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 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第七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明传奇存目九百五十种,今有剧本二百余种,多收入于《古本戏曲丛刊》一、二、三集,毛晋《六十种曲》收录了其主要作品。

一、“传奇”概念的流变

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洪迈《唐人说荟》:“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

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

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杂剧,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角色分行更细:正生、贴生或小生、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外、末、净、丑、小丑。

二、明代传奇分期

前期从洪武到正德(1368-1521)年间,是传奇创作的停滞时期;中期从嘉靖到万历(1522-173)年间,是其兴盛期。后期万历至崇祯年间(1573-1644),传奇的发展的高潮和繁荣期。

第一节明初传奇概况

一、伦理剧

明初传奇有明显道学气、八股化,形成为骈俪派(昆山派),邱濬《五伦全备记》、卲璨《香囊记》为其代表。

《五伦全备记》写兄弟仨伍伦全、伍伦备、安克备一家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忠于其君、孝于其母、睦于夫妇、友于兄弟、信于朋友。王世贞《艺苑卮言》:“《五伦全备记》是文庄元老大儒之作,不免腐烂。”徐复祚《曲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

《香囊记》写张九成与贞娘的爱情离合:“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臧,兄弟爱慕朋友义,天书旌异有辉光。”剧开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八股化源头。徐渭《南词叙录》:“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二书语句,匀入曲中,宾白亦是文语。又好用故事作对子,最为害事”;徐复祚评云:“丽语藻句,刺眼夺魂。”

二、其它创作

姚茂良《精忠记》、苏复之《金印记》、沈采《千金记》、王济《连环记》等稍有成就,但结构松散,人物刻画粗糙。

第二节明中叶“三大传奇”

1、四大声腔

徐渭《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

海盐腔,产生于元代,崛起浙江海盐。

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几乎与海盐腔同时流行。

弋阳腔,又称为“高腔”,起源于江西,流传于明代。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成于江苏昆山。

2、李开先的《宝剑记》

“坦窝始之,兰谷继之,山泉翁正之,中麓子成之也。”《宝》剧52出,由《水浒》林冲故事改成。突出了林、高斗争是忠奸斗争。林冲形象也一改被动反抗而为主动出击,更加突出他嫉恶如仇、正直不苟的人格精神。

3、梁辰鱼的《浣纱记》

亦名《吴越春秋》 45出,剧以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为线索,演述吴越两国的兴亡。《浣纱记》

艺术上突破了夫贵妻荣大团圆结局,新人耳目。宾白骈散互用,曲词俊语如珠。首次用改革的昆山腔演唱,细腻舒徐,圆润柔美,对昆腔传播与发展有极大影响。

4、王世贞的《鸣凤记》

《鸣凤记》41出,首辅夏言、曾铣、严嵩及其心腹仇鸾、兵部主事杨继盛及其妻张氏、新科进士邹应龙、林润、董传策、郭见希。以夏言、杨继盛为首的忠直朝臣前仆后继与之斗争,犹如“朝阳丹凤一齐鸣”。

《鸣凤记》人物众、头绪多、情节繁,忠奸斗争一线贯穿。一方是“八谏臣”,一方是大奸臣。剧中人物、事件大都真实,是著名时事剧。

据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有四十多本以明朝当代的事件作题材,以反权奸为主要内容。如范世彦《磨忠记》,陈开泰《冰山记》、史磐《忠孝记》等,开创了戏曲文学的一个新的主题。

第三节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

一、明后期传奇概述

1,从剧目建设来看,涌现的数百种传奇作品大多质量较高。

2,从剧作精神看

A,最为突出的创创作倾向是张扬个性,批评封建专制。如汤显祖《牡丹亭》、徐复祚《娇红记》。

B,倡导爱国主义的作品增多,如写岳飞的《精忠记》、写韩世忠、梁红玉的《双烈记》、《珍珠记》、《忠孝记》等。

C,道德说教剧和神仙道化剧依然繁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是在老百姓中流播甚广的宗教大戏。

3,从创作手法来看,出现了一些流传广的喜剧。如徐复祚的《红梨记》、汪廷讷的《狮吼记》,都有较强的喜剧色彩。

(1)汪廷讷《狮吼记》:本事见《宋人小说类编》卷三《调谑篇》,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也有同样的记载。陈慥,字季常。苏轼、陈妻柳氏、佛应禅师、黄州室惠禅寺、妓琴操、侍女秀英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急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2)高濂和《玉簪记》

书生潘必正与女道士妙常(陈娇莲)的爱情故事。两大特点:一是正视青年男女的情感要求,乃至肯定健康的情欲。二是剧情单纯,用细致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3)孙仲龄和《东郭记》

剧本以《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为故事底本,并以《孟子》七篇中的人物为主要角色,标目也截取《孟子》中的话语,描绘了一幅官场漫画图。写齐人、王驩、淳于髡分别去求取富贵。

《醉乡记》:乌有生、毛颖、鳖相生、文魔五鬼、监邛县令、卓文君、白一丁、包待制、欧阳修、韩愈、铜士臭、白一丁。

(4)周朝俊和《红梅记》

又名《红梅花记》,取材于瞿佑《剪灯新话》中的《绿衣人传》,本事出于元人稗史。剧本以裴禹、卢昭容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贾似道的侍妾李慧娘和裴禹的人鬼恋情。

第四节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一、沈璟与吴江派

1,沈璟的生平字伯英,号宁庵,别号词隐。

明万历年间,吴江人沈璟特别重视曲律,戏曲的语言力求本色当行,并以此作为戏曲的评价标准,一些戏曲作家受到了他的影响,创作时强调曲词要符合音韵格调。成员有余姚人吕天成、叶宪祖,苏州人冯梦龙、袁于令,上海人范文若,嘉兴人卜世臣,吴江人沈自晋等昆曲作家。戏曲史上称这一批作家为“吴江派”。

2,沈璟的戏曲创作改编和创作了17本昆剧,合称为《属玉堂传奇》,较有影响的有《义侠记》和《红

蕖记》两部。

3,吴江派的戏曲理论

A,以戏曲作品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从而影响整个社会风尚。吕天成曾说,“先生诸传奇,命意皆主风世”,

B,提倡“本色”,曾在《词隐先生手札二通》中说,“鄙意僻好本色”。强调戏曲语言的通俗自然。

C,重视戏曲的形式,讲求声律。沈璟说:“名为乐府,须叫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甚至说:“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

吕天成:

有传奇作品十种,杂剧二种,另有戏曲论著《曲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载戏曲作家90人,散曲作家25人,戏曲作品192部,嘉靖以前的作家作品分神、妙、能、具四品,隆、万以来的作家作品分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保存了丰富的史料。

王骥德:

著有《曲律》4卷。全面论述了南北曲的源流、宫调、作曲方法、唱曲方法、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以及对杂剧传奇、散曲的作家和作品的评论,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创作规律的比较系统的总结。“论曲,当看其全体力量如何,不得以一、二句偶合,而曰某人、某戏、某句似元人,遂执以概其高下,寸玉自不掩尺瑕也。”

二、临川派

明代传奇文学流派的一种。临川人汤显祖戏剧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之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属于这派的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戏曲史上称这样一些作家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吴炳:

著有“粲花斋五种曲”:《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西园记》是其代表。写张继华与王玉真、赵玉英之间的爱情

阮大铖:

著有“石巢四种”:《春灯迷》、《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叶堂认为:“以尖刻为能,自谓学玉茗堂,其实全未窥其毫发。”(《纳书楹曲谱续集》)

孟称舜:

字子塞,子若、子适,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浙江会稽人。现存杂剧五种:《死里逃生》、《英雄成败》(《气痴》)、《桃花人面》、《花前一笑》、《眼儿媚》,传奇三种:《娇红记》、《二胥记》、《贞文记》,编有《古今名剧合集》,收元明杂剧五十六种。《娇红记》元人宋梅洞曾将它写成传奇小说《娇红记》,有二万字;明初刘东生改编为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加入了神仙道化的色彩。

《娇红记》剧情:成都府尹申庆二子申纶和申纯、舅父王文瑞之女娇娘、丫头飞红陈洪绶批点评云:“泪山血海,到此滴滴归源,昔日谓诗人善怨,此书真古今一部怨谱也。”

“上逼《会真记》,下压《牡丹亭》”

3、“沈汤之争”

①缘由:沈氏改汤氏《牡丹亭》为《同梦记》。

汤氏不悦,云:“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云便吴歌。不佞哑然失笑:昔有人嫌摩诘之冬景芭蕉,割蕉加梅,冬则冬矣,然非王摩诘之冬景也。”并写信给演唱者罗章二说:“《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意趣大不同了。”

②“沈汤之争”焦点:“律”与“意”关系

A、沈“强调音律”,不惜“因律害意”:

“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二郎神·论曲》)

“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同上)

其《词隐先生论曲》主张“按腔自然成绝唱”,认为“纵使词出绣肠,歌称绕梁,不谐音律也难褒奖”。

B、汤“推崇意趣”,不惜“因意害律”:

“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答吕姜山》)

“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骥德《曲律杂论》)

“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邹迪光《临川先生传》)

“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③沈、汤合之则美:

王骥德《曲律》:“松凌据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

吕天成《曲品》:“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

吕天成、王骥德等理论家看法比较持平,他们既宣扬吴江派“法律甚精”的长处,也不回护沈氏“法胜于词”、“毫锋殊降”的不足;既肯定临川派“奇丽动人”、“境往神来”的优点,也指出汤氏声律上“屈曲聱牙”的缺陷。吕天成明确提出“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的“双美说”,主张对汤、沈二人的优点长处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思考题

1、简述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2、简述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3、何为“沈汤之争”?如何评价此次争论?

参考资料:

《中国戏曲选》王起主编

《明清传奇选》赵景深、胡忌选注

《中国戏曲史论集》北京燕山版1995年版

《略谈明代传奇》江巨荣文史知识 1982年第6期

《一代新声昆曲的由来》赵景深、李京为文史知识 1985年第9期

《沈璟戏曲创作的再认识》李真瑜文学遗产 1985年第4期

《临川派与吴江派戏曲理论的斗争》赵景深《曲学初探》上海文艺社1980年版

明代文学思考题:

1、试析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在其戏曲中的表现。

2、比较分析《西厢记》与《牡丹亭》的异同点。

3、如何评价《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社会悲剧性质。

4、试析《三国演义》的军事文学特色。

5、《水浒传》主题辨析。

6、试述孙悟空形象出现的时代意义。

7、试述西门庆形象的时代意义。

8、试述《金瓶梅》一书在古典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小说与戏曲

第一章《长生殿》和《桃花扇》 二、重点掌握: 1、《长生殿》。《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升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50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鼙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象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蘋、江采蘋,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謩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奸,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楔游》、《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奸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只恨泼腥羶莽将龙座渰。癩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

第二十一章 明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第二十一章明代传奇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传奇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主体,代表着明代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它开创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新天地: 第一节明传奇创作流变 一、“传奇”一词内涵的发展演化: “传奇”一词的最初含义,约略同于“志怪”。“传”者,志也、记也;“奇”者,怪也。“传奇”即记述奇人奇事。“传奇”之名,最初见于中唐元稹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该小说曾被题名为《传奇》。在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的元杂剧。在明嘉靖之后,一方面由于杂剧创作成就的总体衰退,一方面由于传奇类戏曲创作的兴盛,特别是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名称就专指明代戏曲创作中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三、明代传奇创作流变 (一)明初传奇创作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明代初年,一方面继承元末高明《琵琶记》“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观念,一方面受明初政府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思想、加强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干预和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表现于传奇创作,就呈现出明显的道学气和八股化。这集中体现在邱濬和邵璨的传奇作品: 1、邱濬的《五伦全备记》: 叙述伍子胥的后人五伦全与其异母弟五伦备等人既是忠臣孝子,又是夫妻和睦、兄弟友善、朋友信任的五伦典型。该剧纯属道德说教,缺乏动人的色彩,因而被明人斥为“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臭烂,令人呕秽。”它是明初枯燥无味的道学家戏剧的发轫之作。 2、邵璨的《香囊记》: 写宋代张九成与新婚妻贞娘的悲欢离合故事。全剧宣扬的是“忠臣孝子重纲常,慈母贞妻德允藏,兄弟爱慕朋友义”等伦理思想。在结构上,该剧对《琵琶记》、《拜月亭》多有承袭,在语言素材上大量采用《诗经》和杜甫诗句,典故对句层出不穷,连宾白亦多用文言。《香囊记》开辟明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流弊。 3、较少受道学气及八股化影响的传奇作品。 《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这些剧本在艺术上虽然也有缺陷,但总体来讲,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较高。 (二)直面现实、颇具战斗精神的明中期传奇创作: 明嘉靖后,伴随着明社会日益激烈的内忧外患斗争,明代的传奇创作较之明前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此时的传奇创作作品都一般能正视现实,表现现实斗争,其间寄予了强烈的战斗精神。“三大传奇”的出现是此时传奇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三部作品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 1、李开先的《宝剑记》: 共52出,取材于小说《水浒传》,主要演绎了水浒英雄林冲的故事。在此剧中,林冲是一个主动出击,自觉自愿地和以高俅、童贯为代表的奸党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其中体现出了主人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精神。人物形象刻画逼真,曲词比较清畅,尤其是《夜奔》一曲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描摹尽致。 2、梁辰鱼的《浣纱记》: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其他论文文档]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 老伯《曲 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 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 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沈从文《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

沈从文《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 因战事逼近,十一月八日,沈从文所编的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停刊;十日,他和周定一合编的《平明日报·星期艺文》停刊。十日这天,他拿出自己的一本旧书,一九二八年新月书店出版的《阿丽思中国游记》,做校改,在书页上写下一句“痛苦中校本书三章”。十二月六日,继续校改,写下:“越看越难受,这有些什么用?”“一面是千万人在为争取一点原则而死亡,一面是万万人为这个变而彷徨忧惧,这些文章存在有什么意义?” 十一月十九日,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十二月十六日两人离开北平飞往上海,后同去美国。沈从文的旧识、时任南京政府青年部次长的陈雪屏十二月来到解放军包围的北平,抢运学者教授,通知沈从文全家南飞。沈从文选择留下。他给大哥沈云麓的信中说:“北平冬晴,天日犹明明朗朗,惟十天半月可能即有地覆天翻大战发生!”“北平可能不至于毁去,惟必然有不少熟人因之要在混乱胡涂中毁去。大家都心情沉郁,为三十年所仅见。……二百万人都不声不响的等待要来的事件。真是历史最离奇而深刻的一章。” 沈从文很快就清醒地认识到,北大座谈会所讨论的“红绿灯”问题,是一个不需要、也不可能再讨论的问题,因为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所要求的文学,不是像他习惯的那样从“思”字出发,而是必须用“信”字起步,也就是说,必须把政治和政治的要求作为一个无可怀疑的前提接受下来,再来进行写作。看清楚了这一点,他也就对自己的文学命运有了明确的预感。因为所编副刊停刊,他寄还来稿,在给一个青年作者的信中,说“中国行将进入一新时代,……传统写作方式态度,恐都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从事。人近中年,观念凝固,用笔习惯已不容易扭转,加之误解重重,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搁笔。这是我们年龄的人必然结果”。不久在另一封信中,他又重复这一想法:“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至少在表述的文字上,沈从文是相当克制和平静的。他看到了即将来临的悲剧命运,但这样的命运,他那时觉得,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我们年龄的人”、“我们一代若干人”的。“在这个社会由分解圮坍到秩序重得过程中,中年一代既由于种种问题难适应,可能会要牺牲大半,也不妨事。因为这些人大多已年在四十到六十之间,四十年内忧外患,各有一分,一颗心都磨炼得沉沉的。……不幸的是社会发展取突变方式,这些人配合现实不来,许多努力得来的成就,在时代一切价值重估情况中,自不免都若毫无意义可言。这其中自然有的是悲剧,年青人能理解这悲剧所自来,不为一时不公平论断所蔽,就很够了。” 一九四八年的最后一天,他在《传奇不奇》文稿后题识:“卅七年末一日重看,这故事想已无希望完成。”《传奇不奇》是他最后发表的小说,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刊于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是《赤魇》、《雪晴》、《巧秀与冬生》的接续,这一个系列本来计划中还有续篇。这一天,他给同事周定一写

奇迹暖暖春之少女部件属性 春之少女

奇迹暖暖春之少女部件属性春之少女属性怎么样奇迹暖暖春之少女部件属性怎么样?春之少女部件有顶配吗?春之少女部件属性介绍,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戏介绍:奇迹暖暖是由暖暖环游世界的制作商MarsXu推出的另一款暖暖系列新作,献给女孩们的奇迹与梦想。游戏在暖暖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细腻精致的刻画了各种美图,全新的剧情、全新的地图。 春之少女套装共含8个部件: 发型:春之华·珍稀 连衣裙:春之少女·珍稀 外套:云春暖·珍稀 鞋子:踏春·珍稀 妆容:春之精灵 头饰:春之呢喃·珍稀

颈饰:春回·珍稀 特殊:二月歌。 部件属性: 发型:春之华·珍稀???? 属性:华丽SS、优雅S、清纯A、清凉A、可爱B TAG:无 连衣裙:春之少女·珍稀???? 属性:优雅SS、华丽S、清纯A、清凉A、可爱A TAG:无 外套:云春暖·珍稀???? 属性:优雅SS、华丽SS、清纯A、清凉A、可爱A TAG:无 鞋子:踏春·珍稀???? 属性:清纯SS、优雅S、华丽A、清亮A、可爱A TAG:无 妆容:春之精灵???? 属性:清纯S、可爱S、华丽A、清凉A、优雅B TAG:无 头饰:春之呢喃·珍稀???? 属性:优雅SS、华丽SS、可爱A、清纯A、清凉B TAG:无 颈饰:春回·珍稀???? 属性:华丽S、优雅S、青春A、清凉A、可爱A TAG:无 特殊:二月歌???? 属性:华丽SS、优雅S、清纯A、清凉A、可爱A TAG:无 点评:基本上一无是处的套装,最大的价值应该就是是做雪之女王的材料了吧,这些部件全

部都是4星部件,没有几个是能登的上顶配的,其中最好的部件也就二月歌可以看了吧!连个TAG 都没有,你算什么套装!!! 推荐:二月歌可以换,不打算做雪之女神的话没必要全部收集,收集喜欢的部件即可,裙子和外套是黄四星可以考虑下,这个套装的收集全部都是在靠信仰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奇迹暖暖春之少女部件属性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攻略:奇迹暖暖梦恋奇迹第四期高分攻略hot 热门攻略:奇迹暖暖联盟委托第七章顶配攻略hot 推荐:奇迹暖暖技能攻略汇总 更多奇迹暖暖攻略,敬请关注搞趣网奇迹暖暖专区。 责任编辑【涩涩】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 戏剧理论 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李渔的戏剧理论不再是曲词地位至高无上的“抒情中心论”,而是情节地位至高无上的“叙事中心论”。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我国戏曲鸣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剧作家。他主张“填词之设,专家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

《中国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教学重点】 1、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2、品读名著片段,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3、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3、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和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中国小说发展脉络。 2、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3、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其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庄子―外物篇》最早出现“小说”一词。 东汉班固《汉书·文艺志》:“小说家者,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二、了解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简表 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可如下所示: ⅠⅡⅢⅣⅤⅥ 概念:“小说”志怪、志人传奇话本演义小说 时间:汉代结束以前主要魏晋唐宋宋元明清近现代 阶段:萌芽、起源发展成熟变迁高峰 中国小说两大系统:白话(包括长篇章回和短篇拟话本)、文言(包括:笔记体和传奇体)。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 先秦寓言→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 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三、“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简介: 1、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⑴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⑵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2、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异同 同属历史小说范围,区别: ⑴历史演义以记述一代兴废为主体,英雄传奇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08秋汉语言文学刘杰 D20810057014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二、综述现有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在两方面: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 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 卷41《庄岳委谈》卷下)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九成此说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追索根本,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笔者案: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6](P132) 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

元稹传奇小说

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原文、译文 2010-04-20 07:02:16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76次评论:0条★★我要投稿★★ 原文: 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诘者识之。 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路出于蒲,亦止兹寺。崔氏妇,郑女也;张出于郑,绪其亲,乃异派之従母。是岁,浑瑊薨于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军由是戢。郑厚张之德甚,因饰馔以命张,中堂宴之。复谓张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携幼稚,不幸属师徒大溃,实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犹君之生,岂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礼奉见,冀所以报恩也。"命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尔兄,尔兄活尔。"久之辞疾,郑怒曰:"张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掳矣,能复远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问其年纪,郑曰:"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年十七矣。"张生稍以词导之,不对,终席而罢。 张自是惑之,愿致其情,无由得也。崔之婢曰红娘,生私为之礼者数四,乘间遂道其衷。婢果惊沮,腆然而奔,张生悔之。翼日,婢复至,张生乃羞而谢之,不复云所求矣。婢因谓张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不为当年,终有所蔽。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婢曰:"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 是夕,红娘复至,持彩笺以授张曰:"崔所命也。"题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亦微喻其旨,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东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张因绐之曰:"崔氏之笺召我也,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张生且喜且骇,必谓获济。及崔至,则端服严容,大数张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见托。奈何因不令之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 三、综合练习题 (一)元明戏曲部分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答:⑴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⑵文人地位的变化;⑶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答:⑴初期: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⑵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占有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⑶晚期:特点是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答:一般一本四折,有的剧本有楔子(四折之外的独立小段落);末尾有题目正名;每一折由曲词、宾白(剧中人物的言语,简称“白”)、科范(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音响效果等,简称“科”)三部分组成。 4、简述不同时期杂剧创作的特点 答:⑴更生期(明初至嘉靖):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明开国至成化年间,特点是:A、有名氏作家很少;B、杂剧创作与宫廷、藩府联系紧密;C、剧本内容上继承元杂剧后期的说教特色,同时增加了娱乐内容;D、语言表现出华丽雅致的倾向;E、剧本体制上,受南戏影响有而所突破。二是弘治到嘉靖年间。特点是:内容上,用杂剧来表现个人的胸怀抱负、抒发自己的抑郁牢骚;形式上比较随意。 ⑵繁荣期(隆庆以后):特点是:形式上折数不定,主唱者不限于一人;内容上,多写文人乐道的雅事趣闻;人物形象,多为聊渊明、苏轼、杨慎、唐寅等文人。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元明杂剧的创作主体不同:元杂剧作家主要是下层官吏、落拓文人和隐逸之士;明杂剧创作主休的地位明显上升。 创作主体的差异引起元明杂剧的差异:元杂剧常常表达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对历史、人生的思考;明杂剧更多表现对文人自身的关注,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6、简述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单刀会》的故事情节 答:《窦娥冤》描写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对贤德继母进行颂扬;《调风月》中对侍女内心进行挖掘,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单刀会》则叙说了正统的历史观和沧桑的历史观。鲜明的儒家思想,借助杂剧表现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是关汉卿剧作典型的思想特征。 7、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答:⑴浓郁的抒情性:A、曲辞的缠绵悱恻、细腻传情;B、以梧桐为中心的剧情结构; ⑵唐明皇专情情人形象的塑造。 8、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代传奇小说)

文言文阅读训练(唐代传奇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使君 ■ 康骈 乾符中,有李使君出牧罢归,居在东洛。深感一贵家旧恩,欲召诸子从容。有敬爱寺僧圣刚者,常所往来,李因以具宴为说。僧曰:“某与为门徒久矣。每观其食,穷极水陆滋味;常馔必以炭炊,往往不惬其意。此乃骄逸成性,使君召之可乎?”李曰:“若朱象髓、白猩唇,恐未能致;止于精办小筵,亦未为难。” 于是广求珍异,俾妻孥亲为调鼎,备陈绮席雕盘。选日邀致。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及至冰餐,具置一匙于口,各相眄良久,咸若啮蘖吞针。李莫究其由,但以失饪为谢。 明日复见圣刚,备述诸子情貌。僧曰:“前者所说岂谬哉!”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李使君特备一筵,肴馔可谓丰洁,何不略领其意?”诸子曰:“燔炙煎和未得法。”僧曰:“他物纵不可食,炭炊之餐,又嫌何事?”乃曰:“上人未知,凡以炭炊馔,先烧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李使君宅炭不经炼,是以难食。”僧拊掌大笑曰:“此则非贫道所知也!” 及巢寇陷洛,财产剽掠俱尽。昆仲数人,乃与圣刚同窜,潜伏山谷,不食者至于三日,贼锋稍远,徒步将往河桥。道中小店始开,以脱粟为餐而卖。僧囊中有钱数百,买于土杯同食;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僧笑而谓之曰:“此非炼炭所炊,不知堪与郎君吃否?”皆低头惭,无复词对。 (选自《剧谈录》)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召诸子从容从:随从 B.穷极水陆滋味穷:尽,全 C.李莫究其由究:搞清楚 D.既而,造其门而问之曰造:造访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李因以具宴为说/某与为门徒久矣

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 传奇小说是古代汉族文言短篇小说的一种,产生和流行于唐代,又称唐传奇。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实际上是已具规模的小说。唐代传奇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精彩,故事动人,文辞华丽,有些作品确实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唐代许多著名的文学家都写过传奇。部分高水平的传奇且成为后代著名小说戏剧的蓝本。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民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了汉族小说文学的发展。唐人小说渊源于魏晋六朝的搜奇志怪,故被称为传奇。 起初传奇并未与小说连在一起。传奇起于唐,唐传奇即唐代流行的文言笔记,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笔记乃是作者所见、所闻而纪录下来的故事,类似轶事掌故,颇有参考价值。“传奇”之名,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作家对各种传说闻见除艺术加工外,还在其基础上进行杜撰,亦即有闻加工,无闻虚构,从而使小说所传之“奇”,成为有意为之之奇、大加渲染发挥后之奇。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唐代笔记小说甚多,所谓笔记小说乃是作者所见、所闻而纪录下来的故事,类似轶事掌故,颇有参考价值,如刘餗的《隋唐嘉话》、李绰的《尚书故实》、张鷟的《朝野敛载》、王定保的《唐摭言》、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李德裕的《次柳氏旧闻》、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李肇的《唐国史补等》,所记多有根据,并非尽属虚构,可以作为史料参考,又有记载地理、风俗掌故的笔记,如柳宗元的《龙城录》、孙棨的《北里唐代传奇约可依其性质分为艳情、侠义、神怪三类。 种类 艳情类 这一类传奇是叙述才子佳人风流韵事的小说,著名的传奇有:许尧佐的《柳氏传》,元、明、清各朝都有人加以己写,明代梅鼎祚的《玉合记》和吴长儒的《练囊记》都是依据《柳氏传》而写的;白行简(白居易之弟)的《李娃传》写长安妓女李娃的故事,缠绵动人,元代高文秀的《打瓦罐》、石君实的《曲江池》、明代朱有炖的《曲江池》、薛近衮的《绣襦记》,都是取材于《李娃传》;元稹的《会真记》(一称《莺莺传》),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情节曲折、文笔动人,元代王实甫便加以改写为《西厢记》;陈鸿的《长恨歌传》,叙述杨贵妃自入宫至马嵬缢死的故事,当时白居易和陈是好友,白居易写《长恨歌》是一首长诗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则为传奇,一歌一传都哀艳感人,同为文学上的杰作,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根据这一歌一传写成的。此外,唐代著名的艳情类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张鷟的《游仙窟》、李公佐的《谢小娥传》等。侠义类 这一类传奇是叙述侠女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薛调的《无双传》、裴铏的《昆仑奴》、袁郊的《红线》、杜光庭的《虬髯客传》。这四种传奇故事,都被后人改编成戏曲。 神怪类 这一类传奇是叙述神仙鬼怪的小说,唐代传奇中这一类的作品最多。其中较著名者有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王度的《古镜记》、沈既济的《枕中记》、牛僧孺的《玄怪录》、陈玄祐的《离魂记》、薛用弱的《集异记》、任蕃的《梦游录》等。英雄传奇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一个分类 英雄传奇,是中国章回小说的一个分类。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虚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代表作包括《水浒传》系列、《说唐》系列、《杨家将演义》等。 英雄传奇小说,是中国章回体小说中的一个分类,主要以描绘英雄人物的战斗事迹为特征,这类小说绝大多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但并不似历史演义那样拘泥于讲述历史过程,而是将重点放在人物的塑造上。

奇迹暖暖联盟委托7-6攻略 搭配师联盟

奇迹暖暖联盟委托7-6攻略搭配师联盟7-6攻略奇迹暖暖搭配师联盟第七章已经更新,本次我们来到了花田,在梦幻般的夜色中将会有怎样的境遇呢?马上就为大家带来奇迹暖暖联盟委托7-6攻略。 属性:简单、可爱、活泼、性感、清凉; 技能推荐:暖暖的微笑、免疫挑剔、真爱之吻、迷人飞吻; TAG:未来系 发型:废墟少女(139729设)>废墟少女·玫(133620定)>绅士蓝宝石(73503联盟·小铺) 连衣裙:安洁卡之梦(620904套装)>安洁卡迷梦(619809星际二选一)>未来时空(590550设)外套:超能续航(60520设)>蛙趣马甲(29682夏沫海歌)>风度·棕(28352定) 袜子-袜套:塔罗·华丽(33245进)>铆钉袜圈(30928店·金币/迷/幻)>森系袜套(25632店·钻石)袜子-袜子:动力巡航(94294星际二选一)>科灵·玫(82195定)>科灵(80824) 鞋子:恋爱数据(124181设)>黑夜游走(117747联盟·梦幻)>可爱正义(108505星际二选一)妆容:银翼之瞳(31046设)>小恶魔的秘密(13774万圣节)>纯真天使(12711昼夜/兑·时光)萤光之灵:孤独岁月(26821梦境:奥兰多2-1)>衔叶小鹿(25185梦境:扶苏1-4)>结草背 篓(21391梦境:扶苏2-2) 饰品: 头饰·发饰:智能耳机(48264店·钻石)>时空发卡(48252设)>萌卡兔耳(47723星际二选一)头饰·头纱:凤翅紫金冠(9578充值·春节福袋)>花昔少女(863513-支2公)>海魂围巾(7856迷)头饰·发卡:草莓糕点(903211-5公)>洗沙(7098店·金币)>臞小柠檬(6470兑·仙履) 头饰·耳朵:心月狐耳(2926满天繁星) 耳饰:十字架耳饰(11480套装)>小恶魔的糖果(10798万圣节)>暖心相随(10119流光) 颈饰·围巾:部落臂环(11648设)>金色齿轮(9031设)>魔幻领结(8584幻)>椿锦(8484设) 颈饰·项链:时空颈圈·玫(45608定)>时空颈圈(45555设)>暖暖颈圈·红(11648店·金币) 手饰·右:柠檬手链(10328兑·仙履)>蝴蝶结手链·红(9533店·金币)>银杏手链(8905梦境:扶苏1-8) 手饰·左:霓彩手环(8992兑·花园)>十字架手链(6686店·金币)>月桂手环(6406店·金币) 手饰·双:构界手套(48106设)>秘密沉默(46891联盟·梦幻)>时空手套(46183设) 手持·右:鎏金之刀(44588星际二选一)>胡萝卜包·华丽(10448进)>筒形运动包·红(10340定)手持·左:苦无(9862幻)>小红帽的篮子(9862迷/幻)>魔法扫帚(9578设)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内容提要:文章在概述前辈时贤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对 于此论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缺乏系统性、开创性的状态,许多问题的论述或语焉不详,或简单比附。要突破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目前只关注二者成熟形态的比较研究,注意加强二者关系的发生研究,以为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早期形态的参照。并且要明确二者关系研究的目的在于开拓小说、戏曲研究的视界,为具体的小说研究和戏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照系和观察点,从而使此关系研究具有文体学探讨的意义,而不是罗列一些异 同现象材料,作表面化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关系研究;回顾;思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小说和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话本小说与戏曲的关系,它们同生共长,彼此依托;而且早期的艺人和“书会才人”对戏曲和小说同时染指,这不可避免地有题材的相互沿袭、手法技巧交叉使用的现象。虽然后来二者分踪发展,但它们在题材方面、叙述体制方面的相互关联仍很明显。对此现象的关注和探索伴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研究概述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关系最明显的表 现在两方面 :一为故事题材的相互袭用;二是小说与戏曲间概念不清,如视《西厢记》 为“曲本小说”,是小说中的韵文一类[1](P308)(老伯《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 宜于普通社会》),而蒋瑞藻的《小说考证》兼及小说和戏曲。前人有关二者关系的疑问或论定多基于此,如明人胡应麟就疑惑: “传奇”之名,不知起自何代?陶宗仪谓唐为传奇,宋为戏诨,元为杂剧,非也。唐所谓“传奇”,自是小说书名,裴鉶所撰,……然中绝无歌曲乐府,若今所谓戏剧者,何得以“传奇”为唐名?[2](卷 41《庄岳委谈》卷下) 明人称长篇南曲戏文为“传奇”,那么 ,这种戏曲形式何得以唐人小说书名作为文体称谓?这一疑惑也曾萦绕在王国维的脑中。他在《录曲余谈》中谈到元人陶宗仪所言“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时,案曰: “九成此说 误也。唐之传奇非戏曲……”[3](P222)他们俱对陶宗仪的这一列举线索持有异议。伴随着这些思索与议论,也就开始了对小说与戏曲关系的关注和考察。 早在元代就有人对杂剧开始镜考源流, 追索根本, 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即有言: 唐时有传奇,皆文人所编,犹野史也;但资谐笑耳。宋之戏文,乃有唱念 ,有诨。 金则院本、杂剧合而为一。至我朝乃分院本、杂剧而为二。[4](夏庭芝《青楼集志》) 稗官废而传奇作 , 传奇(笔者案 : 此指唐人小说)作而戏曲继。金季国初, 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笔者案:指元杂剧)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5](卷27“杂剧曲名”条) 这一排列是基于故事题材为线索的追溯 :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院本、元之杂剧一脉相承。然而,“传奇作而戏曲继”,则已包含了对此一脉线索内在联系纽带——叙述性的关注。正是在这一认同点上,刘师培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戏曲的源渊: 盖传奇小说之体,既兴于中唐,而中唐以还,由诗生词,由词生曲,而曲剧之体以兴。故传奇小说者,曲剧之近源也;叙事乐府者,曲剧之远源也。[6](P132)刘师培以叙述性和诗韵为基点认为传奇小说和叙事乐府两种文体分别是戏曲的近源和远源,故称之为“曲剧”。当然,相对于刘师培,古人对这一点可能未形成自觉意识,把唐传奇小说认定为元杂剧的渊源还是在故事题材的袭用关系和小说、戏曲概念不清的基础上所作出的结论,可无论如何这是对小说与戏曲关系所关注的最初视点。在此后的很长时期内,人们循着这一视点向前走去,同时也开掘出小说与戏曲关系研究的新思路,取得了一些成果:

明代传奇与小说

明代小说 以四大奇书为标志是如何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的? A成书过程从历代集体编著过渡到个人独创;B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寓言寄托,到现实面对,关注人生;C表现题材上从着眼于兴废战争等国家大事,到注目于日常生活,关注人生D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E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特征性的性格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人物的个性F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G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这些都足以证明了明代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国志通俗演义》 1《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本 3思想内容:A拥刘反曹,向往明君仁政。作者塑造仁君刘备与残暴的奸雄曹操。两人形成鲜明的对立,寄托了作者的的政治理想。 B推崇市井中“义”的道德标准 C崇智尚武 D悲剧史诗。伟大理念破灭,而信心依然不改的伟大悲歌。 4艺术成就:A巧妙的虚实处理:在历史的真实与叙事虚构上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张冠李戴。B高超的叙事技巧C中国古代战争艺术的百科全书。D脸谱化、类型化的人物塑造。E“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 5影响:《三国志演义》对我国历史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关系至大,对乃至其他题材的小说创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它长期被人们视作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恐怕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与之相比肩。它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实际上也是一部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从中人们可以得到历史的知识、斗争的智慧、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经验。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成为后代戏曲、说唱文学和各种文艺创作题材的渊薮。它对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忠义水浒传》 1思想内涵:A创作主张:忠义B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起义造反从兴起到失败的过程。C英雄赞歌。2艺术成就:A同中求异的英雄性格 B犯中见避的情节艺术 C百川归流的结构艺术 D白话小说的语言贡献。 《西游记》 1思想内涵:A游戏之笔,深意寓焉。 B悟空形象的象征意义 C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折射,表明其多重复杂的思想内涵。a其神话色彩,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童年记忆。b其宗教因素是三教归一文化融合的结果。c虚构的故事内涵,对应明代政治现实d妖魔鬼怪及其人性化的形象反映当时人们的认识观念。 2艺术成就:A奇异变幻的神话世界B集动物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塑造C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D巧妙曲折的串字与珠串结构E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 3《西游记》及其他神魔小说的影响:《西游记》之后,至明末短短几十年间,涌现出了近三十部内容各异,长短不同的神魔小说,迅速形成了与历史演义等明显不同的小说流派。这派小说主要有以下三类:A《西游记》的续书、仿本、节本以及其相配套的系列丛书B为神仙立传型作品C 与历史故事相交融的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封神演义》 《金瓶梅》 1主要情节与思想内涵:A西门庆发迹与得势反映了国家政治机器被金钱锈蚀的过程。B西门庆即有积极进取、精明能干的一面,又表现出罪恶累累、欲壑难填的专制时期商人形象。C西门庆之死及其家庭衰败,则体现由暴露社会黑暗丑恶到审视剖析扭曲人性的用意D蕴含全书的情感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