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敬畏自然练习及答案

11敬畏自然练习及答案

11敬畏自然练习及答案
11敬畏自然练习及答案

11 敬畏自然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chù。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lún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suì、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形见chù( ) 精巧绝lún( )

深suì( )

(2)文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A.神秘莫测

B.高深莫测

C.变幻莫测

(3)语段中画线句中的“死”字为什么要加引号?

答案:(1)绌伦邃(2)B (3)这里的“死”字具有特殊的含义,表面上看是死的,其实是有生命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

B.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

....的永恒的生命

C.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这又一次证明了人类的

力量与大自然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

D.最不可思议

....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解析:“沾沾自喜”是贬义词,与句意不符。

答案:A

3.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

(2)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

(3)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

(4)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

(1)比喻(2)拟人(3)反问(4)排比

4.把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 。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的问题。

①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答案:③①②

5.《敬畏自然》是一篇(体裁),作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持观点是。

答案:议论性散文人应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10题。

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安鸟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6.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中“这种”指代什么? 解析:把握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联系前后文。

参考答案: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7.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结合选文概括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解析:寻找标志词或句子,理清层次,“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一句标志着这一段分为前后两层,再紧扣“无知”概括意思。

参考答案:①虽然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但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②人类的认识史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后人看今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得很;③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④作者认为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他们看来,人类智慧算不得什么。

8.“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请你说说这句话的含意,并体会该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从这些现象给人类带给的严重后果分析含意,表达效果则从句子的语气及对人类的警示来答。

参考答案: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强烈,发人深省,能激起人们的忧患意识。

9.文章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作者说这句话的理由是什么?

解析:这是作者的推论,“因为”后面阐述的就是理由。

参考答案:宇宙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而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10.从选文看,作者表明了自己什么观点?

解析:把握观点就是看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

参考答案: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智慧并不值得骄傲。

【类文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1~14题。

再提“敬畏自然”

刘华杰

①2005年东南亚海啸过后,中国国内出现“敬畏自然”之争,参与者众,敬畏自然还被一些唯科学主义者扣上“反科学”的帽子。当年许多有意义的问题并没有被彻底讨论,现在倒是可以重议一下。

②日本这场海啸与东南亚那场灾难差不多,要论责任,大自然当然有责任(前提是把大自然设想为一个行为主体,我们人类共同体中的一员。注意,在人类出现之前,大自然早就那样行事了),但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人类自己,居民的房子太靠近海岸,特别是没有留出10~20米的海拔高度。日本古人是知道海啸为何物的,是了解它的“习性”的,如今英文tsunami(海啸)一词就来自日文。以人之力,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真正对付海啸。如果现代人类对大自然有所敬畏,不去无谓地挑战大自然,不把县城建在板块边缘和大断层上,灾难发生时人员伤亡就会少很多。

③现在日本核电设施在自然灾害中出问题,再次提醒人们:世上没有纯粹的自然灾害,天灾和人祸总是搅在一起,而高科技与现代性加强了自然灾害的后果。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大型的建筑等,当然更包括“定时炸弹”核电站,这些高科技产物在面临自然灾害时,对人类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灾害本身。

④人们经常问,什么能源是安全、清洁的?其实,一切都是相对的,只要人类的欲望越来越大,什么能源也不可能是完全安全、清洁的。核能是相对安全和清洁的,但也仅仅是相对,太阳能、水电也是如此。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相对的。实际上越“文明”,某些方面也越脆弱,这是辩证法。

⑤在唯科学主义盛行的国度,人们还习惯于认为科技进步可以提供更多更安全的能源。从局部来看,这话并不全错,但是从稍大一些的全局来看,情况会发生质变。单纯的科技进步,不但不能降低风险,还会加剧风险。最为典型的当然还属核电站,这一高科技所带给人们的利益就目前来说远小于它的危害。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统计,全世界正在运行的各种类型的核电机组443个,总装机容量为36 967.8万千瓦,发电量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6%,但是每年产生的大量核废料以及潜在的风险却危及整个地球的存在。

⑥东南亚海啸死亡20多万人,不是第一次,日本这次海啸伤亡多少还不清楚,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大损失。世界各地无数海岸无数的货运码头、海滨旅游度假村、海景房,也可能受到大自然的洗劫。海啸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消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避开它,与自然对撞,损失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⑦总之,人类不可以太嚣张,顺应大自然、主动规避风险是最明智的选择。忘乎所以,只有死路一条。人类也不要幻想大规模地改造大自然。大自然自身的演

化是缓慢的(地震、火山喷发等是其平常行为的一部分),人的快速改变只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后吃亏的还是人类自己。

⑧当然,这里没有反科学的意思。科技还需要研究,但目的要变一变。它不是用来攫取高额利润,不是用来消灭异己,而是真正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

(选自201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报》) 11.第②段说“日本这场海啸与东南亚那场灾难差不多,要论责任,大自然当然有责任,但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人类自己”,阅读文段,说说人类自己有哪些责任。解析:仔细阅读选文第②段,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归纳。

参考答案:(1)居民的房子太靠近海岸,特别是没有留出10~20米的海拔高度。(2)明知海啸的危害,却无畏地挑战大自然,把县城建在板块边缘和大断层上。

12.请联系生活说明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解析:抓住“文明”的引号,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些做法来回答。

参考答案:例如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能源,砍伐树木,任意开采,破坏了植被,破坏了地形地貌,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泥石流等。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对地球的损害越严重,结果只能是给人类自己带来灾难。这种“文明”,只是一种盲目,一种愚蠢,一种短视,离真正的文明相差甚远。

13.课文《敬畏自然》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请找出选文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参考答案:人类不可以太嚣张,顺应大自然、主动规避风险是最明智的选择。忘乎所以,只有死路一条。人类也不要幻想大规模地改造大自然。大自然自身的演化是缓慢的,人的快速改变只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最后吃亏的还是人类自己。

14.请谈谈你读完选文后的感想。

解析:结合作者写作意图表达赞美、敬畏、反思等意思。

参考答案:大自然是神奇高明的,值得人类研究、学习和敬畏,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身破坏自然的一些行为,努力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去触怒它。

【表达交流】

15.人类是征服自然,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这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作者将大自然拟人化,令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但也有学者以犀利的语言驳斥本文的观点。看下面的资料再作思考,看看自己的理性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

(1)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2)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3)假如未来有一天,又有一颗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大自然”坐以待毙?

答案示例:面对自然、面对生命、面对传统,正确的态度应是中庸之道。我们既不必把这些东西神秘化,完全屈服于它们;但也不应狂妄地居于其上,以过分自信的科学或理性为名义,随意地摆弄自然、生命和传统。这就是敬畏,敬畏其实是源于理性的人的理智。

【体验中考】

16.(2011·四川资阳中考)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和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爆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请你结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事故,谈谈对于核能利用的看法。

参考答案:核能,是人类新近开发出的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核能的开发与利用也潜在着巨大的风险,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以及日本9级特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我们在用它来为我们造福的同时,还得努力规避它的风险。

11敬畏自然导学案

2.再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问题: (1)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交流点拨】。 (2)解题:“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交流点拨】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 (4)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交流点拨】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交流点拨】 (6)“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交流点拨】 四、板书设计敬畏自然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人应当敬畏自然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五、拓展延伸 是人类征服自然,还是对自然保持敬畏,从来是争论的话题。作者将大自然拟人化,令我们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但也有学者以犀利的语言驳斥本文的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深认同了“敬畏自然”这个观点,作者让人们警醒不仅仅是观点本身的正确,更是通过充满哲理和思辨的语言,就让我们一同来体会吧! 二、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语言赏析 (一)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 1. 先找出自己最欣赏、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读一读,并品品其中包含的深意。 2. 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或段落。 3. 小组交流品读的语句;对疑难语句、语段讨论质疑。 【交流点拨】 (二)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并分析其作用。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 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四、板书设计 语言-----哲理、思辨之美 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反问 五、拓展延伸 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请为“敬畏自然”这一 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交流点拨】 课后反思

1.第一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1.(Q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ost and an end system List the types of end systems. Is a Web server an end system Answ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Throughout this text, the words “host” and “end system” are used interchangeably. End systems inc lude PCs, workstations, Web servers, mail servers, Internet-connected PDAs, WebTVs, etc. 2.(Q2) The word protocol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diplomatic relations. Give an example of a diplomatic protocol. Answer: Suppose Alice,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A wants to invite Bob, an ambassador of country B, over for dinner. Alice doesn’t simply just call Bob on the phone and say, come to our dinner table now”. Instead, she calls Bob and suggests a date and time. Bob may respond by saying he’s not available that particular date, but he is available another date. Alice and Bob continue to send “messages” back and forth until they agree on a date and time. Bob then shows up at the embassy on the agreed date, hopefully not more than 15 minutes before or after the agreed time. Diplomatic protocols also allow for either Alice or Bob to politely cancel the engagement if they have reasonable excuses. 3.(Q3) What is a client program What is a server program Does a server program request and receive services from a client program Answer: A networking program usually has two programs, each running on a different host,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program that initiates the communication is the client. Typically, the client program requests and receives services from the server program.

中特参考题目及答案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建议以及在网上自己搜的答案,此为我自己比对俩老师提供的题目筛选出的题,仅供参考,记住大点,然后扯淡码字即可,喜欢的同学请给赞,谢谢! 一、经济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作用。(1)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1 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2 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3 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4走共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1.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础性作用 的一种经济体制,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制不同的特征。表现在:一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四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是经济运行法制化。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3.以在所有制结构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在共同发展。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公有制为主体,效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上, 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在宏观调控上,优先、兼顾公平。第三,更好地发挥计划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利益与长远利益、 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从一和二扯些就是作用了 简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一、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一)参考答案1(网上个人精简版) 1.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政治上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式民主的道路。 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超越具体事情,坚持群众路线,依法治国、依法施政,2.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定岗问责,完善中国式民主,服务民生。经济上按能分配,国有化领导私有化,降低民生成本。3. (复杂版)(二)参考答案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序化,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敬畏自然》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教 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1

第1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半导体器件基础 1.试求图所示电路的输出电压Uo,忽略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 解: (a)图分析: 1)若D1导通,忽略D1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1V,U D2=1-4=-3V。即D1导通,D2截止。 2)若D2导通,忽略D2的正向压降和正向电阻,得等效电路如图所示,则U O=4V,在这种情况下,D1两端电压为U D1=4-1=3V,远超过二极管的导通电压,D1将因电流过大而烧毁,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因出现这种情况。 综上分析,正确的答案是U O= 1V。 (b)图分析: 1.由于输出端开路,所以D1、D2均受反向电压而截止,等效电路如图所示,所以U O=U I=10V。

2.图所示电路中, E

解: (a)图 当u I<E时,D截止,u O=E=5V; 当u I≥E时,D导通,u O=u I u O波形如图所示。 u I ωt 5V 10V uo ωt 5V 10V (b)图 当u I<-E=-5V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E<u I<E时,D1导通D2截止,uo=E=5V; 当u I≥E=5V时,uo=u I 所以输出电压u o的波形与(a)图波形相同。 5.在图所示电路中,试求下列几种情况下输出端F的电位UF及各元件(R、DA、DB)中通过的电流:( 1 )UA=UB=0V;( 2 )UA= +3V,UB = 0 V。( 3 ) UA= UB = +3V。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可忽略不计。 解:(1)U A=U B=0V时,D A、D B都导通,在忽略二极管正向管压降的情况下,有:U F=0V mA k R U I F R 08 .3 9.3 12 12 = = - =

2015版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讲解

第七章 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

11敬畏自然教案

新乐中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学科总第课

点拨: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2、合作研讨,揣摩语言: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 ⑴、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含义: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米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⑵、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含义: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⑶、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含义: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⑷、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着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女口: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毛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半殖半封、落后具有特殊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呵护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外来需要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2)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1.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2.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12页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进”就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着共同

11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信号与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

第1章 习题答案 1-1 题1-1图所示信号中,哪些是连续信号?哪些是离散信号?哪些是周期信号?哪些是非周期信号?哪些是有始信号? 解: ① 连续信号:图(a )、(c )、(d ); ② 离散信号:图(b ); ③ 周期信号:图(d ); ④ 非周期信号:图(a )、(b )、(c ); ⑤有始信号:图(a )、(b )、(c )。 1-2 已知某系统的输入f(t)与输出y(t)的关系为y(t)=|f(t)|,试判定该系统是否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解: 设T 为此系统的运算子,由已知条件可知: y(t)=T[f(t)]=|f(t)|,以下分别判定此系统的线性和时不变性。 ① 线性 1)可加性 不失一般性,设f(t)=f 1(t)+f 2(t),则 y 1(t)=T[f 1(t)]=|f 1(t)|,y 2(t)=T[f 2(t)]=|f 2(t)|,y(t)=T[f(t)]=T[f 1(t)+f 2(t)]=|f 1(t)+f 2(t)|,而 |f 1(t)|+|f 2(t)|≠|f 1(t)+f 2(t)| 即在f 1(t)→y 1(t)、f 2(t)→y 2(t)前提下,不存在f 1(t)+f 2(t)→y 1(t)+y 2(t),因此系统不具备可加性。 由此,即足以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而不需在判定系统是否具备齐次性特性。 2)齐次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T[af(t)]=|af(t)|≠a|f(t)|=ay(t) (其中a 为任一常数) 即在f(t)→y(t)前提下,不存在af(t)→ay(t),此系统不具备齐次性,由此亦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系统。 ② 时不变特性 由已知条件y(t)=T[f(t)]=|f(t)|,则y(t-t 0)=T[f(t-t 0)]=|f(t-t 0)|, 即由f(t)→y(t),可推出f(t-t 0)→y(t-t 0),因此,此系统具备时不变特性。 依据上述①、②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非线性时不变系统。 1-3 判定下列方程所表示系统的性质: )()()]([)()(3)(2)(2)()()2()()(3)(2)()()()()() (2''''''''0t f t y t y d t f t y t ty t y c t f t f t y t y t y b dx x f dt t df t y a t =+=++-+=+++=? 解:(a )① 线性 1)可加性 由 ?+=t dx x f dt t df t y 0)()()(可得?????→+=→+=??t t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t f dx x f dt t df t y 01122011111)()()()()()()()()()(即即 则 ???+++=+++=+t t t dx x f x f t f t f dt d dx x f dt t df dx x f dt t df t y t y 0212102201121)]()([)]()([)()()()()()( 即在)()()()()()()()(21212211t y t y t f t f t y t f t y t f ++前提下,有、→→→,因此系统具备可加性。 2)齐次性 由)()(t y t f →即?+=t dx x f dt t df t y 0)()()(,设a 为任一常数,可得 )(])()([)()()]([)]([000t ay dx x f dt t df a dx x f a dt t df a dx x af t af dt d t t t =+=+=+??? 即)()(t ay t af →,因此,此系统亦具备齐次性。 由上述1)、2)两点,可判定此系统为一线性系统。

华南理工大学2017中特复习题纲与答案

2017年12月中特理论复习提要 一、题型 1.辨析题4*5,20分 2.简答题4*10 40分 3、材料分析题1*15 4、论述题1*25 二、参考容 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 【党面临的“四个考验”】 ★执政考验。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改革开放考验。面对改革开放中呈现出的矛盾,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考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外部环境考验。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党面临的“四个风险”】 ★精神懈怠的风险。在长期执政和取得改革发展巨大成就的情况下,避免精神懈怠,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 ★能力不足的风险。在国际国复杂形势下,克服一些党员干部能力素质不高,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力。 ★脱离群众的风险。党的根基在人民,当前一些党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如果对这些问题重视不够,党的执政地位就会丧失。 ★消极腐败的风险。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淡薄,奢靡享乐,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抓紧解决。 【需要增强的意识】 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 ★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容是什么? 一是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从主要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增强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 二是继续坚持“引进来”。对外经济关系不仅包括商品的国际间流通,还包括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要充分利用国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要通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完善利用外资形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更好和更多地利用国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市场和资源,以弥补国资源的不足,扩大国际市场空间。要把提高竞争力的重点放在国际市场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竞争,全面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使中国资本在世界上占有应有地位。 四是推动对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对开放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开放为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对开放。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将对开放和对外开放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不断完善区域开放格局,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答案版本二: 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二、坚持进出口并重,外需协调。三、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四、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竞争新优势。五、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4.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第1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 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简单组成规则间有何关系? 答:最基本的三角形规则,其间关系可用下图说明: 图a 为三刚片三铰不共线情况。图b 为III 刚片改成链杆,两刚片一铰一杆不共线情况。图c 为I 、II 刚片间的铰改成两链杆(虚铰),两刚片三杆不全部平行、不交于一点的情况。图d 为三个实铰均改成两链杆(虚铰),变成三刚片每两刚片间用一虚铰相连、三虚铰不共线的情况。图e 为将I 、III 看成二元体,减二元体所成的情况。 2.实铰与虚铰有何差别? 答:从瞬间转动效应来说,实铰和虚铰是一样的。但是实铰的转动中心是不变的,而虚铰转动中心为瞬间的链杆交点,产生转动后瞬时转动中心是要变化的,也即“铰”的位置实铰不变,虚铰要发生变化。 3.试举例说明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的原因。接近瞬变的体系是否可作为结构? 答:如图所示AC 、CB 与大地三刚片由A 、B 、C 三铰彼此相连,因为三铰共线,体系瞬变。设该 体系受图示荷载P F 作用,体系C 点发生微小位移 δ,AC 、CB 分别转过微小角度α和β。微小位移 后三铰不再共线变成几何不变体系,在变形后的位置体系能平衡外荷P F ,取隔离体如图所 示,则列投影平衡方程可得 210 cos cos 0x F T T βα=?=∑,21P 0 sin sin y F T T F βα=+=∑ 由于位移δ非常小,因此cos cos 1βα≈≈,sin , sin ββαα≈≈,将此代入上式可得 21T T T ≈=,()P P F T F T βαβα +==?∞+, 由此可见,瞬变体系受荷作用后将产生巨大的内力,没有材料可以经受巨大内力而不破坏,因而瞬变体系不能作为结构。由上分析可见,虽三铰不共线,但当体系接近瞬变时,一样将产生巨大内力,因此也不能作为结构使用。 4.平面体系几何组成特征与其静力特征间关系如何? 答: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就能分析受力) 有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超静定结构(仅用平衡条件不能全部解决受力分析) 瞬变体系?受小的外力作用,瞬时可导致某些杆无穷大的内力 常变体系?除特定外力作用外,不能平衡 5. 系计算自由度有何作用? 答:当W >0时,可确定体系一定可变;当W <0且不可变时,可确定第4章超静定次数;W =0又不能用简单规则分析时,可用第2章零载法分析体系可变性。 6.作平面体系组成分析的基本思路、步骤如何? 答: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先设法化简,找刚片看能用什么规则分析。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目录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2)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2) ◆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2)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3) ◆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为什么? (4)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何差异?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5)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6) ◆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6) ◆简述中国新型大国外交? (7) ◆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8) ◆如何理解“两种本质不同的人本观”? (9) ◆怎样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实现路径: 第一,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第三,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第四,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答案参考论文: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 ◆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准确把

【全效学习】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新人教版

第11 课《敬畏自然》导学练测 【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字词,了解作者观点。 2.揣摩文章语言,学习本文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方法。 3.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加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 ,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 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论智慧,“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宣称“征服自然” ,实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二、字词储备 1.给加粗的字注音。 咫尺( ) 蓬蒿( ) 萌芽( ) 鲲鹏( ) 斥 ( ) 相形见绌(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狼j ( ) 深su i ( ) 幼zh i ( ) 混xiao ( ) 精巧绝10n( ) 美味佳yao( ) 3.解释下列词语。 高深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形见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巧绝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剖析 1 ?重点精讲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敬畏”,从字面上说,是又敬重又畏惧。敬重的含义比较容易理解。课文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这些话都充满敬重的意味。敬重自

第一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简述信息经济的主要标志。 答: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为经济活动之基础,以信息产业为国民经济之主导产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结构,其主要标志有: (1)信息资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其表现除了参与创造财富外,还表现在对质能资源的替代节约上,因此把信息当作资源来看待,不仅表现在对信息的重视上,还表现在对物质、能源的节约上。 (2)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开发和利用、采集、传输、控制、处理信息的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的开发,使信息量剧增,信息的经济功能骤显,如何把握瞬息万变的信息,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服务,成为人类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的适时出现,解决了人类的一大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应用程度,也就成为信息经济成熟与否的一个指标。 (3)产品中的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在信息经济社会,产品中的信息含量增加,信息成分大于质能成分。但并不是说每一种产品的信息成分均大于其质能成分,而是就整体而言的,除了增加物质产品中的信息含量外,信息产品日益丰富。也就是说,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产品结构以信息密集型物质产品和信息产品为主。 (4)产业部门中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物质劳动者所占比例;就信息劳动者人数而言,将其限制在产业部门,即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者,不包括非产业部门的信息劳动者,其中信息劳动者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比例大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任何一个部门物质劳动者所占的比例。 (5)信息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物质部门产值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的产值一般是指产业化了的信息部门的产值,信息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中任何一个部门产值所占比重。 2.简要叙述信息经济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1)人类需求的渐进。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质能经济的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只有靠增加物质产品中的信息含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才有可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促使质能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化。 (2)物质经济的滞胀。二战后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得不寻求对策,一方面实行大量资本输出,一方面按照“需求决定论”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向着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方向发展。 (3)质能资源的短缺。随着质能经济的发展,加之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资源的挥霍浪费,使质能资源频频告急,从1973年起,人类开始自觉主动地利用信息发展经济。

中特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 第五讲 16答: (1)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2)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社会和谐所包含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一不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密切相关。 (3)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进一步增创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合理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它应当而且也必然具有以往任何社会制度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 (4)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将给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带来新的历史性飞跃。 摆脱贫弱落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17重要性: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解决民生问题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 解决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抓手。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 18答: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 -------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好。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有两个原则结合在一起,才标志着社会进步与和谐。一个原则是追求财富增长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一个原则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蛋糕分好是基础,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不能笼统地认为,差距是坏事,关键看收入差距处在什么程度。效率与公平存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统一。市场注重效率,主要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政府注重公平,主要考虑将蛋糕分公;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一般原则。在不同时期,对这个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要从实际出发,目标是要追求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