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Ⅰ.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对比分析和指数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1.掌握对比分析的概念以及一般相对数的种类、性质特点和计算方法;2.正确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涵义和分类,掌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及之间的变形关系;3.掌握运用指数体系对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4.了解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Ⅱ.课程内容

第一节对比分析

一、对比分析的概念

对比分析就是利用相对数来研究现象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包括现象总体内部的数量对比,现象总体在时间、空间上的数量对比,以及现象总体的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的数量对比等。

二、相对数的计算

结构相对数是表明总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重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数是反映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标;比较相对数是同类现象在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对比,用以表现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指标;强度相对数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之比,用来说明一种现象在另一种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动态相对数是某现象在不同时间的两个

22

指标数值之比;计划完成相对数是现象的实际完成数与其计划任务数之比。

第二节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的概念

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的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即用来说明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按所反映的现象范围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指数化指标的性质的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按指数的对比性质的不同,分为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这是总指数最基本的作用;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变动中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实际效果,这是借助指数因素分析来实现的;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以及分析研究复杂经济现象总体的长期变化趋势。

第三节综合指数

一、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是通过“先综合,后对比”的方式编制得到的总指数。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复杂现象总体的指数化指标通常是不能直接加总(不同度量)的,要使得不同度量的指数化指标具有可加性,就必须寻找一个适当的媒介因素,称其为同度量因素,通过这个同度量因素,将不同度量的指数化指标转换为具有相同度量的指标,从而解决复杂现象总体内部指数化指标的加总综合问题;为了单纯反映指数化指标的变动程度,在综合对比过程中把同度

23

最新1统计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新)汇总

1统计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新)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相对指标) 一、概念 相对数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对比而得的,以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表现形式:其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无名数二、有名数有名数:将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以表明现象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主要用来表明强度相对数。 无名数: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其中百分数最常用。 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不大时常用系数,设一级工平均日工资为100元,五级工平均日工资为400元,则工资等级系数为4。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很大时常用倍数。如我国2002年钢产量是1952年钢产量的多少倍。 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如今年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一成,即增加了十分之一。 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千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百分数、千分数是两种最常用的无名数。

二、常用的对比分析方法(静态相对数): 相对指标由于对比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和动态相对数等几种,其中前几种都称为静态相对数。 1 、结构分析(结构相对数): 统计总体往往由许多部分组成,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称为结 构。 结构相对数,是利用分组将总体分为性质不同的几个部分,再以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一般用相对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100?=总体全部数值 总体部分数值结构相对数 结构相对数是总体内部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必须是100% 或 1(总体内部各结构相对数之和=100%或 1)。 2、比例分析(比例相对数): 将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和另一部分数值对比,以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比例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常以系数或百分数表示。

(整理)1统计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新).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相对指标) 一、概念 相对数是由两个有联系的绝对数对比而得的,以反映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表现形式:其数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无名数二、有名数有名数:将相对指标中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以表明现象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主要用来表明强度相对数。 无名数: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或千分数,其中百分数最常用。 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不大时常用系数,设一级工平均日工资为100元,五级工平均日工资为400元,则工资等级系数为4。两个数字对比,分子分母差别很大时常用倍数。如我国2002年钢产量是1952年钢产量的多少倍。 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如今年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一成,即增加了十分之一。 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千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定为10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百分数、千分数是两种最常用的无名数。

二、常用的对比分析方法(静态相对数): 相对指标由于对比的基础不同,可分为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相对数、强度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和动态相对数等几种,其中前几种都称为静态相对数。 1 、结构分析(结构相对数): 统计总体往往由许多部分组成,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称为结构。 结构相对数,是利用分组将总体分为性质不同的几个部分,再以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一般用相对数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100?= 总体全部数值 总体部分数值 结构相对数 结构相对数是总体内部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对比,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必须是100% 或 1(总体内部各结构相对数之和=100%或1)。 2、比例分析(比例相对数): 将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和另一部分数值对比,以反映总体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的相对指标。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 比例相对数= 比例相对数常以系数或百分数表示。 注意:比例相对数和结构相对数的计算,都是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同一总体内),一般,总体分为几个组,就会有几个结构相对数,

统计学概论练习二(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回归分析、指数分析)

《统计学概论》练习二 一、判断题 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 ) 2、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 ) 3、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4、时点指标的数值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5、如果把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则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6、若逐期增长量每年相等,则其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是年年下降的。( ) 7、已知某市工业总产值2001年至2005年年增长速度分别为4%,5%,9%,11%和6%,则这五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97%。() 8、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9、如果某商店商品零售价格增长5%,销售量增加5%,则零售额增长10%。() 10、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二、单选题 1、统计指数划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依据是 ( ) A、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B、指标性质不同 C、采用的基期不同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2、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应采用() A、几何平均法 B、加权算术平均法 C、简单算术平均法 D、首末折半法 3、1997年北京市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 A、总量指标 B、变异指标 C、平均指标 D、相对指标 4、组距、组限、组中值之间关系是() A、组中值=(上限+下限)÷2 B、组距=(上限-下限)÷2 C、组中值=(上限+下限)×2 D、组限=组中值÷2 5、某厂计划规定单位产品物耗降低3%,实际降低了4.5%,则计划完成程度为() A、98.45% B、150.00% C、66.66% D、101.46% 6、已知某企业总产值2001年比1998年增长187.5%,2000年比1998年增长150%,则2001 年比2000年增长() A、37.5% B、125% C、115% D、15% 7、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 A、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B、各组标志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的大小 C、标志值本身的大小 D、标志值数量的多少 8、总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A、绝对数形式 B、相对数形式 C、平均数形式 D、百分比形式 9、若物价上涨,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减少,则物价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为( ) A、不相关 B、负相关 C、正相关 D、复相关 10、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同质总体的() A、集中程度 B、离中程度 C、一般水平 D、变动程度 11、相关关系是指( ) A、现象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 B、现象间客观存在的数值固定依存关系 C、现象间客观存在的数值不固定依存关系 D、因果关系 1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A、平均指标 B、相对指标 C、总量指标 D、变异指标 13、在计算x与y的回归方程式时,如果y=a+bx当b为负数时,则直线是() A、上升趋势 B、不升不降 C、下降趋势 D、上术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 14、将某企业职工人数中的管理人员与工人人数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 )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比例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 15、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零,则不适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众数 三、简答题 1、简述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的区别

1、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比分析总结---答案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总结 一、[知识要点]: 1. 指数函数y=a x与对数函数y=a log x的比较: 定义图象 定义 域 值域 性质 奇 偶 性 单 调 性 过定 点 值的分布最值 y=a x (a>0且a≠1)叫指数函数 a>1 (- ∞,+ ∞) (0, +∞) 非 奇 非 偶 增 函 数(0, 1) 即a0 =1 x>0时 y>1; 00时 01 y= a log (a>0 且a≠ 1) 叫对 数函 数a>1O y x (0, +∞) (- ∞,+ ∞) 非 奇 非 偶 增 函 数 (1, 0) 即 log a1 =0 x>1时 y>0; 01时 y<0; 00 对称性函数y=ax 与y=a-x (a>0且a≠1)关于y轴对称;函数y=a x与y =log a x关于y=x对称 函数y=log a x与y=1log a x(a>0且a≠1)关于x轴对称 2. 记住常见指数函数的图形及相互关系以及常见对数函数的图形及相互关系 ①②

3. 几个注意点 (1)函数y =a x 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0,a ≠1)互为反函数,从概念、图象、性质去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是对数函数性质应用的常见题型。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首先将它们与零比较,分出正负;正数通常可再与1比较分出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在各类中间两两相比较;(3)在给定条件下,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是常见题型,要重视不等式知识及函数单调性在这类问题上的应用。研究指数、对数函数问题,尽量化为同底,并注意对数问题中的定义域限制。 【典型例题】 例1. (1)下图是指数函数(1)y =a x ,(2)y =b x ,(3)y =c x ,(4)y =d x 的图象,则a 、b 、c 、d 与1 A. a <b <1<c <d B. b <a <1<d <c C. 1<a <b <c <d D. a <b <1<d <c 剖析:可先分两类,即(3)(4)的底数一定大于1,(1)(2)的底数小于1,然后再从(3)(4)中比较c 、d 的大小,从(1)(2)中比较a 、b 的大小。 解法一:当指数函数底数大于1时,图象上升,且底数越大,图象向上越靠近于y 轴;当底数大于0小于1时,图象下降,底数越小,图象向右越靠近于x 轴.得b <a <1<d <c 。故选B 。 解法二:令x =1,由图知c 1>d 1>a 1>b 1,∴b <a <1<d <c 。 例2. 已知2x x +2 ≤(41 )x -2,求函数 y =2x -2-x 的值域。 解:∵2x x +2 ≤2-2(x -2),∴x 2+x ≤4-2x , 即x 2+3x -4≤0,得-4≤x ≤1。 又∵y =2x -2-x 是[-4,1]上的增函数, ∴2-4-24≤y ≤2-2-1。 故所求函数y 的值域是[-16255,23 ]。 例3. 要使函数y =1+2x +4x a 在x ∈(-∞,1)上y >0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得1+2x +4x a >0在x ∈(-∞,1)上恒成立, 即 a >-x x 421+在x ∈(-∞,1)上恒成立。 又∵-x x 421+=-(21)2x -(21 )x =-[(21)x +21]2+41 , 当 x ∈(-∞,1)时值域为(-∞,-43 ),

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时间数列及其指标分析时间

第十四章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时间数列及其指标分析 时间数列的构成与分类·发展水平·动态比较指标(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动态平均指标(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趋势分析 历时曲线·修匀与拟合法·随手绘法·移动平均法·半数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第三节指数分析法 动态指数及其分类·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用与个体指数的联系来求综合指数·其他权数形式的质量和数量综合指数·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静态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欧希玛指数、人文发展指数) 一、填空 1.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分析,分析所研究现象的发展过程和变动规律。 2.在对比两个时间的发展水平时,我们把所要研究的时间的发展水平称为()。 3.平均增长速度和增长速度之间()直接联系。 4.在时间数列中指标较多,而且变动的规律又不十分明显时,可以用扩大()并以各时距计算的()作为替代的做法,来对原数列加以修整。 5.用直线拟合法描述现象长期发展变动趋势,要求原始数据呈()变动。 6.价格上涨后,用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购买原商品的90%,则物价指数为()。 7.我国1987年的人口是1983年的105.17%,1986年的人口是1983年的103.67,则1987年的人口比1986年的人口增加了()%。 8.要计算某厂生产情况的产品产量总指数,同度量因数是()。 9.产值总变动指数等于产品产量总指数和产品价格总指数的(),产值实际发生的总差额等于产量因素引起的差额和价格因素引起的差额的和。 10.用逐期增长量与前期水平相比得到的是();用累积增长量与固定基期水平相比得到的是()。 11.在综合指数公式中,()还起着权衡被综合的各个变量值地位轻重的作用,所以它又常常被称为权数。 12.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之间存在以下数量关系:一是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二是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即得环比发展速度。 13.已知算术平均数等于4,各变量值平方和的平均等于25,则标准差为()。 14.某厂某种产品的产量经3年后增加到原来的8倍,该产品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平均增长速度是()。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统计分析的四种方法 一、指标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有关的指标对比来反映事物数量上差异和变化的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单独看一些指标,只能说明总体的某些数量特征,得不出什么结论性的认识; 指标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分析。静态比较是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总体指标比较,也叫横向比较;动态比较是同一总体条件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这两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进行对比分析时,可以单独使用总量指标或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也可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比较的结果可用相对数,如百分数、倍数、系数等,也可用相差的绝对数和相关的百分点(每1%为一个百分点)来表示,即将对比的指标相减。 二、分组分析法指标对比分析法是总体上的对比,但组成统计总体的各单位具有多种特征,这就使得在同一总体范围内的各单位之间产生了许多差别,统计分析不仅要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还要深入总体的内部进行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法就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把所研究的总体按照一个或者几个标志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加以整理,进行观察、分析,以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 统计分组法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选择分组标值和划分各组界限。 三、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法, 时间数列是将同一指标在时间上变化和发展的一系列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就形成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

列。时间数列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速度指标:有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动态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如果只有孤立的一个时期指标值,是很难作出判断的。如果编制了时间数列,就可以进行动态分析,反映其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变化规律。 进行动态分析,要注意数列中各个指标具有的可比性。总体范围、指标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都应该前后一致。时间间隔一般也要一致,但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采取不同的间隔期,如按历史时期分。 四、指数分析法指数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根据指数所研究的范围不同可以有个体指数、类指数与总指数之分。 用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因素,把研究对象的总体看成是各因素变动共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的分析,对研究对象总变动中各项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定。因素分析按其所研究的对象的统计指标不同可分为对总量指标的变动的因素分析,对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动态分析法和统计指数分析法(练习答案)2017-2018-1

动态分析法和统计指数分析法练习 请计算该企业上半年平均职工人数。 两两移动加权算术平均法 6463 213*2710 6702*26706501*2650622=+++++++= 2、下表是我国2001年至2006年税收总额情况的节选数据,请将表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 发展水平 15165.5 16996.6 20466.1 25177.4 30866.34 37636.2 2 逐期增长量 —— 1831.1 3469.5 4711.296 5688.946 6769.87 9 累计增长量 —— 1831.1 5300.6 10011.9 15700.84 22470.7 2 环比发展速度 —— 1.120741 1.204129 1.2302 1.225954 1.21932 9 定基发展速度 —— 1.120741 1.349517 1.66017 6 2.0353 2.4817 定基增长速度 —— 0.120741 0.349517 0.66017 6 1.0353 1.4817 平均增长量 4494.14427 平均发展速度 几何平均法 119.94%(2.4817的5次方根)

3、下表是某地区1992年至2002年橡胶产量资料: 请根据上表的资料,利用最小平方法对我国橡胶产量的长期趋势拟合直线方程。并预测2020年的橡胶产量。 B=(11*3195.9-66*496.2)/(11*506-66*66)=1.99 A=496.2/11-1.99*66/11=33.17 Y=33.17+1.99*T Y=33.17+1.99*29=90.88

B=218.7/110=1.99 A=496.2/11=45.11 Y=45.11+1.99*T Y=45.11+1.99*23=90.88 4、某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有关资料如下表: (1)产量总指数 (2)单位成本总指数 (3)企业的总成本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角度分析总成本变动的原因综合指数法 单位成本总指数=55000/59100=96.06% 总成本指数=55000/21000=107.84% 107.84%=115.88%*93.06% 4000=8100+(-4100) 5、某公司下属甲、乙、丙3个分公司,XX15年和XX16年的产值情况如表所示: 平均指数法

Cpk_与Ppk_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对比分析研究[1]

Cpk 与Ppk 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对比分析研究1 摘要:在进行统计质量控制的时候,工序能力指数Cpk(Index of Process Capability)与过程能力指数Ppk(Index of Process Performance)是评价过程及改进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Cpk 和Ppk 容易被混淆。本文通过两种指标的定义及计算过程的比较,分析其差异,并利用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软件中这两个指标的应用范围情况进行了示例说明,更为直观地显示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Cpk(工序能力指数);Ppk(过程能力指数);SPC(统计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O29 1. 引言 质量管理中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非常重要[1]。由于每天生产产品的质量,如工件的厚度、表面粗糙度等不断变动的缘故,为了加工出厚度均匀、粗糙度一致的工件,即使对加工环境的温度、湿度,对切削时的进刀量等操作条件做出严格的规定,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仍然存在波动。而且上面所列出的加工条件固定不变也是难以办到的事,这些加工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工序质量在各种影响因素制约下,呈现波动特性。统计方法能够对这些波动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是监控、改进产品质量非常有用的工具。工序与过程能力指数在质量控制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近来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合格品率越来越低,而与其对应的过程能力指数要求越来越大。这反映了生产能力的进步、不合格品率下降、经济效益的提高。过程能力性能指数Ppk 是在美国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这三大汽车公司制定的QS-9000标准提出的,与过程能力指数Cpk 并列,共称为量度过程的参数[2]。Cpk 主要用于周期性的过程评价,而Ppk 则用于实时过程性能研究和初始过程能力评估。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日常计算的是Ppk,而不少人却误认为是Cpk,于是基本概念的错误带来认识上的混淆。 Cpk 反映的是在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有助于过程管理水平的提高。Ppk 因其具有不同于Cpk 的特点,反映了实时过程的性能,可对当前的过程性能有更多的了解。总而言之,将过程能力指数和过程性能指数联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为企业提供一套准确的过程管理与过程控制方法。 2. Cpk 与Ppk 的区别 2.1 从Cpk 与Ppk 的定义谈区别 Cpk 是工序能力指数[3],在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时,反映设备(模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生产能力、设备和过程能力分析报告 2010

浙江银星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含枞阳银星汽车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设备状况、生产能力及过程能力分析报告 --生产部/付凯波 Q/YX5.6-02 №:01 本公司总的生产设备有78台,其中A类设备17 台,B类设备2 台,C类设备59 台。本公司按照2008年度设备维修计划的要求并结合实际出发,对现有的所有设备进行了定期维护保养。各关键设备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对关键设备配件、易损件也作最低安全库5套,确保设备故障停机时间降到最低。本公司通过统计分析和潜在失效模式分析对A类设备进行预知性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从对本公司设备状况的统计结果表明,现阶段设备基本正常,能够满足现行生产需要。 本公司设备从2008.8月份-2009.3月份的质量目标统计结果如下: 随着本公司对设备和新产品开发的投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产量也持续也处于波动状态,从2008.8月份-2009.3月份以来的产量如下: 有很大的提高,针对冲压车间,对危险的工序,必须采用铁夹子操作,焊接车间

Q/YX5.6-02 №:02 针眼睛有危害的工序,采用戴防护眼镜,到目前为止公司没有发现一次安全事故; 在生产工装管理方面,各车间基本都能按照文件所规定的要求进行运作,只有个别的由于场地小,车间主管的意识欠缺,出现现场管理不够处于比较混乱的现象,针对此问题,由责任部门对其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现已基本达到要求,现将2008年8月份至2009年2月份的工装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至09年2月份由于全国经济不景气,造成公司员工流动性相对比较大,对新进员工对公司地各项制度不是很清楚,对公司的TS16949标准体系理解不够,出现目标偏低情况,后来通知体系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已有较大的变化,具体情况如下: CPK均在1.33以上,完全满足顾客要求,能够适应任何顾客的需求。 生产部:付凯波 2010年3月20日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与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以往也称为工序能力。过程能力是指过程加工质量方面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是稳态下的最小波动。而生产能力则是指加工数量方面的能力,二者不可混淆。过程能力决定于质量因素,而与公差无关。 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计量质量特性值有99.73%落在μ±3σ的范围内,其中μ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质量特性值的总体标准差,也即有99.73%的产品落在上述6σ范围内,这几乎包括了全部产品。故通常用6倍标准差(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数值越小越好。 过程能力指数 (一)双侧公差情况的过程能力指数 对于双侧公差情况,过程能力指数C p的定义为:C p= T =T U -T L (公式1); 6σ 6σ 式中,T为技术公差的幅度,T U、T L分别为上、下公差限,σ为质量特性值分布的总体标准差。当σ 未知时,可用σ?1=R/d2或σ?2=s/c4估计,其中R为样本极差,R为其平均值,s占为样本标准差,s为 其平均值,d2、c4为修偏系数,可查国标《常规控制图》GB/T4091—2001表。注意,估计必须在稳态下进行,这点在国标GB/T4091—2001《常规控制图》中有明确的规定并再三强调,不可忽视。 在过程能力指数计算公式中,T反映对产品的技术要求,而σ反映过程加工的一致性,所以在过程能力指数C p中将6σ与T比较,就反映了过程加工质量满足产品技术要求的程度。 根据T与6σ的相对大小可以得到过程能力指数C p。如下图的三种典型情况。C p值越大,表明加工 质量越高,但这时对设备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高,加工成本也越大,所以对于C p值的选择应根据技术与 经济的综合分析来决定。当T=6σ,C p=1,从表面上看,似乎这是既满足技术要求又很经济的情况。但由于过程总是波动的,分布中心一有偏移,不合格品率就要增加,因此,通常应取C p大于1。 各种分布情况下的C p值

过程能力分析规范

过程能力分析规范 (IATF16949-2016) 1、目的 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对生产过程能力的分析。 3、职责 质量管理部负责数据收集,并负责过程能力分析。 4、工作程序 4.1基本内容 4.1.1过程能力:是指过程要素已标准化即在受控下实现过程目标的能力。受控状态是指对象、方法、手段、场所、时间都已确认。 4.1.2过程能力指数:是指过程能力与过程目标要求相比较的定量描述的数值,即指过程结果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度。 4.1.3计数值:凡是不能连续取值的,或者说即使使用测量也得不到小数点以下的数据,而只能得到0或者1、2、3……等自然数的这类数据,称之为计数值。(如:疵点数、砂眼数、气泡数、缺陷数等等)。 4.1.4计量值:凡是可以连续取值的,或者说可以用测量工具具体测量出小数点经下数值的这类数据。(如:长度、直径、重量等等) 4.2过程能力分析。 4.2.1按《控制计划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要求进行过程能力分析。 4.2.2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

4.2.2.1初始过程能力分析 a)在过程设计和开发阶段,相关单位应制定一个初始过程能力分析计划,包括生产件批准程序规定的生产条件、人力条件、测量系统分析时间进度及生产控制中被标识的所有特殊特性。 b)在提交生产件批准之前,相关单位必须完成初始过程能力的分析。 如果初始过程能力分析不足时,相关单位必须分析原因,按《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制定纠正措施解决问题。并且重新进行初始过程能力研究,直至初始过程能力达到要求。 若在提交生产件批准之时,初始过程能力不能达到要求时,应获得顾客认可。 4.2.2.2当质量特性属于计数值的情况下时,如使用客户未提出所要求的方法进行分析时,则使用PPM 值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a) PPM 值的分析计算公式(百万分之不良品数) 不合格品数 不合格品数 PPM = 106 合格数 b)评价方式 4.2.2.3当质量特性属于计量值数据的情况下,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a)当给定双侧公差,质量数据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M )相一致时,用符号Cp 表示。计算如下: Cp= ≈ Tu -T L 6s Tu -T L 6s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比分析总结---答案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总结 一、 [知识要点]: x a log x 定义 图象 定义域 值域 性质 奇偶性 单 调 性 过定 点 值的分布 最值 y =a x (a>0且a ≠1) 叫指数函数 a>1 (-∞,+ ∞) (0,+∞) 非奇 非偶 增 函数 (0,1) 即a 0 =1 x>0时y>1;00时01 y = a log (a>0且a ≠1) 叫对数函数 a>1O y x (0,+∞) (- ∞,+∞) 非奇 非偶 增 函数 (1,0) 即 log a 1=0 x>1时 y>0; 01时 y<0; 00 对称性 函数y =ax 与y =a -x (a>0且a ≠1)关于y 轴对称;函数y =a x 与y =log a x 关于y =x 对称 函数y =log a x 与y =1log a x (a>0且a ≠1)关于x 轴对称 2. ① ② 3. 几个注意点 (1)函数y =a x 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a>0,a ≠1)互为反函数,从概念、图象、性质去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2)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是对数函数性质应用的常见题型。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首先将它们与零比较,分出正负;正数通常可再与1比较分出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在各类中间两两相比较;(3)在给定条件下,求字母的取值范围是常见题型,要重视不等式知识及函数单调性在这类问题上的应用。研究指数、对数函数问题,尽量化为同底,并注意对数问题中的定义域限制。 【典型例题】 例1. (1)下图是指数函数(1)y =a x ,(2)y =b x ,(3)y =c x ,(4)y =d x 的图象,则a 、b 、c 、d 与1的大小关系是( )

PPAP初始过程研究

PPAP初始过程研究 说明:确保由顾客或供方设定安全、主要、关键或重要特性的过程能力在可接受水平,确定在零件提交前可计量(可测数值)地进行评价。 具体要求: 项目管理职责: 管理和评价初始过程能力研究,以确保满足下列期望(已提交级别为基础) ●初始过程研究 ·在提交前,所有顾客或供应商确定的特殊特性必须验证在可接受的水平; ·必须使用变量性数据; ·在研究前必须完成MSA(测量系统分析);*必 ·收集并分析数据,使用X-R控制图(一种对极差和变量进行分析、统计的统计图表)是很重要的; ·至少包含100个数据的25个子组. ●过程研究 ·过程研究的结果基于正态分布的数据,稳定过程 ·参考SPC(统计过程控制)手册 ·如果在提交时过程不稳定和能力达不到,供应商必须提供过渡控制计划和纠正措施计划·过程能力或表现的指标如Cpk、Ppk或其他,要达成一致 特殊特性:由顾客或供应商确定的,在装配、形状、功能、耐久性、可靠性和/或安全性(包括政府法规)方面影响到顾客满意度的要求。 1、必须包括在设计记录和控制计划中; 2、供应商必须在他们使用的所有文件上表明特殊特性; 3、所有特殊特性必须经过研究且CPK和PPK≥1.67;如果行动计划不需要; 4、Cpk和/或Ppk≥1.33≤1.67时可能要求改进; 5、指数<1.33---与顾客联系对研究结果评审; 6、P.I.S.T和P.I.P.C均为100%;如果不是,要产生工作计划来达到100%; 7、可接受指标不能满足时要采取策略; 8、过程不能改进时供应商必须与顾客联系; 9、必须提交纠正措施和过度控制计划(100%检查);\ 10、必须持续减少变差,直到Cpk/Ppk>1.33和接到批准。 备注:(1):P.I.S.T.%:对每一样件,输入符合公差的检验点百分数,(即,若100个尺寸中有95个合乎规范,则为95% P.I.S.T.) (2):P.I.P.C.%: 对每一样件,填入符合过程能力指数PpK的百分数,(即,若10个“sc”/”cc”特性中有9个的PpK≥1.67,则为90% P.I.P.C.) (3):可接受指标:规定的指标

统计学导论 曾五一 第十章 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十章对比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一节对比分析法 一对比分析的意义 对比分析——根据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将两个有关的统计指标进行对比来反映数量上的差异或变化。是统计分析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对比分析有两类方法—— 相减的方法——对比的结果表现为绝对数的形式; 两个绝对数(或平均数)之差,表示现象变动(或差异)的绝对数量; 两个百分比之差,表示变动的百分点。 相除的方法——对比的结果则表现为相对数的形式。 大多数相对数是由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指标相除求得,其计算结果是一个抽象化的数值,用百分比、千分比、倍数、系数、成数等无名数的形式表示 也有一些相对数是由两个不同性质、计量单位不同的指标对比,其计算结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构成的复名数,如人口密度等于某地区的人口数除以土地面积,计量单位为“人/平方公里”。 相对数 相对数是进行对比分析最普遍的形式 一是由于绝对数形式的对比结果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因而使不同时空的数据常常缺乏可比性, 二是因为相减的方法只能适用于计量单位相同的同种统计指标对比,因此无法反映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之间的差异。而相对数形式的对比分析结果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相对数在统计分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揭示了现象之间数量上的相互联系和对比关系. 2. 以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数据变成具有可比性的数据,从而正确判断现象之间的差异程度。 二常用对比分析方法 根据分析目的和比较基准的不同来划分,对比分析主要有下述几种常用方法。 (一)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的总量指标与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各组数量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状况。 比重是表现总体结构最常用的一种相对数,因此也称之为结构相对数,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分析最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例如,根据企业职工的文化程度构成可以说明该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高低;根据一个地区人口总体的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其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增长型、稳定型还是减少型。 通过观察总体结构在时间上的变化或空间上的差异,可以说明现象总体性质的变化,揭示现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规律性。 例如,根据恩格尔系数,可以衡量居民消费结构是否合理以及生活水平高低。 此外,许多比重还可以直接说明工作质量好坏,反映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或衡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等. 例如,顾客满意率、产品含杂质率、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率、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增加值

CPK(过程能力分析方法)

过程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也称工序能力,是指过程加工方面满足加工质量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最稳态下的最小波动。当过程处于稳态时,产品的质量特性值有99.73%散布在区间[μ-3σ,μ+3σ],(其中μ为产品特性值的总体均值,σ为产品特性值总体标准差)也即几乎全部产品特性值都落在6σ的范围内﹔因此,通常用6σ表示过程能力,它的值越小越好。 为什么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 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实质上就是通过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来评定过程能力与指定需求的一致性。之所以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过程度量所能够提供的基线在数量上的受控性;其次,由于我们的度量计划还相当"不成熟",因此需要对过程度量基线进行评估,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改动以反映过程能力的改进情况。根据过程能力的数量指标,我们可以相应地放宽或缩小基线的控制条件。 工序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过程能力指该工序过程在5M1E正常的状态下,能稳定地生产合格品的实际加工能力。过程能力取决于机器设备、材料、工艺、工艺装备的精度、工人的工作质量以及其他技术条件。过程能力指数用Cp 、Cpk表示。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 当需要进行过程能力分析的计量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时,直接按普通的计数数据过程能力分析的方法处理会有很大的风险。一般解决方案的原则有两大类:一类是设法将非正态数据转换成正态数据,然后就可按正态数据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另一类是根据以非参数统计方法为基础,推导出一套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遵循这两大类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成熟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三种,现在简要介绍每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1:Box-Cox变换法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2:Johnson变换法 非正态数据的过程能力分析方法3:非参数计算法 当第一种、第二种方法无法适用,即均无法找到合适的转换方法时,还有第三种方法可供尝试,即以非参数方法为基数,不需对原始数据做任何转换,直接按以下数学公式就可进行过程能力指数CP和CPK的计算和分析。 右侧公式中,Xa是数据X分布的a分位数,例如X0.005表示随机变量X分布的0.005(即0.5%)分位数。 过程能力分析 1、什么是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cpk」过程能力指数附案例分析报告和改善要求措施

「CPK」过程能力指数,附案例分析和改善措施 过程能力指数(Process capability index,CP或CPK),也译为工序能力指数、工艺能力指数、制程能力指数一、什么是过程能力指数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

力指数记为Cpk。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二、过程能力指数的意义制程能力是过程性能的允许最大变化范围与过程的正常偏差的比值。制程能力研究在於确认这些特性符合规格的程度,以保证制程成品不符规格的不良率在要求的水准之上,作为制程持续改善的依据。当我们的产品通过了GageR&R的测试之后,我们即可开始Cpk值的测试。CPK值越大表示品质越佳。CPK=min((X-LSL/3s),(USL-X/3s))三、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CPK= Min[ (USL- Mu)/3s, (Mu - LSL)/3s]四、过程能力指数运算方法过程能力指数运算有5种计算方法:直方图(两种绘图方法);散布图(直线回归和曲线回归)(5种);计算剩余标准差;排列图(自动检索和排序);波动图(单边控制规范,也可以是双边控制规范)。 五、过程能力指数的指标1.过程能力指数Cp、Cpk我们常常提到的过程能力指数Cp、Cpk是指过程的短期能力。Cp是指过程满足技术要求的能力,常用客户满意的偏差范围除以六倍的西格玛的结果来表示。Cp=(允许最大值-允许最小值)/(6*σ)所以σ越小,其Cp值越大,则过程技术能力越好。Cpk是指过程平均值与产品标准规格发生偏移的大小,常用客户满意的上限偏差值减去平均值和平均值减去下限偏差值中数值小的一个,再除以三倍的西格玛的结果来表示。Cpk=MIN(允许最大值-过程平均值,过程平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报告

大数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大数据的概念 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企业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包括磁盘、磁带、光盘等。尽管当时人们称其为大数据,但以今日的数据量来看,这些数据无疑是非常有限的。随着PC的出现和应用增多,企业内部出现了很多以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包括Word、Excel文档,以及后来出现的图片、图像、影像和音频等。此时企业内部生产数据的已不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还包括大量的办公人员,这极大地促进了数据量的增长。互联网的兴起则促成了数据量的第三次大规模增长,在互联网的时代,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而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其丰富,既有社交网络、多媒体等应用所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时至今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应用的进一步丰富,数据已呈指数级的增长,企业所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PB级,而全球每年所产生的数据量更是到了惊人的ZB级。在数据的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在科技界、学术界、产业界引起热议。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分析的数据因为“大”,摆脱了传统对随机采样的依赖,而是面对全体数据;因为所有信息都是“数”,可以不再纠结具体数据的精确度,而是坦然面对信息的混杂;信息之“大”之“杂”,让我们分析的“据”也由传统的因果关系变为相关关系。 大数据热潮的掀起让中国期待“弯道超越”的机会,创造中国IT企业从在红海领域苦苦挣扎转向在蓝海领域奋起直追的战略机遇。传统IT行业对于底层设备、基础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在起点落后的情况下始终疲于追赶。每当企业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技术突破时,IT革命早已将核心设备或元件推进至下一阶段。这种一步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状态在大数据时代有望得到改变。大数据对于硬件基础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不会受困于基础设备核心元件的相对落后。与在传统数据库操作层面的技术差距相比,大数据分析应用的中外技术差距要小得多。而且,美国等传统IT强国的大数据战略也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阶段。中国市场的规模之大也为这一产业发展提供了大空间、大平台。大数据对于中国企业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更新,更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变革。随着对大数据的获取、处理、管理等各个角度研究的开展,企业逐渐认识数据已经逐渐演变成“数据资产”。任何硬件、软件及服务都会随着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逐渐被淘汰,只有数据才具有长期可用性,值得积累。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可以是也应该是独立于软硬件系统及应用需求而存在的。大数据是信息技术演化的最新产物,确立了数据这一信息技术元素的独立地位。正因为数据不再是软硬件及应用的附属产物,才有了今天爆炸式的数据增长,从而奠定了大数据的基础。

第十四章 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

第十四章 动态分析与指数分析 学习社会统计学,仅仅了解静态分析法当然是不够的。所以在本章,我们把注意力转向 时间数列。通过学习一些动态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某种指标数值随时间 变动的情况,而且开始能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事物未来有所把握了。 第一节 时间数列及其指标分析 时间数列是某一指标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一个序列,也称动态数列。时间 数列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方向和结果,由此构成了统计学对社会动态加以定量描述或 推断的基本依据。 1. 时间数列的构成与分类 时间数列一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被研究现象所属的时间(t )和反映该现象在各个 时间上的统计指标数值(a 或者Y )。 在统计学中,对时间数列中顺序排列的统计指标的各数值,引出了“发展水平”这个概 念,一般用符号“a ”表示,并就此展开一系列对时间数列的指标分析。根据发展水平在 时间数列中所处的位置,通常把数列中第一个指标数值称为最初水平,最后一个指标数值称 为最末水平,其余各项指标数值称为中间水平。在比较两个时间上的发展水平时,把所要研 究的时间上的发展水平称为报告期水平,用i a 表示;把作为对比基础的时间上的发展水平 称为基期水平,用0a 表示。如果0a ,1a , 2a ,…, 1 n a ,n a 分别代表数列中各个不同时间 上的发展水平,则0a 为最初水平,n a 为最末水平,其余各项皆是中间水平。如果将数列中 的第二项指标数值与第三项指标数值进行对比,则1a 代表基期水平,2a 代表报告期水平。 最初水平、中间水平、最末水平、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都将随着研究目的和研究时间的 不同而变化。 时间数列按其排列的指标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 标时间数列。在这三种时间数列中,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是基本数列,其余两种是派生数列。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按其所反映的资料的性质不同,又可以区分为时点数列和时期数列。 时期数列用于反映某一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变化总量,时期数列之中的资料必定是 动态资料。时点数列用于反映某一现象在一些时点上的状态和水平,时点数列之中的资料必 定是静态资料。 2.动态比较指标 动态分析指标一般都是以总量指标时间数列为基础构造的,分两大类:一是动态比较指 标;二是动态平均指标。 由于时间数列是某一统计指标的数值依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时间序列,因而, 构造时间数列比较指标有两种方法:减法和除法。用减法得到的动态比较指标,具有同原资 料相同的计量单位,表达绝对增长。用除法得到的动态比较指标,表达相对增长,且都是无 名数。正因为如此,按惯例,时间数列的动态比较指标有三种,即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 速度。 (1) 增长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