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新)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新)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新)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新)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10108)

一、培养目标

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理论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哲学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高校、科研单位的教学与研究,各级科委、科协、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室,电视台、电台、报纸、出版社等有关科技管理、科技政策研究及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1.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掌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科。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科学哲学

主要研究科学认识论、科学本体论和科学认知过程。

2.技术哲学

研究技术和工程的哲学问题。

3.科学思想史

研究科学的发展过程,科学与哲学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4.科技与社会

研究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其哲学问题。

5.科技与宗教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互动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对抗和融合。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期限为2-4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工作。如本人有意向,特别优秀的学生,每门学位课程成绩皆为优良,且公开发表过1篇或以上属于学位论文组成部分的CSSCI论文,可获得申请提前毕业的资格。

四、应修总学分数

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 24学分(文史哲院2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 6 学分(文史哲院不少于4学分)。

五、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24学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

学位专业课及学位基础课共12学分

前沿讲座2学分

关于前沿讲座,主要研讨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问题,使硕士生对学术前沿有基本了解,并为其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学术对话提供条件和助力。每位硕士生至少主讲2次,参与讲座不少于9次。要撰写学术报告或心得体会,旨在活跃学术气氛,开阔视野,把握最新学术发展态势。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合格者记2学分。

社会实践2学分(根据本专业实际和特点开展教学、科研、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在第4学期进行,交5000字以上的实践报告)

2.选修课:至少6学分

1)选修课总量不少于3门。

2)本专业选修课2门或3门;可从一级学科选修课中任选。

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2门:1)西方哲学史;2)普通生物学。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六、中期筛选

本专业硕士生在第四学期初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办法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第4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筛选。根据考核结果对研究生进行适当分流,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设计、论证、撰写阶段,不合格者按照《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应至少用一年左右时间从事科学研究或学位论文工作。选题和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进行,论文题目由学生与导师共同商定,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生向有关专家报告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等。由相关专家对其报告集体讨论,提出意见,最终确定论文题。导师负责论文的中期检查。对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必须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遵循学术规范;观点正确,有所创见;资料翔实,论据充足;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字数在3万字左右。

论文答辩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学位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院学位分委员会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认真组织做好论文审阅和答辩前的各项工作;答辩委员会由校内外有副高职称以上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人;学位授予程序按国家及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及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阅读书目

1.Brown, James, The Laboratory of the Mind. Routledge, 201

2.

2.Hacking, Ian,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

3.

3.Heil, John, Philosophy of Mind: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Routledge, 200

4.

4.Ihde, Don, Technology and the Life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5.Kim, Jaegwon, Philosophy of Mind.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

6.

6.Klemke, E. D., (eds.)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rometheus

Books, 1988.

7.Kuhn, Thomas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https://www.doczj.com/doc/7213280551.html,katos, Imre, The Methodolol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John Worrall and

Gregory Currie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https://www.doczj.com/doc/7213280551.html,udan, Larry, Science and Valu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10.Lynch, Micha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Routledge, 2011.

11.Newton-Smith, W. H., 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 Routledge, 1981.

12.Putnam, H.,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3.Rescher, Nicholas & Jonathan Grant, The Limits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9.

14.Rollin, Bernard, Science and Eth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Rosenberg, Alexander,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5.

16.Rothbart, Daniel, (ed.) Science Reason and Reality,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7.

17.Shapere, Dudley, Reason and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4.

18.Stoljar, Daniel, Physicalism. Routledge, 2010.

19.Watkins, John, Science and Sceptic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20.Watson, Fuller, The Social Impact of Modern Biology. Routledge, 2011.

21.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1991年版。

22.巴伯:《科学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24.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25.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版1986。

26.波珀:《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7.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8.布鲁诺·拉图尔、史蒂夫·伍尔加:《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张伯

霖、刁小英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29.大卫·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象》,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30.丹皮尔:《科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31.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论纲》,湖南教育版。

32.高新民主编:《心灵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3.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5.胡塞尔:《经验与判断》,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36.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7.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光明日报1988年版。

38.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

出版社2001年版。

39.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1989年版。

40.克兰:《无形学院》,华夏1988年版。

4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3.拉图尔著:《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东方出版社2005

年版。

4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5.李章印:《自然的沉沦与拯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6.马来平:《科技与社会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马来平:《哲学与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8.马来平:《中国科技思想的创新》,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49.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聚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

50.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51.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2.普赖斯:《小科学与大科学》世界科学社。

53.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下),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4.史蒂芬·科尔:《科学的制造》,林建成、王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舒炜光、邱仁宗主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6.司马贺:《人类的认识》(荆其诚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7.王善波:《科学合理性》,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8.王善波:《追求科学精神:中西科学比较与融通的哲学透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59.吴国盛编:《科学思想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0.希拉·贾撒诺夫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2004年版。

61.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四川人民1988年版。

62.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1979年版。

(二)期刊杂志

1.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ublished by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at Britain.

2.Philosoph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 U.S.A

3.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s, Sage Publications, Inc.

4.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gamon, Great Britain.

5.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Routlege.

6.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c.,

U.S.A

7.Philosophy,Cambridge Univ. Press

8.Mind, Oxford Univ. Press

9.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Logic, Taylor &Francis.Ltd.

10.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Fordham Univ.

11.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Univ. of Hawaii Press

12.中国社会科学

13.哲学研究

14.自然辩证法通讯

15.自然辩证法研究

16.世界哲学

17.哲学动态

18.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科学学研究

21.自然科学史研究

22.科学文化评论

23.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4.中国科技史料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表

培养方案审批表

F1202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科目代码:F1202 科目名称: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一、考试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是否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对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有总体上的认识,是否较为深刻地理解自然观,理解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否能够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哲学本身的发展进程与趋势。 二、考试内容 1.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以及其学科性质、地位。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意义。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前沿与趋势。 2.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及牛顿体系的意义,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局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9 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3.自然观。理解自然发展的辩证图景如何说明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生态危机的本质与表现。科学技术与当代全球问题。 4.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观察;实验方法的特点;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技术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5.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过程与特点。科学技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防范科学技术的负价值的对策。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6.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等。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现象学技术哲学代表性人物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主要理论。 三、题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40%,写作题占30%。 四、参考教材 《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易显飞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版次不限

博士入学北京大学哲学考试试题

北京大学2001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吴国盛 如下3题任选2题(每题25分): 1,试论波普科学哲学与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联系和分歧。 2,试论库恩的常规科学。 3,拉卡托斯(https://www.doczj.com/doc/7213280551.html,katos)如何批评并且维护波普(Karl R. Popper)? 如下3题任选2题(每题25分): 1,按照海德格尔,笛卡儿的"我思"与近代科学的数学化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系?2,胡塞尔认为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意义。在他看来,近代科学是怎样丧失生活意义的? 3,谈谈"兴趣"如何制约"认识"。 研究方向:自然哲学与科学思想史 如下4题任选3题(每题25分): 1,试论机械自然观与近代心物二元论的关系。 2,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如何论证宇宙是一个球体?给出你的评论。 3,试评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宇宙有限性的论证。 4,伯特如何说明认识问题会成为近代哲学的核心问题?试作评论。 如下2题任选1题(每题25分): 1,I.B.科恩在《牛顿革命》一书中提出,构成牛顿革命之基本特征的是"牛顿风格"。请阐明科恩所谓的"牛顿风格",并以科学史上的一个案例来说明"牛顿风格"对后世科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2,达尔文的理论提出后,面临的主要科学难题是什么,这些难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非中哲专业 (共四题,每题25分) 一、孟子人性论及其论证 二、张载的气一元论 三、罗钦顺的心性论 四、方以智哲学中的辨证思想 考试科目:西方哲学史招生专业:非西哲专业 一、名词解释(每个词5分,共20分): 1、灵魂助产术;3、(斯宾诺莎讲的)实体; 2、唯名论;4、休谟讲的两种知识。 二、阐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共80分): 1、举例说明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学说如何体现出“对立”与“和谐”的原则。 2、芝诺反对运动的论证是否合理?为什么? 3、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德性?分析他的德性观与他的自然观的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答案

科学技术哲学答案

1.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对科研具有指导作用(2)当代科技发展系统化复杂化需要科技哲学指导 (3)学习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可增强科学精神理念思维道德 (4)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科学管理、决策、组织、领导 (5)结合自身体会 2.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 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 第一,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两者并不是处在一种简单的对峙关系之中,而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活,人的一切,包括人的肉体和意识都依赖于自然界;作为人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改变,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正

是通过人有一时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人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使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得以进步。) 第二,认识能动与受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现在行、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线性、自然规律和谐一致。这是因为: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必须像对自身一样关怀和爱护自然界。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状况息息相关,不能无视自然界的各种关系对自然界进行任意的改造甚至破坏。其二,自然界以系统整体的方式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自然事物以一定的关系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系统。某一种自然事物的消失和破坏,就可以引起整个自然系统的连锁变化,在最终意义上危及到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再发展能力。因此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功利需求与环境利益统一起来,维护自然系统的协调关系。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地辩证思考

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关系的辩证思考 【摘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更是被看做“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可是,在我们一味关注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用的同时,如果不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它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枚双刃剑。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引起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荒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等问题。就连计算机使用两位数字表达年份也造成困扰世界的“千年难题”,仅仅为了让计算机避免混淆2001年与1901年,一些专家估计全世界就已经付出几千亿美元的代价。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类进步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科技就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在不断前行。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一步步走过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发展。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没有科技,人类社会在现在会是一个什么状况。不要说我们不能轻松的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不能方便的收看各种电视节目,不能乘坐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 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4.古代科学技术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6.阴阳说和五行说构成了中国古人考察万事万物生衍变化的途径和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 7.公元2世纪罗马人托勒密完成《至大论》,系统地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 ¥ 8.传承希腊科学文化遗产是古代阿拉伯人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奏响了科学革命的序曲。 10.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和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1按照狭义相对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年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开始。 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揭开了现代宇宙学的序幕。 14.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现今的宇宙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奇点”爆炸。 15.地壳是指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三大类。 A.应用科学; B.工程科学; C.信息科学; D.计算机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发育性;第二,();第三,自相关性。

A.整体发展性; B.自我发展性; C.内对应性; D.外对应性。 3.汉代出现的()是现存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其中叙述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 A.《周髀算经》; B.《九章算术》; C.《营造法式》; D.《数书九章》。 4.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始于(),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 — 世纪70年代;世纪30年代;世纪20年代;世纪30年代。 世纪7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技术的应用为中心的技术革命。A.蒸汽;B.化工;C.自动化;D.电力。 年达尔文出版()一书系统地建立了生物进化论。 A.《生物进化论》; B.《自然选择论》; C.《物种起源》; D.《生物哲学论》。 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X射线的发现、()和电子的发现。 A.质子的发现; B.放射性的发现; C.阴极射线的发现; D.黑体辐射的发现。 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 \ A. 土星环模型; B.恒星模型; C.行星模型; D.面包葡萄干模型。 年科学家们建立起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新的物理学理论体系,即()。 A.矩阵力学; B.统计力学; C.量子力学; D.相对论力学。 10.恒星一般有三种归宿,即()、中子星和黑洞。 A.脉冲星; B.白矮星; C.红巨星; D.主序星。 三、判断正误(每题1分,共5分) 1.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就是技术、技术就是科学。(×) 2.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 4.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5.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 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专业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国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组织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的交叉学科一级学会。 复试时间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复试流程 (1) 院系应及时公布复试细则(含复试时间、地点和复试成绩计算规则等信息)和复试名单。考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2)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费标准为 100 元/人次,由院系于复试前收取。参加两次及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3) 复试专家组秘书要在复试时填写《北京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情况记录表》。 (4) 复试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的考核。 如仅对考生进行面试,院系须设立一定数量的题库,事先确定评分标准,由考生随机抽取适量的试题进行回答。试题难度要适中,并应尽量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综合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面试结束后,复试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其平均分即为考生的面试成绩。 (5) 考生的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各院系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6) 同等学力考生除复试外,还须在复试期间加试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考生的加试成绩由院系在考试结束后报送研招办。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同等学力考生,其复试加试要求和办法由院系自行确定。 复试资料 (1) 《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s://https://www.doczj.com/doc/7213280551.html,/)打印。网站打印功能开通时间为2018年3月5日10:00。 登录规则: 用户账号为“bd2018”+报名号(北京大学报名点);“wd2018”+报名号(非北京大学报名点)。用户初始密码为考生本人出生日期的 8 位数字。例如:用户账号 bd2018110112345 用户密码19801001。考生登录后点击右侧“网上报名”按钮,在项目列表中选择“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击左侧的“复试相关表格”即可下载到本地后再打印。 (2) 个人陈述。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填写。 (3) 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中规定的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其它材料,包括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毕业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科学技术哲学论文385289

浅谈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工程技术 摘要:本文从哲学、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专业以及所在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阐述和分析了科学技术中的工程技术环 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举例说明了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转化关系, 同时讨论了工程技术人材应该树立正确的工程观念。 关键字:哲学、科学、工程技术、工程观 科学和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科学是以世界的各种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问题为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方面的“特殊规律”,哲学则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1] 。因此,哲学理论思维较之科学理论思维来说在对世界的把握上就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最高的解释性。在此意义上,哲学是科学之帅。由于人类理论思维形成的过程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而古希腊时代的三位伟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殚精竭虑地思考和追究过思维的逻辑问题,他们对概念和思维规则的探索和认识,使人类理论思维的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此意义上来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因此,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和哲学思维特性的影响。当然,科技工作者并非学了哲学才会思维,但学好了哲学,通晓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之后,有助于他更正确地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工科研究生,深刻理解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身拓展逻辑思维,加强综合分析能力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所在的实验室所做的研究工作基本是以工程技术为主的,然而什么是工程技术?工程、技术、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专业及实验室所涉及的航空航天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1.科学与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指理论化了的知识体系,旨在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实践之产物,是社会意识形式之一。技术则是指关于制造某项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科学主要表现为知识形态,技术则具有物化形态。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八单元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教案2新人教版

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 20世纪的百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就已过去。然而,百年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却给这个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带来了无尚的荣光。从蒸汽机车的隆隆轰鸣到气垫船的海上航行;从卡尔·本茨的轻型内燃机到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上天;从居里夫妇对放射物质的提炼到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到全球定点遥感卫星系统的出现;从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到今天能进行上百亿次计算的巨型计算机的出现;从第一次克隆生命蛋白到今天克隆人的即将出现;从研制发明带记忆金属到今天的纳米技术;从人造卫星的上天到今天的卫星遥感技术……人类的智慧使科学技术发明绵绵不绝,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总之,20世纪将灿烂辉煌的科技载入史册。未来世界在科技的装点下将更加灿烂辉煌。 一、活动内容 本目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教学活动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议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前引言的基础上,说明整个活动课分为材料收集、写作、交流和展示四个环节,中心是写作。建议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此项活动的进行,分成课上、课下两个活动程序。即课下查询资料、写作;课上交流和展示各自的论文。查询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追忆科学家的重大科学发现历程,总结人类在科学探索和应用方面的得失,展望科学的未来,本身也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熏陶,摈除愚昧,树立攀登科学高峰思想的极好途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的材料、故事,总结人类在近现代时期重大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得失,培养学生归纳、收集科学研究材料的能力。 2.通过对所收集的材料的筛选、应用,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研究精神。通过学生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相互帮助、配合的协作意识。 3.通过课堂论文的宣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并且树立探究科学奥秘的坚定信念和思想。 4.通过论文的展示交流,培养学生谦虚好学,不断进取的学习品质。 三、活动建议 1.建议教师在讲述“近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课时,有选择地剪辑一些反映近现代科学技术的电影或电视片段给学生放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然后布置活动课内容,使学生对活动课的进行有一个思想准备。

科学哲学导论论文

科学导论作业(二) 200921060101陈馨琳 一、你所理解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定义: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94新定义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与教育技术定义比较,该定义强调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研究学习过程,还要研究教学过程;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该定义的基本思想: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教育思想的体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考虑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地位新教育思想。 (2)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设备而抛弃常规的音像技术,要避免出现高级设备低级使用的现象。(3)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资源,还还必须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既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4)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1)从教学规律(技术理论与规范)看 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第一,从建造和形成认知结构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是基于奎林(M.R.Quilian)的语义网络理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显然,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第二,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符合加涅(R.M.Gagne)的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揭示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2)从教学模式(技场)看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科学与未来

科学与未来 科学,相信大家对它已经不陌生。它埋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它无处不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受之不尽的益处,它对国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就不会有现在这么繁荣的城市景象了。 就以我们平时生活中最普通但又可缺少的来讲吧,天气预报,想必大家每天都十分关注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预报和发布天气消息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天气预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气象卫星可以随时跟踪云层以及暴风的路径,拍下云层变化的照片,并把它传送回地面。由于气象卫星的应用,人们获得的天气数据更精确了,预报也越来越准确了。 科学对于农业,也是有着巨大的帮助的。比如说袁隆平爷爷发明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解决人类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科学家预测,未来的农业工厂全然不象农场和温室,它不用突然种植,不需露天耕种。从播种到收获,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光线、温度、湿度、肥力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都可以根据不同作物进行适当调节。未来的农业所用的肥料也都是液体肥料,即各种营养液,不使用任何农药、除草剂,空气也是经过严格过滤后通入的。因此,不用担心农药中毒。也让大家万户心里的大石头掉落下来。 那么科学对国家又起到什么巨大重要性呢?大家都知道改

革开放前,中国经常受到外国的欺负,被外国侵占的领土数不胜数。但是在后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10。16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6。17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之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因此,中国人民靠着科学技术的步步高攀站起来了!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科学也是不少的。电灯——照亮了大地,给予了温暖。电视——人人都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传媒,了解到国内及国外的国家大事、在生活中的是事、趣事,应有尽有。而电脑,使用范围则更为广泛。男女老少都可以从电脑上了解到最近的新闻实事,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和意见或建议,让上级领导或国家领导指导意见和建议,对某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现在的手机科技也越来越先进。随着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两个相隔数千里的人也能通过手机听到对方的声音,甚至有些手机还可以看远在千里的好朋友或亲人。科学可真是令人受益无穷啊!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安全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1、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哲学层次称为安全观他是安全科学的最高理论层次,是认识论、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安全问题,向人们回答安全的本质是什么。 2、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基本科学层次是安全学他是由安全设备学、安全社会学、安全人体学、安全系统学四个分支学科组成,他们都是研究安全的基础理论,揭示安全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揭示为什么能实现安全的问题。 3、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层次是安全工程学它与基础科学的分支学科相对应,由安全设备工程学、安全社会工程学、安全人体工程学、安全系统工程学四类技术科学分支学科构成,除安全系统工程学为其他三个分支学科提供科学方法外,其余三个分支学科各自都为本分支学科的工程技术层次提供理论依据,或将其工程技术成果上升到技术科学层次的高度,升华为科学理论。 4、安全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工程技术层次是安全工程它是直接为实现安全服务的,是进行安全设计、施工、运转、反馈及预测预报、总结、提高等一系列安全工程技术活动与方法的总称。它与技术科学的分支学科相对应,由安全设备工程、安全社会工程、安全人体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四类工程技术分支学科构成,在安全工程中的安全技术工程,按其服务对象之差异,可区分为:1)按与此配套的各种专门工程领域分为各种专门的安全工程,如电气安全工程、起重运输安全工程、受压容器安全工程、核安全技术、焊接检验技术、防尘防毒安全技术、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辐射防护技术等。2)按不同应用领域区分为各部门安全工程或技术。例如:矿业安全工程、石油化工安全工程及建筑、交通运输、冶金、航空航天、航海等各种安全工程或技术。总之,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起安全保障作用的工程技术存在和需求。所以安全工程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

北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考博参考书-育明考博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复习资料-育明考博一、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 2013年外语45分专业课60分92人/34人 2014年外语45分专业课60分64人/34人 2015年外语45分专业课60分77人/34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此表格不包含:国学院、儒藏、高研院、儒学院 2、2016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 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3、2016年北大哲学系,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根据素质审核结果和当年招生计划,原则上按照3:1 的比例择优确定进入考核的候选人,根据生源情况可适当增减。 4、外语等级证明,必须提供以下至少一种证明的复印件,各种成绩证明3年内有效(以报名截止时间起算向前推算),复审时提供原件。 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考试时间等见学校通知); ②国家英语六级; ③TOEFL; ④雅思; ⑤GRE; ⑥小语种仅限于学校规定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必须提供三年内的有效的语言水平证明。(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二、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 招生人数 初审 复试内容 1、笔试 100 分 010108 2013 年 3 人 2014 年 2 人 申请—考核制 科学技术哲学 2、面试 100 分 科学技术哲学 2015 年 2 人 个人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对拟从 事研究领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拟 进行的研究工作设想及理由等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张老师解析: 1、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 8:1 左右(竞争较激烈) 2、本专业有 2 个研究方向:01.科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科学思想史 02.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与 管理 3、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报考专业两门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和哲学。 4、2016 年北京大学实行“申请—考核制”,没有提供雅思、托福等英语成绩等级证明的同学,需要参 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 5、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笔试、面试各占 5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 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 80%以上。根 植育明学校从 2006 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 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北京大学哲学系考博资料获取、课程咨询育明教育张老师叩叩:柒柒贰陆,柒捌,伍叁柒) 三、2016 年考博英语复习资料推荐(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课程辅导中心) 2.1 关于考博英语资料 虽然说北京大学自己命题,但是考试的难度和题型是非常中规中矩的,和其他学校没有什么大的 区别,其实各个学校的考博英语都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每一个学校都不公布考博英语的真题呢?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存在互相抄袭的情况,有的都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英语这门学科和专业课的 准备方法很不相同,英语必须要有实力,我们提倡“高能高分,高分高能”,实力是最重要的。但是不 是让大家漫无目的的学,准备考博英语是有方法的,我们聘请了研究考博英语的专家北外英语系系主 任夏岩教授作为考博英语课题组长,在研究各个学校的考题的基础上,发现了各个学校出题很有共性, 在此基础上夏教授牵头编写了一套资料,包括词汇、完型、翻译、作文、语法等九部分,凡是用过的 同学无不受益匪浅。其中《考博英语真题解析》这本书已经由河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

科学技术哲学结课论文

科技的负面性与法律的规制 ——以克隆技术为分析范例 姓名张超学号2120101920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 摘要:进入新世纪已十载,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然而科技在推动着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跟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技本身是由矛盾组合而成的,科技与人之间也是矛盾着的,科技对于人类除了积极作用之外其风险也不容忽视。现代社会,实行法治已经成为民主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面对科技的负面性,必须依靠法律对其加以规制,使科技不偏离造福人类的轨道。文章首先分析了科技的负面性,之后以克隆技术为例,具体分析了克隆技术的负面性,并探讨了法律对于克隆技术的规制,进而说明法律规制对于克隆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 关键词:科技负面性法律规制克隆技术 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同时也经历了三个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了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然而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在机遇背后还隐藏着极大的挑战,与科技积极效果相伴相随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克隆技术就是在全球科技革命大背景下产生的一项新技术,尤其是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成功克隆出世界历史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之后,克隆技术更是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走进了人类的视野。但是,这项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伦理、法律带来了一次冲击。我们必须对克隆技术的负面性进行全面客观的剖析,进而利用法律对其加以规制,使其朝着服务人类的方向发展。 一、科技的负面性存在依据 (一)理论依据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技术本身是一个客观存在,对于科技的负面性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科技的负面性是科学技术自身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客观存在;还有一种认为是因为人类(这一使用者)的不当使用使得科技具有了负面性,带有主观色彩。我们应该赞同哪一种观点?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矛盾,均具有其理论依据,下文将具体阐释。本文所讨论的科技的负面性指的是后者。 科技本身是矛盾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

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

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科学技术哲学的心得体会篇一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学科板快、当前关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科学技术哲学并非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学界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渊源。 如学者任元彪从学术渊源上指出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2)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传统;(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 而学者郭贵春、成素梅、邢如萍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的根源在“自然辩证法,他们比较突出“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演变关系,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从传统的“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是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笔者认同郭贵春等人的观点。 科学技术哲学和自然辩证法关系密切,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在新时期的时代体现,是对自然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学界对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定位富

有争议,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见解。 如学者黄顺基、黄天授和刘大椿在1991年编写的《科学技术哲学引论———科技革命时代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科学技术哲学作出了明确的定位。 他们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新问题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是自然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科技革命条件下的一门新学科。 学者刘大椿在2001 年出版的《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又进一步把科学技术哲学定位为“对科技时代提出的科技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的哲学回应。 而著名学者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或科学部门体系,它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和色彩的诸多科学部门的总称,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 学者于棋明据此认为,在自然辩证法旗帜下汇集或孕育、成长以至分化出了许多分支学科,其中包括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历史、科学方法论、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技术社会学等,也就是说,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的分支学科。 学者陈其荣则认为,科学技术哲学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这意味着自然辩证法的范式在当代发生了改变。 从以上众多学者对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定位的不同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要想对科学技术哲学进行学科定位,至少应该考虑这样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技术哲学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技术哲学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2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概论以及战略哲学等六个专业。 其中科学技术哲学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克迪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冯鹏志的信息哲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赵建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技术哲学。 一共有位3博导,每个导师最多招收2个博士生。本专业一共有6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7科学技术哲学原理③307科学思想史,复试加试科目: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导师介绍 王克迪,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职务:现代科学技术与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 冯鹏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文史教研部,职务:主任。 赵建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哲学教研部,职务:现代科学技术与科技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四、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 1、孙小礼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教育部社科司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W.H.牛顿-史密斯主编:《科学哲学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4、麦克莱伦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复试加试科目及参考书目同初试 五、党校考博英语 党校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20题20分的词汇,10分的完形填空,5篇40分的阅读理解,15分的英译汉翻译,15分的作文。党校考博英语的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党校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 六、党校考博专业课 考博就是考专业课,专业课定生死。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可不仅仅是看看参考书就可以的。我们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专业课的辅导一共有五轮,第一轮是对核心参考书的分析讲解,主要是理清学科的发展史,掌握每一个阶段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提出背景和评价,最终构建起完整的学科框架,第二轮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常考专题的讲解,是对一一轮和深化和凝练,第三轮是针对真题的难度深度广度灵活度和缜密度以及出题老师的特点,就出题老师的学科背景,研究重点,上课的笔记讲稿,论文,研究课题成果等进行深度讲解,第四轮是就最新的理论前沿和学科热点结合现实的热点进行拔高应用性讲解,最后一轮是模拟练习,教会考生怎么破题,怎么安排结构,怎么突出创新点等答题技巧。相信经

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名词解释 要求:查阅文献,阐述下列概念的基本含义,并写出几部阐述这些概念的代表性著作或可以进一步阅读的著作。 1、辩证法(Dialectics)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讨论中的意见不能说明其理由,便不能说他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即辩证法。虽然它属于理智世界,但我们是在视觉中看到它的摹本,如果一个人不依靠感觉的帮助,能用辩证法作出理性的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把握善自身,便达到了理性世界的顶峰,这个思想过程就是辩证法。一个能对每个事物的真实存在作出说明的人,便可以称他为辩证法家。 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一般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黑格尔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 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 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 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纳米技术具有彻底改变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潜能。它有可能在新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同时,柔性生产正以全球规模兴起。柔性生产系统不仅具有硬件生产系统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具有软件组织系统的特征。 三、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