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学》课程教学标准

《民法学》课程教学标准

《民法学》课程教学标准
《民法学》课程教学标准

《民法基础》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三年制高职高专产权交易事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一门讲述我国民事法律理论与实务的学科。民法是我国统一的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通过该课程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其现在与将来的日常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思路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选修课的特殊要求,将民法理论与实务教学内容整理为四个模块,具体包括民法基本理论模块、民法重要制度模块、物权法模块、侵权法模块。本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案例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系统讲述民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并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法律分析能力。建议课程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

学时数为86学时,4学分。

“民法学”课程是以研究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民事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非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而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学习者必须补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我国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在规律性,总结民事法律规范在适用中的经验,以正确理解和运用民事法律,为民事立法提供理论依据。

????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依据法律专业的需要,对必修本课程的学员进行有关民法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民法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阐述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司法审判工作的经验结合起来,突出科学的实用性;对古今中外的民法学理论,采取批判的借鉴原则。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民法学和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概况。

2、明确民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

3、掌握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掌握我国民法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

5、学会运用民法理论并根据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民事案件中的各种基本问题。

“了解”、“明确和理解”、“掌握”、“运用”是四个由低到高、逐步深入的能力层次要求。“了解”是指知道有关情况;“明确”是指在“了解”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较为准确地加以表述;“掌握”是指在“明确”的基础上,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制度的完整内容;“学会”是指在“掌握”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三、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的确定与运用

根据教育的要求和本课程的特点,并考虑到学生承受能力及整合教学(学习)资源的需要,课程使用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分为主教材和辅导教材。主教材为《民法学》,由王利明教授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是本课程各种学习资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是音像教材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教

学信息,指导学生自学。主教材《民法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我国民法的基本精神及具体规定。基本内容主要由六大部分组成,即民法总论部分、物权部分,债权部分,人身权部分,知识产权部分,财产继承权部分,民事责任部分。

2、辅导教材为《民法学学习指导》,由叶志宏编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配合主教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主教材的内容,补充法律修改后的内容,现行民事法规。

四、课程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及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教学与辅导:本课程的教学以老师讲授教材内容为主。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应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内容和基本依据,但在教材内容因法律修订或有关立法、司法解释的内容发生变化而出现不一致时,教师应当将有关情况及相应内容向学生介绍清楚。

2、形成性考核:本课程形成性考核采取平时作业、专题讨论、模拟法庭等方式进行。在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按照要求独立完成统一安排的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的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的综合成绩。

3、课程终结性考试:本课程教学内容全部完成后进行课程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卷面成绩按60%的比例计入课程考核的综合成绩。终结性考试的命题应适当安排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两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民法的意义,明确《民法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民法的调整对象,了解新中国的民事立法,把握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民法与民法学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新中国的民事立法

四、民法的基本原则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2、简述我国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第二章民事法律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明确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掌握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原因。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与意义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与终止

思考题

1、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2、民事法律规范、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章自然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自然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掌握法律关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理解监护制度的基本内容,把握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的基本规则.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自然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四、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五、监护

思考题

1、什么是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条件及法律后果是什么?

第四章法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法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明确法人与自然人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差别,掌握法人成立、变更和终止的基本法律规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法人的民事法律地位

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

三、法人机关

四、法人的成立、变更、终止和登记

思考题

1、什么是法人?法人应具备什么条件?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法人登记?简述法人登记的内容及其效力。

第五章非法人组织

教学目的和要求

明确非法人组织的概念和应具备的条件;掌握合伙的概念、特征及有关法律规定;了解其它非法人组织的形式及相关规定。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非法人组织概述

二、合伙与联营

三、其他民事主体

1、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

2、个人独资企业

3、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

思考题

1、试述非法人组织作为民事主体与法人的区别。

2、合伙与法人有何区别?

第六章民事权利的客体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和范围;掌握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格利益在不同民事法律关系中对民事主体实现民事权利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民事权利的客体概述

二、物

三、行为

四、智力成果

五、人格利益

思考题

区分动产与不动产的法律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民事法律行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明确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了解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掌握无效民事行为、可撤消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内容: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三、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四、无效的民事行为

五、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六、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有哪些?

2、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有何联系和区别?

3、什么是无效民事行为?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是怎样的?

4、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与无效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有何区别?

第八章代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代理的本质和法律特征,掌握代理权的设定和代理权行使的基本法律规定。明确无权代理的发生原因及其法律后果,把握表现代理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二、代理的分类

三、代理权

四、无权代理

五、表见代理

思考题

1、什么是代理?代理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2、试述无权代理的发生原因及其效力。

3、表见代理与无权代理的区别有那些?

第九章时效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时效制度的本质和法律特征;掌握诉讼时效的特征、适用和基本分类,了解诉讼时效的起算以及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把握除斥期间以及期间和期日的法律规定。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时效制度概述

二、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的效力和适用范围

3、诉讼时效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分类

4、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中止、中断和延长

三、除斥期间

四、期间和期日

思考题

1、什么是诉讼时效?

2、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有何区别?

第二编物权

第十章物权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物权的概念、特征和效力;了解物权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明确物权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把握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一、物权的概念、特征和效力

二、物权的类型

三、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四、物权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五、物权的民法保护

思考题

1、什么是物权?物权有何法律特征?

2、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有哪些?

第十一章财产所有权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明确财产所有权的内容,掌握财产所有权的取得方法,了解财产所有权的消灭。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二、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三、财产所有权的取得

四、财产所有权的变更与消灭

思考题

1、试说明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

2、什么是相邻关系?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是如何规定的?第十二章共有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共有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共有的基本原理;区分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两种制度的不同法律规则;了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本法律特征和主要内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共有的概念与特征

二、按份共有

三、共同共有

四、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思考题

1、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有何区别?

2、什么是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十三章用益物权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用益物权的概念、特征;明确各种具体的用益物权的特点和行使的法律要求。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用益物权概述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宅基地使用权

五、典权

六、地役权

思考题

1、试述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2、什么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何特征?

第十四章担保物权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担保物权的本质和特殊功能,掌握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的法律特征与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一、担保物权概述

二、抵押权

三、质权

四、留置权

五、担保物权的竞合

思考题

1、试述担保物权概述和特征。

2、试述抵押权与质权的区别。

第十五章占有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认识和理解占有的本质和法律特征,掌握占有权的基本内容;把握占有人依法律规定行使占有权和按照合同约定行使占有权的基本法律规则。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占有的概念和特征

二、占有的内容

思考题

什么是占有?

第十五章债权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债的概念、特征、分类,债的发生根据;掌握债的担保和债的履行、债的移转和终止。

教学内容:

第一节债的概念、特征和性质

一、债的概念

二、债的特征

三、债的性质

债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在财产的分配,交换等领域形成的财产流转关系。

第二节债的分类

第三节债的发生根据

一、概念

二、债的各种具体发生根据

第四节债的担保

一、债的担保的概念

二、债的担保的种类

(一)保证

1、保证的概念2、保证的设立3、保证的效力

4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5保证期间

(二)抵押

1、抵押的概念2、抵押的特征3、抵押的设立

4、抵押的内容5、抵押权的实现6抵押担保的范围

(三)定金1、定金的概念和特征2、定金的分类

(四)留置

1、留置的概念

2、留置的成立条件

3、留置权的实现

(五)质押

1动产质押2权利质押

第五节债的履行

第六节债的转移和终止

第十六章合同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合同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掌握合同的订立、内容形式;了解合同的解释,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无效合同的确认和后果。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意义

一、合同的概念

二、合同的特征

三、合同制度的作用

第二节合同的分类

一、计划合同与非计划合同

二、双方合同与单方合同

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四、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五、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六、主合同与从合同

七、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八、为订约人自己订立的合同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第三节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

(一)要约;

(二)承诺。

二、订立合同中的竞争程序

(一)招标方式;

(二)拍卖。

三、订立合同应遵循的原则

(一)诚信、合法原则;

(二)平等自愿原则;

(三)协商一致原则;

四、合同的成立

(一)合同的成立的条件;

(二)合同成立的时间;

(三)合同成立的地点。

五、缔约过失责任

第四节合同的内容

一、合同的实质性条款

(一)标的;

(二)数量和质量;

(三)价款或者报酬;

(四)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五)违约责任;

(六)解决争议的方法;

(七)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合同的普通条款

(一)合同的通常条款

(二)合同的偶尔条款

(三)合同的格式条款

第五节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的原则

二、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法律适用

三、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1、同时履行抗辩权

2、不安抗辩权

3、后履行抗辩权

四、合同履行的保全

第六节合同的形式

一、口头合同

二、书面合同

三、公证合同

四、鉴证合同

五、审批的合同

第七节合同的变更、解除和解释

一、合同变更和解除的含义

二、合同变更或解除的条件

三、合同变更和解除的程序

四、合同变更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

五、合同解释的概念和原则

第八节合同的无效和撤销权

一、无效合同的确认

(一)无效合同的概念

(二)引起合同无效的原因:

第一、当事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内容不合法;

第三、因无效代理订立合同。

二、无效合同的后果

(一)返还财产;

(二)赔偿损失;

(三)收缴财产。

三、撤销权

1、撤销权的概念

2、合同变更或撤销的条件

3、撤销权的消灭

第十七章合同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转移财产所有权合同、转让财产使用权合同,货币融通合同、合伙合同和联营合同、完成工作、成果合同、提供劳务合同、技术合同、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借贷合同、承揽合同、保管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转移财物所有权合同

一、买卖合同

(一)买卖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买卖合同的当事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三)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权利瑕疵和质量瑕疵的责任承担;

(四)买卖合同标的物意外毁损灭失风险的负担。

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一)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互易合同

(一)互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互易合同当事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四、赠与合同

(一)赠与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赠与合同的适用范围;

(三)赠与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节转让财产使用权合同

一、租赁合同

(一)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租赁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融资租赁合同

(一)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融资租赁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借用合同

(一)借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借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节贷币融通与存款、结算合同

一、借款合同

(一)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借款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二、存款合同

(一)存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存款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三、结算合同

(一)结算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结算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节合伙合同和联营合同

一、合伙合同

(一)合伙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合伙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联营合同

(一)联营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结算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节完成工作成果合同

一、承揽合同

(一)承揽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承揽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二、建设工程合同

(一)建设工程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建设工程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节提供劳务合同

一、运输合同

(一)运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运输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保管合同

(一)保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保管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仓储合同

(一)仓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仓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委托合同

(一)委托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委托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五、信托合同

(一)信托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信托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六、居间合同

(一)居间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居间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七、行纪合同

(一)行纪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二)行纪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八章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之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的概念;掌握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的成立条件及其效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不当得利之债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二、不当得利的成立条件

三、不当得利的效力

第二节无因管理之债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

二、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

三、无因管理的效力

(一)管理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本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章民事责任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意义;掌握民事责任的构成条件、民事责任的种类以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和民事制裁。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意义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

二、确立民事责任制度的意义

第二节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

二、无过错责任

三、公平责任

第三节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一般民事责任条件

(一)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

(二)行为的违法性;

(三)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行为人的过错。

二、特殊民事责任条件

(一)损害事实;

(二)法律特别规定。

三、免除民事责任的条件

(一)不可抗力;

(二)受害人的故意行为造成的损害;

(三)法律或合同中规定或约定的免责情况出现。

第四节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赔偿损失

八、支付违约金

九、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赔礼道歉

第五节民事制裁

一、民事制裁的概念

(一)民事制裁

(二)民事制裁与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

二、民事制裁的方式

(一)财产性制裁方式;

(二)非财产性制裁方式。

第三十一章违约的民事责任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违约的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掌握违约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违约的民事责任的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违约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一、违约的民事责任的概念

二、违约的民事责任的情况

(一)违约民事责任的特征

(二)违约责任与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区别

第二节违约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违约行为

二、主观过错

第三节承担违约民事责任的方式

一、强制实际履行

二、补救措施

三、赔偿损失

四、违约金

第三十二章侵权的民事责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计划授课学时: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和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以及侵权损害的赔偿。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一、侵权行为

(一)概念

(二)债权行为的特征

(三)侵权行为的分类

二、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一)概念;

(二)分类;

(三)与违约责任的竞合。

第二节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一、高度危险业务的无过错责任

二、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三、饲养管理的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四、建筑物、悬挂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五、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六、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责任

七、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八、地下施工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第三节侵权损害赔偿

一、损害赔偿的范围

(一)对财产损失的赔偿原则;

(二)人身权受到侵害的赔偿原则。

二、赔偿方法

(一)对财产损害的赔偿方法;

(二)致人伤害和死亡的赔偿方法;

(三)精神损害赔偿。

2017版《刑法学》教学大纲

《刑法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刑法学》课程是按照本科专业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主要讲授刑法绪论、犯罪总论、刑罚总论、罪刑各论等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学习,力求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刑法的基本概念,理解刑法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刑法主要条文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形塑一定的认知方法,具备一定的法理分析能力和法律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刑法学》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公安特色。 《刑法学》教学大纲是本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由刘玉江执笔,经征求×××意见,×××审阅后,于××××年××月××日由×××学术委员会审定。 二、知识准备 本课程学习应当预先掌握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方法认知、价值选择等基本技能、理念。 三、理论教学 第一章刑法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体系,理解刑法的分类、基本原则,掌握刑法的适用范围,熟练掌握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刑法的概念,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 教学重点:本章教学重点是刑法的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 学习难点:本章学习难点是刑法的解释方法,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节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和分类 二、刑法的性质和任务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节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我国刑法对地域的效力 (二)我国刑法对人的效力 (三)外国刑事判决的效力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第二章犯罪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犯罪的概念,理解犯罪的分类、罪名与罪状,掌握犯罪的特征,熟练掌握犯罪的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亲告罪与非亲告犯分类。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授犯罪的特征,犯罪的分类,罪名。 教学重点:本章教学重点是犯罪的特征,犯罪的法定分类,罪名。 学习难点:本章学习难点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特征,亲告罪与非亲告犯分类的依据,司法罪名。 第一节犯罪的特征 一、社会危害性 二、刑事违法性 三、刑罚当罚性 第二节犯罪的分类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民法学(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民法学》期末考试大纲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三种: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5个,每个6分)占30%,简答题(2个,每个20分)占40%,论述题(1个,30分)占30%。 期末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按份之债 2.意思表示 3表见代理 4.时效 5.质权 6. 典权 7. 法人 8.请求权 9.留置权 10.承诺 11. 民事法律行为 12. 诉讼时效的中断 13. 禁治产人 14.不当得利 15.孳息 16.质权 17.无因管理18.法律行为 19.抵押权 20.要约 21,承诺 22紧急避险 23.民事法律关系 24. 诉讼时效 25.不可抗力 26,无权代理 27, 缔约过失责任 28. 提存 29. 不安抗辩权 30.形成权 二、简答题 1.简述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2. 简述宣告失踪的构成要件 3.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我国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怎样规定的 5. 简述债的抵销的构成要件 6.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形有哪些,法律效果如何? 7.简述狭义无权代理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 8.简述物权的效力? 9..担保物权的特征是什么? 10. 简述效力未定的法律行为及其种类 11.抵押权实现的方式有哪些? 12. 简述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 13.合同解除的条件有哪些? 14.简述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要件及效力 15. 简述不安抗辩权的构成要件 16.简述地役权的概念和内容? 17. 简述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18.简述债权人撤销权制度 19. 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20.简述债的发生原因有哪些?

英语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标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学习策略(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建立在情感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又制约着语言技能的发展。其关系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所以,这就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让评价体现人文性。所以,我们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一、确立全新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评价的惟一形式,注重对单纯的书面知识考查,重结果、重成绩、重区别与淘汰,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改进教师的英语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与进步,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树立信心;帮助教师具有“变让学生‘学会’为让学生‘会学’”的教育理念。 二、建立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 以前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主要是从教学效果方面为主。但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实施,因此,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对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

民法学(2)的教学大纲

民法学(2)的教学大纲 2007年5月13日黎银桂 第三编债权 第十五章债权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债的概念、特征、分类,债的发生根据;掌握债的担保和债的履行、债的移转和终止。 教学内容: 第一节债的概念、特征和性质 一、债的概念 二、债的特征 三、债的性质 债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它所反映的是在财产的分配,交换等领域形成的财产流转关系。 第二节债的分类 一、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二、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三、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四、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 五、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六、主债与从债 第三节债的发生根据 一、概念 二、债的各种具体发生根据(一)合同; (二)单方法律行为;(三)侵权行为; (四)不当得利; (五)无因管理; (六)其它。 第四节债的担保 一、债的担保的概念 二、债的担保的种类(一)保证 1、保证的概念 2、保证的设立 3、保证的效力 (二)抵押 1、抵押的概念 2、抵押的特征 3、抵押的设立 4、抵押的内容

5、抵押权的实现(三)定金 1、定金的概念和特征2、定金的分类 (四)留置 1、留置的概念 2、留置的成立条件3、留置权的实现(五)质押 第五节债的履行 一、概念 二、债的履行原则(一)实际履行的原则;(二)正确履行原则;(三)诚实信用原则。三、债的正确履行(一)履行主体;(二)履行标的;(三)履行期限;(四)履行地点;(五)履行方式。 四、债不履行的法律后果

(一)债的不履行; (二)债的不适当履行。 第六节债的转移和终止 一、债的转移 (一)债的转移的概念、指债的主体因一定法律事实出现而发生的改变; (二)债的转移的方式; (三)债的转移的效力。 二、债的终止 (一)债的终止,即债因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归于消灭; (二)引起债终止的原因: 第一、履行; 第二、抵销; 第三、提存; 第四、双方当事人协议; 第五、混同; 第六、其他。 第十六章合同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合同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掌握合同的订立、内容形式;了解合同的解释,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无

民法学名词解释

1、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3、人身关系,是指因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5、自愿原则,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6、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7、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8、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 9、财产法律关系,是指因财产的所有和财产的流转所形成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 10、人身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为满足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11、绝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12、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 13、物权关系,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物,不需要义务人实施某种积极行为予以配合即可行使并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4、债权关系,是指权利人必须由义务人的一方行为相配合,才能行使和实现其权利的民事法律关系。 15、自然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16、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17、宣告失踪,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18、宣告死亡,是指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的法律制度。 19、个体工商户,是指自然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 20、农村承包经营户,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 21、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共同经营,共同劳动。 22、退伙,是指合伙人与其他合伙人脱离合伙关系,丧失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23、入伙,是指合伙成立后,第三人加入合伙并取得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2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25、社团法人,以人的组合作为法人成立基础的私法人。 26、财团法人,是指以一定的财产的设定作为成立基础的私法人。 27、企业法人,以从事生产、流通、科技等活动为内容,以获取盈利和增加积累、创造社会财富为目的的营利性社会经济组织。 28、机关法人,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并因行使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 29、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的单位。 30、社团法人,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力求达到目标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在基础学力、发展学力、创造学力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 2、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理念; 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教学内容 3、活化教材,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注意教学内容的重组和整合,活化教材; 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 学习材料充足、注重布局、条理清楚,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4、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 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教学方法 5、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言行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 6、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环境,善于激趣引疑,启迪创新思维。 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学的度、量安排合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手段选择恰当,能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善于激趣引疑; 教师的语言准确、有激励性和启发性。 四、教风教态 7、尊重学生,教风民主,学生的回答和质疑得到鼓励,及时反馈调控,应变力强。 尊重学生人格、教风民主、提供机会,引导求异,关注差生; 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具有教学智慧; 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 8、教师情绪饱满、热情,教态自然,演示规范、媒体运用熟练。 教态自然亲切,语言规范、注重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演示规范,运用熟练。 五、参与状态 9、对问题情景关注,兴趣浓厚、主动投入、积极性高。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培养方案修订负责人:教学大纲统稿人:何焕锋 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何焕锋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法学院 课程名称:知识产权法学 课程编号:023013 英文名称: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Law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1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1 课外学时: 学分:3 开设专业:法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民法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法学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也是研究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学学科。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应用角度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系统的知识产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建立较为合理的知识产权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在法律实践中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熟悉知识产权自身的特点,对当前法律尚不能调整的新的知识产权问题,或出 现法律冲突问题时,能够利用知识产权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去指导实践。 2、对涉及知识产权的各单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保护对象、保护方式、保护途径的不同有明确认识,能够针对智力成果的特点,熟练应用知识产权法及相关法律。

3、能够自行利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顺利获得并有效维护知识产权。 4、在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中,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进行有力的诉讼。 5、对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历史、现状、立法中的缺陷与不足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研究知识产权法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 1、了解知识产权的范围 2、理解知识产权的分类 3、掌握知识产权的分类。 4、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产权的定义 第二节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1、了解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特定信息 2、理解知识产权的特征 3、掌握知识产权的特征 4、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产权的特征 第二章著作权法概述 1、了解著作权的起源和发展 2、理解著作权的特点 3、掌握著作权的概念和特点 4、教学重点及难点:著作权的概念和特点 第三章著作权法的主体 1、了解著作权的其他主体 2、理解著作权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民法学笔记

《民法学笔记汇总整理(精华版) 第一篇: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实质意义的民法: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狭义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以一定体例编篡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国民商合一,是广义民法,我国 分为古代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罗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陆法和英美法两大法系。大陆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称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又称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3、资本主义现代民法始于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国民法典》。1922年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我国近代民法始于清末,1907年清政府开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该法典随着1949年中国成立在大陆已经废除,仅在台湾有效。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是我国民事立法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是调整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 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 指人们在社会财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以经济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调整财产关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当事人自愿发生的。 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属性,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的,不是以经济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有以下特点: 1、主体的地位平等。 2、与民事权利的享受和行使有关。 3、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并不具有经济内容。 第三节:民法的性质和任务

民法教学大纲

《民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052104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时数:50 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民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教育部确定法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民法通则》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按照民法调整对象的内容及其内在规律,系统地阐述了民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程内容广泛,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要求能用理论来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在交流掌握民法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与理论,了解国外民法学的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理论联系实践,用以指导司法实践。并培养学生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最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我国民事法律、法规,重点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等法律专门人才。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编民法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了解 法体系和历史发展及适用范围,理解和掌握民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各项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难点:民法的调整对象及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民法的含义 民法有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民法典和民法通则之分,着重掌握我国民法的含义。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依此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是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是指我国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它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所制定的各种有关民事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民法的渊源的各种类型是: 一、宪法; 二、民事法律; 三、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 四、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五、地方性法规; 六、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的指示; 七、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 第三节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法律制度和全部民法规范起统率作用的基本准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最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正确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准确地制订、解释和执行民法,依据民法原则处理民事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等原则 二、自愿原则

民法学民法概述练习题

《民法学》课后习题第一章民法概述(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民法居于()的地位。 A.根本大法 B.基本法 C.单行法 D.中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 A.所有的财产关系 B.所有的人身关系 C.纵向的财产关系 D.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A.经济 B.民事 C.交换 D.日常 4.某国驻华领事上街购物、乘坐的汽车被我公民王某撞坏,该领事即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王某赔偿损失。本案适用() A.中国民法 B.该领事所属国民法 C.国际惯例 D.第三中立国民法 5.民法的下列渊源中,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受到限制的是() A.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中的民事规范 B.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发布的命令、指示和规章中的民事规范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议和命令中的民事规范 D.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有关民事问题的司法解释和具有指导性的指示 6.近代民法的代表是() A.罗马法 B.法国民法典 C.德国民法典 D.苏俄民法典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民法调整()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A.平等主体 B.公民 C.法人 D.公民与法人 E.法人与其上级主管机关 解析: 2.下列规范中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包括() A.《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 E.《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 3.根据民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下列()民事案件,审理时一般不能适用《民法通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涿鹿县职教中心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要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与独立思考,切实搞好基础技能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课堂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当前的教学任务,正确确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准确而没有歧义,使目标成为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 2.教学内容。 正确分析本堂课中学生要学习的各部分知识的本质、地位及其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对所教学的知识的本质及其深层结构的分析;对如何选择、运用与知识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的分析;对如何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对如何围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

得到思维训练的分析等等。 3.教学过程。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秩序渐进;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本质,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 精心设计练习,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提高训练的效率。 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4.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发展思维。其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 5.教学效果。

民法教学大纲

民法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Civil law 课程编码: 学时: 144 学分:9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类别:理论课 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开课学期:2、3 适用专业:法学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民法学是教育部所确定的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之一。民法学是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属于部门法学,民法学不仅要研究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以及各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民法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民法适用中的新经验、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部门,它在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增强人们的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权利观念、法治观念,自由观念,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以及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决定了民法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门基本学科,决定民法学在法学教育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设置民法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民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民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法意识和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民法的基本技能,提高利用民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民法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我国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弄清和掌握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性质及民法与其他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明确民法的渊源及民法的效力。 [本章主要内容]: 1.1民法的概念、构成要素 1.2民法的体系、渊源 1.3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 1 . 4民法的性质、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本章重点]: 民法的调整对象。 [本章难点]: 民法的性质、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语文学科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学会思维,学会交流,学会探究,学会体验。文本使用 1、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2、教师能积极开拓课程资源,使课内语文学习、实践与课外活动、生活结合起来。 课堂实施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感情。 2、抓住文本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 3、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带动学生亲历读书过程,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效果 1、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表达、交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表达参与面达到80%。 2、能基本达到教学预设目标,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数学学科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理念 1、体现教为学服务,课堂教学组织、调控从学生需要出发,而不是为程序的完成。 2、师生、生生平等,共同发展。 3、关注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氛围和谐。 4、能以积极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多样的方式评价、鼓励学生。 教学目标 1、目标确立全面、恰当、具体,符合学段目标要求。 2、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程度,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教学策略 1、问题设置新颖、开放,学习方式选取灵活,学生思维活跃,交流的信息量大。 2、要有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体现,并提供相应的时间、空间。 3、学习过程突出学生的自行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利于学生全面参与。 4、适时、恰当的选择运用学习材料,学生易于操作,易于合作研究。 5、恰当、自然地体现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6、引导、设问及时,适度,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得到深化,引发思辨)。 7、恰当选用各种媒体,突出实效。 8、教材的使用、修改、创编具有科学性,合理、正确,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9、教学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独立使用媒体,操作熟练。 教学效果 80%以上的学生掌握本节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基础技能。 英语学科达标课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评定一堂课的效要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含糊不清。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则应关注学生的学;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穷的学习方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般考察三方面的指标: 1、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与否 教师的教学概念和教学设计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教师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了解程度,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整体把握,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等都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不是单纯地提供某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简单教学内容。 2、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 学生的参与状态指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任由教师摆布。 衡量学生参与的程度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⑴学生参与的时间是否足够,参与内容广度大小; ⑵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受到激发; ⑶学生个别学习的时间是否获得保证; ⑷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⑸学生表现了对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 ⑹学生参与过程中情感因素是否调动; ⑺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对学生吸引力如何?

3、教学过程对学生创造性的激发程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贯彻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以及提高有没有独创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考虑: ⑴教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多寡。 ⑵学生为开放性问题提供的答案数量,教师准备的答案数量。 ⑶学生回答问题的创意性。 ⑷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 ⑸课堂教学中的集体自由讨论时间。 ⑹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 ⑺教师批评学生和否定学生的次数。

民法学

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民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李某因事需外出一段时间,将自己的一套住房交给朋友魏某照管,后魏某未经李某同意将该套房屋出租给王某居住。当李某知道后很不高兴,但鉴于既成事实,只好表示同意。李某表示同意的行为是行使() A.形成权B.请求权 C.支配权D.抗辩权 2.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自然人取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是() A.7周岁B.16周岁 C.10周岁D.18周岁 3.下列关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亲自实施与行为能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 B.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无需法定代理人同意 C.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均需法定代理人追认才能生效 D.所立遗嘱无效 4.作为民事法律事实的行为() A.不能是违法行为B.只能是民事法律行为 C.只能是表意行为D.既可以是合法行为,也可以是违法行为 5.下列关于人身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可与人身分离B.具有财产内容 C.与财产权具有密切联系D.具有相对性 6.宣告失踪须自然人下落不明满() A.1年B.2年 C.3年D.4年 7.某甲的儿子患重病住院,急需用钱又借贷无门,某乙趁机表示愿意借2000元,但半年后须加倍偿还,否则以甲的房子代偿,甲表示同意。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甲、乙之间的借款行为() A.因显失公平而无效B.因显失公平而可撤销 C.因乘人之危而无效D.因乘人之危而可撤销 8.下列民事行为中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 A.无权处分行为B.无权代理行为 C.重大误解行为D.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9.某报社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披露未成年人甲是乙私生子的事实,致使甲倍受同学的嘲讽与奚落,甲因精神痛苦,自残左手无名指,给甲的学习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该报社的行为() A.是如实报道,不构成侵权B.侵害了甲的隐私权 C.侵害了甲的姓名权D.侵害了甲的身体权 10.甲无故拖欠乙86万元货款。乙为了实现其债权,探知甲对丙享有56万元债权到期未主张,乙遂依法主张代位权要求丙清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丙应向甲履行,甲再向乙履行B.乙无权要求丙清偿 C.丙应向乙履行D.丙可以向乙履行,也可以向甲履行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课堂教学诸因素及发展变化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一、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即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以教师教作为评价对象,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视了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新的形势下,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日益显露: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等等,这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桎梏。因此,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然。 二、新课程理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立 而新的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纲要》内容简言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确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是保证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

《民法学1》课程教学大纲

《民法学》教学大纲 四年制本科法学专业用课号:() 54 学时63 学分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法学学科各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习其他法学课程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我国现行民事法律的基本规定,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运用法律知识、法学理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系统讲授民法的基本原理和我国民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法概述、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物权、债权、人身权、侵权行为等。鉴于知识产权法和婚姻法、合同法另开课程,本课程不作具体讲授。本学期课程任务为民法总论、债法概述两大部分。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民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理解民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法意识和权利意识,学会运用民法的基本技能,提高利用民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判断和解决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民法学是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重点不可能体现在部分的章节上,所以考生在复习民法学课程时,重点应在于理解和准确把握民法的体系、民法的基本理论、民法的调整原则和民法的各项基本制度。从课程的内容结构来看,民法学课程的内容大体包括民法总论部分、物权法部分、债法部分和人身权、侵权责任,各部分均以现行的民事立法为依据,吸收民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3、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 民法学先修课程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通过法理学的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民法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宪法学的学习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及国家机构及其各自地位、相互关系有所了解,知道民事权利的具体分类、权利救济的基本途径。 三、课程内容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到底可以确定哪些评价内容,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标准,很多教育专家从教育评价的模式出发来确定评价内容。如有的从行为目标模式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结构四项;有的从CIPP模式(C表示背景评价,I 表示投入评价,P表示过程评价,P表示成果评价)出发,将评课内容分为教学准备、教材处理、教材的讲解、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应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一)教学目标评价 课堂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的,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其评价要点包括: ①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全面、具体; ②课堂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③整个教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 (二)教学内容评价 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的中介,其评价要点包括: ①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准确、完整; ②教学内容分量是否适当; ③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否处理得当; ④教学内容布局是否合理,衔接是否自然。 (三)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其评价要点包括: ①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②是否注重启发诱导; ③是否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④直观教学、电化教学手段是否运用恰当; ⑤是否具个性、创造性; ⑥是否注重反馈并及时调节。 (四)教学结构评价 课堂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与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低直接相关,其评价要点包括: ①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合理、完整; ②教学进度是否适宜,与学生思维是否合拍; ③教学的时间是否分配合理。 (五)教学技能评价 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在输出教学信息过程中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其评价要点包括: ①教学语言是否准确、清晰、流畅、形象生动; ②板书设计是否合理,字迹是否规范,板书内容是否具概括性和提示性; ③教态是否自然,仪表是否端庄,举止是否适宜; ④示范是否规范、熟练。 (六)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是整个教学过程有效运行的主要标志,其评价要点包括:

民法学8638

法学专业《民法学》试题8638 一、名词解释 1.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答: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指当事人为民事法律行为设定一定的期限,并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者消灭的前提。在法律行为中附加一定的期限,可以控制法律行为生效、失效时间,使其适应当事人特殊的主观意愿。该项期限应为当事人所约定,如果不是当事人约定的,而是法律直接规定或是民事法律行为性质上当然应有的限制,则不构成此处的期限。 2.监护 答:监护是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各国在理论上对监护的界定不一致,同时,各国民法典中对监护的规定也不尽相同。通常认为,监护就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监护从其本质上讲就是对缺乏行为能力人的监督和照顾制度。监护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质押 答:质押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者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 4.不当得利 答: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如售货时多收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称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受害人。不当得利的取得,不是由于受益人针对受害人而为的违法行为;而是由于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误解或过错所造成的。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5.财产继承 答:是指因公民死亡时对其个人的财产进行继承而发生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我国,财产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继承以被继承人的死亡作为前提条件。死亡一般是指人的自然死亡,也包括法律制度上的宣告死亡。继承是一种单方的民事法律行为。财产继承是只要被继承人或者继承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单方的民事法律行为。 6.肖像权 答:指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就是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 二、选择题 1.未满十八周岁,已满十六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为(A) A.完全行为能力 B.视为完全行为能力 C.无行为能力 D.限制行为能力 2.关于权利质押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的民事权利均可以质押 B所有的财产权利均可以质押 C股份、股票均可以质押 D债券、存款单可以质押

《国际贸易法》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法》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5035017 总学时:48学时(实验12课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预修要求:民法学、商法、国际公法、国际贸易等。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以关于国际贸易的国际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课程。在掌握我国有关贸易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一步接触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了解调整贸易活动的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异同,作为进行涉外经贸活动的必修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注重国际贸易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突出难点和重点,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运用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法学本科专业。大纲与教材配套使用,要求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重点及难点。 大纲正文 第一章国际贸易法概述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国际贸易法的渊源与发展。 重点难点: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 第一节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 一、国际贸易法的概念 二、国际贸易法的特点 三、国际贸易法的调整范围 四、国际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货物贸易法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国际贸易法的渊源与发展 一、国际贸易法的渊源 二、国际贸易法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法的作用 复习题:论述国际贸易法的概念及其调整范围。

第二章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与惯例 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国际货物买卖的国内立法,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国际货物买卖惯例。 重点难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其它几种国际贸易惯例。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的国内立法 一、大陆法系 二、英美法系 三、我国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立法 第二节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一、《公约》的产生与适用范围 二、《公约》的结构 三、《公约》的法律地位 四、我国对《公约》的态度 第三节国际货物买卖惯例 一、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二、其它几种国际贸易惯 复习题: 1、简述《公约》的适用范围和我国对《公约》的态度。 2、比较几种常用的贸易术语。 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10学时(实验4)本章讲授要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卖方和买方的义务,违反买卖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转移,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转移,不可抗力与免责。 重点: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卖方和买方的义务,违反买卖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转移,不可抗力与免责。 难点:违反买卖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转移。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概念、特点 二、成立要件 (一)要约 (二)承诺 第二节卖方和买方的义务 一、卖方的义务 二、买方的义务 第三节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转移 一、确定货物所有权及风险转移的意义 二、货物所有权的转移 三、货物风险的转移 第四节违反买卖合同的补救方法 一、根本违反合同的概念及其法律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