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三年制专科. 试行)

课程编号:0311010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

开设学期:第1、2学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一、课程考核目的

促进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获得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主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的情况;检验学生分析解决一般无机化学实际问题和进一步自学无机化学书刊的能力。

二、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学时为126(36周,周课时4/3 )。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1、《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4版(面向21世纪教材)

主要参考书

1、《无机化学》孟庆珍胡鼎文程泉寿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 8月第1版

2、《无机化学》曹锡章张婉蕙杜尧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8月第4版

3、《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3版

4、《元素无机化学》蔡少华黄坤耀张玉容。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5、《无机化学基本原理》蔡少华龚孟濂史华红。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四、考核的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本考试大纲根据上饶师范学院《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以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按照无机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了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的目标。考核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或会、能),三个层次依次提高。

第一章绪论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定律

考核知识点

1、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原子和分子;元素、核素和同位素;原子量、分子量和式量。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

3、重要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混合气体分压定律;气体扩散定律;气态物质分子量的测定。考核要求

1、掌握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量、分子量、式量、单质和化合物等基本概念,了解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2、了解国际单位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基本内容,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及其单位——摩尔的定义,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混合气体分压定律,气体扩散定律,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第二章反应热效应和化学反应方向

考核知识点

1、热力学中的常用术语

体系和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

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能量守恒——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化学;几种常见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

3、化学反应的方向

自发过程;熵的初步概念;吉布斯自由能。

考核要求

1、了解热力学中的常用术语,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

2、掌握焓变及几种重要热效应的概念。

3、掌握盖斯定律,并能用于热化学的有关计算。

4、熟悉ΔG与ΔH及ΔS的关系,并会应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第三章化学反应速度

考核知识点

1、了解反应速度的概念,掌握反应速度的表示法。

2、初步了解反应速度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3、掌握浓度、温度及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并能用反应速度理论解释各种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考核要求

1、掌握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2、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度影响的规律。

3、掌握活化能、活化分子等概念,并能运用理论解释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平衡

考核知识点

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2、标准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偶联反应的平衡常数的的表示方法及意义,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化(G0)的关系。(不推导公式)

3、化学平衡的移动

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勒沙特列原理。

考核要求

1、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能利用平衡常数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了解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关系。

2、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应用

第五章氢、水、溶液和胶体

考核知识点

1、氢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氢的同位素;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氢化物。

2、水的组成和结构;水的物理性质;水的化学性质;水的状态图。

3、溶液

分散体系;溶液的一般概念;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稀溶液的依数性。

4、胶体溶液

胶体的制备;胶体溶液的性质;胶体的结构;胶体的聚沉。

考核要求

1、掌握氢气的制备方法及重要性质;了解各类氢化物的结构和性质。

2、掌握水的重要物理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一般了解水的相图及其应用。

3、掌握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4、掌握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在测定分子量方面的应用。

5、了解胶体溶液的制备,结构和性质。

第六章电解质溶液和电离平衡

考核知识点

1、电解质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缓冲溶液的概念和组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责和配制。

3、盐类的水解;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4、溶度积常数;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5、酸碱理论

考核要求

1、了解离子氛、活度系离数和离子强度的概念。、

2、掌握pH的意义,熟悉pH和氢离子浓度的相互换算。

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及缓冲原理,掌握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5、掌握各类盐的水解平衡及有关计算。

6、理解Ksp的意义,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7、酸碱的电离理论;酸碱的质子理论;酸碱的电子理论。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

考核知识点

1、氧化值和氧化态、氧化还原半反应式、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原电池、半电池、原电池符号、电极的分类、电动势、标准氢电极、标准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能斯特方程的应用、电极电势的计算。

3、酸性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

4、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分解电压、超电势、电解的计算。

考核要求

1、能够熟练地运用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掌握有关电池和电解的一些重要概念(正极、负极、阴极、阳极、电极电势等等),认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作用机理及电解产物析出的一般规律。

3、能运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4、了解奈斯特方程的意义,并熟练进行有关计算。

第八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考核知识点

1、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关系式。

2、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电子排布)。

屏蔽与钻穿效应、构造原理、基态原子电子组态。

3、元素周期系及元素周期表。

4、元素周期性。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氧化态。

考核要求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会看波函数和电子云图形。

2、能够运用近似能级图,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写出常见元素的电子层构型。

3、掌握各类元素电子构型的特征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了解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

第九章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

考核知识点

1、共价键理论

路易斯结构式、σ键和π键。

2、共价分子的性质

共价半径、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3、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偶极矩、分子的磁性。

4、杂化轨道理论(等性与不等性sp3、sp2、sp杂化)。

5、离域π键。

6、价层电子互斥理论(VSEPR) AB n型分子(离子)构型的判断。

7、分子轨道理论的简介。

组成分子轨道的原则、O2、N2、HF分子轨道能级图、分子轨道中的电子排布、键级。

8、等电子体原理。

9、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考核要求

1、能写出物质的路易斯结构式。

2、能运用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和等电子体原理推测AB n型分子(离子)的构型。

3、掌握O2、N2、HF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4、掌握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概念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5、熟悉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杂化类型与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

6、理解物质性质和分子结构间的关系。

7、能运用价键理论分析和解决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能力关系。

第十章空气和稀有气体

考核知识点

1、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液化和分馏;空气的污染及其净化。

2、稀有气体的发现;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稀有气体的存在和分离;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考核要求

1、了解空气的组成,液化及分馏原理,污染和危害。

2、一般地了解稀有气体的发展简史,单质的性质、用途。

3、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

4、掌握氙的氟化物和氧化物的性质。

第十一章卤素

考核知识点

1、卤素的通性

卤素原子的物理性质、卤素的存在、卤素的电势图。

2、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和用途。

3、卤素的化合物

卤化氢和氢卤酸、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拟卤素、卤素氧化物和含氧酸及其盐。

考核要求

1、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2、掌握元素电势图并用以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它们之间地相互转化关系。

第十二章氧族元素

考核知识点

1、氧族元素的基本性质、氧族元素的电势图。

2、氧气单质、氧化物、臭氧、过氧化氢。

3、硫的同素异形体、硫化物和多硫化物、硫的含氧化合物、硫的其它化合物。

4、硒和碲。

考核要求

1、了解氧化物的分类。

2、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熟悉硫的成键特征及多种氧化态所形成的重要物种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以及它们之间地相互转化关系。

第十三章氮族元素

考核知识点

1、元素的基本性质。

2、氮和氮的化合物

氮、氮的氢化物、氮的含氧化合物、氮的其它化合物。

3、磷及其化合物

单质磷、磷的氢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磷的含氧化合物。

4、砷单质与砷的化合物。

考核要求

1、掌握氮和磷的单质及其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应用。

2、掌握砷单质与砷的氢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性质。

第十四章碳硅硼

考核知识点

1、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成键性质。

2、碳的同素异形体、碳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碳的硫化物和卤化物。

3、单质硅的性质、制备和用途,硅烷、硅的卤化物和氟硅酸盐、硅的含氧化合物。

4、硼原子的成键特征、单质硼、硼的氢化物(硼烷)和硼氢配合物、硼的卤化物和氟硼酸、硼的含氧化合物。

5、碳、硅、硼的离子型化合物、共价型化合物、间隙型(金属型)化合物。

考核要求

1、了解碳、硅、硼的单质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碳、硅、硼氢化物、卤化物、含氧化合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

3、熟悉硼的缺电子特性及缺电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4、了解硅酸及硅酸盐的结构与特性。

5、认识碳、硅、硼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

第十五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考核知识点

1、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反应。

2、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还原性、水溶液酸碱性和无氧酸的强度。

3、最高氧化态氧氢化物酸碱性、含氧酸及其酸根(含氧酸阴离子)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

4、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还原性。

5、第二周期p区元素的特殊性、第四周期p区元素的不规则性。

考核要求

1、掌握非金属元素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理论去理解、归纳和总结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

2、了解有关酸碱强度的ROH规则和鲍林规则。

3、了解P区元素在周期性变化上的某些特殊性。

第十六章铝族和锗分族元素

考核知识点

1、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分类、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冶炼。

2、价电子层结构和氧化态、成键特征、铝族元素的基本性质。

3、铝的性质和用途、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铝盐、铝的冶炼原理。

4、价电子层结构和氧化态、成键特征、锗分族元素的基本性质。

5、锡、铅的化合物;铅蓄电池;铅的毒害及防治方法。

考核要求

1、掌握金属元素的特征及一般性质。

2、掌握铝的冶炼原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氧化铝、氢氧化铝及铝盐的性质。

3、了解锗分族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第十七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

考核知识点

1、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用途、单质的制备。

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类、配合物。

考核要求

1、掌握S区元素电子构型与其性质变化规律间的关系。

2、掌握S区元素氧化物、氢化物的类型合性质。

3、掌握金属单质的性质,制备方法。

2、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的类型及重要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3、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碱性和溶解性的变化规律。

4、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重要盐类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盐类热稳定性、溶解性的变化规律。

第十八章配位化合物

考核知识点

1、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配离子的逐级形成常数。

2、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配体的结构与性质对溶液中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3、配合物的溶解度、氧化与还原、酸碱性等性质。

考核要求

1、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应用及其有关计算。

2、了解中心原子的结构和性质、配体的结构与性质与溶液中配合物稳定性的关系。

3、了解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酸碱平衡的关系,能进行相关的计

算。

第十九章铜族和锌族元素

考核知识点

1、铜族元素

铜族元素的通性;金属单质;铜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IB族元素与IA族元素性质的对比。

2、锌族元素

锌族元素的通性;金属单质;锌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镉和汞的毒害及其防治方法;锌族

(IIB)与碱土金属(IIA)元素性质的比较。

考核要求

1、掌握铜、锌两族元素的性质,能以结构的观点说明ds区元素与s 区元素性质上的差异。

2、掌握铜、银、锌、汞单质与酸碱的反应。

2、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重要盐类以及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

3、掌握Cu(Ⅰ)、Cu(Ⅱ);Hg(Ⅰ)、Hg(Ⅱ)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二十章过渡元素

考核知识点

1、第一过渡系元素的氧化态、最高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酸碱性、氧化还原稳定性、配位性、水合离子的颜色和含氧酸根颜色、磁性及催化性。

3、钪、钛、钒的重要化合物。

4、铬的重要化合物、含铬废水的处理。

5、锰的重要化合物。

6、铁钴镍的基本性质、铁、钴和镍。

考核要求

1、掌握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构型特点及其与元素通性的关系。

2、掌握第四周期d区金属元素氧化态、最稿氧化态氧化物及其水合氧化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稳定性、水合离子以及含氧酸根颜色等变化规律。

3、掌握第一过渡系元素Ti、V、Cr、Mn、Fe、Co、Ni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十一章镧系及锕系元素

考核知识点

1、镧系元素的通性、镧系金属、镧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2、稀土元素的分布、稀土元素的分离、稀土金属配合物、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3、锕系元素的通性、锕系金属、钍及其化合物、铀及其化合物。

考核要求

1、掌握镧系和锕系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掌握镧系收缩的实质及其对镧系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3、了解镧系和锕系以及d过渡元素在性质上的异同。

4、一般了解它们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5、了解稀土元素的分类。

第二十二章无机化学进展(选学,不考核)

(执笔:刘睦清)

《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无机与分析化学》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计算,并能很好地解释无机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和事实,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1.物质状态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了解实际气体的van der Waals方程;掌握液体的蒸发,沸点;了解晶体的种类及特点。 2.原子结构 掌握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几率密度和电子云,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的能级,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3.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掌握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离子的特征,离子晶体,晶格能;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键参数与分子的性质,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离子的极化,氢键。 4.化学热力学初步 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可逆途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生成热与燃烧热,从键能估算反应热;反应方向概念,反应焓变对反

应方向的影响,状态函数熵和吉布斯自由能。 5.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反应速率理论,掌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6.化学平衡 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掌握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Kθ与△r G mθ的关系,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7.溶液 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8.电解质溶液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盐的水解,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9.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电极电势的应用;了解化学电池。 10.稀有气体 了解氢的成键特征,氢的性质、制备方法,氢的化合物,稀有气体的结构。11.卤素 了解卤素的通性,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含氧酸的氧化还原性。 12.氧族元素 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氧,臭氧,水,过氧化氢,硫及其化合物,无机酸

《无机化学实行》教学大纲(本科)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师范本科学院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 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见后); 2、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分离提纯方法,学会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绘制仪器装置图和撰写实验报告,查阅手册,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以及处理实验室一般事故等的能力。 4、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后续实验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材、参考书 教材: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

1、《化学实验规范》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 2、《实验无机化学》王致勇,连祥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年。 3、《实验无机化学》沈君朴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中山大学等校,高等教育出版社 5、《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陈寿椿,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82年。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本课程共108学时,可如下分配 综合设计实验8个24学时 考试6学时 其中: 基本操作实验10个29.5 % 基本理论方面实验8个23.5% 无机制备及性质实验8个23.5% 综合设计实验8个23.5% 四、大纲内容

实验一仪器的认领和洗涤、安全教育 1、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认领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 使用注意事项。 3、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4、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实验二灯的使用和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1、了解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正常火焰各部分的温度。 2、初步练习玻璃管、棒的截、拉、弯曲、拉制、熔烧等操作。 实验三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1、了解台秤和分析天平的基本结构,学习正确的称量方法。 2、掌握使用天平的规则。 1、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四溶液的配制 1、掌握一般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时数:72 学分:3 @ 2010年 4 月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 . 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三、课程教学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思维方法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化工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专业知识目标: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长春理工大学精品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课程编码:0730011 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学 时: 96 其中实验学时:32 学 分: 5 开课学期: 1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课程类别: 必修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无机化学是材料与化工学院各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机化学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授以学生无机化学的知识与理论,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热效应ΔrHm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反应的ΔrGm和ΔrSm的计算,化学平衡及其移动原理,Kθ与T的关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理论,活化能的概念,K与T的关系等)。 要求掌握酸碱的电离理论、质子理论、电子理论及无机化学四大平衡原理(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配合物的概念、原电池、电极电势及其应用等) 初步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理论(包括微观粒子运动特性、量子数、原子轨道、电子云、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元素周期系及原子性质的周期性规律,VB理论、MO理论、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晶体类型、分子间作用力、晶格能、离子极化作用);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和特性,并能用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加以解释。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 理论部分 (1)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概念及平衡移动规律,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溶度积规则、氧化还原平衡和电极电势、配位平衡等内容,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能用平衡常数(kθ)进行有关计算。能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组成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pH值。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能用氧化值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通过能斯特方程式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能计算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习用ΔrGm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1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2013年南京理工大学813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一、复习参考书 1.无机化学. 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二、复习要点 第一章气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及其应用 2.气体混合物的分压定律及其应用 重点:分压定律 第二章热化学 1.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焓变和热化学方程式 4.Hess定律 重点:焓变及Hess定律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式 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rrhenius方程式 4.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 重点: 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 1.标准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3.化学平衡的移动 4.自发变化和熵 5.Gibbs函数 重点:标准平衡常数及其应用、Gibbs函数 第五章酸碱平衡 1.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 3.缓冲溶液 4.配位平衡 重点: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缓冲溶液、配位平衡 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 1.溶解度和溶度积 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重点: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 1.电化学电池 2.电极电势 3.电极电势的应用 重点: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八章原子结构 1.氢原子结构 2.多电子原子结构 3.元素周期律 重点:波函数的意义、量子数、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九章分子结构 1.价键理论 2.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分子轨道理论 4.键参数 重点: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第十章固体结构 1.晶体结构和类型 2.离子晶体 3.分子晶体 重点:分子晶体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1.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磁性 2.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重点: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 第十二章s 区元素 1.s 区元素概述 2.s区元素单质 3.s区元素化合物 4.对角线规则 重点:s区元素化合物 第十三章p区元素(一) 1.p区元素概述 2.硼族元素 3.碳族元素 重点:硼的化合物锡、铅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实行1》教学大纲(详细版)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实验课 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无机与化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化学专业 课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丁明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 课程概述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本科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常见元素的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典型性质,熟悉实验室中某些无机物质的一般制备方法和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准确、细致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作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的 1.加强基本操作训练: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集中叙述后,要分散反复训练,这样既有理论叙述又有实际训练,做到学用结合。利用图解说明和电化教学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对误差处理和有效数字的使用、作图、查阅手册以及绘制仪器装置图、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都须有一定的要求并在有关实验中训练。 2.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保持一定稳定性和基本性的同时,要补充具有学科发展特点的先进内容,联系实际的内容,并注意有趣性、可研究性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操作竞赛、课外兴趣实验、外出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3.规范实验教学的三环节:抓好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清洁习惯,科学、完整、规范地表达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必要的

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

无机化学教案 说明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 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 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 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 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成。 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

五、目录 绪论 (4)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

第2章分子结构 (9)

第3 章晶体结构 (13) 第4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 第5 章化学平衡 (30) 第6 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 第7 章水溶液 (36) 第8 章酸碱平衡 (41) 第9 章沉淀平衡 (51) 第10 章电化学基础 (56) 第11 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 第12 章氢和稀有气体 (73) 第13 章卤素 (74) 第14 章氧族元素 (80) 第15 章氮磷砷 (87) 第16 章碳硅硼 (97) 第17 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第18 章金属通论 (104) 第19章S区金属................................. 第20章P区金属................................. 第21 章ds 区金属............................... 第22章d 区金属(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103 105 109 114 121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无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无机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6 一、考查总目标 《无机化学》主要考察学生对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基础理论包括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结构)、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和水溶液化学原理(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元素化学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和应用。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物质结构基础:约35分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约25分 水溶液化学原理:约35分 主族元素:约30分 过渡元素:约25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50分 填空题:每空2 分,约35分 简答题:约35分 完成并配平反应方程式:10分 计算题:20 分 三、考查范围 (一)考查目标 1、掌握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以及基础电化学等基本 原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2、熟悉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原理去掌握有关无

机化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能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来阐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熟悉离子的分离和鉴定。 (二)考核要求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掌握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原子质量、平均原子质量、分子量、式量等基本概念。 2.了解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掌握波函数、电子云、原子轨道、电子层的概念,会看波函数与电子云图形,重点掌握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取值规律和合理组合。 3.根据电子排布三原则和鲍林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特殊情况除外),能书写一般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并根据电子排布式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有关性质。 4.理解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的若干性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势、电负性)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第二章分子结构 1.了解路易斯结构式。 2.熟悉键能、键长、键角和键的极性等键参数的概念,并能用键参数解释分子的稳定性、极性等性质。 3.掌握价键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理解杂化对分子性质的影响,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一般分子和离子的空间构型。 4.理解离域Π键形成的条件和特点,了解等电子体原理。 5.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并能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第一、二周期简单 的双原子分子的形成及稳定性,其中以O 2分子和N 2 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分子轨道表示式为重点。 6.掌握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论点,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元素分子和离子的空间构型。 7.了解分子间力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分子间力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8.理解氢键形成的条件和特点,掌握氢键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无机化学主要研究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人工制取、性质和反应,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释的科学。是理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化学教学中的第一门主干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也是理科各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热力学原理及四大平衡的关系。掌握原子结构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以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掌握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金属键理论对分子形成及其结构的解释。在理论部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要求:已完成高中化学课程 后续相关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 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基础上的逐步深化和提高,同时又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和扎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内容上,删减了与中学化学重复内容,着重强化了化学理论中规律性的知识,从更完善的理论角度重新认识化学物质结构及化学变化规律,加强了对微观结构的描述和重要理论的阐述,同时细化了重要元素及典型化合物的讨论,适当增加了某些化合物新用途的介绍。这些内容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参考书: [1] 《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张淑民编著,唐瑜修订,兰州大学 出版社,2011年6月 [2] 《无机化学》,宋天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811《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811《无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作为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无机化学是除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外,对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科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机化学与生物、医药、电子、能源、环境、材料、地质、矿产等领域的重叠范围也越来越大。本考试科目要求应试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质结构基础、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水溶液化学原理以及元素化学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实验方法、检测技能、应用技术,初步掌握新化合物及新材料的设计、制备、表征和应用的方法;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时刻关注与无机化学交叉的学科。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三版),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名词解析、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简答题、推断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物质结构基础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掌握:微观粒子运动、原子轨道、电子云、量子数、基态原子、轨道能级、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基本概念;玻尔原子模型和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的区别;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电子分布原理及电子分布;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和核外电子分布关系。

熟悉:玻尔原子模型;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核外电子的分布;元素周期系和核外电子分布的关系。 二、分子结构 掌握:共价键和离子键的特点;原子轨道杂化的条件、类型及与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分子轨道形成、能级、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分布、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分子间力的类型、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熟悉:键参数;共价健;离子键;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间力和氢键 三、晶体结构 掌握:晶体中晶胞、晶格的基本概念;晶体的特点;离子晶体密堆积规则及简单的结构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混合晶体(如石墨)的特点;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熟悉:晶体及其内部结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混合晶体;离子极化 第二部分化学热力学基础 一、化学热力学初步 掌握:状态函数、反应焓变和物质标准生成焓基本概念及其应用;进行有关能量守衡方程、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熟悉: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热力学各基本概念;内能、焓、自由能、熵等状态函数。 二、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状态;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及其计算;反应熵及其作为化学反应自发进行方向判据的应用。 熟悉:浓度、压强、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第三部分化学动力学基础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表示方法;反应速率理论;反应历程。 熟悉: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伦尼乌斯公式及其应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部分水溶液化学原理 一、水溶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别:必修 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配合离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等基本知识。并且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二、主要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及相当学习网站 1、教材: 北师大等院校编《无机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①《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庞锡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书》庞锡涛主编 ④《现代化学基础》华东师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⑤《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⑥《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⑧《大学化学》杂志 3、相关学习网站 ①. ②. ③. 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理论解释 难点: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 四、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为主 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内容有平时测验、习作讨论、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药学、药物制剂-《无机化学》大纲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09031028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课程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开课单位:药学院化学学科 学分:6 总学时:120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48 先开课程:无 授课对象:药学、药物制剂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人:杨怀霞编写日期:2009年8月28日 前言 【开设目的】 《无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理论,理解s区、p区、d区、ds区主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同时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规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

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该课程发展史,发展方向,内容安排,与药学的关系。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化学与药学的关系,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第一章溶液 【目的要求】 掌握溶液浓度的五种表示法: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熟悉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四个性质,了解离子强度,活度,活度系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 溶液的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电解质在水中的存在状态。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 【目的要求】 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吉布斯能的定义,会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吉布斯能变,标准吉布斯能变。熟悉反应过程的熵变计算,利用吉布斯公式能进行有关计算。了解热力学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热力学常用术语:体系、环境、过程、途径、状态函数、热、功。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盖斯定律;焓、熵、吉布斯自由能及反应的自发性。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自学。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

无机化学理论教学大纲(药学新修)

《无机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090201 学时数: 54 学分:3.5 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专业:药学、医学检验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无机化学是药学、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第一门化学课。它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独立进行无机化学试验和自学一般无机化学书刊,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应该运用辩论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阐明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以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根据我院教学中实际特制订本大纲,供药学、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与药学、无机化学与医学检验关系。无机化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无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明确什么是无机化学。了解无机化学与药学、无机化学与医学检验的关系。了解无机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溶液3课时 【教学内容】 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溶液的渗透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况。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 【基本要求】 掌握溶液浓度的含义。掌握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及有关计算。 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熟悉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了解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状况。了解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的概念。 三化学反应速率4课时 【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