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直接的积极成果, 是批判了王明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者的军事教条主义路线, 在实际上开始重新确立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革命问题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会议, 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自从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局面。

第一, 遵义会议总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教训, 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解决了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军事问题。

在王明等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张指导下,国民党统治区内党的工作出现了一片混乱,由于“左”倾冒险主义主观蛮干,使党在组织上和工作上都受到严重损失。至1935年,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党组织除少数地方外都已破坏殆尽。在中央苏区,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们放弃积极防御的方针,反对“诱敌深入”,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失败后,又转而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结果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受到了极大损失,不得不开始了战略性的大转移(即长征)。

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了过去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作战的正确原则,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军重兵之间,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彻底摆脱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

第二. 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证。

六届四中全会后, “左”倾冒险主义在组织上取得了中央领导权, 推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 对不同意其错误主张的同志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并排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一九三三年初,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的中共临时中央机构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 全面推行其极“左”政策, 给党的干部队伍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遵义会议推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时决定取消长征前组成的“三人团”,改由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不久,又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在当时战争环境中,这是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

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导地位。3 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革命战争环境下党中央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

入3 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也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逐步确立。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自此,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逐步形成,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

第三.遵义会议使党的路线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迫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解决问题的开始,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这些指导有些是正确的,对中国革命作用很大;一些则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比较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的承担中国革命的重任。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我们党对在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4 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纠正乃至对整个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就是以这次会议为开端的。

综上所述, 遵义会议在军事、组织、思想、政治政策等方面程度不同地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逐步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把党的路线转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因而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生死枚关的一个转折点。

滇西战役,历时八个月零十六天,共歼日军二万二千六百多人,我军伤亡六万四千八百六十余人。滇西反攻,经过8个月的艰苦奋战,收复了腾冲、龙陵、松山、芒市、遮放、畹町,打通滇缅公路及由印度经缅北进入中国之国际交通路线,使大量载重汽车载运盟国大批物资,昼夜不息地经中印公路源源运入内地,同时由印度沿公路线安设油管,将汽油大量输入中国。故滇西反攻,是一次重大的胜利。

滇西抗战,创全歼日军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国人深受鼓舞,盟国为之振奋。滇西人民功不可没。仅保山地区就出动支前民工二十多万人,修公路,建机场,筑工事,运军粮、送弹药、抬担架,牺牲民工二万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县就补充兵员二万多名,贡献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万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动骡马一百一十九万多工日,驮牛三十二万多工日。死亡牛马五千九百多头,供应军粮大米三千五百八十万公斤,马料四百四十五万公斤,猪牛肉二十三万二千多公斤,其它物资不计其数。

海外侨胞爱国爱乡,出钱出力,共赴国难。南洋侨领陈嘉庚,组织华侨机工三千多人回国运送抗日军需,一千多名机工为国捐躯。保山旅缅侨领梁金山,动员华侨,捐资修建惠通桥,捐献汽车八十辆,抢运抗战物资。

一、滇西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

长期以来,抗战研究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中国抗战是由敌后和正面两个战场组成的。从政治上讲,这种划分反映了国共两党抗战分工的情况,也符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抗战军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抗战的军事格局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发生了全局性的重大变化,笼统坚持两个战场的观点,已不能反映变化后的新的军事态势。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进功缅甸,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中国被迫在已有的敌后和东战场(即抗战以来形成的既有战场)之外,向新的西南战场投入了大量的力量来应对危局,从而形成了敌后战场、东战场和西南战场三个基本的作战区域,或者说是三个基本的战略方向。之所以这样认定,是出于新的西南战场具有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应该具有的所有特征。在空间上,西南战场与此前已经存在的两个战场相互悬隔,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在敌军构成上,东部两个战场抗击着日军的中国派遣军,而西南战场面对的是日军南方总军所属的缅甸方面军;在面临威胁的程度上,由于日军陈兵怒江,中国大后方面临着比来自东战场更为直接和严重的威胁,西南方向已经成为中国最感痛苦和威胁最大的方向;在战略任务区分上,敌后战场担负着扰乱日军战略后方,抑留和牵制日军的任务,东战场承担着阻止日军西进,从东正面保护大后方的任务,而西南战场承担的是保持和贯通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道,从西南方向直接拱卫大后方的战略任务。

有鉴于此,我认为,虽然西南(包括滇西)战场的形成较晚,但自其形成之日起,即成为中国抗战的又一个基本的战略方向,而且是1942年以后中国抗战的一个主要战场,中国在这个新战场上的成败得失已经直接关系到抗战的全局。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国际大动脉的必争之地

众所周知,日军速战速决的图谋破产后,

即将战略方针改为持久围困,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切断中国的国际通道,构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以便逐步扼杀中国抗战。为此,日军从1938年起,先后攻占了广州、汕头、海南岛,并进军印度支那,封闭了中国除滇缅公路之外的所有对外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保持滇缅通道成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但遗憾的是,1942年5月,日军终于进占缅甸、陈兵滇西,切断了对中国抗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南国际大动脉,最终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由于滇缅公路的丧失,来自北美、经大西洋和印度洋辗转而来的大量授华物资滞留印度,无法发挥为中国抗战输血的作用。为了解决中国抗战的燃眉之急,盟国只好开通驼峰航线运输物资。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毫无疑问,中国抗战被隔绝,西南国际通道被封闭的状况必须要打破。正是由于这种战略上的极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国自滇缅公路被切断之日起,就重新贯通中国的西南大动脉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中国也才为此进行了最大的战争投入,中国两次组建的远征军和最精锐的美械新军均投放于此,后期中国抗战资源的使用首先满足的是这一战争的需要,中国战略反攻的矛头也首先指向这里。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确为中国抗战的必争之地。

三、滇缅反攻是中国正面战场战略反攻的开始

中国抗战有无战略反攻,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它不仅事关战略反攻问题本身,而且涉及对中国抗战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和评价。滇西抗战的地位、作用也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肯定滇西抗战存在反攻,而且是影响抗战全局的战略性反攻,那么,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1943年,亚太对日战争出现了有利的形势。美军在太平洋上转入了全面反攻,日军顾此失彼,节节败退。为策应太平洋方向对日进攻,位于大陆的中国也在积极部署反攻,并将西南战场列为反攻的首选地区。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要打破日军的战略包围,贯通对外通道并获取大量的援华物资,为最后阶段的对日作战准备物质力量;二是想借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国大后方面临的直接威胁,为下一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于东战场的作战创造条件;

三是从当时的态势看,东战场日军派遣军兵力强大,距离日军战略后方较近,容易得到关东军和日本本土的支援。若中国军队在西南战场的侧背威胁未解除之前,贸然把反攻矛头指向东战场,失败的风险极大。而西南战场位于亚洲大陆战场的最西端,距离日军战略后方十分遥远。日军的战略机动力量难于投入,物资补给等也十分困难,而且该战场日军的兵力亦相对有限,还要分别应对印度、缅北、滇西几个方向。因此,中国军队在该战场反攻的胜算把握较大。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中国与美英盟国决定,先由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继而中国远征军西出滇西,贯通中印大动脉,随后与盟军一道收复缅甸全境。为此,中国将最精锐的部队集中用于西南战场的反攻作战。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率先由印度进入缅北,次年5月,中国远征军横渡怒江。两路中国大军相对攻击,对盘踞在缅北、滇西的日军展开猛烈攻击。至1944年9月,中国的反攻大军攻克了孟拱、密支那、腾冲、松山等日军要点,奠定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胜局。此后,两路大军东西对进,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取了龙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并于1945年1月会师中缅边境的芒友。

在中国战场首次大规模反攻中,中国共投入21个美械师的兵力(其中驻印军5个师,远征军16个师),连续进攻15个月,挺进2400余公里,彻底打垮了当面的日军第33集团军,全歼了日军第18、第56师团,消灭了日军第53师团和第2师团主力及第49师团一部,将盘踞滇西、缅北两年多的日军荡涤尽净,赢得了西南战场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四、滇西、缅北反攻胜利对抗战全局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军队在滇西、缅北的胜利,不仅达成了直接的战略目的,而且对抗战全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首先,滇缅反攻之前,整个中国均处于被日军围困的状态,但经过此一战,整个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长期封闭的局面被扭转,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而且国民党作战区域两面受敌的情况也不复存在,原来的必须分兵应对的西南战场和东南战场减少了一个,从而使得中国可以将原用于西南战场的生力军移师东向。这种战线缩短,兵力集中的结果对1945年转向东战场的反攻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中国反攻的实力因此而大大加强。据资料,滇缅反攻胜利之前的1943、1944两年间,经由驼峰空运的援华物资总共只有31.68万吨。中印公路贯通后,仅7个月就输入战略物资50万吨平均每月7万余吨。援华物资的大量涌入促进了中国新锐兵团的组建,再加上从西南战场回国的几十万胜利之师,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开始将反攻矛头指向长期被动的东战场。1945年4月,日军以5个师团的兵力冒进芷江。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的中国军队,在得到美械新装备的补充,以及从西南战场回国参战部队的参与下,从5月上旬开始大举反攻,全线击溃了日军,取得了湘西会战的大捷。日军惊呼:中国军队已面貌一新。迫于中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东战场的日军中国派遣军被迫转入战略收缩。中国军队则乘机展开追击作战,连续收复了南宁、柳州、桂林,并进军中越边境,切断了侵华日军与其南方军的联系。

总之,进入1945年,长期沉闷的中国战场一变而活跃起来,战争主动权开始向中国倾斜,而所有这一切无不源于西南战场的胜利。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战场,犹如围棋盘上的要点,一步不利全局被动,一点走活全盘受益。

这就是我对包括滇西在内的西南抗战地位作用的认识。

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论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摘要: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及起因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截至此时,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已达4年之久,给党和红军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还在中央苏区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在作战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些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长征开始后,随着红军作战迭次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达到顶点。党和红军的许多领导人和广大干部战士,从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战略转移中遭受的挫折,是排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强烈要求改换领导,改变军事路线。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对王稼祥、张闻天及一些红军干部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开始以来中央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得到他们的支持。周恩来、朱德与博古、李德的分歧越来越大,也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中央红军攻占遵义,把敌人的几十万追兵抛在乌江以东、以南地区,取得了进行短期休整的机会,也为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必要条件会议二.遵义会议的经过

论遵义会议的五种精神

论遵义会议的五种精神 李学东 如今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有了明确的表述,唯独遵义会议精神表述尚无定论。综合近年国内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依据尊重史实、古为今用和着眼未来的原则,我认为,遵义会议精神至少蕴涵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民主团结和务求必胜等五种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遵义会议堪称实事求是的历史典范,无论是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历史总结,还是对红军下一步军事行动的谋划,亦或是对犯错误同志的批评和对被错误处理的同志的重新起用,无不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早在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道路时,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放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把战略退却变成战略进攻,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但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坚持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拒不承认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伟大创造。虽然他们后来也不得不从大城市转移到中央根据地,但仍然排斥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

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丢失了中央根据地,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遭致革命的重大损失。遵义会议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胜利,它是付出了重大代价换来的。湘江之战后,到底是不顾严重敌情继续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还是实事求是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进军,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就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反之,就可能大难临头,全军覆没。 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实事求是的遵义会议精神,必须牢记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努力使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自觉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比如,在对国情、省情和市情、县情的认识上,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认定,首先承认“三个并存”的现实,即一部分现代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很远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状况,同时存在。然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扎扎实实推进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和小康建设进程,努力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一: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近年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旅游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个人认为红色旅游非常适合年轻一代,走一遭红色旅游线路,去了解红色文化内涵,缅怀革命先烈,体验生活,从而饮水思源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除此之外,红色旅游还有很多心得体会,但只有通过旅游线路才能切身体会当年人民的苦难,才能体会革命先辈的血汗。 贵州,让我得以饱览自然、人文之盛景,而要撇开单纯游客的身份,最不能忘怀的,也最不应该忘怀的,是遵义和息烽。 遵义,别名“转折之城”,名副其实。“最初是一场无计划的仓促大撤退,面临着内部分-裂和外部围歼的危险,后来成为史诗般的壮丽长征”,美籍华人作家韩素英如此概括遵义会议。在会址与红军长征纪念馆里,当年的桌椅、粗布印花被子、草鞋、斗笠,稍有尘封,默然凝结着岁月的痕迹;翻开当时的会议记录,可以想象朱德如何批评秦宪邦、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并坚定地说:“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会场的气氛是如何的凝重而激烈,何去何从,事关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国之幸,民之幸,我们今天依然铭记遵义会议,因其生死攸关之际,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作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在存亡危急之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并且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二:遵义红色旅游心得>>(2732字)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来到了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城——遵义。 刚踏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这座城的一切所感动。这里没有上海城的高楼林立,也没有成都人的小资小闲。这里的楼层不高,人们穿着朴素,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的服装,看起来有几分野蛮,但更多的是热情与勤劳;时常能看到街头的“背篼”成群结队,打牌或席地而睡。然而这座城最特别的地方还是要属其地貌与其散发的气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这里的山与城相处的是如此之融洽。它拥有贵州特有的山区的乡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摘要】遵义会议精神是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遵义会议;历史意义;启示 在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领导班子,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国家。遵义会议认真总结了革命期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思想,解决了军事上的问题,让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一、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一)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 在“遵义会议”召开前,“左倾思想”是非常严重的,包括军事上的冒险主义、思想方面的教条主义、政治方面的盲动主义、组织方面的宗派主义等。在当时的战争背景下,军事路线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党和红军的安危,而这些问

题已经引起了大多数领导同志的重视,已经到了最佳的纠正时机。在“遵义会议”中,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导致“围剿”战争失败,恢复了由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作战原则,摆脱了以往的被动局面。 (二)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 “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红军中的绝对领导地位,为后续的革命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并取消了“三人团”,改为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指挥。后来,又成立了“三人小组”,这是当时党中央的核心领导机构。遵义会议的种种举措,推动了党的路线的正确转移,对于保证长征的最后胜利起着关键作用,将张国焘造成的损失降低至了最小化,在极端条件下保存了领导骨干力量。 (三)促进国内革命战争的转变 在“遵义会议”后,我党从各类实际出发来调整战略方向,这对于后续抗日民族战争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我党实施了到川西北、川滇黔、川西、川陕甘的战略转移,最后确定了陕北作为大本营。这种战略转移是基于当时的地理、政治、军事、居民条件来决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继续北上抗日。在“遵义会议”结束后,转移战略逐渐完成,实现了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与指挥,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重要转折点,奠定了革命胜利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此行感触最深的就是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这是一所抗日战争时期 __军统局在贵州设立的一所秘密监狱。由于它修建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关押人数最多、刑讯拷打最为残酷而被国统特务们称之为“大学”。相对面言,重庆的滓渣洞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只能称为是“中学”和“小学”了。在这里曾关押过1200多名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被 __枪杀或是被活活地折磨致死的就有600多人。在这所集中营中,我们亲眼目睹了 __反动派残害革命党人的例例罪证:那低矮昏暗的牢房、阴冷潮湿的猫洞(刑训室)、关压重犯的木笼、沾水皮鞭、烧红铬铁看起来让人不寒而栗,那些对共产党人行刑时使用的披麻戴孝、点天灯、压杠子等残无人道的刑法,听起来让人毛骨纵然。让我看到了敌人的残暴与凶恨、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在关押人员的名单中有罗世天、宋绮云、许晓轩、韩子栋等共产党人的名字。听讲解员的介绍说许晓轩和韩子栋就是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许云烽和华子良的人物原形时,心情十分激动,充满了无限怀念。许晓轩烈士不畏强暴与敌人开展斗争,并鼓励同胞们:“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他那英勇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那装疯15载为狱友们传递消息的疯老头韩子栋、那活泼可爱的小萝卜头……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至今难以忘怀。

在许晓轩的手稿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怦然心动,铭刻在心:“共产党人的理想、共产党人的称号是神圣的,共产党人的信念是致高无尚的,无论是在 __的专制压迫下,还是在铁窗黑牢中,决不污辱党的荣誉、决不丧失革命气节,忠于党的组织,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党在自己的心中不可摧毁,不可战胜。” 7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上级公司党委组织的前往贵州息烽集中营、遵义义会议会址等革命圣地进行了为期4天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这次活动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切身感受了爱国主义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当年峥嵘岁月以及领袖们运筹帷幄的伟人风范;感悟着革命圣地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 首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息烽集中营,参观了息烽集中营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感受许晓轩、张露萍、宋振中(小萝卜头)等著名革命烈士英勇不屈、顽强斗争的感人事迹。在“猫洞”杀人场纪念碑前,我们默默伫立,愤恨敌人的残暴,悼念战士的忠贞,敬佩英雄的刚烈,大家为 __对革命人士进行的残酷镇压而愤愤不平,为革命人士不屈不挠,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而感动。在息烽集中营门前的党旗和入党誓词前, __员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走过的光辉历程。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启示.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启示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6]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前的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在战略转移时,“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共谋学校未来发展 ——我校党委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思考学校未来发展,5月26日下午——28日上午,学校党委以中心组政治学习的形式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并在遵义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部署了学校的当前工作。 徐仲伟、聂能、刘达明、杜惠平、李林、李银国、游敏惠以及党委其他成员一行17人出席了此次参观学习活动。 大家怀着崇敬之情,先后参观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遵义会议会址和息峰集中营旧址,重温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真切地体会到了毛泽东等一代革命前辈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力挽狂澜、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英明胆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7日下午和晚上,徐仲伟书记主持召开了以“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共谋学校未来发展”为主题的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会议,与会同志根据《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基本内涵》、《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战略,走特色和优势取胜之路》、《高等学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有作为》、《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探析》和《重庆邮电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学习资料,围绕我校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如何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何在国家十一次增列博士、硕士单位和学科点的工作中打好主动仗等问题,就学

校的学科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自主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聂能校长指出,党委在遵义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研究、谋划学校未来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总体目标、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大家要转变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抓住国家、信息产业和重庆大发展的机遇,努力修改、完善、贯彻和落实《重庆邮电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政府与信息产业部共建重庆邮电大学协议》,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实现学科间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大科学研究力度,着眼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结合,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特别是努力抓好北部新区研究生院建设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规范人才流动,培养和凝聚一大批教学科研人才。他强调,学校现在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凭借学校的光荣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师生的辛勤耕耘和顽强拼搏、领导的宽广眼界和科学决策,重邮人一定能够把重庆邮电大学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徐书记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指出,这次会议主题鲜明,总结了以前学校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目标,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一次重邮的“遵义会议”。他认为,解决好领导干部的工作和发展思路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面对学校的良好发展态势和机遇,结合当前的改革和发展,他提出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认真分析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切实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二)以学校党代会和教代会为契机,响亮地提出学校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氛围。(三)认真修订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单位要制定贯彻落实“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四)努力抓好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六)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七)

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有感

遵义会议会址参观有感-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在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参观了革命圣地——遵义会址。 早上8点我们从重庆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目的地遵义会址纪念馆。天气微凉,细雨蒙蒙,空气湿度很大,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澎湃和热忱。 遵义会址原是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是当时遵义城里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高墙垂门,巍峨岭立。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这里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著名的遵义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该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为拥有这样的领导人感到无比的光荣,我们为能够拥有现在安定的生活而欣慰。然而今天,当我们回首革命先辈的艰辛岁月时,我们有人屏气凝神专注于每一行文字,有人看到工农红军鲜血淋淋一度哽咽,还有人看到老奶奶因感同身受而眼眶泛红。回来这几天想起当时看到的画面,犹如一幕幕没有对白的影像,萦绕脑际,无以释怀。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每当这首歌在我耳边回荡时,我的内心都会泛起涟漪。这次参观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讲解员讲到四渡赤水战役,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

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革命先辈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一心的优良作风。 作为电厂员工,我们秉承“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的理念,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们不仅增强了班组的凝聚力,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而且学习到很多现实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相信,只要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干好本职工作,一股正能量之风正在向我们吹来,融化于我们内心深处。

遵义会址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大大加快了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会议,自党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又因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从党成立到遵义会议前的十四年中,党召开的历次重要会议都有共产国际的指示或共产国际代表的参加。共产国际对世界革命运动和中国革命斗争起过推动、帮助的作用,有些指示也是正确的;但由于共产国际对各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具体的深入的了解,因而有些指示是不正确的;而在斯大林领导共产国际期间,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因而它给中国革命斗争带来了不良影响和重大损失。 遵义会议不仅没受共产国际指示的干预,而且对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这和以往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是不相同的。从会议内容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历史特点。 在军事上,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对党内两条军事路线的一场大争论作出了正确的结论。会议在批判李德等的军事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复强调领导中国红军战争,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和制定红军的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战争形式等。 在整个会议召开的过程中,在关于红军战略方针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毛泽东等同志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红军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有理论、有分析地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严肃地批评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这种不迷信外国,不迷信教条,不迷信共产国际,不迷信军事权威,这种敢于向教条主义、

遵义会议观后感

遵义会议观后感 遵义会议观后感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湘江边上一排排战士倒下了,又一排迅速补上来,战火烧焦了山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金沙江畔电闪雷鸣,滂沱大雨,战士冒雨渡江,气盖山河;大渡河上,二十二名勇士勇往直前,为抢夺泸定桥献出年轻的生命;将军岭上陈师长断肠取义,令人动容…… 电影《遵义会议》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多么不易,革命前辈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舍弃小家,多么令人感动!当毛主席拿着鸡蛋糕送给贺子珍时,贺子珍说毛毛还没吃过,我的心为之一痛,战争让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作为普通的父亲、母亲,她能不思念自己的孩子?他能不担心孩子的安危?在当时的局势下,是什么让他们在家国之间果断取舍,是什么让他们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是牢不可破的革命信念、是心怀红军安危的大家情怀、是探索革命道路的崇高理想。 看完影片后,我热泪盈眶,共产党人坚强、勇敢的形象更加清晰,我看到了一个个不怕牺牲、锲而不舍的共产党人;我看到了一个个机智勇敢、不畏艰难的共产党人;我看到了一个个拥护正义、实事求是的共产党人。 英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湘江会记住你们、大渡河会记住你们,全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共产党人会继续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发扬时代精神,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带动更多的群众服务好更多的患者,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做一名忠诚、有觉悟、有担当的共产党人。 遵义会议观后感 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医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为主题的活动,其中观看电影“遵义会议”是让我触动最大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再现了当年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与信念坚强无谓,不怕牺牲的精神。面对党的路线错误,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的领导人敢于纠正、敢于担当的责任及在大局面前心系党、心系人民的大爱与无私。这一幕幕让我感动,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昨天前辈们的牺牲和奋斗,面对伟大的“长征”精神,我

遵义红色之行感想

3月15、16日,我参加了矿上组织的红色之旅,前往革命圣地遵义,以及娄山关。去了解遵义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老城会址路,是一座二层楼房。当年,就是在这里的遵义会议,毛泽东确立了自己在党的领导位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将红军引向胜利前进的道路。 离开会址主楼,我们进入展馆,看着陈列在“红军政治部旧址”内红军当年留下的物品:宣传红军政策主张的《红星报》;书写在老百姓门板上的宣传标语;记录战绩的《战功表》;红军作战用过的步枪、手雷、草鞋、草帽、还有那台十分珍贵的石印等等。当我看见这些原物原件的时候首先是感到新奇,但后来我慢慢的就联想到以前70余年的历史烟云,将我带回到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危急关头——在读初中历史的时候就学过遵义会议我还记得期末考试的题目就是遵义会 议的起因和遵义会议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为了实行战略上的转移,率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征途是艰难的,外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内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统治,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却遭到排斥,红军屡遭失败,伤亡惨重,党和红军的前途十分危险,在这紧急关头,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让世界都为之感叹。是红军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撰写的赞歌,红军是铁血汉子,是钢铁战士。饥寒交迫中爬雪山过草地;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

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摘要] 本文对遵义会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和给我们今天的启示进行了论述,并简单阐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遵义会议历史影响启示 [目录] 一、遵义会议的内容 二、遵义会议的影响 三、自己的看法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不但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今天的我们很大的启示。本文试就以上两个方面谈谈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柏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怀疑、不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要求改变领导的情况下召开的。这次会议的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军事问题,明辨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肯定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指出“左”倾错误领导人推行的单纯防御路线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特别是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问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会议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成立了以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有: 第一,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统治,遵义会议的召开和会议作出的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在这次纠正党内重大错误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党的领导实质是指导思想、指导方针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是当时战争环境下党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毛泽东进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进一步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伍修权曾回忆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全党信服毛泽东同志,把当时最有决定意义的、关系到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军事指挥大权托付给他,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共产国际多方指导,有有益的帮助,也有不切中国实际的错误指示。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确定了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规律的积极防御的军事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遵义会议纪录片观后感

遵义会议纪录片观后感 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里程碑,我们要通过这部影片来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铭记革命志士的光荣与坚韧,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篇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4分钟的《遵义会议》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重温那段动人心魄、令人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感悟并珍惜当今和平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新一代党员的必修课。 电影中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如今的国泰民安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领导者当机立断的果敢作风,以及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精神信念,使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忆苦思甜,坚定不移追逐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借鉴革命年代战争的经验来续写中国新篇章。近年来,无论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还是近期西安市开展的“大学习、大教育、大排查,察民情、解民忧、助民富”主题实践活动,我们都要借鉴前辈的光荣事迹来总结自己做人、干事的行为作风:一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抄搬,搞教条主义;

二是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三是在复杂的局面下,首先抓住最重要的问题,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四是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五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要坚定革命的必胜信念,保持和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都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最根本的经验。 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里程碑,我们要通过这部影片来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铭记革命志士的光荣与坚韧,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篇二电影《遵义会议》选取了长征途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遵义会议”这一重大题材,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反映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方针在遵义会议之后发挥作用,指挥红军取得节节胜利,最终到达陕北延安,与西北红军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电影《遵义会议》由曾创作过《开国大典》、《八月一日》等电影的刘星担任总导演和编剧,制作过《开罗宣言》的于紫菲担任制片人,演员佟瑞欣、马晓伟等主演。 在最重要的“遵义会议”这场戏上,从零散的片段中可以看出,这场表现全片主题,也是整个故事发展,几条情节

关于遵义会议精神的几点思考()

关于遵义会议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迫切需要。 由于种种原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较慢,很多指标在全国处于挂末状况。究其因,从主观上讲,主要是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或奋发有为的精神。要改变贵州落后的状况,就要大力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尤其是敢为人先的精神。 二、科学总结遵义会议精神,是办好遵义干部学院的关键所在。 一所学校,尤其是干部院校,要办好不容易,不光要提高硬件水平,而且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或特点,才算是一所好学校。纵观延安、井冈山、浦东干部学院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办学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讲,遵义会议精神必须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干部院校的特色。遵义会议精神科学内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个人认为,栗战书同志提出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提法比较好。理由:一是它的包涵性广。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团结共事…..都可以涵盖;二是它的时代性强。现在领导班子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里就有“团结”二字,省委提出了“团结、发展、奋斗”三面旗帜就有“团结”二字。三是其他干部院校没有这个提法。四是容易上口、比较好记。外延:要把红军在贵州所有活动(会议、战斗等)涵盖在遵义会议精神下面,统一口号、统一包装、统一宣传,通

过专题培训、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方式打造好这个品牌。 三是深入宣讲遵义会议精神,是叫响遵义干部学院品牌的应有之义。 要加强对党和红军在贵州召开的会议、开展的战斗以及其他活动的深入研究,并纳入党性教育的重要课程,特别是要将“民主集中制”这个专题突出出来等,真正使来受教育的同志了解贵州、知晓历史、增强党性。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篇一:遵义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走访红色遵义 ——重温昔日经典 伴随党的91岁生日,带着对遵义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6月30日,耐德 公司组织全体党员踏着晨曦,登上了前往红色革命圣地的列车。 遵义这片神奇的土地,天生就有着秀绝天下的山水景色;她和中国革命史一 起走进我的心灵深处。为期2天的红色之旅,近距离地凭吊那一段震撼心灵的历 史,净化渐已浮躁的心绪。 首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红军山烈士陵园,陵园坐落在市内凤凰山周岁麓 的小龙山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 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红军烈

士永垂不朽”八 个大字阴刻贴金。公司全体党员肃然起敬,举行了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仪式, 重温入党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面对鲜红的党旗,参加此次红色之旅的我们,在烈士碑前,再次庄严地许下了对 党和人民的忠诚誓言。 遵义会议之后的四渡赤水战役,贵州习水是中央红军转战的主战场,历时三 个多月。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其时,中央红军在 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下,此战成为毛泽东领导的一次 决定性运动战战役。“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 渡赤水出奇兵。” 此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信步走进会议旧址,只见大门上高悬一块牌匾, 上书六个大字:“遵义会议会址”。大门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幢两层青砖小楼,狭 窄的楼梯,低矮的房间??70年前,就是在这里,一次会议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 航向,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在陈列馆内,睹物思昔,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馆里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 物:枪炮子弹、油印的党章宣言、墙上的斗笠和小米袋。握住那根渡江时用过的 粗麻绳,仿佛听到了飞夺泸定桥那激战的枪声,看到了强渡乌江时勇士们那前仆 后继的身影,嗅到了马蹄声碎的娄山关头那弥漫着的硝烟??这里的一切都在潜 移默化的向参观者传达着革命先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仰望青砖小楼,大家仍意犹未尽的在议论中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70年过去了,有一种声音,穿透了历史的时空,在这块红土地上激荡飞扬: 这里是中国红色军队的转折的地方,更是得到重生地方,中国人民军队的成长、 壮大与这里紧密相连。红色之旅,一处处的革命历史遗迹,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参观学习的最后一站:娄山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娄山关隘口,城墙高大宽厚、山势险峻、密林丛丛,一字排

遵义会议

背景:遵义会议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在党和红军面临危急的关头召开的。由于“左”倾错误领导人完全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折损过半。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大部分领导人的赞同。于是,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

领导地位。 内容: 一、遵义会议主要作出四项决定: 1.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 3.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4.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任团长。 二、(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 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遵义会议--党课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一、会议背景 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遵义会议会址(图一)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在这种错误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企图,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二、参会人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秦邦宪(1907年-1946年)又名博古,1926年留学苏联,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 遵义会议朱德(1886年-1976年)清末秀才,曾留学德国进修社会学和哲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 陈云(1905年-1995年)学徒工出身,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治委员,遵义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张闻天(1900年-1976年)又名洛甫,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任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1893年-1976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中共一大代表,中共三届中央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周恩来(1898年-1976年)曾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长征开始时为中央"三人团"成员。 王稼祥(1906年-197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邓发(1906年-1946年)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 刘少奇(1898年-196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长征开始时为红八军团中央代表,黎平会议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 何克全(1906年-1955年)又名凯丰,共青团中央书记、长征开始时为红九军团中央代表。

参观遵义会议观后感

参观遵义会议观后感 红色之旅的第一站——遵义,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遵义会址观后感,欢迎阅读! 参观遵义会议观后感【一】X月X日下午,我们来到了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名城-遵义,我们到革命纪念地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在遵义子尹路,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郏 我们进入展馆,随着图片、实物、复制品的展示,渐渐穿越70年的历史烟云,将我们带回到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危急关头——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遵义,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正是这条正确路线的胜利成果。 接着参观了遵义会议期间秦邦宪(博古)住处,位于遵义会议会址后门处。红军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等。尽管我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已经多次,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遵义会议精神确实是我们共-产-党员一生享用

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遵义人民不忘长征途中在这里牺牲的红军将士,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了77位红军烈士坟墓,经过40年来的维修整理,现已建成颇具规模的红军烈士陵园。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例如: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能墨守教条和照搬外国的经验;必须坚持革命辩证法,善于抓主要矛盾;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把党建设好,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始终坚定革命信念,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经验仍然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借鉴。 参观遵义会议观后感【二】电影《遵义会议》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赵滨饰演的方云霄在影片中是一名营长,战场上犹如野兽,浑身是胆的耿直军人在革命立场上从未动摇。 刚踏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这座城的一切所感动。这里没有上海城的高楼林立,也没有成都人的小资小闲。这里的楼层不高,人们穿着朴素,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的服装,看起来有几分野蛮,但更多的是热情与勤劳;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