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游侠列传(6)全文

史记·游侠列传(6)全文

史记·游侠列传(6)全文
史记·游侠列传(6)全文

史记·游侠列传(6)全文

①鲁:指汉代封国名。用:因。②藏活:藏匿而使其活命。③庸人:普通人。④伐:自夸。⑤歆:欣喜,自我欣赏。德:恩惠。⑥尝施:曾经施舍。⑦振:通赈,救济。赡:足。⑧完采:完整的花纹。⑨軥(q,渠):车辕前端驾于马脖子上的弯曲横木。軥牛犹言用牛驾车。⑩趋:奔走。急:危难。(11)阴脱:暗中使其摆脱。季布原为项羽的将领,项羽失败后,逃到濮阳隐藏在周家。后来刘邦悬赏捉拿他,周氏无奈将季布转到朱家那里。朱家通过汝阴侯夏侯婴劝说刘邦,赦免了季布,并重用他为中郎将等职。此处阴脱即指上述事实。见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12)延颈:伸长脖子。此指急于相见、相交。(13)父事: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他。(14)周人:指洛阳人。商贾:做买卖。资:生活的资本。(15)任侠:讲义气,抱打不平。显:显扬。(16)吴、楚反:指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三年(前154),吴王刘濞联合楚国、赵国、济南、胶东、菑川六国诸侯王反叛中央,被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定。详见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17)条侯:即周亚夫。(18)传车:驿站所用的车驾。河南:汉朝郡名,此指洛阳。(19)宰相:指周亚夫。亚夫为太尉,相当于副宰相。敌国:与一个国家相匹敌。此极言剧孟地位的重要。(20)行:行为。大类:很像。(21)博:指六博棋,古代一种棋类游戏。(22)戏:游戏。(23)千乘:千辆。古代一车四马谓之乘。(24)

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在汉代一斤或一镒黄金称一金。(25)称:称颂。(26)诸白:诸位姓白的。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①。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②。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③,身所杀甚众④。以躯借交报仇⑤,藏命作*剽攻⑥,(不)休(及)〔乃〕铸钱掘冢⑦,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⑧,窘急常得脱,若遇赦⑨。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⑩,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11)。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12),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13),卒发于睚眦如故云(14)。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15),与人饮,使之嚼(16)。非其任(17),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剌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18)。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19)。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20)。遂去其贼(21),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22),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23),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24),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25)。每至践更,数过(26),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27)。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①相人:给人相面。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及卷四十九《外戚世家》分别载许负给周亚夫和薄姬等相面之事。②孝文:汉文帝。

③阴贼:内心阴险狠毒。慨:愤慨。不快意:不满意。④身所杀:亲自所杀。⑤借:助。交:指朋友。⑥命:指亡命。作*:干坏事。剽攻:抢劫。⑦休:止。掘冢:盗掘坟墓。⑧适:遇到。天幸:上下保佑。⑨若:或。⑩更:改。折节:改变操行。俭:通检,检束,检点。(11)薄望:怨恨小。(12)振:救。(13)著:附着。(14)卒:通猝,突然。睚眦(z,牙字):怒目而视。(15)负:依仗。(16)嚼:通釂,干杯。(17)不任:不胜任。此指酒量不行。(18)贼不得:抓不到杀人者。(19)微知:暗中探知。(20)不直:理曲。(21)去:放走。(22)多:称赞。(23)箕倨:岔开两腿坐着,像簸箕之状,是一种无礼不恭敬的表现。倨,通踞。(24)居邑屋:在家乡居住。邑屋:乡里。见:被。(25)阴:暗中。属:同嘱。(26)急:关心。践更:按汉代法律,在籍男丁每年在地方服役一个月,称为卒更。贫苦者想得到雇更钱的,可由当出丁者出钱,每月二千钱,称践更。脱:免。(27)数过:犹言多次轮到。(28)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①,终不听。客乃见郭解②。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③。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⑥,(待我)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⑦,不敢乘车入其县廷⑧。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⑨,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⑩,然後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

严重之,争为用(11)。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12),请得解客舍养之(13)。

及徙豪富茂陵也(14),解家贫,不中訾(15),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16)。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17),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18)。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

读《史记》之《伯夷列传》有感

众所周知,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史学家,他的《史记》历来为人所称颂,研究古代史的学者没有不重视《史记》的,因为它不仅如实记录了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作者能用真性情真学问来为文写史的,我们且看他冠以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真能印证鲁迅先生称颂《史记》时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实不为过也。 《伯夷列传》看起来好像是为一个人做的专传,其实是二人的合传,还包括了伯夷的弟弟叔齐。书中这样记载他们的行迹:“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在引出这段历史记录之前,作者先以大量古代先贤明德求礼的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对谦让权位的赞扬,又用孔夫子的话加以印证人们的思考和看法,到底他们这样礼让,是在作秀还是其真实的内心需求。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以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这是孔夫子明确无误的赞誉之词。 可是司马迁毕竟是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不会因为圣人之赞而不作分析的接受,他以为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他就把原文记录拿来,然后说“余悲伯夷之意,睹逸诗可异焉”;而后又发出疑问:“伯夷叔齐”的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并不是那样简单,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 他最后感慨道,“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其实是有必要进行再次品评和认识的。这就是个性解读,这就是他卓然屹立于我国史学界、并且超绝千古的原因所在!他的追问不仅仅是对圣人的,而且是对人性道德善恶是非的追问,他这样做是与其个人遭遇不可分割的,也是对社会世俗黑暗腐朽的无情解剖。他的个人遭遇悲惨,他的深入解读更是自我的思想得以释放,他那爱憎分明、“以一贯之”的立场让后人敬仰难忘。 他说自己做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孟坚在其名著《汉书-司马迁传赞》中有过这样的评价:“其 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乌呼!以迁之博物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翻译赏析 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

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注释、说明] ①出自《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说:通"悦",高兴,愉快。愠:恼恨,怨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②出自《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罔:迷惑,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③出自《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 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读《史记·游侠列传》有感接连读了《史记》里的几篇列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游侠列传》,连续读了几遍还是 爱不释手。作者先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称颂了游侠言必信,行必果,急人之困, 不爱其躯的可贵精神;然后分别叙述了朱家、剧孟、郭解的生平尚侠事迹,着墨不多,却写 得英风飒然。读完此篇又联系到现实生活,不禁由衷发出感叹:美哉游侠,悲哉侠义! 美哉游侠! 诚信之美。“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会做到。真可谓 是一诺千金。他们都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旦受人之托则将终人之事,而且为了这千金之诺, 可以轻生死,抛血躯。 果有成功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操守之美。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 可胜言”却“终不伐其能歆其德”、郭解“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他们都办了好事但却从不 居功自夸。

急人之难,舍己救人之美。“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士为知己者死”、“千里诵义, 为死不顾世”。朱家“所藏活豪士以百数,其余庸人不可胜言”、“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他们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 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他慷慨的救济穷人,“振人不赡,先 从贫贱始”而自己却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的生活。这正是游侠精神力 量的可贵之处,感人之处,他们把救助厄困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厚施而薄望之美。朱家“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 身不见也”。他们帮助别人,不是出于金钱、权势、名利的考虑,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合 于义,则为之,不计报偿;不合义,则不为,千金难动其心。 退让顾全大局之美。郭解曾经深夜前去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 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

李娃传原文及翻译

【唐代传奇《李娃传》】 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又称《汧国夫人传》,收入《太平广记》484卷,此小说为唐传奇中的名篇,作者白行简。白行简(776-826) 唐代文学家。字知退,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渭南)。白居易的弟弟。《李娃传》为其代表作。另敦煌遗书中存有《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述男女交媾之事。生平事迹见《全唐文》卷六十八。 编辑本段〖故事简介〗 荥阳公子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爱,几乎被其父鞭挞至死。后流落街头,得李娃救护督促,发愤用功,应试得中。其父回心转意,认李娃为儿媳。全篇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完整。后世多改编为戏曲。《李娃传》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编辑本段〖《李娃传》原文〗 汧国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瑰奇,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隽朗有词藻,迥然不群,深为时辈推伏。其父爱而器之,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应乡赋秀才举,将行,乃盛其服玩车马之饰,计其京师薪储之费。谓之曰:"吾观尔之才,当一战而霸。今备二载之用,且丰尔之给,

将为其志也。"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自毗陵发,月余抵长安,居于布政里。尝游东市还,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生忽见之,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乃诈坠鞭于地,候其従者,敕取之,累眄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生自尔意若有失,乃密徵其友游长安之熟者以讯之。友曰:"此狭邪女李氏宅也。"曰:"娃可求乎?"对曰:"李氏颇赡,前与通之者,多贵戚豪族,所得甚广,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也。"生曰:"苟患其不谐,虽百万,何惜!"他日,乃洁其衣服,盛宾従而往。扣其门,俄有侍儿启扃。生曰:"此谁之第耶?"侍儿不答,驰走大呼曰:"前时遗策郎也。"娃大悦曰:"尔姑止之,吾当整妆易服而出。"生闻之,私喜。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偻,即娃母也。生跪拜前致词曰:"闻兹地有隙院,愿税以居,信乎?"姥曰:"惧其浅陋湫隘,不足以辱长者所处,安敢言直耶?"延生于迟宾之馆,馆宇甚丽。与生偶坐,因曰:"某有女娇小,技艺薄劣,欣见宾客,愿将见之。"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艳冶。生遂惊起,莫敢仰视。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睹。复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洁。久之日暮,鼓声四动。姥访其居远近。生绐之曰:"在延平门外数里。"冀其远而见留也。姥曰:"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生曰:"幸接欢笑,不知日之云夕。道里辽阔,城内又无亲戚,将若之何?"娃曰:"不见责僻陋,方将居之,宿何害焉。"生数目姥,姥曰:"唯唯。"生乃召其家僮,持双缣,请以备一宵之馔。娃笑而止之曰:

游侠列传翻译

游侠列传翻译 鲁国的朱家与刘邦是同一时代的人。鲁国人都用儒教来教育,而朱家却因为是侠士而闻名。他所收留和救活的有名人物有几百个,其余被救的普通人说也说不完。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炫耀他对别人的恩德,只怕再见到那些受过自己好处的人。他救济别人的困难,首先从贫贱的开始。他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衣服连一处完整的花纹都没有,吃饭时没有两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挽軥的小牛。他一心为别人的危难奔走,超过自己的私事。他曾经暗中使季布将军摆脱了被杀的厄运,等到季布将军地位尊贵之后,他却终身不肯与季布相见。从函谷关往东,没有谁不伸长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内心狠毒,稍有不快时,亲自杀的人很多。他不惜牺牲生命去替朋友报仇,藏匿亡命之徒犯法抢劫不断,停下来就私铸钱币,盗挖坟墓,本来就数也数不清。但总能恰逢上天相助,在窘迫危急时常常脱身,或者遇到大赦。等到郭解年令大了,反而转变操行,抑制自己,用恩德报答那些对自己不满的人,多施恩于别人,少望别人报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救了别人的生命之后,却不自夸功劳,但狠毒依然附着在他的心上,表现出瞪着眼睛看人的样子。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却不让他知道。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喝干杯中酒。人家承受不了这么大酒量,不能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姐姐发怒说道:“凭借弟弟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凶手却捉不到。”于是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郭解派人暗中侦察到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展开双足而坐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注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免除他。”以后每到他服役时,有好多次都轮空了,县中官吏没找他。他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袒衣露膊,去找郭解谢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人有相互结仇的,城中有数以十计的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两方面始终不听劝解。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郭解晚上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勉强听从郭解的劝解。郭解就对仇家说:“我听说洛阳诸公为你们调解,你们多半不肯接受。如今你们幸而听从了我的劝告,郭解怎能从别的县跑来侵夺人家城中贤豪大夫们的调解权呢?”于是郭解当夜离去,不让人知道,说:“暂且别和好,待我离开后,让洛阳豪杰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各方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愿为郭解分其负担,接郭解隐藏的亡命者到别处去供养。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伯夷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王学孟译注【说明与解析】《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本文写作独具特色。

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名为传纪,实则传论。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置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绪,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

论语六则、师说解析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做具体的讲解: 按原文、注解、译文的顺序排列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弟子、朋党

《南齐书·列传第九·刘善明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列传第九·刘善明传》原文及翻译 《南齐书·列传第九·刘善明传》原文: 刘善明,平原人。镇北将军怀珍族弟也。父怀民,宋世为齐北海二郡太守。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百姓呼其家田为“续命田”。 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年四十,刺史刘道隆辟为治中从事。父怀民谓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复欲见汝立官也。”善明应辟。仍举秀才。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 泰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应之。时州治东阳城,善明家在郭内,不能自拔。伯父弥之诡说文秀求自效,文秀使领军主张灵庆等五千援安都。弥之出门,密谓部曲曰:“始免祸坑矣。”行至下邳,起义背文秀。善明从伯怀恭为北海太守,据郡相应。善明密契收集门宗部曲,得三千人,夜斩关奔北海。族兄乘民又聚众渤海以应朝廷。而弥之寻为薛安都所杀,明帝赠辅国将军、青州刺史。以乘民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善明为宁朔长史、北海太守,除尚书金部郎。乘民病卒,仍以善明为绥远将军、冀州刺史。文秀既降,除善明为屯骑校尉,出为海陵太守。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槚杂果,遂获其利。还为后军将军、直阁。 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明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许。朝

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 幼主新立,群公秉政,善明独结事太祖,委身归诚。二年,出为辅国将军、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至镇,表请北伐,朝议不同。 善明从弟僧副,与善明俱知名于州里。泰始初,虏暴淮北,僧副将部曲二千人东依海岛;太祖在淮阴,壮其所为,召与相见,引为安成王抚军参军。苍梧肆暴,太祖忧恐,常令僧副微行伺察声论。使僧副密告善明及东海太守垣崇祖曰:“多人见劝北固广陵,恐一旦动足,非为长算。今秋风行起,卿若能与垣东海微共动虏,则我诸计可立。”善明曰:“宋氏将亡,愚智所辨。故胡虏若动,反为公患。公神武世出,唯当静以待之,因机奋发,功业自定。不可远去根本,自贻猖蹶。”遣部曲健儿数十人随僧副还诣领府,太祖纳之。苍梧废,征善明为冠军将军、太祖骠骑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沈攸之反,太祖深以为忧。善明献计曰:“沈攸之控引八州,纵情蓄敛,收众聚骑,营造舟仗,苞藏贼志,于焉十年。性既险躁,才非持重,而起逆累旬,迟回不进,岂应有所待也?一则暗于兵机,二则人情离怨,三则有掣肘之患,四则天夺其魄。本虑其剽勇,长于一战,疑其轻速,掩袭未备。今六师齐备,诸侯同举。昔谢晦失理,不斗自溃;卢龙乖道,虽众何施。且袁粲、刘秉,贼之根本,根本既灭,枝叶岂久?此是已笼之鸟耳。”事平,太祖召善明还都,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 ..,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 ..也,解家贫,不中訾。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 奏解无罪。御史 ..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 ..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改写自《史记·游侠列传·郭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B.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C.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D.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寝。我国帝王陵墓建筑主要由地面上的封土和地下的墓室两部分组成。 B.布衣,指棉布、葛麻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借指贫民百姓,也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伯夷列传原文-古文观止

伯夷列传原文 伯夷列传(选自《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①。《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②。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③。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④。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⑤。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⑥?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⑦”“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⑧。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⑨。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⑩:“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设计2.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论(lún)语说(yuè) 罔(wǎnɡ)好(hào)焉(yān) 惑(huò)逾矩(yújǔ)愠(yùn)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4.背景追溯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槃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2019-《游侠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游侠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侠列传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至 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今游侠,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 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 藏命作奸,剽攻不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 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 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 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 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 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 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 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 郭氏为仇。 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 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 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 籍少公已出解,解转入太原,所过辄告主人家。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杀,口绝。久之,乃得解。穷治所犯,为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 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

文言文阅读伯夷列传解析

伯夷列传 西汉·司马迁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⑵。其传曰: 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⑶。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⑷。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⑸,号为文王⑹,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⑺:“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⑻,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⑼,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⑽。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⑾,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⑿,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④或曰:“天道无亲⒀,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⒁,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⒂。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⒃。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⒄,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⒄,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⒅,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⑤子曰⒆:“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⒇? 【题解】 本文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作者阐述其创作意图时说:“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朝鲜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史记·朝鲜列传》原文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 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 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 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 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 得兵威财物侵落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 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浿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 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 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 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 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落,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落。”遣太子入谢,献马 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 为变,谓太子已服落,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 遂不渡浿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高考语文 语文周周测(二)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语文周周测(二)文言文阅读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④驩(huān):喜悦欢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使人微知贼处暗中 B.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拜见 C.不可者,各厌其意厌,通“餍”,满足 D.诸公以故严重之推重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郭解不喜炫耀的一组是() ①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②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③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④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⑤乃夜去,不使人知⑥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 A.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就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 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C.虽然郭解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较高,有时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D太史公认为相较于美名而言,人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能够长久被人称道的是美名。 二、(9分,每小题3分)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读《史记〃伯夷列传》有感 ——人性的光辉 伯夷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感动了一代代的人。在“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之中,伯夷所留存的孤高的气节、至死不渝的仁心和忠诚,始终绽放着人性的光辉,万古不灭。 伯夷,是商末贵族子弟,因不肯违背父命接受弟弟的让位而离家,后来他的弟弟叔齐也不肯继位,两人隐居于首阳山上,直到武王灭纣,建立商朝,伯夷认为“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于是立志不臣服周朝的统治,所谓“不食周粮”,和叔齐山上采摘薇菜而食,最后饿死,临死作诗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对此感慨万千。韩愈作《伯夷颂》,说“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时周朝取代商朝乃大势所趋,但是伯夷认为“以暴易暴”是不对的,“以臣弑君”是不仁的,所以坚不臣服。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大加赞赏,也表达了对其命运的悲叹和同情,觉得当时世上贤者不得善终而大奸大恶之人却横行猖狂。其中不乏对自己罹难的悲愤呐喊。 伯夷不接受弟弟的让位,遵从父亲的遗嘱,甚至为此离家出逃,从这里可以看出其仁心宅厚,孝悌两全,而其第叔齐也因此弃位归隐,虽然这在我看来,作为贤者却不继位匡正天下,才不尽其用,实在是近乎执迷,让人感到遗憾。但是这两兄弟互相谦让隐遁避世的做法实在比当时为争王位手足相残的做法要好得多。按我的见识,仔细分析起来,伯夷他们的人性光辉有几下几点:一,谦让。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准则之一,只是可惜的是,在现代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能保持谦逊的作风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发自内心的谦逊的人就更少了。二,兄弟和睦。这是亲情人伦的要求,不过在金钱趋向利益主导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为了遗产而手足反目走上法庭的案例并不少见,面临此情景之时,我们是否应该瞻仰先贤,从伟大而朴实的传统美德中吸取力量呢?三,反对“以暴制暴”。有一句话我很喜欢,“黑暗不能赶走黑暗,只有光明可以做到。”,放眼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的领土争端,贸易战争,意识对抗……如果都采取“以暴制暴”的政策,就是有一百个地球也会被灭亡。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在领土领海争端的问题上始终采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虽然,在现在这样的强权国际社会中,这样的政策短期内会处于弱势。但是,韬光养晦之后总会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四,坚持自我。在红尘的洪流之中,很多人都渐渐迷失了方向。就像心理学上的盲从效应,很多人都会被他人而左右,收到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奔波于追寻目标的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于城市里炫目的霓虹灯影之中,而忘记了当初那个纯粹的自己,或者臣服于强权的淫威,不敢做好事不愿说真话,连真实的情绪也要掩藏,实在是可悲可恨可怜可叹!伯夷,即是普天之下皆已易主,即是众人都趋之若鹜,他也不屑一顾。难怪韩愈称赞他“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他实在拥有强大内心的贤者,是坚持不懈的追梦人!如果我们在追寻理想的路上,能有他这样一份坚强,何愁实现不了梦想?我们可能不能像伯夷那样不畏死亡舍生成仁,但是不轻易被迷惑坚持自己的梦想,达到自我实现,是我们都应努力的方向。 伯夷的光辉留存万古,穿越时空给我们带来力量。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要忘记先贤的优良品格,要让人性的光辉越聚越多越来越亮!给自己一盏明灯,给历史一片光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