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真菌病诊疗现状

甲真菌病诊疗现状

甲真菌病诊疗现状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_刘正印

文章编号:1001-8689(2006)02-0069-03 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Advances in antifungal agents 刘正印 王爱霞 Liu Zheng -y in and Wang Ai-x ia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100730) (P eking U nio n M edical Co llege Ho spit al,Chinese A cademy of M 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0) 摘要: 近20多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和脏器的移植、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发病率的增加、各种导管的介入和真菌检测技术的提高,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感染逐渐增多。北京协和医院报道在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血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发生率为8.1%;2000年为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已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需要新的抗真菌药物。目前即将推出和已上市的新药有:多烯类的制霉菌素脂质体、两性霉素B 脂质体剂型A mBisome 、两性霉素B 脂质体复合物A belect 、两性霉素B 胶样分散体Amphot ec 、伊曲康唑口服液和注射剂、伏立康唑注射剂和口服片剂以及卡泊芬净注射剂。各种新药均有其特点与不良反应,但总的是新药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将会对侵性真菌感染提供有力的治疗措施,真菌感染的治疗前景将会有进一步的改观。 关键词: 抗真菌药; 多烯类; 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A 第十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大会报告。 作者简介:刘正印,男,生于1966年,硕士,副主任医师。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骨髓器官移植的开展、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导管介入治疗,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念珠菌血症和系统性曲霉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逐渐增多。资料显示,上述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约为11%~40%,病死率为40%[1~3] 。北京协和医院四个不同年代败血症培养的结果显示,1994~1995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高达8.1%[4];2000年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达6.7%。20年149例真菌感染的分析显示,真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5]。去氧胆酸两性霉素B(AMB)作为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真菌药已成为治疗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临床上已经发现有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耐两性霉素B 的曲霉存在,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三唑类、棘白菌素类以及毒性较小的两性霉素B 衍生制剂不断出现,应用于临床取得显著疗效[6] 。 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药物现共有多烯类(两性霉素B 及其衍生物)、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嘧啶类(如氟胞嘧啶)、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等。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由于毒性大而逐渐被停用;1959年两性霉素B 产生,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和80年代分别研究出氟胞嘧啶和酮康唑,随着氟胞嘧啶的 临床应用很快出现对氟胞嘧啶耐药现象,而酮康唑的毒性也使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20世纪90年代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由于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较少,迅速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自1990年至今的14年中,先后上市并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的不同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 脂质体(L -AM B )、两性霉素B 胶体分散体(ABCD)、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物(ABLC)],卡泊芬净(caspo fungin)及伏立康唑等。不久还有其它更多的药物将应用于临床如普沙康唑(po saco nazo le)、拉夫康唑(r av uconazole )、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 nystatin ,nystatin LF,商品名:Nyotran)以及micafung in (FK-463)这些药物不但毒副作用少,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两性霉素B 效果还好[6]。1 多烯类药物 (1)制霉菌素脂质体 制霉菌素属多烯类抗真菌药,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新型隐球菌、念珠菌属、曲霉等均有良好作用,经皮肤黏膜用药不吸收,口服几乎全部自粪便排出对深部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注射用药肾毒性大。临床上仅限于局部治疗口咽部、胃肠道及阴道真菌感染。Aronex 公司将游离制霉菌素包裹在多层脂质中,研制出注射用制霉菌素脂质体(lipo som alny statin ,Ny s- ? 69?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年2月第31卷第2期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2013

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onychomycosis treatment 于培综述,尤德渊审校 YU Pei,YOU De-yuan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难以彻底治愈。常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用药、系统用药、拔甲及联合治疗。目前已研制出特比萘芬新的剂型,三唑类药物有数种新药在研发,苯硼酸半酯开始应用于甲真菌病的治疗,电离子、激光、光动力、超声等借助设备的治疗方法正在兴起。本文对近年来有关甲真菌病治疗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抗真菌药物;设备 【中图分类号】R75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6170(2013)04-0211-04 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或霉菌引起的甲感染性疾病,是甲最常患的疾病,全球患病率约10% 30%。其中仅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者称为甲癣。指、趾甲均可发病,趾甲更易罹患。由于甲板的结构致密,一般药物很难渗入,导致甲真菌病治疗起来十分棘手,而且需要很长的疗程。目前治疗甲真菌病的主要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其他有利的治疗也正在兴起,以下进行综述。 1外用药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范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1]。8%环吡酮甲涂剂为人工合成的羟基吡啶类抗真菌药。它通过耦合三价阳离子,抑制金属依赖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真菌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以及毒性代谢产物的降解,干扰生物代谢,致真菌死亡,有广谱杀真菌作用。该药穿透性较好,作用时间长而且系统毒性很小。5%阿莫罗芬甲搽剂为苯丙吗啉衍生物,主要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真菌死亡,对常见的致病真菌均有效。5%阿莫罗芬甲搽剂拥有透甲药物传递系统,使用24h内即可穿透甲板扩散至甲床,甲下药物浓度高于多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常可在甲板内达到数倍至数百倍于MIC的药物浓度。5%阿莫罗芬甲搽剂还可在甲板表面形成无色防水薄膜,促进药物向甲板弥散,长时间发挥作用从而杀灭真菌。外用后系统吸收少,无系统不良反应。据报道两种药物相比5%阿莫罗芬效果更好,费用更低,效价比更高[2]。 特比萘芬甲涂膜剂(terbinafine nail lacquer,TNL)用10%的特比萘芬和渗透增强剂配制而成。其在动物实验有效[3]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与赋形剂和阿莫罗芬相比使用特比萘芬甲涂膜剂48周治疗治愈率最高。其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鼻咽炎、流感和背痛[4]。目前正在研发中的有TDT-067(terbinafine in Transfersome)[5]和NB-002[6]。TDT-067是一种含特比萘芬传递体颗粒的外用制剂,为囊泡形式,内含脂质。其表面有亲水性,可增加药物吸收。其开放性试验显示治疗效果良好,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NB-002是一种特比萘芬的纳米乳剂,其MIC值在体外与环吡酮、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的比较中为最低,并表现出广谱的杀菌作用。 三唑类药物中efinaconazole是第一个被开发用于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癣(distal and lateral sub-ungual onychomycosis,DLSO)的。最近报道的10% efinaconazole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7]表明其治愈率远高于赋形剂,不良事件一般都是轻微和短暂的,并且发生率与赋形剂相似,有可能成为DLSO局部治疗的首选,并有可能替代口服治疗。在欧洲和日本,联苯苄唑和卢立康唑的外用制剂已分别被批准用于局部治疗甲真菌病[8]。 苯硼酸半酯(benzoxaboroles)是最新一类的抗真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的亮氨酰-tRNA 合成酶,导致细胞tRNA储备失衡,进而阻碍真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9],从而杀灭真菌。目前正在研发的有Tavaborole(原AN-2690)和AN-2718。Tavabo-role局部应用可渗入甲板的腹侧和中间层,甲板的Tavaborole载药量高[10],副作用小,疗效明显[11]。AN-2718是另一种外用苯硼酸半酯化合物,甲渗透率较高[10],已有研究表明其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比tavaborole更有效[12]。

(整理)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致病真菌耐药的逐年上升,免疫抑制状态下严重真菌感染的增多,以及某些抗真菌药毒副作用大及选择范围小等原因,两种以上抗真菌药的联合应用是临床抗真菌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抗真菌药联合应用进展较大,有很多联合用药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本文综述了不同种类抗真菌药联合应用的研究状况。 目前,抗真菌药主要有以下几类:(1)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2)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和泊沙康唑(posaconaz ole)等;(3)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4)杂类,如核酸抑制剂5-氟胞嘧啶等;细胞壁抑制剂类,如尼可霉素Z、棘球白素等。从理论上讲,不同种类的抗真菌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部位,联合应用可能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并可以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及其毒副作用,缩短疗程,还可防止耐药的发生。现将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多烯类与唑类合用 Louiee等先后通过体外实验发现两性霉素B 与氟康唑合用对白色念珠菌有拮抗作用。也有研究证实两性霉素B加咪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有拮抗作用。Kontoyiannis等用E-te st方法证实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烟曲霉有拮抗作用。但Barchiesi等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发现,两性霉素B分别与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合用时对新生隐球菌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而且末发现有拮抗作用。 Louie等利用兔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表现为拮抗作用。随后又利用小鼠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两件霉素B和氟康唑对敏感株和中度耐药株的菌珠表现为拮抗作用,对氟康唑高度耐药的菌株则表现为相加作用。也有学者利用小鼠白色毛孢子菌感染模型发现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合用有协同作用,可减少脏器菌荷量。Barchie si等在小鼠隐球菌病动物实验中也发现,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合用可相互增强抗菌活性。

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分析与机制研究

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分析与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30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进行激光治疗,对照组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治疗甲真菌病患者,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拓展。 关键词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分析;作用机制 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主要是甲板和甲下组织被真菌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在趾甲指甲等部位最为常见[1,2]。甲真菌病的治疗是目前医学上的难题。大多数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外敷和内服用药,但不良反应较多[3]。激光治疗是目前新兴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激光照射病甲的方式,抑制真菌的生长,改善患者的症状。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长脉宽1064 nm Nd:YAG。为了探究激光治疗在甲真菌病患者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特选取本科接受治疗的甲真菌病患者 3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10日~5月10日在本科接受治疗的30例甲真菌病患者,经直接镜检、菌群培养等临床病理检查,均符合甲真菌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妊娠,由于外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异常甲真菌病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女7例,男8例,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16.34±1 2.59)岁。对照组患者女8例,男7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17.23±1 3.95)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给予患者抗真菌药物治疗。硝酸咪康唑乳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国药准字H61020001),治疗前尽量剪掉患甲,涂软膏在患甲处,1次/d。内服伊曲康唑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367),2次/d ,2粒/次,连服1周,指甲感染连服此药2周,趾甲感染连服此药3周。 1. 2. 2 观察组给予患者激光治疗(长脉宽1064 nm Nd:YAG)。控制好温

393例甲真菌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393例甲真菌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22T09:41:02.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姜亚芳王霞沈红明王忠明 [导读]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真菌病,常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其他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所致。 姜亚芳王霞沈红明王忠明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皮防所检验科江苏苏州 215128)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甲真菌病人群分布情况,分析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直接镜检阳性且真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39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真菌分离培养并鉴定菌种。结果其中男性155例(39.4%)女性238例(60.6%)。病原菌分布为皮肤癣菌295(75.1%)株,酵母菌75(19.1%)去株,非皮肤癣霉菌23(5.89%)株。我们研究还显示女性人群中穿高跟鞋频率越高则趾甲发病率越高。农村务农手工业者指甲真菌病比例高。结论本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酵母菌。年龄段为2150岁多见。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穿高跟鞋是造成趾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之一。苏州地区的农村务农人员指甲真菌病比例高。 【关键词】甲真菌病流行病学易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211-01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浅表真菌病,常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其他丝状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所致。自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上市以来,特别是有可用于口服用药的伊曲康唑以来,为真菌病的治疗提供很有效的手段[1,2]。为了解本地区甲真菌病的人群分布,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情况,同时为临床治疗指导用药,本人对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具有甲真菌病典型临床病状,病甲屑直接镜检阳性并且真菌培养结果阳性患者393例入选。 1.2方法 直接镜检:以10%KOH为载液将病甲屑制片,直接镜检观察真菌形态,并判断致病菌。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甲屑分别在两种培养基(含与不含放线菌酮和抗菌素)的两种培养基同时做多点接种25℃27℃培养24周,连续4周无菌落生长判定为阴性。 2.结果 393例患者中男性155例(39.4%),女性238例(60.6%),指甲与趾甲按年龄段分布见表1,病原菌菌种构成见表2 表1 各年龄段指(趾)甲甲真菌病例情况 χ2=23.817, DF=1,P值=0.000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甲真菌病是常见的真菌病之一,占皮肤真菌病30%左右[3],我院甲真菌病临床分离菌株中皮肤癣菌、酵母菌、非皮肤癣菌所占比例分别为75.1%、19.1%、5.8%,与全国其他地区报道基本一致[4]。本组资料显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可能与甲板的脂质结构含量及职业有关,也可能与女性注重自身仪表要求而使就诊率增高有关。从年龄结构来看,21—50岁人群患者占69.7%,与青岛王凤华[1]等报道基本一致,可能与就诊人群出于工作、美容等需要,有较强的治疗欲望有关。调查还显示,在21-50岁女性组中,患趾甲真菌病为该年龄段女性患者的74%,与男性该年龄段人群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和女性其它年龄段趾甲真菌病占其年龄段的38%相比也明显高出不少。这一结果与本次女性穿高跟鞋的频率一项调查相符。调查中显示平均每周穿高跟鞋≥2天的女性占56.3%。人群较集中于21-50这一年龄段。这也提示较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综述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 【摘要】平常生活家常常说到的“灰指甲”,其实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的一种甲癣。甲真菌病是由皮癣菌、酵母菌及非皮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治疗甲真菌病,目前常用的系统口服用药,然而近来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针对甲真菌病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联合用药;激光疗法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皮肤癣菌病中约占30%,约占甲病的50%。我国甲真菌病患病率约为15.6%[1],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患者易患此病。甲真菌病根据甲菌侵犯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4型,分别是: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 ④全甲毁损型。通过对疾病不断地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了不断的突破。 一、外科手术治疗 在一开始,人们对甲真菌病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即采用常规的外科思维处理方式,即外科拔甲术[2],认为把有病变的甲拔掉即可达到治本的作用。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损伤大,影响美观以外,而且治疗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当时对该病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认为只是单一的甲的病变,而不知道其背后真菌感染才是致病的关键。拔甲

只是取到了暂时的作用,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以往采用的外科手术拔甲治疗,现在已基本上不单独使用,因为它可以造成甲母质的损害,导致生长出的新甲变形,并有一些术后合并症。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一种非手术的称之为化学拔甲来去除感染的甲板。最近有作者采用1%联苯苄唑和40%尿素软膏联合封包使甲板剥除,其真菌学治愈率较高[3]。 二、外用药治疗 随着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开始了局部外用药疗法,传统的外用药疗法包括:10-30%冰醋酸、10%碘酊、40%尿素软膏、水酸制剂、甲基十一烯酸酯等[4]。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5]。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 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然而多数外用药无法渗透入甲板,目前只作为辅助用药。 三、口服用药疗法 外用药的副作用小,但其疗效取决于甲真菌病的类型及甲的受累程度,故治愈率不高,渐而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了

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导读:如果不信感染了甲真菌病,那么患者一定会非常知 道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对甲真菌病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甲真菌病。…… 如果不信感染了甲真菌病,那么患者一定会非常知道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对甲真菌病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就是我们大家平常所说的灰指甲,我们又可以将它称为甲癣。甲真菌病会导致患者的指甲发生改变,甲面会发生凹陷、变软、下陷、可形成裂纹等多种症状。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困扰,那么究竟该怎么治疗甲真菌病呢? 甲真菌病是属于一种顽固的疾病,所以治疗这种病患者需要耐心,一般治疗甲真菌病有三种方法,手术拔甲、内服药物、外用疗法三种: 1.手术拔甲,手术拔甲仅仅适用于单发的指甲,通过麻醉,将患者的发病指甲拔除,但是这种方法现在临床上已经比较少用到了。因为手术拔甲创面比较大,患者出血多,术后会感到非常疼痛,并且很容易引起感染。 2.内服药物治疗,这种方法适用于多个患病指甲的患者,可

以服用特比萘芬片、伊曲康唑、氟康唑等药物,坚持服药,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具体的用药量用药方法小编在这里不多做说明,希望各位患者不要自己盲目用药,到正规专业的医院咨询相关的专家,他们会给出满意的答复。 3.外用疗法,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指甲锉将指甲磨薄,定期泡甲和上药,如果能够坚持治疗,也是能够治愈的。治疗甲真菌病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患者真的需要很有耐心,不要半途而废,那样是不可能根治灰指甲的。 上面这三种就是甲真菌病的治疗方法,如果大家还有更多的疑问或者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灰指甲的知识,建议大家去正规的医院咨询医师,他们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综述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 【摘要】平常生活中大家常常说到的“灰指甲”,其实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的一种甲癣。甲真菌病是由皮癣菌、酵母菌及非皮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治疗甲真菌病,目前常用的系统口服用药,然而近来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应运而生。本文针对甲真菌病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联合用药;激光疗法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皮肤癣菌病中约占30%,约占甲病的50%。我国甲真菌病患病率约为15.6%[1],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患者易患此病。甲真菌病根据甲菌侵犯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4型,分别是:①白色浅表型;②远端侧位甲下型;③近端甲下型; ④全甲毁损型。通过对疾病不断地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了不断的突破。 一、外科手术治疗 在一开始,人们对甲真菌病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即采用常规的外科思维处理方式,即外科拔甲术[2],认为把有病变的甲拔掉即可达到治本的作用。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损伤大,影响美观以外,而且治疗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当时对该病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认为只是单一的甲的病变,而不知道其背后真菌感染才是致病的关键。拔甲

只是取到了暂时的作用,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以往采用的外科手术拔甲治疗,现在已基本上不单独使用,因为它可以造成甲母质的损害,导致生长出的新甲变形,并有一些术后合并症。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一种非手术的称之为化学拔甲来去除感染的甲板。最近有作者采用1%联苯苄唑和40%尿素软膏联合封包使甲板剥除,其真菌学治愈率较高[3]。 二、外用药治疗 随着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开始了局部外用药疗法,传统的外用药疗法包括:10-30%冰醋酸、10%碘酊、40%尿素软膏、水杨酸制剂、甲基十一烯酸酯等[4]。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范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5]。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 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然而多数外用药无法渗透入甲板,目前只作为辅助用药。 三、口服用药疗法 外用药的副作用小,但其疗效取决于甲真菌病的类型及甲的受累程度,故治愈率不高,渐而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了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甲真菌病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甲真菌病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有病变趾甲56只,对照组有病变趾甲61只。以10%尿素软膏涂抹病变趾甲,并用塑料膜覆盖10 h,尽量刮除病甲表面的甲屑。以20%的ALA溶液涂抹于治疗组的病甲表面,用塑料膜覆盖,外层用铝箔包裹,避光5 h。最后用635 nm波长的激光照射病甲,1次/周,PDT能量密度100 J/(cm2·次),总能量为600~700 J/cm2。对照组的病变趾甲则用1%特比萘芬乳膏涂抹,并用塑料膜覆盖,2次/周,连续6~7周。于治疗结束9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14.28%,总有效率为37.50%,真菌培养阴性率为32.14%,对照组的痊愈率、总有效率、真菌培养阴性率分别为14.75%、39.34%、37.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甲真菌病有一定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onychomycosis.Method:4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re are 56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61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control group.10% Urea Ointment was smeared on lesions toenails,and lesions toenails were covered with plastic film for 10 hours.Then scraped the nail shavings as possible.20% ALA solution wa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n lesions toenails were covered with plastic film.The outer layers were covered with aluminum foil,avoiding light for 5 hours.Finally lesions toenails were irradiated by 635 nm wavelength laser once a week,the energy density of the PDT was 100 J/(cm2·time),the total energy was 600-700 J/cm2.1% Terbinafine cream was smeared on lesions toenails in the control group twice a week for 6-7 weeks,and lesions toenails were covered with plastic film.The curative effect was evaluated after the treatment had been doned for 9 months.Result:The cur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4.28%,and its effective rate was 37.50%,fungal culture positive rate was 32.14%.At the same time the cur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14.75%,and its effective rate was 39.34%,fungal culture positive rate was 37.70%.The cure rate,efficiency rate and fungal culture positive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 has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on onychomycosis,and it i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5-aminolevulinic Acdi;Photodynamic therapy;Onychomycosis 甲真菌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之一,在过去20年里甲真菌病的病例数明显增多。国内的统计发现,甲真菌病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5%。目前我国治疗甲真菌病的常规方案为:予肝肾功能正常者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用药时间为3~4个月;该治疗方案费用昂贵,治疗周期长且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不适用于老年人或肝肾功能不佳者。因此有必要寻找对肝肾功能无损害、简单易行的新方法来治疗甲真菌病。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NEJM 综述:脑脓肿临床诊治进展

NEJM 综述:脑脓肿临床诊治进展 2014-08-13 10:30来源:丁香园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尽管我们在成像技术,实验室诊断,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进展,然而脑脓肿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其病死率很高。脑脓肿可由细菌、分枝杆菌、真菌、寄生虫 (原生动物和蠕虫 )等引起,报告的发病率从每 10万人 0.4例到 0.9例。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发病率增加。 近期 NEJM 发表综述总结了脑脓肿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推荐的抗生素治疗、外科治疗进展和临床预后。 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在大多数患者中,脑脓肿是由于易感因素所致,比如基础疾病 (如 HIV感染病史 ),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脑周围天然保护屏障破坏 (如手术所致创伤,外伤,乳突炎,鼻窦炎,或口腔感染等 )或系统性感染 (如心内膜炎或菌血症 )等。一半的患者中,细菌是通过临近组织的扩散进入脑内,1/3的病例是通过血行传播(图 1)。 图 1 A. 脑脓肿形成的病理机制

感染的发病机制取决于机体易感状况。由于实体脏器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而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肺结核或非细菌性感染,如真菌或寄生虫感染。HIV感染患者的脑脓肿通常由于刚地弓形虫感染所致,但 HIV也会使患者容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接受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不仅容易患诺卡菌氏脑脓肿,也容易表现为真菌感染,如曲霉菌或念珠菌感染。这些患者中 90%为真菌感染。 神经外科术后或头部外伤后也可出现脑脓肿。这些患者的感染通常是由皮肤表面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等所致。由临近组织扩散所致的脑脓肿 (如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 )通常由链球菌引起,但也可表现为葡萄球菌脓肿和多细菌感染性脓肿 (包括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 )。 细菌的血行传播通常与潜在的心脏疾病 (如心内膜炎或先天性心脏病 )、肺疾病 (如动静脉瘘 ) 或远处病灶(皮肤、鼻旁窦和牙齿 )感染相关。血行传播的脑脓肿主要由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所致。由鼻旁窦和牙齿所致的血行感染通常为多细菌性。 脑脓肿的第一个阶段通常表现为早期的脑炎,是由坏死中心周围炎症反应以及周围白质水肿增加所致。随后,坏死中心达到最大体积,并通过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等机制产生囊腔。囊腔增厚,伴有活性胶原蛋白增加,但炎症和水肿的大小超过囊腔的大小。图 2显示了脑脓肿的病理学表现。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甲真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 2015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 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组成“甲真菌病指南专家工作组”,对 2008 版指南进行了认真补充和修订,制定了2015 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参加制定本指南的顾问: 吴绍熙、廖万清、金学洙; 成员(按姓氏笔划排列) : 王爱平、李福秋、李若瑜、刘维达、吕雪莲、章强强、温海、潘炜华;秘书: 余进; 特邀审阅:郑岳臣、李春阳。 1前言 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其患病率约占所有甲疾病的50%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由于甲板的特殊解剖结构特点、药物难以渗透、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等因素,导致其治疗存在很大挑战。随着强效、安全的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新疗法的问世,给甲真菌病的治疗带来了显著进步。但是,在甲真菌病的临床诊疗中仍然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存在诊断不清、盲目选择口服药物等问题,导致治疗结果不够理想。近年来,国内在甲真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在2008 年“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发表后,使甲真菌病的诊疗更加规范合理,对临床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鉴于篇幅的限制,该指南只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建议。2010年相关专家又对具体实施指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表了“甲真菌病的诊疗难点和个体化策略”。近年来,国内外在甲真菌病诊治方面又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了进一步完善甲真菌病指南,规范甲真菌病的诊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益的指导,我们制定了本指南。 2定义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简称其他霉菌)侵犯甲板和(或)甲床所致的病变。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又称为甲癣。 3流行病学与发病因素 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 2%~18%,全球的发病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发病率也存在地域差别。国内目前自然人群发病资料匮乏,仅有20 世纪 80 年代上海 11 万人口的调查资料,结果提示甲真菌病患病率为5.69%。全国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皮肤科门诊就诊足病患者中甲真菌病患者的比例为 15.7% (n = 41 329)。但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精确的发病资料。 甲真菌病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60~79岁人群患病率为18.2%,而19 岁以下者仅为 0.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趾甲多于指甲。免疫受损状态,如罹患糖尿病、 HIV 感染、接受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都是导致甲真菌病的易感因素。其他易感因素还包括甲外伤、罹患足癣、穿不透气的鞋等。最近的研究揭示:某些遗传因素导致的天然免疫缺陷可能与严重的皮肤癣菌感染相关。 4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其他霉菌。皮肤癣菌是一群在形态、生理、抗原特性上关系密切的真菌,其共同的特点是亲角蛋白,可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毛发和甲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