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常见眩晕

临床常见眩晕

临床常见眩晕
临床常见眩晕

临床常见眩晕简介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颇多,临床常见的有:

1、脑血管性眩晕

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后者多见,通常起病均较急。因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且内耳及前庭神经核原供血动脉均为终末动脉。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核,位置表浅,对缺氧敏感而易出现症状。

2、内耳眩晕症(Meniere病)

为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其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退或耳聋。

3、颅内肿瘤性眩晕

桥小脑角、脑干、小脑,第四脑室和大脑半球肿瘤均可发生眩晕,可由于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前庭系统,或因颅压高,使第四脑室底前庭神经核充血、肿胀而引起。

4、内耳药物中毒性眩晕

某些药物可引起第8对颅神经中毒性损害,多使耳蜗及前庭神经同时受累。

5、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neuronitis)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

6、脑部感染性疾病

或称为感染性眩晕。迷路炎、桥小脑角蛛网膜炎、小脑脓肿等均可引起;有感染发热病史,急生、亚急性起病。引起眩晕常见的脑部感染性疾病有:

7、第四脑室民囊虫病

可有发作性眩晕,囊虫或寄生于脑室壁,或浮游于脑脊液中,可因头位的突然改变使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可有强迫头位,步态不稳,个别可能发生突然跌倒,呼吸突停而死亡,为Brun征发作,间歇性正常。

8、多发生硬化症

由脑干内的听神经和前庭神经脱髓鞘病变引起。主要表现眩晕、眼震、听力障碍和平衡障碍。訾晕是多发性硬化症的重要症状,甚至是首发症状。

9、延髓空洞症

损害前庭神经核可引起眩晕,但程度较轻。病程缓慢进展。

10、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以称内耳耳石症。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更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位发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剌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

11、晕动病

由于乘飞机和车船时,内耳迷路受剌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表现为眩晕,伴有恶心、呕吐、而色苍白、出汗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无眼震。

12、头颈部外伤性眩晕

眩晕是头部外伤的常见症状,闭合性颅脑外伤出现真性眩晕约12%。

13、偏头痛性眩晕

有偏头痛发作史及家庭史。表现有眩晕发作,枕部疼痛。无神经系统及耳部症状体征。14、癫痫性眩晕

眩晕可为颞叶癫痫的先兆,或以眩晕发作为唯一的症状,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极为短暂。

15、反射性眩晕

因胆囊炎、结肠炎而引起的眩晕,极为少见。须注意其原发的消化系统疾病。

16、眼源性眩晕

临床少见,程度较轻,常在用目力过久或注视较长时间后才出现,遮盖患眼或闭目休息后眩

晕可消失。

17、深感觉性眩晕

深部感觉障碍所引起的姿态感觉性眩晕,患者有深感觉障碍,Romberg征(+)。

18、功能性眩晕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眩晕以女性多见,常有性绪不佳、精神紧张和过劳等诱因。

眩晕别大意,可能预示多种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110672470.html, 眩晕别大意,可能预示多种病 作者:周婷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7年第12期 周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四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第五批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中医药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承担多项科研课题,发表相关科技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曾获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周六下午 星期一的神经内科诊室迎来了两位眩晕患者。 张阿姨,58岁,平时身体挺健康的,每天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可是近3天来,每次 睡觉时,她一向左侧翻身就感觉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天天如此。张阿姨不禁犯起嘀咕:该不会是中风了吧?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来到了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医生经过问诊和专科的体检,初步判断张阿姨的眩晕不是中风引起的,而是耳石症,经过手法复位和中药的运用,张阿姨的眩晕症状当场消失。 另一位就诊的刘爷爷,78岁,眩晕一周,感觉头重脚轻、昏昏沉沉,他以为只是年纪大了,休息休息就能缓解。可是一天早上,刘爷爷一起床,突然发现自己不能说话,也不能吞咽了!老伴陪着他来医院一做颅脑磁共振,竟是脑干的梗死急性期!被医生急忙送进了病房。 同样是眩晕,患者家属就不明白了:刘爷爷晕的症状不如张阿姨那么明显,为什么病情却反而更严重?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老年人的眩晕症。 其实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会经历眩晕。眩晕更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神经内科和五官科门诊的“常客”,该症状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中枢性眩晕约占眩晕发病总数的30%,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与耳部或前庭疾病有关。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症状相对更为明显。部分周围性眩晕患者可有反复发作性眩晕,并能自行缓解。 说到这里,有必要先来明确下眩晕和头晕两个概念。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症状,但很多患者将其混为一谈。广义的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相当于我们所特指的“眩晕”,其特征症状是具有明显的自身或外物旋转感,常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假性眩晕就是我们常说的“头晕”,患者感觉“飘飘荡荡”,没有明确转动感,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症等,都

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

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二节??眩晕治疗中常用药物 一、前庭抑制剂表4-2改善眩晕症状的常见药物 药品名??常用剂量(PO)??镇静效应??其他给药途径 茶苯海明苯海拉明美其敏异丙嗪东莨菪碱麻黄素??25~50m g q6h 25~50m g q6h 12.5~25m g q8~12h 25m g q6h 0.3-0.5m g(经皮)25m g q6h??++ ++ + ++ + _??r e c t a l,i m,i v i m,i v r e c t a l,i m,i v p o,s c,i v i m 1.抗组胺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H受体,抑制前庭神经元及脑干呕吐中枢,具有抗眩晕和止吐疗效,同时可以协同抗胆碱药物中枢效应。副作用主要是镇静,服药期间应避免机械操作。有时也可出现类似抗胆碱药物的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2.抗胆碱类药物该类药物可以通过中枢抗胆碱作用抑制前庭系统活动,减轻眩晕症状。副作用主要是副交感阻滞,出现口干、视物模糊、心悸等。对于老年人,应谨慎应用,防止精神症状以及尿储留的发生。3.吩噻嗪类药物

该类药物最主要效应为止吐。如氯丙嗪等有强效止吐作用,但对眩晕疗效甚微。副作用主要是嗜睡、体位性低血压及锥体外系副作用。 4.安定类药物 安定类药物如地西泮、罗拉西泮等可缓解患者急性发作期焦虑、恐惧情绪,并有协同的抗眩晕效果。羟嗪作为兼有抗组胺和止吐作用的安定类药物,推荐剂量为25~50mgt id。 二、血管扩张剂和改善脑功能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改善内耳和(或)脑组织的血供来缓解眩晕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倍他司丁、氟桂利嗪、尼莫地平、银杏叶制剂等。 倍他司丁(β-Histine),为组胺衍生物。有强烈血管扩张作用,改善脑、小脑、脑干和内耳微循环,增加脑内血流量;可调整内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内耳淋巴液的循环,消除内耳水肿;可抑制组胺释放,产生抗过敏作用。控制内耳性眩晕效果较好。 盐酸氟桂利嗪:选择性Ca2+通道阻滞剂,可阻滞在缺氧条件下Ca2+跨膜进入细胞内;可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膜迷路积水,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内耳微循环。对中枢及周围性眩晕均有效,10mg(65岁以下),5mg(65岁以上),qn,应在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初次疗程常小于2个月。治疗慢性眩晕症1个月或急性眩晕症2个月后,症状仍未见改善,则应停药。 第三节眩晕治疗概述 一急性期治疗 (一)急性期的一般治疗 ⑴注意防止摔倒、跌伤。 ⑵安静休息,择最适体位,避声光刺激。 ⑶低盐饮食。 ⑷可低流量吸氧。 ⑸适量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轻内耳迷路水肿。 (二)急性期药物对症治疗 ⑴扩血管:山莨菪碱、阿托品、倍他司丁。 ⑵镇静:可早期适量应用(前3天),如鲁米那、非那根。 ⑶止吐:胃复安、吗丁啉。 ⑷脱水:早期限制进水量,可临时应用甘露醇125~250m l。 ⑸有焦虑和抑郁等症状的患者行心理治疗,需要时予药物治疗。

引起头晕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引起头晕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导读:头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头晕的问题。睡眠不好、饥饿、精神受到某些刺激都会引…… 头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头晕的问题。睡眠不好、饥饿、精神受到某些刺激都会引起头晕,这些常见原因引起的头晕我们往往不会太在意,但是有些头晕是有一些疾病引起的外在反应,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引起头晕的几种常见疾病。 1、头部病变引起的头痛,分为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和颅外疾病引起的头痛。 2、脑部受伤症状:在过去数日内头部曾受过伤。头痛持续一天以上,或是受伤后有几秒钟失去知觉,一阵阵的头痛,记忆力丧失,呕吐。 3、贫血老年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老年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4、高血压患者除头晕之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不适。 5、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觉头痛、头晕、四肢

无力、精神不易集中等。主要是因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供血不足而引起头晕。 6、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 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和理。 7、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8、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 发麻、发凉,有沉重感。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头晕虽然看似是个小毛病但我们也不得忽视,有些头晕通过对应调整即可恢复,但是某些头晕是由其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我们应该引起重视。若发现自己经常性不明原因的头晕,建议大家去医院做一些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某些其他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常见症状与体征―眩晕

J 常见症状与体征眩晕 一、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1.生理性眩晕 许多人在乘船、乘车、乘飞机、乘电梯时或其他从高处快速落下时会发生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休息后可很快缓解,女性多见, 与前庭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有关,很少伴眼震,提前服用乘晕宁等药物可避免发生或减轻眩晕的程度。 2.病理性眩晕 由前庭系统病变所致,以内耳门为界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 (1)前庭周围性眩晕:又称耳源性眩晕,多为内耳迷路和神经前 庭支受损,可由外耳道耵聍、急性中耳炎、鼓膜内陷、耳硬化症、迷路炎、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和迷路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 临床多表现为急性发病,眩晕典型,程度较重,患者自觉周围物体旋 转或自身摇动,为此,患者常牢牢抓住周围物体,不敢睁眼,走路向

? < * 一侧偏斜或倾倒。持续时间短,几分钟至数小时,常伴有自主神经症 状。查体可见水平或旋转性眼震,但绝无垂直性眼震,慢向指向病灶 侧,闭目难立征阳性,固定向一个方向倾倒,Barrany指向试验偏移( 让患者闭目反复指向一点,发现指向逐渐向一侧偏移),星形足迹试验 阳性(让患者闭目往返于两点之间,由于固定向一侧偏斜,患者的足 迹呈多角星状)。眼震,倾倒和偏斜的方向一致,前庭试验发现一侧 前庭功能减退。比如:梅尼埃病呈突然发作性眩晕,常伴有耳鸣和进 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持续数小时?2天,自行缓解,容易反复发作。 一侧前庭功能减低和听力下降,发作间期常无自发眼震,听力受损不 重,但听力检查可发现低频的纯音听力障碍,此病机制不清。可能与 迷路的内淋巴水肿有关。前庭神经元炎呈急性起病,常有前驱上呼吸 道感染,持续时间较长,数周至数月内自行缓解,很少复发,一侧或 双侧前庭功能减低,常存快相偏离患侧的眼震。良性位置性眩晕为周 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病因,发生在体位改变时,如躺下、起床、向某一 侧翻身,改变体位或保持不动可以很快缓解。一般不超过l分钟,症状 持续数周自行缓解,但容易有复发,通过位置训练可以防止, 常认为 半规管结石是其病理生理基础。 (2)前庭中枢性眩晕:多为脑干前庭神经核或核团间的联系受损, 常见于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肿瘤、小脑或脑干的出血、梗死、炎症、 肿瘤或多发性硬化,椎-基底动脉一过性缺血发作,颞叶肿瘤、血管病、7 「

2016眩晕诊疗方案总结优化

2016年眩晕诊疗方案 ——分析、总结及评价、优化、难点分析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因此我科将眩晕(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证,肝火亢盛证,肾阴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等证型。 分析、总结及评价: 2017年全年我科共共收治各种心力衰竭病人106人,其中冠心病心力衰竭37人,肺心病心力衰竭32人,风心病心力衰竭12人,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11人,尿毒病心肌病性心力衰竭6人,高血压性心脏病性心力衰竭8人。 本年气虚血瘀水停型共42人,占39.6%;阳虚血瘀水泛证型共36人,占33.9%;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占12人,占11.3%;心肺两

虚,痰瘀互阻型占14人,占13.2%。阳气虚脱型2人。1.8%。而未见有痰热壅肺型。在总疗效判定方面,五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91%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7%以上. 临床上根据不同证型施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补肾滋阴、健脾燥湿,化痰降逆等治疗,并配合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一)中医治疗方法:2017年度收入院眩晕病人475人,475例病例中,采用中药汤剂350例、中药静脉制剂123例、针灸56例。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二)治疗效果:效率96.3%,有效率3.7%,无效率0%。症状改善率、体征改善率及理化指标率均为100%。 (三)治疗周期:平均住院日为7.8天。 (四)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85.7%,中成药使用率76.0%,特色疗法使用率32.0%,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心衰治疗难点和对策 (一)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眩晕的发作期,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发作较严重或急性发作期需中西医结合方能缓解,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体,中药降压及改善症状尚需进行深入研究。眩晕缓解期多属本虚标实,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时期.避免诱因,采用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的方法可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010版pdf

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 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和病因分类 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 1。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头晕既可以是上述疾病恢复期的表现,也可以由精神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造成。周围性眩晕占30a/o 一soeto,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 ~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一30%;尚有15c70 一25%的眩晕原因不明I44] 。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医别,但总体趋势是: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一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 9-12] 。 二、国内神经科医生在眩晕诊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不足。首先表现在诊断方面,询问病史时缺乏针对性,常常遗漏诱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等‘ 13.14] ,而70%~ 80%的眩晕是可以通过有效闽诊两确诊或明确方向的。针对眩晕的辅助检查设备有限、评判水平等有待提高,如眼震电图的检查过程不够规范;MRI 检查部位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后循环脑血管狭窄的病例未行相关检查而漏诊。在日常诊疗中,眩晕常常被拘泥于几个本来认识就模糊的疾病,例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或笼统地称之为“眩晕综合征” 。其次表现在治疗方面。由于不了解前庭康复的重要性,长期应用前庭抑制药物,延缓了前庭功能恢复‘ 15.161;采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比率过低等。 三、常见眩晕的病因及诊疗建议 对于眩晕而言,周围性和中枢性病变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以及预后等完全不同。鉴于此,卖践中将脑干、小脑神经核以及核上性病变所造成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反之,则称为周围性眩晕‘ https://www.doczj.com/doc/7110672470.html,] 。 (一)中枢性眩晕 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检可见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体征;大部分中枢性眩晕的病灶位于后颅窝。临床诊疗需遵从神经科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需要强调的是,垂直性眼震、非共轭性眼震仅见于中枢性病变,无疲劳的位置性眼震常提示中枢性病变[13-14] 。 1.血管源性:发病急骤,多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结果。诊断及治疗均需遵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 19-21]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TIA: 症状刻板样反复发作,表现为:持续数分钟的眩晕,脑神经、脑干、小脑或枕叶损害的症状全部或部分出现,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损害体征,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 扫描无新鲜梗死病灶。超声、TCD 、CT 血管成像( CTA)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等检查可确定椎一基底动脉有无狭窄。 椎薏底动脉供血不足(VBI) :目前VBI 诊断过于泛滥,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否因此就能完全否定VBI 这一名称,尚存在争论‘≈矧。有些学者否认后颅窝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并主张取消VBI ,而部分学者却持相反意见。香定和肯定双方都缺少证据。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表现往往为两种情况。一种为眩晕、视力障碍或小脑性共济失调,另一种为患侧上

引起眩晕的原因

引起眩晕的原因 什么是眩晕? 眩晕(vertigo)或前庭系统性眩晕是人体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自身或外景运动错觉或幻觉。发作时多数患者感觉周围事物在旋转,少数患者出现视物摆动或摇晃(他动感眩晕);也可有自身在一定平面上转动、倾倒、沉浮或摇晃(自动感眩晕)。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昏),病因较复杂。 眩晕症可分为2大类: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外周性眩晕是指前庭迷路病变引起的损害,前庭核以下的病变;而包括前庭核以上的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界定为中枢性眩晕。外周性眩晕包括: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一些前庭系统疾病可同时累及前庭外周和前庭中枢。例如巨大听神经瘤、小脑前下动脉梗塞、头部外伤和酒精中毒所致征候群。另一些疾病可能影响脑干内前庭神经根(多发性硬化症的局部脱隋鞘,与前庭神经元炎相似),是前庭中枢系统和前庭外周系统症状转换的区域。多数中枢性眩晕综合症有特定部位但无特殊病因。例如病因有可能是血管性、自身免疫性、炎症、肿瘤、中毒或创伤等。 容易引起眩晕的常见的疾病有: 1.高血压病:高血压所致的眩晕多数是由于情绪变化、精神紧张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使血压产生波动而引起的。也

有的是滥用降压药,使血压突然大幅下降,发生眩晕。 2.低血压症:低血压眩晕也是非常多见的,特别是年轻人,容易反复发作。姿势性低血压眩晕则多见于中老年人,在起立或起床时突然眩晕,旋即消失,再做同样动作时又觉眩晕。 3.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造成脑血栓附着可诱发脑缺血发作。这种脑缺血如果来自颈内动脉,就可出现浮动性眩晕和眼前发黑。 4.脑瘤:发生在中枢前庭系的小脑、脑干易发生旋转性眩晕。脑瘤引起的眩晕一方面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脑瘤的压迫而致血循环障碍,使前庭神经核区及其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而造成眩晕。 5.脑血栓:轻度的脑血栓可引起眩晕。这是因为动脉硬化造成动脉管腔内膜病变出现狭窄后,其远端部分仍可通过自动调节,使血管阻力减低,并建立侧支循环而维持“正常”的血流量,暂时不使脑血栓形成。但是患者仍可出现头晕或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 6.贫血:贫血容易引起脑缺氧而出现眩晕,恶性贫血眩晕尤为明显,患者可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导致神经系统的器质性变化。因此,患者的运动或位置感及下肢震动感均可丧失,眩晕加重。 7.甲状腺功能减退:本病患者血压低、心脏输出血量减少、血流迟缓而致前庭系缺氧出现眩晕。此外,新陈代谢较低,血中乳酸聚集波及内耳,也可引起眩晕。 8.运动不足:有些人平时缺乏锻炼、心肺功能较弱,如果突然剧烈运动,可出现头晕。运动时间过长,体内营养物质耗损过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②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④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 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行头颅CT检查。 ⑤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 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III级;重度:Ⅳ、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2、痰浊中阻: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3、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诊疗方案 1、风阳上扰: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2019年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年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近日,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发布,本文对其中的诊断、评估及治疗等要点进行总结。 定义 一直以来,国内外存在多种头晕或眩晕的定义或分类方式。基于目前最新的理念,本指南对头晕和眩晕的定义采用最新的概念。具体描述如下: 头晕(d i zzi ne s s):(非眩晕性)头晕,是指空间定向能力受损或障碍的感觉,没有运动的虚假或扭曲的感觉,即无或非旋转性的感觉。 眩晕(ve r ti g o):(内在的)眩晕,是指在没有自身运动时的自身运动感觉或在正常头部运动时扭曲的自身运动感觉。涵盖了虚假的旋转感觉(旋转性眩晕)及其他虚假感觉,如摇摆、倾倒、浮动、弹跳或滑动(非旋转性眩晕)。在头晕/眩晕疾病的临床诊治中,要优先检出危害大的恶性中枢性眩晕。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与前庭中枢性头晕/眩晕的鉴别要点。 诊断与评估 1.病史问诊

详细全面的病史采集能够为头晕/眩晕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于"晕"的症状问诊应包括以下6个方面内容:起病形式及发作频率、表现形式("晕"的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此外,还需询问既往史、用药史及家族史。一些诊断陷阱须高度警惕:无常规神经科体格检查阳性发现(如偏瘫、言语障碍等)的眩晕不一定就是周围性眩晕,伴有听力损害的眩晕也不一定是周围性眩晕。 (1)起病形式及发作频率 ①急性单次持续性:常见于前庭神经炎、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后循环卒中等。 ②反复发作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 PP V)、前庭性偏头痛、梅尼埃病、前庭阵发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 A)、惊恐发作、痫性发作、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等。 ③慢性持续性:慢性进行性加重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干小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副肿瘤性亚急性小脑变性等,慢性稳定性常见于精神心理性头晕[如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e r si ste nt pos tu ral-per ce pt u al diz z in e ss,PP P D)]、双侧前庭病、慢性中毒等。此外,许多全身系统性疾病,如低血压、贫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药物源性原因也会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头晕,尤其是老年人需注意。 (2)表现形式("晕"的性质)

眩晕症的病因与治疗

眩晕病因: 一假性眩晕 常见于心血管疾病发烧贫血中毒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视觉障碍屈光不正颈椎病更年期综合征和神经官能症等 二真性眩晕 (一)前庭周围性病变 中耳炎如化脓迷路和中毒性迷路炎;药物中毒如链霉素新霉素苯妥英钠和卡那霉素中毒;迷路外伤和手术后遗症等;耳硬化耳石症等的体位性眩晕等;梅尼埃综合征等 (二)中枢部分 1脑干病变1肿瘤如小脑桥脑角占位性病变第四脑室肿瘤脑干内肿瘤等2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如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造成的颅性眩晕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颈椎病等造成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等3脑干的炎症多发性硬化颅后窝病变前庭神经元炎症4脑干外伤及颅后窝先天性畸形等2皮质性病变颞叶肿瘤或局限性炎症脑血管病癫痫以及血管性头痛炎症变性性疾病颅脑外伤癫痫等. [1]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眩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指导意见: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生活护理:

眩晕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学科,几十种疾病.患者应积极预防,控制原发病;一旦出现症状应尽快到医院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病情分析: 头晕又称为眩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可分为两类:一为旋转性眩晕,多由前庭神经系统及小脑的功能障碍所致, 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或景物旋转.二为一般性晕,多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以头昏的感觉为主,感到头重脚轻. 分类及常见疾病 指导意见: 头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因此,我们可将引起头晕的疾病进行分类叙述,使大家对“头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病),迷路炎,药物性眩晕(用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等药后引起的)及前庭神经炎等. (2)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 (1)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2)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3)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4)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5)其它:贫血,颈椎病,急性发热,胃肠炎,内分泌紊乱及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头晕 1. 贫血老人如有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贫血.老年人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老年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2. 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时饮食结构的不和理. 3. 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4. 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5.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除头晕之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不适. 6. 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觉头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精选、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眩晕 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内分泌、神门、皮

眩晕的诊疗方案

眩晕的诊疗方案 一、眩晕的定义 眩晕,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 MRI或MRA检查。(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N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 1级;中度:II、III级;重度:N、V级。 (二)证候诊断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五病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2002 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 ≥140mmHg 和(或)平均舒压(DBP)) ≥ 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

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季、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穹、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生半夏洗、苍术、白术、天麻、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枳壳、赤芍、川穹、地龙、郁金等。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哪些疾病容易引起眩晕

哪些疾病容易引起眩晕 *导读:眩晕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一般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患者会感到外务和自身有明显的选择;假性眩晕是由于全身系统疾病诱发的,像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都会出现眩晕的症状,患者会感觉“飘飘荡荡”,但没有很 明确的转动感觉。…… 眩晕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一般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患者会感到外务和自身有明显的选择;假性眩晕是由于全身系统疾病诱发的,像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尿毒症、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都会出现眩晕的症状,患者会感觉“飘飘荡荡”,但没有很明确的转 动感觉。 在临床中,常见的眩晕症有耳石症、梅尼埃病和椎基底动脉VBA系统缺血性病变三种。 *耳石症 这是最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眩晕通常起病非常突然,与头部的位置有关,起病的时候表现为持续性的需要,在数日之后会得到缓解,后期会发展成发作性的眩晕。当患者的头部处于某一个位置时,眩晕会出现,一般持续数十秒,当患者转动头部的时候,眩晕的情况会小时。可见显著眼震,其眩晕持续时间差别很

大,发病后多数在几小时或数日内自行缓解或消失。 *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的特点是间歇性仿佛发作,间歇的时间不等,数天,数月,甚至数年都会发生。发作是十分突然,活动头部和睁开眼睛会是眩晕加剧,患者容易摔倒,有的患者会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缓慢、血压下降和眼球震颤。持续的时间也是长短不一,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不等。眩晕过后,患者会感到疲惫,瞌睡等。严重的患者在多次发作之后,可鞥你会导致听力异常,甚至发展成完全耳聋。 *椎基底动脉VBA系统缺血性病变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短暂缺血发作型、进展性卒中型、完全性卒中型三个类型。一般发作是都会伴有听力障碍。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小脑出血、颈部病变、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药物或毒物中毒、炎性脱髓鞘疾病等都属于眩晕症的范畴。

眩晕病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心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动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

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辩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加减。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陈皮、茯苓、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等。 中成药我: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中成药:牛黄降压丸、龙胆泻软胶囊等。 4、阴虚阳亢证

引起眩晕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眩晕的原因是什么 引起眩晕的原因是什么? 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数周围性眩晕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陈小华介绍,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疾病可反复发作性眩晕,自行缓解。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数周围性眩晕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周围性眩晕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疾病可反复发作性眩晕,自行缓解。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前庭器官在人的内耳中,它和耳蜗紧密相连,总称位听器官。位置的位,听觉的听。前庭负责身体的平衡,耳蜗负责听声音。常见的疾病: 1.高血压病:高血压所致的眩晕多数是由于情绪变化、精神紧张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使血压产生波动而引起的。也有的是滥用降压药,使血压突然大幅下降,发生眩晕。 2.低血压症:低血压眩晕也是非常多见的,特别是年轻人,

容易反复发作。姿势性低血压眩晕则多见于中老年人,在起立或起床时突然眩晕,旋即消失,再做同样动作时又觉眩晕。 3.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造成脑血栓附着可诱发脑缺血发作。这种脑缺血如果来自颈内动脉,就可出现浮动性眩晕和眼前发黑。 4.脑瘤:发生在中枢前庭系的小脑、脑干易发生旋转性眩晕。脑瘤引起的眩晕一方面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脑瘤的压迫而致血循环障碍,使前庭神经核区及其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而造成眩晕。 5.脑血栓:轻度的脑血栓可引起眩晕。这是因为动脉硬化造成动脉管腔内膜病变出现狭窄后,其远端部分仍可通过自动调节,使血管阻力减低,并建立侧支循环而维持“正常”的血流量,暂时不使脑血栓形成。但是患者仍可出现头晕或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 6.贫血:贫血容易引起脑缺氧而出现眩晕,恶性贫血眩晕尤为明显,患者可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导致神经系统的器质性变化。因此,患者的运动或位置感及下肢震动感均可丧失,眩晕加重。 7.甲状腺功能减退:本病患者血压低、心脏输出血量减少、血流迟缓而致前庭系缺氧出现眩晕。此外,新陈代谢较低,血中乳酸聚集波及内耳,也可引起眩晕。 8.运动不足:有些人平时缺乏锻炼、心肺功能较弱,如果突然剧烈运动,可出现头晕。运动时间过长,体内营养物质耗损过多,血糖浓度降低,或者剧烈运动时,呼吸加快体内氧气供应不足也易产生眩晕。

眩晕疾病的诊治思路

眩晕疾病的诊治思路 来源:医脉通2017-07-04 我要投稿 导读:眩晕是神经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7月1日下午,在首届环渤海地区神经病学高峰论坛上,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潘永惠教授,对这一常见症状的临床诊治思路问题展开了探讨。 据国外报道,眩晕占门诊常见症状的第2位或第3位,50%~60%的老年人有眩晕症状,该症状占老年门诊的81%~91%。然而谈到眩晕诊治的现状,国外有学者称,不仅患者晕,医生自己也“晕”。 数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头晕/眩晕相关疾病认识的加深,我国专家学者也陆续推出了相应的诊治共识。1988年,《椎基底动脉功能供血不足诊断标准》首次公布,而目前这一概念已经到了摒弃的时候;至2010年,我国专家制定了《眩晕诊治专家共识》,对眩晕的临床诊治起到了一定帮助。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指出,目前我国教科书中并未介绍最常见的眩晕疾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而脑供血不足、颈性眩晕等诊断泛滥,临床治疗中过分依赖药物治疗,未重视复位治疗、前庭康复治疗和精神心理治疗,这是我国眩晕诊治工作中现存的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眩晕诊治的基本功,潘永惠教授介绍了一些眩晕诊治中的要点。 诊断的前提——症状判定

临床医师首先应当明确眩晕相关概念。在症状学描述中,相关名词包括: ?眩晕(vertigo)——特异性症状,感觉环境在旋转,各方向皆有,头活动后加重; ?失衡(disequilibrium / imbalance / unsteadiness)——不稳或不安全感,无旋转、站立和行走困难; ?头重脚轻或头昏(lightheadedness)——头或环境有“游泳”、漂浮、晕或摇摆感; ?晕厥前(pre-syncope / nearfaint)——一过性、马上要失去知觉、晕倒的感觉。 相关名词的概念性症状描述和临床意义可参考下表。 不过研究显示,患者对症状性质的描述并不准确。一项研究入选了2个医院的急诊患者872例,主诉头晕、头重脚轻或不稳,44%的患者因此而来急诊,经过问卷分析后发现,62%

下列部位肿瘤最常出现眩晕的是

下列部位肿瘤最常出现眩晕的是 以下几种类型的脑肿瘤会引起患者眩晕感1、脑干肿瘤:特别是延髓与脑桥部位的肿瘤,因病变常累及前庭核故出现眩晕及眼球震颤。2、第四脑室肿瘤:脑瘤引发头晕可突然发生眩晕并头痛、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征。3、听神经瘤:眩晕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4、小脑肿瘤:小脑肿瘤发生头晕和眩晕是较常见的症状,一般不十分严重。 头昏一般无定位价值,眩晕常可见于下列脑肿瘤:1、听神经瘤:眩晕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2、脑干肿瘤:特别是延髓与脑桥部位的肿瘤,因病变常累及前庭核故出现眩晕及眼球震颤。3、第四脑室肿瘤:脑瘤引发头晕可突然发生眩晕并头痛、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征。4、小脑肿瘤:小脑肿瘤发生头晕和眩晕是较常见的症状,一般不十分严重。由此可见,出现眩晕感时不能太大意,应该及早就诊,才能有病情及早的发现。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眩晕的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与头晕不同一般来说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眩晕是怎么回事?引起眩晕的原因,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还有其

他原因的眩晕,如心血管疾病、血液病、神经症、头部或颈椎损伤后等。导致眩晕的病因: 1、高血压病:高血压所致的眩晕多数是由于情绪变化、精神紧张或受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使血压产生波动而引起的。也有的是滥用降药,使血压突然大幅下降,发生眩晕。 2、低血压症:低血压眩晕也是非常多见的,特别是年轻人,容易反复发作。姿势性低血压眩晕则多见于中老年人,在起立或起床时突然眩晕,旋即消失,再做同样动作时又觉眩晕。 3、动脉硬化症:动脉硬化造成脑血栓附着可诱发脑缺血发作。这种脑缺血如果来自颈内动脉,就可出现浮动性眩晕和眼前发黑。 4、脑瘤:发生在中枢前庭系的小脑、脑干易发生旋转性眩晕。脑瘤引起的眩晕一方面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脑瘤的压迫而致血循环障碍,使前庭神经核区及其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而造成眩晕。 5、脑血栓:轻度的脑血栓可引起眩晕。这是因为动脉硬化造成动脉管腔内膜病变出现狭窄后,其远端部分仍可通过自动调节,使血管阻力减低,并建立侧支循环而维持“正常”的血流量,暂时不使脑血栓形成。但是患者仍可出现头晕或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 6、贫血:贫血容易引起脑缺氧而出现眩晕,恶性贫血眩晕尤为明显,患者可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导致神经系统的器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