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实验室510-畜牧人论坛网友:东方 -159********(24小时开机)

1、尿素在饲料中的使用和存在的问题

牛羊等反刍动物有独特的消化系统,能充分利用青绿饲料、农副产品等饲料来生产肉、奶畜产品而日益受到畜牧业的重视。但这些非常规饲料资源营养上不平衡,造成我国反刍动物的生产发展缓慢,以粗饲料为主的日粮满足了家畜的能量需要,但蛋白质需要量不足。目前,普遍采用尿素作为非氮白蛋添加在反刍动物饲料之中,因为反刍家畜瘤胃能产生很强的尿酶,尿素进入后很快地被尿酶水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氨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微生物蛋白而被动物消化吸收。所以,在反刍动物饲养中,大力推广应用尿素是一条缓解蛋白饲料紧缺价高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反刍动物饲料中单纯添加尿素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瘤胃内控制尿素分解速度的脲酶活性过高,导致了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的速度比利用速度快4倍,产生的大量氨不能被利用,并通过肠壁进入血液,使血液中酸碱平衡发生变化,神经系统受影响,易造成家畜的氨中毒,严重时会死亡,尤其是食入尿素后不能立即饮水,以防止加快尿素分解速度时更易中毒。所以,尿素的利用效率只有60%,远低于豆饼的90%,较低的利用率和可能的中毒危险等因素都影响了尿素饲料的应用。

2、脲酶抑制剂的作用及应用

如何降低脲酶活性,控制尿素速度,是避免反刍动物氨中毒和提高尿素利用率的重要措施。脲酶抑制剂是降低脲酶活性的专用物质,可抑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脲酶活性,减慢氨氮释放速度,使瘤胃微生物有平衡的氨氮供应,从而提高反刍动物对氨的利用率,避免氨中毒,增加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量,使反刍动物对氨的利用率提高,在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节约蛋白质饲料的同时,增加了肉、奶的产量。脲酶抑制剂即降低了饲养成本,又增加了经济效益,是反刍动物一种理想的饲料添加剂。

脲酶抑制剂的推广应用己被列为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科技部的推广项目,成为跨世纪新技术的重点工程之一。脲酶抑制剂的开发使用将对我国高效农业提供新的技术保证,对于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3、脲酶抑制剂——乙酰氧肟酸

能够抑制脲酶活性的物质有多种,目前国际饲料工业上使用较多和我国己批准的是乙酰氧肟酸(见农业部1999年第105号公告《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及《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质量标准》)。乙酰氧肟酸(英文Acetohydroxamic acid,缩写AHA)是由化学合成法制得的白色固体物质,熔点89~92℃,水溶液呈微弱酸性,易吸潮、遇光易变色,易溶于水、乙醇、乙醚等,乙酰氧肟酸脲酶抑制剂饲料添加剂为有机酸化合物,通过毒性试验证明该产品在家畜体内及牛奶内没有残留,对家畜及人体均无毒、无副作用,符合食品和饲料安全要求。

乙酰氧肟酸作为脲酶抑制剂使用的推荐用量一般为:奶牛、肉牛25mg/kg,肉羊30mg/kg。

按照对不同反刍动物的用量,将乙酰氧肟酸用载体均匀稀释,可配制成为预混料、浓缩料或配合饲料,然后使用。

4、乙酰氧肟酸的使用效果

乙酰氧肟酸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功用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⑴控制脲酶活性,提高尿素利用率16.7%,增加瘤胃微生物蛋白质25%。若一头奶牛饲喂150克尿素,在瘤胃内分解放出的氨,67%合 成微生物蛋白质,约289克,剩余27.6克进入肝脏合成约49.5克尿 素,随尿排出体外;当用脲酶抑制剂控制脲酶活性时,可使氨的利 用率提高16.7%,即多利用25克尿素,多合成72克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增加25%,使尿液中尿素排泄量从49.5克减少24.5克,降低49.5%。

⑵节约蛋白质饲料,降低饲料成本。首先添加尿素可顶替部分价格昂贵的饼粕类蛋白饲料,即节省了蛋白质饲料,又降低饲料成本;即使日粮中不含尿素,使用脲酶抑制剂,同样具有增加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成,节约蛋白质饲料的效果。

⑶避免氨中毒或氨应激。牛羊尿素中毒是饲喂含尿素日粮常见现象,单纯或直接使用尿素,即不安全也不方便,饲喂尿素后不仅饮水要受到严格限制,而且还要禁喂黄豆、黑豆、豆饼、南瓜、刺槐叶、紫穗槐叶、红三叶等许多饲料,因为这些饲料中都含有脲酶,会进一步加快尿素的分解,而增加牛羊中毒的危险。

⑷增加肉、奶产量。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脲酶抑制剂,不仅可以提高高尿素和饲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由于避免了氨中毒或氨应激,使动物保持生理平衡,健壮生长,从而可以提高牛羊的肉、奶产量。从大量实践结果得出,可以增加奶牛产奶量15.05%、肉牛增重

18.7%,即使在炎热夏季持续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仍能使投入产出比达到1:2.7~5.4。

⑸减少环境污染。畜禽排出的粪、尿、臭气和废水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的危害正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反刍 动物饲料中使用脲酶抑制剂可以使环境污染程度降低51.4%。

乙酰氧肟酸(Acetohydroxamic acid,缩写AHA,CAS号646-88-3,分子式:C2H5NO2),产品质量参照农业部标准,并实际大大优于其指标,外观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乙酰氧肟酸含量≥80%、酸度3~6 、干燥失重≤5%,灼烧残渣≤5%、熔点88~92℃;产品包装:

10±0.1 kg/纸桶或25±0.1 kg/纸桶,内衬聚乙烯袋,或根据用户需求商定。产品主要用途是在饲料行业作为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用于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另外在在医药上为脲酶竞争性抑制剂,商品名称为菌石通,在冶金行业作为螯合剂、萃取剂,用于金属离子的提取和鉴定等。

作者:

编辑:周旭东 (工程师)

脲酶、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1.1脲酶抑制剂及其作用原理 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的总称(Bremner and Douglas, 1971)。它通过对脲酶催化过程中扮主要角色的巯基发生作用,从而延缓土壤中尿素的水解速度,减少氨向大气中挥发损失。 一般来说,土壤脲酶的活性都比较强,因此尿素一经施入土壤,通常只需1~7天就可全部转化。当酰胺态氮尿素施入土壤后,它们在土壤脲酶作用下转化为氨,二氧化碳和水。尿素的肥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脲酶活性的强弱。前人的研究表明:脲酶是一种分子量约为48万的含镍金属酶,它约有77个甲硫氨酰基,129个半胱氨基,47个巯基(半胱氨酰残基),其中有4~8个巯基对酶的活性有重要作用。醌类脲酶抑制剂通过对巯基发生作用,有效的抑制脲酶的活性。70年代以来,人们对醌类脲酶抑制剂做了大量研究,实验表明,醌类脲酶抑制剂对于延缓尿素水解,抑制或减少氨气挥发效果很好(举鸣,1987;双霖等,1991;陆欣等,1997)。1999年,B.Manunza等人解释了尿素、氧肟酸、磷酰类脲酶抑制剂(NBPT)竞争脲酶活性部位的机制,认为脲酶抑制剂是通过与尿素竞争脲酶活性部位,使脲酶失去与尿素作用来减缓尿素水解。 1.2脲酶抑制剂的种类 表1脲酶抑制剂的种类及化学名称 Table 1 Category and chemical name of urease inhibitors 脲酶抑制剂化学名 HQ 氢醌 NBPT/NBTPT 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 NBPTO/NBPO N-丁基硫代磷酰胺 NBPO 硫代磷酸三酰胺 PPD/PPA 苯基磷酰二胺 TPT 硫代磷酰三胺 PT 磷酰三胺 ATS 硫代硫酸铵

脲酶、硝化抑制剂综述.

引言 1.2缓控释肥料 1.2.1 缓控释肥料分类 缓控释肥料主要分为三类:1)通过化学方法改变肥料的结构而产生的缓控释肥料,主要有难溶性有机化合物(脲甲醛等)、水溶性化合物(异丁叉二脲等)、低溶解性无机盐(磷酸镁铵等),目前这类肥料在国外研究较多,但是成本的增加巨大。2)通过在肥料的表面包裹一层其他的材料生产的包膜肥料,使得养分释放变缓,高水平的产品可以通过调控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大致符合。3)添加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生产的长效缓释肥料,通过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调控土壤中酶和微生物的活性,使得速效肥料在土壤中残留更长时间。 1.2.2国内外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 缓控释肥料在国外研究较早,美国、日本、欧洲等是世界上主要的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国和消费国。1961年美国TV A首先通过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开发出来的包硫尿素,后续又开发出了以热固性聚合物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美国的包硫尿素的年产量与消费量约为10万t、聚合物包膜肥料产量约4万t,消费量约为4.5万t。缓控释肥以包硫尿素为主,并大多与速效肥掺混使用,主要应用于高尔夫球场、专业养护草坪等非农业领域;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美国道化公司开发的西吡[2-氯-6(三氯甲基)-吡啶]商品名为N-serve主要应用于美国的农场,主要原因是时间管理的需要;70年代末,日本多家公司开发了热塑性聚合物包膜肥料,最著名的为以聚烯烃和乙烯乙酸酯共聚物为包膜层的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日本聚合物包膜肥料年消费量为7.2万t,而包硫尿素仅为0.6万t,日本缓控释肥料以聚合物包膜复合肥为主,并大多是几种不同释放速率的包膜肥掺混,用于大田作物,主要用于水稻新耕作法栽培,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硫脲是日本最早使用的硝化抑制剂,由于其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使用量并不大;欧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作用、使用方法以及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效果。 二、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园艺植物生长的各个环节,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方便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乙烯及生长抑制剂。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不同的浓度、不同的使用方法,在各种园艺植物及同一种园艺植物不同生长期上有着不同的使用效果。 三、材料和用具 1.材料95%酒精、生产用赤霉素、多效唑、小白菜等蔬菜种子、鲜切花等。 2.用具喷雾器、喷壶、烧杯、容量瓶、天平、毛笔、三角瓶等。 四、内容和方法 1基础知识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于园艺植物生产中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时期: 1.1在育苗中的应用 (1)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大多数落叶果树的种子都有自然休眠期,蔬菜花卉的块茎、鳞茎采收后也有一段自然休眠期。用赤霉素处理可缩短桃、葡萄种子的层积处理时间,可提高柑橘种子的发芽率;乙烯可打破草莓和苹果种子的休眠;用赤霉素对蔬菜花卉的块茎、鳞茎进行浸种可促进发芽;用赤霉素处理牡丹花芽也可打破休眠促进开花。

(2)促进扦插生根各种生长素都有促进扦插生根的作用。但不同的药剂种类处理效果不一样,其中以吲哚丁酸效果最好,还有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丙酸等。 (3)促进嫁接苗伤口愈合对嫁接伤口,特别是芽接伤口涂抹吲哚乙酸可促进愈合。 1.2对营养生长的调节 (1)促进生长赤霉素和生长素类可促进各种园艺植物的茎蔓和枝梢迅速生长,节间变长。 特别是绿叶蔬菜类用赤霉素处理可以加速生长,提高产量。 (2)抑制生长、矮化植株乙烯利、矮壮素、多效唑等对草本和木本植物都有抑制生长的作用,用脂肪酸、甲基酸等处理苹果、梨树的新梢顶端可起到化学摘心的作用。 1.3对花芽分化的调节 (1)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乙烯利可促进菠萝、苹果、梨等形成花芽;多效唑能明显地抑制营养生长,从而促进苹果、桃、核桃等的花芽形成,对黄瓜、菜豆、番茄等也有效;用赤霉素处理蔬菜可促进抽薹开花,替代春化处理;用赤霉素处理山茶花、仙客来、君子兰等都有提前开花的作用。 (2)抑制或延迟花芽形成促进生长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可促进生长而抑制花芽的形成。比如用赤霉素处理可延迟葡萄、核果类的开花,用处理能使菊花延迟开花。 (3)调节雌雄花比例在荔枝上使用多效唑,不但可促进秋梢成花,而且可以促进雌花数量;在瓜类中,特别是黄瓜、瓠瓜上应用乙烯利可促进雌花分化,用赤霉素则可促进雄花分化。 1.4对果实生长发育的调控 (1)促进坐果、诱导单性结实多效唑、矮壮素、萘乙酸、赤霉素等能提高苹果、葡萄、枣、山楂、梨和杏等的坐果率;2,较低浓度时提高番茄坐果率,较

缓释控肥料

缓控释化肥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对环境、健康以及自然资源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缓释控肥料的定义出发,综述了缓释控肥料的分类、作用机理,着重描述了我国缓释控肥料的进展。关键词:缓释控肥料;作用机理;进展 1.引言 尽管化肥一直以来促进着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化肥行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对化肥的依赖性的增加,使其带来的副作用日益显著,因此不得不重视化肥大量使用带来的弊端。据统计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20 %~50 %、磷肥为15 %~25 %、钾肥为30 %~35 % ,因肥料利用率低下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等[1]。随着人类对环境、健康以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的关注的不断提高,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环肥的用量,提高其利用率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研究发现化肥的过度利用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合理的施肥引起的,因此为提高肥料利用率,20 世纪初人们就提出了缓释肥料的设想。只有遵循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环境平衡规律,改进施肥技术和化肥工艺,研究高效长效化肥以及合理施肥才能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缓释肥(Slow Release Fertilizers 缩写为SRF) 又称缓释肥料[1]、长效肥料、迟效肥料,通常由于肥料化学成分改变或表面包涂半透水性或不透水性物质而使其中的有效养分缓慢释放,来满足作物的营养需

求,因此避免了传统速溶肥料已流失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有效地减小了因过度施肥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减少农民的劳动成本。因此缓控释肥是当今世界肥料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继20世纪60年代开展大量农田实验以来,90 年代之后,新型缓释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一般来说,“缓释”是指化学养分的释放速率远小于速溶肥料的转化释放效率。美国TV A 的R·D Hauck 于1985 年将缓释肥料分为四类: (1) 微溶于水的合成有机氮化合物; (2) 微水溶性或柠檬酸溶性合成无机肥料; (3) 加工过的天然有机肥料; (4) 包膜(包裹) 型肥料。“控制”是指基于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按照设定模式进行释放,并且与作物养分吸收规律一致。这类肥料能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止多余养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控释肥料还应具有营养供应的阶段性、连续性和可调性等特性。 2.缓释控肥料的分类 2.1.按照制备工艺分 缓释控肥料按照制备工艺可分为物理阻碍型、化学合成型和生化抑制型。 2.1.1.物理阻碍型 物理阻碍型缓控释肥料主要是通过喷涂、干燥等手段在肥料颗粒表面涂覆一层或多层低水溶性材料,形成致密的低渗透性包衣来阻碍水分进入肥料内核的速度,进而达到限制养分释放的目的。包膜包裹

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 1、脲酶的作用: 能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即水解作用。 2、脲酶抑制剂及其作用原理: A 脲酶抑制剂: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的总称。 B作用原理: 它通过对在脲酶催化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巯基发生作用,有效的抑制脲酶的活性,从而延缓土壤中尿素的水解速度,减少氨向大气中挥发损失。(即脲酶抑制剂通过与尿素竞争脲酶活性部位,抢占先机,使脲酶失去与尿素作用来减缓尿素水解)。 C其抑制重点在于:抑制尿素活性并延缓水解过程,减少氨产生。 3、脲酶抑制剂的种类: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无机物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Co、Ni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物主要是各类醌类物质。不同的脲酶抑制剂其抑制机理不同。本论文采用的脲酶抑制剂—NBPT便是醌类物质。 4、脲酶抑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A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30年代,Rotini报道了土壤脲酶的存在, 40年代Cornad指出将某些物质施入土壤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延长氮肥的有效期。 60年代对与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开始。 至1971年Bromner等人从130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脲酶抑制剂为苯醌和氢醌类化合物。Bundy等(1973)的实验表明苯醌的效果最好。 进入80年代,国际上已开发了近70种有实用意义的脲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醌类、多羟酚类、磷酰胺类、重金属类以及五氯硝基苯等。 1996年春,美国IMC-Agrotain公司以Agrotain商标在市场上销售。 B 国内研究现状

脲酶抑制剂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首先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周礼恺、张志明为代表。 90年代初,开发出长效碳酸氢铵、长效尿素和一系列含尿素长效复合肥料,并申请了专利。 进入90年代,研究方向由纯化合物或无机盐转向了天然物质,如腐植酸类。 硝化抑制剂 1、硝化抑制剂及其原理 A 硝化抑制剂 对能够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微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B 硝化抑制剂原理 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的活性,阻止NH4+-N的第一步氧化,从而减少NO2-的积累,进而控制NO3-的形成,使氮肥长时间的以NH4+形式保持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这不仅提高了肥效,还减少了NO3-淋溶和反硝化造成的气态损失。 2、硝化抑制剂的种类 从化学形态上讲主要分为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无机化合物主要以重金属盐类为主,但由于重金属的施用容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其作为开发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有机化合物主要分为含硫化合物、乙炔及乙炔基的取代物、氰胺类化合物和杂环氮化合物,本论文采用的便是有机化合物硝化抑制剂—双氰胺。 3、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存在的硝化抑制剂分为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两种,天然存在的硝化抑制剂主要来自根系分泌物和有机质的分解产物,人造硝化抑制剂主要开始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研究领域主要有水稻生态系统、小麦生态系统、蔬菜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旱地生态系统。 4、硝化抑制剂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硝化抑制剂能显著抑制硝化活性较高的土壤中源于尿素水解后硝酸盐的形

脲酶抑制剂综述

脲酶抑制剂综述

抑制剂研究进展 1、脲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1脲酶抑制剂种类及作用原理 脲酶是氨基水解酶的一类酶的通称,是一种作用于线型酰胺C-N键(非肽)的水解酶。土壤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Conrad早在1940年就指出向土壤中加入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并延缓尿素水解。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对尿素水解、NH3挥发、尿素N土壤转化、尿素利用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等。 脲酶抑制剂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二大类。无机物中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Pb、Hg、Co、Ni、Au、As、Cr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化合物中包括对氨基苯磺酰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羟基草氨酸盐、有机汞化合物、酚类、醌及取代醌类、磷胺类化合及其转化物等。Bremner 和Douglas证明二元酚和醌是当时最有效的有机化合物,银和汞盐是最有效的无机化合物[62]。Mulvaney和Bremner(1981)、Byrnes和Freney 等(1995)指出,最有效的脲酶抑制剂是醌如 -苯醌和氢醌(HQ)、二元酚和磷胺类化合物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苯基磷酰二胺(PPD)、环己基磷酰三胺(CHPT)等[65]。其中HQ被认是较有效并经济的,而NBPT、PPD、CHPT 等磷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则是最好的。 对脲酶抑制剂的筛选,通常注意的只是该化合物使用后尿素在一定培养时间内的残留量,而对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较少。重金属离子和醌类物质的脲酶抑制作用机理相同,它们均能作用于脲酶蛋白上对酶促有重要的作用的巯基(-SH)),抑制作用的效果与金属-锍化物和醌-锍化物复合体的解离能力呈反比。磷胺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为该类化合物与尿素分子有相似的结构,可与尿素竞争与脲酶的结合位点,而且其与脲酶的亲和力极高,此种结合使得脲酶减少了作用尿素的机会,达到了抑制尿素水解的目的。 综合国内外的资料研究,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1.正确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俗话说的好,不可乱点鸳鸯谱,以防造成损失,在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时,需要综合考虑处理对象、应用效果、价格和安全性因素。 2.确定使用时期:一般植株生长旺盛的时期,施药浓度应降低。反之,对于休眠部位,如种子、休眠芽等,施药浓度可高些。另外,大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高温、强光下易挥发、分解,所以,施药时间夏季一般在上午10时前,下午4时后。在一定限度内,随温度升高,植物吸收药剂增加,但温度过高,则生长调节剂会失去活性。高湿度也可促进药剂吸收,但叶面喷药后若遇降雨应及时补喷。 3.掌握正确的施药方法: 1.浸蘸法。多用于种子处理、催熟果实、贮藏保鲜、促进插条生根等,其中以促进插条生根最为常用。 2.涂抹法。采用毛笔等工具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涂抹在园艺植物需要处理的部位,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例如把乙烯利涂抹在绿熟或白熟期的番茄果实上,可以催熟。 3.喷施法。先将调节剂(加少量表面活性剂)配成- -定浓度的药液,再用喷雾器将其喷洒在植物的茎、叶、花、果等部位。 4.浇灌法。将药液直接浇灌于土壤中,通过根系吸收而达到化学调控的目的。 5.熏蒸法。一些挥发性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例如萘乙酸甲酯、乙烯等,在使用时通常要用熏蒸法。例如,可用萘乙酸甲酯外理仙客来块茎,

以促其发芽。 发生了药害怎么办? 1.叶面喷水稀释药液浓度 根据酸碱中和原理,酸性药液用稀碱性溶液中和,碱性药液用稀酸性2.溶液中和 适当补充速效化肥及加强田间管理、如适量去除枯叶、中耕松土、防3.治病虫害等 对有些抑制、延缓生长的激素引起的药害,可以试用赤霉素等促进生长的激素来缓解。 注意事项: 1.浸蘸施药要注意浓度与环境关系,如空气干燥要适当提高浓度,缩短浸蘸时间;要注意浸蘸温度。 2.涂抹施药要避免高温。 3.两种作用相反的调节剂不能复配使用。 4.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呈酸性,不能与碱性农药和肥料混用,负责会降低药效和肥效。 5.为避免产生药害,一般先做单株或小面积试验,最后才能大面积推广,不可盲目草率,否则一旦造成损失,将难以挽回。

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_郑琪

*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常用大宗中药材质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201407003)** 通信作者Tel :(010)64014411-2847;E-mail :yyuan0732@gmail.com 第一作者 Tel :(010)64014411-2851;E-mail :397126331@qq.com ★综述专论★ 重金属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 郑琪1,2, 南铁贵1,詹志来1,袁媛1**,黄璐琦1 (1.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100700;2.陕西中医学院,西安712000)摘要: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持续增高,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和疗效。因此,如何能快速、准确、简便地鉴别中药材重金属含量,对于中药材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归纳酶分析法、免疫分析法、生物化学传感器法、荧光标记技术,讨论其优势与不足,为建立中药材重金属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药材;重金属污染;传统检测方法;快检技术;酶分析法;免疫分析法;生物化学传感器法;荧光标记技术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1793(2015)11-1873-05 doi :10.16155/j.0254-1793.2015.11.01 Application of rapid determin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quality control of Chinese crude drugs * ZHENG Qi 1,2,NAN Tie-gui 1,ZHAN Zhi-lai 1,YUAN Yuan 1** ,HUANG Lu-qi 1 (1.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 2.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 712000,China ) Abstract :Heavy metals in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continue to increase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ollu-tion.Quality of Chinese crude drugs directly affects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s well as the efficacy.How to identify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rapidly ,accurately and conveniently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the safe medication of Chinese crude drugs.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of heavy metal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ed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methods such as inductive enzyme analysis ,immune analysis ,biological chemical sensor method and fluorescence labeling technology ,thus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for establishing rapid determination methods for heavy metals in Chinese crude drugs. Keywords :crude drugs ;heavy metal pollution ;traditional detection method ;rapid detection methods ;enzyme analy-sis ;immune analysis ;biological chemical sensor method ;fluorescence labeling technology 重金属通常是指原子密度大于5g ·cm -3 的一 类金属元素,如铜(Cu )、镉(Cd )、金(Au )、银(Ag )、铅(Pb )、锌(Zn )、镍(Ni )、钴(Co )、铬(Cr )和汞(Hg )等[1]。中药作为天然药物,由于其具有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疗效好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但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的排放、含重金属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使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日益增高,中药材品质降低,严 重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对人体危害表现在其可以 通过空气、水、食物等渠道进入体内,与体内有机成分、蛋白质、核糖、维生素、激素、生物酶等结合或反应,使其丧失或改变了原来的生理化学功能而产生 病变或表现出毒性 [2-4]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中药材重金属超标事 件。德国从我国进口的大批中药饮片中,30余种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多达11种,其中川芎6次检

脲酶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磷素活化剂应用 生产长效、缓释新型稳定型复合肥新产品 推广缓控释肥顺应现代农业 缓控释肥推广有四个方面重要意义: 1、大力示范推广缓控释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总体方向的要求,那就是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缓控释肥对这五个指标和要求都是十分符合,它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为它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2、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中国农资对农业的贡献很大,同时负面影响也很大,化肥、农药、水利用率一般只有30%。经过十年努力,我们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农资产品特性可以改变,例如缓控释肥; 另一个是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资的理念是四位一体:(1)、要求农资产品长效,高效,生态一体化,这是现代农资新理念。(2)、数量、质量效益一体化,特别是在效益方面不要讲用了多少肥料,而是讲它的利用率提高多少,这才是硬道理。(3)、产品品牌文化一体化,一流的企业是卖标准,二流的企业是卖品牌,三流企业是卖产品。要把三点结合起来,这才是现代农资发展的需要。(4)、现代农资推广要生产、技术、营销、服务一体化,实现四个方面的一体化才符合现代农资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3、缓控释肥是发展新型农业技术的迫切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生产规模化、生产多元化、营销产业化、服务专业化、技术新型化,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而缓控释肥完全符合这些要求,所以它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4、大力示范推广缓控释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现在农民种田的成 本增长非常快,土地流转的费用高,劳动力成本高,农资的价位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优质,节能,降耗的产品技术应运而生。缓控释肥可以说是

脲酶、硝化抑制剂综述

1.2缓控释肥料 1.2.1 缓控释肥料分类 缓控释肥料主要分为三类:1)通过化学方法改变肥料的结构而产生的缓控释肥料,主要有难溶性有机化合物(脲甲醛等)、水溶性化合物(异丁叉二脲等)、低溶解性无机盐(磷酸镁铵等),目前这类肥料在国外研究较多,但是成本的增加巨大。2)通过在肥料的表面包裹一层其他的材料生产的包膜肥料,使得养分释放变缓,高水平的产品可以通过调控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大致符合。3)添加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生产的长效缓释肥料,通过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调控土壤中酶和微生物的活性,使得速效肥料在土壤中残留更长时间。 1.2.2国内外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 缓控释肥料在国外研究较早,美国、日本、欧洲等是世界上主要的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国和消费国。1961年美国TV A首先通过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开发出来的包硫尿素,后续又开发出了以热固性聚合物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美国的包硫尿素的年产量与消费量约为10万t、聚合物包膜肥料产量约4万t,消费量约为4.5万t。缓控释肥以包硫尿素为主,并大多与速效肥掺混使用,主要应用于高尔夫球场、专业养护草坪等非农业领域;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美国道化公司开发的西吡[2-氯-6(三氯甲基)-吡啶]商品名为N-serve主要应用于美国的农场,主要原因是时间管理的需要;70年代末,日本多家公司开发了热塑性聚合物包膜肥料,最著名的为以聚烯烃和乙烯乙酸酯共聚物为包膜层的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日本聚合物包膜肥料年消费量为7.2万t,而包硫尿素仅为0.6万t,日本缓控释肥料以聚合物包膜复合肥为主,并大多是几种不同释放速率的包膜肥掺混,用于大田作物,主要用于水稻新耕作法栽培,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硫脲是日本最早使用的硝化抑制剂,由于其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使用量并不大;欧

粗粮含蛋白酶抑制剂

粗粮含蛋白酶抑制剂。荞麦、燕麦、莜麦、高粱面、红薯等粗粮中,含有抗营养素蛋白酶抑制剂。其中,荞麦、莜麦含量最高。粗粮发酵以后,酵母菌大大降低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所以粗粮发酵后蒸窝头、贴饼子等食用为好。 各种粗 粮 甘蓝含有硫苷。卷心菜、紫甘蓝、荠菜、萝卜、洋葱、花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抗营养素——硫苷。硫苷降解的某些产物能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和对碘的吸收。硫苷具有两面性,虽然它有副作用,但对子宫癌、乳腺癌等多种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硫苷对热敏感,将蔬菜炒熟后,可去除其中的大部分硫苷。理想的做法是,将其一半生吃一半熟吃,这样既可保留防癌成分,又有利于其他营养成分的吸收。 黄瓜等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黄瓜、西葫芦、莴笋、水芹、花菜、南瓜等食物中,含有抗营养素——抗坏血酸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会破坏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所以食用黄瓜时不必切开,生吃即可。西葫芦、莴笋、水芹、花菜等蔬菜宜大火快炒,最好不要加醋。 蛋白质抑制剂:这是大豆和其它豆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以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等十几种消化酶的流活性,其代表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它能抑制蛋

白酶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它需经蒸发气加热30分钟或高压蒸气加热15~2 0分钟才能被破坏。 皂角素:大豆中含有的皂角素,对消化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人吃了没有煮熟的大豆或豆浆,常会产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就是由于皂角素没有完全破坏所引起。皂角素需加热至100度才破坏,因此食用豆类或豆浆必须煮开10~20分钟后才能食用。 凝血素:也是一种特殊蛋白质,称为植物血球凝集素,可使人体细胞凝集,但加热即可被破坏,或在体内经蛋白酶作用也可使其失去活性,不致被肠道吸收后引起凝血。 棉子糖合成酶:众所周知,多吃大豆后肚子容易胀气。其原因是大豆中含有一种棉子糖合成酶,它进入人体后,可以合成大量低聚糖,如棉子糖、水苏糖等。这些糖不能被子人体吸收,大部分在肠中被细菌分解利用,同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氢和甲烷。但大豆充分加熟后,此酶即被破坏,产气也随之减少;加工成豆制品或发酵制品也可去除这种酶,故吃豆腐、腐乳等豆制品就不会胀气。 植酸:这是一种含磷化合物,一般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但大豆中含量很高,大豆中占60%~80%的磷都是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可与蛋白质、无机盐及矿物元素钙、磷、铁、锌等结合而影响其消化吸收。大豆中的锌很难吸收,就是受了植酸的影响,可利用发芽米分解植酸,提高大豆中铁、锌、钙、镁等矿物元素的生物利用率。

活性发酵豆粕

活性发酵豆粕(生物活性菌体蛋白)介绍 第一部分豆粕为什么要发酵 【豆粕发酵的目的】 一、破坏豆粕中抗营养因子 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低聚糖、凝集素、植酸、脲酶等抗营养因子,在发酵过程中通过微生物作用、酶及发酵产生有机酸的作用,使得抗营养因子被降解或者钝化,从而得到破坏。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的危害(综述) 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IT,抑制生长。大豆中最重要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约占大豆蛋白6%,IT通过对胰蛋白酶的抑制,引起胰腺肥大和增生,甚至产生腺瘤,引起动物生长抑制。 2、大豆凝集素(SBA),影响消化吸收及免疫抑制:脱脂豆粕中约含3%,难以完整吸收进入血液,引起红细胞凝集,在消化道中损坏小肠壁粘膜结构,影响多种酶的分泌,对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凝集素也对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抑制动物生长。 3、低聚糖,胃肠胀气因子:豆粕富含棉子糖与水苏糖等低聚糖,人和动物不能消化这些低聚糖,结果它们进入结肠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氢,少量甲烷,从而引起肠道胀气,并导致腹痛、腹泻、肠鸣等。 4、脲酶:影响蛋白吸收利用,是豆粕类蛋白原料质量重要影响因素。 5、植酸:与饲料原料中的磷结合,形成难于被动物消化吸收的植酸磷,降低动物对磷的消化吸收。 6、非淀粉多糖(NSP):是植物细胞壁物质主要成分,难以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水解,能在消化道形成粘性食糜,降低饲料脂肪、淀粉和蛋白等养分营养价值。 7、酚类化合物:大豆中酚类化合物如单宁可以与蛋白质如赖氨酸、甲硫氨酸相结合,使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 二、消除豆粕蛋白的抗原性 豆粕蛋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在发酵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降解而使其失去抗原性。大量研究表明,豆粕中存在的抗原物质能引起仔猪等幼龄动物的肠道过敏--损伤,进而引起腹泻。已证实,引起断奶仔猪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是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 三、降解大分子蛋白质,形成易吸收的小肽蛋白 豆粕中主要组分11S 和7S 是大分子蛋白,分子量分别为350K D 和180K D,通过发酵酶解,被降解为可溶于水的小分子氨基酸及小肽,利于动物的吸收利用。S是蛋白质超速离心机组份分离时的单位,1S=1/1013秒。豆粕蛋白应用超速离心分离方法进行分离分析,按照沉降模式,可分为2S、7S、11S和15S 共4个主要的组份,它们的比例成分为9.4%,43%,43.6%和4.6%,7S、11S含量达86%以上。

脲酶抑制剂综述

抑制剂研究进展 1、脲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1脲酶抑制剂种类及作用原理 脲酶是氨基水解酶的一类酶的通称,是一种作用于线型酰胺C-N键(非肽)的水解酶。土壤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Conrad早在1940年就指出向土壤中加入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并延缓尿素水解。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对尿素水解、NH3挥发、尿素N土壤转化、尿素利用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等。 脲酶抑制剂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二大类。无机物中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Pb、Hg、Co、Ni、Au、As、Cr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化合物中包括对氨基苯磺酰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羟基草氨酸盐、有机汞化合物、酚类、醌及取代醌类、磷胺类化合及其转化物等。Bremner和Douglas证明二元酚和醌是当时最有效的有机化合物,银和汞盐是最有效的无机化合物[62]。Mulvaney和Bremner(1981)、Byrnes和Freney 等(1995)指出,最有效的脲酶抑制剂是醌如 -苯醌和氢醌(HQ)、二元酚和磷胺类化合物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苯基磷酰二胺(PPD)、环己基磷酰三胺(CHPT)等[65]。其中HQ被认是较有效并经济的,而NBPT、PPD、CHPT等磷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则是最好的。 对脲酶抑制剂的筛选,通常注意的只是该化合物使用后尿素在一定培养时间内的残留量,而对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较少。重金属离子和醌类物质的脲酶抑制作用机理相同,它们均能作用于脲酶蛋白上对酶促有重要的作用的巯基(-SH)),抑制作用的效果与金属-锍化物和醌-锍化物复合体的解离能力呈反比。磷胺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为该类化合物与尿素分子有相似的结构,可与尿素竞争与脲酶的结合位点,而且其与脲酶的亲和力极高,此种结合使得脲酶减少了作用尿素的机会,达到了抑制尿素水解的目的。 综合国内外的资料研究,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郭川 微生物专业,200326031 摘要:自然界共发现四大类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酸性蛋白酶抑制剂,本文就各大类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活性部位的研究概况及其在各领域应用的原理及进展。 关键词: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应用 天然的蛋白酶抑制剂(PI)是对蛋白水解酶有抑制活性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由于其分子量较小,所以在生物中普遍存在。它能与蛋白酶的活性部位和变构部位结合,抑制酶的催化活性或阻止酶原转化有活性的酶。在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如凝血、纤溶、补体活化、感染、细胞迁移等,PI发挥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是生物体内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Kunitz等最早分离纯化出一种PI至今,已有多种PI被发现,根据其作用的蛋白酶主要分以下几类:抑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抑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等的巯基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胃蛋白酶、组织蛋白酶D等的羧基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胶原酶、氨肽酶等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而根据作用于酶的活性基团不同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可将自然界发现的PI分为四大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酸性蛋白酶抑制剂[1]。 1 结构与功能 1.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一族由古代抑制剂趋异进化5亿年演变而来的结构序列同源的蛋白酶抑制剂。Sepin为单一肽链蛋白质。各种serpin大约有30%的同源序列,疏水区同源性高达70%。血浆中的serpin多被糖基化,糖链经天东酰胺的酰胺基与主链相连。位于抑制性serpin表面、距C端30~40个氨基酸处的环状结构区RSL(reactive site loop)中,存在能被靶酶的底物识别位点识别的氨基酸P1[2];近C端与P1相邻的氨基酸为P1’,依此类推,即肽链结构表示为N端-P15~P9~P1-P1’~P9’~P15’-C端。在对靶酶的抑制中。Serpin 以RSL中的类底物反应活性位点与靶酶形成紧密的不易解离的酶-抑制剂复合物,同时P1-P1’间的反应活性位点断裂。几种perpin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serpins各成员的抑制专一性是由P1决定的,且被抑制的酶特异性切点一致。如抗凝血酶,抑制以Arg羧基端为敏感部位的丝氨酸蛋白酶,其中P1为Arg[2]。 1.2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ytsteine Proteinase Inhiitor,CPI) 对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已有大量研究,巯基蛋白酶抑制剂(CPI)的研究则相对要晚一些。而动物和微生物来源的CPI已有一些研究,发现它们在结构上具有同源性,Barrett等将CPI统称为胱蛋白超家族,并按分子内二硫键的有无与数量,分子量大小等将此家族分为3个成员(F1、F2、F3)。在3个家族中,大多数F1和F3的CPI中都有Glu53-Val54-Val55-Ala56-Gly57保守序列,其同源序列在其它CPI中也被发现,如F2中的Gln-X-Val-Y-Gly和CHα-ras基因产物中的Gln-Val-Val肽段。人工合成的Glu-Val-Val-Ala-Gly 短肽也显示对木瓜蛋白酶有抑制活性,因此可以认为这一保守区段在抑制活性中起着全部或部分的关键作用[3]。对植物来源的CPI研究的不多,已有报道的有水稻、鳄梨和大豆。水稻巯基蛋白酶抑制剂(Oryzacystatin,OC) 具有102个氨基酸残基,有典型的Glu-Val-Val-Ala-Gly保守序列,应与动物CPI同源进化而来。从OCI没有二硫键来看,它应归为F1成员,但从序列比较看,则更接近F3。对OCIGlu---Gly保守序列进行点突变试验表明,突变使其抑制活性大幅度下降,其中当Glu被Pro替代时则活性全无,由此说明,这一段保守序列在OCI的抑制活性中,同动物CPI一样必不可少。除Glu---Gly保守区域外,OCI序列中其

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

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应用 山东丁世民刘玉娥 在植物栽培中,您可能使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但对每种调节剂的调节机理及具体用法,可能就了解不多了。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应用实例,或许对您有所帮助。 萘乙酸(α-萘乙酸、NAA、α-naphthaleneacetic acid) 属于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细胞分裂与扩大,诱导形成不定根,提高坐果率,防止落果,改变雌、雄花比例,延长休眠,维持顶端优势等;对人畜低毒。常见剂型为70%钠盐原粉: 在园林花卉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有: ①促进生根将侧柏插枝用200~400毫克/千克萘乙酸浸12小时;仙客来用1~10毫克/千克萘乙酸浸球茎6~12 小时。 ②减少落果菊花在短日照处理后6~9天,用50~100毫克/千克萘乙酸喷洒叶片,每30天1次;叶子花、香豌豆、兰花用50毫克/千克萘乙酸在蕾期喷洒离层部。 ③减少落果用10毫克/千克萘乙酸在花谢后7天喷洒文竹,10~15天后再喷1次。 赤霉素(赤霉酸、九二○、gibberellicacid) 广谱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迅速打破种子、块茎、鳞茎等器官的休眠,促进发芽;减少蕾、花及果实的脱落,使2年生的植物在当年开花。常见剂型有:85%结晶粉、4%乳油。 在园林植物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如表1、表2。 表1 赤霉素打破休眠、促进萌发应用实例 表2 赤霉素促进开花应用实例

丁酰联(二甲基琥珀酰阱、调节剂九九五、B9、daminozide) 属于生长抑制剂,可抑制内源激素赤霉素的生物合成、从而抑制新枝生长、缩短节间、增加叶片厚度及叶绿素含量,防止落花,促进坐果,诱导不定根形成,刺激根系生长,提高抗寒力。常用剂型有:85%、90%可溶性粉剂,4%乳油。 在园林植物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为有: ①促进生根如麝香石竹、大丽花,可用5000毫克/千克丁酰肼处理插枝,快蘸5秒;一品红,可用2500毫克/千克丁酰肼处理插枝,快蘸15秒。 ②促进开花用5000毫克/千克丁酰肼对叶子花进行叶面喷洒,同时进行8小时短日照处理;用2500毫克/千克丁酰肼在杜鹃发新枝时进行叶面喷洒,同时进行8小时短日照处理。 ③延迟开花用1000毫克/千克丁酰肼在杜鹃开花前1~2个月喷洒蕾部。 ④延长花期用2500毫克/千克丁酰肼处理菊花,在短日照开始后3周叶面喷洒1次,5周后再喷1次。 ⑤矮化作用用2500毫克/千克丁酰肼处理菊花,在花芽分化期进行叶面喷洒;用2500~5000毫克/千克丁酰肼对矮牵牛进行叶面喷洒。 多效唑(高效唑、氯丁唑、PP333,PaclobutrMol) 为内源激素赤霉素的合成抑制剂,能抑制植物的纵向伸长,使分蘖或分枝增多,茎变粗,植株矮化紧凑。它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叶吸收量少,作用较小,但能增产。经过多效唑处理的菊花、月季、天竺葵、一品红以及一些花灌木,株形明显受到调整,更具观赏价值。常见的剂型为15%可湿性粉剂。 在园林植物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有: ①矮牵牛将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稀释后进行土壤浇灌,每盆1~2毫.克(有效含量)。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及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及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是除Bt之外又一个愈来愈研究较多的抗虫基因资源,其分布广泛,在豆科、茄科、禾本科、葫芦科及十字花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抗虫基因主要通过2种途径获得并在多种植物中进行转化,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已有很大的发现进展。 关键字: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作用机理转基因 正文: 一蛋白酶抑制剂作用机理 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的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种多肽物质, 对许多昆虫有防 卫作用。该基因及其编码区域较小、没有内含子。研究表明, 这些蛋白酶抑制剂在植物对危害昆虫以及病原体侵染的夭然防御系统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昆虫饲喂实验发现, 某些纯化的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明显的抗虫作用。利用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 已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在植物中发现有三类蛋白酶抑制剂: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琉基蛋白酶抑制剂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其中对丝氨酸类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最为透彻, 目前在植物中至少已经发现有6 个家族, 其中的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兀的抗虫效果最为理想。蛋白酶抑制剂的杀虫机理蛋白酶抑制剂杀虫的机理在于: 它能与昆虫消化道内的蛋白消化酶相互作用形成酶抑制剂复合物( E l ) 阻断或减弱消 化酶的蛋白水解作用。所以, 一旦昆虫摄食进蛋白酶抑制剂, 就会影响外来蛋白的正常消化, 同时, 蛋白酶抑制剂和消化酶形成E l 复合物, 能刺激消化酶的过 量分泌, 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 使昆虫产生厌食反应。由于蛋白酶抑制剂抑制了昆虫的进食及消化过程, 不可避免地将导致昆虫缺乏代谢中必需的氨基酸, 最终造成昆虫的非正常发育或死亡。 二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基因作用机理及获得的途径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蛋白酶抑制剂( P l ) 是自然界含量 最为丰富的蛋白种类之一, 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国内外有关抗虫的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获得大多通过2种途径。一种通过从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或细胞中提取抗虫活性蛋白,然后分析其起作用的活性核苷酸序列,继而克隆和转化到寄主细胞,进行筛选和选育抗虫树种。利用该方法获得抗虫树种的研究越来越多,该方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蛋白酶抑制剂提取和活性测定方法的选择和建立。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分离和纯化的策略主要依据不同植物中的蛋白酶抑制剂生理生

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

脲酶抑制剂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实验室510-畜牧人论坛网友:东方 -159********(24小时开机) 1、尿素在饲料中的使用和存在的问题 牛羊等反刍动物有独特的消化系统,能充分利用青绿饲料、农副产品等饲料来生产肉、奶畜产品而日益受到畜牧业的重视。但这些非常规饲料资源营养上不平衡,造成我国反刍动物的生产发展缓慢,以粗饲料为主的日粮满足了家畜的能量需要,但蛋白质需要量不足。目前,普遍采用尿素作为非氮白蛋添加在反刍动物饲料之中,因为反刍家畜瘤胃能产生很强的尿酶,尿素进入后很快地被尿酶水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氨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微生物蛋白而被动物消化吸收。所以,在反刍动物饲养中,大力推广应用尿素是一条缓解蛋白饲料紧缺价高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反刍动物饲料中单纯添加尿素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瘤胃内控制尿素分解速度的脲酶活性过高,导致了瘤胃微生物分解尿素的速度比利用速度快4倍,产生的大量氨不能被利用,并通过肠壁进入血液,使血液中酸碱平衡发生变化,神经系统受影响,易造成家畜的氨中毒,严重时会死亡,尤其是食入尿素后不能立即饮水,以防止加快尿素分解速度时更易中毒。所以,尿素的利用效率只有60%,远低于豆饼的90%,较低的利用率和可能的中毒危险等因素都影响了尿素饲料的应用。 2、脲酶抑制剂的作用及应用 如何降低脲酶活性,控制尿素速度,是避免反刍动物氨中毒和提高尿素利用率的重要措施。脲酶抑制剂是降低脲酶活性的专用物质,可抑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脲酶活性,减慢氨氮释放速度,使瘤胃微生物有平衡的氨氮供应,从而提高反刍动物对氨的利用率,避免氨中毒,增加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量,使反刍动物对氨的利用率提高,在降低日粮中蛋白质水平,节约蛋白质饲料的同时,增加了肉、奶的产量。脲酶抑制剂即降低了饲养成本,又增加了经济效益,是反刍动物一种理想的饲料添加剂。 脲酶抑制剂的推广应用己被列为国家农业部和国家科技部的推广项目,成为跨世纪新技术的重点工程之一。脲酶抑制剂的开发使用将对我国高效农业提供新的技术保证,对于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3、脲酶抑制剂——乙酰氧肟酸 能够抑制脲酶活性的物质有多种,目前国际饲料工业上使用较多和我国己批准的是乙酰氧肟酸(见农业部1999年第105号公告《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及《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质量标准》)。乙酰氧肟酸(英文Acetohydroxamic acid,缩写AHA)是由化学合成法制得的白色固体物质,熔点89~92℃,水溶液呈微弱酸性,易吸潮、遇光易变色,易溶于水、乙醇、乙醚等,乙酰氧肟酸脲酶抑制剂饲料添加剂为有机酸化合物,通过毒性试验证明该产品在家畜体内及牛奶内没有残留,对家畜及人体均无毒、无副作用,符合食品和饲料安全要求。 乙酰氧肟酸作为脲酶抑制剂使用的推荐用量一般为:奶牛、肉牛25mg/kg,肉羊30mg/k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