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一)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一)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一)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一)

半个世纪的回眸——从建国初期到21世纪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观

念的转变(一)

【摘要】本文纵观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电影发展历程,论述这段时期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其中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电影本体观念的转变;二是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三是电影市场观的转变。

【关键词】电影观念;电影本体;电影创作;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迄今为止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创作者与学者们的电影观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尤其是新中国建成以后,中国的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其间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电影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影的本体观、创作观与市场观方面的转变。

一、电影本体观的转变

电影的本体观即电影是什么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触及了中国电影观念中最关键的问题。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电影界往往把电影定位为艺术,而好莱坞则把电影定位为娱乐,邵牧君先生把电影定位为“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雅各布斯则提出“电影有三个方面属性:一是商品,二是工艺,其次是社会力量。”1]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成,当时的电影由于受当时新形势的需要,大部分是取材现实,反映现实,将时代精神融入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当时的电影可以说完全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宣传工具来拍摄的。如《上甘岭》、《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青春之歌》、《聂耳》等影片都是如此。这批电影的目的不是

面向大众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当时政治环境的一种需求。

上述情形一直持续到第五代导演的出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一股新鲜的空气吹开了当时意识形态的阴云。以张艺谋、陈凯歌与田壮壮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人包括当时的电影评论界的研究人士对电影的本体观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他们不再关注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与教化作用,而是向电影的本体进军,恢复人的本来面目。从《一个到八个》开始,《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等影片一步步走向世界。从偶然走向必然,从自发走向自觉,第五代导演逐渐相承一套全新的电影观:历史文化的反思、民俗风情的展示、造型观念的强化、电影符号的运用。

当第六代导演登上影坛之时,他们的电影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方面张元所走过的艺术道路颇具代表性。《过年回家》在关注边缘群体的迷惘归途中,就有了一个充当领路人的女警察;在寻找情感家园温馨沉重的氛围中,就有一个展现中国人权状况的连带主题。第六代导演表达了这样的电影观:一独特的民俗风情去获取电影的奇观效果。《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宁静与纯朴,《洗澡》中的澡堂文化,《菊花茶》中的茶文化等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电影本体观在半个世纪中的转变,即由过去的宣传片、教化片转向商业片娱乐片,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宣传工具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消费产品。当然,“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和形式的多元化,现代电影在摆脱了宗教和政治束缚的同时也越来越

可能成为机器的奴隶”2]。现代电影人应该从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中取长补短,争取对电影的本性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二、电影创作观的转变

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风格主要是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当时的创作从生活出发,“提倡从记录片基础上来发展我们的故事片”3],如凌子风、翟强导演的《中华女儿》,成萌导演的《钢铁战士》,王滨、水华导演的《白毛女》等等。这个时期的创作虽然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包括直接为政治服务、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等。1984年,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作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他们被称为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他们在开拓和探索视听语言的表现潜力上是十分突出的:镜头的处理、场景的选择、画面的构图、色彩、光影、运动以及音乐的运用都是经过反复琢磨、精心构思的。

与此同时,以第六代为代表,包括更年轻的一批新生代导演,正在民族电影这个母亲的非凡阵痛之后诞生、成长,雄赳赳气昂昂的开始另一波对电影艺术的登堂入室。2006年6月上映的《疯狂的石头》受到大家的欢迎也就顺理成章了。《疯狂的石头》有幽默的成分,讽刺的元

素,现实的折射,这些都反映了新生代导演创作观念的转变,即有意识的弱化社会背景,强调电影的商业价值与娱乐价值。这正是现代电影创作的一个大的趋势,摆脱束缚,追求自由与灵活,从而达到电影本身与观众双重的娱乐效果。

由此可见,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电影创作从立足现实到追求浪漫,从突出社会意义到强化商业价值,从本色表演到灵活多变,中国电影的创作正一步步由民族化走向世界化。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导演走出了国门,西方电影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也逐渐从第五代转向第六代、第七代。民族电影由此开始一波直观重大的艺术与文化的交接。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9-201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传承_261

从电影《红高粱》到《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理解与 传承 当今,随着世界电影市场的交流发展和碰撞,中国电影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电影作为特殊到文化表现形式,更生动和逼真地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度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虽然目前中外电影的题材已基本无异,但是受到国度文化的影响,电影的思想文化表现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电影往往都成为本国文化的代言。中国电影中多表现“安分守己,吃苦耐劳”,展现伦理纲常或清静无为、忍让谦虚等很多教条化的国人固有“品质”。纵观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优秀电影,如《黄土地》《红高粱》等,似乎都逃不了“乡土”“农村”“武侠”等标签。但是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并获得了国内外一系列大奖,同时也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世界。我们从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为蓝本,分析中国电影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近年来电影如何把传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这种文化传播出去。

一、电影中色彩的运用与中国文化的映射 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像绘画那样还原物象的原有色彩外,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无论是电影《红高粱》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都将红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红高粱》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影片中,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红色的花轿在黄土飞扬中颠簸起伏,其中“颠轿”一场戏很经典,红色花轿与环境的土黄色形成一种反差色,红色布匹与染房的和谐、不同颜色的服装与沙漠对应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回忆的色彩斑斓与现实的暗淡无光……就像一幅色彩画,整体大色调中细节处处都有不经意的对比,都体现出张艺谋对色彩把握的整体性构想。 红色本就是中国文化中最常使用的色彩,红色在中国人的意向中除了喜庆色彩之外,还象征着胜利、红红火火,象征着强烈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象征着人

21世纪经典电影

十佳剧情片: 1) 肖申克的救赎(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励志影片。 2) 教父(1、2):经典黑帮片,有此作品,其他同类一概低头。 3)美国往事:整个人生都在里面。 4)天堂电影院:每个男人的童年回忆,太经典了。 5)无主之城:人家怎么能拍出这么牛的电影! 6)活着:也许是中国目前最伟大的电影。 7) 阿甘正传:教导所有的人要去宽容别人,傻就是福气。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爱中国。 9) 楚门的世界: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乐之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快乐! 11)辛德勒的名单:震撼人心的历史、充满感染力的摄影和杰出的演员。 十佳科幻片 1) 星球大战系列:开创了一个电影神话。 2) 异次元骇客(第十三层):应该说它比黑客帝国的构思更精妙。 3) 超人:所有漫画类科幻电影的代表。 4) 终结者(1、2):科幻电影经典中的经典。 5)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电影真不多见。 6) 黑客帝国系列:引发了对现实和未来网络发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种黑客文化。 7)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风格另类的科幻片,结尾出人意表。 8) 超时空接触:比较严肃地探讨外星文明问题的力作。 9) 千钧一发:描写未来社会人的基因问题的惊险影片,内容和主题俱佳。 10) 2001漫游太空:经典作品,以严肃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著称。 十佳战争片: 1)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实反映战争和人性的超级巨作。 2) 猎杀红色十月:节奏和人物拿捏准确的潜艇影片代表作。 3) 兵临城下:从独特的视角描写二战的巨片,演员表演到位。 4) 大逃杀:归入战争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残酷。 5) 巴顿将军:全景式展示战争的代表作,演员表演出色。 6) u-571:效果出众的新型海战片,拍得很有特点。 7) 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看过后使人对战争产生恐惧。 8) 星际舰队:科幻性质的战争片,士兵的训练和战斗的描写很有煽动性和争议性。 9)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随时看起来都心潮澎湃的好电影! 10) 野战排:反思越战的经典影片。 十佳动作片 1) 英雄本色(1):吴宇森代表作。 2) 真实的谎言:阿诺演的最温情和幽默的电影。 3) 生死时速(1):充满动感,耳目一新! 4) 虎胆龙威系列:呵呵他怎么总是一身伤却不死啊!!! 5) 勇闯夺命岛(石破天惊)动作片颠峰作品!演员表演出色。 6) 刀锋战士(1、2):新式吸血鬼动作片,非常另类和华丽。 7) 神秘的黄玫瑰系列:呵呵因为看的时候年纪小,觉得比西部片还经典。 8) 复仇:也是罗马尼亚的老电影,这部影片的枪战让人百看不厌。 9) 三步杀人曲系列:干净利落的墨西哥风格枪战电影。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

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二、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2.1非诚勿扰——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2.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

[商业,电影,价值观,其他论文文档]商业电影价值观的表达对策

商业电影价值观的表达对策 商业电影价值观的表达对策 商业电影价值观的表达对策 :视觉文化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商业电影价值观的表达对策 放到电影传播中,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观众接受哪种价值观念有两点很重要:首先是它的有用性(需要和利益),其次是真实性(客观现实)。人们接受价值观或遵守法律其出发点是一样的,即认为这样做归根结底对自己有益,且客观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把握好这两点,就会避免“假、大、空”的问题。围绕价值观,还有以下常用词语:“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观”、“普世价值观”。本文无意在更大的语境下辨析他们,仅仅在电影中就其关系的重点加以区分。笔者理解,“核心价值观”更强调价值体系的层级关系和相互依赖性,主流价值观相比较而言,不太强调价值的体系性,更偏重某个价值观念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某个价值观念即可视为主流价值观。但是,有时候,观众会觉得主旋律电影等传播的主流价值观与实际感受差距甚大,因此,在电影中更多的时候“主流价值观”实际是“主控价值观”,即不一定在认同人数上占多数,但却握有话语权。长期以来,在中国电影实践和电影批评里,“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一直有较大的冲突和隔阂,其实就是“主控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协调与统一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远比认识到这一问题要难的多。关于“普世价值观”目前争论很激烈。笔者认为,如果将“普世价值观”视作一种对可以共享的价值观念的客观表述而不是西方话语所垄断的专有名词的话,不管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等方面看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6]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可能潜伏着文化自卑的心理,承认普世价值不代表放弃中国价值和中国立场。总之,商业电影的价值观表达应该将主控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统一起来,将主流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统一起来,并从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资源和现实社会中寻找和提炼那些可以促成社会共识、带给社会温暖的价值观,那些适合用视听语言表达、用电影媒介传播的价值观,那些可以普遍适用的、带给人类希望和光明的价值观。 媒介:奇观的票房号召力与价值观表达 尽管不能仅仅用票房的高低来判断影片的盈利情况,这里面还有投入产出的性价比问题,尽管中小成本的电影在价值观表达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钢的琴》和《神探亨特张》,但是面对前面提及的“当前”的“历史关口”,在国内电影票房半壁江山已失的情势下,“大片”无疑承担更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责任,而恰恰是“大片”在价值观表达上问题比较突出。电影与一般的艺术媒介相比有其特殊性。它历经多次的技术变革并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新生,其艺术性的确立与开拓便是对电影技术熟练掌握并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但在技术变革的初期往往都要经历一段磨合,声音、色彩均如此,电脑特效以及 3D 电影的出现也需要调和技术与故事、视听奇观与思想内涵的关系。2002 年《英雄》的横空出世

60年中国婚姻的变化

60年中国女性婚恋观念变化 从被动接受婚姻到“自己找婆家”,从速配爱情到“丁克”家庭,从“剩女”流行到“我的生活我主宰”……每个年代的婚恋都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历经风雨,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改变了女性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女性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婚姻对女性而言仅仅意味着传宗接代,于是,包办婚姻、童养媳、一夫多妻等现象长期存在。女性只有被动接受婚姻的命运。 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北京颁布。这是新中国的首部国家大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的婚姻,实行婚姻自由,建立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关于爱情的梦想开始萌芽。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作为封建家长代表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女性进入了择偶自由的历史阶段。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唱出了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模范”、“英雄”成为女性择偶的关键词。 虽然是“自己找婆家”,但小芹所代表的新婚姻观里,解放和进步是最鲜明的色彩。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英雄团长石光荣看上了秧歌队里风华正茂的女青年褚琴,于是两人结为夫妻。这是解放初期相当普遍的一种恋爱模式———组织安排。在这种安排下,“先结婚后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

离婚一度被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由于新婚姻法的颁布,童养媳、一夫多妻等旧式夫妻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解体,引发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婚大潮。据统计,1951年到1956年间,全国大约有600万对离婚夫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这被社会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单身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离婚的后果对于女性来说显然是悲剧大于喜剧。可以说,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女性为自己的解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不管怎样,追求婚恋自由,已经成为女性的普遍共识。 乱世不谈爱情。从“为了革命”而结婚到回归个人意志,婚姻终于重又慢慢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自由、平等的新婚姻正欲一路前行,浩浩荡荡的“文革”却已拉开了序幕。 很多现在听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荒唐的事,当时却在生活中认真地上演。 那时候,一件鲜艳点的衣服一不小心就成了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代表。所以,人们的着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爱情属于被批判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因此谈恋爱只能是“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要“致革命的敬礼”。 乱世不谈爱情。在政治挂帅的年代里,信仰和阶级成分成为婚姻的主导力量。红配红,黑找黑,当然也不乏主动或被动攀高枝的。在这个时期的择偶排行榜上,根正苗红的军人高居榜首。婚姻的功能更多是为了生存和安定。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尤其是对于那些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的女知青来说,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更加曲折、悲情。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 “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热情而到内蒙古插队。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作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但最终,她的命运就此被改写了。”很多在文革期间结婚的女知青,都像这位漂亮女生一样,出于生存的考虑,只要能获得一张政治的护身符或者一个生活的避难所就够了。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与影响 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每个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历史文化因素的不同,其婚姻观念也展现出独特的色彩。对出身、门第、社会地位、经济等问题的看法往往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不同,越到社会发展的后期,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国传统社会重出身、重钱财以及婚姻中遵守父母之命的特点依旧对当代社会产生着影响。 标签:婚姻观;特点;影响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不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跟谁结婚”一直是婚姻前男女双方考虑的重要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婚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繁衍需要,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别和固有的性本能是婚姻存在的生理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婚姻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求偶行为”,动物求偶,而人结婚则是社会和文化的,婚姻是一种仪式,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结合。〔1〕心理学家则认为,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其中包含伴侣之间情感的亲近、性行为的专一,以及短期和长期的承诺。而法律强调的则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互为伴侣、彼此提供性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生儿育女的契约,认为合法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2〕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婚姻由父母包办,婚姻当事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婚姻在当时的主要作用除传宗接代以外,还要符合当时社会对于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文化因素的要求。纵观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的婚姻观念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影响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婚姻观内涵,心理学家倾向于将婚姻观作为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强调其对人的行为、态度及认知的影响。美国学者Craddock将其定义为,已经进入婚姻过程中的人们的终极与工具价值观,强调婚姻观的现实作用。黄希庭提出婚姻观是人们的价值观对于婚姻问题的具体体现,是回答为什么结婚,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以及追求怎样的婚姻生活等的观念系统。〔3〕 总体来说,婚姻观反映的是个体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表现出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价值取向。它凝聚于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反映出社会婚姻文化的特点。某种婚姻观念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制约和规范两性关系的指导思想,约束人们的婚姻意识和行为。 2 中国传统婚姻观的特点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2014-6-19 12.47.19

近代以来婚姻观念变迁研究 摘要: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变迁,传统婚姻观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们的婚姻由过去父母包办逐渐走向自主择偶,青年男女开始享受自由的爱情生活。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具有了提出离婚的权力,离婚后的妇女也被社会所接受。这与当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中国开明人士的呼吁、女子教育事业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观念变迁;婚姻自主;新型离婚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还涉及到两个家族的利益,婚姻在形成的过程中与双方家族势力、社会主流思潮及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与婚姻相关的一切事物均具有浓厚的时代性。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种环境中,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念也受到强烈的冲击。 一、婚姻由“父母之命”逐渐走向自主 传统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子女的婚姻必须由家长决定。本是婚姻主角的男女青年却被剥夺了选择权、决策权,只能顺从于家长。在大部分封建家长看来,婚姻巩固、增强家族势力的有效工具,通过联姻的方式可以为家族寻找靠山。因此在为子女寻找配偶时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门第、财产等,故在中国人择偶过程中常有“门当户对”一说。在这样的婚姻中,男女只是维护家族利益的工具,夫妻之间缺乏组织家庭所必要的感情基础,当然也没有幸福可言。还有一些比较开明的家长,在为子女择偶时,本意是为儿女的幸福考虑,但也大都按照自己的择偶观念、幸福标准来进行,他们的想法未必会被儿女接受。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婚姻主角的男女青年的意愿被忽视,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被“父母之命”强行捆绑在一起,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 上述情况在民国时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据社会学家潘光旦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多数青年结婚是以寻求生活伴侣为首要目的,传宗接代、侍奉父母等降至次要地位。许多青年开始反抗家庭对自己婚姻的安排,勇于寻找真爱。1919年在长沙发生的女青年赵五贞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而自杀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12年长沙女青年李欣淑为反对包办婚姻而离家 出走,并登报声明要靠自己的力量,争取自己的光明人生。这些事件在当时虽然

英语电影中的文化价值观赏析-最新文档

英语电影中的文化价值观赏析 在当今世界的一切艺术形式中,电影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摄影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综合地反映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等丰富的内容,包罗人间万象,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用语言和视觉符号打破了地域、民族、文化和职业的界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许多人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一词常常被人使用,但人们并不清楚它所指的究竟是什么,这一抽象概念有多种含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人们普遍承认的定义。但总的来说,对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理解可表示如下:文化主要是指那些既存在于人的行为中,又存在于其精神和物质产品中的构想、信念、观念和世界观所组成的一个系统。价值观构成了深层的隐性文化,是人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 一、经典英语电影展现出的文化价值观电影并不是由“与价值观无关”的审美规范和形式原则构成的,它也蕴含着一种意识形态,体现出了特定的文化。社会与文化影响并制约着电影,他们永远是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时电影又充当了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它兼容着其他艺术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弹性,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变迁,人类思维方式的延展变化,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佳媒介。经典的

英语电影向我们传递出了英语国家的价值体系、人际关系、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一系列核心的深层隐性文化价值观,本文重点从宗教价值观和个人主义精神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浓厚的宗教价值观美国现代派文学大师艾略特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宗教的化身,文化的出现与发展无不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马林洛夫斯基也说过:“凡有文化必有宗教。”尽管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宗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其公民的人生取向、伦理规范、价值判断和精神坐标。自从宗教产生以来,它就与哲学、文学、艺术相互交织,电影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时,就深深地烙上了宗教的印记。英语电影中的宗教(基督教)价值观通常以直接宣扬和间接诠释两种形式表现。 1.对基督教信仰的直接宣扬 直接来源或改编自《圣经》的电影作品包括如下一些,如《万世流芳》《耶稣降生记》《基督的最后诱惑》《耶稣受难记》《创世纪》《大卫传》《马太福音》等,数目众多,不胜枚举。这些摄制于不同历史时期,内容各有侧重的圣经或宗教电影所展示和宣扬的基督教信仰精神已成为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列为政府收藏作品的,1956 年由西席地密尔执导的影片《十诫》,就是直接改编自《圣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主流文化的治国理政价值观这是从政府到基层群众都关心的话题,它涉及到我们政府行为、政策导向的根据。怎么把握中国传统文化里边主流的治国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四个字是见于《管子》,中国讲的以人为本有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从西周以来,中国文化就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为本,中国早期历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为本,但从西周开始,从周公封于鲁开始,他的思想就从以神为本的文化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西周时期开始有一种思想,说神依人而行,是依靠人存在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当时有这样的观点:依靠人的祭祀,神才存在,没有人的祭祀,神就没法存在。这就是说人世是神世的根本。这种思想在西周得以发展,形成了西周文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特色。这就是中国人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绝大多数都是以人为本的。只不过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又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人世的发展、协调、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坚持人世优先,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时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迩就是近的意思。孔子其实也讲了类似的话,“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世上。 为什么要敬鬼神?我想从孔子的角度来谈,他承认神灵的存在,但神灵对人的作用有多大,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通过敬神,保留人的一种敬畏感。在一个古老信仰的传承下,虽然我们今天强调人世,但依然要保留一份对更高存在的一种崇敬和神圣感。为什么中国古人在政治管理方面积累很多智慧?是因为很早中国人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人世的管理上。 第二以德为本。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的思想类似。如果说以人为本是跟以神为本在比较中形成的,那么价值观、价值理念一般都通过理想、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较建立起来,一个人的价值偏好、如何选择,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以德为本的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孔子反对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中国古代的主流治国理政理念中,孔子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以德为本。 第三是以民为本,也叫民本思想。《尚书》中已有“民为邦本”的思想,邦就是国。在《尚书》里边,应该说有不少这样的思想。到了孟子,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在一个比较中看出你的价值选择。在孟子以前虽然有民为邦本的思想,君王还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可是在孟子所表达的政治里面,君为轻。不管是君王也好,还是他的王朝也好,都比不上人民重要。这样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我们中国古代主流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 最后是以合为本。以合为本的合,就是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强调的价值观,讲中国人的理念,必须也有一个更高的视野。十八大报告里,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非常重要。我们

21世纪历年华语电影全球票房排行榜一览

21世纪历年华语电影全球票房排行榜一览:年份--排名--片名--全球票房--投资--导演/主演(单位美金)2000年 01--卧虎藏龙----$ 2.13亿---$1700万---李安/周润发 02--生死抉择----$1400万 03--花样年华----$1300万-------------王家卫/梁朝伟 04--阿虎--------$600万--------------刘德华 05--东京攻略----$600万--------------梁朝伟 06--孤男寡女----$500万--------------刘德华 2001年 01--少林足球----$4300万---$500万----周星驰 02--特务迷城----$1400万---$2500万---成龙 03--全职杀手----$800万--------------刘德华 04--瘦身男女----$500万--------------刘德华 05--大腕--------$500万--------------冯小刚/葛优 2002年 01--英雄--------$ 1.77亿---$3100万---张艺谋/李连杰 02--和你在一起--$1400万-------------陈凯歌 03--见鬼--------$1200万-------------彭氏兄弟

04--无间道------$900万--------------刘德华、梁朝伟 05--天下无双----$700万--------------梁朝伟、赵薇 06--天脉传奇----$600万--------------杨紫琼 2003年 01--飞龙再生----$3400万---$4100万---成龙 02--无间道3-----$1000万-------------刘德华、梁朝伟 03--手机--------$700万--------------冯小刚/葛优 04--天地英雄----$600万--------------姜文、赵薇 2004年 01--功夫--------$ 1.04亿---$2000万---周星驰 02--十面埋伏----$9200万---$1300万---张艺谋/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03--2046--------$2000万-------------王家卫/梁朝伟、章子怡 04--新**故事--$1600万---$1000万---成龙 05--天下无贼----$1600万-------------冯小刚/刘德华 2005年 01--无极--------$3100万---$4200万---陈凯歌/张东健 02--头文字D-----$2200万---$1000万---周杰伦 03--神话--------$2000万---$1500万---成龙 04--七剑--------$1600万---$1500万---徐克/黎明、甄子丹 05--情癫大圣----$800万--------------谢霆锋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男女婚姻观念调研报告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与世纪佳缘交友网联合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18岁-25岁女性有70%是“大叔控”,其中“气质大叔”、“事业型大叔”、“细腻体贴大叔”是“大叔控”们的最爱。所谓“大叔”,通常指30岁-50岁的中年男士,倾向于选择中年男士作为配偶的青年女性被称作“大叔控”。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搜狐网,对237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直言自己身边“大叔控”多。44.3%的受访者感觉很多女性抱有“要现货”的心理,不愿与伴侣共同奋斗。 受访者中,70后占41.4%,80后占24.4%,90后占4.8%。 67.2%的人认为中年男士受青睐是因为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 1990年出生的张兰(化名)来北京打工一年多了。前不久,她在换房时结识了房东的朋友——一个70后的“大叔”。初次见面,“大叔”就开车帮她搬来了所有行李。之后两人经常一起吃饭聊天儿。“我经常向他倾诉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快,他不但不会不耐烦,还会给出很多实用建议。作为一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女孩子,‘大叔’的成熟体贴让我感到很舒心。” “女朋友常指责我自私、不考虑她的感受,夸赞‘大叔’有魅力。”山东小伙李守伟说,他女朋友是日漫迷、韩剧迷,最喜欢收集动漫和韩剧里的美型“大叔”图片,还把“大叔”定为他以后的发展方向。“我感觉这种心态太幼稚了。”

为什么一些年轻女性更青睐中年男士?调查中,67.2%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大多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55.5%的人认为是中年男士更稳重,有魅力;40.5%的人表示是中年男士更能体贴女性;39.3%的人觉得是作为独生子女的年轻人更愿意被照顾,而不懂得照顾别人。 世纪佳缘婚恋专家张佳芮告诉记者,“大叔控”大多集中于年轻女性。初入社会的年轻女性缺少社会经验,而这正是成熟中年男性所具有的,他们能给予女性安全感。此外,现在不少家庭是“421”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转,很可能导致独生子女长大后缺乏耐性和包容力,在恋爱和婚姻中表现得以自我为中心。 “时代不同,适婚年龄人群择偶需求也不同。”张佳芮说,70年代生人崇尚与知识分子结合,80年代生人更注重对方物质基础,90年代生人择偶不但务实,而且更注重自我感受。所以不管从物质还是感情出发,不少女性都愿意选择已具备一定条件的男士。 稳定的感情需要男女双方耐心磨合,一同成长 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对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持认同态度,17.0%的人持反对态度,30.4%的人表示不好说。 张兰认为,年轻女性与“大叔”结合是恋爱自由,没什么不可以。“单方面要求女性理解自己伴侣,等待其成长,也是不公平的。” “不少年轻女性有攀比心理,看到同龄人因为嫁得好,享受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就可能在感情中动摇。”李守伟认为,认同年轻女性当“大叔控”,是认同了男女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做法,抹杀了爱情相伴相守的美好,可能导致更多女性把恋爱和婚姻当做谋取物质条件的工具。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浅谈中国电影文化 当《捉妖记》狂赚20多亿票房,当《煎饼侠》一跃成为票房黑马,当《小时代》系列充斥各种纸醉金迷依然博得大众眼球,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的电影文化究竟从何处来,应该往何处去? 近年来,国家不断倡导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而电影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其本质也是要呈现一个国家的核心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民意等方面的影响力。而近年来国内电影的剑走偏锋,着实让我们该放慢脚步仔细思考以下电影的艺术性和价值性。 2010年1月,国家《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首次对电影产业提出具体规划。2015年11月,国务院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成为电影业内热议话题。该草案的正式出台,足以看出国家对规范电影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为电影强国提供法制保障所做的努力。 那么,究竟目前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现状如何?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水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 事实上,我国电影文化的发展是处于一种矛盾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电影作品数量的激增,另一方面是电影给中国观众及世界观众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作用反而越来越小,特别是对中国观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及心理认同并没发挥出相应的重要作用。相反,在中国不断改革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观众离自己民族文化与民族性电影越来越远,而从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和娱乐片带给当下中国观众的影响更大,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在中国早已经全面着陆。中国观众大多数不喜欢观赏自己国家出产的影片,特别是占观影主体的年轻人都以国外影片作为首选片。中国观众的观影态度,似乎陷入了一种影视鉴赏怪圈。 首先,电影制作数量猛增而不代表电影软实力的增加。电影产量数字高,但质量匮乏,粗制滥造,再多的影片出产也是垃圾,与文化自身、文化软实力毫无关系,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中空状态。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现在主要依赖各个大导演的真实水平和才华。当下的中国电影创作过度娱乐化、题材同质化,因此中国电影需要补“文化”的课,这不仅仅是指电影表现的内容、传达的文化诉求,也是指整个电影文化生态的建设。 其次,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无法抵御美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强烈竞争。中国

[面向,世纪,国内]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王志敏 论文提要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评定一个学科的发展程度,大致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科界定是否清晰、方法论基础是否扎实和理论框架是否稳定。考察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状况,也应当如此。在这里,学科界定往往成为一件十分关键的事情。学科界定不明,一切都无法进行。电影美学思想不能与电影美学划等号。这一点已为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的历史所证实,亦应为深入的学理探讨所明辨。 确立(或界定)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到:“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家—不妨说,现代科学家—已经不再将大自然想象为独立于观察者而运行的一架机器。相反是我们就大自然提出的问题决定我们将在大自然中发现什么。(重点号为笔者所加)物理学家的这一态度,即承认观测者的作用,已经弥漫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知识界。”从回顾和展望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角度,电影美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据上述考虑,我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 按照我的观点,电影与戏剧关系的讨论主要还是一个电影艺术学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美学问题,但是与电影美学有关。 1979年初,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师白景晟写了一篇题为《丢掉戏剧拐杖》的文章,文章很短,但关系重大。文章从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电影与戏剧的差异,并且提出:“电影依靠戏剧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当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它是否还要永远拄着戏剧这条拐棍走路呢?”,文中的结论是明确的:“是到了丢掉多年来依靠‘戏剧’的拐杖的时候了。让我们放开脚步,在电影创造的道路上大踏步行走吧。”该文的观点后来被认为是“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标志着新时期电影意识最初的觉醒”。作为对白景晟观点的一种呼应,在80年的一次电影导演会议上,钟惦棐提出了“电影与戏剧离婚”之说:“如果我们从战术上提出这个问题,打破场面调度和表演上的舞台积习,取消镜头作为前排观众在一个固定席位上看戏的资格,并以两、三年为期,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电影中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电影中国文化香港文化对比 摘要: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近十几年来大陆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在电影中占据着越来越多的比重,并被全世界接纳。同时,发展较早的香港电影,也凭借它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香港影视作为中国影视文化纪元的独立一单元,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在中国甚至于国际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彰显力度。本篇论文讲详细探究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并拿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中的文化进行对比。 引子 二十年前,当中国电影作为一个陌生的审美对象刚刚现身在欧洲的时候,人们对它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 (1982年3月和6月,在意大利的都灵市和法国巴黎先后举行《中国电影回顾展》,欧洲观众从一百多部从1925年到1980年出品的中国电影里,初次认识一种陌生的文化。) 二十年过去了,在戛纳、威尼斯、柏林或者马德里,当中国的电影人早已成为各大电影节上的常客,人们对中国电影仍然保持着一种兴奋的期待。 他们在中国电影里期待着看到什么? 第一部分: 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符号 希腊奥运会闭幕式上,全世界观众看到了由张艺谋导演的八分钟演出《北京欢迎你》。熟悉这位导演的人都不难从演出中想起他几部电影中的形象:大红灯笼、中国功夫和边奏乐边舞蹈的女孩;而选用江南民歌《茉莉花》作为贯穿全场的音乐主题,是由于他导演过的一部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普契尼当年把《茉莉花》作为音乐主题揉进这部关于东方的歌剧中,这大概是西方音乐中最早吸收的一个中国旋律。 §感知一种异质文化,最先接触的是一些符号——与众不同的图案、色彩、造型、音响,以及由这些元素组合成的形象:图腾和人。 电影以运动的视听形象呈现于观众,它可以最便利也最生动地作为这些符号的载体。因此,电影也就成为认识一种文化的最有效果的媒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