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习题(答案完整版)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习题(答案完整版)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习题(答案完整版)
王宁:中国文化概论习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3.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4.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传统。

二、简答题

1.“文”的本义是什么“化”的本义是什么?

答:“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化”的本义是改易.这种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广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足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⑥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相当于文明】

4.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答:狭义文化应把握三个要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⑦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5.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其原因有哪些?

答:中国文化形成为一种统一的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

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6.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

答:文化传统是贯彻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下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

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9.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

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要涉及到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名词解释

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二、简答题

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

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2.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

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1)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2)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3)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4)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3.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

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4.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

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

5.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开始于元明清时期?

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枢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

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

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

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

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

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三、论述题

1.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

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答: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3.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么不同于西亚古国?

答:因为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城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据说在夏禹的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场时这样的诸侯还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那么,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转化为文化整体呢f它和西亚古国的人群融合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历史记裁,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汇.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它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4.天下一大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答: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则已十分清晰.大体从商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赂.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则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5.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牲相关联?

答:因为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

和融合.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狂狁,之后北狄,秦汉以后裔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在中原政治兴

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

徒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

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隔一二百年哉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虽

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6.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答:我们知道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城,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因为,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因此每当北方进人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商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城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7.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

答: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城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祟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这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认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明清晋商鼎盛一时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朗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祖天独题.,都最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城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城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害秋战目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则都是以一定山川条件为依托的.如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水,洛水,即所谓三河之地;秦占据雍州,楚以古荆州为发达的基地,齐则始终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建设运动.如魏国针对自己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泰国大量开垦土地,发展小农,来实现"驱农归战"的目标;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赵国则进行军事改制,实行所谓有"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问题.没有哪一次成功的变革,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条件和本地人的生活经验的.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思想文化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鲁多儒学,阴阳之土,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则是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表现的深深的乡土意识.而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样深入的对本土地利,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烛烂的文化高潮。

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以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方苞,姚须.所以,这里的文人都以"桐城派"自许.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

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通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8.试述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况

答:唐朝初年,南方的文化状况已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状况大不相同.如秦汉时属于"东楚"的丹阳,毗陵,吴郡等荒凉之地,到唐初已经属于"人物本盛,小人资于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厘列肆"和"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的开化之地.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人文,物产的都会.有些地方因为新的文化因素注入而改变习俗,如佛教的大规模传人和道教的发展,都使南方许多地区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有时外在条件的变化,又可以使一个地方的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兴衰起落.如唐高祖李渊时,曾联合儒,道反佛,甚至采用强制措施,使"数盈十万"的"天下僧尼",都请令匹配","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国,可以足兵".由此说明地域文化是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尤其是初唐时期儒,道,佛的地位谁先谁后之争,虽然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但在争论中却往往产生了意外的学术文化新成果.由于争论涉及一些根本教义和若干理论问题,诸如天命与自然,有神与无神,人世与出批等等,因此就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唐朝初年南方的文化是在北方文化的影响下繁荣起来的,是多种文化思想不断发展,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综合文化.再加上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海外文化的输入,使得初唐的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9.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地域文化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我们知道,一种社会文明,总有它正统的精神文化主导着该文明的文化方面.同时,在一个地城广阔的社会里,只不可能没有地域文化的广布.那么,起主导作用的正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地域文化又对正统文化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书楚语,作楚声,"的屈原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根基.而且,正统文化不能离开特定地域人群对它的接受,理解以至发展.如儒学,有鲁国之儒,有齐国之儒,也有三晋,楚地之儒,所重的儒术各有偏向,正是在这地域性的分派的发展中,儒学走向内涵的丰富.另外,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则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竞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

的"国手".他们在为同一的文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影响着本土后人的价值感,荣誊感.这种情况不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会,城镇都有这样的文化功能。

10.试述黄河、准河由利变害的原因

答: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在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并不严重,基本上是稳定的,安流的.所以,人们利用黄河水引进农田,使西北地区良田千里,经济发达,尤其是关中地区,成了当时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但是,从10世纪即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徒变为常态.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这样就加重了黄河水土的流失.而大量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的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以致在下游平原地带形成了地上悬河,使得黄河流域的水灾从总体上看,是呈逐渐加深加重的历史趋势.另外,与黄河的迁徒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于消失.从古代有关文献看,华北地区曾有过不少湖泊,如大陆泽,大野泽,荣泽,雷夏泽等,随着北方气候的干旱,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渐趋淤塞,而最终导致它们淤平的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加严重.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又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名词解释

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诗经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属于()。 [A] 文化维新[B] 经济 维新 [C] 政治 维新 [D] 国防 维新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 [A]官职有关[B]母系氏族有关 [C]居地有关[D] 历史事件有关 3、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 钟繇[B] 张华[C] 陆机[D] 陆云 4、中国传统文化以哪个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A] 魏晋[B] 南北 朝 [C] 唐末[D] 明清

5、小篆来源于 [A]石鼓文[B]金文[C]甲骨 文 [D]隶书 6、下列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派别是 [A]道家[B] 儒家[C]墨家[D]法家 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 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 [C] 宋元[D] 明清 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辩证思维[D] 整体思维

10、宋明新儒学具有宗教色彩,是一种儒学化了的()。 [A] 道学[B] 墨家学说 [C] 法家学说[D] 佛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 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 选、错选均无分。 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以半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B] 以尊君事亲为原则 [C] 以儒学为主干[D] 以天人合一为目 标 12、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包括()。 [A] 小篆[B] 甲骨 文 [C] 隶书[D] 金文 13、下列属于秦统一中国后实行整齐制度的是()。 [A] 三公[B] 郡县[C] 驰道[D] 繁荣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作业答案

第一章 1 《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 A 新石器文化晚期 2 《汉书》里边记载大臣给皇帝上书 说帝王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B,承天之序 3 下面哪个遗址的发现救活了《尧典》这个文献 D,陶寺 4 四方的概念加一个中方的概念 即羲和在中间待着 这是一个历法体系 叫什么 A,五方历法体系 5 远古时代 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大的广大地域上是怎么把大家凝聚起来的 C,宗教 6 上古时期的族群凝聚靠的是什么来吸附 B,它自身的文明

7 什么时期有了12个贤臣 D,舜 8 小族归于一个强大的族群 给人当儿子 这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里面叫做什么 B,收族 9 “同姓不婚”遵循的是哪个族群的习俗 B,周人 10 随着家天下到来的时候 尧舜时期的那种服凑奔向文明的哪种方式徒然就中断了 变成了什么 C,杀伐征服 11 关于分封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周武王分封 12 周公建议在哪里建立精神首都 B,洛阳 13 本视频中提到把殷商人分散了 下面哪个没有殷商人 D,楚

14 古代有一个观念 灭你的国家但不灭的你的香烟后代 是因为那个时代的人相信什么 D,闹崇鬼 15 分封制在精神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就是什么 C,忠 16 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 A,君民同体关系 17 分封制在西周造成了极好的效果 到了以后朝代却不行了 是因为西周时有什么 D,众多的异族 18 周人用什么手段联合异族 B 通婚 19 本视频说看到 的时候 我们看到了华夏意识成为显形的存在 C 齐恒公尊王攘夷 20 分封制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B,统一文化

21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C,商人创制 22 中华文化的什么对于中国民族大融合很有利 A,开明性 23 下面不属于儒家看乡饮酒礼的 B,繁文缛节 24 《曲礼》里边《少仪》规定对老师怎样 D,无隐无犯 25 本视频说礼乐文化第二个特点是什么 B,物质形态 26 关于礼乐文明说法不正确的是 D,各国皆有 27 中国古代发兵用什么礼节 D,丧礼 28 我们现在最早的诗歌的记忆是什么 A,《大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

简答题 1. 简述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3)人及人类群体的心理差异决定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 2.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化因素有哪些。 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体性,研究协调与协和,可为现代智能理论提供启示。 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和人际协调理论对调节工业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⑶中国儒学的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的重视。 3.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仁者爱人,“仁”的基本含义是人所本有的对于他人的关爱。这种对于他人的关爱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好的。孔子更强调的是内在的自觉追求,它是要通过艰苦的追求才能取得的。作为君子,在任情况下都不能没有仁。仁是全德之德,恭、宽、信、敏、惠、敬、忠、礼、恕、勇、孝、刚、毅、木、纳及爱人等德目与仁相较而言也能说成是对仁的某一方面的限定。仁应是孔子所认为的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并不轻意以仁许人。仁的本质内涵是给他人与社会带来益处。 4. 简述孔子的礼学。 孔子认为春秋明期礼崩乐坏,礼乐所代表的等级秩序观念已丧失殆尽,社会动荡而不稳定,因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复礼,即复归周礼。仁是礼的基础,但内心之仁外现的行动要以礼来规范,最终并表现为合礼的规范,因此也可以说复礼是仁的目标所在。 5. 简述庄子的相对论。 庄子认为,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等等一切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认识能力有强弱,知识涵养有大小,立场观点有不同,因此对于同一问题解答方式、应答内容就会有不同。井底之蛙、望洋兴叹都表达了人的认识有限性的思考。与其以人的有限性观察各种存在物,不如尽量舍弃身从道,从道的角度思考问题。 6. 简述《周易》一书的构成。 现行本的《周易》一书,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传为七篇十翼。每卦皆有卦爻辞组成。义理与象数都是周易不可缺少的部分,辞、变、象、占四者皆可成为学易的门径,但四者皆知才能真正懂易。 7. 什么是文化传统? 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一般指“软文化”部分)特征或个性。? 8. 简述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强为,顺应道而为。道并非不作为,而是无心于作为,无意于作为,而是为而不宰治,为而不居功,为而不图报。无心于万物,无心于为仁,任其自然,顺其自然。而无不为并非目的,它只是顺从道作为的自然而的结果。 9. 中国古代系统论有何特点。 (1)着眼于整体稳定、协调的对立互补,以及有别有序的阴阳交感的矛盾观。(2)着眼于整体的完善和连续的物极必反,生生不息的回圈运动观。如阴阳双方,有别有序。 (3)以应变为目的,以全体用中为要点的实践辩证法。

最新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5)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 (7)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7)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 (8) 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 (8)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 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 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一.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卷A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 A.生产工具B.生活器具C.运输工具D.典籍 2.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 A.文化现象B.文化事象C.文化思潮D.文化产品3.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A.西夏B.西戎C.西狄D.西羌 4.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A.与地理条件有关B.与气候条件有关 C.与社会条件有关D.与生活条件有关 5.《阿房宫赋》的作者是() A.李白B.杜甫C.杜牧D.孟浩然 6.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A.三代文化B.先秦文化C.秦汉文化D.唐宋文化 7.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 A.铁器制造B.铜器制造C.青铜器制造D.铝器制造 8.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 A.金銮殿B.宗庙C.天坛D.明堂 9.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 . . w

A.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C.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 D.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 10.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 11.西周以后,文献中频繁出现“皇天”、“上天”、“ 天”、“昊天”、“苍天”,表明一种信仰已广泛流传,这种信仰是() A.日崇拜B.月崇拜C.鬼魂崇拜D.上帝崇拜 12.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 A.仁、义、礼B.孝、悌、忠C.礼、智、信 D.恭、敬、诚 13.《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赵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D.钱玄同 14.下列佛学宗派中,属于中国化佛学宗派的是() A.天台宗B.法相宗C.律宗D.密宗 15.20世纪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A.梁漱溟B.徐复观C.唐君毅D.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中国文化属于() A.民族文化B.国别文化

2010年4月 中国文化概论(答案) 试卷

2010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分成南北两支,偏向东北的一支称为( A.通济渠 B.永济渠 C.广济河 D.金水河 2.盘庚迁殷后,在河南北部安阳平原建立起政治中心,由此迅速走向强大,达到鼎盛是在A.祖乙时期 B.祖丁时期 C.武乙时期 D.武丁时期 3.辛亥革命以后,新式理发业的商业标志为( A.字号 B.头像 C.灯具 D.广告 4.中国古代皇帝的龙袍,属于服饰的( A.信仰标志 B.阶层标志 C.仪礼标志 D.政治标志 5.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古代十六尺宽的标准路称为( A.径 B.畛 C.涂 D.道 6.“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的修辞格属于( A.析字 B.回文 C.顶真 D.对偶 7.汉字与姓名有内在联系,如“牛得草”、“马识途”等属于( A.“为长者讳” B.“名字相应” C.“名因姓取” D.“有名省形制字” 8.佛教在中国的繁荣阶段是( A.东汉魏晋时期 B.东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明清时期

9.世界上主要栽培作物中,起源于中国的占(A.5%以上 B.10%以上 C.15%以上 D.20%以上 10.楷书书写单位的基本类型有( A.八种 B.六种 C.七种 D.五种 11.把汉语共同语称为“雅言”是在( A.唐代 B.汉代 C.春秋时代 D.元代 12.在现行少数民族文字中,属于表意文字的是(A.藏文 B.彝文 C.蒙古文 D.锡伯文 13.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多达( A.50余种 B.60余种 C.70余种 D.80余种 14.《农政全书》的作者是( A.蒲松龄 B.吴敬梓 C.孔尚任 D.徐光启 15.下列属于清代文学作品的是( A.《金瓶梅》 B.《红楼梦》 C.《西游记》 D.《水浒传》 16.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 A.宋朝初期 B.元朝中期 C.清朝后期 D.明朝前期 17.“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发生在( A.周武王时期 B.周文王时期 C.汉文帝时期

16秋《中国文化概论》作业2答案

16秋《中国文化概论》作业2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14 道试题,共 56 分。) V 1. 隶书的成熟期是在 A. 秦 B. 汉 C. 隋 D. 唐 满分:4 分 2. 楷书成熟于 A. 魏晋 B. 隋唐 C. 明初 D. 清末 满分:4 分 3. 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 A. 王叔和 B. 皇甫谧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满分:4 分 4.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认为“立国”的三大要素是 A. 人口、财富、教育 B. 人口、家庭、教育 C. 人口、资源、教育 D. 国家、社会美德、教育

满分:4 分 5.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A. 清朝康熙年代 B. 明朝万历年间 C. 清朝乾隆年间 D. 明朝永乐年间 满分:4 分 6. 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 部落的代兴 B. 部族的代兴 C. 族群的代兴 D. 方国的代兴 满分:4 分 7. 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 A. 北京方言 B. 北方方言 C. 南方方言 D. 官话 满分:4 分 8. 科举制开始于 A. 晋 B. 唐 C. 宋 D. 元 满分:4 分 9. 太学开始于 A. 东汉

B. 西汉 C. 魏晋 D. 南北朝 满分:4 分 10. 中国古代科技的两大特点是 A. 现实性与理论性 B. 系统性与世界性 C. 综合性与广泛性 D. 实用性与整体观 满分:4 分 11. 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 A. 正东 B. 正南 C. 东南 D. 西南 满分:4 分 12. 《汉书五行记》:“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最早记载 A. 太阳黑子 B. 彗星 C. 日食 D. 月食 满分:4 分 13.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这句话出自 ()的著述。 A. 谭嗣同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练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2、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学习它、认识它具有的现实意义。 5、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迭经变动演变而成。 6、研究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指环境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7、人类的生存是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不断为基础的。 8、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就都以立国。 9、农业生产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向人们反复昭示着事物的与生生不息。 10、中国古代农耕型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实现国家的大统一,必须要依靠政治上,和 上的君主集权主义。 11、关于道,老子曾作过多种解释,大致有三方面的涵义:(1; (2;(3。前两种涵义表明道的,后一种涵义又表明其

。这种现象是老子哲学本身具有的,也是道家学派在尔后的发展中产生的根本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13、人类思维发展经历了、、、等历史阶段,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一种。 14、阶级产生以来,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都是以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 15、马克思曾大致把君主专制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英、法、德等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 为代表的东方或亚洲型。 16、中国君主专制出现的年代先于世界各国,早于近两千年。 1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18、中国历代学者往往以“”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19、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 20、春秋战国是一个“”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含雾集,竞相争霸。 21、公元前722年,在犬戎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周平王从关中盆地丰镐东迁到的洛邑,从而揭开了春秋战国的帷幕。

2017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21)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A.文化现象 B.文化内涵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2.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A.古巴人和鲜卑人 B.古巴人和羌人 C.鲜卑人和吐蕃 D.吐蕃和羌人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修身 B.勤业 C.孝悌 D.尊师 4.《诗经》编成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 5.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A.元代末期 B.明代中叶 C.清朝中叶 D.民国初年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A.“正心” B.“修身” C.“乎天下” D.“治国”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A.坚持语文独立 B.坚持语文互助 C.坚持语文平等 D.坚持语文分类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A.孝廉制度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度 D.官吏选拔制度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1.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内侍省 12.在明朝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中,省的派出机构是 A.府 B.路 C.县 D.道 13.明朝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职能部门是 A.司礼监 B.六部 C.五军都督府 D.大理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