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

【篇一:《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

己的求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

歌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设想〕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

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

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

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

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

中国诗》)

二、预读课文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

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

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

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

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

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

缀集》等。《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

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重点解析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

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

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

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

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

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

面科学。

2.主题归纳(教师讲解)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

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

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

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

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

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然后重点论述

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

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

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

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

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

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

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

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领悟重点(学生归纳)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

缺乏

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

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

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

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

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

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

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4.鉴赏本文艺术手法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

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

服人,以智启人。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

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

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

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

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

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

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

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

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

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

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

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

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

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

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

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

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

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

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

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这

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

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

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

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

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

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

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

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

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

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

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

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

和力量。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

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

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

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

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

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

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

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

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

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

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

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⑤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

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

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

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

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

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

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谈中国诗特点

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篇二:《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

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

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

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

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

在学习了前两篇课文之后,《谈中国诗》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生字

生词、写作背景、文段划分放给学生课前自己处理,我把课堂的焦

点集中在对中国诗特点的把握和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学情体察

通过对《咬文嚼字》和《说“木叶”》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文艺评论

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初步了解了,但是欧化的语言风格、

诙谐幽默且思辨深刻的语句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将这一

课的难点放在了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

出了卓越成绩。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

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

二、自查

1、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

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

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

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

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

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

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

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那么,你读过钱钟书

先生的哪些作品?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

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等。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

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阅读全文,再次勾画生字生词并识记,思考课文的行文思路,划分

层次,概括文意。

2、识记字词

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

得简短轻灵。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

3、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文意。

三、辨一辨

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请快速阅读文章第三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

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二、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

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

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

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

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第四、中国诗的内容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请你列举几首你非常熟悉的诗歌,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和钱钟书

先生提到中国诗的特点相吻合,有没有这些特点。

四、品一品

品析文章中精要语句的妙用。作为一篇学术性较强的演讲稿,我们

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乏味,请分别找出你感兴趣的句子进行品读分析。

例:

1、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提示:“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

中国诗的篇幅。用鞋子、脚作比,形象地说明了诗体(诗的形式)

与诗心(诗的内容)的关系。换言之,形式决定了内容,内容反过

来决定形式。

2、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怀孕的静默。

提示: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手法来理解语句。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形

象地中国诗富于暗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怀孕”指有所包含,内蕴丰厚。

方法生成: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

句的意思。如例句赏析中的“鞋子”、“脚”和“怀孕”。

2.从分析句子的手法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找出其所运用的手法,就可以把握住句

子的基本意思,像例句中的比喻手法的运用。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这些句子一般来

说常常会出现在文章的一些特殊位置,其实也就是结合文章相关语

境来分析。这在我们的阅读练习中经常遇到。练习:

带着方法试着去分析本文中你所圈划出的精要语句,谈谈你对这些

语句的理解。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

1、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为我们概括了中国诗的特点,你认为中国诗还有其他方面的特点吗?

2、钱穆先生说:“大师者,乃是通方之学,超乎各部专门之上而会

通其全部之大义是也。”你认为钱钟书算得上是大师吗?你认为在中

国现当代有哪些大师呢?请举例说明。小组展示: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首先是诗,然后才是“中国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

诗与外国诗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本质上却没有什么

区别。钱钟书先生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

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

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一篇短短的演讲词,充分显示出一位学贯

中西的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七、补充:钱钟书名言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

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

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习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

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写在人生边上》

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围城》

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

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论教训》

八、课后作业:

完成市编学案第78页,阅读理解题《王维的境界》第20、22题。

【篇三:《谈中国诗》教案doc】

课时编号:

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

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

比论证和例证法。

2、学会对比论证。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学方法】

自读、研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

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

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

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

术的总的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

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他

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

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

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

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

译为中文。

二、钱钟书夫妇简介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

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

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

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

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

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

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

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

究两方面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杨绛

三、把握结构;

(一)疏理结构:

—(1),总:谈中国诗的方法。

二(2—7),分:中国诗的特征。

(2)一般发展特点。

(3—6)谈中国诗的特征。

(3)篇幅短小。

(4—5)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6)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7)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8),总:中国诗和西洋诗相通。

四、学习论证方法:

(一)对比论证:

中国诗:

没有史诗,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之后。中国诗是早熟的。

先有史诗,次有戏剧,最后有抒情诗。

篇幅短小。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篇幅相对较长。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

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外国诗: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雄厚,沉重。

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其它的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二)例证。(征古今引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方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 1、(第1段)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已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

2、(第2段)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

5、(第4段)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

6、(第4段)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概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拉丁、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7、(第5段)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8、(第5段)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9、(第6段)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

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

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

10、(第7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

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 11、(第7段)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

地哀歌》的首节。(英一次)

12、(第7段)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

13、(第7段)斯屈莱欠就是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

作风。(英一次)

15、(第8段)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

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

五、本文特色

本文特色→钱文特色→学者散文特点

学者散文一般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a、达意形象。即用于达意,不用于表情,且化深奥为通俗,化单纯

为复杂。b、旁征博引。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c、逻辑性强。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d、幽默风趣。有时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是

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

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

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

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

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

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

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

欲辨己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

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

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

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3、通学理。

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

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

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

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

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

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

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

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

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

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

到你们那么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一结论既合情合

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六、难句解析:(顺及完成课后练习二)

1、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

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稳定、长远的发展。

这段话的幽默,表现在用了一个《百喻经》的比喻,“没有地心吸力

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以及“流毒无穷地聪明”,是批评,却批

评得令人会心一笑。2、说明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像“樱桃核跟二

寸象牙方块的雕刻”。然而,“简短的诗”有“悠远的意味”。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

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二是“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把说理形象化,使人感到有趣。

3、指点中国诗的特征是富于暗示。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

孕的静默。”这种说法俏皮而又意味深长。

4、指出中国诗的特征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但这是就一般诗而言,也有“厚重的诗”。

这两句话的幽默,表现在后一句:“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

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十分形象,使人印象深刻。

5、指出中国诗一般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而西洋诗厚重、狂放。

这几句诗的幽默,表现在两处:一是讲西洋诗人“有拔木转石的兽力

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像“野蛮犬吠”;一是讲中国诗“是文明人话”,

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真是形容得淋漓尽致,又对比鲜明,令人在微笑声中接受作者观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好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再

如以下4句:

6、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

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点拨: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

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而且逐渐腐人”(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

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

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7、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

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点拔: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8、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

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

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点拔: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9、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点拔: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七、练笔:(题见课后练习三)

【教后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