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工业反差的原因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工业反差的原因分析[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的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并且差距在不断拉大。

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资本利用、关税政策、教育科技、工业生产集中化五个方面。

[关键词]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美国工业;差别;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的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并且差距在不断拉大:1871年英国钢铁产量为660万吨,而美国则为170万吨;1900年英国钢铁产量为910万吨,而美国则猛增到1400万吨。

185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9%,而美国只占15%;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的14%,而美国却占36%。

1870—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8.1倍,而同一时期英国只增长1.3倍;1913年美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屈居世界第三位。

1 技术应用原因——美国广泛采用欧洲最新科技,并在尖端领域大胆创新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展,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但到了19世纪后期,英国未能广泛而及时地采用新机器和新技术,以电力为例,19世纪后期的英国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发明,比如电灯被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

芒宣布,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美国善于采用新技术。

1864年开始,美国采用贝西默炼钢法,到90年代采用了平炉炼钢,使钢产量由1865年的1.9万吨增至1000万吨。

其中美国卡内基钢铁公司的钢产量就超过英国。

随着钢铁业的发展,机械工业到1900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

美国不单纯照搬外国经验,而是在学习和引进的基础上,在一些尖端领域大胆地应用和独创,才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的落后面貌。

2 资本利用原因——美国积极利用欧洲资本,提高资本积累率英国本来资本雄厚,工业革命时期就积累了大量资本,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英国资产者却宁愿把大量资本投到国外也不愿把资本用在改进国内技术设备方面。

19世纪中叶,英国已有相当数量的资本输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输出又进一步加紧和扩大。

1913年,英国资本输出总额达到40亿英镑,约占世界各国海外投资的50%。

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的收入。

1905—1914年,英国国外投资占净资本的50%,严重地阻碍了新技术在英国的扩散和生产规模的扩张。

而美国资本本来就并不充裕,但是,美国善于吸收和利用欧洲资本,使本国资本越来越充裕,为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自1850年开始,英、德、法的投资者大量购买美国铁路证券,同时东部的贸易和制造业的发展也积累了大量资本,与此同时,美国纽约的资本市场集中形成,美国银行资本由1860年的10亿美元增至1900年的100亿美元。

3 关税政策原因——美国一直采用关税保护政策,以保护民族工业英国一直奉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从19世纪开始,欧美国家为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相继实行了保护主义关税政策,以阻挡英国商品的竞争。

按理说,英国也应当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但由于英国农业不景气,不少工业资源匮乏,得从海外进口大量食品和原料,使其自由贸易政策不敢轻易放弃。

而美国自19世纪以来,一直采取了保护关税的政策。

自内战开始,共和党一直把保护关税作为政策核心,并不断提高关税,特别是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通过1890年的《麦金利关税法》,把进口关税平均由38%增至50%,税率之高在美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189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丁利关税法》,其规定的关税率高于《麦金利关税法》。

这样,一些外国商品完全不能进入美国,保护了美国的民族工业免遭欧洲工业品的竞争和打击,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工业生产的发展。

4 教育科技原因——美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科技研究,奖励科技发明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于教育,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有一定文化素养及技能训练的工人,因此普及和提高教育具有决定意义。

伴随工业化的深入发展,美国资产阶级日益认识到智力开发的重要性。

内战后,在实用、高速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了教育改革。

①增加教育投资,实行公立与私立办学并举的方针,加快教育的发展。

联邦政府拨出1.5亿英亩土地给各州创办学校,同时各州征收特别税来扩大教育经费。

1870—1915年教育经费由6000万美元增加到6亿多美元。

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由1.4%增至3%。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适应了工业发展的需要。

②加强基础教育,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将传统的专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双重职能的综合中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工业化培养劳动技术大军,到1913年美国每年培养了3000名工程师,而英国每年只培养了500名工程师。

③改革高等教育,重点发展理工农林医等专业院校,培养高、精、尖人才。

1862年国会颁布了《莫里尔法案》,拨出国有土地在各州建立理工

和农业学院。

许多旧大学也增设了机械工程、采矿冶金、电气化工及电化学等新专业。

1887年国会通过了《哈奇法案》,为各州大学提供科学实验基金。

许多大学成为全国和各州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指导中心,对推动新技术革命起了巨大的作用。

5 工业生产集中化原因——美国加快工业生产集中化程度19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并在90年代进入了垄断化的高潮。

到20世纪初,英国冶金、化学、煤炭、造船等工业部门都建立了垄断组织,但比较而言,英国工业企业集中的程度和速度落后于美国。

而美国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尤其高。

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大批中小企业破产,资本的集中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1904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有1900家,占企业总数的0.9%,占全国总产值的38%。

5年后,集中程度又有所提高,占企业总数1.1%的3060家大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3.8%,在此基础上,美国出了托拉斯类型的垄断组织,生产集中化程度越高,生产率也越高,生产总量也就越高,成本也大幅度降低,以美国卡内基钢铁公司为例,1874年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两年后生产率增长,成本下降到每吨50美元,1890年又下降到12美元。

参考文献: [1]徐玮.略论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J].世界历史,1989(6):72-74. [2]邓兴普,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J]. 历史学习,2002(10):81-82. [3]胡嘉临.科学管理与经济现代化——美国工业革命的启示[J].今日科技,2005(7):67-68.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工业反差的原因分析_梁最新梁最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工业反差的原因分析市场透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工业反差的原因分析梁最新(石脑中学,江西高安330818)[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世界上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美国的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并且差距在不断拉大。

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资本利用、关税政策、教育科技、工业生产集中化五个方面。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又称为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下面由整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一、相同点: 1、(从背景来看)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2、(从过程来看)它们都在动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3、(从结果来看)它们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不同点: 1、(从背景来看)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2、(从概况来看) (1)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轻工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2)开始地区:英国/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 (3)发明者:主要是工匠/主要是科学家 (4)重大发明成就: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3、(从结果、影响来看) (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

向工业文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2)对生产组织的影响: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3)对经济思想的影响: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4)对生产力的影响: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5)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a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b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a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b资本主义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6)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并向纵深发展 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一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 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 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 ⑷工场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是后来的法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不同点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规模上、深度上和影响上都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大得多。 A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如珍妮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水力纺纱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钟表匠,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也是个机工。因此,这个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第二次 起止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开始部门从棉纺织业开始从重工业变革开始 标志蒸汽机的使用电力的应用 社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工业化社会建立 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盛行凯恩斯主义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课题名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班级:高二十班 组员:吴宇杰陈钰杰 陈雨欣缪珊 苏佳文张佳敏 分工: 陈钰杰研究学习论文陈雨欣结题报告 吴宇杰制作ppt 苏佳文、缪珊找资料、填写张佳敏课题自我总结

研究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3、自然科学突破性进展,为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并且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奠定了基础. 研究目的与意义 让我们知道工业革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鼓舞我们勇于创新

研究计划: 1.寻找相关资料 2.询问相关教师 3. 整理论文 4.制作PPT

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作用,它与技术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大发明也主要在英国,其他国家的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新技术的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其规模广泛,发展也较为迅速。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日本等国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新的技术成果,便利了其经济迅速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涉及范围:主要是棉纺织业部门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革命性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涉及范围:将蒸汽时代引入电气时

代、蒸汽改电力人类开始涉及高科技 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a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2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特点。 2.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 3.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 4.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立志学好科学、报效社会、实现人生志向的理想。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

垄断组织及垄断组织形成的影响。 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展示爱迪生手执电灯的图片,配图说明:1931年10月21日,全美同时熄灯一分钟,是为了纪念三天前去世的伟人——爱迪生!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这一刻美国仿佛又回到过去,这才能感受到爱迪生的伟大!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随着__工业革命__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__科学__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__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__应用于工业生产__,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__科学研究__同__工业生产__紧密结合。 3.__电力成为新的能源__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__爱迪生__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__电话__、电车、__电报__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__电气时代__”。 4.__内燃机的发明__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83年,德国工程师__戴姆勒__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__狄塞尔__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本茨__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__福特__使用__流水线__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__轮船__、__飞机__、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__现代化学工业__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瑞典化学家__诺贝尔__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__海厄特__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__塑料__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__人造纤维__,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6.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__工业化__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__垄断组织__,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__垄断__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__对外扩张__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

两次工业革命知识点总结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2、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异同点。 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主要发明者是工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动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轻工业开始,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3、劳动力-圈地运动;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的技术; 5、市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 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金-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3、劳动力——具备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 4、技术-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5、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十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推荐理由】2015-2019五年高考14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1道,考查频率79%。【真题例证】 1.(2019全国I卷,35)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项;抒发了浪漫情怀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C项。 2.(2019全国III卷,33)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C 【解析】“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期特征是强调表现现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 项。 3.(2018·全国Ⅰ卷·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2020版 (通史人民版)阶段十三 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阶段十三 课时3

课时3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考纲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1)牛顿近代力学体系。(2)达尔文与进化论。(3)爱因 斯坦*与相对论。(4)量子论。 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2)计算机与信 息时代。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从17世纪至今,西方科学技术诞生到三次科技革命 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 的发展。 历史解释 (1)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的创立、量子论的诞生的历程,人类认识从宏观世界 深入到微观世界。 (2)中世纪生物界的统治思想是神创论,达尔文提出了 生物进化论,打破了对基督教神学的迷信,对后世影 响巨大。 (3)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及人类生产 生活的巨大变化。 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材料及后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近现代科学 技术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影响,认识科技发展推动社 会进步的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理 论,理解科技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客观认 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考点一近代物理学的成就

1.牛顿近代力学体系的创立 (1)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广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2)意义?????①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揭示了空间、时间的可 变性。 ②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③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考点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 1.标志: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

2020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4 两次工业革命(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4 两次工业革命错因归纳:对两次工业革命在时间、成就、特点、影响方面的区别搞不清楚。 释疑解惑 项目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时间 18世纪后期~ 19世纪中期 19世纪后期~ 20世纪初期 开始范围一国(英国) 多国(英美德法) 标志性成就万能蒸汽机电力 能源煤电力、石油 新交通工具火车、汽船汽车、飞机 新兴部门机器制造业、铁路业石油化工、电器制造等支柱产业棉纺织等轻工业重工业 技术来源经验积累实验室 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工厂) 垄断企业 对世界市场的推动初步形成最终形成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程度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科学和技术真正结合 相同点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阶级关系两大阶级的对立 社会生活城市化、环境污染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发明创造源自于劳动实践,故选A项;材料“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说明来源于劳动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排除B项;材料“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说明资金不是决定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瓦特和工厂主并不能说明各阶级广泛参与,排除 D项。2.(2019.4·浙江高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1788年英国生铁产量不断增加,结合所学,1785年蒸汽机在工厂开始使用,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选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组织形式上,产生了工厂制度,排除B项;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排除C项;图表信息不能表明生铁产量增加对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 3.(2018·江苏高考·16)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产物”不符,故A项错误;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与材料中“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相符,故B项正确;垄

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65年哈格里斯夫发明“珍妮纺纱机”;棉纺织业出现骡机、水力织布机;采煤(煤炭成为重要能源)、冶金行业也出现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出现;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火车成功;19世纪后,美国涌现新的发明:轧棉机、缝纫机、拖拉机、轮船、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广泛运用:19世纪出现一些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70年代可用发电机问世;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问世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19世纪七八十年代,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石油成为重要的能源)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无线电报成功 化学工业的建立:1867年诺贝尔研制成功炸药;80年代改良了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80年代塑料、人造纤维等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注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些老工业部门也有新发展,如冶炼、造船、机器制造业,特别是钢铁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命 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47年美国,晶体管问世;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0年美国,激光器出现;1961年苏联,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安全返回地面(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72年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7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198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在19世纪中晚期的时候西方国家开始呈现出非常大的变化,而经过几次历史的变革和革命战争的影响,这些国家国情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而且市场以及社会的需求开始扩大,为了更好的发展这些国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此后西方国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是怎样的呢?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在经济方面也可以看出来,这一次的革命非常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论是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业方面都出现了非常大的进步,同时也促使电灯、汽车以及化工等新兴产业开始兴起,这些发明以及产业的出现让西方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经济增长也是出现了一个新高点。同时电话、电报的出现也让西方国家的联系更加便捷和迅速,这样一来世界市场就进一步形成了。 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还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让生产变得更加集中,这也就代表着垄断组织的出现,一些国家经过革命之后开始成为帝国主义,而霸权主义也开始进一步扩大。西方国家发展之后对

其他弱小国家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大了,他们开始将目光放在了东方国家上,殖民掠夺开始变得激烈起来,而他们不断的进行资源方面的掠夺和输送资本也让东方国家饱受苦难。除此之外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也让世界各个地区的联系更加便捷和密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变革,许多国家因此而改变了社会的现状,甚至因此而改变了一些国家的命运。而新发明物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生产力、军事以及格局的重大变化,经过革命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而没有革命的国家则显得更加弱小和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极大的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是怎样的呢?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还要从1870年左右开始说起,这一次革命进行的标志是电力的大范围应用。在那段时期科技方面发展非常的迅猛,许多新发明以及新技术都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并且以飞快的速度应用到新兴的产业和工业中去,非常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当时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是十分突出的,内燃机的出现和化工产业让社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新的通讯以及交通也让世界之间更加密切和紧密。 另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还包括电力的应用导致一些特殊产品开始出现,比如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出现的一些电气发明,1866年出现了发电机,在几年之后电力已经能够正常的带动发电机工作,从此之后蒸汽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新能源则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这一次的革命是和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在科学等方面发挥了非

微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 ②它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进入电气时代。 ③此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③使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错过科技革命的原因:(拓展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失良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混乱,无暇实施工业革命。 易错微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政治前提易错: 第二次工业革命能够在许多国家进行的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例题1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表反映了英、法、德、美四国实力的对比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殖民扩张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 答案:C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表格可得知英法两国的实力下降,

被美德赶超,这是因为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方面技术领先,故选D。 例题2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枝独秀”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 B.美国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能够得以在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的政治前提,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故答案选C。 1.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自然科学成就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极大变化 C.发明家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 D.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对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影响最大的自然资源是:() A.电 B.水力 C.石油 D.太阳能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B.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推广 C.电力的广泛使用 D.原子能的重大突破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是在()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20世纪中期 D.18世纪末19世纪初 5.下图所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速度在1870年后发生显著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新航路地开辟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大机器生产的开始采用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好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加速了农业的发展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著作是 A.《天工开物》 B.《物种起源》 C.《农政全书》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一个伟人就是一座丰碑。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贝多芬——近代伟大的音乐家——《英雄交响曲》 C.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革命的镜子——《高老头》 D.达尔文——近代生物学的莫基者——《物种起源》 4.1900年以后,美国家庭广泛使用洗衣机等生活电器,这让妇女们有了更多自主的时间实现参与政治活动的夙愿,这表明电气时代的到来 A.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B.丰篇了女性的娱乐生活 C.加快了美国城市化进程D.提升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5.某外国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述了19世纪四十年代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B.街上电线杆耸立,整个城市霓虹灯不停闪烁 C.工厂林立,且巨大在的烟囱冒着浓烟 D.有钱的商人们坐着里轮船在泰晤士河上游览 6.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7.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下列发明成果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车 C.汽车 D.电子计算机 8.右下表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对该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和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课堂展示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对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的介绍,尤其是分析爱迪生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昨天对书本内容的预习,你觉得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哪? 设计意图:通过书本资料阅读,让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同时抛出问题,展开今天的新课教学内容。 (一)科学的世纪。 活动:观看投影仪上的两张图片,思考问题: 比一比,两幅图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科技受到重视 设计意图:引出人类对科技越来越重视和关注。 1.原因:

活动: 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归纳:西欧各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大力鼓励科学研究。 2.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的重地。 (1)宽敞的实验室、精良的实验仪器。 (2)增设自然科学课程:出现了专门的理工大学。 (3)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学会。 3.重大突破。 19世纪中期,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汽油和柴油等产生的热转化为机械动力的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大的科技发明: 发明发动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飞机,有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发明者西门子,格拉姆,爱迪生,卡尔·本茨,莱特兄弟,莫尔斯,贝尔,马可尼。 (小组合作完成,并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教师提问:你能获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信息? 归纳: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出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填写观察,探索第二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领域,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提示:从不同领域回答,联系生活) 1.科技改变生活的: 2.科技影响生产的:科技开启现代生活。 3.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的: (四)展望工业革命。 你期待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能解决当前社会的哪些问题? (畅所欲言) (五)科技是把双刃剑——流水线。 通过视频《摩登时代》——流水线生产有什么利弊? 三、课堂总结。 感悟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小结

高中历史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点小结阶段特征 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 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1)完善 ①英国: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议席,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峙、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发展 ①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2.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1)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原始资本。 ③劳动力: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⑤市场:英国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 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政权是怎样确立的?《权利法案》1689年 (2)条件 ①雄厚的资本:对本国人民的剥削、殖民掠夺、黑奴贸易。 ②充足的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③巨大的市场(必要条件):国外市场的扩大,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殖民地遍及世界。 ④技术知识: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 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丰富的资源和原料: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海外掠夺资源。 工业革命的进程 (1)机器的发明和革新 首先出现的领域----棉纺织业 (2)工业城市的兴起 手工工场→机器大工厂 ▲工厂制度: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包括资本家、工人、机器、生产资料因素。 工业革命的扩展及其影响 1.扩展 (1)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1765年从英国开始,1840年前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标志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2)概况: 扩散方向:欧美大陆 领先部门:纺织业和铁路业 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法国、美国、德国、俄国、奥地利、日本等。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2.工业革命的影响 a)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 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c)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d)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e)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 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 (2)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经济 (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1、为什么说是一次技术革命? 生产手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发展到工厂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 2、为什么说是社会革命? ①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 ③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 ④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 电气时代的来临 1.原因 (1)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条件 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 劳动力: 2.进程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传统教材认为:其标志是: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3)成就:电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时代 新兴产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 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时代 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传统教材认为:其成就主要在五方面 A.电(能源)的广泛运用;B.交通工具(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C。石油华工的发展; D。新通讯工具的发现; E。钢铁工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2020版历史 (通史人教版)阶段十三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阶段提升练三

阶段提升练(十三)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本杰明·迪斯累里曾在其小说《西比尔》中强调了这些阶级的生活是多么不同、多么互不相关:“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穷人。”这种情况() A.使社会出现新的种族 B.导致英国议会进行改革 C.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裂 D.动摇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析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其不足之处是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其中一部分掌握生产资料的人成为大资本家,而绝大部分人处于被雇佣的地位,故选C项。 答案 C 2.(2019·贵州黔东南模拟)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反映了欧洲() A.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 B.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C.形成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D.成为东方商品输出场所 解析据题干材料“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反映了欧洲主导世界经济并占优势,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河南郑州质检二)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耕细作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解析据题干材料“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可知工厂存在的特征就是需要一个总动力设备的安设,得出工厂制度的出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即机器生产的普及,故选C项。 答案 C 4.(2019·山东潍坊模拟)乾隆嘉庆年间,英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不满但并不感到异常,但到了道光年间,他们开始愤怒不已,强烈要求改变。这主要缘于() A.中国农耕经济优势地位明显 B.贸易入超使英国经济损失巨大 C.自由贸易思想在英国的盛行 D.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两国矛盾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道光年间(1821~1850),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急需原料和商品市场,而中国采取封锁政策与英国提倡自由贸易相违背,故选C 项。材料不是突出中国农耕经济的优势,A项错误;从乾隆至鸦片战争前,英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B项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禁烟运动,D项错误。 答案 C 5.(2019·江西南昌模拟)下列表格是德国1835~1870年铁路情况。依据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德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从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狂潮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承受着深重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官兵英勇抗争;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4.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且程度进一步加深。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中国长期贫困落后。 2.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3.中国新思想萌发 魏源、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4.中国近代化起步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