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

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考试内容

注:2014年四川高考地理考试内容包括知识目标要求和能力目标要求两部分

一、高考四项能力解读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①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③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①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②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③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①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②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③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④能够运用正确

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大纲(知识点)与课程标准(能力要求)

2013年四川考试大纲(考什么?)高中课程标准(怎么考,怎么学?)

第一部分地球地图

1.地球

(1)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形状。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季更替、五带。

(4)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主要特点。第一部分地球地图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初中课标: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2.地图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

1.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2.地图(初中课标)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第二部分自然地理

1.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解释海陆分布、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及地表形态特征。

(3)大气受热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的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的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主要的气候类型

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4)大气运动

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天气与气候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

陆地水体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

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其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与应急措施。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1)人口的自然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例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比较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

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例举适当的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与应急措施。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1)人口的自然增长

?分析不同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人口数量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国策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的变化

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4)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

(6)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原因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人口迁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

?运用实例,解释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工业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

?举例说明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举例说明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世界地理

(1)概况

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的分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举例说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环境污染与防治

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世界地理

(1)概况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

布、生产和贸易

(2)不同尺度的区域

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和河流特点及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

(3)认识国家

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自然条件对一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2)不同尺度的区域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中国地理

(1)概况

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领土面积,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简称和行政中心人口的分布特点、

民族分布特征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长江、黄河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中国地理

(1)概况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2.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土地国策。

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

农业分布特点

工业分布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台湾省、香港、澳门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自然资源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

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三、备考建议:

1.深刻领会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对照检查自己在高考四项能力要求上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训练,对提高备考成绩是非常有益的。

2.加强区域图的空间定位训练

近年来区域地图呈现出范围越来越、比例尺越来越大的变化特点,给考生进行准确空间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的空间定位是答好区域地图相关设问的前提。掌握一些大区域(各大洲、大地形区等)的经纬度位置,著名半岛、岛屿的轮廓及所临的海洋,著名的海域、湖泊及海峡的轮廓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3.强化区域特征的描述训练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是近年来出现频率很高,分值较大,易失分的一种题型。考生应从区域特征的描述案例中总结出区域特征的描述方法,尤其要熟记区域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农业生产特征、工业生产特征的描述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特征的描述中去,反复训练,提高区域特征的描述能力。

4.掌握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出检测,突出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

的方向。明确主干知识有哪些,扎扎实实地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梳理,精心编织简洁的地理主干知识网络,才能为高考解题时快捷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区区时,大气运动,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气候,自然带,自然灾害,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人口,城市,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发展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等主干知识是高频考点,在后期复习务必很抓获,落到实处。

5.重视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利用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重点考查的能力之一。

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型,如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的练习,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6.构建地理区位问题的答题框架

地理区位问题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同学们答区位问题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对题目缺乏整体的解题思路,往往是想到一点写一点,整个答题层次不清、逻辑混乱、要点不完整。建立好区位问题的答题框架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复习方式。

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中心区位等问题的答题模式同学们应该牢记于心。

7.重视高考经典试题的应用,熟练解题技能,规范解题思路

在地理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做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做一定数量的高考经典试题检查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的漏洞,培养考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训练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8.关注乡土地,了解时政治热点

高考的地方性及不回避热点问题与热点区域,要求考生在地理复习中要关注乡土地理,了解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熟悉了地理背景,在高考中就有了一半的获胜把握。但不要钻到具体事件中,关键还是与之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运用。

9.规范要求、合理分配三科答题时间

为适应网上阅卷,平时考试时严格按规定用笔,在规定位置认真书写答案,注意答卷整洁,条理的清晰,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合理分配三科的答题时间,努力避免出现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容易题和中等题没有时间作答的现象,提高综合整体成绩

2015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卷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 理科综合能力侧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 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 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3 Fe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 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 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 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1 4 0.1molgL MgSO溶液滴入 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 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 Mg(OH)2的小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课程设计思路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课程标准

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实训【课程代码】(此项可以暂不填写) 【开课时间】第 4 学期 【学时/学分数】100/4 学分【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授课对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建筑装饰公司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及工程建设等单位,从事工程施工、施工管理、施工监督及项目施工图绘制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掌握建筑工程设计图的识读和绘制、建筑材料、制图CAD、室内设计等基本知识后,能独立掌握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和组织有效控制的任务,其功能在于使学生具备对建筑装饰工程建设各阶段进行施工技术、审核和控制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通过强化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在公司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于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熟悉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能够自行独立完成基本施工技术操作。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施工的基本知识和施工技术及分类等理论知识,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 业能力。 1、专业能力 1、掌握装饰施工详图的识图 2、能够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各分部分施工工程量 3、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工具使用方法,并能熟练使用 4、掌握装饰工程施工的基本程序 5、能够了解建筑装饰各施工环节技术 6、掌握施工技术的工程验收 2、方法能力 1、能够识别建筑工程施工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结构图 2、能够熟练准确的查阅并使用建筑装饰工程工具 3、能够以团队工作方式完成工程施工技术工作任务;具有解决问题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4、能够监督装饰施工工程

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详解(新课标全国卷1)

2015年全国卷1 理综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 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 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D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B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 A B.2 L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 N A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 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 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建工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建 工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代码:01027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8/4.5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修订时间:2017年9月 课程负责人:王海涛课标审批人:吕秀丽 课程团队:吕秀丽、王超、洪帅、王雪莹、马秀会、谭莉、张微微、韩刚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施工员、测量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它的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律,建筑施工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原理以及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突出施工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综合性大、社会性广、工程施工中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均要涉及到有关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拓宽专业面,扩大知识面,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自觉地进行运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68学时,4.5学分,前导课程为《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后续课程为《高层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等。 2.课程设计 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施工企业典型的施工项目,结合施工员岗位群能力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项目经理部工作过程开展课程设计。将九大分部工程中涉及施工技术的24个分部工程的施工项目设计作为课程学习的教学任务,并按施工过程科学地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使教学任务(学习情境)与施工项目一致,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课程考核评价与行业要求相对应。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以学生的学习和操作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有针对性的采用“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未来“职业情境”,学生的角色企业化(学生定位为企业员工,按企业项目部编制确定岗位,岗位与就业岗位一致,如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教师则为项目经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对这24个重点分部工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达到让学生对建筑施工过程有全面、概括性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一致,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各种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以及施工时注意事项、基本规则。 ⑵熟悉施工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质量要求,施工基本的方案的编制原则。 ⑶掌握各种施工方案的具体施工方法以及质量规范要求。 2.能力目标

(完整版)2018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理综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Ca 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4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6.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糖类化合物也可称为碳水化合物 B.维生素D可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C.蛋白质是仅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pdf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 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 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 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 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

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 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 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 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 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 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 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 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 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 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 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 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针对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2.课程任务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建造工业、民用建筑的主要施工技术,使学生理解建造过程中的原理,掌握建造房屋的基本工艺、流程,能对各种施工方案的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建造施工的素质,并能取得《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A1.掌握土方工程质量标准与安全技术; A2.掌握地基处理及加固与桩基础的质量验收标准; A3.掌握砌筑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技术;

A4.了解滑升模板,爬升模板,钢筋的加工工艺过程; A5.理解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原理; A6.掌握结构安装常用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特点; A7.了解建筑防水的分类和等级; A8.掌握抹灰工程、饰面工程、地面工程、吊顶工程、隔墙工程涂料与刷浆工程、门窗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A9.了解高层建筑分类及特点、运输设备的运行方式; A10.掌握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B1.能正确理解边坡条件、支护方案对土方工程的重要意义,准确处理施工排降水的实际问题; B2.等对工程中采用预制静压桩、钻孔灌注桩做出正确选择,处理关键工序的重要环节; B3.能在工程中搭设脚手架,能独立指导砌体的砌筑工艺; B4.能够对模板进行选板,能够对钢筋的冷拉工艺及钢筋下料进行设计,对砼的制备、运输、浇筑工艺过程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及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安全技术要求做出适合工程的决定; B5.能够对具体的工程选择先张法、后张法预应力的施工工艺,在工程当中选择合适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安全技术; B6.能够针对具体的厂房建设正确选择起重机及按吊装方法进行施工阶段的平面布置及吊装顺序; B7.能够对不同房屋类型选择不同的卷材、粘结剂的特性来达到防水的目的,能够控制房屋对防水的质量标准和对工艺过程控制的要求; B8.能够在饰面工程、地面工程、吊顶工程、隔墙工程涂料与刷浆工程、门窗工程的施工中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 B9.能够对高层建筑的分类、特点、结构形式、运输设备、脚手架、施工、混凝土施工、安全措施根据具体工程选择合适的施工安全措施;

2018年新课标Ⅱ理综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P 31 S 32 Fe 56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学@科网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4.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

(完整版)新课标高考理综答题卡样板

第Ⅰ卷 (选择题,共126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74分) 22. 姓 名 25. 正确填涂 示 例 贴条形码区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以下区域为非选择题答题区域,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在指定区域作答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 [A ][B ][C ][D ] 2. [A ][B ][C ][D ] 3. [A ][B ][C ][D ] 4. [A ][B ][C ][D ] 5. [A ][B ][C ][D ] 6. [A ][B ][C ][D ] 7. [A ][B ][C ][D ] 8. [A ][B ][C ][D ] 9. [A ][B ][C ][D ] 10. [A ][B ][C ][D ] 11. [A ][B ][C ][D ] 12. [A ][B ][C ][D ] 13. [A ][B ][C ][D ] 14. [A ][B ][C ][D ] 15. [A ][B ][C ][D ] 16. [A ][B ][C ][D ] 17. [A ][B ][C ][D ] 18. [A ][B ][C ][D ] 19. [A ][B ][C ][D ] 20. [A ][B ][C ][D ] 21. [A ][B ][C ][D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准考证号 考生禁填 缺考的考生由监考员用黑色墨水 笔填写准考证号和填涂右边的缺考标记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作解答题;字迹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自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 24. 23. 26. 27.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答题卡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点击蓝字关注?清茶老师8月18日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建工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代码:01027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8/4.5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修订时间:2017年9月 课程负责人:王海涛课标审批人:吕秀丽 课程团队:吕秀丽、王超、洪帅、王雪莹、马秀会、谭莉、张微微、韩刚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施工员、测量员、建造师等职业岗位培训、鉴定、考试的核心内容。它的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一般规律,建筑施工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工艺原理以及建筑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突出施工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践性强、综合性大、社会性广、工程施工中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均要涉及到有关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拓宽专业面,扩大知识面,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自觉地进行运用。 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68学时,4.5学分,前导课程为《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测量》、后续课程为《高层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等。 2.课程设计 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施工企业典型的施工项目,结合施工员岗位群能力要求,依据建筑施工项目经理部工作过程开展课程设计。将九大分部工程中涉及施工技术的24个分部工程的施工项目设计作为课程学习的教学任务,并按施工过程科学地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使教学任务(学习情境)与施工项目一致,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课程考核评价与行业要求相对应。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以学生的学习和操作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有针对性的采用“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学生未来“职业情境”,学生的角色企业化(学生定位为企业员工,按企业项目部编制确定岗位,岗位与就业岗位一致,如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教师则为项目经理),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对这24个重点分部工程的理论与实训教学,达到让学生对建筑施工过程有全面、概括性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一致,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各种建筑结构的基本知识以及施工时注意事项、基本规则。 ⑵熟悉施工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质量要求,施工基本的方案的编制原则。 ⑶掌握各种施工方案的具体施工方法以及质量规范要求。 2.能力目标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108学时.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试行) 适用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高职) 审定(组)审定日期修订日期制定日期课程编码制定人修订人人2015.09 马淑红JG032208 郑亚迪 2015.09 王伟芳 2015.09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工教研室. 2015年9月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职业岗位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通过本课程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招投保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及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结构力学、钢筋砼结构、钢结构、砖石结构、土力学及地基基础等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建筑施工组织、高层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概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根据广泛的社会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技能需求信息反馈,结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案设计,使学生能掌握本书涉及的建筑施工的基本工艺和一般房屋建筑的建造过程,为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建筑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 1 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对教学内选取恰当教学方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力图构建学生在校学习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容进行科学整合和重构,并合理序化,一致性,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新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版.pdf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 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 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 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 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 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 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 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 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 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 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建筑施工技术 课程代码:044513 适用专业:建设工程管理专业 课程性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属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学时:60 学分:4 一、课程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具有管理学和工程学的双重属性,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本专业里属于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先开设《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材料》课程,平行课程开设了《力学基础与结构识图》为后续的《建筑工程质量验收与安全文明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现场及管理打下基础,对培养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施工技术研究的对象、基本任务、内容与特点。从建筑施工技术方案着手,掌握施工规范、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对施工准备工作内涵的把握,掌握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运用施工工程的特点,强化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程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能力的培

养。同时还将企业文化及职业道德作为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备开发出以职业道德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授课过程中本着理论适用,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原则,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融合在一起讲解。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建筑施工技术工作内涵,掌握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通过课程实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施工技术研究的对象、要求,强化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对工程施工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认知,从而达到基本的岗位技术管理工作能力。 三、学习任务和课程目标 (一)学习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①了解土建施工中常见的土方工程及其施工特点,熟悉土方工程分类和工程性质,掌握土方工程相关计算,了解土方机械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 ②了解桩基础的分类,熟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起吊、运输、堆放方法,了解打桩机械,熟悉打桩顺序和方法。 ③了解砌体对材料的要求,了解脚手架的种类及搭设工艺要求,熟悉砌体工程冬期施工原理、适应范围和施工工艺,掌握砌体的施工工艺及砌体的质量要求。 ④熟悉模板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类模板的构造、适用范围和施工工艺。 ⑤了解先张法的基本知识,了解墩式台座和槽式座的构造及应用特点。了解先张法张拉机具及预应力筋夹具的简单构造。熟悉锚具的种类,熟悉各种孔道留设方法及其适用范围;熟悉孔道灌浆的目的、灌浆材料要求和灌浆施工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