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垂体促性腺激素

垂体促性腺激素

垂体促性腺激素
垂体促性腺激素

第三节垂体促性腺激素

三、垂体促性腺激素

(三)家畜间FSH与LH比例的差异

垂体中FSH与LH的含量及其相互比例,因不同畜种而异。这种差别关系到它们发情期的长短,排卵时间的早晚,发情表现的强弱和安静发情出现的多少。例如母马垂体中FSH的含量很高,猪次之,羊又次之,牛最低。这些家畜的发情持续期也是以马最长,牛最短。就FSH 与LH的比例而言,牛、羊的FSH显著低于LH,马的恰好相反,猪则介于两者中间。所以牛、羊出现安静发情的情况,也显著多于猪和马。

(四)垂体促性腺激素(FSH和LH)分泌的调节

垂体两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既受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通过下丘脑GnRH调节着FSH和LH的分泌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性腺激素的反馈调节的影响。

1.雌性的分泌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下丘脑)的作用:内外环境变化能影响动物生殖系统的机能,如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在非繁殖季节时,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脉冲频率下降,性腺和副性器官萎缩。说明季节、光照等外界环境变化,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GnRH的分泌,进而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又如兔、猫、雪貂等动物是在交配后才排卵,与交配活动相关的感受性刺激,能反射性地引起LH的排卵峰。若使用抑制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能阻断这些刺激所引起的LH分泌。

(2)反馈调节:卵巢甾体激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垂体前叶的水平,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对LH和FSH的分泌发生强烈的影响。试验证明,在下丘脑和垂体前叶存在着雌二醇及孕酮的受体,并揭示雌二醇对下丘脑的正反馈主要作用于周期中枢,而负反馈的作用部位可能在持续中枢。甾体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作用还取决于给药的剂量、时间以及动物等条件。大剂量的雌激素,一方面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另一方面又降低垂体前叶对GnRH的敏感性,结果减少FSH的分泌(负反馈)。但在排卵前,成熟的卵泡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却能触发垂体前叶分泌大量的LH(正反馈)而引起排卵。当雌激素与孕激素在一起处于较高水平时,则能抑制FSH和LH的分泌。目前人用的复合口服避孕药,就是依据雌激素和孕激素一起作用可减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排卵这一原理而设计的。

雄性的分泌调节一般认为,雄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不如雌性复杂,但至今仍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清。同样地,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着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与母畜的调节情况相似。季节的变化,光照时间长短或人为控制改变光照条件。可以明显改变季节性繁殖动物血中FSH和LH及睾酮的水平,或改变繁殖时间,或使某些冬眠动物的睾丸生长,或使某些动物圈禁在黑暗环境中可以引起睾丸萎缩。上述现象和资料足以说明,环境条件的改变对雄性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影响。另外实验证明,LH和睾酮的分泌是由一条典型的负反馈通路联系在一起的。LH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而血中睾酮能抑制LH的分泌,通过这种负反馈调节,可使血液中睾酮的浓度稳定于某个水平。

(五)垂体促性腺激素(FSH和LH)的应用

FSH与LH的商品制剂是从动物的脑垂体中提取,制备过程比较复杂,成本高,而且不易高度提纯。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常用PMSG代替FSH,hCG代替LH。这两种代用品不但来源较丰富,而且效果较好。

在畜牧生产上,FSH和LH可用于促进卵巢机能,克服某些繁殖障碍或治疗不孕症,以提高繁殖率。

1.FSH应用主要用于①长期乏情或间情期过长;②卵巢静止(但对卵巢幼稚无效)、卵泡发育中途停滞或两侧卵巢交替发育(结合使用LH可提高疗效);③对多卵泡发育,FSH能促使较大卵泡发育成熟,小卵泡闭锁;④对持久黄体能促使其萎缩,诱发卵巢新卵泡生长;⑤胚胎移植时对供体作超数排卵处理,一般用FSH+LH配合使用;⑥对公畜提高精子密度有一定疗效。

2.LH应用主要用于①排卵障碍,即成熟卵泡排卵迟缓;②卵泡囊肿;③黄体发育不全引起早期胚胎死亡,或早期习惯性流产,可在配种时及配种后连续注2—3次。但不适用于细菌性和机械性流产;④母畜情期过短久配不孕。一般多由于黄体过早萎缩,可在配种后注射一次;⑤对公畜性欲不强、精液和精子量少,隐睾等有一定效果。使用剂量为,一般FSH或LH每次肌肉注射,马200~300单位(目前所用单位为大白鼠单位),牛和驴100~200单位(对囊肿可加倍剂量)。一般2—3次为一疗程,每次间隔马、驴为1~2天,牛为3~4天,胚胎移植作超排处理的剂量和次数见有关章节。

3.使用FSH及LH时应注意的事项①在确诊后再选用何种激素,对症治疗,两种激素切勿用错;②不要过量,在奶牛上应用FSH尤应注意,否则剂量过大会引起多卵泡囊肿及超数排卵;③用药次数视卵巢检查情况而定(大家畜直肠检查);④生殖系统如有其他并发症,则应先作治疗;⑤避免长期频繁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六)促乳素(又称催乳素,Prolactin,PRL)

1.化学特性 PRL是由垂体嗜酸性细胞所分泌,是一种蛋白质激素。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各种动物有所不同,绵羊的PRL分子量为22500,猪的为25000,在鼠的为22000。对羊的垂体促乳素提纯分析最早,并已确定其分子结构是—个单链多肽,为198个氨基酸,分子中不含碳水化合物(即不同于FSH、LH那样具有亚单位)。半衰朋约为15分钟。牛、猪、大鼠和人的促乳素化学结构与羊的非常相似,特别是生物活性上并无明显区别。促乳素是一种简便易得的天然激素,唯由于其在腺垂体中的位置与生长素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化学结构亦相似.故一般提制品中都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很难获得绝对纯净品。

2.生理功能 PRL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作用,而且往往因动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区别。

(1)PRL的主要作用是刺激乳腺发育和促进泌乳。与雌激素和生长激素协同作用于乳腺脏管系统增长;与孕酮协同作于乳腺腺泡系统发育;与皮质类固醇一起则可激发和维持发育完成的乳腺泌乳。

(2)在鼠类和绵羊,PRL构成促黄体复合物的一部分,具有维持黄体分泌机能的作用,故又称促黄体分泌素(Lutcotropic hormone,LTH)。但在其他家畜尚不能肯定,在人类也无明显的促性腺作用,故有争议不宜列为促性腺激素。

(3)对鸟类、可促进鸽子的嗦囊发育,并分泌哺喂雏鸽的嗉囊乳。

(4)增强某些动物的繁殖行为,增强雌性动物的母性,如禽类的抱窝性,鸟类的反哺行为等;在家兔,还与产仔前脱毛和造窝有关。

(5)在雄性个体,可能具有维持睾酮分泌的作用,并与雄激素协同,刺激副性腺的分泌,

(6)哺乳动物在哺乳期,PRL水平升高,通过反馈机理调节抑制FSH和LH分泌,是构成泌乳生理性乏情的重要原因。

性激素六项检查时间点

性激素六项检查时间点 (解读) 性激素检查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及意义 月经来的第三天是查基础内分泌 此时不是看E2有多低来判断是否雌激素不足,这个阶段本来就是低的。而是此阶段E2应小于50pg/ml,若高于此值提示卵巢储备不良,往往会有月经提前,21-25天来一次。此时

FSH高于10以上同样提示卵巢储备不良。此时孕酮肯定是低的,有的医生查基础内分泌只查五项不查孕酮就是这个道理。此时LH与FSH均应位于3-7 IU/L且数值接近较为理想。 用过黄体酮后来月经(撤退性出血)第三天查内分泌肯定是不准的。用过黄体酮后20天才能完全消除其影响。故可在停用黄体酮(或人工周期)后20天以后查激素水平,如果患者闭经无排卵,此时若孕酮仍低的话此时的激素水平近似于基础内分泌,此时的E2小于50pg/ml,甚至小于20pg/ml才能说是患者雌激素严重不足。 排卵期检查 此时主要查E2、LH、P。主要目的是看有无排卵前LH峰值及判断是否接近/或已排卵,与B超卵泡监测协同运用诊断病情,指导治疗(是否需注射HCG针促排卵及何时注射最佳)。 黄体期检查 最佳时间是经前一周。量基础体温的话一般在基础体温上升6-7天时检查。此时理论上孕酮处于黄体期最高水平,最高可达40nmol/L以上。如果时间计算准确(抽血后7天左右月经来潮)而此时孕酮水平15nmol/L,以下的话可考虑诊断黄体功能不足,个人认为反复流产者此时查较有意义(孕期往往孕酮水平低下而流产)。此时孕酮水平<3nmol/L的话可确定无排卵。 另外如果专程来查性激素的话,建议早上9:00-9:30左右抽血,化验室门口静坐10分钟后静息状态下抽血,空腹最佳。男性只要没有剧烈运动,生活规律,上午8-11点空腹可随时检查。这样误差波动小一些。但临床门诊往往无法拘泥,于是就随到随查,发现异常就下次再按要求复查。 六项激素的主要功能及临床意义 雌激素(estrogenic hormne,E) 雌激素分为雌酮,雌二醇及雌三醇,其中E2的活性最强,是卵巢产生的主要激素之一,对维持女性生殖道功能及第二性征有重要的作用。性激素六项中检测雌激素主要指E2。在正常月经周期中E2随卵巢内分泌的周期性变化而波动。卵泡期E2水平最低,随后上升至排卵期达高峰,此时为第一个高峰,随后又下降至排卵结束,之后小幅度上升,排卵后的第7、8日出现第二个人高峰,但低于第一峰,以后迅速下降至最低水平。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指导原则

附件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试剂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2016年修订版)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试剂(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试剂(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用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试剂(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产品注册和相关许可事项变更时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技术审评的参考。适用于运用双抗体夹心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实现对人尿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体外定性检测,不可用于滋养细胞肿瘤的检测。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号)、《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印发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的通知》(食药监械管〔2013〕242号)、编码代号为6840,属于二类医疗器械。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以125I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电)化学发光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标记等标记方法为捕获抗体,以胶乳颗粒、微孔板、管、磁颗粒、微珠和塑料珠等为载体包被抗体,定量测定的免疫分析试剂。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是由α和β二聚体的糖蛋白组成。其中α-亚单位为垂体前叶激素所共有;β-亚单位是所特异的。的主要功能就是刺激黄体,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酮持续分泌以促进子宫蜕膜的形成,使胎盘生长成熟。现代认为是由滋养层过渡型细胞和合体细胞产生的。在妊娠的前8周增殖很快,以维持妊娠。在大约孕8

脑垂体激素分类

脑垂体激素分类 疾病治疗上不能随意的选择治疗方法,否则对疾病控制没有任何帮助,脑垂体激素是很多人不熟悉的,这样问题很常见,自身有脑垂体激素问题的时候,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改善,使得在缓解脑垂体激素上有很好帮助,脑垂体激素分类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 脑垂体激素分类: (1)生长激素(即生长素):它不必通过靶腺而直接发挥作用。有促进骨骼生长,蛋白质合成,减少蛋白质分解的作用,因而使肌肉发达;加速脂肪分解,减少糖的消耗和增加机体对重要无机元素的摄取利用,有利于机体的生长、修复等功能。生长素是机体生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幼年时期,生长素分泌过少会导致侏儒症,而分泌过多会造成巨人症。 (2)催乳素(即生乳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引起并维持泌乳,并参与应激反应和卵巢功能的调节。女性到青

春期由于雌激素和其它激素的作用,使乳腺发育,在此基础上,妊娠期间催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进一步促使乳腺发育。但由于此时血中高浓度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与催乳素竞争乳腺细胞的 受体,使催乳素失去效力。分娩后,雌激素、孕激素在血中浓度大大降低,催乳素才开始发挥促进和维持泌乳的作用。 (3)促黑色细胞激素(即促黑素):由垂体中间部分泌,故又名中间素。有促进皮肤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和使其弥散,从而加深肤色的作用。它和能使黑色素聚缩的肾上腺素协调作用,可使两栖类等动物的肤色得到调节,以适应周围环境。在人体内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 (4)促甲状腺激素(即促甲状腺素):一种糖蛋白,功能参见“甲状腺激素”。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即促皮激素,英文缩写ACTH):其注射剂可做为药物应用于临床。功能参见“肾上腺激素”。 (6)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对性腺的发育和分泌功能起促进作用。在两性的垂体中生成的促性腺激素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分别到达卵巢和睾丸后,发挥不同的作用。腺垂体的活动,一方面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

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脑垂体瘤系良性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脑垂体腺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垂体腺瘤有那些类型? (1)按肿瘤大小分类: 微腺瘤:肿瘤直径<10mm;大腺瘤:肿瘤直径10~30mm;巨大腺瘤:肿瘤直径>30mm (2)按细胞嗜色性分类: 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分为嗜酸性细胞瘤、嗜碱性细胞瘤、嫌色细胞瘤和混合性细胞瘤。该分类临床指导价值有限,现少用。 (3)按功能分类: ①有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占垂体瘤65%~80%:激素分泌性肿瘤是垂体瘤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治疗方法的选择多样、临床预后转归各异的一类垂体瘤。 A. 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PRL瘤),是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在非选择性尸检中,PRL微腺瘤占23%~27%,其中大多数生前没有任何症状。 B. 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GH瘤),本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ACTH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 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垂体瘤(TSH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 E. 其它还有FSH、LH型垂体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 F. 混合性肿瘤:激素分泌型肿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标准操作流程 1 目的 明确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检测的操作规程,指导检验人员正确进行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的检测。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检测的检验人员。 2.2适合仪器:Roche Modular E170 ECL2010 2.3适用试剂: Roche HCG+β2010/E170 3方法原理: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 ·第1步:20μl(Elecsys2010,E170)或15μl(Elecsys1010)标本、生物素化的抗HCG单克隆抗体和钌(Ru)标记的抗HCG单克隆抗体混匀,形成夹心复合物。·第2步:加入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微粒,让上述形成的复合物通过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间的反应结合到微粒上。 ·第3步:反应混和液吸到测量池中,微粒通过磁铁吸附到电极上,未结合的物质被清洗液洗去,电极加电压后产生化学发光,通过光电倍增管进行测定。·检测结果由机器自动从标准曲线上查出。此曲线由仪器通过2点定标校正,由从试剂条形码扫描入仪器的原版标准曲线而得。 4临床应用 HCG的生理功能是维持妊娠黄体及影响类固醇产生。孕妇血清中主要含完整的HCG。检测HCG浓度可在受孕一周后诊断怀孕,在妊娠前三个月测定HCG特别重要,此期间HCG升高提示绒毛膜癌、葡萄胎、多胎妊娠。HCG升高还可见于生殖细胞、卵巢、膀胱、胰腺、胃、肺和肝脏肿瘤病人。含量降低提示流产、宫外孕、妊毒症、死胎。 5样品要求: 血清:按标准常规方法采集。 血浆:肝素、EDTA-K3、枸橼酸钠或草酸钾抗凝均可。标本在2-8度可稳定8小时,-20度可稳定12个月。冻融一次。标本如有沉淀需离心后再使用。 6 定标 每批HCG+β试剂有一条形码标签,含有该批试剂定标所需的特殊信息。应用Elecsys HCG+β定标液定标。 定标频率:每批试剂必须用新鲜试剂(试剂经仪器注册24小时以内)标定一次,如再次标定即根据下列要求: E170/Elecsys2010: ·一个月(同一批号试剂) · 7天(放置仪器上的同一试剂盒) 7 质控 Elecsys通用质控品1 (罗氏正常值质控)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其受体概述 摘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下丘脑分泌产生的神经激素,在体内的重要功能是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介导的,GnRH 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的调控在繁殖性能调控中是一个关键性位点。本文从GnRH 及其受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分布,GnRH 及其受体的表达调控,以及GnRH-R 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GnRH 及其受体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调控ABSTRACT:GnRH is the nerve hormone secretion hypothalamus produces, important function of in the body is depending on gonadotropins receptor (GnRHR) mediated , a key site :GnRH and GnRHR nteraction in the regulation of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control .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structure of GnRH and its receptor and their distribution, and its receptor expression regulation, and The article reviewed GnRH-R mediated signal transduction mechanism . And it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nRH and its receptor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words:GnRH;GnRHR;gene regulation 1 GnRH的基本结构 目前GnRH 家族至少已经有24个类型,哺乳类具有同一化学结构[1]。每种哺乳动物的脑至少合成2种GnRH 类型,一种出现在下丘脑而作用于脑垂体,称为GnRt-I;其它1-2种出现在下丘脑以外的脑区,起神经递质作用,间接参与生殖活动的调节,称为GnRH-Ⅱ或GnRH-Ⅲ。 GnRH基因内有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由第2、第3外显子和第4外显子的一部分共同编码GnRH 前体,该前体包含一段21~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10个氨基酸的GnRH、1个断裂位点和40-60个氨基酸的相关肽(GAP)。信号肽和GnRHs非常保守,但磷酸核糖基甘氨酰胺合成酶 (GAPs)在不同物种间同源性很低[2]。 利用放射免疫和免疫酶标定位技术,现已基本确定GnRH 主要由下丘脑产生。另外,在松果体、脊髓液和脑外组织,包括肠、胃、胰脏、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胎盘及交感神经节等器官和组织中也发现有GnRH 类似物存在[3]。可见,GnRH 广泛分布于神经、内分泌、生殖、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传递信息,

无功能垂体腺瘤

【疾病名】无功能垂体腺瘤 【英文名】nonfunctioning pituitary adenoma 【别名】clinically inactive pituitary adenoma;endocrineinactive adenoma;functionless pituitary adenoma;nonsecretory pituitary adenoma;非分泌性垂体腺瘤;临床临床无活性垂体腺瘤;无机能垂体腺瘤;无内分泌活性腺瘤;nonfunctioning hypophyseal adenoma 【ICD号】D35.2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无功能性垂体腺瘤是单克隆起源,其中少部分肿瘤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症状,即多发性内分泌肿瘤Ⅰ型(MEN1),其与肿瘤抑制基因MEN1的突变有关;其他肿瘤与染色体11q13的杂合子丢失相关。30%的生长激素腺瘤发生Gas基因的显性突变,但该突变在其他垂体腺瘤中发生率较低。有研究表明: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可有视黄醇类X 受体、雌激素受体和甲状腺激素受体的下降,这可能与激素的调控有关。然而,这些因素与垂体腺瘤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80%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过度表达,而在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不表达;在体外,表皮生长因子可促进无功能性垂体腺瘤的生长,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可上调表皮生长因子mRNA。 (2)MEG3a和MEG3基因的发现:为了明确垂体腺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Zhang等利用cDNA-RDA方法比较正常垂体组织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间基因表达的差异。他们克隆出一cDNA,该cDNA在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不表达,是已被发现但功能未知的母本印记基因MEG3的新型转录产物;印记基因MEG3在正常人促性腺激素细胞中有表达,而在促性腺激素细胞起源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中不表达;Northern Blot和RT-PCR分析进一步表明:MEG3在功能性垂体腺瘤及许多癌细胞株中也不表达。此外,MEG3的异位表达能抑制许多癌细胞株的增殖,包括Hela细胞、MCF-7和H4组蛋白等。基因分析表明:MEG3定位于染色体14q32.3。Miyoshi等于2000年首次发现MEG3基因是一小鼠基因Gtl2的人类同系物。众所周知,小鼠12号染色体远端的父系副本可致晚期胚胎死亡并

不同促性腺激素药物的差别

不同促性腺激素药物的差别 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病友请注意提醒医生,以便我们选择合适的促性腺激素制剂。以下是关于几种促性腺激素制剂的说明: 1,我们一直在努力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注重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研究和使用一些费用低的治疗方案、尽量少做辅助检查、使用价格低廉的药物、不主张使用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如中成药等)和不能指导治疗的检查。2013年我科的药占比不超过5%,为广大的病友节约了大量的医药费用,减轻了大家的经济负担。这个原则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2,不同的促性腺激素药物在成份上有什么差异? 目前在中国使用的促性腺激素药物有3大类: 尿促性腺素(HMG):这是从绝经后妇女尿液中提出促性腺激素,每支药75单位,含有等量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HMG没有经过纯化,内含多种尿液杂质。HMG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促排卵药物,我科使用十多年,疗效很肯定。我国从80年代开始生产HMG,目前生产HMG的药厂主要有丰原药业、丽珠药业,产品为国家批准的药厂生产,药品质量、成份、疗效、副作用没有区别。纯化的尿促性腺素:HMG除含有等量的FSH、LH(有效成份)外,还含有多种尿液杂质,少数病人在注射HMG以后会出现发烧、肌肉酸痛、感冒样症状、皮疹等副作用。通过纯化工艺,将尿液中的杂质尽可能去掉,只保留FSH,就是纯化的尿促性腺素。国内市场供应的纯化尿促性腺素有国产的“丽申宝”、进口的福特蒙、进口的贺美奇

等,进口药的价格几乎是国产药价格的2倍。不同于HMG,丽申宝和福特蒙中几乎不含有促黄体生产素(LH);但贺美奇中除有卵泡刺激素(FSH)外,还含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HCG和LH的生物学作用相同,但HCG的生物学作用是LH的6-8倍,也就是说贺美奇中有LH的作用。 基因工程生产的纯卵泡刺激素:药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不是来自于人绝经后妇女的尿液。是纯化的卵泡刺激素(FSH),没有LH成份。代表产品是进口的“果纳芬”。 3,三类促性腺激素制剂在疗效上是否有差异? 三类促性腺激素制剂的来源、纯度、成份(是否有LH作用)有很大差异,但临床经验和发表的文献都不能确切证明三类药物在疗效上有明显差异。国产HMG的价格是进口促性腺激素的十分之一。以上是我们使用HMG的原因。 4,三类促性腺激素在副作用上是否有差异?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使用这三类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是没有区别的,只有少数人使用HMG以后会出现发烧、肌肉酸痛、感冒样症状、皮疹等不适。纯化的尿源性促性腺激素和基因工程生产的卵泡刺激素没有这样的副作用。 5,应该如何选择促性腺激素制剂? 三类促性腺激素制剂都是有效的促排卵药物,疗效类似。如果要降低医药费用,推荐使用国产HMG。如果使用国产HMG过程中出现发烧应该停药,换纯化的促性腺激素,如“丽申宝”。如果使用国产HMG

什么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作用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就是在受精后第6日开始分泌,受精后第7日,就能在孕妇血清中和尿中测出,可用于早期妊娠的诊断。至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到高峰,约50-100kU/L,持续10日后迅速下降,中、晚妊娠时血浓度仅为高峰时的10%,持续至分娩,一般于产后1-2周消失。 (1)但α-亚单位为垂体前叶激素所共有。 (2)β-亚单位是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所特异的。 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全部是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 正常参考值: (1) 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正常值<10μg/L, (2) β-HCG的正常值<3.1μg/L。 一、检测方法 1.胶乳集抑制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2.放射免疫试验(RIA)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单克隆抗体胶体金试验 二、参考值 妊娠不同时期以及各孕妇之间血清HCG绝对值变化大,一般非孕妇女血HCG<100IU/L,妊娠期间血清HC****平见下表。 在妊娠最初3个月,HC****平每(2.2±0.5)天约升高一倍,尿HCG(HCG 半定量法)非孕妇女<25 IU/L,孕40天>5000 IU/L,孕60~70天>(8~32)×104 IU/L(清晨尿HC****平最高,接近血清水平)。 表妊娠期间血清HC****平

三、临床意义 HCG的检查对早期妊娠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与妊娠相关疾病、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的诊断、鉴别和病程观察等有一定价值。 1.诊断早期妊娠:孕后35~50天HCG可升至大于2500 IU/L。60~70天可达80000 IU/L,多胎妊娠者尿HCG常高于一胎妊娠。 2.异常妊娠与胎盘功能的判断: ① 异位妊娠:如宫外孕时,本试验只有60%的阳性率,在子宫出血3天后,HCG仍可为阳性,故HCG检查可作为它与其它急腹症的鉴别。HCG常为312~625 IU/L。 ② 流产诊断与治疗:不完全流产如子宫内尚有胎盘组织残存,HCG检查仍可呈阳性;完全流主或死胎时HCG由阳性转阴性,因此可作为保胎或吸宫治疗的参考依据。 ③ 兆先流产:如尿中HCG仍维持高水平多不会发生难免流产。如HCG在2500 IU/L以下,并逐渐下降,则有流产的或死胎的可能,当降至600 IU/L则难免流产。在保胎治疗中,如HCG仍继续下降说明保胎无效,如HCG不断上升,说明保胎成功。 ④ 在产后4天或人工流产术后13天,血清HCG应低于1000 IU/L,产后9天或人工流产术后25天,血清HCG应恢复正常。如不符合这一情况,则应考虑有异常可能。 3.滋养细胞肿瘤诊断与治疗监测 ① 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及睾丸畸胎瘤等患者尿中HCG显著升高,右可达10万到数百万IU/L,可用稀释试验诊断如妊娠12周以前1:500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定量测定作业指导书 1. 原理 抗原或抗体包被的微粒子,是由多孔高分子粒子制成,具有很好的亲水性,悬浮性极佳,微粒子可与玻璃纤维不可逆结合,从而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标本与微粒子以一定比例混合,标本中被检物质与微粒子上包被的抗体进行一定时间的反应,以反应终了后,反应液的一部分被移到玻璃纤维上,洗去未反应的被检物质与其它的不要成份,加入基质液,基质液被碱性磷酸所分解生成Methylumbelliferone。当该物受荧光照射后就产生荧光,测定荧光强度的分化率,从而决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 标本种类:血清或血浆 2.3 标本要求:采集血清样本,取被检者静脉血,用

无菌取血针抽取病人静脉血3ml,收集干燥试管中,室温放置不超过8小时,2000转/分离心20分钟备用。采集血浆样本,用无菌取血针取被检者静脉血3ml,收集于含有EDTA作抗凝剂的试管中,室温放置不超过8小时,2000转/分离心20分钟备用。 3. 标本储存:待测样本室温不超过8小时,4-8℃不超过72小时,-20℃可长期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6. 试剂: 6.1 试剂名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诊断试剂盒 6.2 试剂生产厂家:美国雅培制药有限公司 6.3 包装规格:100Test/kit 6.4 试剂盒组成:β-HCG诊断试剂 6.5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试剂盒贮存2-8℃条件,

有效期12个月。 7. 仪器设备: 7.1 仪器名称:AXSYM免疫自动分析仪 7.2 仪器厂家:美国雅培公司 7.3 仪器型号:AXSYM Tm型 7.4 仪器校准:本仪器校准由厂家工程师负责校准 8. 操作步骤: 8.1样本处理:取待测样本血清或血浆置于样本杯中(不能有纤维蛋白,不能有气泡)。 8.2仪器准备:检查纤维杯,反应杯数 量满足实验需要,废物桶和废液桶是否连接好,仪器的光路是否正常,环境温度是否符合要求,打印机的连接。 8.3 试剂准备与检查:从冰箱取1号液放入仪器,检查所有试剂和缓冲液量是否足够,是否在有效期内。 8.4 定标 8.4.1 定标步骤:输入主标正曲线(工厂定标),从MAIN MENU选择STORED RESULTS,选择CALIBRATION

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 【概述】 垂体腺瘤简称垂体瘤,是属于内分泌系统的一种肿瘤,主要起源于垂体腺的前叶(腺垂体),而起源于神经垂体的病人罕见。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30-40岁多见,男女均等,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居颅内肿瘤的第3位。体积小时一般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实质性,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界明显;肿瘤长大后,往往将正常垂体组织挤向一旁,使之萎缩。 【分型】 1. 根据垂体瘤的光学显微镜表现 (1)厌色性:最常见。最初认为是"非功能性的",实际上可产生泌乳素、GH或TSH。 (2)嗜酸性:分泌PRL、TSH或GH(儿童巨人症或成人肢端肥大)。 (3)嗜碱性:分泌LH、FSH、β-促脂素或ACTH(Cushing病)。 (4)混合性。 2. 根据分泌产物分 (1)功能性垂体腺瘤:具有活跃的分泌功能,根据分泌产物可分为:①GH型垂体腺瘤。②PRL 型垂体腺瘤。③ACTH型垂体腺瘤。④TSH型垂体腺瘤。约有70%的垂体瘤分泌1或2种激素,在血浆中可测出,并且产生特定的临床综合征。 (2)非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功能不活跃,或分泌产物不产生明显的内分泌学症状。①空细胞腺瘤。②大嗜酸粒细胞瘤。③促性腺激素腺瘤。④静止的促皮质激素腺瘤。⑤糖蛋白分泌性腺瘤。 【临床表现】 1. 垂体瘤的占位效应 (1)通常见于非功能性肿瘤。功能性肿瘤中,泌乳素瘤是最有可能长大到足以引起占位效应(ACTH腺瘤的可能性最小)。 (2)头痛:多数无分泌功能的腺瘤可有头痛的主诉,早期系肿瘤向上发展牵拉鞍隔所致,当肿瘤穿破鞍隔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而GH型腺瘤则头痛症状明显而待久,部位不固定。 (3)视力视野改变:当肿瘤将鞍隔顶起,或穿破鞍隔向鞍上生长时,可压迫视交叉而产生视力及视野改变,典型的表现为双颞侧偏盲(不一致),还可导致视力下降。 (4)垂体功能障碍: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垂体功能低下。①甲状腺功能低下:怕冷、黏液性水肿、毛发粗;②肾上腺功能低下:体位性低血压,易疲倦;③性腺功能低下:停经(女性),无性欲、不孕;④尿崩症:非常少见(寻找其他病因,包括下丘脑垂体瘤、鞍上生殖细胞瘤);⑤高泌乳素血症:PRL受下丘脑抑制,垂体柄受压可使部分抑制作用消失; (5)海绵窦综合征:①脑神经受压(Ⅲ、Ⅳ、Ⅴ1、Ⅴ2、Ⅵ):眼睑下垂,面部疼痛、复视等;②海绵窦堵塞:突眼、结膜水肿等;③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可致轻度狭窄,但完全堵塞者罕见。 2. 垂体瘤的内分泌学表现多数功能性垂体瘤分泌下列激素之一: (1)泌乳素(PRL):最常见的内分泌腺瘤,导致女性病人停经-泌乳综合征(Forbes-Albrigh综合征)、男性病人阳痿及无生育功能,以及骨质丢失。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又称促皮质激素,即Cushing病,ACTH升高可导致:①内源性高皮质激素血症(Cushing综合征):由高皮质激素血症引起的一系列改变。最常见的原因为医源性(使用外源性激素)。非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在肢端肥大的病人中常见,发生率约为25%。 ②Nelson综合征:Cushing病行肾上腺切除的病人中有10%-30%出现色素沉积过多[通过促黑色素激素(MSH)与ACTH之间交叉反应]。 (3)生长激素(GH):导致成人肢端肥大,表现为手、足增大,脚后跟增厚、前额隆起、巨舌、高血压、软组织肿胀、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使人衰弱的头痛、出汗过多(尤其是手掌)及关节痛;25%的肢端肥大病人出现甲状腺肿,但化验检查正常。儿童(在骨骺闭合前)GH水平的升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并发症预防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手术并发症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于我科经行经鼻蝶手术的95例垂体生长 激素(GH)腺瘤患者,在术前对并发症的发生积极预判并行预见性护理,术后严 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和针对并发症相关的护理。结果 95例患者中,13(23.6%) 例出现短期并发症,其中脑脊液鼻漏2例;鼻腔出血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例;尿崩症3例;电解质紊乱1例,经术前术后的护理观察和干预,所有患者 症状均好转。结论:针对性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手术成功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及时观察和护理能早期发现术后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并发症;经鼻蝶入路;生长激素腺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章标识码】A 垂体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腺瘤是垂体腺瘤的一种,占20%~30%,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患者就诊 时病程可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1]。晚期因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可出现糖尿病、心脏肥厚等严重并发症,其治疗常涉及到多个学科合作,因此其围手术期的准备 和并发症的护理尤其重要。现将我科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95例经鼻蝶 垂体GH腺瘤显微手术的患者术前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经鼻蝶显微手术的95例垂体GH腺瘤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垂体GH腺瘤,其中男54例,女41例, 年龄23~66岁。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短骨增粗、面容改变的典型肢端肥大的症状, 其他症状包括头痛69例,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损37例,鼾症22例,月经紊乱23例,停经20例,不孕11例,性功能减退8例,甲状腺功能异常4例,血糖升高41例,高血压病32例,多饮多尿3例。其中,合并两种症状的59例,三种 以上症状者23例。 1.3 手术方式: 常规在神经导航及内镜辅助下行经鼻蝶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术[2],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全身状况评价:术前全身状态评估尤为重要,患者入院后依据评估进行 有效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血糖维持 在5.6~11.2mmol/L[3],同时监测血浆皮质醇和TSH、T3、T4水平,术前及时纠正 异常情况。 2.1.2 鼻腔准备:有报道表明,术后切口感染的致病菌多为患者自身携带的常 驻菌和暂驻菌,以后者为主,手术时皮肤一经切开,切口组织即可被自身细菌感 染[4]。作为鼻部切口,术前不易清洁,因此手术前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是防 止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之一。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备皮 方面的研究,少数文献仅描述为术前3d剪鼻毛及运用抗生素液滴鼻,清洁鼻腔,我科按手术医生的医嘱于术前一天剪鼻毛后予氯霉素和利福平眼药水交替滴鼻, 1-2小时一次直至睡前,在次晨患者起床后继续滴鼻至手术前。

孕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功能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孕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功能有哪些 导语:其实,每当对人们提起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对于该名词都是有一定的陌生感的,事实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主要是用于测定女 其实,每当对人们提起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时候,大多数的人对于该名词都是有一定的陌生感的,事实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主要是用于测定女性是否怀孕的,而孕妇体内的孕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孕期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看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小编的讲解能够给大家帮助。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是由α和β二聚体的糖蛋白组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αβ,由合体滋养细胞合成。分子量为36700的糖蛋白激素,α亚基与垂体分泌的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和TSH(促甲状腺激素)等基本相似,故相互间能发生交叉反应,而β亚基的结构各不相似。β-HCG于β-LH 结构相近,但最后24个氨基酸延长部分在β-LH中不存在。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就进入母血并快速增殖一直到孕期的第8周,然后缓慢降低浓度直到第18~20周,然后保持稳定。一般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至少升高到 2.5MoM才与唐氏综合症有关。而实际完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在DS患者母血中平均水平只有1.3MoM,不能明显鉴别出DS患者。用于DS检查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有游离b-hCG和高糖hCG(H-hCG)。 (1)具有FSH和LH的功能,维持月经黄体的寿命,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 (2)促进雄激素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同时刺激孕酮形成; (3)抑制植物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垂体促性腺激素

第三节垂体促性腺激素 三、垂体促性腺激素 (三)家畜间FSH与LH比例的差异 垂体中FSH与LH的含量及其相互比例,因不同畜种而异。这种差别关系到它们发情期的长短,排卵时间的早晚,发情表现的强弱和安静发情出现的多少。例如母马垂体中FSH的含量很高,猪次之,羊又次之,牛最低。这些家畜的发情持续期也是以马最长,牛最短。就FSH 与LH的比例而言,牛、羊的FSH显著低于LH,马的恰好相反,猪则介于两者中间。所以牛、羊出现安静发情的情况,也显著多于猪和马。 (四)垂体促性腺激素(FSH和LH)分泌的调节 垂体两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既受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通过下丘脑GnRH调节着FSH和LH的分泌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性腺激素的反馈调节的影响。 1.雌性的分泌调节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下丘脑)的作用:内外环境变化能影响动物生殖系统的机能,如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在非繁殖季节时,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脉冲频率下降,性腺和副性器官萎缩。说明季节、光照等外界环境变化,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GnRH的分泌,进而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又如兔、猫、雪貂等动物是在交配后才排卵,与交配活动相关的感受性刺激,能反射性地引起LH的排卵峰。若使用抑制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能阻断这些刺激所引起的LH分泌。 (2)反馈调节:卵巢甾体激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或垂体前叶的水平,或者同时作用于两者,对LH和FSH的分泌发生强烈的影响。试验证明,在下丘脑和垂体前叶存在着雌二醇及孕酮的受体,并揭示雌二醇对下丘脑的正反馈主要作用于周期中枢,而负反馈的作用部位可能在持续中枢。甾体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作用还取决于给药的剂量、时间以及动物等条件。大剂量的雌激素,一方面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另一方面又降低垂体前叶对GnRH的敏感性,结果减少FSH的分泌(负反馈)。但在排卵前,成熟的卵泡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却能触发垂体前叶分泌大量的LH(正反馈)而引起排卵。当雌激素与孕激素在一起处于较高水平时,则能抑制FSH和LH的分泌。目前人用的复合口服避孕药,就是依据雌激素和孕激素一起作用可减少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排卵这一原理而设计的。 雄性的分泌调节一般认为,雄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不如雌性复杂,但至今仍有不少问题没有弄清。同样地,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着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与母畜的调节情况相似。季节的变化,光照时间长短或人为控制改变光照条件。可以明显改变季节性繁殖动物血中FSH和LH及睾酮的水平,或改变繁殖时间,或使某些冬眠动物的睾丸生长,或使某些动物圈禁在黑暗环境中可以引起睾丸萎缩。上述现象和资料足以说明,环境条件的改变对雄性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影响。另外实验证明,LH和睾酮的分泌是由一条典型的负反馈通路联系在一起的。LH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而血中睾酮能抑制LH的分泌,通过这种负反馈调节,可使血液中睾酮的浓度稳定于某个水平。 (五)垂体促性腺激素(FSH和LH)的应用

垂体瘤的分类

脑垂体瘤 垂体腺瘤是脑垂体发生的一种良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垂体瘤不仅引起颅内占位征,而且产生内分泌失调症状,如不孕,性功能减退,面容及肢端改变等.严重者,破坏了人体内环境稳定、甚至影响了做为一个社会人的外部形象,从这一点而言,垂体腺瘤较其它颅内肿瘤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更具危害性.脑垂体瘤分类: 分泌性(功能性)垂体瘤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CH) 泌乳素腺瘤(PRL)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ACTH) 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TSH). 生殖激素型腺瘤(GnH) 非分泌性(非功能性)垂体腺瘤: 滤胞性腺瘤 脑垂体瘤症状表现: 脑下垂体中的各种内分泌细胞可产生相应的内分泌细胞腺瘤,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在早期微腺瘤阶段即可出现内分泌功能亢进征象。随着腺瘤的长大和发展,可压迫、侵蚀垂体组织及其垂体、蝶鞍周围结构,产生内分泌功能下降症状,出现视力障碍及其他颅神经和脑症状。 脑垂体瘤与性功能低下 性功能低下是指阳痿、性欲下降,性功能低下是早期发腺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之一,约有 60% 的垂体瘤患者有性功能障碍,但实际情况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字,因为我国的传统历来对性非常保守,有些人对此往往不愿启齿。垂体瘤造成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有: 1. 垂体瘤对正常垂体组织的压迫及放射性治疗的损伤造成垂体功能低下,影响了人体内的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以至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进一步导致性腺功能低下。 2.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女性表现为停经、泌乳、不孕,男性表现为阳痿、性功能减退,这与高泌乳素血症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释放、降低了垂体反应性并减少睾酮生成有关,这种情况下单纯补充睾酮制剂是不能奏效的。 3. 促甲状腺素腺瘤由于甲状腺功能低下,全身代谢缓慢,使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的代谢随甲状腺素的缺乏而减少。 4.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和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患者所引起的肥胖亦是性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脑垂体瘤与不孕. 泌乳 . 月经不调 泌乳素腺瘤在临床上占垂体腺瘤的一半以上,由于其分泌的高泌乳素的影响及雌激素的减少,女性患者往往表现为月经量明显减少、泌乳(与乳头接触的内衣变湿),继而导致闭经、不孕,对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影响极大,但如果能够及时进行治疗,还是很容易被早期发现的,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治疗。 脑垂体瘤与头痛 大约有 2/3 的患者早期都有头痛,疼痛主要位于眼眶后、前额部及双侧太阳穴附近,程度较轻,呈间歇性发作。由于垂体瘤起源于颅底的蝶鞍内,蝶鞍周围为密闭的骨质,只有上方覆以韧性的鞍隔,肿瘤直接刺激或生长后造成鞍内压升高引起头痛,当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后,鞍内压降低,疼痛则可减轻或消失。病人往往感到突然的一次剧烈头痛后,疼痛明

性激素检查

性激素检查时间 对于女性不孕者或者月经不调者,通常医生会开出的月经来潮第2-5天的性激素六项检查,包括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激素(PRL),卵巢分泌的性激素——雌激素(E)、孕激素(P)、雄激素(T)。通过检测这些血清的激素水平,可了解女性的卵巢基础功能,并对生殖内分泌疾病进行诊断。 检查内分泌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2-3天,这一段时间属于卵泡早期,可以反应卵巢的功能状态。但对于月经长期不来潮而且又急于了解检查结果者,则随时可以检查。 查基础性激素前至少一个月不能用性激素类药物,包括黄体酮、雌激素类及避孕药类,否则结果不靠谱,当然治疗后需要复查性激素者除外。 确定是来月经第3-5天,检查性激素5项即可,可以不查孕酮,孕酮应该在黄体期检查(月经21天或排卵后7天);但不能肯定阴道流血是否月经,应该检查6项,根据孕酮P数据可以大概判断月经周期时段。月经稀发及闭经者,如尿妊娠试验阴性、阴道B超检查双侧卵巢无≥10mm卵泡,EM厚度﹤5mm,也可做为基础状态。 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 1.卵巢功能衰竭:基础FSH﹥40IU/L、LH升高或﹥40IU/L,为高促性腺激素(Gn)闭经,即卵巢功能衰竭;如发生于40岁以前,称为卵巢早衰(POF)。 2.基础FSH和LH均﹤5IU/L 为低Gn 闭经,提示下丘脑或垂体功能减退,(1)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2)用GnRH-a垂体抑制性药物注射后;(3)妊娠期、哺乳期、雌孕激素(避孕药)治疗期间。而二者的区别需借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试验。 3.卵巢储备功能不良(DOR):基础FSH/LH﹥2-3.6提示DOR(FSH可以在正常范围),是卵巢功能不良的早期表现, 4.基础FSH﹥12IU/L,下周期复查,连续﹥12IU/L提示DOR。 5.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基础LH/FSH﹥2-3,可作为诊断PCOS的主要指标(基础LH水平﹥10IU/L即为升高,或LH维持正常水平,而基础FSH相对低水平,就形成了LH与FSH比值升高)。 6.检查2次基础FSH>20IU/L,可认为是卵巢早衰隐匿期,提示1年后可能闭经。 雌二醇(E2) 雌二醇:由卵巢的卵泡分泌,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增殖,促进女性生理活动。 1、基础雌二醇E2>165.2-293.6pmol/L(45-80pg/mL),无论年龄与FSH如何,均提示生育力下降。基础E2≥367pmol/L(100pg/mL)时,卵巢反应更差,即使FSH﹤15IU/L,也基本无妊娠可能。 2、基础雌二醇E2水平<73.2 pmol/L,提示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 3、监测卵泡成熟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指标 (1)促卵泡排出:促超排卵治疗时,当卵泡≥18mm,血E2达1100pmol/L (300pg/mL)时,停用HMG,当日或于末次注射HMG后24-36小时注射 HCG10000IU。 (2)E2﹤3670pmol/L(1000pg/mL),一般不会发生OHSS。

肿瘤标志物人绒毛膜性腺激素Hcg指标解读

一、指标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具有维持妊娠黄体,促进胎儿发育及免疫抑制的作用。其分子量达390,000,由α和β两个亚基构成,其α亚基与LH、TSH、FSH共用,而β亚基是特异性的。最初β-hCG被用作怀孕、怀孕相关失调症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检测标志物。后来研究发现,在其他非滋养层恶性肿瘤中也可见β-hCG的高表达,如卵巢癌、膀胱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中分泌的这类异位β-hCG 与正常的β-hCG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区别,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转移分化等有密切联系。β-hCG有游离和结合形式,free-β-hcG由于稳定性好、灵敏度高,故更常被使用。 二、free-β-hcG的临床应用 1.妊娠及绒毛膜相关良恶性疾病诊断 free-β-hcG联合AFP及血清游离雌三醇、抑制素A等被用于临床上产前筛查,包括唐氏综合症、18-三体综合症及神经管缺陷等。此外,血清free-β-hcG也常用于异位妊娠的辅助诊断。严玮等的研究中,异位妊娠组的血清β-HCG 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分别为(3254.85±945.65)mlU/ml和(9215.23±2125.26)mIU/ml(P<0.05)。(血清中β-HCG、孕酮、癌抗原125及子宫内膜厚度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严玮) free-β-hcG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中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和葡萄胎,因此Kardana和Cole认为free-β-hcG是良、恶性区分的指标。于平等研究显示,free-β-hcG在正常妊娠、葡萄胎、恶葡及绒癌依次上升,相邻组间P值均<0.01差异显著,对临床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这是β-hcG所不能及的。(良、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病中-hcG及游离-hcG的变化) 2.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free-β-hcG对生殖肿瘤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据文献报道,血清free-β-hcG或其尿液降解产物β核心片段的阳性率在卵巢癌中达68%,在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1%和46%。魏秀对睾丸癌患者的血清free-β-hcG浓度进行了测定,发现free-β-hcG对睾丸癌有75%的阳性率。与田丽霞等研究结果一致。与此类似,Marcillac等在非精原睾丸癌中发现70%的free-β-hcG阳性,在精原睾丸癌中阳性率为50%,在正常人和良性疾病对照组中均为阴性。 张云东等研究发现,PHC患者血清中β-hcG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及肝硬化患者血清(P <0.05)。而且AFP阴性的PHC患者中有55.6%表现为β-hcG阳性,提示检测β-hcG有利于早期发现PHC。赵明等的研究中,β-HCG对肺癌的阳性率为64.1%,与国外报道肺癌的HCG阳性率57%-83%一致。 3.肿瘤的病情检测和预后评估 free-β-hcG对恶性肿瘤的病理分期、病情监测、疗效跟踪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赵明等的研究发现,血清β-HCG水平与肺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分期相关。肺癌分期越晚,β-hcG水平越高,以第Ⅳ期为最显著。β-hcG水平在不同肺癌病理类型中有差异,由高到低分别为:肺腺癌>小细胞肺癌>肺鳞状细胞癌,因而β-hcG有望辅助肺癌病理分型。此外,在肺癌患者中,手术成功的血清β-hcG水平明显下降,可见β-hcG的预后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