫困心理困扰 22.结合自身实例谈谈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 自1.掌握心理健康知识2.客观正确的认识 自我3.提高心理调节能力4.保持良好的人 际关系5.寻求社会支持学6.开展新生心 理健康教育7.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8.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9加强高校心理 咨询工作10.重视校园文化11.心理健康教 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社12.转变传统社 会观念13.为大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的机会 23.研究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就业压力、学业科研负担、人际交往障碍, 婚姻和情感带来的心理压力,择业心理问 题 24.假设你是一名大一新生或者研究生新生, 你觉得你会分别遇到哪些问题困扰,并陈 述你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不断完善自我,学会自我调节自助式的心 理暗示,心理激励,心理辅导,心理训练 心理社团 25.简述中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1.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社会地位转变,事业 的成败,家庭的稳定,子女的教育,自身 的提高,社会的责任,人际关系的协调等) 2.心理冲突(健康与成就的冲突,家庭与事 业的冲突)3复杂的人际关系(上下级,同 事间,客户和组织间,朋友间,父子,婆 媳,兄弟,亲属等)4.亲子冲突(子女的成 长带来的心理,独立性和价值观上的变化 易引发冲突)5. 中年婚姻危机6.中年空巢 (往往是家长的选择,易产生焦虑抑郁) 7.工作倦怠(个人倦怠,内容倦怠,结构倦 怠)8.中年肥胖 26.简述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1.孤独心理 2.恐惧抑郁情绪 3.自卑心理 4. 多疑心理5.功勋心理6.老年抑郁症(生理 心理变化和老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 任何应激状态都容易引起抑郁症)7.离退休 综合症(多疑,躁动不安,易怒,怀旧, 类似更年期生理状况做事犹豫不决,失眠, 注意力不集中)8.老年性痴呆症(判断力知 觉定向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思维 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睡眠障碍) 9.自杀(老年神经和精神疾患是高风险因素) 27.简述职业选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心理问 题 1.择业焦虑(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 紧张不安强烈且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发 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2.择业自卑感(对 自己潜能缺乏了解,不自信,害怕失败。 主动示弱,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自我评 价低,消极的自我暗示,错误的归因)3. 择业心理冲突(择业意向独立性与依赖性 的冲突,职业自我意识较强与耐挫力较弱 的冲突,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8.简述职业压力心理问题模型 过度的压力会造成员工的认知障碍,具体 表现为对许多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 集中,形成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和不良习 惯,严重的导致暴力倾向或产生自杀念头, 不良情绪和习惯进一步导致人际关系困难, 环境适应困难,获得的社会支持少。缺乏 社会支持的人对同样程度的工作压力的耐 受力进一步降低。 29.如何对职业压力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1.帮助员工提高自身适应性 2.营造和谐的 人际关系3.提升员工的职业空间4.倡导健 康工作的理念 5.建立职业心理压力应对方 案(判断环境并正确识别问题的真正原因; 进行自我评价;选择应对措施;接受这些 应对措施的效果,并进行及时调整) 30.简述农民工常见的心理问题 1.常见问题:自卑,不满情绪,孤独,被剥 夺心理和挫折感,缺乏归属感,自我调节 能力不佳,公共参与度不高,不公平感强 烈。2.神经症(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焦 虑症,强迫症,恐怖症)3.由心理引发的身 体疾病(冠心病,胃溃疡,偏头痛,紧张 性头疼,习惯性便秘,斑秃,神经性皮炎 等)4.精神病(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 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 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 31.农民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文化程度对心理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 视野越开阔,更关心自己内心健康需求, 越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对未来就更有自信)2.社区居住年限对新生 代农民工心理的影响(居住年限越长,忧 郁情绪越持久)3.不公平感对新生代农民工 心理的影响(薪酬福利待遇)4.负面标签对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的冲击 32.现代女性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哪些 1.女性多种角色的平衡问题 2.女性的职业 压力问题(对发展与环境的关注;无目的 规划;职业发展能力与婚姻成反比;六成 女性成笼中鸟;七成女性对安全感的需求 来自职业远超家庭)3.职场女性面临性骚扰 问题4.神经衰弱5.焦虑障碍6.抑郁7.癔症 33.简述影响现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1.生活事件(恋爱,结婚,离婚,丧偶,生 育问题:怀孕,不孕,流产,产后抑郁。 子女问题:对青春期子女的教育,对母子 分离的心理负担。家庭不和:夫妻不和, 婆媳不和。性生活,性侵犯。职业,应对 方式)2.人格特征 34.简述社区的功能 1.生活服务功能 2.整合功能 3.保障功能 4. 稳定功能5.价值引导功能 35.简述我国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1.面向个别来访者,给予相应的心理评估与 治疗 2.面向学校,主要是与周边的学校进 行沟通与合作,一方面为学校的老师提供 压力支持系统,做相关培训,另一方面与 学校签订协议,当学校出现自身解决不了 的问题时,提供相应服务 3.面向社区,一 方面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心理保健,另一 方面为居民提供服务 4.面向医院,主要是 心理医生与内,外科医生一起到病房查病, 如果病人在患病同时还有心理疾病,提供 及时的服务 5.面向周边企业,为企业员工 提供心理方面的支持,进行个体或群体心 理咨询服务。 36.简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三级预防理论的 内容 1. 第一级预防(1.提供不同年龄阶段人群 的心理健康指导 2.提供有关正常发展与成 长阶段的知识3.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4.教 导有关为人父母及儿童发展的知识5.改善 生活环境6.提供应对压力的技巧7.提供社 区高危人群的支持与咨询8.积极宣传滥用 有关药物等对心理社会的负面影响)2.第二 级预防(1.合理用药管理2.提供心理咨询服 务3.提供心理治疗服务4.及时预防自杀等 意外事件发生 5.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 健康评估 6.将病情严重患者转介到精神卫 生中心)3.第三级预防(1.预防疾病的并发 症并进行康复2.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技巧, 并引导患者独立 3.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治 疗,帮助其增强人际交往,恢复日常生活 能力 4.对患者进行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的 训练5.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6.转介出 院病患到后续性服务机构7.监测后续性服 务的有效性) 37.简述网络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1.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易形成网络成 瘾,网络犯罪,网络恶搞,网络推手,网 络诈骗,网恋,网络自杀等,消极使用网 络会阻碍其自身发展,不利于其成长。)2. 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当个体过分依赖 网络社交时,易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 系,导致现实中人际交往技能退化,受损。) 3.网络对个体认知的影响(网络拓宽了信息 来源的渠道;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易造成 网民的信息超载,扭曲网民的认知观,人 生观,价值观)4.网络对人们情绪情感的影 响(长期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多巴胺升高, 短时间内高度兴奋,过后持续颓废;会导 致孤独感上升,主观幸福感下降)5.网络对 人格的影响(易使人格的统一性遭到破坏, 出现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极端性表现) 6.好网络对大众心态的影响(多元价值理念 的滋生,使人产生对道德规则的漠视和社 会责任感的淡化) 38.通过自身实例,分析上网对个体心理和行 为的影响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1.促进角色重建与角色扮演(理 解不同角色的行为规范,了解角色间的冲 突,体验角色需要和情感,进而反思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提高社交能力, 更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2.沟通联络,结 交朋友(网络是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能 扩展自己的社交圈)3.表达自我,放松心情 (可以宣泄自己积压的负面情绪,释放压 力)4.满足高级心理需求(在网络中可以在 兴趣方面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 消极影响:1.去个性化产生的影响(网络交 流易产生去个性化,容易在摩擦间产生误 解敌意攻击化行为)2.引发心理信任危机 (网络常常以匿名的形式,网络交往间抱 着玩玩的态度,撒谎现象多)3.导致人格障 碍(线上线下行为缺乏统一性时,人格会 不完整,导致自我迷失,出现偏执人格, 自恋性人格等)4.易产生孤独,抑郁等消极 情绪(网络使用频率越高的人,通常其社 会网络规模越小,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较 少,容易感受到孤独压力和抑郁等消极情 绪)5.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网络信息鱼 龙混杂,易使青少年产生不负责任,冒名 顶替,虚假欺骗等道德弱化现象) 39.列举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类型 1.网络依赖 2.网络孤独 3.网络自我迷失 4. 网络犯罪5.网络色情 40.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知识,谈谈你对网络成 瘾的认识 网络成瘾是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对社会, 心理造成明显损害的现象。 41.休闲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生存,个体发现,工作,家庭,社会交往好 坏 42.休闲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哪些 松弛身心,满足心理需求,调节情绪,扩 展个体生活经验 43.娱乐活动的心理功能有哪些 促进人际关系发展,宣泄负面情绪,产生 认同感,获取社会参照,学习新知识技能 44.简述体育休闲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功能的作 用 1.增加自控和自我满足感;增加自信心;改 善身体形象和自尊;改善工作压力下大脑 的活动节奏;改善心理功能,提高效率; 宣泄在人际交往或工作中的负性情绪;降 低应激水平;摆脱轻度烦恼。 2.有助于心理发展 3.有助于认知能力的提 高4.有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5.有助于缓解 心理压力6.有助于增加社会交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