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考研常见题库及答案

辨析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不应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应是一般和特殊、指导和基础的关系。哲学是关于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的科学,而是科学的哲学。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而哲学一旦在具体科学的基础上概括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就能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指导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各门科学的发展,又不断地以新经验、新材料、新成果丰富和发展哲学,如此循环往复,使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伴相长。

2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⑴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唯物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坚持可知论,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有些事物现在不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会被认识。

⑵唯心主义哲学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种哲学认为要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是不可能的。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

答: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果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恩格斯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P32)

5作为哲学范围的运动是指单纯的位置移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恩科斯指出:“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形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在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对事物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

这句话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

归结于外力的推动。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

这句话不对!正确的应为: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根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参照课本)以下仅为参考: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它只能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而不可能在种种特殊性之外独立存在。所以说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任何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的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和属性,如果把个别和一般看作两个集合,那么个别完全包含一般。

9、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

解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是矛盾的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条件,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斗争总是存在的,而且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始末,即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存在的。

10、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就经济体制而言就是要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解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所以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是在不改变原有旧的经济体制前提下,对对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而不是单纯地否定和抛弃原来的经济体制。

11、假象是与事物本质无关的错觉。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割除了现象与本质,本质与客观的关系。假象离不开本质,假象同样是由本质决定的。假象不是错觉,错觉是认识主体所产生的认识错误,是主观的。而假象则是属于客观事物的,是客观的。假象可以人们的错觉,但错觉不是假象。

12在认识问题上,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错误。旧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主义都是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应。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13.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这种说法说法片面。

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b.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转化为谬误

d.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因为人的认识具有至上性和非至上性。e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1.“有用”的主体应该是社会而不是个体,“有用即是真理”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观点,2,“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3,“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4“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15.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该说法是不正确的。.( l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是指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实践标准。( 2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指的是实践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因此该说法错误。

16.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该说法是不正确的。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有两个:一是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懂得、不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据此,可以看出,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不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17,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对。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唯物史观则不同,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物种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所以,命题是正确的。(p94)

18.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错误。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的不可缺少因素,由于工业和生产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甚至人类生存,于是有人提出上述观点。重视环境保护是对的,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把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不正确的。认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环境的作用再大也不能取代其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只能表现在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上,即在相同条件下,优越地理环境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会起延缓作用。

.19.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错误。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只有科学并入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0.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种社会形态。

答:是对的。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桶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依据生产关系性质,社会形态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这5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而更替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社会形态的更替规律也是人们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进行选择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规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和规律性性统一的过程。

总结:人们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人们并不能盲目自由选择某种社会形态,必须结合实际和客观规律,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

21一个完善的人,其本质是理性、自由和意志。

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自由和意志,但不能把理性、自由和意志归结为人的本质。这一观点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永恒不变的性质,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马哲论述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所引起的哲学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同辩证法结合起来,使唯物主义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成为唯物辩证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根本不同,不仅要科学地说明世界,尤其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既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就是通过人的能动的活动,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实现对旧世界的改造,并用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去代替它。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它自身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离不开其他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它在科学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给科学实践以世界观的指导。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它的革命性是按照客观规律对旧世界的变革;它的科学性是坚持在对旧世界改造中遵循客观规律。

4.试述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及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5.试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及其哲学意义。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其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6.试述实践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作用有:1、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性?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意识、物质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要在实践生活中正确发挥意识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己的“物化”过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延长的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是世界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是不言而喻。

8.试论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当前实践的指导意义。

内因与外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因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也就是内部矛盾。某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则是外部矛盾,即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具体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时,既要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外因的作用。在坚持“内因论”的前提下,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形而上学则与之相反,主张“外因论”。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完全是由外力推动的。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内因是事物的根据,首先依*我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第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必须坚持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地借鉴和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加以消化和吸收,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9.试论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正确认识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2方面含义:

(1)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

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稳定,任何的改革都是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使人们生活更加为目的,这就必须使社会稳定,因此,稳定是改革的目的。而且,如果社会动荡,就无法谈论任何改革,所以,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

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就是我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10.试论述质量互变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说明邓小平理论中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正确性。答:1. 事物发展变化分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着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三步走”战略中,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也就是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个目标也已实现。最终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①一定意义上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的宏伟目标,是质变,没有这一远大目标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量的准备和积累,因此邓小平理论中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布署,是为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在量变中渗透着质变,也就是说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为了实现最终的质变,我国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最终的奋斗目标。其中,前两步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属于阶段性部分质变,第三步奋斗目标则是根本的质变,可见“三步走”战略充分体现了阶段性部分质变的原理。

所以说,邓小平理论中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正确的。

11.试论述辩证的否定观,并用以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方针。

答: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二是,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 因此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上,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2)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在对外开放中,要积极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12.试论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

答: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首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是由辩证否定的本性所决定的,因为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都是既克服了前一阶段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其中的积极成果,并在新质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提高,从而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其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因为:第一,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就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直线前进的。第二,新事物开始时总是比较弱小,它要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第三,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

或直线论的错误。循环论把发展看作是简单的循环,完全的重复,只看到曲折性,根本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直线论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可以不走任何的弯路,没有任何的曲折,一帆风顺就能把事情完成的,只看到前进性,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3.试论述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以及坚持这一原理的实际意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4.试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不可知论及机械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唯心主义经验论又称“内省的经验论”。旧哲学认识论中同“唯理论”相对的“经验论”的一派。唯心主义经验论者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泉源。在指出感性经验的来源上是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贝克莱、休谟、马赫等。他们根本否认外界事物为感性经验的泉源或根本拒绝回答外界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认为经验只是纯主观的东西,是由人的内省的体验(人的内部心灵活动)产生的,并把这种主观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对象,否定理性认识。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它发展到极端,就是唯我论。唯心主义经验论是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主流之一。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

不可知论: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机械唯物论:对待自然科学上唯物,历史观上唯心

15.试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实践意义。(P69)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于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16.试论述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真正来源。只有通过深入群

众,调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把群众的实践转化为领导者的认识,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上升为领导者的决策,我们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领导者如果不从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决策。同样,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者改造世界的任务,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为此,必须将从群众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成为千百万人民群众实践的武器

17.试论述真理及其客观性。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和错误是什么?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院里,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半院里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错误: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18.试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意义。

答: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无限的。

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神话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意义个人理解。

19、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⑴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性和归路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⑵价值原则是人们总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⑶在人的活动中,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各有其特点,因而是有区别的: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而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②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③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性原则。

⑷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为两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标准的一体化。①真理和价值相互贯通。

②真理和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③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

20、试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信其千真万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果的精髓

二、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理论与实践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操作指导。

理论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次把实事求是明确规定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从而使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次把解放思想作为实事求是的题中应之义,从而使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成为了一个有机的科学整体。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次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完整表述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次提出要把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开展两条战线上的反倾向斗争联系起来。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首次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党的政治路线的确定和贯彻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前提。

实践意义:(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并将继续为建设和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提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操作指导。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开创了并将继续推动我们开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并继续推动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1.试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如何正确看待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由人的劳动,生产资料登要素构成,生产资料又可进一步分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劳动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要素,只有这些得以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其他活动如政治、文化、艺术、宗教登才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虽能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2.社会有两种最基本的生产:A物质资料的生产;B人口生产。

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不同的人口分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和影响。

22.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简述国体和政体的相互联系。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家是政治权力机关。它一般由立法、行政、司法等政权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组成。

第二,国家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的根本任务就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统治阶级所需的程序。

第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从而政治上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重要作用,政体又有相对独立性.

23.国体和政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国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性质。比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美国是资产阶级专政。

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比如总统制、议会制等。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者关系: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24.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及这种反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5、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单一的,这就是生产力。

答:(1)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2)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3)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26、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有效地保护经济基础,就一定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答:该说法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这是二的辩证关系;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一旦产生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帮助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

27.“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的经济基础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摧毁或扫除历史前进的障碍。

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由于社会革命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而且,社会革命还能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们群众。

最后,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28.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任务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2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式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

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课本P102—P104)3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师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师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式极为复杂的。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课本P107—P108)31.试论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而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社会存在。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先进的文化建设会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进而指导人们正确积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利于在实践中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32.如何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作用,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更多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但是对科学技术的不正当应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爆发“全球问题”。所以要求人们在正确利用科学造福人类。33.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指的是能起到推进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的历史人物往往是由杰出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的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欲望比别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但是不论怎样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中发挥什么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改变历史总进程和总方向。

34.简述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表现。

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社会形态发展有着多样性。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有些国家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况甚至由先进转为长期落后,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会显现出不同特点。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35.说明社会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各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所以,只要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的历史过程,就能够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担性和常规性”,即规律性。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如同其它社会规律一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从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众历史活动的对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括以下三层: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

可能性空间。

二: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自己的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

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义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假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社会变革实现的。

36.试论述如何正确理解人的价值,这一理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指导意义?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价值:

①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能脱离人所有的社会关系来考察人的价值问题。必须批判抽象人性论的价值观,如实地把人的价值看作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通过对人的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分析,阐明人的价值的真实意义。

②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价值,归根到底都是事物对一定具体的人的价值。主体只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神或观念、物等等。所谓“人的价值”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在这里,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指一定的人。作为主体的人,是指价值的享用者、占有者、获取者;作为客体的人,是指价值的创造者、提供者、贡献者。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所享用的一切价值,都是人类经过每一代人的手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人类的每一创造和劳动,都是以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的。因此,人的价值就其总体和实质来说,是人作为主体和客体统一的价值,是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以人是主客体的统一这个观点为基础的人的价值观,才是科学的、革命的价值观。

③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只能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得到生存和发展。但社会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任何个别的个人,它是世代延续着和活动着的无数个人的整体。从这一点出发理解人的价值,首先必须把人的价值与个人价值加以区分。人的价值不仅包括个人的价值,而且包括集体、阶级、民族和国家的价值。从根本的意义来说,正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价值,才是最高意义上的人的价值。

这一理论对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因此,我们应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要反对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的片面观点,要正确处理个人自我价值与为社会、他人作奉献的关系。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论还告诉我们: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参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共产主义人生观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37.试述共产主义的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1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2 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实现共产主义是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1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2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

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

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4.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

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压迫的无产者阶级有可能认清自己的地位,创立起自觉地领导群众斗争的社会主义政党。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

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剥削和政治统治工具的性质,正如列宁所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制度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就是雇佣奴隶制。

辨析题答案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更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是违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观盲动观点。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任何事物脱离一定的条件是不存在的。

10、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程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有些事物是新出现的,但是它不是新事物,如电脑病毒。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2、“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感觉、意识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

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论断是经验主义的观点。它否定了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即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自参加实践去获得真知。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错误的理论则指导错误的行动。所以,革命的、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

15、“有用就是真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如谎言对骗子是有用的,但是它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不能拿是否有用来衡量。

16、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以,真理不以谁掌握真理来衡量。但是,往往在开始的时候,真理一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然而,有时少数人掌握的却不一定是真理。

1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则是绝对真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而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即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

18、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此说法是对的。真理和谬误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只不过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歪曲的、错误的反映事物的本质。

19、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这是绝对的。同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限接近的,人类可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也是绝对的。所以,绝对真理并不是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终极。

20、“只有真正感觉到的,才能真正的理解到”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理性认识也依赖于感性认识,两者不可割裂。

21、生产力所表明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所表明的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22、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答:此说法是正确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

23、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充分的产物。

24、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答:此说法是正确的。阶级本身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5、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二者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不同的区别。

26、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7、阶级产生的根源是战争和暴力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阶级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28、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所以,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29、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贫困落后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新的生产力和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同腐朽的上层建筑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最深刻的原因。

30、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即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当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被摧毁时,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的某些部分尚会存在一段时间。

3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二元论是错误的,一元论是正确的。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在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上。二元论是错误的,但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也是错误的。

33、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34、人脑是意识的机能,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人脑并不是意识的源泉,有了人脑,而无客观世界是一样不能产生意识的。

35、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答案要点:这是批判唯心主义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以及精神起源问题上的错误而提出的正确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则,认为是物质决定精神,而不是相反;不是精神产生物质,而是精神、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生了人、产生了人脑这最复杂、最严密的物质的产物;还是社会这一物质发展的最高形式的产物。这是对唯心主义的有里驳斥。

36、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同一的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对。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有机体,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有区别的:自然界都是客观实在的,而社会则既有社会存在,又有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的物质方面包含着自然界所没有的形态,如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解决与社会规律的作用也不同于自然矛盾和规律,需要通过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去实现。

37、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带前进性质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38、辨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正确。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它要求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参考答案]这是列宁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正确论断。

反映特性是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的属性,它是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属性并留下"痕迹"的属性和能力。非生命物质的反映特性表现为机械、物理和化学的反应,包含着发展出生物反映形式的可能性。生物出现后,则具有了剌激感应性这种反映特性,动物则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和动物心理这种反映形式。高等动物的长期进化则产生了人类和人的意识。人的意识这种高级反映形式不是凭空突然产生的而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的上述论断不仅是合乎逻辑的,而且是合乎事实的。

2、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3、"人为自然界立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简答题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当时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⑴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贸易、交通的发展,

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有可能看清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使其固有矛盾加剧,阶级矛盾简单化、明朗化。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揭露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而认识全部社会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成为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

⑵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结果是贫富两极分化急剧扩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自己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⑶自然科学前提。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发展由搜集材料阶段进入整理材料阶段,以细胞学说、能量

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这三大科学发现为代表,使人们不仅能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这就打破了以往宗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宇宙观,揭示了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⑷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整个人类优秀哲学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而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

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在此基础上,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艰苦努力,才最终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⑴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果的正确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

产生以前的旧哲学,没有能够正确地揭示哲学的研究对象,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它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⑵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

统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相分离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是相对

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使唯物主义成为辩证的唯物主义,使辩证法成为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另一方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互相依赖,互为前提,是同时铸成的一块整钢。

⑶在社会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旧哲学从总体上说是剥削阶级哲学,它反映的是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愿望,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申明自己的阶级性,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和人类进步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⑷在本质特征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

它来自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发展,经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各门具体科学发展为依据,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性是创新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创新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科学性和创新性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从研究对象、内容、作用和本质特征四个方面,形成与旧哲学完全不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首先,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在生活实践中人人都会自发地形成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但自发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它是哲学家在概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形成的、用以说明和解释世界的、具有严密逻辑的理论体系。

其次,从哲学和方法论的关系来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最一般的、最根本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所以,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只有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旧哲学,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上,或者把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的总汇”,或者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把两者看作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分门别类、种类繁多,是具体的,有个别性、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普遍、一般的,具有共性、概括性。在两者的相互联系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对具体科学进行概括和总结,正确地揭示了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作用的“无用论”、“过时论”。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第一,它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与二元论。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对世界上多种多样事物和现象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揭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从而也就为辩证唯物论奠定了一块不可动摇的基石。

5.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关系怎样?

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哲学的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是个性。

联系在于: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依据。物质结构理论的成果证明和丰富了物质范畴的内容。没有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推动和深化对物质结构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6.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说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从而也否认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多样性;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把运动归结为只是意识和精神的运动。以上两者都是把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割裂开来了。

7.什么是静止?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

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它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第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指事物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没有相对静止,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发展。第二,它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确定事物性质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对静止,万事万物才能区别开来,没有相对静止,事物就不可言状、不可定性了。第三,它还是测量和计算事物运动的必要尺度。绝对运动存在于相对静止之中,并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要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只有通过相对静止来测量和把握。

8.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纯粹静止是不存在的。同样,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纯粹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

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

9.为什么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坚持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时空观上的辩证法。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所谓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空间的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即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时间、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间空间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由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证实。

10.为什么说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的社会产物。第一,劳动使猿脑进化成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促进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所以,劳动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脱离人的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

11.什么是意识的本质?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本质要从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内容两方面来揭示,即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器官,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是与人脑本身的复杂结构和它的特殊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能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原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不论是在具体反映形式、主体反映的差异性,还是在反映正确与否的程度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因为意识总是要经过人的头脑加工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意识。

割裂意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前者夸大意识的主观特性,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后者混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意识当作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主观性的特点。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一、判断题(要求:只判断正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错误) 2.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 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 世界统一于物质。(正确) 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概念——判断——推理(错误) 二、简答题 1.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作业 1.第4题 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5题 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一切运动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的灭亡 D.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6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7题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5.第8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9题 规律是()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10题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 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16题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9.第17题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0.第18题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1.第19题 社会改革是()

考研题库2016-内科学

考研题库2016-内科学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下列各项引起胰腺炎的病因中,错误的是 A.胆石症 B.高脂血症 C.暴饮暴食 D.饮酒 E.食后运动 您所选的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E 2.下列哪一项是引起肝豆状核硬化的原因 A.铁沉积 B.铜沉积 C.酒精作用 D.药物作用 E.胆汁淤积 您所选的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B 3.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发生于哪种感染之后 A.链球菌 B.葡萄球菌 C.支原体 D.病毒 E.原虫及寄生虫 您所选的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A 4.高血压病人服用降压药物治疗,降压目标是 A.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即年轻者血压控制在120~130/80mmHg,老年人可降至140/90mmHg以下 B.血压降至临界高血压水平,即140~160/90~95mmHg C.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舒张压控制在85mmHg

D.血压控制在病人可耐受的程度 E.以上都不是 您所选的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A 5.为确诊伤寒阳性率最高的检测是 A.血培养 B.尿培养 C.大便培养 D.骨髓培养 E.胆汁培养 您所选的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C 6.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加重的最常见诱因是 A.过度劳累 B.摄入液体过多 C.心肌缺血 D.室性期前收缩 E.呼吸道感染 您所选的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E 7.典型霍乱病人的临床分期是 A.发热期、吐泻期,反应期及恢复期 B.前驱期、吐泻期、脱水休克期、缓解期及恢复期 C.发热期、脱水休克期、缓解期及恢复期 D.泻吐期、脱水虚脱期、反应期及恢复期 E.吐泻期、脱水休克期、反应期及恢复期 您所选的答案: 本题正确答案:D 8.符合经典内分泌概念的激素是 A.生长抑素 B.泌乳素 C.胰高糖素 D.肾素-血管紧张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原理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答案 单选:1—5 DACAB 6—10 ACDBB 11—15DDDCD 16—20ABDBD 21—25ADABC 26—30BDADA 多选:31、AC 32、ABCD 33、CD 34 CD、35、AB 36、ABCD 37、ABCD 38、BCD 39、ABCD 40、ABCD 41题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3.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答:(1)对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说明: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矛 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 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 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 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其作用。可结合个人实际结合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实际,说明内因外因的关系。 44、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 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从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方面,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特别是要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

考试批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201803考试批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学生姓名马玉龙学习中心安徽淮南毛集电大奥鹏 学号120905211000153考号120905211000153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层次高起专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大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凡是大作业的课程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指定网址提交电子版作业: 1、提交网址:http://202.152.187.8:8081/schoolwork/login.aspx 2、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2月11日-3月18日23:00; 二、电子版大作业提交须知: 1、输入的用户名为学院学生平台用户名; 2、课程考试号可以登陆学生平台,在页面右上角的“个人中心”中查询,为7位的数字; 3、提交的文档格式必须为word文档,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 4、严格按照课程名称提交相应课程大作业,提交错误的大作业,按0分处理; 三、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不得拖延,逾期不交者,按0分处理; 四、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大作业,将酌情扣分。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材料3]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陆久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考研西综-内科学重点汇总

考研西综-内科学重点汇总 1.考研内科学命题风格 (1)内科学考试注重对临床思维的考查 (2)内科学按章节出题,比例不同 (3)考试愿意考临床常见疾病 (4)纯理论化的题目占有很小部分比例 (5)分值:30% 2.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1.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2.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其治疗。 4.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5.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6.肝硬化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 7.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8.肝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9.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0.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1.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3.急性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抢救原则。 14.有机磷中毒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 3.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病理生理、类型及心功能分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急性左心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3.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发病机制。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包括心电图诊断)和治疗(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及人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4.心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急救处理。 5.心脏瓣膜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并发症和防治措施。 6.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 7.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和治疗(包括介入性治疗原则)。 9.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包含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3709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B )0-5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1-35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这是一种( A )1-37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B )1-54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C )1-57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 B )1-56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1-71 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 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种( A )2-102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 A )2-106 A.感觉B.概念C.判断D.推理 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 B )2-107 A.唯物辩证法观点B.唯理论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 C )1-36(与辩证唯物法结合理解)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D )3-135 A.语言学B.逻辑学C.数学D.哲学 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3-139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01 10:1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反映论的观点 ? B. 可知论的观点 ? C. 实践的观点 ? D. 辩证法的观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B.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 C.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D.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B.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2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展开解析

解析 4. (5分) ? A.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B.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D.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B. 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 C. 对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 ? 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真理是()。

【选择】考研内科学试题、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试题 A型题 1.下列肺癌的描述中,正确的 A.腺癌最多见 B.小细胞癌多呈弥散型 C.鳞状细胞癌多有吸烟史 D.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多为中央型。 2.有关支气管扩张的咯痰症状,下列哪项不正确 A.可大量咯痰,每天达几百毫升 B.可无咯痰 C.痰量可在夜间卧床时增多 D.可出现臭味痰 E.收集痰液可分为三层 3.阻塞型肺气肿支气管炎型的临床表现,疗效哪项是正确的 A.发病年龄较轻 B.多无紫绀 C.喘息明显,多呈持续性 D. X线胸片呈肺纹理减少 E.静息时PaO2轻度降低 4.慢性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早期病理生理改变,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病变局限于细小气道 B.最大通气量降低 C.闭合容积增大 D.动态肺顺应性降低 E.静息时顺应性增加 5.慢性呼吸衰竭缺氧明显并伴二氧化碳潴留时,采用氧疗的给氧浓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25% B. <35% C. <45% D. <55% E. <65% 6.肺炎球菌肺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首选补充血容量的液体为 A.生理盐水 B. 5%葡萄糖 C. 10%葡萄糖 D.低分子右旋糖酐 E.林格氏液 7.危重哮喘患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A.呈现腹式呼吸 B.双肺哮鸣音响亮 C.血压下降 D.无奇脉 E.意识模糊 8.呼吸衰竭时,二氧化碳潴留,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下列哪项叙述不正确 A.病因以中枢抑制为主,疗效好 B.病因以呼吸肌疲劳为主,也有效 C.病因以神经传导系统病变为主,疗效好 D.病因以呼吸肌疲劳为主,疗效差 E.病因以广泛间质纤维化为主,不宜使用

9.某男性,50岁,一天来寒战高热39.6℃,咳嗽伴有胸痛,咯痰呈砖红色胶冻状,量多。查体轻紫绀,BP10.7/6.7KPa(80/50mmHg),左肺叩浊,呼吸音低,X片示左肺多发性蜂窝状阴影,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肺炎链球菌肺炎,休克型 B葡萄球菌肺炎 C.厌氧球菌肺炎 D.军团杆菌肺炎 E.克雷白杆菌肺炎 10.有关出现结核病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常发生于原发结核感染的病人 B.多发生于结核菌侵入人体4~8周 C.局部可出现渗出性炎症,但不出现干酪样坏死 D.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 E.皮肤可出现红斑 11.闭合性气胸的排气治疗,下列哪项正确 A.积气量少于该侧胸腔容量30%,不抽气 B.积气量多时,应立即将气抽尽,恢复肺功能 C.积气量多时,应立即闭式水瓶式引流 D.积气量多时,可一日多次抽气,每次一升,直到抽尽 E.积气量多时,可每日或隔日抽气一次,每次小于一升。 12.结核病化疗原则,下列哪项不正确 A.应坚持早期、联合、大量、规律、全程用药 B.临床有结核诊断症状,X线病灶有炎性成分,需要化疗 C.对病灶部分硬结,痰菌阴性者,可先观察,暂不化疗 D.利福平对杀灭被吞噬的结核杆菌有效 E.初治病例如条件允许,尽量采用短程化疗 13.胸水检查为血性,比重1. 020,蛋白定量39克/升,LDH 503U/L,葡萄糖定量2. 4mmol/L,ADA 110U/L,最有可能诊断为 A.右心衰胸水 B.结核性胸水 C.癌性胸水 D.丝虫病性胸水 E.结缔组织病性胸水 14. X线胸片诊断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依据,下列哪项不正确 A.可有明显肺气肿或慢性肺部感染征象 B.右心室增大 C.肺动脉段突出,其高度大于等于5mm D.右下肺动脉干横径大于等于15mm E.右下肺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径之比大于等于 1. 07 15.呼吸衰竭时下列检查哪项不符合慢性呼吸性酸中毒表现 A.二氧化碳分压上升 B. pH正常或降低 C. HCO3-上升 D. SB>A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部分答案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c)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 A.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B.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 D.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 A.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c) A. 抛弃 B. 纯粹的否定 C. 既克服又保留 D.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b ) A.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B.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C.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 ) A.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B.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c ) A.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B.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7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A) A.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B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 C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 A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马克思原理阅读作业

20 钱佳麟经济与管理学院 1.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及其继承者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马克思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社会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恩格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列宁 这几天我翻阅了一下苏汉诺夫的革命轧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国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一样迂腐。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过去的盲目模仿,至于他们非常怯懦,甚至于其中的优秀人物一听说要稍微离开一下德国这个榜样,也要持保留态度,至于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整个革命中充分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性,就更不用说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案

第1题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您的答案:D 2.第2题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您的答案:A 3.第3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 C.朴素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 您的答案:A 4.第4题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您的答案:D 5.第5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您的答案:A 6.第6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您的答案:C 7.第7题 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您的答案:C 8.第8题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您的答案:C 9.第9题 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您的答案:C 10.第10题 垄断利润的实质是( )。 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 您的答案:B 11.第11题 垄断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A.垄断资本家、垄断组织帮助他国发展的手段 B.金融资本掠夺和奴役他国的手段 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助互利的形式 D.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的补充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3

作业一 第1题(4分)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上帝创造世界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第2题(4分)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第3题(4分)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第4题(4分)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第5题(4分)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第6题(4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第7题(4分)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第8题(4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第9题(4分)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第10题(4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D)。B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论述: 第1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常说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第2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3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